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01:5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民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六月的天气让人倍感焦灼,但比天气更令人焦灼的是每年都会来临的高考。
有关“英语2017年退出高考”的传闻在此之前成为大众热点,这一话题无论何时都会撬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即使家中没有孩子参加高考,但亲戚、朋友、同事的孩子仍有可能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去年数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困境今年依然在重复上演。
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当下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从规范“幼升小”、“小升初”,到三令五申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再到高考改革,弱化“一考定终身”……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得公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依然无法突破应试窠臼,高等教育依然面临就业难题,这些现实问题拷问的正是教育改革的成效。
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比大学更受关注的却是幼儿园。2014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显示,公众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首次超过了高等教育。此前数年的调查中,学前教育从未超越高等教育,公众关注焦点的这一转移值得引起人们深思。
我们为此调研了已经开始尝试做父母的“80后”(详见本期中国教育小康指数),部分“80后”父亲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子女成为“哥们儿”,并愿意做孩子的精神导师。“80后”们普遍怀念没有学习压力的快乐童年,厌恶应试教育下的小学与中学教育模式,因此当他们做了父亲,在教育子女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抗争性,即尽力延缓应试模式到来的脚步。
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大受欢迎,正是击中了当下年轻一代的软肋。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两百多年前法国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一语道破:“发现儿童”。
幼儿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为未来准备多少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而是在幼儿园里,就传授给孩子自立、自足的意识,掌握与同龄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从事。
但令我们尴尬的是,幼儿园的教育可能会面临现实的“教育”。
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及西方文化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传统最深厚的国家,忽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无异于自绝民族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
为此,在立法方面,要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样,在教材使用方面,教育部不指定或编撰统一的教材。小学可以直接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建议用繁简对照本。到毕业时一个小学生基本能做到用简识繁,因为繁体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的信息;初中、高中教材可利用现有教材,亦可采用已引进的台湾正中书局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配有教师用书,2008年1月已引进大陆出版,任继愈先生作序)。原则是任教师自由选择,通过试教,得出一个公认的最佳教材。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许多小学开风气之先,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高中已开《论语》选修课的学校也不少,如厦门松柏中学从2006年开始就用台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做实验。在社会上,更有为数众多的面向不同人群的“国学班”。师资可以从现有教师中选拔,但不一定办师资培训班。提倡教学相长;只要有好的社会氛围,假以时日,人才自然会慢慢涌现。
社团课程中,艺术类、技术类课程是优势学科,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应优先考虑这些。表1是一些可开发的共青团校本课程建议。
3.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利用团组织品牌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主张在“做中学”,其课程特点恰与共青团的实践育人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应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共青团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应该要求学生四年至少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共计2学分。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四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才能获得2学分。可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见表2。
4.与大学生创业课程结合,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素养。复旦大学团委于2012年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课程,该课程共两学分,不仅构建了综合性开展创业知识教育的基础平台,也给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有准备参加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相关服务。课程的开设得到了相关院系、教务处和校产办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整合部门资源,深入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创业的良好开端。同时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向左走,向右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与实践》,教材结合“复旦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和创业竞赛中遇到的实际案例,由三个部分组成,共有十章,为学生的创业解疑答惑。
二、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保障措施
将共青团活动与思政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现共青团工作的课程化不仅可以保证共青团活动的时间、场地,还可以促进团干部的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推动共青团的职能建设并带动组织建设。但要保证校团委开发的课程真正融入相应课程中,不仅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采取有效的活动方式,还应建立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相应机制,确保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顺利实施。
1.建立相关课程领导机制。推动成立由分管校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专项负责思政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团委应成为重要成员单位,部分承担办公室的职责,发挥综合协调职能。
2.建立相关课程师资队伍遴选机制。学校应当吸引青年教师到团委兼职,既担任团委常委或委员,又承担课程教学的相关工作,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工作量。
3.完善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管理,针对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标准、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定期对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目标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将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管理落到实处。
4.构筑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保障机制。学校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共青团工作课程化的运行机制,按照“课程成本”的逻辑加强经费和物质保障,解决共青团工作在场地、设备、人员和经费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共青团工作与新课程改革互相借势助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共青团工作纵横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尤伟杰.校园文化活动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层共青团工作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3]郑长忠.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4]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改革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5]吴振球.论新世纪高等教育课程重构的理念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报,2002,(5).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型
终身教育体系是在传统教育体系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目的是建设学习型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1]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应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学习型社会的境界,把学习从教育范畴拓展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广阔范畴,形成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是对传统社会生态的开拓,目的是把学习作为每个人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把学习活动作为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并创造理想社会的根本。
终身教育体系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我国国办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到终身教育体系,根据各个阶段教育体系的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以及建设的突出问题,可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如图1。
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的建立还要依据教育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进行描述。例如,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应更多借鉴市场领导模式。例如,英国在推动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是典型的市场领导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先了解学习者的需求,进而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强调市场原则与机会公平等[2]。并且,还依据追求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的社会成效以及满足人的发展规定性的原则。这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世界性发展趋势。例如,OECD《2001年教育政策分析》就提出:“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凝聚与经济成长”,其中,特别强调要使“终身学习具有促进个人发展,提升民主价值,发展小区生活,维持社会凝聚,增进创新、生产力及经济成长”[3]方面的功能。
二、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评价维度
由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可以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学习基础。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公民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因为,“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过程”[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他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其次,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5]。公民学习的基础水平不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施路径显然是不同的。所以,终身教育体系首先应着眼于公民学习的基础水平。
——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终身教育体系是对国民教育的“检修”,是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有序发展。以终身教育为依托的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6]。“从这个意义讲,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7]。虽然,终身教育体系是具有现代教育基本特点的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等于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不仅表现为终身、教育、生活三个层面社会化的综合,而且表现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综合,还表现为各级各类教育、学习在人一生中各个发展阶段、各个素质层面的整合与有机统一……既具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又具有后现代教育的许多特质的新型教育体系”[8]。但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因为,“教育现在是,而?
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有它本身的作用而?发展”[9]。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决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点。
——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水平。终身教育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按终身教育的要求逐步完善起来的学习型社会使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开发和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建立起最庞大而又最经济的教育体系”[10]。其中,国民教育体系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为,终身教育“这种教育策略必须把教育看成是超越中小学与大学范围的一种事业,教育是超出它的组成机构的”。“现在是扩大当前的教育体系,选择其他途径或代替办法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即发现在这个共同体的日常生活中,即在经济与行政、在大众媒体中、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财富”[11]。而丰富的教育财富的挖掘是基于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并扩大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和效益的结果。所以,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教育民主化水平。终身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民主、实现教育公平的保证。“终身学习是一种有意的学习活动,具有促进知识、技能与能力等目的。这样的学习能够增进就业能力、积极的公民权以及促进社会统合”[12]。无论是国办教育还是国民教育的学校制度,都是针对学生一生特定的时期,不可能保证每个人一生发展的公平。而“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则在于教育能为全体民众所共享,并且要能提供适应不同能力与背景者所需的教育形态。终身教育反对精英主义,主张全体民众都应有发展与学习的机会”[13]。从而,通过扩展学习的参与途径,消除和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现有的以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体系来讲,只有终身教育才能充分实现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化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图1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
——社会学习活力水平。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着终身学习的前进步伐,其中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步伐的不断加速,工作性质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人口老化等等都在提醒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更新要持续人的一生。终身学习的目的是要应对技能门槛不断提高、能力本质频繁变化的现实。企业需要人们在岗位技能上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面对越来越多面的市场和越来越短的生产周期,很多企业的趋势是雇员的聘期不断缩短”[14],学习的周期和频率不断提高。生活即学习,工作即学习。终身教育要求“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必须参与教育工作”[15]。终身教育的意义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导致个人获得现代生活中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16]。全社会的学习活力必须不断增强。社会学习活力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社会创新水平。终身学习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今天的创新活动不应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而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现在的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创造,既离不开个人的钻研,也离不开群体的相助。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发明活动,是更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终身教育形式,能够造成多种不同组合的群体,可以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在相互切磋、相互碰撞中启迪思路,推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创造活动发展”[17]。因为,知识经济不仅要靠高精尖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作用,也要靠广大国民素质的提高。OECD在2001年出版《新学习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CitiesandRegionsintheNewLearningEconomy)的报告就指出,学习的历程是继续创新的核心以支持学习经济中的竞争优势[18]。社会创新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三、终身教育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终身教育体系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见表1。
以此,我们可以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评价分析。
在这一教育宗旨指导下,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学制。1913年,在壬子学制的基础上补充了十二条内容,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终止于1922年,其间经历了复辟,使该学制一度中断。但总体而言,壬子癸丑学制在1922年新学制没有颁布之前仍占主导地位。这一学制体系之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重军国民教育的特点。 这一学制对各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宗旨有着不同的规定,主要是强健体魄、注意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等。例如“中学校令”中规定:“体育要旨在使身心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2]”。笔者通过对这种特殊时期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研究,来为现今的教学改革提供历史参考。
一、壬子癸丑学制体育教学内容
壬子癸丑学制主要模仿日本学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当时由任教育总长,负责新学制的制定。而这一学制的内容主要沿袭了清末的兵式体操,创新较少,教育方针上明显的带有资产阶级色彩,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初小七门课,其中一门体操课为体育课。初小“宜授适宜之游戏,渐及普通体操。”高小“宜授普通体操,加时令游戏”中学开设课程十三门,包括体操课一门。男生每周三小时,女生每周两小时。“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两种,兵式体操尤宜注意”。女子中学免课兵式体操。师范学校男师预科三年及本科一年各学年每周四小时,女师前三学年每周三小时,第四年每周两小时,“体操宜受以普通体操,游戏及兵式体操”[3]。
在民国初年,学校一般按学生年龄阶段的性质可划分为小学,高等小学,初中,中学这几个阶段对体育课程安排的内容又不一样,根据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体操课教学内容:初等小学校首宜授适宜之游戏,渐加普通体操。高等小学校宜授普通体操,仍时令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视地方情形,得在体操教授时间或时间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泳。暂行课程标准时期有关体育课程及体操内容的规定(1929年)1929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有:《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等3个体育课程文件。对教材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体操教材内容见表1-3。暂行体育课程标准对教材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小学:“体育教材的选择,应根据儿童的身体、年龄、和技术程度的高下;并适合儿童生活的需要。……须以兴趣为主。……标准操,如整队、步伐、转向、变排等,在每次上课时间内,低年级不得过五分钟,中年级不得过八分钟,高年级不得过十分钟。……鼓励儿童保持好的姿势,举行姿势比赛。”初中:“矫正体操专为体格有缺点之学生而设。……活泼器械操之基本动作,编成体操,以自然方法,训练球戏等基本的技能,……活泼器械操在冬季用之。……舞蹈女生宜占十分之三四[4]。……课间活动,宜多用自然活动,如机巧运动,自然体操等。”高中:对体育教材的选择应注意“男女性别不同、身体发育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全靠体育教员随时断定适当教材的质量。如重器械上的活动,是有相当价值的,但里面有许多动作可以不适于个人的身体情形,不能不临时酌定”等。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体育方面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学校体操(1912~1919)“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行。南京教育部成立之初,即召集专家进行新学制的制定。在仍旧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案。于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在内的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将小学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其中初等小学校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高等小学校3年。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
1.壬子癸丑学制对体育课的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对体育课作了以下规则:1.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教育宗旨: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引。(2)学制: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3年。(3)体操课程目标:使儿童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4)规定课时:初等小学校第一、二学年唱歌、游戏与普通体操为每周4学时;第三、四学年游戏、体操为每周3学时。高等小学校每年旧中国的学校体操学年的周学时为3学时。(5)体操课教学内容:初等小学校首宜授适宜之游戏,渐加普通体操。高等小学校宜授普通体操,仍时令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视地方情形,得在体操教授时间或时间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泳。
2.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教育宗旨: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2)学制:4年毕业。(3)体操课程11标: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4)规定课时:男生每学年周课时为3学时;女生每学年周课时为2学时。(5)体操教学内容: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二种,兵式体操尤宜注意;女生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
【关键词】学前教育 农村 发展问题 策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7-01
引言
三岁到六七周岁是一个人的学前期。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学前儿童大脑发育往往会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尤其是儿童智能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儿童智能的可塑性是相当强的。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国民教育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国民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学前教育就是大树的根系,大树的根系要是有病害,那么就会殃及整棵大树,大树有可能会随时倒下。所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也加大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农民受教育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
三周岁到六周岁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对于新知识及新鲜事物是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的,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对儿童使用了正确的教学方法,会使这个时期的儿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给后期孩子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在一天的学习中往往会加入一些英语教学班、奥数教学班等,这些课程是远远的超出这个时期儿童的能力,这就会使得孩子因为课程过于困难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给他们造成了厌学的情绪。[1]还有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常常剥夺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室内授课。这种教育方式是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的,总的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是弊大于利的,使得我国学前教育不能被很好的践行,最终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1.2问题百出的隔代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不均匀的现象,这就导致大量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在城市中总是聚集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家庭问题也随之产生。父母长期不在家,在外务工,父母打工挣的钱不足够将孩子接过来上学生活,只好让孩子在农村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进行代养,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认为儿童上幼儿园就是单纯的获得知识,往往忽略了这个时期是孩子行为规范养成的黄金时期。不仅如此,孩子的爷爷奶奶自认为抚养过孩子的父亲,在抚养孩子这方面比较有经验,如果将孩子放在幼儿园反而不放心,这时隔代教育的现象就出现了,使得孩子不能进入幼儿园进行学习,不能得到科学、规范的教育。[2]
1.3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幼儿园是农村幼儿园中的主力军。农村中民办幼儿园相对于城市中的幼儿园来说,在资金上没有城市幼儿园来的雄厚,所以在给教师的福利及工资上就会有所缩水,可能农村的这些幼教没有五险一金,使得农村的幼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农村幼教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农村幼教这种工资及福利低下,导致很多优秀的幼教纷纷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寻求更好工资及待遇的幼教工作,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幼教的水平普遍低下。另一方面,农村的幼教大多是一些临时的代课老师,有的甚至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这些人在从事这门职业之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相关的幼教培训,来到农村民办幼儿园后,又因幼儿园资金不足不能得到良好的培训教育,最终也导致农村幼教的水平普遍低下的局面。
2.应对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2.1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政府一定要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它的重要性是很高的,要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及质量上都要把好关卡。政府近些年一直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农村幼儿园的建设也应当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加快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力度,给农村幼儿园配备专职的幼教并完善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通过政府加大投入,推进教育的公平。
2.2努力消除隔代教育的现象
国民教育的基础就是学前教育,真正的社会公平是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农村在对与孩子的学前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往往认为学前教育没有这么重要。因此,政府就要加大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农村的家长能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的青年劳动力提供更多本地的就业岗位,避免出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现象,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而消除隔代教育。
2.3加强农村幼师队伍的建设
将幼师像中小学老师那样进行管理,完善幼师资格证书的制度,只有通过国家认证并且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幼师资格证之后才能上岗就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给农村幼师建立五险一金的制度并保障农村幼师的最低收入,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3]
3.结语
我国已经将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作为在未来教育上的重点,推进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通过一系列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措施,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学前教育会迎来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王晓芬.义务教育的推进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
1、只要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毕业证就可以报考的!报考的学历问题说明: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毕业生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毕业证后,符合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的,可以报考。经国家教育部或省政府同意,可自主颁发国民教育序列学历文凭的民办高等院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若符合报考条件和具体职位要求的,可以报考。
2、报考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招考优秀村干部的职位可放宽至40周岁;招考法院聘任制书记员的职位要求25周岁以下(法院在编人员和编外聘用的书记员或速录员,在法院工作满3年的,年龄放宽至35周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招考优秀村干部的职位可放宽至中专、高中学历);具备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报考公安、司法人民警察职位的人员还应具备招警简章规定的条件;具备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