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时间:2023-02-28 15:51: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 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23-01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髓,艺术教育的学了个人的技术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当代大学生的品质,具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学校的学生,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没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学习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无济于事,最后甚至还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重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学习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许多的学校虽然忽视专业课学习,将重点放在了艺术的技艺提升方面。但是一般的基础课程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学校中都有开设。想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在高校基础课程中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涉及相关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有许多的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等全国通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意义深刻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提升、人文素质的修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础课程虽然在高校艺术教育学校中的所占的比重没有一般的普通高校高,但是却也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能够保证高校艺术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断升华,从而让大学生不忘国之根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高校艺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学习相结合
在高校的当前教育中,艺术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传入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高校的学生,非常热衷于外国的这些节日,忽视了我国留下来的传统佳节,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一种冲击。因此,作为高校艺术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去教育好高校的艺术学生,在进行一般的艺术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着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给学生。例如,在戏剧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梅兰芳的光荣事迹讲给高校的学生,让高校学生有好的榜样与力量,从而敬畏梅兰芳的良好品质,给自己的人生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此外,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可以让高校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增加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团队精神,从而使高校艺术学生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在整个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与责任让学生在完成艺术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好高校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合作与尊老爱幼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以使高校艺术学生逐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优秀高校艺术毕业生。
三、大力弘扬与发展传统艺术教育
传统艺术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被世界各地的国家争相模仿与学习。对于大学生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戏剧、绘画、剪纸、书法、皮影等的具有本土性质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许多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就缺失了这些优势,为了使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要重视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教育,对于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专业。例如,在我国的河南省的一些艺术高校,可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戏剧专业,在我国河南,戏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豫剧等专业,此外,还可以继续学习河南的烙画、皮影等艺术,使高校学生在学校中既能学到相关的特色专业,又能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色的带有民间艺术气息的传统艺术教育,让高校的艺术学生更加充满爱国的力量。此外,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的民族乐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地方特色的舞蹈与歌曲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新疆舞蹈、陕北民歌等都是具有地方性质的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的教育中,学校也可以设立这些专业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来选修,从而增加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学习能力,也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族的本土文化弘扬下去,继承下去。
四、改革一些无关紧要的学科专业
在现在的一些高校中,许多的艺术类学校开设许多没必要的专业,而且开设的学习专业太多,再加上本来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让高校的艺术类学生因课程太多而负担太重,最终导致学生的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学到精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开设专业要适度,而且要特别重视一些传统文化的设置,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专业,学校可以把它们剔除,从而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己喜欢的与我国的一些传统的专业,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艺术专业,将我国的优秀艺术发挥到极致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高校艺术学校中还存在很多较杂较偏的艺术专业以及国外的文化专业,这些专业不具有代表性,对于大部分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没有较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学校进行一些相关的专业改革,对于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后备人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与弘扬者,高校艺术学校有责任与义务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艺术生作为艺术的传承者,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当代的大学生要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拥军.浅论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 音乐天地,2012,10:9-11.
[2]陈宏.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11-212.
一、要立足传统,用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去培育共同的精神家园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他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是,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讲过,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国自古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谦虚、礼貌待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团结互助、敬业乐群等许多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这些美德内化到国人的心灵深处,外化于国人的一言一行,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传统美德支撑我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理想,我们还能算中国人吗?不否认,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有糟粕的一面,如等级制度、男尊女卑意识等,但更有精华的一面,我们在批判传统时不能把精华的东西也否定,正如黑格尔说的,给孩子洗澡时,不能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并倒掉。
现在,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美国的政治制度是世界最好的制度,美国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世界各国都要以美国为标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这种观念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就体现为:吃饭要去麦当劳,过节要过情人节、圣诞节,谈起美国影视明星和NBA球员就如自己的兄弟那么亲切熟悉……而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则知之甚少:不知道孔孟、老庄,不知道秦皇汉武,更不懂得仁义礼智信。
传统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民族特征的表现。漠视传统、否定传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自己的民族缺少自信心,对个人的民族身份缺乏认同感。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浓厚的爱国情结?所以,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9月9日,为了庆祝第30个教师节,到北师大视察时,又再次强调了“传统文化不能丢”这一点。在得知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后,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其实,在我们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们修德、修身的内容是最多的。古人讲究修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这种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对普通百姓来说,首先就是尊老爱幼、仁义道德,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体现在平常一点一滴的教养当中。这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友善”。一个人是不是文明有教养,一个特别简单判断标准,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大家都知道,给别人添麻烦就是不好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重私欲,而不讲公德。在工作中,作为党员干部要求要自律,要慎独。慎独出自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洁身自好,问心无愧。指的就是人们在独处时再没有人监督时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行动,不能做出任何有违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以慎独自律可以说是我们古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东汉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正因为如此,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追求和是非曲直评判标准,是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精神基础。核心价值观启示我们:常怀仁爱之心,常立自律之规,常守诚信之道,常做敬业之举,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大道,是我们每个人的做人准则,是我们共同构筑的人生信仰。
二、要坚持不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就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日常践行的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四个“不得”。一是“急不得”。指出,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二是“虚不得”。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通过广泛开展各种面向大众、富有实效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三是“懒不得”。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视察时讲到,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工作单位都有各自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责任在自己,修行靠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情抓起,就一定会收到成效。四是“迷糊不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因此在价值观的问题上,要明辨是非,不能迷糊。
同时,也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就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所以,无论是电视、网络媒体里的公益广告,还是委员谈“星星的你”以及“不要乱扔矿泉水瓶”的文明插话,都不是无的放矢或者神来一笔的。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美丽天津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同样,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离开核心价值观,不仅会失去持续动力,更会失去发展灵魂。2013年5月,同志在天津考察时提出“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的重要要求。天津全市围绕贯彻落实同志重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美丽天津的精神航标和力量源泉,坚持立足基层,注重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新进展。
一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丽天津”建设。以“物业管理好、困难帮扶好、矛盾化解好、环境维护好、文明建设好”为目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融入美丽天津建设实践,把美好意愿转化为价值风尚,汇聚起建设美丽天津的共识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注重实践养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围绕同志“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的重要要求,深入开展“共建美丽天津、共享美好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践行核心价值观,提振城市精气神。全市近3000支志愿服务队、150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邻里守望、文明交通、爱园护园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全面提升市民道德素质,抓好“公民道德日”宣传活动,办好基层道德讲堂,深化“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引导群众从小处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实施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引导行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FOTO:这组作品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拍摄了多久?
舒:在2015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了一个垃圾场,一下子被眼前的场景给震住了,目力所及,漫山遍野,都被垃圾覆盖着。在方圆数里就能见到蚊蝇四飞,刺鼻难闻,居然还有人在垃圾堆里拾荒……在远处望去就像是一座不长草木的山。当时我就马上拿着相机走进去了,里面也没人管理,转了几圈拍了一些片。回来后一连数天,我的脑里都被这满山遍野的垃圾所占据了,很着急,我想我应该要做点什么,就这样慢慢开始了一些要创作的想法。拍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年左右吧。
FOTO:这些垃圾场都集中于某个城市吗?还是分散在各个城市的?
舒:自从有了创作的想法后,就开始调查周边垃圾场的一些情况,主要还是集中在我自己生活的城市范围吧,因为我喜欢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我觉得身边的事和物与我的生活是有交集、有触碰的、也最有感受的,所以当时在创作时我也没太多考虑要去市城。我陆陆续续找了10多个地方吧,每个地方情况都有些不一样,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都在城郊无人区的山凹里。
FOTO:画面中为什么“山”的部分影调压得很暗,甚至是去了饱和度,这是有意而为之吗?
舒:对,这是我主观的思想。一个是视觉效果上的需要,一个当时在现场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给人感觉就特别的压抑。人们都喜欢流光溢彩,而我则恰恰相反,在影调的处理上把原本比较艳丽的垃圾进行弱化,一方面是为了让作品有统一的格调,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在弱化后的含蓄中能够静心屏气地观看。
FOTO:呈现的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有关吗?
舒:在画面中加的点缀元素,有些是中国人熟知的传统文化符号,而垃圾问题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国际化问题,我把这两者通过影像有机地结合,营造了一个特别古典的画面,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观看垃圾问题。而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是让人有一种东方文化的思考。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话题,摄影则恰恰是一个迫来品,“国际化”对我们影响太深。将中国化和国际化有机的融合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吧。
FOTO:这些公路和亭台楼阁、庙宇和牌坊的选取有什么依据吗?
舒:这些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同时又不是很纯粹地使用这些东西,还有一些现代的元素。元素的混杂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我把传统和现代元素混杂在同一系列中是因为在现实当中,这些东西也是混杂的、并存的,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又有冲突,我更多的是去探索一些作品之外的内涵。
FOTO:我看有很多艺术家也关注过环境污染问题,你也是想通过作品表达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吗?
舒:环境污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我们每个人既是垃圾生产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问题是现在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引起了很多艺术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比如美国的爱德华・伯汀斯基,中国的王久良等等都有出过很优秀的记录片和系列作品。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感触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以自己的态度和创作风格来表达我内心焦虑的情感。
1.1应对人才竞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不仅要求专业高技能,而对非专业技能的人文素养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的企业评教反馈中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以10分为满分,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精神(9.4)、诚实守信(9.2)、敬业勤奋(9.2)、沟通能力(9.2)和学习能力(9.2)。这些职业素质无不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并可化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和前进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钱伟长、邓稼先等均能熟记“四书五经”、《全唐诗》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蕴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成为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须有主流意识形态既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能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绝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无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谐思想、讲诚信、重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追求。
1.3继承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倡和谐、守诚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义、讲仁爱,这是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之自豪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等现象丛生,而很多人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虽固然有之,但反思自问,我们有多少人已将自己的传统美德忘却并已抛弃?一个民族的良好风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认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对内涵的把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忘,因而何谈对它的认同和传承。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等,就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背叛。“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举止修养的标准。要想立身处世必须从礼仪开始学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是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论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美德,才架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净化剂和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神。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途径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包括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为的高尚与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低下,学生便难以在他的教育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者,无论从学识还是做人都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表帅。首先,要言传身教,以德树人。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学生。其次,要勤读书。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游刃有余。再次,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教师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将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标的依托和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需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弥补,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解决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学时短等现实问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的通过经史子集、传统礼仪、优秀典型历史人物等的学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取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贴切的结合点,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如以“概论”课、“基础”课的“构建和谐社会”、“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章节专题内容为载体,通过补充运用传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大力开展校内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推动功能、认同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可以创设实实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扬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得到激活并创新,从而产生共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热衷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各部门要大力协同开展以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文化沙龙、论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公益劳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到知识。同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无声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4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园林景观;传统文化;塑造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与信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积,留存在建筑中,与人们的生活融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园林景观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们逐渐被园林景观塑造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并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
文化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形态意识产生的精神财富,主要包含信仰、宗教、民俗习惯、文学思想、艺术情操、科学技术等。传统文化则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物质体制和精神实体文化意识,是相较于外来文化与当代文化来说的,属于狭义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风俗、思想道德、技术心志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的淳朴宁静、自然淡雅的审美观念,和谐顺畅、自然共处的自然观念,以及多样形式、充分生机的形象艺术,都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
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文化节点,它利用文化基因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创造开发具有地方人文特点的现代园林景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转变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并且对其赋予新的园林景观内涵是设计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现代园林景观以真实的传统地域文化作为依托,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并且向世人充分展示,将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三、现代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园林设计具体是指对街道、庭院、广场、公元、河岸、桥梁等全部的生活区域、工商业和娱乐区域等一系列的外界空间以及独立性质的室外空间建筑实施的环境园林设计,通过园林景观文化意义能够看出,园林景观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调和剂,园林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估计视觉形象、大众心理、绿化生态及精神要求、传统文化是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园林景观层次的关键内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将会重新展示历史的光芒,能够使人们追忆美好的回忆,更加突显园林景观的唯一性,提高了园林景观的档次。
四、现代园林景观塑造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正视传统文化
城市是一个逐渐传承、有序前进的历史过程,只有按照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才能具有根基。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凭借一定的设计理念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原则。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传统就代表着旧观念、老思想。这样无疑令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研究仅停留在一些东西的表象上。总体来说传统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表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是这样。实际上,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延续着一些很难舍弃的民族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分离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应当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展示与继承传统文化
现代园林景观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能够借助于公园绿地、道路、雕塑、行道树等多种物体,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利用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大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释放深厚历史地域文化。
1.公园绿地
现代园林景观中城市绿地是重要的部分,通过斑块的形式在城市整体生态体系中散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以城市的传统文化作为题眼,将无形抽象的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显示传统文化。联系公园绿地的需求功能,根据突显的文化主题、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重要思想,应用碑文、栏杆、雕塑等一系列能够利用的载体硬件,将与城市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件、传说以及典故进行固化,彰显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们在娱乐休闲的时候,不自觉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了解。
2.道路绿地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道路绿地发挥了关键的生态廊道的作用,同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展示特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能够彰显城市的现代园林景观特点,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应用各类载体硬件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特点。例如对古老城区中道路格局框架尽量保护,恢复使用历史名字,保持方正古城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保护历史留下的老胡同等,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路名要尽可能的继续使用,将传统历史文化凭借地名的形式实施固化,充分利用乡土,将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能够更好的塑造传统文化意识。
3.公共设施
在人们平常生活中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马路灯、垃圾桶、座椅、花台等。这些公共设施不仅使城市绿地凭借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为人们使用和服务,同时还能利用它们具有的装饰造型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成功塑造城市的传统文化。例如马路灯具有变化各异的造型,观赏装饰性很强,其布局情况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园林景观的特点,布置协调且不同款式的灯具。
(三)利用色彩图案塑造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象征包含了很多的图案,例如中国结、窗花、祥云、金乌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利用这些传统的图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不仅仅具有深刻的寓意,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有效延续了本土文化,同时还能塑造独特的园林景观形象,使我们进一步与世界的交流。例如在墙壁、栏杆、道路等位置利用手绘或石刻的方法塑造祥云和龙凤呈祥的图案,能够充分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者利用植物设计出十二生肖的各种图案,让人们欣赏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这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是表情定位景观的重要元素,最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包括:红、黄、白、灰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色彩,能够准确营造园林景观的表情。红色和黄色能够塑造喜庆、祥和的气氛。例如在设计路灯时应用大红色的灯笼,在节假日的气氛中能够突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在景观建筑中采用灰色,能够更加彰显景观特有的典雅与宁静,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成功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结束语
整体来说,园林景观的布置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够有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我们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文化和审美精髓,发扬传统文化,力争实现古为今用。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园林景观设计始终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属于具备了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典型表达形式,对于世界园林景观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国学”、“传统文化”一日热过一日,越是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冷静的认识。光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甄别精华和糟粕,需要融合中与西、古与今、文化与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传统文化的地位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和其他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许许多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以轻快地的步伐迈向全世界。中国的民俗与地方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中国法制文化等。此外,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弘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当然,这同时也与西方现代文化日益显露出自身的弊病有关。随着现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功利主义的、实利化的、过度商品化的一面极度膨胀,对自然的征服欲导致了生态的恶化,拜金主义风行、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更是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后患。面对这种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重视实践与知行合一的积极人生态度,倡导以礼节、自我修养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追求一种道德化、诗意化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精神气象,而这在当今世界显得弥足珍贵。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复礼与道家文化的法天贵真思想如能完美结合并进一步赋予其现代内涵和时代气息,必将成为当下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的强大文化传统支撑。国学热、传统文化复兴热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如复古主义的全盘照搬倾向、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等。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的传统文化是建基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决定了在传统文化中存有一些陈腐、保守、褊狭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伦道德信条。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扯不断的裙带关系和人情网等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清醒、自觉、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发扬传统文化自身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汉文化,从远说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无疑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成分。
应试教育与品行教育孰轻孰重
近来应试教育越来越遭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广泛批评,新闻媒体也好,专家学者也好,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众口一词,统统都是“咒骂“应试教育的。不过,这些批评和反对的声音终究力不从心,“应试教育”没有任何形式的更改,依然大兴其道,就像孟姜女哭长城,不管有多少怨恨和泪水,长城还是屹立不倒。
其实,所有的眼光聚焦“应试教育”反倒看不清其本来面目。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教育之实。”官吏行孝在家族,可以推及在朝廷忠于君主,而廉洁既可以减少行政成本,又可以净化风气。统治者的意志、愿望、要求同样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中,诸如《孝经》、《论语》、《礼记》等。各位老师,在你们应试教育的同时,不要忘了教给学生行为、礼貌及做人的道理。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那么除了支持孩子学习国学外,怎么把国学经典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呢?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此时,我们要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这样熏导他们,培养他们谦让、懂礼貌的好品质,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日久天长,他们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我们还可以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再如《增广贤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让孩子明白:在内心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点滴好处,加倍地、持久地报答,而对他人的怨恨则尽量淡化直至忘记,学会带着感激之心生活。《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地覆,地同载”,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我们离不开周围的人,鼓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给身边的人一分真诚的关爱,“以爱己之心爱人”,培养起孩子的博爱心、慈悲心。
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国学成果
[关键词] 课程资源 教学 挖掘
虽然我们的教科书已经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但是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似乎单单一本教科书显得有点单薄,甚至有些内容也跟郊区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太适合。其实,生活处处皆课堂,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尤其是地方课程的资源我们只要有心就可随手拈来。地方课程其实可以跟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有感于此,作为一名中学地方课程教师我一直是结合身边的资源来丰富课本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饱满、灵动。下面就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在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挖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年轻人喜欢穿韩服、看日本动漫、吃肯德基、过洋节……这一现状令人不无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比如特定的日子要吃特定的东西,像除夕吃年糕,二月初二吃芥菜饭,清明节吃棉菜饼等等,虽然课本里没有,甚至许多传统习俗已被现代人所忘却,如《温州名人》一课中,学生上网找苏步青的资料。苏步青,浙江温州人。著名的教育学家、数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数学人才。他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老师在地方课程的课堂上介绍这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渗透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同时也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可以同时渗透传统中的故事传说、谚语、俚语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中的精华,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结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一学期的四个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主题:永嘉学派;南戏故乡;百工荟萃;岁时习俗。我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设一个负责人和执笔人,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长假进行活动,隔周汇报调查探究情况,并利用班队课、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出活动成果。学生对这一活动积极性高,踊跃参加,他们的探究成果也出乎我的意料。如温州南戏文化探究组的学生,不仅能娴熟地表演南戏,还能表演鼓词、道情等温州地方曲艺。学生们利用上网查阅资料、走访民间艺人和戏曲爱好者,通过一切社会关系寻找与戏曲相关的资料。通过四个星期的收集准备,他们的成果在班队活动课展出时,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他们的演出,使那些周杰伦迷们耳目一新。而此后的班级文艺活动,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现代情歌大联唱,增加了地方音乐元素。,年轻的一代能关注传统的戏曲文化,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如《温州传统文化》一课中,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为过去多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或“盲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中的精华,教师充分利用此类资源,有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德育教育领域的渗透
加强思想教育是地方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坎坷曲折。这种生活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开朗、乐观、无忧无虑,但也可能使其抵御外来压力与刺激的能力降低,使他们较难适应困难的处境,在遭受不顺与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意志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叶适》一文时,我预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叶适生平资料及他的主要著作。在相互的资料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叶适的“以利和义”永嘉学派思想,但却屡受朝中主和派势力的排挤与压制,可他从不气馁,始终对抗金复国大业充满必胜信心。面对这样的奋发有为之士,青少年学生自可受到感奋、受到鼓舞,从而激发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精神。
地方课程资源是树立学生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催化剂。将德育中的精髓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地方课程中,使之立体化、生活化、社会化,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在学习中的道德内化作用。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滋养
温州,典章人物荟萃,历史文化璀璨。温州不仅是宋代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温州地域文化形成的时期。这里涌现了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历史上的这些优秀人物,不仅以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而且以他们的浩然正气振兴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在地方课程上常常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名人的故事,比如文天祥虽然只在温州呆了一个多月,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凛然正气,依然鼓舞着大家,这不江心屿的文天祥祠就是很好的明证,在课堂介绍之余,由于没有条件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去江心屿参观,但是我极力鼓励大家周末时间个别去参观。还有像郑成功、戚继光等在温州的历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曾在洞头大瞿岛进行备战休整、军事操练。(孙怡让,浙江温州人,字仲容,号籀。清代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同治举人,官刑部主事。其所著的《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其对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梦家、郭沫若、胡厚宣诸大家,被称为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与著名的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启超赞他为“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他为“启后承前一巨儒”。其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学生从历史上优秀人物功彪青史的伟绩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可以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迫切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在文化上找得到“回家”的路,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发展家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制定2003年6月.
[2]辜伟节《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