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日,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打掉一个入室抢劫犯罪团伙,四名少年为了区区几十元,手持棍棒对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实施抢劫。当侦查人员抓获他们后,问他们抢钱为了做什么,他们的回答令人心寒和痛惜:上网。[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民的数量成几何级上升。而网络带给人们娱乐和方便的同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杀人、抢劫、盗窃、等暴力犯罪也跟网络有着撕扯不断的联系。网络犯罪和与网络有关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笔者根据对郊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摸底和统计,110名在押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有25名,占到20以上,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为主。而且他们的犯罪原因往往是为了上网或是由于上网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网络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荒废学业、沉溺于网络世界,使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的发展得不到正常发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押人员王某,15岁。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为了生计,父母常常奔波在外。王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上网,之后变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通宵达旦,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学习的兴趣彻底失去。父母给他的零用钱根本满足不了上网的需求,结果他把罪恶之手伸向了以检破烂为生的李某夫妇。张某,15岁,父母是农民,家境一般。上学时听到同学讲网络的事情后,起初觉得好奇,便偷偷去网吧上网。在同伴的指点下他接触了“非法信息”,新鲜、刺激使他欲罢不能,结果就在2月的一天里,他把同村的一个4岁的小女孩骗出实施了奸。
二是网吧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集结地。去年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进而结帮拜伙,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伤害,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在我国,青少年学校教育抓得较为扎实,而青少年社会教育则不到位。对于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来说,青少年社
>>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探析 刍议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思路 社会工作介入来沪青少年社区教育探究 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刍议 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调查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专家参与模式的思考 博物馆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作用初探 社会教育概述及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少年自我评价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幼儿社会教育的途径 关于武汉市青少年宫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考 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EB/OL].[2012-02-14].http:///group/topic/27476367/?type=like.
[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3年2月司法部草案送审稿)[EB/OL].(2016-03-02).http:///content/1510710/11/1993767483981957.sthtml.
[9]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53-355.
[10]樊克宁,等.深圳社工:一人管70个问题青少年[N].羊城晚报,2009-08-03.
【中图分类号】 R 395.9 G 444
【文章编号】 1000-981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与预防及疏导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武汉市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 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许珊丹.大学生伤害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韩慧,汤建军,张勤.蚌埠市大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2,4l(3):508-510.
[6]孙国仁,李红.网络成瘾与伤害的选择性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5(2):119-120.
[7]王严严。影响徐州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2卜23.
[8]袁杨,龙榕,苏斌.大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06-107.
[9]李振英,郭向晖.朝阳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24-725.
[10]梁维君,龚萍,杨学文.湖南农村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35-636.
[11]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12]毛迪,洪晓波.参与体育运动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7):119-122.
[13]柯惠新,郝向宏,金锐,等。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14]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计算机;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00万,半年增加了900万,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4%。网民中以年轻人居多,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随着上网行为的普及,其负面效应如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等健康危险行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笔者对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卫生分中心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广州市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广州市全日制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共调查有效学生2921名。其中男生1386名,女生1535名;初中生1203名,高中生1161名,职业高中生557名。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易导致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等6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分析。采用集中填写问卷法,由专业人员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校验,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2921名中学生中,在过去7 d内上网的有1978人,报告率为67.7%。其中男生966人,报告率为48.8%;女生1012人,报告率为65.9%。初中生765人,报告率为63.59%;高中生866人,报告率为74.59%;职中生347人,报告率为62.3%。以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次之(χ2=41.94,P
2.2 上网时间 见表1。虽然超过40%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1 h,但值得关注的是,有10.24%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或者超过4 h,其中男生211人,女生88人,男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χ2=71.4,P
2.3 上网目的 上网目的前3位分别为:娱乐(歌曲、VCD、flash)占60.97%,聊天占60.12%,查阅学习资料占46.73%。其中53.25%的男生上网目的是“玩游戏”,显著高于女生(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2.4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由表2所见,在多种网络成瘾行为中,“总想着网络有关的事情”、“不上网就感到不舒服”、“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老师隐瞒上网的事实”等方面,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2.5 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由表3可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影响不明显;但家庭结构(学生是否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在“总想着网络有关的问题”、“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的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现象方面,不是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学生的报告率均高于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P值均
3 讨论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提供知识、娱乐及各种信息方面确实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次调查显示,有46.73%的中学生上网目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说明网络的出现在学生查找资料、增长见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行为比较普遍,上网目的以消遣娱乐(网络游戏、聊天)为多。男生上网多为获取信息和娱乐,选择“玩游戏”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网络成瘾行为方面,男生的报告率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以及难于管束等原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各种网络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高中和中职学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2]类似。说明年龄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子,其原因可能与高中生或职中生越接近成年,家长和学校也越难以管束有关,也可能与高中和中职学生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压力,希望从网络中获得愉快和满足,或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有关。本次调查还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不大,但家庭结构的不同对学生网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包括单亲、离异家庭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普遍高于与双亲同住的学生,尤其是在“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关爱及有效监管有关。
中学生有很多健康危险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之一。调查显示,有10.24%的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4 h,这种现象值得关注。长时间使用网络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短时间内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3],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可以超越空间界限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脱离现实,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对网络成瘾者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虚拟现实[4]。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社会大小环境与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的同时,应注意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建议有关本部门和学校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策略和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对网络成瘾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共同创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降低学生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陈晓松.蚌埠职教中心学生上网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65-466.
[2] 李晓驷,李泽爱.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3] 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任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50.
《家有儿女》是江西省第一档亲子、教子广播节目,致力为每个家庭提供全新的亲子理念、权威全面实用的教子方法和亲子方式。节目邀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博士、知心姐姐卢勤等亲子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提供指导,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内心,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解决亲子冲突等困惑和难题,与孩子一起成长。节目开播不久,不仅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也在广大家长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了网络的力量,让节目插上了网络的翅膀。
利用网络为节目开播预热宣传
作为江西都市广播重点打造的一档节目,《家有儿女》主创人员在策划这档节目时就非常注意利用网络来进行前期宣传。节目与江西最大的亲子家庭网站――宝贝岛达成战略合作,大力做好开播宣传。除了在首页开播公告,网站还专门为节目制作了专题网页,广大网友可以从中了解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节目正式开播后还可以查询到内容预告,在线收听和点播收听节目,参与节目论坛留言互动。由于宝贝岛的大力宣传,节目共享了网站的受众资源,积聚了人气,慢慢就有网民留言关注节目,并陆续申请加入节目QQ群,节目因此未播先热。后来的实践证明,节目与宝贝岛的合作好比“借鸡生蛋”,是充分利用网站扩大节目目标听众的捷径。
借力网络优化广播节目整个流程
网络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沟通工具。以参与广播为例,以前用热线电话,现在不少人则在网上收听节目、参与节目,年纪越轻,这种趋向越明显。通过网络来参与节目,是广播节目参与方式的一次升级。热线实现了广播的开放,使即时的互动成为可能,但热线参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参与者的数量非常有限。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微博、QQ、聊天室、论坛、留言、投票、答题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更为难得的是,节目主持人、编辑与受众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基于这种状况,《家有儿女》节目在做好热线参与的同时,大力开发网络参与功能。
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预告节目。预告节目内容和参与节目的嘉宾,吸引有兴趣的受众提前关注节目,是节目组重要的工作之一。网络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广播利用网络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不同参与方式吸引不同的参与群体,然后给各个参与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很显然,通过QQ群、聊天室、论坛等方式参与广播节目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要吸引他们来参与节目,节目预告时就要投其所好,比如QQ群里最好言简意赅,但论坛就可以长篇大论。与广播自己预告相比,网络预告的优势显而易见。广播自己预告,受时间和形式的限制,通常只能在头一天简单地播报第二天的主题和嘉宾。在网络上,以节目QQ群为例,主持人可以将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嘉宾情况做详细的介绍,不但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而且形式也可以图文并茂、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动用了一切表现手法来增加预告的效果,极大地弥补了广播的不足。2010年5月,《家有儿女》策划了一个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专题,提前两周在网上上传了网瘾少年的录音、嘉宾“网络妈妈”刘焕荣的事迹介绍,吸引了很多家长收听和参与这期节目。
第二,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丰富节目。2010年4月一期主题为“家长要不要权威”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时就在节目QQ群、论坛里号召大家参与调查,节目结束时,由节目编辑综合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再交给主持人,让嘉宾结合调查报告予以点评。
实践证明,网络的互动让大家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发表观点,提出质疑,互相辩论,这点广播热线望尘莫及。2010年5月节目请来10岁的小学生小歆和她的妈妈做节目嘉宾,小歆几乎拿遍了全国少儿类英语口语竞赛大奖,而且经常阅读高中生和大学生才能阅读的课外书,节目当天手里就捧着一本《红楼梦》。节目一开始QQ群里就有很多家长质疑小歆的家长明显“拔苗助长”,也有些家长却认为小孩资质好,“拔苗助长”未尝不可,数十位家长激烈的争论在节目结束后还持续了两个小时。
此外,网络还是改善节目的有效渠道。听众对节目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想听到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网上告诉主持人,便于主持人及时了解大家的需要,并适时改进。
第三,利用网络的良好覆盖来扩大节目收听人群。媒体的生命力取决于受众的多寡,扩大受众人群既有利于扩大其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扩大其经济效益。目前传统媒体都在利用网络提升自己在受众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经常参与的网上听众已经成为收听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有儿女》节目一直注重利用网络来巩固并扩大收听人群,为此节目在实践中总结出 “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套方案。“请进来”就是节目在邀请专家参与节目时,不少嘉宾会把一部分家长也顺便请来听节目。由于这些亲子、心理咨询专家从业多年,他们都有不少忠实的家长客户,嘉宾参与节目前会告诉家长们《家有儿女》的收听网址,组织他们收听节目。如此一来,节目嘉宾就充当了节目的义务宣传员,他们本身也成为节目的忠实听众。我们先后请到来自北京、江苏、福建、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十几个省市的近百位专家参与节目,带动了很多外省听众收听节目。此外,节目组人员也经常“走出去”与兄弟电台同类节目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专家和听众资源。如通过加入河南郑州电台《亲子课堂》节目的QQ群,《家有儿女》把不少该节目的听众发展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广播网的开通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实施德育教育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以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我国小学德育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实践,对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策略。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仍被学校及教师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谓德育活动,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检查过后,又恢复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2.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当前一些学校的道德工作,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他们用抽象的口号宣传德育。这样的德育就等于把德育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只是将晦涩的理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怎样做等问题。比如,要求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保护环境,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及应该怎样做。这对于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晦涩的大理论。由此可见,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道理,是违背德育的客观规律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种脱离生活的德育无法取得明显成效。3.一些学校德育评价失当。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一些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德育评价失当,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系统性。首先,从评价的方法看,现阶段的德育评价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评价,其依据仅依靠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却未深入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责任感的确立,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等,带有主观臆断性,缺乏公正性、整体性及系统性。其次,从评价的范围看,其评价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家庭及社会对学生道德的综合评价,带有片面性。4.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认知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不是自发形成、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熏陶而成。然而,目前一些小学德育仍以教师说教占主导地位,仅从外部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思维发展,不能从实践中启发诱导学生领会事物本质。因此,这种仅仅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道德体验且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增大。然而,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1]。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另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2]。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第三,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榜样作用不明显,同时,德育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考核无章可循,被动应付。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时,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当,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3]。4.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导向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延伸。然而,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存在各自问题的同时,三者之间更缺少沟通协调,未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比如,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材所宣传的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很少涉及消极负面的现象,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一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使学校德育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因此难免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培养德育教师,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增加对德育的投资,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注重全面评价。首先,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服务网络。第一,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第三,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任科教师为辅助,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步步落实。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最后,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此外,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突出生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4]。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德育只有同家庭、学校及社会融为一体,相互沟通协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系及三级管理网络,创造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首先,要组织校级德育领导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以德育为主导,各班班主任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主线,形成以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德育管理路线。其次,要形成各科教师共同协作,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拓宽德育渠道。再次,要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督导的教育方式。最后,要转变德育教师观念,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一方面,为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理念,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恰当的德育方法,为家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问题答疑解惑。应净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首先,学校应与政府公安机关合作改善校园周边和社区周边的环境。其次,选聘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对校园及社区周边的环境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最后,借助社会的宣传力量,弘扬社会与法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得越好,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才会越快。
综上所述,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施成效。
作者:张晶晶 夏茂林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OL].2011,11.
[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OL].2012,08.
[3]高景晓.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探析[J].创新教育,2014(7):82.
关键字: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教学
一、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缺失
当前,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于德育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德育教育以单纯的说教为主,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即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外在灌输得到过分的强化时,学生的主体性就受到了压抑,德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本着“教育”的思想,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积极提升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下面谈谈作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隐性育人效果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环境的布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和布置。
我充分利用电脑机房空余的三面墙,开辟了作品展示墙和名人教育墙。每次比赛或者活动结束后,我会将收集的优秀的学生作品、相关活动的照片来充实作品展示墙。同时,每学期的学期结束,我会将下学期教材中涉及的信息技术届的名人奋斗史制作成展板。这些精心布置的墙面不仅美化了整个教学环境,同时也成为了润物无声的德育工具,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课堂规范,促进习惯的长期养成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爱护设备,规范操作。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一般都是在电脑机房进行教学的。因其环境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加强电脑机房上课的习惯的养成,尤其是上机的操作实践课。通常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始业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包括正确地开关机、正确地使用键盘鼠标、根据要求操作计算机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机操作的习惯。
2. 认真听讲,勤记笔记。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讲话、玩游戏,同时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往往老师讲解的内容或者技巧是书本上所不能找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所以我十分强调上课的认真听讲,并将课堂的纪律纳入学生个人的期末评定中。
三、加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养的积累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学生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因学科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课堂中需要不时地接触网络,所以我们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信息,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素养。
1.了解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意识。在七年级学生入学开始接触网络知识时,我就要求学生进入中青网(省略),共同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并在课堂上探讨交流“网上的哪些信息属于‘不良信息’?”和“哪些行为属于‘破坏网络秩序’?”,并要求学生制作了相关“网络与道德”的手抄报。
2.遵守规章制度,约束网络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学校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只有遵守了这些规章制度,学生才能约束自身的上网行为。
在浙教版八上《第九课 各抒己见》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BBS上注册、、阅览和回复帖子的同时,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穿插《中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第二章第5条“不得攻击、谩骂别人的言论”的学习,让学生在网上、交流信息是要注意语言文明。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平时的教学情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合作意识,才能在积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渗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的爱国信念。
比如,在上浙科版第一册《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课中,在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起步比较晚,在介绍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时,更要让学生知道2000年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2004年被日本赶超,处于世界第二。从落后到领先,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然后又被超越的现实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和肩负的责任。
2.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一名学生,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此外,与人合作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比如,浙教版八下《第二十二课 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中,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再利用PowerPoint将调查报告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展示演说。这课的内容其实是对本册前面知识的巩固,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实践操作性也比较强。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报告的制作。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完成“分工合作表”和课上的监督工作。组员根据要求分工完成任务,在遇到问题时,组员共同探讨解决。最后的“交流评选”中还进行了“星级小组”和“星级组员”的评选活动。这样,不同的学生在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调查主题 成员
问卷调查表设计
统计调查数据
结果分析
制作演示文稿
以上是本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其实,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特长,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