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利水电专业

水利水电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利水电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利水电专业

篇(1)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与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相差较大,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其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理论教学使用的。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自身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教材编写的原则

编写高职教材,首先要明确高职教材的特征,如同高职教育的定位一样,高职教材应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因此,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即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容易吸收。高职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具有鲜明的高职特点

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正确定位。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住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准确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高等职业院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到成为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要把握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理论知识的准确定位,既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又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人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材要改变过去内容偏多、理论偏深的弊端,在理论上应以“必需”、“够用”为限度,将教材体系从学科型模式转换到应用型模式。邀请企业管理部门专家、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材规划和指导,解决教材建设与实践“慢半拍”的问题。还提倡教材编写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立体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搬上网络,及时接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最新的技术进步进行适时更新,实现高职高专教材的升级换代。

2.教材建设要猫准“就业”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的人才观正在发生转变,不是“唯高学历是用”,而是“唯合适的人才是用”,如此一来,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升级换代。就业教育的实质是“紧紧跟着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随着技术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专业大类中各个单项技能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强,拥有单一的技能未必能胜任某一工作岗位,如果学习的各项知识、技能都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围绕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技能整合,就不可能有过硬的职业素质,也就丧失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内容应来自实践一线,在教材体例中以课堂模拟工作现场。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外,教材建设应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并依此来设定教材的编写内容。

3.要具有时代特征

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而实践中的技术又千变万化,相对实际情况,教材建设严重滞后。除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教材外,国家规划出版的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类专业教材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遭到了冷落。一些学校结合具体的岗位需求,结合具体的地域特色,配以多媒体来组织教案编写、课件开发、教材研发,反倒能形成品牌,占领市场,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在围绕“就业”搞开发。此外,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与提升之中,这些岗位都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或固定在一种职业的时代将逐步消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岗位的流动、职业的变动,要求就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必需在教材里得到充分反映。为此,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原则,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人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因此,高职教材建设,不但要注重理论教材的建设,而且还要注重实践教材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教材建设,更需要着力加强各种多媒体有机组合的电子教材建设。

4.具有创新精神

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都需创新精神。把技术应用性人才片面地理解为“执行者”是不全面的.他们在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应十分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5.具有整体优化

编写时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为了强调整体优化原则,在编写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l)课程前后衔接。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材的衔接。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3)按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规律,由浅而深地进行编写,而不能按教师自己的好恶,离开教学大纲要求去编人一些深奥难懂和不常用的理论、方法、公式等。4)在充分论述清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多花一些笔墨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教材建设的实践

我们选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试点专业,从专业设置人手,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新的教学内容,确立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我们在深人调查研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经验有以下几点: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并且三者并重。理论课程为培养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素质教育则必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的途径,即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等课程进行重组,实现了课程的实质性融合;除设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外,还增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了删减,并增加了应用性强的内容。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材的编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改革,已形成了该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特色鲜明的教材。

2.制定教材建设计划

我们结合专业改革,并经反复论证,重组课程体系,确定了该专业的系列教材编写计划。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与教材的适用性,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教材编写组。自2002年以来,共组织编写了《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40余部,其中有全新的《土木工程制图网络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网络课程》、《施工实训》。这些教材都具鲜明的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要体现创新性。我们认识到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介绍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相关前沿科学情况,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蓄积创新的能量。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愈扎实的,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就会愈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需要把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规划教材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为保证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计划。我们成立由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任正、副组长的专业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聘请了在工程第一线专家参加审定小组;在编写教材之前,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本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土力学教学对策

土力学是一门涉及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多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理论知识繁多、实践性强且应用具体的特点,课程内部的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差,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因为土力学中涉及到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且内容缺乏连贯性,老师如果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枯燥,学生更不愿意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老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准确的把握好内容的脉络,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课堂中需要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老师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好要点,要通过基本原理的工程应用或者是工程实例,启发学生,使其能够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和思考。

二、借助网络技术优势丰富教学手段

土力学中涉及到的理论较多,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寻找相关的土力学资源和信息。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将重点难点剖析、实例讲解以及专题讲座等各种板块制作成为播放软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就能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或者是收集整理相应的工程图片及资料融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当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者是将实验制作成为录像,这样既能够方便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反复学习,增强认知度。

教学时,老师还需要结合土力学的特点,并从中职学生学习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将课程内容按照土工技术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以更好的符合中职院校教学的需求,更加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土力学内容繁杂,在学完一节内容之后,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这样便于记忆。同时,老师需要借助习题或者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后习题,并增加土力学单元测试,或者是例举和工程实际相关的习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对于每一个问题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方式提出,或者是否有不同的解答思路,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题目,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可以分成小组进行互助学习。为了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可以对其进行强化性的训练,这样将会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教学过程当中,实验教学方法必不可少,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跟学校进行沟通建立起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并逐步的完善实验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要符合教学要求。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上课,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重复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够自主探究新实验。老师则主要负责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协助他们进行实验的O计,并完成实验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这样在今后投入工作中后也能够得心应手。

五、结束语

土力学是水利水电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创新,找到最佳的教学对策。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中职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荣.关于中职院校土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35):174.

[2]张守民.关于中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思路的研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2):101.

[3]杨洋张守民教彩云等.浅谈中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30(12):199.

篇(3)

论文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当前南昌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了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对策。不但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其他工科专业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毕业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检查学生四年来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试卷;[1,2]也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3]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极其必要。

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水利人才,2009年我校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促进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对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探索积极有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不足[4]

由于日趋增加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疲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或面试,再加上这些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及作用不能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所以平时疏于设计,赶不上毕业设计的进度,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2.毕业设计中课题模拟性较多,真题真做的较少[5-7]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后,应用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创新性的设计训练,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提高。对于毕业设计中的模拟性课题,由于地形、地质、设计参数等与实际的又一定的出入,甚至不齐全,导致毕业设计中如水位、坝址的选择、建筑物型式的选择等具有一定的指定性;从而减少了学生全面受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8]

2005年以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虽然大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未经培训就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相关知识。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他们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以至于投入到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设计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

升本以来,我校在教育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教育资源的增加仍落后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这也是当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已经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以上多种不足共同导致的后果便是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训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都打了折扣。为避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已成燃眉之急。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度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实践。

1.加强毕业设计教育,提高认识

在毕业设计的开始认真搞好毕业设计教育、动员及宣传,集中全体毕业班老师和学生开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白毕业设计在教学过程占据的重要地位,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过程及作用。另外,公布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办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2.采用“引进来”措施,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力量

所谓“引进来”就是从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南昌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聘请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家作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通过“引进来”这一措施,不但可以解决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加强了我校与以上科研教学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他们带来了一批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课题,对增加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其应用与创新的能力都有很大促进。

3.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依据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学生到专业对口的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企业委派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与学生长期共同工作,主要负责理论与实际操作指导;同时学校也委派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进行指导,主要负责沟通和理论指导。

校企联合的意义不仅是空间的开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真正能实现我国一贯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达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而且校企联合,还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可以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毕业设计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环境。有效地克服了毕业设计课题陈旧,缺乏新意的弊端。真题真做,使学生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应用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反过来,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实践结合理论,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体现了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关键在教师,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指导工程课题的毕业设计,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的问题也解决了,毕业设计质量才能提高。

(4)增加了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各水利企业业务也是连年增加,需要大批的水利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这就给在企业做设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5)弥补了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通过选派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从缓解了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的矛盾,增加了其他大学生使用场地和硬件设施的机会,从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008年以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以2008年为例,我校共与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九江水利规划设计院、吉安水利规划设计院、鹰潭水利规划设计院、抚州水利规划设计院、广东中山水利规划设计院和上饶水科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有43名大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占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的28.7%,在当年9名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中,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就有6名,达到66.7%,并且有19位同学留在毕业设计单位工作,效果良好。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及课题组教师多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体会,并结合近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尝试性做法,就当前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毕业设计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及措施经过三年的实践,效果明显:毕业设计的质量逐年提高,毕业设计的复答辩率逐年下降,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本改革措施不仅可以用于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推广至我校其他工科专业,不但可以在我校工科专业中应用,而且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工科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49-52.

[2]冯凭,丁海娟.提高工科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7-68.

[3]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4]刘海宁,王俊梅.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76-78.

[5]黄合婷,何新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00-101.

[6]牛润明,石现峰,张德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43-144.

篇(4)

自专业设置以来,领导曾多次外出调研,组织省内专家对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进行评估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本专业是吉林省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之一,目前我省只有长春工程学院开设,每年毕业生仅150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吉林省供不应求。(2)本专业的主要不足:实习经费存在明显的不足,校外实习场地基本缺乏,实验设备不到位,导致部分课程实验以计算或设计代替,致使实习内容以及时间大打折扣,缺乏综合的实训项目,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的发展机遇

挑战与总是机遇并存,新办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适逢建专业以来最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为了配合我省提出“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我省计划在全省开展六项水利重点工程: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四湖沟水利枢纽工程,从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大增。(2)我院于2011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增大了对各专业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教学和实践的改革

只有认清了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力争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上新台阶、新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基本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有机结合,主要培养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应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等专业岗位为主,构建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把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以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中心线,以能力锻炼和就业导向为本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实具有实用技术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根据水利施工企业一线的技术进步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模式,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选修及综合实训,以上五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来看,个人建议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前提至第六学期来教学,第七学期主要是选修课,这样调整才能保证重要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从2011届学生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出于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的需要,往往在第七学期几乎放弃了与自己考研或就业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即使在校也是心不在焉,从而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作出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找工作或是考研复习。

(三)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实验设备不足或是根本无相关的设备,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根本无法按时在实验室正常开出,有的即使能够开出也因为设备数量不足和实验环境的限制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为此应结合“国家和省财政实验室专项”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实习、实践工程能力

实习是学生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建立感性认识,并运用专业知识来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再认识并深化理解、升华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毕业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工程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

1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方面,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大大降低,致使实习地点较少,实习时间短,即使到达一个实习地点也仅仅是看与听,几乎没有让学生在实习现场动手操作,不能深入理解水利工程的特点与功用;再加上实习高水平讲解人员少,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只能所有学生一起参观、听讲,加之实习内容少,项目单一,致使实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实践教学成为形式,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与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直接联系,作为教研室教师具有局限性,联系起来很不方便,从而影响了实习的顺利安排和实施。

2实习实践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篇(5)

1.1完善教学体系

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第二课堂模块.通过第二课堂的培训与竞赛,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理论、提高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包括两部分,即专业技能培训与竞赛和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专业技能的培训与竞赛:测量、制图技能是当前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纵深发展的基本功底.因此,加强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有积极帮助.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企业往往需要引进“上手快”、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所以,通过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势所趋.为此,通过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模型制作竞赛、水利工程模拟招投标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2充实教学内容

1.2.1专业实践模块

①认识实习基地建设:根据教学目的,以已建典型水利工程为平台,针对性建设认识实习基地.比如:为使学生认识水利枢纽及其建筑物组成、功能及布置,认识水电站枢纽建筑的组成及布置,以刘家峡水电站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典型输水建筑及其功能及布置,以甘肃引大入秦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河岸式取水枢纽的布置及建筑物组成,认识高扬程灌溉工程,以甘肃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

②课程设计题库建设: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为规范这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设立课程设计题库.题库的建设力求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各课程设计题目的数量,按照与学生比例1:10确定.

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设计水力学等六门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9个,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渡槽排架施工、引水枢纽水工模型综合性实验、不同进水条件下泵站进水流态的观测、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三轴实验、土的击实实验、水工建筑物消能实验、水库调度模型实验.

1.2.2综合实践模块

①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管理、施工、监理、设计四模块相结合的生产实习基地.各模块以三个以上的单位或工程为平台,与生产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制定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学.管理模块:主要用于认识实习,解决学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工程枢纽组成、各种枢纽建筑物形态及功能的感性认识.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为期2周,该模块教学以认识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以30~40人为一组,参观3~4个已建成典型水利工程,认识水利枢纽的整体布置,初步了解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的方式,了解实习工程(包括所在流域)的基本情况(1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参观学习,由带队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7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2天).施工模块和监理模块:主要用于生产实习和大学生科研训练,施工模块也可用于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施工或监理工作,亲历施工过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以生产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为期4周,学生以5~10人为一组,在1个在建典型水利工程参加施工生产或施工监理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阅读设计图纸和有关文献,认识工程并明确生产任务和工作要点(3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从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某一分部工程的施工或监理,培养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1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4天).设计模块:主要用于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制定技术方案.安排在第七学期16周后及第八学期进行,为期15周,本模块有两种运行方式.方式一学生以20~30人为一组,派到实践基地(设计院)参加工程设计,设计院根据生产需要,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设计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方式二设计院将设计项目的部分工作委托到学校,由老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程设计,同时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建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为一体的实习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系统培养,改变传统的专业技术的单一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

②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格、认真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涉及面宽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众多,分水能规划、坝工、水闸、水电站建筑物等四大类分别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编制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按照一人一题的原则开展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提倡校内外联合指导模式.即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结合生产搞毕业设计,参加一些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真题真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在生产第一线上经受了实战的锻炼,对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和培养严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所帮助,理论进一步联系了实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政策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生产进行毕业设计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是将学生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单独指导本组学生.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病是有些指导老师专业面较窄,而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贯穿本科学习期间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门课程的知识,专业面较窄的老师,要指导需要系统的知识才能够完成的毕业设计,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模拟设计院的各个专业,成立由测量、地质、水文、水工、施工、造价、制图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扬长避短,使本环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结语

篇(6)

关键词:拱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指导实践;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25-02

水利水电工程(简称水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修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等基础课程,以及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专业课程。然而,如何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呢?毕业设计无疑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并且毕业设计的选题是重中之重。《拱坝设计》就经常被高等学校的水工专业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一方面,拱坝是一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比较优越的坝型,我国已建或在建了一批世界前列的300m级拱坝[1];另一方面,拱坝结构复杂,在设计过程中牵涉的知识点多,能将水工专业毕业生所学课程有机结合。因此,《拱坝设计》作为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2]。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有限的,通常为14周,要在14周的时间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拱坝设计》,并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和写作实践能力,就得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拱坝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方面

1.设计任务要明确且工作量合适。目前《拱坝设计》的设计要求如下[3,4]:对水库进行洪水调节计算,确定坝顶高程及溢洪道孔口尺寸;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枢纽建筑物型式、轮廓尺寸及水利枢纽布置方案;通过比较确定坝的基本剖面与轮廓尺寸,拟定地基处理方案与坝身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对拱坝进行设计:选择建筑物的型式与轮廓尺寸,确定布置方案;拟定细部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决定枢纽的施工导流方案,安排施工的控制性进度。上述可见,目前设计任务不仅包括坝体以及泄水建筑物的轮廓尺寸确定,还包括细部构造的拟定和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尺寸确定和细部构造的拟定部分学生们普遍做得较好,而施工导流方案部分则因为时间关系,鲜有做出细致方案者,基本流于泛泛而谈,因此,可把施工导流方案的确定和施工进度安排任务删减。这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建议之一。另外,设计坝体尺寸时,通常是先根据拱冠梁尺寸对坝体轮廓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其进行应力和稳定验算,以便确定最终尺寸,在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力验算环节有的学生采用电算方法,有的采用手算方法。电算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能够快速得到计算结果,但是具体计算步骤由于学生没有一步一步操作,会造成计算原理的不甚明了;手算法是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过程,加深了计算过程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但在计算机程序方面的锻炼欠缺。为了既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又提高其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笔者建议在任务书里明确需要采用电算法和手算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验算,这也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第二条建议。

2.原始资料编制要详细具体。拱坝设计通常是设计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作用的大坝,为此需要给出相应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筑坝材料、库区经济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流域概况、气候特性、水文特性、库区工程地质、坝址处工程地质、砂石料、库区作物种植情况等。目前这些原始资料的编制已较为详细,只是有些图(包括水位―容积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设计洪水过程线图)的坐标刻度偏于稀疏,致使学生在读图时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在任务书所涉及的图形资料制作时可以尽量缩小刻度使得图形更加详细,以方便学生读取数据并减小误差。

二、指导方法方面

1.引导适度重在启发。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导教师顾名思义是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教师,而具体指导时也存在“度”的问题。设计之初,如果只是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不进行讲解,学生难免会出现“面对原始资料和设计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假如直接告诉学生采用何种方法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设计,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作用。只有循循善诱的给学生讲解设计任务和原始资料,使其对拱坝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其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设计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思考、钻研,便起不到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只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逐步给学生讲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进行思考,并给予适时地启发,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拱坝设计时泄洪方案的选取问题,首先和学生探讨泄洪方案有哪些,该工程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如何,初选的泄洪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与思考,可以初步设计为坝身泄洪方式,而细化到坝身泄洪的具体形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利用表孔还是浅孔,抑或是中孔进行泄洪,这些又需要根据什么确定,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能自然想到“泄洪量”这一概念,它是由调洪演算得来,用于泄洪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那么,思考到这里思路就明朗了:先进行调洪演算求得设计水位下的下泄流量;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初选坝身泄洪方式;利用已经求得的下泄流量设计孔口尺寸,并对表孔泄流、中空泄流等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泄洪方案。综上所述,适度引导和重点启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拱坝设计时指导教师引导适度、重点启发,这种方法除了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还能在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严格要求重在培养。《拱坝设计》涉及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课程知识,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拱坝剖面尺寸设计、泄水建筑物设计等计算内容,还包括设计说明书的编制,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所以,拱坝设计是一项艰巨的毕业设计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尽管设计任务相对较重,最终学生们还是能够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笔者认为这与平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这里的严格要求主要包括考勤严格、计算严谨、图文规范等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反映了其认真刻苦的程度,所谓天道酬勤,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收获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对于普遍认为艰苦的水利行业,艰苦耐劳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作者应有的重要品质。水利工程的设计经常需要“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只顾经济性可能会导致工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然而太关注安全性,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所设计的工程经济性不够,只有对各种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比选,才能寻找出最优方案,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计算,所以严格要求学生计算严谨也有着重要意义。在设计说明书编制时,严格要求学生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也是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在图形绘制时更应该规范绘制,这样才能方便读者查阅。由上可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在于做好《拱坝设计》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其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拱坝设计》对水工专业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可用于检验并提高水工专业本科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写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然而,由于《拱坝设计》涉及知识点多,设计内容丰富,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拱坝设计》的指导经历,总结一些心得和建议,希望能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指导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坤孝,冯继军,戴旭东,等.拱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索丽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工科;专业课程;实证与分析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61-04

水利水电工程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工钢结构”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既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该课程仍采用老师完全讲授、学生无条件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手段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存在内容枯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用心听讲并带有一定的厌学情绪等问题。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使这门课的讲授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掌握“水工钢结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翻D课堂”(F1iDped 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国内学者对该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张跃国等认为“翻转课堂”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田爱丽等认为“翻转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张新明等认为“翻转课堂”在课外真正进行了深入学习的同时,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刘震等人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转变成为了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上述研究表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根本的不同和明显的优势,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介绍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究等方面。从问题一理论一实践角度分析探讨工科专业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还较少。基于此,本文从“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以2015年春季学期开展的“水工钢结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基础,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过程、方法与注意事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一)知识点多,课时量少

“水工钢结构”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且对理论与实践要求较高。加上该课程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和《钢结构焊接规范》等相关设计规范的约束性、公式的经验性和问题的多解性,也给上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普遍推行的通识教育,使得很多专业课的课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水工钢结构”课程亦不例外,国内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时普遍偏低,例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均为32学时。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力学基础薄弱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居住建筑、写字楼、商场和工业厂房中的应用比例均高于钢结构,钢结构现在还仅仅局限于应用在单层工业厂房,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使得学生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掌握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完全够用了,至于“水工钢结构”课程影响不大。同时,水工钢结构属于专业基础课,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力学基本功,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础的力学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对“水工钢结构”课程产生畏惧感。

(三)现有的教学方法滞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主,单纯的讲授以及板书会使得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虽然在课堂中教师穿插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但基本没有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课堂中广泛应用,不仅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图例和工程应用,而且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信息量大、进度快,导致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内容来不及思考而被动接受的问题。

二、“水工钢结构”课程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笔者借鉴Robert Talber和卢强的研究成果,结合“水工钢结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了包括“课前自学、课中强化、课后升华创新”三个阶段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一)课前自学阶段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授课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来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完成知识点的接受、理解。在“水工钢结构”课程实践中,首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共享到网络硬盘或直接发送给学生,并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下一次课程讲授的内容。其次,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课件,对知识点产生一定理解和思考,通过课前自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课中强化阶段

在“水工钢结构”课程“翻转课堂”实践中,我们积极思考和收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在课堂中对问题、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向学生抛出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最后对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课后升华创新阶段

通过课前自学和课中强化两个阶段,学生对课程章节知识点已基本理解并掌握,但此时的知识依然是孤立的。在“水工钢结构”课程“翻转课堂”实践中,通过设计知识拓展任务,让学生能够将在该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所学过的知识点融合成整w,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知识从单一的“点”扩大到“面”并产生新的知识创新点。

三、“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评价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价分析,例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媒介手段评价等。们为此,我们从教学课件及视频效果、课堂教学与交流沟通效果以及学习结果方面对“水工钢结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制作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2013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69名本科学生,发放问卷69份,收回69份,有效问卷68份,同时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一)教学课件及视频效果分析

从对“水工钢结构”课程教学课件和视频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课件、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有明确的提示,能够有效辅助自身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如表1所示)。然而,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课件互动性评价较差,依然存在一定的“灌输”问题。尤其是知识点比较复杂、以纯理论和计算为主体的部分,在课件制作方面还需要多想办法,多与学生沟通,合理制作学生自学型课件,提高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交流沟通效果分析

从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学生认为该种教学方法较好,但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发言较少(如表2所示),造成课堂活跃度评价不是很理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教师,还应考虑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同时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存在畏惧心理,害怕问的问题过于简单(被同学笑话)、害怕在课堂和集体面前发言等,所以,课堂活跃程度就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想组织好课堂讨论环节,还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营造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要利用微信、QQ、飞信等信息交流软件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效沟通、交流。

(三)综合学习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目的被称为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体的教学目的被称为学习结果。无论是教师教为主体还是学生学为主体,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为了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连续三年的考试效果进行分析(考查知识点基本相同,测试难度接近)。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并不是很大,但从批阅的学生作业情况来看,质量的完成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同时学生的“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完成过程和质量也明显好于前两届学生。

四、“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

“翻转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师生定位实现“翻转”。“翻转课堂”不是学生毫无组织的、自由的、随意的学习活动引导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在精心设计下的课堂探究活动或讨论。与传统的“教师一书本一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而老师以辅导答疑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让教师从“灌输”“控制”的角色中摆脱出来。

(二)“翻转课堂”的课堂强化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