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职教育管理

高职教育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职教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教育管理

篇(1)

1.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概述

1.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是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综合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学校由政府或者校长统一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不断累积,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得到专业的技术和知识,管理和制度的缺陷同时也是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管理存在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1.2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师的实力是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在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重大缺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很多专业素养和知识充分的老师都不选择高职院校任教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很多的高职院校不愿意在师资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吸引优秀老师的关键,最后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不注重学习和教学,正是这种意识给社会和大众早晨了错误的观念认为高职院校老师普遍质量不够高。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实力。

2.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改革对策

2.1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制度的完善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的第一步,关于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管理的制度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首先就是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必须要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符合国家的课程教育改革目标和方向,其次就是政府的教育部门要及时配合高职教育院校做好制度的完善工作,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教育部门的权利,最后就是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监管,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尽管已经具备和设置了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完善还应该包括监督制度的实施,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并能保证实施。

2.2提升高职院校老师的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教师也是学生和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帮助者,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结合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团队的现状个人认为最好的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方法有:首先高中院校必须要提升自己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这是高职院校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任教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严格化对应聘教师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教师资质不合格的现状,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升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至于使老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落伍。

2.3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观念 组织 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2年9月8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构想。他认为教育创新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教育能够为其它方面的创新培养专业型优秀人才。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战中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管理创新的问题。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短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及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缺少资金,特别是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不能保障高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1.2 师资队伍 师资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从事职教的教师现在还不是很多,而且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是非常的充足,还有待丰富;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待改善;师资结构不够完善,缺少“双师型”教师等。

1.3 管理体制无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法。

1.4 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 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方法探讨

2.1 办学要多元化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经费筹集方面的多元化;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③办学主体多元化;④服务功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等。

2.2 紧跟市场设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适当的施行 “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各个专业的灵活性更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管理观念的创新 要想更加顺利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抓好观念创新,通过观念创新的推动来促进管理的创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还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

2.3.1 “以人为本”的观念。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①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核心,管理者满足教师在成长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帮助教师更顺利地成长。我们现在十分有必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的能力,对教职员工、科研成果、技术职务的晋升要求有些过于盲目。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逐步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展开教学工作,这同时还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②对学生的管理。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高职学院要想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学生。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并重”的思想,在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的提升机会,例如: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2.3.2 “校企合作”的观念。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还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有效方法。

2.4 管理组织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组织管理活动的载体。高职院校管理战略目标在不断地调整,其组织结构也要不断地创新,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要解决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和决策层次、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2.4.1 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在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地繁荣,时代在进步,它也表现出与时展越来越不相符合的趋势,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方向的发展首先要做到:①职能部门专业化程度需要不断的提高,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学科专业化也要不断地加强。②行政组织机构还需精简,管理层次过多的情况需要解决,努力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

2.4.2 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对于决策层次建设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一位优秀的校长。大学校长要有以下8种素质:①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着大学不断进步;②推动大学发展的目标不仅要远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实际,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抓住任何能够推动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机会;③校长应该更加注重行动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执行各项战略指标;④要有冒险的精神;⑤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要多进行尝试;⑥采取符合实际的变革方式;⑦要让副职们拥有适当的自由;⑧制定激励机制,将个人目标跟学校的成功发展结合起来。一位优秀的校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带领决策层工作,那么自然会提高高职院校文化水平。

2.4.3 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细节决定成败。执行不力,再好地决策也难取得成效。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次,充分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它是战略决策执行主体中的关键成员,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执行力,学校高管要授权给执行层管理者,让他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和任期制度,定期公开考核结果,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让执行层管理者信服,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执行层管理人员给予淘汰。

2.5 管理文化的创新 进行学校管理,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观念这一管理的灵魂,学校管理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文化来支撑。高职院校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5.1 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系统的基础就是物质文化,它同时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大学生文体、科技、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等硬文化。还包括表达院校精神的校徽、校训、校服、校歌、标志色、名言警示牌及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双师型”教师、教授队伍等软文化,“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之大”,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5.2 创建先进的高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等。一些高职院校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了文化大讲堂及教师继续教育费用报销制度。请知名企业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交流,同时把本学校优秀的教师送出去深造,制度上体现这种理念将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5.3 培育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人际关系、思维方式、教风学风。这种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其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理顺各方面关系,积极化解矛盾。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大胆探索,逐渐积累,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翟轰.高职办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6).

[2]储朝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创新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迎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其管理生态环境的问题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1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从必然性角度分析。近十几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制度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效缓解了高职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实生产力对人才提出新需求间的矛盾。只是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还缺乏创新力度,这使得高职校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就使得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必不可少,是大势所向。从重要性角度分析,现阶段较为缺乏人文关怀的高职文化生态环境,很容易让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学生陷入心里压力中,比方说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等。从而学生也就很难有着比较轻松愉悦的心态进行自我创新精神与创新活动的培养。其次,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生态环境管理在其中占据中重要位置。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限制了高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高职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要对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

2现阶段高职教育管理生态呈现出来的情况

2.1重视行政权,忽略了学术权

相较于普通全日制高校而言,高职院校是以实用性与职业性为教育主导方向的知识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重要场所。只是从现阶段总体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将重点偏向于行政方面,反而忽略了学术方面。这些高职院校过于扩大化行政权的举措严重影响到了自身正常的生态环境。高职院校出现重行政轻学术的原因复杂,一方面主要是院校里面的学术资源配置弱化,行政权力影响颇大,院校高层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多是行政人员身份。所以这也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倾向于行政方面,从而造成学术范畴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严重干预了学术管理。在学术科研经费与教学收入上,以及职务晋升、学术话语权等上面的行政干涉过多,直接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由于过度的行政干涉,造成学术腐败。而官本位思潮盛行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样不健康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非常容易诱导学术人才向行政方向发展,难以专心致志的做学术研究与潜心教学。如此畸形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2.2管理模式单一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观念拥有滞后性,缺乏先进性。而且由于以行政为主导运行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也容易造成管理生态环境的失衡,尤其是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与教育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还存在部分高职管理人员留有“当太平管”的老旧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影响其在管理问题上追求稳定,害怕革新,抱着为了不出事而不干事的守旧思想。如此也就造成高职院校管理效率日益下降。但管理成本却仍旧耗费不低,学院管理模式僵硬化。与之相反,也有高职院校过分贪大求全,在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上好大喜功,喜欢将改革措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下去。从而也就造成学院规划和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生搬硬套现象突显,对学院而言没有一点成效,全是表面功夫。这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内部缺乏一个合理完善的竞争机制,某些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上面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健全的激励机制,资源分配不公,管理手段单一化,尤其是教师绩效管理不足。把学院老师教学业绩与科研成效等方面和个人工资福利方面勾挂的关系不够紧密扎实。也就影响了学院老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人才培育。

3关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几点创新建议

3.1创建并完善高职院校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残酷,但是与之相应的是挑战与机遇也随之增多,只是风险较大。而高职院校想要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也就需要做到顺势而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特征,把竞争机制有效融入到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体制里面。以此才能更有效的激活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比方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健全教师人才引入的竞争机制,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与专业定位,以及市场需求,然后进行公开招募,让应聘老师经过竞争适者上岗。借此机会把双师型人才吸引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用以充实学院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公开竞聘机制。比方说每当高职学院内部重要的人动、职务晋升之类的,均应该根据要求进行公开竞争,择优选用,实施公开的竞聘机制,让众多老师都能够获得一个竞争的机会,以此把高素质人才选到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岗位上,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更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调动起教师的工作激情,努力挖掘人才的工作潜能。

3.2完善人才培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旨,所有活动皆以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好行政权与学术权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建设以增强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比方说,明确职责,权衡制约好职责与权力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好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责、内容等,不能多做干涉。坚持以培育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行驶好行政管理的协调服务职能,通过良好适当的行政服务,为高职人才培养打造出健康较佳的管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创新并健全激励机制。比方说,将薪酬激励机制、学术研究成效、个人福利待遇等不断完善,并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又例如,多加重视精神激励,适当关心教师生活、工作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升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有利于凝聚高职内部凝聚力,增强高职学院的整体社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3.3创新教育管理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创新,比方说,创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与之配套的还可以创建起面向社会开放性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这样做有利于在高职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将来面临社会上的竞争压力,锻炼学生能力。

4结语

因此高职院校想要在日益残酷的市场体制竞争环境中立足并健康发展,其管理工作就应立足于自身特征,尽可能让所有活动皆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育的角度出发,创建以人才培养为主旨的管理模式,并科学合理的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内部。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善重行政轻学术的情况,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逐渐转变行政只能,明确职责权利,重视学院老师的激励。以此才有利促进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构件良好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06).

[2]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07).

[3]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04).

[4]张健.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创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05).

[5]熊景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

篇(4)

要讨论注册入学制度和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具体意义。

(一)注册入学制度介绍。所谓的注册入学制度是相较于以往的高考划档入学制度而言的一种创新性入学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指,教育部门不对学校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专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规定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学校表现、综合素质、就读意愿,以及适当参考学生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录取。1.当然,这样的录取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具有自,可以选择就学或是放弃。2011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试行了注册入学制度。当年包括3所公办专科院校和23所私立专科院校,共计26所专科院校参与了注册入学制度的试行。相关资料显示,最终有2.56万名学生通过注册入学制度进入了高职院校,获得了继续就学的机会。2.从某种程度上说,注册入学制度是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快速化趋势的一种高等学校招生入学方式的大胆革新,具备了无限的发展活力。

(二)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概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是指高等职业学校对于日常教育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综合体系。3.管理模式的确定是基于本校的办学宗旨、社会的需要、学生的意愿,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学校想要教育学生什么内容,比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比如学生想要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什么讯息和知识,还比如学校本身的软硬件设施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等客观事实及时加以改进。面对注册入学这一新型的高等教育入学模式,专科院校需要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之需要。

二、注册入学制度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注册入学制度在极大程度上放开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权力,对于学校的自主招生和生源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注册入学制度也导致了学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高职院校妥善处理。具体而言,注册入学制度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册入学制度对高职教育的良性影响。如上所述,注册入学制度对于高职教育的最大正面或者说良性影响就体现在扩大了学校的招生权利以及生源数量。过往,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的录取分数线由省教育厅统一划定,学校无权干涉。如果没有达到教育部门的批次分数线,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投递志愿,进入高等院校就读。如今,因为试行了注册入学制度,学校掌握了招生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学生在校表现、综合素质,考虑是否招收学生,而过去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考分数,现在只是众多的参考因素之一。因为高考分数作用的弱化,许多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或者文化课成绩不佳的学生获得了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在注册入学制度实施以前,这些人只能选择复读或者直接找工作。但是,在创新性的注册入学制度实施之后,他们有机会直接接受高等教育。由于这些基数庞大的学生的加入,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是不断扩大。某种程度上,学校和学生达到了双赢的状态。

(二)注册入学制度对高职教育的恶性影响。注册入学制度虽然放宽了学校的招生权力,也扩大了学校的生源数量,但与此同时也带了一系列的恶性影响。首先,学生的质量良莠不齐。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是一旦高考分数线的障碍被剔除,那么许多素质底下的学生就可以进入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加入会对整体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学校之间的明争暗斗会加多。高职院校的生源本来就紧俏,如今开放了招生权力限制,学校之间为了抢夺生源可能会引发相互的明争暗斗。再次,拉低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一旦发开了分数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高职院校,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有不利影响。

三、注册入学制度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面对利弊共存的注册入学制度,高职院校要通过对自己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化弊为利。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最本质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注册入学制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质量,让那些基础差、素质不高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以期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通过注册入学制度招收了质量良莠不齐的学生,就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将他们在高中时代缺失的东西补起来。这将是一项繁复而艰难的工作。要想完成,也只有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在耳濡目染和慢慢滋养中提升学生的素质。

(二)创新课程体系。在注册入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性地创新现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置之中得到教辅。具体而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创新不能够想当然,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本人的意愿,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做主。只有这些,高职教育管理的水平方可以提升,而注册入学制度的恶性影响也才能慢慢化解。

篇(5)

【关键词】人性化理念;高职院校管理;管理体系

人性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它是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之家园,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如何顺应该发展趋势,进行人性化教学成为关键。因此,当前的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工作,应该明确人性化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一)基于学生呈现的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叛逆心理,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他们缺乏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在同龄人中学习成绩相对来说较差,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在心理上存在着较为迫切的建设需求。我们要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要让学生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身心发展。

(二)基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要求和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构建人性化的社会。作为给社会和国家输送重要技术人才阵地的高职院校,当然也要实现人性化的体制,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政策。被动性的传统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对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已经无法适应,我们只有为学生构建自由民主的身心发展环境,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充分贯彻落实,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目标。

二、人性化教学措施

(一)提升服务意识

在人性化管理体系中,管理占据重要位置,它属于核心位置,但是同样服务理念也至关重要。教师需要认识到服务理念重要性,服务理念摆放在重要位置上。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管理态度重要性,改变居高临下做事风格,保障学校执行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制度都趋向人性化、科学化,是学生能够接受,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方式。将过去重视体罚的制度摒弃,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保障每项制度都落实,这才能确保工作开展顺利。

(二)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将会大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如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站,进行日常的事物管理,同时方便管理者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管理中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利用的引导,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目前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日益增多,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抵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良好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该文化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整洁优美的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学生学习情绪出现,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在高职院校学习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情绪变动大,高职院校要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美化学生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层面上,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知识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同时。要尽量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又能起潜移默化的感染的作用。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对话,通过教师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提倡学生之问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使学生获得优良的品德。还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性强、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活跃学生身心,增进身心健康,拓展视野,发展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激发自律意识

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益并信任学生,这样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人性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参与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性化的管理体制的关键,为了保证管理的成效,就必须要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充分调动起来。要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实现自我发展,让学生维护自己的权利,管理自己的事物。要想实现这些就必须扩大社团的联动作用,将社团作为维护学生权利、作为连接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纽带,将其作为代表学生意识的重要平台。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高效的团队

为了实现人性化的治校模式,领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要求教师和行政管理者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贯彻。构建人性化的管理体制需要一支高修养、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基础。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应该多关心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多接触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要求,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改变传统的刻板管理关系,实现和谐的良师益友关系。

三、结语

要实现学生管理人性化教学理念,这工作不仅是管理者、教师的职责,更需要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只有在充分利用各个方面资源基础上,充分做好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该工作落实之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奉献。

参考文献:

[1] 周宇.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研究性课程排课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3(1)

篇(6)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高职教育 管理应用

[作者简介]丛彬彬(1968- ),女,江苏如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办主任、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思想文化宣传;王银银(1983- ),女,江苏连云港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企深度融合下双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74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37-02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的人才。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从系统上来看,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变量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系统从表面上看虽有一定活力,实际上已逐步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前进步伐,成为一个在政策、地域、文化及理念上相对封闭的教育系统。为了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教育系统必须有序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门新的系统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医学、军事等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寻找一个系统,使其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低级有序转化为高级有序的条件、规律和机理。本文试图结合高职教育系统的特点,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教育系统的管理进行研究。

一、高职教育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20世纪70年代,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混沌理论等新兴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均为非线性复杂系统,这些新兴学科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耗散”即系统消耗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论、突变论统称为“新三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教授创立的。普利高津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又包括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组织现象,即由无序到有序或由较低有序到较高有序。由耗散结构理论可以知道耗散结构形成所需要的几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进行交换,引入负熵流,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以维持其生命;第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这种状态下的系统是处于非线性区域;第三,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要处于非线性区域,以让系统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进而发生自组织现象而产生有序。

由此可见,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过程与平衡结构不同,是有序的时空结构,是通过系统内有能力的耗散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的。而“无序”和“有序”的判断标准则可以通过“熵”来体现,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体系内部分子热运动混乱度的量度,系统越混乱,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高职教育系统中的熵增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在闭塞空间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的不可逆现象。熵理论揭示了高职教育系统管理者必须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协调性。一方面,系统内部一些过时的管理制度和不尽合理的组织机构架构以及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不畅通的信息渠道和有关政策因素等都会使得高职教育系统的正熵增加;另一方面,单纯考虑高职教育系统的发展而忽视它与外界系统的联系,会加速系统的无序。因此,系统应尽量达到低熵状态,并以低熵运行,这就需要管理者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合理的协调与管理,协调高校与社会、学校与具体实施部门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附以行之有效的约束。

二、高职教育系统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特征

1.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菲说过,任何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本质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职教育系统是由教职工、学生和基础设施等构成的,它呈现出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输入输出的动态开放状态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系统与外界存在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首先,系统的主体――人,每天都要从外界吸取及释放物质和能量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其次,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主要表现在高校与社会以及学校与具体实施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我们将高校教师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比作能量,它是教师为实现高职教育预期目标而采取的相应教学手段所释放出来的管理能量和精神能量。(2)高职教育对象的开放性,即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其教育手段的开放程度则会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与把握。

2.高职教育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高职教育系统中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经费、师资、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到服务面向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分化可以促使系统功能趋向复杂和完善。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教育逐步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格局发展,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的逐步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际联合办学等伴随着高职教育发展历程而不断转型。显然,上述因素都促使高职教育系统向着远离平衡的状态发展,并且这种不平衡状态有着日益扩大的趋势。

3.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子系统具有随机突变的特点,它们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优化配置、相互制约、协调发展。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以各自的方式发生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导致它们在时空中产生了各种复杂形式的相干结构,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例如,高职教育系统的构成主体学生和教师,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是通过精神情感联结的,其作用形式主要体现在他们心灵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是极其微妙和复杂的,不能简单用线性方程或者线性方程组表示,只能够借助于非线性方程组或者更复杂的方程进行表示。

三、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效益的主要策略

1.积极营造开放的系统。高职教育系统要想总熵变小或者逐步趋近于负值,必须从外界环境引入大量的负熵以对抗系统内部的熵增,减小系统的总熵,增加其有序度。 但是,负熵的引入未必都产生正面效应,例如高职院校引进一些高职称人才并赋予高薪,从表面上看能推动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但高职称人才的高薪会打消本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引入负熵时,一定要注意它与原来系统内部要素的融汇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负熵的正面效应。因此,高职教育系统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国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的交换,并加强它们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创建全面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第二,积极从外部环境获取改革的动力,引进高科技、现代信息与文化以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高职教育系统站稳根基并开拓多条办学资源新路;第三,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提倡并鼓励与政企合作并开展科研,聘请政府以及企业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尤其要增强校企合作,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乃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企业要素,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同时,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的机制,逐步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

2.构建远离平衡的系统。高职教育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有序结构,其前提是远离平衡态。这里的远离平衡态既包括在打破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建立新的稳定结构,又包括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寻求新的有序结构。就高职院校而言,它们在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效益、理想与现实、需求与行动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非平衡现象,而要使该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各种评价对象都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奖惩制度;其次要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重贡献、重业绩,鼓励优异人才脱颖而出,使系统成为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健康组织,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形下,高职教育系统能够形成稳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态结构,并逐步向着新的更稳定、有序的结构发展。

3.促进系统内部良性互动。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形成有序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非线性相互作用即是事物要素之间以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为了使高职教育系统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管理者不仅自身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积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全体师生员工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网络。要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等平台作用,让师生参与到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中来,做好监督工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创造文化、实践文化、传承文化,以“文”化人。尤其在学生管理中,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建设等途径,给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形成“自组织结构”,促使高职教育系统各种办学资源和因素朝着高效益、高质量的目标有序运行。

四、结论

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前提是熵值尽量小、有序度尽量大,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促使高职教育系统“变无序为有序或者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这样才能使得高职教育的规模、效益、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系统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托来重新定位高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高职教育系统的演化不是由线性增长或衰减所导致,而是由推动力和耗散力相作用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管理者应结合耗散结构理论,采用适当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得高职教育系统向着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等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蒋鸣.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能力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特征分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7(24).

[2]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刘淑华,颜晓丽.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

[4]刘艳梅,姜振寰.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复杂性;自组织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0―03

自组织理论探索了世界和复杂事物形成宏观稳定有序结构的条件、机理和规律,为人们理解和把握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笔者在这里将依据复杂理论的自组织理论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分析,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论视角。

一、自组织内涵及形成条件

自组织又称耗散自组织,指的是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形成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并不是一个渐进的、平稳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内部酝酿的、突然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按照其形成的方式和运行的过程可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一切按照外部指令构成和运行的系统称为组织或他组织;外界只提供一定条件而不进行特定干预,由系统自身自发形成的结构称为自组织。研究表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从稳定变成不稳定,就有可能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形成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状态,或者从一种有序状态演化成一种新的有序状态。”

自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如下三点:

(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也就是说,不仅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出,更重要的是有负熵的流人来抵抗熵的增加,维持有序结构或有序结构的进化。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开放和非平衡为系统朝着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及势能,但这一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还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效应来完成,即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三)系统必须通过涨落的变化不断求得新的发展

“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平衡态和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性的干扰,起消极作用。在远离平衡态,它是系统由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起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高职教育管理系统的复杂性解读

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既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运行过程,又包括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的管理,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这些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学校整个管理系统。在高职教育管理系统中,要重视对各项工作的系统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对某一管理阶段或环节过度重视,就可能忽视了其他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各项工作的有机联系,只重视各部分管理工作效率而不顾及整个学校工作效率,常会发生各部分管理工作方向不一致而使学校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学校系统有效能量逐渐减少,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管理效率递减,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政策制度、校园文化、信息渠道等因素,“在发展初期,有效能量逐步增大、影响力增强、管理有序、效率高、效益明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到达最大临界值时,由于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不能随之调整,就逐渐变得混乱无序,出现管理上的危机”。如内部结构性摩擦系数加大、内耗增强、能量衰退,组织的机动性、灵敏性、反应能力减弱;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或流失严重;组织逐渐僵化、故步自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耗损、扭曲、失真,非对称信息膨胀,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使管理系统处于能量耗散、失去活力,系统的有序度不断降低而无序度不断增加,管理效率不断递减乙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正处于从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即是正处于系统熵增趋势。这时,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必须及时作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交流信息,以使负熵流总和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

三、自组织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一)高职教育规划设计的自组织认识

教育规划是教育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划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当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进展,各高校、高职院校也已开始筹备学校内部的“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执行规划编制的哲学观就是,认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依据规律人们才开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高职教育的规划是基于理性构建的,然而明智地运用理性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组织机制,而且对于其间各种力量的运作,我们只能希望在理解它们的前提下去促进和协助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应研究和了解市场条件下高职教育的运行规律。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对高职教育市场进行控制和引导,将其融人到市场的运作之中,成为市场运行的机制之一,将大大增强规划控制的操作性和规划目标的现实性。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目的,并不在于将教育空间未来的发展都束缚于那种“静态”的规定,而在于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使高职教育体系变得更为有效和成熟。通过他组织与自组织共同协调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稳定公开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成本,并作为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引导高职教育朝着有利于实现其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保持学校的开放性,引入外界负熵流

当前阶段,保持高职教育开放性的最大体现就是“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0年9月,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王作会议,会议主题为:今后十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秉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来说,就是要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

力,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受益,激发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双赢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际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与国外的联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引进来,经过努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作体系与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对政府与行业企业来说,要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着眼于长远发展来合作共建,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要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共同育人,指引就业,共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丁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思想绝对是要不得的。耗散结构理论也启示我们,开放是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引入外界丰富的负熵流,抵消系统内部递增的内部熵值,才有可能使系统完成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转变。因此,保持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不仅是实践上的需要,更是理论上的保障。

“四个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凸显校企合作,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合作办学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强化了内部管理系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减缓和抑制内部熵增,而且让他们都拥有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权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的流动,使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获取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

(三)锐意改革,打破僵化,构筑系统非平衡状态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远离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在打破孤立静止的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结构;二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将暂时的动态不稳定发展为更高的稳定。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纷纭变化的世界万物中,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平衡是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旧平衡要不断地打破,新平衡才能不断地形成,事物总是在这种“破旧立新”、“新旧交替”中螺旋式上升着、发展着。非平衡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在经历非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与有序。依据耗散结构的理论观点,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位于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会有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推动系统发生质变,跃迁到新的分支上去,形成有序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现代高职教育到今天,虽然有了跨越式规模性发展,但是仍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目标都得到了较高的重视。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原有的管理框架与模式将被打破,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革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自主考试与招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向,预示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将置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但是,这不应仅仅被视为发展中的危机,这更是一个系统得以重生的动力,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涨落”因素,它给正在寻求发展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管理者与经营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涨落和突变,力争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如果说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机遇的话,那么,作为高职教育内部的回应,则应该主动抓住机遇,开放创新,锐意改革,大胆实践。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要把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要科学、客观和有效;奖惩制度要公平、公正、公开。其次,要实施全面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利益分配上,要重贡献、重业绩,要向拔尖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和素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耗散自组织视阈下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将加深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的认识,引发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机制建设重新评价和再思考。笔者希望,耗散自组织理论可以为高职教育管理复杂性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郭治安,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杜,1988:29

[2][4][5][比]普利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9,192,193

[3][比]尼科利斯,[比]普利戈京,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8

[6]任佩瑜,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有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I,(6)

[7]巫春华,许年富,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看高职教育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