时间:2023-02-28 15:5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着市场化、信息化、虚拟化、全球化、资源紧约束、经济目标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国民经济调控能力建设已成为重大急迫课题。建设和谐经济与社会秩序,需要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目的性,强化对经济信息的准确掌控能力,增进中央调控的权威性,发育政策实施的中间组织,把握调控政策的主动性。
关键词: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3.积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日趋紧密互动,宏观控制政策的研究、制定、落实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部门配合,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政出多门,不利于向市场和产业界发出统一的调控信号,造成某些地区或某些产业领域执行困惑,为此,有必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尤其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4.进一步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出适用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逻辑模型,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
政府现有的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对已往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重大贡献,这些部门与宏观调控决策部门保持高效沟通,对国家宏观政策理解全面准确,尤其是在研究国有经济方面占有很多优势资源。但随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急需一批官办的或官民合办的或者自愿合作的民间专业研究机构成长壮大,它们既可以反映非公有经济的真实情况和补充现有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工作,也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虚拟经济成长与发展研究。只有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过多的市场波动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5.进一步推行上下互动、区域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规划编制机制,尽快制定出覆盖所有国土的功能综合规划,促经济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引导性。
为了更高效地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即在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国土功能规划,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将国家宏观调控最高决策部门由目前的单个产业政策制定甚至单个项目审批的中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增强宏观调控的宏观指导性。
6.进一步强化具有社会公益性政策传导工具组织发育成长和职能拓展,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可逆行和执行力。
市场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合作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成长和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性有序市场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制订和执行,将这些中介组织视同宏观调控的传导工具,无疑可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间接性和可逆性,同时也提高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当前此类组织成长急需破除过多的官办性质,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尽量恢复其应有的民间公益性和自组织性。
7.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在全球及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事务,不但有利于国际经济规范的中国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地区化。主动参与合作,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凯主编,《”十一五”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期
3.课题组,2006,《2006-2007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4.韩文秀,2006,《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5.王力,张跃文,2006,《金融综合经营、金融体系功能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6.王爱俭,陈杰,2006,《中国虚拟经济适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7.李永友,周达军,2007,《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这次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会议,会期一天,上午四个试点单位介绍了登记工作经验,储量处刘政处长对登记工作的有关要求作了说明;下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对如何做好储量登记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召开这次会议,厅酝酿已久。通过会议,一方面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另一方面是对全省的储量登记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总的来说,我省登记工作要按照部和省厅文件精神,以及这次会议提出的要求,结合试点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下面我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部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专门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省厅结合浙江实际对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作了部署、发了文件、搞了试点。为什么要抓这项工作,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依法行政的部门,要依法办事。部长令作为政府规章是整个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23号部长令)已经于____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认真贯彻实施这个办法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责,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列入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应当做好的重要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做的工作,不做就是行政不作为。
(二)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宏观调控的部门。去年,中央明确宏观调控的有两大类,即信贷和土地。土地调控什么?是总量。矿产资源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也是调控总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即大宗矿产资源有多少;二是价格,即大宗矿产品在市场上,包括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矿产资源开采多了,矿产品就会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开少了,价格就会涨上去。比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家对钨矿生产实行指令性指标,通过限量开采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保护国家利益。如果家底不清,底数没有,政府就不知道该调什么矿种、怎么调。这说明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所以,登记统计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工作。掌握了数据,心中就有数,制定政策与相关的国土资源规章就有依据,我们就能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价格的变化,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明确鼓励开采、限制开采和禁止开采的矿种,达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
(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条件
如果说,矿业权市场建设是整个矿政管理的核心,那么,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业权市场建设核心中的核心。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到____年底,全省4824个矿山,4000多个已有偿使用,达到84,基本实现有偿使用。那么,采矿权构成的要素有哪些?有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第二要素是运用各种勘查手段对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通过主观认识而形成的文字报告和图件、附表;第三要素是依法取得开采权的法律许可文件,即采矿许可证。这三点构成矿业权管理的内容,其中的基础是矿产资源储量。由于矿产资源储量问题,带来采矿权运作的麻烦,在省内已有发生。所以,采矿权市场建设本身要求我们在市场运作管理上必须深化和细化,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矿产储量登记工作。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政管理从有序到科学的重要环节
我们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从86年矿法颁布,已近二十年了。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科学。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科学管理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履行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职责的要求。
现在,我们浙江的矿政管理工作正处在从有序走向科学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管理工作本身要科学,资源利用要合理,环境保护要按照生态建设要求达到各项指标。我们不能再搞粗放型的管理。矿产储量管理工作,尤其是储量登记统计工作在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中应当是个重要环节。比如,20__年全省开采水泥灰岩的统计数据是4485.3万吨,消耗的资源储量是3185万吨,而同期的水泥产量是7140万吨,按生产1吨水泥需1.2吨石灰岩计算,也就是说生产水泥实际消耗的石灰岩在8000多万吨,但统计数据只有4000多万吨,这样的统计数据能说我们的管理工作科学吗!还有,苍南矾山明矾石矿向省政府报告鸡笼山明矾石矿已开完,要求开采水尾山矿区。水尾山矿区,省政府已经列为保护矿区。我看了文件后就想,首先要对鸡笼山明矾石矿区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将近20__多万吨的资源储量,只开了几百万吨就没了,到那里去了呢?储量处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后来,专家把数字核算出来了。建筑物压掉了不少,开采丢掉了不少,还有应该采出的没有采。我们将这情况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就说不能批。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现象,还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能看到。矿政管理就是要掌握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利用状况。通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再把统计工作跟上去,动态变化的情况就掌握起来了,管理才有科学依据。所以,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意义很大。各市、县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切实抓好。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按照部35号文件要求,这项工作原则上要在____年底以前完成。厅在121号文件中明确,要在____年完成。我们的部署与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试点、调查研究,积累经验,再在面上推开登记工作。____年要基本完成全省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一)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相关法规、文件已经制定。这一条很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法规、文件和技术要求不明确,操作程序不明确,很难搞。我们根据部的文件,结合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制定了技术标准,明确了相应的要求。这为我们全面推进登记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登记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缙云、湖州、建德、武义四个市、县的试点工作做得不错,总结材料写得很好,试点单位的领导和同志
们在试点阶段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研究思考了许多问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开展登记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三是采矿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向我们提出了现实要求。去年,我省的采矿权市场建设基本上实现单轨制运行,甲类、乙类矿产都实行有偿使用,全省采矿权出让金累计已近20亿元。现在我们有不少东西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年,要把完善和深化作为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储量登记工作也是矿业权市场建设客观现实对我们的要求。
四是广大干部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
所以,召开这次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条件已经具备。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体要求
____年10月底前,完成现有开采矿山企业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及《办法》施行以后(____年3月1日以后)已经查明的、残留的、压覆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____年12月底前,完成市、县两级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数据库的建设,基本建立与"两权"管理相衔接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管理体系;搞好总结,为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进入经常性的矿政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现在我们要集中抓《办法》出台前已经形成的矿山占用储量登记工作的到位,通过今年的登记,明年就要进入正常的登记管理。新的采矿权申请,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三)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
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七个环节:
第一,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组织机构。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协调、组织这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在工作机构中要有一、二个懂专业的,如果本市、县局没有懂专业的,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或地勘单位、中介机构技术干部的作用。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干部不行,工作开展起来有困难。
第二,制定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方案。如何开展登记工作,总体上要有个方案和计划,各市、县在制定工作方案前要很好地调查研究,对本辖区范围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矿山企业的数量、企业的性质、开采的矿种、采矿发证的权属等要调查清楚,这样编制的工作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工作才不会盲目。
第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业务培训。对有关的登记工作人员,包括矿山企业从事这方面的人员要集中起来开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登记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要求、登记方法的学习、培训,明确要求。使培训人员明确怎样进行登记,登记需要提交哪些资料,登记书怎么填,登记书中的数据内容怎样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这项工作不做,登记工作质量很难满足要求。培训工作可分层次进行,省里培训市、县登记工作的骨干,市、县直接培训与登记有关的采矿权人。
第四,选择几家矿山开展登记试点。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登记工作在一个市、县可以选几家矿山先登记,不要一下子全面推开,通过选择几家矿山先登记,看看登记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可以,就以此为样板,召开登记工作会议,把工作布置下去。
第五,审查登记资料,确保登记质量。登记过程中对提交的登记资料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要求,还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应当提出补充、完善的具体要求,确保登记工作质量。审查登记资料过程中需要有几个懂专业的人来把关。
第六,登记资料的归档。对登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登记资料要及时归档,要做到"一矿一档"。
第七,加强舆论宣传。随着登记工作的展开,宣传工作必须跟上,要广泛宣传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结
年底前做好登记工作总结,并为登记工作转入经常性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各市、县要把这项工作列入____年的工作目标责任,列入今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三、试点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范围
1、甲类矿产,不论规模大小,一律要登记。
有的人认为,浙江许多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规模都很小,资源储量有的连小型都够不上,为什么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其一,浙江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比较严重。一些小矿的开采,对环境的恢复代价相当大,一些个体矿山开采时留下的环境问题,大家都非常清楚。其二,一些零星分散的小矿,在经济技术条件发生改变后,可能是大矿,可以规模开采。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小矿最好少开或不开。甲类矿产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采矿权的,都要进行登记。你不登记可以,不登记就不要开采了。
有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出资勘查取得采矿权,风险自己承担,为什么还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因为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你取得采矿权,但国家需要掌握、了解资源的情况,这在法理上也是站得住的。
2、乙类矿产,凡是招拍挂出让采矿权的,都要登记。
由于乙类矿产的采矿权出让主体都是政府,有偿出让主要的形式是招拍挂,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建筑用砂石、粘土需要登记,但从采矿权市场的建设来讲,登记是有利的。为什么?采矿权通过招拍挂出让时,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法律地位是清楚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政府出让这个矿区的采矿权,政府的权利是收取出让金、检查监督采矿权人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采矿权人的权利是获得一定数量、质量的资源开采权,在采矿过程中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们有个县通过招拍挂出让一个玄武岩石料矿产采矿权,采矿权人花了100多万元取得采矿权,但投入开采后不久,发现矿产资源储量没有原先讲的这么多。这个时候,采矿权人找来了,政府怎么办?类似的现象时有出现。从这一点分析,我们的采矿权市场要健康发展,要防止招拍挂出让中出现类似问题,就必须做地质工作,必须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
对于协议出让的,原则上要登记。具体登记的要求,按采矿权发证权限,由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把握。
(二)关于登记的资料问题
对在采矿权有偿出让过程中已经做过地质工作,并且有地质资料,能满足登记要求的,可不再补做地质工作,直接作为依据进行登记。如果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登记要求、有缺陷的,再补做一些地质工作,满足要求后进行登记。
新发证的采矿权,一律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登记。
(三)关于地质工作和评审费用的问题
这里,我想讲二句话。一是作为地勘单位和评审中介机构,要做好工作、树立信誉。现在市场已经启动,地勘单位和中介机构要打好品牌,树立形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合理收费,不可以做一锤子买卖。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各县可以在掌握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量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集中聘请中介机构评审,降低评审成本、费用。
(四)有关地质勘查资质的问题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职能;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概述
1.综合性。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首先管理的内容丰富和多样,管理的过程整体且统一。市场中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都决定了市场关系的复杂和多样,进而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多元化。而工商行政管理就是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核和确认,包括市场主体的进入、竞争和退出。正因如此,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2.程序性。工商行政管理是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客观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等条文,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要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程序,严格进行行政管理的实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确认等活动中确立规范程序,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顺利完成。3.关联性。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的范畴,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维护和构建市场的秩序。工商行政管理并不直接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也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来管理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将国家对于市场的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它具有了关联性的特征。4.超脱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并不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因此不会与市场中各个主体具有关联,也不会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法行使对市场的监督权力,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正是因为它具有超脱性,没有利益纠葛,能够超脱于市场之上,因此才可以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权益。
二、工商行政管理中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1.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宏观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而微观经济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相互影响。微观经济的运行需要宏观控制,而宏观经济的运行也要微观经济来保证。因此在行政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宏观手段,总想着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而忽略了微观搞活。应当从大方面进行控制,小方面进行放开,才能使得市场经济既平稳有序的运行也能灵活蓬勃的发展。2.微观是基础,宏观是方向。微观经济是单位个体,而这些个体组成了宏观经济。宏观控制对国民经济高层次的管理,要想取得宏观控制的成功就必须增强微观经济的基础。没有宏观控制的引导就缺乏经济的方向,没有微观的搞活就容易导致市场经济规律的紊乱。因此实行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才能使得经济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微观搞活是实现宏观控制的保证也是宏观控制有效性的标志。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实质上并不矛盾,因为宏观控制并不是本身的目的,其目的也在于搞活经济市场,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微观搞活从单位个体出发,使得经济繁荣发展,市场昌盛,这样才能进行宏观控制。如果市场止步不前宏观控制也没有了意义。其次宏观控制是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也是繁荣市场,最终也落实到了微观经济基础上面,从微观上面才能检验出宏观控制是否有效。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具体职能分析
1.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监督职能,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其作用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并且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有了监督职能才能够减少非法企业的存在,减少经济市场中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保护合法企业的经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2.控制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控制管理经济组织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进行控制和纠正,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活动。并且对于市场的结构可以进行控制和优化,使其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3.协调职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使得经济主体增多,经济利益矛盾也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协调职能进行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保证其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市场和谐稳定。4.服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许多基层服务任务,对于一些证件的办理和核查都需要与基层打交道,因此其服务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确保基层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简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服务职能。
四、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1.有效调控市场机制运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会让效率得到提升,但也会存在优者更优,劣者被淘汰的情况,这样将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得地区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可以进行宏观控制,让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进行有机结合,再有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更加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的存在,还需要宏观调控进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革。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必须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其在正确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资源是否能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能够通过宏观配置进行资源优化,通过微观搞活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3.合理优化市场结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控制企业登记管理程序,对于国家支持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积极支持,对于生产污染大、消耗高、无销路产品的企业应该及时检查登记,让其早日转型、合并或者歇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调节和控制行业结构,让行业布局向着合理化发展,在优化市场结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弥补市场缺陷,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合法的企业进行保护,对于不合法的企业进行取缔,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避免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投机打靶和走私贩卖等违法活动,避免搭便车行为。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了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经济秩序,就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为此要形成以监管职能为核心,其他职能为辅助的形式,使得相关职能推动监管职能,在工作中形成以监管职能为主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的发挥,就要对于部门内部的权责进行详细的划分,保证机构能够高效的运作,在发生事情时也能够追究到个人,而不是找不出具体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认真负责,对于市场监督不放水,保证其依法检查依法处理。3.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督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多,因此应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适应新任务的要求。首先应当充实具有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其次,应当组织专业培训或者专业讲座,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另外随着任务的增多,不仅应当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当提高其服务素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微笑服务,并且将程序进行简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4.提高各类市场的规划统筹。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个市场也进行了蓬勃发展,例如工业品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等,这些市场各不相同,不能运通统一的经验进行管理,而是应当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和修改,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形势下进行不同的统筹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另外也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掌握行情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的反应。
六、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经济主体的增加使得市场更加容易混乱,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两方面着手,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中的衰败企业和非法企业进行监管,让其转型和关闭,有效维护了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作者:侯德林 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民政局
参考文献:
一、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目前,我省县级发改委正处在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改革进程,部分县市发改委在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不利于工作展开。今年以来,我省各设区市县级发改委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先后启动了机构改革工作,原县计委也由“发展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但机构改革后,不少县级发改委在职能整合、人员、经费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机构设置多样。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省、市、县机构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机构对应,不搞一刀切的精神,我省县级发改委机构设置出现了多种模式。从机构合并情况看,物价、体改委的并入,信息中心的归口各县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县区物价、体改委已实质并入发改委,信息中心也归口于发改部门,原物价、体改委各项职能也与原计委职能基本融合成为发改委职能;有的县区物价部门并未实质性并入发改委,信息中心的归口,有的县在发改委,有的县在政府办,并入机构各项职能没有有效整合。从运行情况看,机构设置的多样性,上下级部门不对口,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很多麻烦,不便于管理,不利于上下级工作衔接。
(2)人少经费紧问题显现。各县发改部门在履行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工作主要围绕县(市、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许多中心工作均由发改部门牵头进行,可谓千头万绪,疲于应付。原计委编制较少,不少县市发改委机构合并后,相应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而人员、经费没有相应增加,经费和人手紧张的问题也就比以往更为突出一些。这次调研的县区在岗人员(含事业编制在岗人员),平均为13人;办公经费如仅从每年财政预算看,多的有十几万,少的只有1.2万元,只有少数县区因项目工作力度大或有其他的政府认可收费来源的因素,经费较为充足。经费的不足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办公条件差也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
2、部分县市发改委作用减弱,职能履行方式创新不足。县级发改委作为全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担负着宏观调控、综合协调、项目管理等重大责任和任务。我省绝大多数县市发改委较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发挥了出大思路、大战略等参谋协调作用,争取了大量国债、各种低息贷款及征地补偿资金、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等,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大量外来资金,极大地支持了当地建设,踏踏实实地履行了各项职能。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县级发改委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市,工作上确实出现了职能虚化、作用和地位减弱的现象。
(1)部分职能“虚化”。一是宏观调控作用不大。宏观调控是发改委主要职能,但具体到一个县,由于县域空间较小,人口也不多,宏观调控余地很小;二是规划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力度不强。一方面,县区规划的变动尚没有形成调整机制,随意性较大,规划常成为“纸上规划”,不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一些县级规划的出台只是按照上级要求的比例测算,做些“数字游戏”,也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战略性;三是牵头协调作用没有显现。发改委作为综合协调部门,协调政府各部门间关系是其职能之一,但一些县市发改委,只是召集单位,业务部门之间关系大都由政府直接协调,发改委在这方面实际作用不大;四是项目监管职能虚设。由于项目资金的调度、项目实施的管理等实质性权利大都不在发改委,一些县市发改委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将项目跑来后,就基本上没发改委的事,项目建设进程如何,建设质量如何,建成后效益如何无从知晓。“事前卒,马后炮”成为这些县市发改委在项目监督方面的真实写照。
(2)开拓创新不足。发改委工作职能转变后,有些县级发改委,对职能变化准备不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原有的职能没有创新履行方式,其效应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对一些法定新职能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对职能转换的不适应导致工作上的迷惘,一些县市发改委士气低落,有的甚至产生县级发改委有没有存在必要的疑问。
二、促进职能转变的好的做法
通过调研,我们在了解到县级发改委存在“虚化、弱化”现象的同时,也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县区针对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工作做得很扎实,且在职能履行方式上有所创新,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职能“弱化”问题,还进一步增强了协调能力,提升了发改部门自身形象。我们认为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措施、好的做法,可供其他县市借鉴、参考。
1、招投标核准制。*年*市出台了《关于建立*招标投标统一市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青山湖区发改委根据该区实际情况,对区内工程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等进行核准,对工程施工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将招投标核准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青山湖区发改委在维护招投标的公正性、节约项目成本的同时,较好地行使了法定监督权,增加了发改部门一项新职能。
2、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保证发改委做好项目工作的必要前提,瑞昌市发改委深谙这一道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项目前期工作做得非常主动。一是能敏锐捕捉国家宏观政策信息,紧紧追踪财政、国债投向;二是能结合本市实际及时准备好相关项目,有的项目甚至提前两年完成咨询论证、可研等相关环节,前期准备较为充足,一旦有争取项目投资机会可立即送上。经过几年实际操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3、项目工程监管措施。项目工程监管是当前发改委职能转变过程中凸现出来的薄弱环节,安义县、进贤县通过工程资金拨付由发改委与财政部门会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项目监管力度。据了解,两县主要做法是,项目资金到位后必须由分管县领导、发改部门、财政部门负责人签字,才能按工程进度逐步拨付,发改部门掌握着工程监督的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发挥了发改委应有的作用。
4、量化考核测评。我省大多数县级发改委在行使调控与协调这一职能时没有可供参考的量化标准,履行难度较大。永修县根据年初全县总体部署,将各项任务按照量化、可比性、可操作性、求异性和刚性原则,通过任务分解、量化考核等措施,率先开展了经济目标考评工作,促进了全县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发挥和强化了发改委经济调控和协调各业务部门关系的作用。
三、提高县级发改委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思考
随着发改委职能的转变,发改委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调控方式和手段更为科学合理,县级发改委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机构新职能、新形势新任务的条件下,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探索怎样发挥好部门职能作用,做到虚实结合。既要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又要进行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做好经济综合管理工作,形成工作上有地位,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局面。
1、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管理、政府参谋部门,出战略、出思路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发挥经济综合管理作用的重要渠道。县级发改委参谋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委、县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的水平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也关系到发改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近期来,我省县级发改委开展调研工作不多,写出有份量的材料不多,思路少了,声音小了,这也是县级发改委地位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要善于“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成为县委、县政府政策智囊。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县级发改委要发挥政府智囊作用。一是要把握全县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是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敏锐抓住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乡村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寻找规律,及时拿出有价值、有份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三是要在谋划当前的基础上,形成调研长效机制,在每一年度、季度组织安排一批有针对性的调研课题,开门做课题,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一批具有超前性思考、长远性谋划、全局性运筹、层次性分析的优秀成果,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2)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规划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能,县区发改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县实际,置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大局,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要在认真深入分析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县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前提下,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围绕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一中心,调整经济结构,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布局生产力。要突出本地特色,大力培植当地支柱产业,做强做优全县经济;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要体现时代性、长远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循环、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规划、计划的指导作用,使规划、计划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
2、创新方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发展改革部门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部门,具有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的职责,尤其是在目前部门职责分工、任务分解、各项工作分别推进的条件下,发改委做好各部门间综合协调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县级发改委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创新协调方式,积极探索并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重视发改委协调作用的发挥。
(1)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增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过去的协调主要基于财物分配硬手段上,而新时期的协调则主要基于对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基于发改委宏观调控职能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县级发改委要加强对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发展趋势的跟踪把握,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的问题,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尽早解决问题。
(2)积极探索,学习创新,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近年来,省内外各级发改部门在加强部门间协调工作中,摸索出不少好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协调机制。如上海市宝山区的对重大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别明确了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协调推进规划编制;甘肃省以“定期工作协调会”、“现场联合办公”等为主要内容的横向部门之间的改革工作协调制度;以及前面所谈到我省永修县指标量化经验。等等。县级发改委应在全县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协调方式,并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发改委协调职责和协调范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制度,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3、紧抓机遇,突出重点,抓好项目建设。抓好项目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力、积聚发展后劲的客观需要,是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发改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县级发改委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良好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把握发展趋向,通过高质量、强针对性的项目,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1)把握趋势,未雨绸缪,夯实项目建设基础。储备项目、充实项目库是投资建设的源头和关键所在,是项目建设的基础,也是发改委抓好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县级发改委项目库建设十分薄弱,不少县市发改委囿于资金、人员等条件的限制,项目库建设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到位,工作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招商引资和争取资金的需要。县级发改委要开拓思路,创造条件,加强项目研究开发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本委经济综合信息资源,抽调专门人员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项目研究策划方向和重点;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县人才、政策、机制、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组织引导各有关部门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列入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项目,做好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和科学论证,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三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形成“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补充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四是要重点突出“三并重,四结合”原则,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开发储备要坚持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并重;坚持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坚持政府主导型项目与市场主导型项目并重;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原则,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储备项目成熟度。五是要充分发挥信息中心信息化优势,实现与省、市和兄弟县市项目库联网,避免项目雷同化、低级化。
(2)抓好落实,促进转化,抓好项目监管工作。一是要抓好项目监督工作。县级发改委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把关,切实负责,要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要对国拨资金的使用、工程的质量、竣工验收以及项目后评价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稽查,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县,可由政府发文,发改委牵头,财政、建设、监察、审计等部门参与,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解决好立项、审批、建设、监督等问题。将“谁都管,谁都不管”及发改部门“事前跑,事后找”无力监督转变为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项目竣工,以及对项目的评价等分阶段、全过程有效监督管理。二是要开拓新路,抓好招投标核准工作。目前,不少省市将招投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平级或二级机构),同时,撤消其他专业部门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将各部门的招标投标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能,统一由县(市)招标投标办行使,招标投标办对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依法核准招标。我省大部分县还没有统一的招投标办,各县发改部门可借鉴好的经验,依法积极牵头做好这一工作,争取开辟出一条履行投资项目监督管理职能的新路。三是要抓好项目上马及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县级发改委加强项目对接落地工作,对外来投资客商要及时主动沟通联络,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对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多方协调落实建设条件,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开放协作、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等支撑体系的重点项目,要建立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机制,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发挥效益。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技术先进适用,可形成产业规模项目;有利于本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项目;可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项目成果实行适当的资金扶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促其转化为现实建设项目。
4、整合职能,练好内功,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入,县级发改委要充分整合现有职能,发挥职能整体效益;转变工作方法,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学习,增强能力,确确实实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提高地位和作用。
(1)更新观念,增强意识,做好综合服务工作。县级发改委职能的“虚化”、“弱化”、“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怀旧”的思想在起作用,这“三化”其实都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而言的。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将管理、监督等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要在服务的质量、服务方式上下功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树立审批是服务,管理、协调也是服务的理念。要以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从服务于江西崛起的大局出发,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发展。
【关键词】 传染病知识宣传;感染控制科;做法;体会
传染病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传染病管理工作伴随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经历着创立、成长、改革和发展的各种阶段,不断地进行着观念、模式、制度等方面的相应调整,也给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政策性和社会性,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普遍认同、鼓励和称赞。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本院感染控制科多年以来在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并查阅了国际国内军内省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在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和做法,与同行探讨。
1 明晰正确的工作方针
在国家、军队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医院感染控制科确定了明晰正确的工作方针,努力贯彻建院理念和服务宗旨,开展学术交流,通过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医院传染病管理事业的发展,提高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为军地患者的健康服务。几年来,感染控制科一直严格遵循和贯彻执行上述理念和宗旨,保证了感染控制科的学科发展,同时,努力加强和改进了医院感染、传染病管理等感染控制工作,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走上了标准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的道路,并不断地总结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和探索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体现了该项工作的专业管理特色。
2 切实可行的工作策略
2.1 学术结合政策
传染病管理工作是一门学术性和专业性、政策性和法规性较强的工作,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贯彻国家、军队的传染病管理工作方针、政策和卫生工作基本方针等,宣传和执行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但是,由于传染病管理工作与一般的医疗管理工作不同,是介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和现代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和枢纽作用,因此,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属于学术交流和政策交流活动,不仅要坚持其学术性,而且又必须体现其原则性和政策性等。所以,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求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主动配合不同时期的卫生工作重点,将国家和军队制定和即将执行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及时地从学术上进行必要的论述、宣传和研讨;在宣传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广泛内涵及其内容覆盖面,提倡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同时又要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的原则性和政策性,注意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因此,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借助学术交流的知识综述、问题讨论、观念争鸣等方式,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等,积极地组织学习、探讨、研究和争鸣,同时结合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力求政策认识的准确性和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学术结合政策”,保证在学术性和政策性上的全面协调和高度统一。
2.2 理论结合实践
现代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既来自于对科学规律的实践和总结,又是对与传染病专业相联系的各门学科和专业之理论、原理和技术的统一,更是对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技术的综合实践和全面发展,可见,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管理技术之形成、管理实践之实施和管理手段之完善。为了促进传染病管理工作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军队特色的传染病管理体系,在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强调“理论结合实践”。坚持以国家和军队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理论为指导,开辟各种知识讲座、宣传栏目等,着重介绍现代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并介绍现代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运用。为了配合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宣传教育工作从学术理论领域,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工作改革、国情适应、医疗服务、管理运作,以及管理特点和工作性质等问题,组织开展各种讨论和交流。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和应用,因此,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篇幅就是进行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接受宣传教育者提供可行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管理经验,实现宣传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普及结合强化
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染病管理专业、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医院管理和决策者、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相关患者和家属等,因此,应将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完成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工作;同时,兼顾基层科室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宣传教育项目和内容,以实现“全面展开、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传染病管理目的。同时,从国家、军队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在“强化”要求下的普及工作,不仅介绍基本知识和管理技术,把改进管理方法等作为重点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为了强调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还必须增加加强基础管理和基础质量工作的各种经验和体会,以保证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总之,通过研究论述、专题讨论、国外经验、工作设计、经验交流等项目的宣传教育,达到“普及结合强化”的宣传教育工作目的。
2.4 微观结合宏观
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数量众多,收治任务较为繁重,是卫生事业的主体和支撑。因此,建设医院,完善医院,强固医院,在保障军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传染病管理工作面临的局势和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化机制改革,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宏观监控,重视微观调节,从管理中寻找出路,从管理中提高效益。所以,在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依据感染控制科的微观管理为主,根据不同单位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借助医院管理的科学体系,设立相应的宣传教育项目,重点探讨、交流和总结传染病基础管理、质量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在宏观管理方面,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性质、机制体制、管理模式,以及适应新时期、新时代和新医学的挑战而进行的交流和探讨,以保证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宣传教育工作和整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另外,传染病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和分级考评等决策和制度的执行,是感染控制科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大举措。医院感染控制科首先必须设立宣传教育工作专门计划、专门档案,对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和分级考评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和规划,以促进各项工作的良性运作,增强科室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的高度统一。
2.5 国内结合国外
目标:
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
中储粮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要依法开展业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按照中储粮总公司信息部副部长常少平的话来说,中储粮要接受双重标准的考核,要先社会效益,为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后经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储粮要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这“两个确保”是中央储备粮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央对中储粮总公司的基本要求。中储粮在得到中央财政的一定数额补贴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要求管好中央储备粮。
但是,据了解,中央财政的补贴标准偏低,如果仅仅靠补贴,中储粮很难发展。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机遇,在粮食轮换时赚取合适的差价,同时利用粮食加工、贸易等业务来增加盈利,达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标。
但是在中储粮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业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当时中储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储备库点有1万多个。这1万多个库点的库存数据所形成的统计报表上传到中储粮总公司就有1万多张,难免会出现数量不实、质量不保的情况,而且这些数据也只能是最后的静态数据,没法对每个库点进行实时的监控。
特别是在2000年5月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前,各级粮食部门都属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部门,但是没有哪个部门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后,要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要用新的办法来加大管控的力度。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非常重视中储粮总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出中储粮要率先实现计算机管理。
2003年底,中储粮提出要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看到每一笔业务,包括出入库时间、粮食种类、数量、质量等;通过系统对各个粮库的日常管理进行监控;通过系统规范各粮库的业务流程;通过系统初步实现中央储备粮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提高对中央储备粮的监管力度,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有力保障。
选型:
在30多个供应商中筛选
与此同时,中储粮开始和国内30多家有粮食行业经验的系统供应商接触,并逐个跟他们交流。经过综合的评定,中储粮从中挑选出享有投标机会的16家承建商。
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的特殊性,2003年3月,中储粮与这16家承建商签订协议,保证最后的承建商在这16家中选择,让他们去了解中储粮的业务情况。在向这些开发商逐步介绍总公司、分公司和承储库的业务,并带领他们到三河直属库调研后,每家供应商都可以去中储粮指定的两个直属库去调研。
半年以后,即2003年9月,中储粮要求这16家公司拿出自己的总体方案,由中储粮总公司各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分。
与此同时,中储粮还邀请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赛迪顾问来对项目进行咨询。赛迪顾问的专家对中储粮的业务进行调研,并独立形成一个方案。然后,中储粮和赛迪顾问的专家一起,在赛迪顾问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排名前5的开发商的优点。通过这些工作,常少平说“我们就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储粮确定要建立全面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两个确保”的根本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中储粮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部门,很多数据需要保密,中储粮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应用已有的国际知名ERP供应商提供的成熟ERP产品,而是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进行开发。
2004年2月,中储粮借助招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招标。结果,浪潮集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开发商和总集成商,而神州数码公司以排名第二的成绩成为分包商。
开发:
双供应商的理想与现实
在今天看来,一个系统由两个开发商来完成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时中储粮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考虑。
当时中储粮的粮库除了直属库以外,还有代储库和租仓库。代储库、租仓库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储粮总公司,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工作量太大,中储粮希望借分包商的力量来分担一些工作量。
把神州数码作为一个分包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神州数码在粮食行业经验丰富。浪潮集团虽然总体评价比较好,但是在粮食行业的经验不及神州数码。中储粮也希望两家开发商能够取长补短。
但是,两家实力都比较强的开发商来做同一个项目,协调是个问题。“让谁听谁的,都很难说。”中储粮信息部的曹永宁说。虽然中储粮已经定下来要两家开发商在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结构、统一项目管理“三个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开发,并且通过文档配置管理实现系统文档的统一,而且两个开发商的职责都很清楚,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比如说,两家开发商的开发进度不一样,开发的思路不一样,特别是数据接口不一样。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常少平近60%的精力都用于协调。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储粮还专门请了监理公司来加强项目管理。监理公司负责主持两个开发商都要参与的双周例会或者紧急例会,对两个开发商的协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两个开发商取长补短来提高系统质量的目标,在经过一年多的艰难磨合之后终于开始显现。
实施:
10多人培训2万多人
2006年9月,中储粮公司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4家分公司进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试点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总结经验。在试点实施完成后,中储粮于2007年3月在河南举办现场推广会。
中储粮有24个分公司、4个子公司及下属的1139个库点都要实施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地域除了港澳台以外,包含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实施范围点多面广以外,中储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难点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各粮库的管理虽然大致相同,但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第二,粮库的员工大多对计算机没有很多的了解;第三,员工都习惯了手工操作模式,很难改变;第四,系统涉及的人非常多,要培训2万多个操作人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开始规划系统时,中储粮信息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5人,发展到现在也只有10多人。这10多人要在短时间内培训2万多个用户,看起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常少平说,中储粮在实施之前就把实施的难处想得非常透彻,所以在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储粮信息部与开发商、监理公司形成了联合工作组一起整理实施、培训思路。为了使系统能够高效实施,中储粮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执行的原则:软硬件部署统一解决;统一培训,统一验收;统一进行后期的运行维护。
考虑到以前中储粮的一些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一些小的系统来进行辅助管理,中储粮信息部规定这样的系统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新开发;原来没有系统的也不允许新开发,而是遵从总公司的统一部署。
最后,中储粮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常少平归功于中储粮公司试点工作做得好,以及前期的规划比较完善。中储粮先选择了4个分公司中的20个不同性质的库点作为试点来实施。中储粮联合浪潮、神州数码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整改完以后,通过测试证明没有问题了才开始推广。据了解,中储粮每三四个月到半年就总结一次经验。
接着,中储粮对所有的库点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每个库都要进行全员培训,并作了详细的方案:先进行骨干员工培训,即对每个重要岗位的人进行培训;然后,骨干员工要在所在库进行全员培训,在应用中起到带头作用。在培训方案中,培训计划细到每天都去哪个地方做什么工作,由谁负责,在哪个会议室进行培训,需要什么设备等,而且得到分公司的审核后工作才能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变化:
业务调整带来挑战
但是,系统建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中储粮对储备粮的管理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储粮对地方代储库和租仓库实现统贷统还管理:收粮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向农业发展银行统一贷款,资金实现统一管理。以往代储库和租仓库也可以向银行贷款,为了降低风险,中储粮规定代储库和租仓库不再向银行申请储备粮贷款,而是由所属的直属库统一贷款。这样,中储粮对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监管力度就加强了。原来的代储库和租仓库都转变成了直管库。
但是,这给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按照原来的规划,中储粮的信息化是朝着数据大集中的目标建设的,直属库、代储库和租仓库的数据直接通过网络汇总到中储粮总部的数据中心。体制变化以后,直管库的数据就不再直接传输到总部数据中心,而是先汇总到直属库。直属库像是一个小数据中心,将直属库自身的数据和所属的直管库的数据汇总后再传到总部数据中心。这样就给中储粮的软件、数据和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原来总分公司和直属库的系统,是由浪潮集团开发的,而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系统则由神州数码开发,数据交互条件改变后接口就需要调整。
为此,中储粮信息部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一直都在协调两家开发商来调整系统。尽管后来系统平稳过渡,但是这其中无论是中储粮信息部本身还是两个开发商,都经历了艰苦的考验。
效果:
穿透查询每个业务细节
2008年9月底,中储粮业务管理系统成功实施推广完毕。其中全部直属库、整体接管库和部分承储规模较大的直管库共525个库点部署了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应用,使得中储粮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透明化、集中式管理,实现了中央储备粮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同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工作方式,从原来的手工作业变成计算机操作。目前,中储粮范围内的中央储备粮业务几乎都可以通过系统来完成。
第二,系统打通了财务和业务,实现了直属库内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同步和总公司、分公司、承储库上下业务运作的一体化。
第三,总公司分公司可以通过系统穿透查询到承储库点的每一笔业务,大大提高了业务监管的能力和效率。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中储粮总公司既能宏观了解全国各省各库粮食的轮换、库存、质量、价格、品种情况,又能洞察到每一笔入库的毛重、皮重、质量和检验结果,为实现中央储备粮的“两个确保”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第四,中储粮通过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形成了业务规范。常少平介绍说,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地完善、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了出入库等多个业务流程,并通过系统进行固化。以往由于各个库点的业务流程不太一样,经常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现在,除了位于港口的库点等特殊情况允许特殊处理以外,各库点的业务流程基本上达到了一致的目标。“现在我们在扩展过程中,在划转直属库的时候,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来规范直属库的管理”,曹永宁说。
第五,提高了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决策水平。系统的应用帮助中储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每个基层的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系统汇总到总部,这样,能为管理层加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下一阶段将进行正式普查登记。这一环节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工作,现在按照县经普办要求和《镇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方案》安排。工作量最大,动员力量最多,质量要求最高,真正意义上的实战阶段。此之前,全县组织了对乡镇一级的培训,下发了相关文件,出台了秭归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考核办法》镇普查办公室已经恢复办公,各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及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强调以下几点:
一、正视在前段工作中存在不足,再次充分认识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以全面了解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为编制国民经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重要依据和重要基础。明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出台,近期,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工作,可以说,这次的经济普查,通过经济普查。对今后几年甚至是一个时期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镇上下紧紧围绕第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前段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但是要看到存在不足,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导致出现少数单位不配合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填报质量。二是单位清查中有漏登现象。有的一级局级单位,却因办公地点和活动地点不在一起,导致两个地方都没有登记。个体户由于受季节、时间等因素造成登记户数的差异。三是分类不清。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有错划现象。四是表格质量不高。有的单位交来的报表字迹不清,逻辑关系错误,最后不得不重新推倒重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精心组织,明确任务。扎实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对个体户按的比例分行业抽查后进行重新登记。同时,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辖区内所有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登记。对清查后的新增单位或补漏发现的单位,也要全部登记起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月日,时期数为年全年,具体入户籍登记时间以全县统一要求的为准。这次经济普查按“地统计原则、最小法人原则、不重不漏原则”执行,组织方式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方式,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建筑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由县经普办直接组织企业登记,企业登记后直接到县经普办查办报表。其它单位由乡镇组织实施。
要把握四个环节:工作中。
全镇最少要有张登记工作照片、三条横幅标语及适量小标语、两条信息、一次重要普查条例的宣传。县经普办已下发了考核办法,一是宣传关。按照县经普办“要求。尤其对宣传工作实行了单项考核,内容繁多。涉及到各村居委会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广播、小标语、印制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村要开好广播会,大力宣传《经济普查条例》尤其是九里、桔颂、滨湖及工商局必须悬挂横幅标语,其他单位多多不限。
县、镇、村居委会都要进行培训,二是培训关。这次普查。全镇的培训今天下下午进行,要求参加培训的文书都要认真听会,弄清政策口径,切实明确工作要求,避免工作失误。同时,各村居委会要认真组织好各辖区内的培训,县直各单位的培训由各居委会负责组织。这项工作要求在本月底前结束。
把握好登记范围、对象、重点、方式和方法,三是登记关。继续坚持“五个把握”要求。做到文明登记,不重不漏。对填报表格上各项内容和各个数据都要认真调查登记,确保数据准确、全面、详实、可靠,切切实实能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水平。
首先是普查员填写时由单位法人亲自审查,四是审核关。实行三审制。其次是由负责普查的指导员进行审核,最后由镇经普办审核。这次普查工作中,印制有草表,要在确认无误后正式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