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考试地理总结

考试地理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考试地理总结

篇(1)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种类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

规模

一般教大

一般较小

变化

一般比较缓慢

一般比较迅速

分布

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

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遗产性质

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

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八达岭--北京

长城——山海关--河北

长城——嘉峪关--甘肃

明清故宫——北京--北京

明清故宫——沈阳---辽宁

莫高窟---甘肃

平遥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

颐和园--北京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

天坛---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

大足石刻--重庆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

丽江古城----云南

龙门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

明清皇家寝陵——清东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寝陵—盛京三陵--辽宁

云冈石窟---山西

庐山国家公园--江西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山东

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

黄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

置身其中近观

桂林的芦笛岩溶洞

一线天

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

适当距离仰观

②角度

③动态:

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地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

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

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①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②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构景手法

做法与效果

举例

主景

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

故宫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为主景,其余为配景

配景

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障景法

多在园林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等)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红楼梦》中大观园入园处

隔景法

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以增加曲折、层次,丰富景观层次和旅游者的想像

苏州园林

框景

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苏州园林

借景

借园外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

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颐和园借四山宝塔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验景观的意境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A.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庙与塔

寺庙与塔

寺庙

地理位置

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

人文含义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五台山寺庙

大理三塔

B.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北方皇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

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①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与景,情景交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④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二)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

现象

成因

奇松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

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

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

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4.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西岱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了巴黎这个名字。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夜景、卢浮宫外景、巴黎圣母院外景

五、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应具备交通便捷、景观独特、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配套设置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消费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②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③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④旅游服务设施规划⑤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3.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规划观念新颖

②调查分析细致

③旅游定位准确

④空间布局合理

⑤内容体系完整

⑥规划科学可行

4.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灾与爆炸、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旅游者冒险造成的以外伤害、旅途迷路、其他突发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3)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1)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4)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九、旅游与环境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篇(2)

    [关键词] 高考 地理术语 热点

    2010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地理试题中,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中,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达要求很高,但考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口语化比较严重。

    2011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1、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2、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与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凡有图表的题,必须先分析图表所给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和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点相联系。然后,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点框架,再看题目中,问的是什么,再答题。不能盲目地就问题而论题,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图表信息,先放射性思维,再集中性思维。近几年的考题中,除常见图表外,区域地图近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

篇(3)

日程

工作内容

6月1日-5日

1、打印市区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准考证 。

2、上报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送考教师名单

 

6月6日-7日

1、发放市区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准考证。

2、各校领取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送考证。

6月12日

市区考生遗失准考证集中补办。

6月13日

1、各考点布置考点考场,下午4:00前各考点开放、考生熟悉考点考场;

2、检查考点考场布置,接待省巡视组。市级赴三县巡视组到岗 。

6月14日-16日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6月17日

1、上午10:00前各考点开放,生物地理考试考生熟悉考点考场;

2、下午2:00-4:00,初中生物地理考试。

6月18日前

1、各校完成考生政策加分申请审核。

2、市区各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导入中招报名系统。

6月17日-30日

市区及三县集中阅卷、登分统计、分数合成、打印成绩册。

6月下旬

1、完成中考志愿填报平台前期调试工作

2、召开市区普通高中志愿填报培训会

3、市区各报名点学校模拟志愿填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接收省五年制高职计划,

5、分别组织市区、及三县五年制高职、中职志愿填报宣传、培训会

7月2日(暂定)

公布中考成绩,各校领取成绩。

7月3日-4日

考生回报名点学校进行查分查卷登记。

7月4日

各校查分查卷汇总表导入中考中招系统(下午16:00截止)。

7月5日-6日

教科所组织相关人员查分查卷。

7月6日下午

1、反馈中考查分查卷结果。

2、三县上报成绩库。

7月上旬

上报中考成绩库至省考试院。

7月9日

公布普通高中最低控制分数线及成绩分档表。

7月11日--13日

1、市区各校组织考生填报志愿、校对、签名确认。

2、学生志愿确认表各校留存备查。

7月16日-18日

市区普通高中录取(提前批次、第一批次)录取。

7月19日

公布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

7月19日-20日

1、市区普通高中提前批次、第一批次的录取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0日下午16:00)。

2、组织考生对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填报补录志愿(填报截止时间20日下午16:00)。

3、提前批、第一批次高中学校反馈考生报到情况(20日下午17:00)

7月21日

1、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补录;

2、第一批次补录公布考生名单,补录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1日下午16:00)。

7月22日

1、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市级示范、一般高中、民办高中)录取;

2、公布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

7月23日-25日

1、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的录取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4日下午16:00)。

2、组织考生对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填报补录志愿(填报截止时间25日下午16:00)。

7月26日

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补录;公布第二批次补录考生名单。

7月27日

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补录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7下午16:00)。

7月28-29日

1、校办市队运动员招生录取。

2、处理普通高中招生数据汇总等工作。

7月上旬

考试院对市区、三县进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及中职网上志愿填报指导培训

7月-8月

进行五年制高职及各类中职网上志愿填报及招生录取工作。(具体日程安排以省考试院下发文件为准)

11月-12月

1、中考中招工作总结,上报总结材料

2、参加省中考中招总结会议。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知识体系 题型分析 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篇(5)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是在前期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在前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

一、认真研读国家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动态

在《考试说明》发下来之后,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因为高考试题是依据《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命题的,分析《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针对性。

二、研究两题--高考题和模拟题

(一)研究试题应有的思路

1.考查目标是什么?(立意)

2.给了什么材料?(情境)

3.设问的角度是什么?

4.解题的思路?

5.解题的技巧?

6.做题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二)做题的思维过程:情境、设问阅读材料、分析设问、明确立意调动运用知识技能回答问题、完成立意。

如(2007年宁夏卷)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强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

分析情况:

1.立意: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区域空间定位的思路和方法: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等做题能力。

2.情境:世界区域图。

3.设问:选择题。

4.思路和方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区域空间定位。

三、上好两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1.复习课:梳理知识、归纳原理、规律

在高考中,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要学会地理思维方法,掌握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地理规律:

(1)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及意义和地球公转及意义。

(2)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和主要天气系统。

(3)地壳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4)水体运动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水的相互转化、水循环规律。

(5)自然带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及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人文地理的复习重点:

(1)人类生产活动、城市布局、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区位分析,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

(2)结合实例,运用区位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并进行评价。

(3)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成因、危害、治理。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5)其他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热带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国际性水域污染。

(6)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7)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2.讲评课: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

(1)讲评前,教师要认真研究试题、研究学生学情、研究教法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错因、自我常识纠错。

(2)讲评时,教师要讲审题、思路、误区、拓展,学生要二次思维,评价做题效率,联系教材。

(3)讲评后,教师要矫正练习、个别辅导,学生归纳总结错题本或总结本。

四、合理设置专题、训练思维能力

(一)专题设置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求多、求全)。

2.要有针对性、有效性。

3.重点是过程与方法和解题思维训练(不应是知识再重复)。

(二)几种类型专题

1.主干知识专题:重点在地理知识迁移应用。

2.能力训练专题:重点在地理思维方法训练。

3.技能训练专题:重点在掌握过程与方法。

(三)主干知识专题举例

1.地球及其运动规律。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

4.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5.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能力训练专题举例

1.获取信息能力(审题训练)。

篇(6)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规律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原本高三毕业班的学习氛围就很紧张,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老师的任务正是除了上课以外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找规律

地理这门学科虽然被划定为文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那一个“理”字上,虽然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了。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内容之前明明就已经背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关于那个知识点的记忆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将那个知识点学透彻,只有借助理论、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相关的内容,记忆才能更加长久。宁肯花费些时间去寻找规律,也不能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会找规律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换回长久的记忆。

二、错题集和考试总结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建立错题集和每次都做考试总结的同学成绩明显比一般同学要高很多,到了高三大多数老师会建议学生采用题海战术复习知识,但是题做得再多,不总结出错的原因,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题做错的地方肯定都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就该及时去学习弥补,将没有学精的知识弄透彻,而不是继续盲目地做题,知错不改永远都不会进步,这种通过创建错题集,找自己问题的方法比盲目的题海战术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每次考完试之后,都要认真做总结,要想清楚自己的成绩提高是因为什么,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成绩下降又是因为什么,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用心做自己的错题集,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相信同学们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赵祥忠.略谈如何上好复习课[J].成才之路,2007(32).

篇(7)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