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交政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交政策

篇(1)

[关键词] 韩国民族主义 韩国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8312•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10)3-0150-10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感归属和价值诉求,大多兴起于社会转型时期,并常常被各种利益集团 所利用。民族主义与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并在国内外互动中不断强化,成为影响韩 国外交政策的一股重要力量。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文化色彩鲜明、政治基调浓烈,对其经济 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外交领域,民族主义的影响却是正负效应并存。作为一种 “宏伟抱负”的民族主义,在韩国诉求大国地位及开展与大国关系时,由于其缺乏必要的实 力基础而产生了负面效应,但受民族主义的亲情推动和塑造,也促使韩国方面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对朝政策,这有利于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发展。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范式,即现代主义、永存主义、原生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6-59其中,现代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解释更令人信服,但单纯地以任何一种范 式来理解民族主义都是片面的,因为它无法理清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无论是倾向于客观 的表征还是趋向于主观的建构,都会如吉尔•德拉诺瓦所说的:“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将低 估民族,以民族定义民族主义将低估民族主义”。[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 族主义.三联书店,2005:49-53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如何界定民族与民族主义 成为一个争议性问题。对于韩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更是难以用一种范式进行归纳,作为单一民 族国家,采用一种综合的范式来理解更为可取。除了现代化的推动外,当前新一波韩国民族 主义的兴起主要源于三个方面:转型与断裂社会的滋生、民主化推动下的政治诉求以及民众 思想整合的需要。

1.转型与断裂社会的滋生

现代主义范式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现代性的东西,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从经济上突破了 自然经济的束缚,扩大了人口流动的规模,实现了城乡的二元分离,塑造了不平等阶层之间 的隔阂与猜忌,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转型。正是在社会转型这一背景的刺激下,“ 社会不平衡力量之间的角力唤醒了民族的情感与理想”。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0现代化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为精 英阶层的观念传播提供了有利途径,从而使精英民族主义转化为大众民族主义成为可能。与 此同时,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倚重民族主义,将现代国家与民族主义融合既增强了国家的治理 能力,又提升了国家的对外实力。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化产物。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朝鲜民族主义源 于“反帝反殖”不同,当前韩国的民族主义极富现代性。 Jae-Bong Ro. Nationalism in Korea. Seoul :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 d Unification,1979:12二战后,依靠美国扶植,韩国工 业不断发展,这促进了韩国社会的转型。一旦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的脱 节,便会引发社会认同危机,出现所谓的“社会断裂”现象。在这一关键时刻,民族主义作 为一种新的社会认同或意识形态统合极具吸引力。韩国在现代化中出现了产业调整、城乡分 离、人口迁徙,吸收了诸如基督教文化、美式自由民主文化,在社会结构迅速演变的同时, 社会观念却未能适时整合,传统的儒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下降,出现了突出“文化的 适用性、正统性与综合性问题的‘韩国病’现象”。于胜利.“韩国病”的文化因 素.当代韩国,1994(春季号):11在这一情形下,韩国的精英人士开始 提升韩民族的文化优越论与民族自豪感,韩国的民族主义不断建构和发展起来。民族主义作 为社会认同的黏合剂和意识形态的填补料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医治“韩国病”的一剂 良药。

2.民主化推动下的政治诉求

现代化为韩国的民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国家将面临着合法性与统治资 源的双重困境,而民族主义满足了国家亟需设计一套新的政府形式来加强管理和解决公民效 忠的问题。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0-81将公民效忠问题与民主化结合起来,将会发现国家越来越依靠一般民众的支持 ,因此民族主义愈加成为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支撑。韩国的民主化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 整合其多元的政治文化并寻求民众的最大支持。“传统的儒教文化、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 外来的基督教文化以及来自美国的自由民族价值观并存构成了韩国的多元政治文化结构”。 徐大超.当代韩国政治文化多元性分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8 -39但这些多元政治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难以为韩国的民主化提供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支撑, 民族主义凭借其优越性脱颖而出。

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需要民众的拥护。通过民族主义将个人与国家捆绑起来, 以“公民宗教”的力量俘获民众,国家的合法性得以延续、巩固和强化。韩国作为单一民族 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韩国浑然一体,各种以民族主义为名 的政治价值诉求都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也就激发了各种利益集团以追求民族主义的工具价 值来实现其自身利益。在诉求大国地位、对外贸易、朝鲜半岛统一、历史意识、领土争端等 问题上,韩国的民族主义是一股强大力量,其动员能量、价值引导的无与伦比,使得民族主 义成为韩国民主政治时代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3.民众情感与思想整合的需要

在全球化、地区化与民主化的多重冲击下,韩国的民众思想亟需整合,否则将引发社会认知 失调,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民族主义作为一个覆盖多层次的概念,包含了从情感 归属到意识形态的广泛领域,因此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与民主化推动下的政治诉求不同, 它所促进的更多是一种政治民族主义,并表现为大量的社会运动。而民众情感与思想整合更 多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寻求民族文化优越与历史荣光,表现形 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在情感迷失、思想混乱的情况下,韩国社会的忧虑情节盛行,20世纪80年代社会危机全面 加剧,社会各界对此不无担忧。提升民族自信、重塑民族形象、营造民族声誉成为解决这一 问题的关键所在。以民族认同为目标,对民众情感与思想进行整合,借助民族主义的模糊性 ,在一系列的内外危机中凸显和强化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韩国的民众情感趋向 凝聚,思想认同逐渐形成。由于民族认同是一种确立“自我”与“他者”的过程,“边界” 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 Dingley J. Nationalism, social theory and Durkheim. New York : Palgr ave Macmilan, 2008:48因此挖掘民族的个性便是发掘民族记忆、建构民族共同体与塑造民 族意识的复合过程,“通过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寻求家庭和个人意志及情趣的社会与文化联合 ”。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韩国大力推行文化产业政策,在影视文化、历史叙述等领域渗入民族主义符号,基本 上实现了情感与思想的整合,这为韩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民主巩固、社会文化认同奠定 了坚实基础。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构建方式

民族主义并非原生或永存的,它需要精英的引导、民众的追随,将少数人的观念转化为一种 全民共识,民族主义才能生机勃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精英会借用各种方式来塑造民 族主义、糅合民族主义、提升民族主义。对于韩国民族主义,如果仅从建构的视角来看待会 备受争议,因为韩国作为单一民族国家可以被视作生物有机体。原生主义就对民族主义形成 采用生物与文化的解释方式,认为文化群体是一种广泛的血缘网络系统,文化的标记是一种 亲和力,在依恋的基础上民族主义得以产生。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4-57但这种依恋的情感并不能产生稳健有力的民 族主义,停留在民族情感层面无法发挥民族主义的巨大能量。当前韩国民族主义是无法单纯 地从其血缘与亲情中自然产生的,更多地是依靠精英推动下的建构,其方式主要有宣扬文化 优越性、叙述历史荣光和诉诸现实政策等。

1.宣扬民族文化优越性

民族主义的构建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美感衬托。韩国在构建民族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宣扬其文 化的自立性和优越性,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其实,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曾以“ 小中华”自居并引以为荣。韩国的儒家文化与中国相比有所变异,经过整合与改造表现为一 种“儒教”,并缔造了韩国的伦理社会。但伦理社会在韩国现代化的冲击下需要调适,通过 文化层面来发掘民族主义成为一条重要途径。

在民族主义的构建中宣扬文化优越性,韩国的主要方式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悠久性、独立性 、独特性。“文化的悠久性意味着文化的生命力旺盛,同时也显示了该民族的非凡适应能力 与创造能力”。 Nairn T, James P. Global Matrix: Nationalism, Globalism and Sta te-terrorism. London, Ann Arbor, MI:Pluto Press, 2005:78韩国精英人士通过神话、传说的嫁接来彰显韩民族文化。为了表明民族 文 化的独立性,韩国采用了“去中国化”的举措,反复宣称其语言、文字的独立性。比如,宣 扬“韩文作为一种表音文字比汉字的象形文字先进”。[韩]崔俊植.对韩国文化 的根本理解.当代韩国,2006(夏季号):60采取“去中国化”的方式,割断韩 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给人以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没有任何关系的假象,以此来改 变其处于中国文化的分支地位。 曲文波.论韩国影视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湘潮,2007-08(下半月):30在宣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同时,韩国还不遗余力地彰显其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认为儒家文化并非自中国输入,而是朝鲜本土的自我发展。” 曲文波.论韩国影视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湘潮,2007-08(下半月):31

语言与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主义建构的关键所在,韩国精英也予以重点关 注、宣扬两者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这极大地刺激了韩国民众的雄心。在文化优越性的感召下 ,韩国民众“对自己的文化一致性和民族历史具有强烈的意识,并且献身于运用本地的语言 、习俗、艺术和风景,通过民族的教育和制度来培育他们的民族的个性”。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个性的发掘成 为韩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第一步,也为文化民族主义转化为政治民族主义从而释放巨大能量提 供了可能性。

2.历史叙述中寻求光辉记忆

民族往往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 同上书:14这也成为构建民族主义的重点所在。通过寻求民 族的共同记忆来培育民族感情是构建民族主义的一贯方式,这在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构建中 表现明显。重温记忆、传播历史的过程中包含着延续与变迁,采用何种历史叙述方式?叙述 那一部分历史?将左右韩国民族主义发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 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2对历史的选择性叙 述直接影响了国民对自身历史的反思和对世界的看法。 李.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9(1):45韩国通过历史英雄主义的叙述,对 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功绩不断歌颂,追求民族光辉记忆,以形成民族自豪感,进而 对民族主义产生倍增效应。通过对本民族的屈辱和不幸的历史悲情的叙述,激发民族精神, 黏合民族心理,构建民族情感与认同。

为了在历史叙述中实现民族荣光,韩国不惜选择性地叙述历史,这在韩国的教科书、影视节 目中俯拾皆是,但实现了对大众民族情感渲染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其他领域的历史移情现 象也普遍存在。历史叙事成为韩国精英塑造民族主义的重要方式,通过将历史叙述蕴含在教 科书、影视节目、象征节日中,实现了民族情感、民族观念、民族价值、民族意识在大众中 的传播,将精英民族主义转化为大众民族主义,既发展巩固了民族主义,又深化了韩国的民 主化。

3.诉诸现实政策的强大牵引

“单靠民族主义原型是不足以创造出民族性、民族,更遑论国家,它需要与其他东西结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3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其往往被冠之不同名目并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韩国 ,民族主义作为工具被社会各阶层所利用,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导致民族主义 的判断标准变得笼统和宽泛。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在韩国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通 过诉诸现实政策,民族主义活力四射,影响深远。

在现实政策中,民族主义总是以不同面孔出现。在美韩联盟与驻韩美军问题上,韩国的民族 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刺激和鼓舞;在经贸关系中,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种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 出现;在长白山归属、高句丽问题上,韩民族的文化优越、历史悠久的诉求十分强烈;此外 ,还包括对日本侵略与殖民历史的怨恨以及激烈反应、对朝鲜半岛统一中的民族统一追求与 渴望、对领土争端的与尊严意识等。在与外界的争议中,韩民族的情感得到凝聚、民族 观念得到传播、民族共识得到深化。通过将民族主义运用到现实甚至是历史问题的争议中, “边界”意识得到提升,民族主义的能量得到释放,其工具作用得到彰显。将民族主义与现 实政策相结合,民族主义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将文化民族主义转化为政治民族主义,实现 了民族情感到民族意识形态的升华,由此民族主义得到大幅度提升和巩固。

当前民族主义对韩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外交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交决策机制、社会氛围、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主 义通过对外交决策机制的介入、社会氛围的营造、意识形态的塑造等深刻影响着外交政策。 民族主义包含了从民族情感、民族心理到民族意识形态的多个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表现都 将对外交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民族情感包含一种彼此间的依恋,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成为促 进团结的重要纽带,在遭受他者的非议与不公时能激发成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演 变成一场社会运动。民族主义通过营造社会氛围,表达民众意愿,通过民主机制获取了影响 外交决策的途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与决策心理,在外 交运作中体现为独特的民族性。民族意识形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其与意 识形态一样,与外交政策存在关联性。“尽管意识形态不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但 却是决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利益动机推动决策者沿着意识形态规定的路线行动”。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导论:7-11意 识形态的持续性、封闭性、潜在性为外交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引、正当辩护、功能规范与形象 包装。总之,民族主义的不同层次渲染营造了社会氛围,渗入决策者心理,介入决策机制, 在潜在的思想观念感染与显著的社会运动压力并举下,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运作。韩国是 一个民族情绪旺盛、民族性格鲜明、民族意识形态比较强烈的国家,在民主机制的支撑下, 其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可轻视。

1.对韩国整体外交战略的影响

韩国民族主义对其整体外交战略的影响显著地体现在其统一战略和大国地位诉求上。韩国是 世界上少有的“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分裂的巨大压力与危机感成为激发韩国民族主义的 重要因素。朝鲜半岛分裂刺激了朝韩双方的民族主义呈现激烈竞争的态势,韩国欲通过不断 提升其国家地位来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提出了“世界中的韩国”、“东北亚的平衡手 ”以及“主导亚洲”等一系列口号,极大地满足了韩国人的虚荣心,也成为其民族主义强盛 不衰的重要源泉。民族主义对民族尊严、荣誉的渴望与追求推动韩国不断向大国目标迈进, 实行大国平衡外交以抬升韩国的国际地位。金泳三推行“四强外交”,这被认为是符合韩国 的地缘优势。金大中奉行“四强协调外交”路线,同时为扩大国际影响,加大了对国际组织 的参与力度并拓展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卢武铉要把韩国打造成“东北亚的平衡手” ,寻求大国平衡外交以获取韩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中的主导权。李明博提出以“能源外交”、 “贡献外交”、“文化外交”为三驾马车的全球外交,实现了外交空间与领域的扩展,并与 美国建立了“21世纪的战略联盟”,欲成为美国的全球伙伴。每一个民族都希望自己是一个 世界的巨人,正是怀揣此种愿望,“韩国的外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选择”。 王义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解韩国外交.国际论坛,2005(6):17

2.对韩国与大国关系的影响

韩国与中美日的关系交往中也盛行民族主义。在中韩关系中,韩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民 族主义。同质性的文化使其盛行一种狭隘的文明优越论,缺乏宽容精神。为了摆脱过去深受 中国的影响,提升其文化独立性,彰显其文化优越性,在历史问题上韩国的民族主义进行了 适时地选择性叙述。去中国化、历史编剧加工、轻视中国文化、贬低中国产品, 庾龙源.调查显示:中国人厌韩是因为否定中国文化贬低中国产品.朝鲜日报,2008 -09-25通过这些 举措,韩国希望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摆脱昔日附庸的形象,实则反衬了其自卑心理。文化民族 主义的偏激在韩国显露无遗,这严重影响了两国民间认知,在大量诸如“汉字申遗”、“端 午祭申遗”等危机事件的激化下,中韩两国民间情感的恶化和民间互信的降低,将严重影响 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在美韩关系中,近年来韩国的“反美主义”跌宕起伏,居高不下。反美主义作为一种爱国主 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体,在美韩关系的许多重要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对美韩同盟中不平 等地位的抗争、对驻韩美军的治外法权与犯罪行为的痛恨、对美国贸易保护的怨恨等。“反 美主义并非单一与零和的,而是复杂与矛盾的”。 Cha V. Anti-Americanism and the US Role in Inter-Korean Relation s // Steinberg D I ed. Korean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hangingDynamics. Armonk, NY:M.E.Sharpe,2005:130对此,可以从情绪与政策两个角度寻求 根源,而媒体的负面报道加剧了韩国的反美主义。 Seung-Hwan Kim. Anti-Americanism in Kor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2002/2003:112反美主义是韩国要成为大国的自信心底 蕴所在,其往往与具体事件相关联,由于政策分歧、利益分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 时间反美主义仍将存续。

日本是唯一对朝鲜有过长达36年殖民历史的国家,在日韩关系中,韩国有着强烈的“恨”意 识。在历史问题、移民问题、岛屿争端上,韩国的民族主义均有所表现。韩国人暴躁的性格 容易制造过激行为,经媒体的渲染往往演变成一股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尽管1998年金大中 访日时承诺淡化历史问题,但韩国民间层面的恨日情节在短时间难以释怀。纠结于历史问题 ,日韩关系的开展缺乏厚实的社会基础,民间互信的匮乏将掣肘日韩关系的深入发展。

3.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民族主义在韩国外交政策中的最鲜明表现是其对朝政策。民族的分裂造就了当前朝韩两国的 对恃,对民族统一的追求成为朝韩双方的共同愿望。韩国对朝鲜如何认知以及采取何种政策 始终无法走出民族主义的影响,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难以平衡是韩国对朝政策的真实写照 。

篇(2)

关键词: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经济发展

1 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政策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世界进入了大动荡时期,国际格局进行了相应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有着很大的风险。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如何保持整体的和平以及稳定的态势,缓和内部动荡。第二: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开展区域合作,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第三:传统与非传统的威胁日趋加深,各种不稳定因素纷纷加强,构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世界格局。第四:文明、宗教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与竞争在同一个格局中,使得不断发展。第五:我国的发展与和平是国际形势中的重要组成,这使得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缓步提升。

随着我国安邻、睦邻以及富邻政策的推行,外部安全政策的稳固,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趋于平缓。其中的形势包括周围的热点降低,危机潜藏。各大国仍旧在不断争夺战略的优势,使得安全压力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仍旧存在。当前我国的安全对话相当活跃,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家安全工作相当重要。独立自主作为我国新型的外交政策,期间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以及独立,促进和平发展,构建国际的新形势以及新秩序。

2 国际形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1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知

我国在国际中一直坚持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当前的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但是尚未改变多极化的国际形势。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中很难只有一种价值模式就能够统一,这需要由国家来指导。在当前的背景中,国家需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需要发展国家的多边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解决现有的矛盾。当前,我国需要集中精力,将民族的复兴与世界和平结合,高举和平的旗帜。

我国经济当前仍处于常规型的增长模式中,也开始由传统的模式往新的模式发展,但是期间存在一定坎坷。从当前的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因为物价方面,虽然居民的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回落,但是总价格水平仍旧繁重。薄弱的农业基础能够提高农民水平,提升劳动力,加强环保工作。欧美国家处于财政金融危机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扩张政策,增大货币的存量,增强过快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反弹。当然,发展道路中,存在着曲折坎坷,但是前途光明,这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以及问题,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推行经济外交政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需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卓越的贡献。经济外交这个词语我们常常能够在媒体中看到,这主要指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代表的政府官员以及经济利益进行的相关活动交往,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从事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以外交作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福利,其次是国家为实现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相应经济活动,这需要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中的利益。当前的表现形式需要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相应的访谈,期间涵盖了多边外交。此间,国家关系的亲疏好坏由国家利益决定,当根本利益一致的时候,国家关系会和睦友好,当国家利益有一定的冲突时,国家之间能够出现一定的摩擦。从西方的相关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家需要与他国建立各种关系,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以及权力。在国家利益构成中,需要相互分享利益,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和平的外交手段已然成为各国之间的主流趋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帮助树立大国形象,转变经济外交当时,转变发展战略,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探讨。

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竞争核心,当前竞争力的上升能够增强其整体实力,改变世界格局。当前各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力,使得我国在和发达国家的互动中多掌握优势,推动世界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加快建设创新性的国家,转变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源泉,而产业、技术、投资等综合因素都在不断扩张,我国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总体会下降,从新兴的经济体中的依赖会有所上升。此外,我国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因为我国的GD判断总量在不断增长,而国际收支处于一种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能够增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以及总额指标都在持续上涨。

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领域来看,因为经济方式有了相应的调整,涉外部委的职能在进一步扩大,这和国家对外发展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谋而合。当前需要提高外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强中央政策的统筹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总而言之,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转变是综合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很有可能它能够引发一定的深层次的变化,使得我国对于外部的相应行为、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国际制度中的关系变化又能够改变全球地区,尤其是周边的环境,并且也会部分的改变外交的相应内容、战略以及方法、政策、布局。当前,我国的外交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履行自身使命。

3 经济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篇(3)

内阁中几位强硬派大将―――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的掣肘,使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张处处碰壁,应当是鲍威尔辞职的主要原因。鲍威尔一向被认为是个温和派,在国际事务中注重谈判,重视与盟国合作,外交风格相对而言更具多边主义色彩。虽然他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推动布什政府对华采取接触而非对抗政策,把伊拉克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但在大多数问题上,布什却站在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一边,鲍威尔无可奈何,不得不一再放弃自己的主张,服从和执行强硬派的路线。

例如,他对发动伊拉克战争持保留态度,但当布什政府决定萨达姆后,他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利用他的国际声望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为美国开战寻找理由,言之凿凿地称伊拉克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说,如果没有鲍威尔,布什第一任期外交政策的单边主义倾向会更加严重。

长期从事这种违心的工作,不断被“边缘化”,令鲍威尔身心疲惫,于是萌生退意。

鲍威尔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之间的不和,反映出美国外交决策体制中的时代特色。从制度上说,国务卿的职责是协助总统规划、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和平时期,国务院影响大,国防部地位下降;而战争和国家安全面临威胁时,国防部权力大,国务院要服从国家安全需要,与之相配合。所以在9.11后美国面临恐怖威胁时,国防部在外交事务上的发言权显著增强,是自然的。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中,鲍威尔空有一身本事,也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鲍威尔的辞职预示着布什的反恐和伊拉克政策有更趋强硬的可能。对布什来说,大选前鲍威尔所代表的温和派和拉姆斯菲尔德所代表的强硬派两种不同声音的存在,起到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效果,鲍威尔的温和形象有利于布什安抚和争取国内对伊拉克战争持不同意见的公众,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而大选结果表明,多数美国选民认可布什以反恐为中心的外交路线,支持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外交政策,布什因此便拥有了全力以赴地继续推行这种政策的合法性。

篇(4)

历史文献办公室是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局的下设机构。国务院公共事务局的任务是让美国人更加了解美国外交的重要性,并反馈公众对于立法者的关注和评论。该历史文献办公室通过对美国外交和外事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为公共事务局圆满完成其任务奠定了基础。历史文献办公室依法负责在《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丛书中编辑和出版美国外交政策的官方历史文献记录。该办公室研究和撰写美国外交方面的历史,为国务院以及其他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利用并用作公共信息。多年来,他们出版了多种书籍,包括《国务院主要官员》、《美国总统的外事访问》、《国务卿的外事访问》、《美国国务院历史》、《美国二战取回和归还被德国盗窃和隐藏的黄金和其他资产的初步研究》等。该办公室还为其他局在重要外交历史文献的鉴定、维护和长期保存方面提供建议。他们还参与计划和实施计划中的国务院外交中心的有关历史的部分,同时在历史研究问题方面为个人学者和记者提供咨询,并答复政府和公众所提出的外交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国务院的历史问题、国务院的人事情况、历届国务卿情况、美国国玺、外交关系、外交历史、大使与领事、外事服务、国际条约等。

所有这些工作中,编辑和出版《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丛书是历史文献办公室的一项核心工作。该丛书呈现了美国外交政策决定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官方文献。它于1861年开始出版,现有350多卷。近20多年里出版的这些丛书逐渐包括了美国所有外交机构的解密文件。这些文件来自总统图书馆、国务院、国防部、国家安全部、中央情报局、国际发展机构和其他外事机构以及与制订美国外交政策有关的私人文件。总体来说,编辑们会选择那些能阐明政策制订和政策执行的重大问题与反馈情况的相关文件。近年来出版的丛书在两个方面扩展了入选文件的范围:首先是更广泛地吸纳了政府机构的文件,特别是那些在情报活动和隐蔽行动中的形成的文件;其次是总统录音记录的副本。该办公室有30多名历史学家和编辑来完成编辑出版工作。如果某些机构的文件被编辑到该出版物中,这些机构将会参加解密的审查程序。

国务院历史文献办公室在编写《美国外交关系文件》的过程中接受外交历史文献顾问委员会的指导。外交历史文献顾问委员会是根据第102-138号公法,即《外交关系授权法案》创立的。该法案是1992至1993财政年度里,布什总统于1991年10月28日签署的。该法案设置了九个委员会成员,这些成员来自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档案工作者、国际法学家和其他在美国外交关系领域里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其中六个成员分别代表美国历史协会、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美国政治学协会、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美国国际法学会和美国外交关系历史学会。其余三人是普通成员。法律规定该委员会一年召开四次会议。该委员会负责审查文件,并就《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一书对历史文献办公室的工作提出建议。他们还监督《美国外交关系文件》的汇编和编辑过程,并对这些文献的编辑和解密的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虽然该委员会并不逐一检阅每个文件的内容,但他们监督整个工作过程,并在引起其注意的特殊问题上提出建议。他们还审查国务院的解密程序,检查所有在解密过程中使用的指导规范以及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检查国务院中保密时间超过30年的有代表性的文件。该委员会必须向国务卿提供年度报告,阐明他们在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篇(5)

他在谈到自己去年退休时写道:“我希望自己能说,我离开政府时确信这个国家在外交政策方针上走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信我们对于加拿大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有着明确的构想,确信我们拥有实施这一构想的决心和知识。”

在马大维振奋人心的新书中,这是渥太华遭到的诸多当头棒喝之一。根据书中简介,该书就像是一本自助手册,适合于那些试图了解加中关系以及如何为了国家繁荣长久保持这种关系的加拿大人。与其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不如说它讲述的是一个逐渐沉沦的加拿大。书中最后几章讲的是其担任主管驻阿富汗特遣部队的副部长,在也许是该国历史上最有欠考虑的一段时期内“负责有关加拿大参与阿富汗事务各方面的部门间协调”。

中国给我们上了百年难遇的重要一课――在很大程度上被渥太华忽视的一课。我们该如何定义中国的奇迹?下面是一种定义:在30年里,3亿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2亿人从农业转入工业,1亿人进入中产阶级。还有一种定义:加拿大的人口大致相当于直辖市重庆。

这是对中国的描述。那加拿大呢?马大维说这个国家是“已到中年的中等强国”。对一个按官方记载还不到150岁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总结。永远沦为笑柄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一个地广人稀、地大物博的国家,又使它与地球历史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比邻而居。这种关系的失真效应导致了各种对加拿大的误解以及对如何在无限力量面前最大限度使用有限力量的困惑。

篇(6)

【关键词】第二届奥巴马政府 对朝政策新动向 “对话与施压”

朝鲜问题是在后冷战时期长久以来最令美国政府恼火的棘手难题之一,有关朝核问题的谈判历经三任美国总统,至今仍然裹足不前。奥巴马政府在第一任期内的“战略忍耐”政策,没有给朝核问题带来转机。在奥巴马第二届任期开始不久,2013年2月,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极力反对,执意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8月,朝鲜修改宪法,正式规定金家政权世袭,民主化进程不进反退。本文将结合朝鲜半岛最新形势,分析奥巴马总统是否会在第二任期内,对其对朝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及其政策的前景。

一、从奥巴马的全球外交战略、重返亚洲战略理解其对朝政策

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伦在讲话中这样说过:

“我们意识到亚洲的未来和美国的未来已经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将在未来联系得更加牢固。从经济角度考虑,全球GDP总和的四分之一出自亚洲。在今后的五年中,除美国之外,世界近一半的经济增长都将来自亚洲。在此背景之下,美国正在实行一项多领域多维度的外交战略:增强与盟国合作,深化与崛起国之间的合作,与中国建立稳定、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影响区域机制的建立,构筑地区经济结构。重返亚洲政策要综合运用美国在军事、政治、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实力,发展成果及价值观,加深其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这是奥巴马首个任期内“巧实力”外交政策的延续。

因此,笔者认为,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显现出明显的两大特色:第一,为分享亚洲经济繁荣的成果,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开展积极的经济合作;第二,为防止亚洲地区崛起新的霸权国,对中国实行威慑战略,同时强化美日韩三角同盟,以实现重树美国亚洲霸权地位的战略意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借朝核问题,奥巴马政府强调地区同盟,综合运用经济制裁和外交施压手段,全面接触和介入亚洲事务。

二、回顾“战略忍耐”政策的采纳和扩展

2009年4月和5月接连进行的火箭试射和第二次核试验。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强硬的“战略忍耐”政策,规定在朝鲜拒绝就核问题做出实质性让步的情况下,美国不会同朝鲜进行双边对话,朝鲜需要做出弃核实质性行动,改善与韩国关系,并重返六方会谈;敦促中国对朝鲜施加压力,迫使其对弃核表示出真实诚意;同时,美国将通过武器禁运和其他制裁措施继续对朝鲜施压。

突发的天安号事件间接导致美朝关系恶化,“战略忍耐”出现扩展势头。美国政府强化了对朝鲜的经济和金融制裁,还说服韩国也采取对朝鲜“战略忍耐”策略。

有批评家认为,“战略忍耐”政策等于无所作为,给朝鲜提供了加速开发核武器的空当期。(奥巴马政府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这一名词)。

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大卫.斯特劳布则认为,尽管奥巴马政府对外宣称的对朝政策主要目标在于敦促朝鲜弃核,但是美国对朝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确保韩国的安全与自由,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奥巴马政府在处理朝核问题上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因此到目前为止,奥巴马政府采取的政策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是可取的。

从正反两方面评论来看,“战略忍耐”政策是奥巴马政府在“回旋余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的权宜之策,美国政府已经显现出对其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端倪。

三、第二届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调整的新动向

奥巴马在赢得连任后,分别任命鸽派代表人物约翰?克里为新一任国务卿、查克?海格尔为国防部长。克里在美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供职27年,被公认为鸽派的代表人物,在美国政界享有“睿智的、主张接触的实用主义者”的声誉。他主张美国应当采取以积极对话和谈判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并坚持美国要同朝鲜进行直接对话。他还认为,美国目前对朝实施的严厉制裁和强化了的地区同盟合作,未能为平衡局势提供足够的筹码,远不足以改变朝鲜的行为……美国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是直接接触朝鲜。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届奥巴马政府重视中国在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美国政府深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维持着朝鲜的生命。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为朝鲜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性援助。中国为朝鲜提供的食品和能源救助是朝鲜政权重要的生命补给线。所以要解决朝核问题,美国离不开中国所发挥的重要的调停和斡旋作用。

另外一方面,半岛无核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担心一旦朝鲜半岛陷入战争,人道主义危机将使得局势动荡,大量朝鲜难民涌入中国境内,将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中国将不确定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朝鲜半岛权利真空的情况下如何反应。因此,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在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同时,考虑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更愿意看到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美国国防部长查克.海格尔在2010年11月会见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时将美中关系描述成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海格尔还说,“关注共同利益,是美中建设互惠合作关系的关键……如果美中两国被紧密的经济纽带和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困绑在一起的话,美国就更有可能加深其对华影响,并与中国和平共处。”从中可以窥见美国政府认识到了美中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共同地缘政治利益。

第二届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动向可预测为:第一,由于“投鼠忌器”,担心朝鲜对韩国进行升级的报复性军事打击,不愿因为朝鲜与中国进行正面的军事对抗,美国政府几乎不可能为迫使朝鲜弃核而对朝鲜核设施进行手术式的武力摧毁。而且,除非突然改变朝鲜政权,否则军事对抗不能在短期之内解决朝核问题和朝鲜问题,美国以武力解决朝鲜问题的可能性较低。第二,排除了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在朝鲜目前继续其核开发计划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朝经济制裁力度是个可行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朝鲜政权的统治。第三,在遏制和制裁政策生效后,从长远角度来看,美国将加大对朝接触力度,扩大经济援助,社会和文化交流及政府与非政府间联系,努力增加进入朝鲜的信息流,不断增加朝鲜政权开发核计划的观众成本。

从国际理论层面看,奥巴马第二任期政府的对朝政策将兼具重视多边合作机制的自由主义和实用性的现实主义的双重特色,将会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对话与施压”的双轨策略。

篇(7)

[关键词]英国;法国;德国;均势体系

一、三极均势格局形成背景探析

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反法同盟面临着如何重建欧洲新秩序的严峻问题,欧洲各个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大规模的国际会议,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都派出了与会代表,1815年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的签订使得欧洲各大国在牺牲弱小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各自利益的协调,建立了英、普、俄、奥、法联合称霸的均势结构――维也纳体系。

但是,均势不是力量的绝对平衡,大国之间在竞争中也存在着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依靠均势来维持和平也是不持久的,它只是在国家间进行适度调节从而实现稳定的一种局面,是无法遏制各国不断寻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政治野心的,争权夺利过程中导致的磨枪擦火势必会打破这种由均势固定的局面,“维也纳会议的结果,仅仅是在欧洲建立了一种为时短暂的政治均势,这种均势是极不稳固的……”。

应当来说,俄国是维也纳体系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英国很快就依靠自己延续已久的均势政策回到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在拿破仑被剥夺了继续为害的权力,并在英国的遥控之下以后,英国寻求两大目标:在欧洲,她没有领土野心,但是寻求均势,尤其是反对沙皇的均势;在海外,她的目标是保持她从荷兰和法国攫取的大多数领土,防止西班牙再次征服已然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美洲殖民地。”

维也纳体系为日后的欧洲确立了正统原则和欧洲协调原则,在维也纳会议召开之后,欧洲几大国就曾经先后召开过三次协调会议,可以认为是作为欧洲协调原则的初期尝试。然而,“从君士坦丁堡会议到俄土战争前夕的大国关系发展表明:列强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矛盾,欧洲协调流于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维也纳体系之下,欧洲各大国,诸如英、普、法、奥、意等对该体系还是持推崇态度的,尤其以俄、奥两国更为显著,“更为现实的梅特涅,像急于保持所有国家适当秩序的俄国一样,更加当仁不让地充当了恢复的保守的指导。”

纵观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政治,每当其确立下的正统原则与均势原则不能两全时,各国总是毫不犹豫地以前者服从后者,在英、俄两大强国所操控的欧陆三角的格局之下,英国为了保全自身的海上优势地位,始终扮演着维也纳体系维护者的角色。

此后,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德国得到统一成为欧洲强国,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英国仍然在欧洲大陆继续推行“光荣孤立”政策,而法国此时也处于尴尬的孤立地位,至此,以英、法和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构成的三极不稳定均势格局得以形成。

二、三极均势格局演变探析

本文所谈三极均势格局存在于1870―1907年间,以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为界,根据德国对俄政策的转变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法以及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三者间的对垒;第二阶段是英、法俄以及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三者间的对垒。

1.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自都铎后期以来,英国一直把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实力平衡即“欧洲均势”,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发点。18世纪的英国将“均势”观念有效地以运用,进而主宰了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19世纪后,英国均势外交中的诸多因素影响深远,深深植入其外交实践的骨髓,贯穿了英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构成对外政策基础的核心。

长期以来,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岛国地理位置的有利条件,置身于欧洲大陆争端之外。1896年,英国首相萦尔兹佰里在伦敦市长宴会上致辞时提出:“英国应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便于操纵欧洲均势”,这就标志着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正式出台。

在外交政策上,英国通过其“光荣孤立”政策,随时根据本国利益需要,弹性地调整对外关系,以便维持均势,同时也使得英国能够依靠自身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在经济上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保持霸权。从英国推行孤立政策的目的上来说,是企图用自身强大的力量牵制欧洲各国谋取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海上霸权,最终实现由英国操纵的世界格局;也正是由于英国对“光荣孤立”政策的长期坚持,也使其成为维持19世纪末期三极均势格局的重要力量。

2.法国的国际处境探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很快战败投降;1871年,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合约》,战争以法国的割地赔款为最终结局。然而,《法兰克福合约》是一个极具掠夺性的不平等条约,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同时也给法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法两国间关系可谓水火不容。

在海外殖民地上,英法两国也有着尖锐的矛盾,两国在殖民地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典型的如18世纪两国为了争夺大西洋与印度的七年战争,法国在战争中被打败,仅在北美保留了一个前哨,在印度保留了几个据点,可谓损失惨重,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一直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不久,法国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帮助美国从英国中独立出去,更是加深了两国间的矛盾,英法两国间的矛盾之深使得两国暂时不可能结成同盟以抗衡以德中心的同盟体系,所以法国只能处于孤立状态,与英、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互相牵制,形成不稳定的均势格局。

3.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的形成

普法战争后迅速强大的德国使各国明显感到了不安,“无论奥匈帝国也好,俄国也好,英国也好,都不希望德国进一步强大起来”,德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必须在欧洲大陆上寻找盟友,英国的孤立外交政策自然是不会之结盟的,德国只能将目光投向俄国与奥匈帝国,打着维护君主制,防止共和政体的旗号与俄奥结成了“三皇同盟”,与此同时,德国还极力地促成了奥赛同盟的建立,再加之德奥意三国同盟的保障,19世纪末的德国可谓是实力大增,以它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得以确立。

在同盟体系中,尽管德俄两国也存在着矛盾,但是为了遏制法国,此时的德国还是采取了拉拢俄国以牵制法国的政策,而俄国虽与德国在巴尔干半岛上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出于两国传统封建王朝友好关系的考虑,同时俄国也不愿割裂自身与德国的长期密切联系,所以选择加入松懈的三皇同盟。

总的来讲,此时的德国迅速跻身欧洲强国,并且通过缔结条约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俾斯麦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包括德、奥、意、俄、罗在内的同盟体系。德国处于同盟体系的核心地位,使之形成三级均势格局中的一极主要力量。

在日益强烈的扩张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客观要求之下,俾斯麦的保守审慎似乎显得不那么入流。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德国外交政策转变,也标志着德国“世界政策”的开始,尤其表现在对英和对俄策略上,德英之间的矛盾应当来讲是积蓄已久的,英国显赫的全球殖民优势受到了德国贵族精英阶层的嫉妒,事实证明,它也最终妨碍了德皇威廉二世迫切实现其世界野心的进程,1890年,德皇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德俄之间的同盟关系宣告终结,三皇同盟破裂,此时的法国利用这个机会,迅速与俄国结成同盟,缔结了包括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协定,形成了一个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三极均势格局发生转变,法俄同盟成为英国以及德国同盟体系之外的第三极,但是法俄同盟的实力是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德国同盟体系的,所以双方都在争取英国的加入以壮大自身力量,但英国此时仍旧推行“光荣孤立”政策以牵制这均势内各方的实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三级均势格局是不稳定的。

三、三级均势格局的破裂

“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这昭示了一个极具冲击性的事实:德国――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后来者的国家统一给欧洲带来了革命性的震荡。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了一位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

可以说,三极均势格局的破裂是必然的,一方面德国同盟体系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大陆联盟体系下的均势格局本质上是脆弱的,是无法解决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的,同时,该体系本身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极富俾斯麦的个人外交风格,而他卸任之后,自然也是难以维系,更重要的是,德国自身实力的增长使得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必然,“大陆政策”成为德国继续发展的阻碍,而一旦该体系瓦解,三极均势格局也会随之破裂;另一方面,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之后,感受到了来自海外殖民地的巨大压力,认为应该把海外殖民地的边疆防御问题放在英国外交的第一位,始终把遏制俄国当作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并且为了解除俄国的威胁,英国逐渐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开始于法国达成殖民谅解,进而作为英俄关系改善的基石,最终达到共同抵抗德国扩张的目的。

1848年的革命摧毁了“神圣同盟”,同时也使得维也纳体系出现了裂痕,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改变了中欧局势,欧洲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15年维也纳体系五强中的普鲁士是最为弱小的国家,而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区在中欧地区,并且建立起了个带有强大气场的德意志帝国,这个崛起的帝国在土地面积、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方面不仅超过了奥匈而且超过了法国,彻底颠覆了欧洲均势的地缘基础,摧毁了欧洲的均势格局。

可以认为,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是三极均势格局破裂的直接导火索,而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也打破了这一不稳定的均势格局,1902年英日同盟的签订、1904年英法同盟的签订以及1907年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与三国同盟对抗的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而不稳定的三极均势格局也由此变为对抗的两极集团均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探究欧洲三极均势格局瓦解的原因时,不应当忽视俾斯麦本人对于该体系的维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我将就俾斯麦对于欧洲均势维持所起到的作用展开论述。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意志,在分裂了约五个世纪之后,最终在人民的企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随着统一的实现,德意志人民那久违的“自尊”和“自信”得到了空前的恢复。而带给德意志人民这一切的,就是被人们誉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就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来讲,它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其实并不乐观:从国际环境来看,早在十七世纪初期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德国的统一就已经“不光是德国的问题”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似乎更合乎欧洲各列强的利益,因此如果得不到欧洲列强的帮助与支持,德国的统一势必会遭受各国的各种干扰和阻挠;从其内部环境来讲,德国本国四处分布着容克地主,他们从维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大多也是极力反对国家统一的。面对诸多不利的因素,俾斯麦有着他自己十分清醒的认识,他首先就意识到了制定强硬政策的必要性,他认为“如果我们不设法成为铁锤,那么我们就将成为铁砧。”

俾斯麦在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蓝图的过程中,善于调动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为其自身服务。早在1848年革命之后不久,俾斯麦就确立了以武力统一德国的目标,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石,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因素。他说:“德国问题不可能在议会中解决,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和在战场上解决,迄今为止,我们滔滔不绝谈论的和试图解决的一切,并不比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的月下幻想更有价值。”在他担任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之后,还通过发表著名的“铁血”演说,更明确、更直接地提出了以武力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这一根本目标。

在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下,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危机,他在英国和俄国两国之间举棋不定,企图用一国去牵制另外一个国家,结果造成了两国都拒绝支持帝国的结局,他这一次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孤立法国。

俾斯麦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也是一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在对外政策方面总是能够站得高于本阶级,能够准确地洞察当时德国所处的环境,明确德国当务之急的事务,并别具一格地完成这些任务,但是在下一个阶段,他却未能驾驭帝国主义时期形成的阶级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新条件,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过去的人物而不是将来的人物,即使再伟大,也逃不过辞官回乡,重返故里的境遇。

就俾斯麦个人而言,一直到1890年,他支配普鲁士和德国的命运已经整整27年,在这27年里,他大权独揽,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自行其是,而不巧的是,威廉二世恰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国王,他与专权多年的老将俾斯麦之间必然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俾斯麦除了辞职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路可以选择。也许弗朗西斯?约瑟夫说得对:“俾斯麦伯爵和梅特涅的不幸都是未能激流勇退,在职的时间太长了”。

总而言之,以德国为主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直接导致了三极均势格局本身的不稳定性,加之俾斯麦的辞职,使得欧洲三极均势格局仅维持了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就进入到了两极对立格局时代。

参考文献:

[1][苏]В.П.波将金:《外交史》,史源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2]Jean-Baptiste Duroselle. Europe A History of Its People, published by the Pengu in Group, 1990.

[3]朱瀛全: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Ren Albrecht-Carry, A Diplomacy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Harper&Row Publishers, New York Evanston, San Francisco London, revised edition.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历史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转自吴佩华、袁进文:《英国“关荣孤立”外交政策略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3)

[6]陈龙、高德胜:《试论“英法协约”形成前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世纪桥,2006(10)

[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9]于宁宁: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科教导刊》.201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