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12:53: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固然重要,但欣赏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欣赏教学的体会。
一、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欣赏能力开始的。“物发于外而情动于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所感知是普通的心理现象,但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始能具备。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直接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中的精华为学习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寓于对具体作品分析讲解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具体的艺术品的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逐步树立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得影响自己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显而易见,同一般美术技能教育内容及其他教学手段相比,美术欣赏教学更能利用审美活动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审美的方式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美术教学的若干特点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始终包含着感性并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二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充满着联想和想象。因此,启发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学生对欣赏对象的感性投入,进而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并做出审美评价,是美术欣赏课的基本特色,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成功的标志。
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固然无法摆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却不是从感觉到概念的简单逻辑过程,它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感知对象,感觉形象逐渐加深,形成知觉,在知觉形象的刺激下,审美主体情感四溢,突破时空界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审美意象,并做出审美判断。尽管每个人由于知识、阅历和艺术水平的差别,使其对艺术作品领悟程度有所差异,但人在欣赏活动中的思维及心理特征却是相同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不应该机械向学生灌输“标准”鉴赏与分析“结论”,而应充分启发与调动学生进入欣赏过程,尝试形象思维,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励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欣赏;培养;主体;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5-02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而且很早就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而小学美术中的欣赏教育,就是一门满足他们爱美需求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在我国还把书法、篆刻纳入美术范围。此外,服务于时空艺术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也将其设计成果作为空间艺术,归入美术门类之中,绘画雕塑是以欣赏性为主的美术,其余皆属实用性的美术。美术欣赏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呢?
一、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欣赏是学习美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掌握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注重随堂欣赏教学。新的美术教材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而是把欣赏贯穿到每一课当中,每节课的欣赏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单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要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和欣赏作品。
3.培养一个好的欣赏者比培养一个好的创作者更为重要。几百名小学毕业生中有几个将来能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呢?最多不过几个。其余的大部分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用上上学时所练就的美术创作技能呢?恐怕也不会太多。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美术教学,其主要目的不是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是美术欣赏的能力提高,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念,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觉地按美的标准去生活和工作。
4.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创造”不等于“创作”,欣赏中同样饱含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创作离开了欣赏,就会是无源之水,实现不了创造。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但如上所述,由于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欣赏教学又能极大地培养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关键一环。
二、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教师从开始出示所要欣赏的作品后,就一个人从开始一直讲到下课,形成了一个教师一人不停地说,而学生就像傻子一样在下面听着,欣赏课成了一个人的讲赏课。而这样的只有教师讲的欣赏课,对于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的表面有了皮毛的了解而已。因此,在欣赏课中,出示欣赏作品以后,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全面地看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用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可以从颜色、构图、给人的第一感觉上去仔细地体会。对于欣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讨论,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形式的欣赏课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团队协作,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图。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编排顺序及特点
1.小学一、二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活周围一切美好事物是如何表现的。例如第一册《五彩的烟花》、《童话里的小屋》,第三册《流动的色彩》、《有趣的彩泥》等,其主要特点是一、二年级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色彩刺激,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符合孩子的审美心理。
2.小学三、四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情感的美术作品。例如第五册《家乡的桥和塔》、《金色的浮雕》,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雕像和陶瓷》等,三、四年级欣赏作品的特点是以了解民间工艺作品刺绣、竹编手工艺品的特点为主,一系列的作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强。
3.小学五、六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艺术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保护文物》、《爱护古建筑》等,五、六年级欣赏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文化,包括中国山水画、石木雕塑、古建筑、工艺美术作品等各方面的欣赏。
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1.在玩中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在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中利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欣赏的目的,这正是师生都能接受的一种“寓教于乐”好形式。在学习《民间玩具》这一课时,课前我收集了若干民间玩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仔细观察,而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讲一讲玩具的特点,有的同学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玩具的特点,逗得同学们都开怀大笑。利用这种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认识,最终达到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这一目的。在学习《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同学们一看都知道这幅画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我就提问:向日葵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画家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同学们听了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组之间马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踊跃地进行了发言,有的说梵高画的向日葵,像熊熊的火焰,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说黄色的向日葵像一个个的太阳;最后由我补充: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在这堂美术课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发言,每个人的思想都是高度地集中。从此不难看出,有效的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效尝试。能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力,给课堂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欣赏资料。(1)上课之前对所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分类,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挑选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题材、内容,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从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入手,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激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疑问,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加强自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触。
4.进一步开发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面兴趣。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如果完全看中教材本身,忽视了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引导学生对知识面更深层地了解的话,就会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感到枯燥无味。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眼睛直接看到的图像的兴趣和颜色的感染力有较大的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差距,对此不能形象和深入地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眼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准确地辅以其他器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等,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千里江山图》等中国画名作时,只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单一地通过眼睛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了解中国画中各种各样的手法等知识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感受一下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一下画笔接触到画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倾听一下那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
五、改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领导意识,钻研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学校领导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组织美术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合理地利用现有教材,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科学地选择美术教学题材。
3.强化教育资源,加强合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美术教师的配备。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47-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从小就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人们对美的感受也就越来越深了。小学生爱玩爱动,喜欢画画和制作,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本中就安排了许多有关画画和手工制作的内容。然而对美的创造要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所以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更好地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来达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的作用。笔者现根据自己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把握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优秀作品
小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欣赏内容的选择。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点,然后因势利导,促使其对作品的深入了解。首先小学生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因此我们在选择优秀美术作品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的图画,在选择手工作品时要选择能够突出事物主要特征的作品,以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能从整体上对一幅作品进行把握,总是注重其中的一两个细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先让其进行自由观察,然后展开对作品的讨论,接着再让他们观察作品的整体形象。最后,小学生在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更感兴趣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在选择欣赏课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选择与他们的生活相贴近的事物。
二、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们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相对于成人来说,小学生的知识较少,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他们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比如在《中国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漂亮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在仅仅有黑白两色的情况下也能够绘制出美丽的作品,当学生对这种表现手法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提出“画家是怎么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手法的思考。接下来教师在讲解“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体验;结合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结合美术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形象的表象等等。
三、鼓励提出疑问,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学贵有疑”,问题意识是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动力。他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评意识。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作品大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但是教师不能因为作品的权威而否定学生对作品的质疑。当学生有了疑问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从而引发观点的碰撞。比如在《不同的视角》一课,对作者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进行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一个事物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过小鹿。它给了我一个新奇的感觉。”有的学生说:“从俯视的角度观察仙人球,它真美!”还有的学生说:“从楼房的底部仰视整座建筑,它比以往更加高大。我们要想表现一个人的高大形象时就可以采用仰视的角度给他进行拍照。”这样,学生的意见汇合在一起就逐渐揭示出从不同视角表现同一物体的好处,为其进一步进行有目的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拓展欣赏成果,进行实践创造活动
在小学的美术课中没有单纯的欣赏课,就像没有单纯的创作课一样。欣赏美和创造美从来都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活动。当小学生受到美的作品的熏陶之后就会有进行模仿性创造的冲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比如在《点与线》的美术课上,教师通过简单的点线结合就可以创作出一些美妙的作品时,学生就希望自己动手画一画。教师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展开想象,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总的来说,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要突出知识信息的互动性,改变以往的欣赏教学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接受美术思想。
综上所述,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注重欣赏教学中的互动性,将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其美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欣赏式教学 现状 有效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生发现自然、了解艺术、体验社会美的直接手段,是帮助学生积累美的知识、提升美的素养、加强美的修养,引导其热爱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初中生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要学好美术欣赏课,为培养美术意识、增强自身美术鉴赏力、提升美术素养、塑造良好人格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美术教师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才是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新出路。
一、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践行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方面至关重要。美术欣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欣赏具有个体性特征,不同审美个体具有相对不同的审美理解力,因人而异。目前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不同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美术欣赏课教学进程的拦路虎。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文化课成绩上,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极低。二是教师不善于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水平。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才是正道。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三)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丰富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促使美术欣赏教学高效化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感染与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多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故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鉴赏和实践鉴赏法等。在《古代山水画》欣赏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欣赏重、难点的理解与认识,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山水画,通过实践鉴赏法鼓励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式鉴赏,从而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有效性课堂。
(四)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基于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入多样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欣赏、愉快学习的过程中悄然提升对美的理解、辨别与鉴赏能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人格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谦.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好家长,2014,51:198.
关键词:初中 美术 欣赏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发挥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致使美术欣赏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欣赏兴趣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成功的关键。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欣赏课的有效性。
二、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思考和研究问题了,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相信。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逻辑推理,而且带有许多主观情感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而发现美、感受美。二是学生亲身体验来发现美、感受美。三是学生通过把多种学科融合到一起来发现美、感受美。
三、教师要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课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例如我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荷花蝌蚪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的绘画创作,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荷花蝌蚪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四、综合判断并进行个性化评述
学生对作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判断之后,形成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观赏,还没有经过自身的主观判断,以自己的喜好与价值观形成对这个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与评述。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喜好,进行作品评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色,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给予保护和赞扬。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表现出对所欣赏的作品表示出不喜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他是作者会怎样画,这样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就得到了相辅相成的促进。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在美术教育中,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的过程就是认识作品,把握思想内涵,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升学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创新求变,提高课堂效益,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组织好课外活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把握好一讲、二看、三谈的方法。一讲,就是讲概念、讲常识。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述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二看,就是让学生看范画、看图片及美术作品展等。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幻灯、投影仪等,展示典型作品,并进行技法演示等;三谈,主要是指个别提问、集中讨论、创作交流等。其间,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由于美术欣赏的范围极其广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为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外活动,可利用专题讲座、美术作品展览、校园艺术节、读书交流会等校内、校外课外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七、培养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有一些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是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形象后,产生了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进一步的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看作品后谈感受的作品欣赏模式: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该怎样表现这一题目。
以上就是本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好的欣赏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帮助学生发掘感受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不外乎四种类型:1.解说型——由教师对美术或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它极易使教学陷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模式中。2.问答型——由教师就作品或者相关的欣赏知识和原理提出问题,学生作答。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教师为辅仅作引导。问答型和讨论型这二者互相关联,只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才能进行讨论,它们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回答讨论过程当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动自发地欣赏美术作品,发表意见,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它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这四种方法其实在每一堂的欣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充实课堂内容,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针对手头的经典美术作品选好题材内容,尤为重要。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分别对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奇妙构思、造型寓意和联想的作品,相应调整备课、授课的侧重点,找出每件作品众多美点中的主要美点,进行通盘考虑。
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占有主体地位,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自我调整,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知识,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突出中心,主题明确。2.通过设计恰当的情境,发挥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运用美观、生动的图像以及典型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主动学习了,但他们往往凭直觉欣赏作品。因受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直觉也是会受到同样的局限。要想改变这种局限,就要让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也不能靠教师直接灌输,应给学生充分的课前自由预习、自由欣赏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传统的美术教学学生只能看书本上面的内容,或者教师拿着少量的图画给学生看、讲。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课前则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自己所需的美术图像及相关资料。课上给学生讲搜集来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了解画家作画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画风格。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图片质量高的名画,展示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多搜集相关资料,能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让学生有备而“赏”。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读画片刻,间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再适时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同时注重品味艺术魅力重要环节——情境创设,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境,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审美心境,在曼妙恬静的欣赏氛围中,在专心临摹作品中体味作品总体形式结构背后的意蕴美。学生是这一欣赏的主体,必然会受到欣赏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到达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