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篇(1)

为解决危重、疑难病例在各个护理环节中的难点和疑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我院护理部制定并在内科试运行。

此次会诊是因为内科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该患者是2型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脑梗死病史多年,遗留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的昏迷待查入院患者。会诊由内科王建丽护士长主持,护理部主任韩红燕,副主任汤之梅,科护士长张玉平,连同邀请的压疮学术组、VTE预防组、康复护理组及呼吸治疗组专家周红、杨思莲、杜振莲等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诊。

会诊首先由 汇报病例,汇报完成后,各位专家分别从危重病情观察、管道、压疮的治疗及护理,VTE的预防、脑梗塞的康复、呼吸功能的护理、营养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会诊意见。最后由王建丽护士长整理形成一套适用于该患者更加详细科学的护理方案。

篇(2)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症监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0.45±2.21)岁;原发病:2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重症颅脑损伤,6例血气胸,2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0例大型手术后患者,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2.23±2.26)岁;原发病: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4例重症颅脑损伤,7例血气胸,1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1例大型手术后患者,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予以无缝隙护理管理:

(1)构建无缝隙管理模型:开展专题讲座,提高科内护士对ICU疾病的认知度。自制住院患者需求调查问卷,对患者反馈的问题予以统筹分析,制定策略性解决方案,明确分管护士岗位职责,定期开展指标考核,量化处理各种护理制度,构建个性化、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模型方案。

(2)优化排班模式:讨论并推敲原有APN排班上班时间,推行小组责任包干制工作模式,改善交接班制度。

(3)服务过程无缝隙:制定标准化流程,推行全程服务无缝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予以个性化服务,实施主动服务无缝隙;尊重患者参与权与知情权,及时告知治疗方案与护理内容;强化ICU重症监护,重视应急处理与临床观察;分析病人心理活动与个性化特征,针对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干预。

(4)护理安全无缝隙:于护理工作中,重视不安全事件管理,制定防范,每月护士长带领护理质控小组查房,评估患者病情,做好预防控制,完善细节管理与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护理报告制度与器械、药品、仪器管理制度;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确保患者安全;贯彻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持续。

(5)质量监控:强化质量监控,质量监控小组总结问题,护士长重视原因分析,经由会议进行讨论并改进管理策略。每月开展1次护士会,明确护理问题并予以改进。

1.3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变化,主要包括四个级别: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2)综合卫生部有关要求,制定护理成效考核表,主要涵盖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及病历书写质量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应用百分制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1.18%,对照组总满意率为58.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五个方面的评分均较优(P<0.05)。

3讨论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40

褥疮是机体组织由于遭受外部压力而出现的局部急性缺血性损害,现多称压力性溃疡,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广泛称之为压迫性溃疡[1]。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脑血管患者褥疮发生率,近两年来对卧床脑血管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进行观察、总结、摸索,结合褥疮新发展理论,通过评估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建立翻身卡,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做好健康指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和奖惩制度。结果189例褥疮发生率为零。提高对卧床脑血管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卧床患者189例,男117例,女72例,脑出血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梗死93例,住院时间15~61天。

护理方法

褥疮的易发部位:多在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而且与卧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卧位易发生于枕部、肩胛、肘部、脊椎体隆突处、尾骶部、足跟及足趾处;侧卧位易发生于耳廓、肩峰、肋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以及内外踝处;坐位易发生于坐骨结节处;俯卧位易发生于面颊和耳廓部、肩部、女性、男性生殖器,以及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位置。

导致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2]:⑴外部因素:压力是引起褥疮的主要原因,并与压力持续时间、压力大小有关。其次是剪力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险性。⑵内部因素: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湿,不清洁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为压力、剪力、摩擦力所伤,而形成褥疮。⑶身体自身因素:①皮肤功能降低:由于疾病的影响,皮肤的生理功能已发生变化,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②长期卧床或全身营养状态低:当机体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营养状态低下或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循环滞缓,致使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③其他因素:有统计表明吸烟者发生褥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褥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社会心理因素也影响褥疮发生,因缺乏自我护理意识也易发生褥疮,护士对患者护理指导不充分也是褥疮的易发因素。

预防褥疮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通过Norton评分法,正确地评出易发褥疮的患者,然后登记例册,使每名护士接班后对易发褥疮患者有所掌握。②严格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天早晚查房时带领全体护士常规查看易发生褥疮患者的皮肤,并提出指导意见。③做好健康指导:新例院的患者病情较重,缺乏褥疮的预防知识,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褥疮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使他们学会预防褥疮的正确方法。④建立翻身卡,放在患者床头卡处。建立翻身卡,以便翻身时随时记录。翻身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性。⑤制定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及考核力度,护士长、责任小组长,每天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其是否落实措施,处理是否得当,记录是否真实。

预防褥疮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及加强护理:①减轻皮肤受压:对于病情允许者定时给予更换,一般至少2小时1次,极度消瘦,循环功能障碍l小时1次。采用30°翻身法,并配合软垫垫起,侧卧交替顺序为:右侧位3O°左侧位30°平卧位,每种卧位持续2小时。②减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忌拖、拉、拽、扯,可先放低床头,保持床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减少皮肤摩擦,可使用提升装置(如床单、过床板)移动,床头抬高勿超过30°,并且只可保持短时间,半卧位时对于膝部和足部进行恰当固定,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头垫起膝部,在足部和床底之间垫棉垫,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导致的摩擦力和剪力。③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者汗液、引流液的流出,静脉输液的外漏,尿液及便渍均可导致皮肤潮湿或不清洁,可使用温湿的毛巾和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肤,动作轻柔,并适当扑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效防止褥疮的发生。④营养支持:大量研究证明,营养不良既是褥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是褥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疾病的消耗,加之营养摄例减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皿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的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3]。⑤协助床上运动:鼓励患者床上运动,不能活动者被动肢体运动,不仅可以减轻组织受压,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拒绝翻身的患者,讲明褥疮预防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传,讲解皮肤护理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及参与护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护患沟通。

结 果

189例卧床患者中无1例发生院内褥疮,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讨 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提前的到来,脑血管疾病随之上升,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增加。对易发褥疮患者实施登记本和翻身登记卡制度,加以严格的交接班制度,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例,有据可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例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脑血管病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方法,得以充分认识其发生及预后,使护士提高了对卧床脑血管病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能力和意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英.褥疮护理进展.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7):2145-2146.

篇(4)

关键词:医学文献康复护理管理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对《护理管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疗养医学》等核心及国家级期刊做到每期必读,对其他类杂志选择性的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把认为适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尝试性的应用,并根据使用后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改、补充完善。

2讨论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鉴护理管理文献中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是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捷径。例如阅读顾海波等[1-4]的论文,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适合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实践经验理论,用这些理论加强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领导艺术的培养。运用权变理论充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按每个人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阅读张凤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护理人才,比如定期组织护士对个案病例进行学习、分析、讨论,总结因护理原因导致误诊的直接因素或间接因素,以此为借鉴,避免工作中的差错发生;针对康复病人的特点,培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复护理能力、心电图临床诊断能力、卒中护理单元的管理能力、护士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等。阅读刘军等[8-10]的论文,改进了技术训练的方法:技术上提高一针见血率、心理上训练护士参加技术比武的适应性,训练项目依照季节和病人的病情特点而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科学安排,把握重点,康复护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护士长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保证临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离不开护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文献中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李凤等[11-12]的论文,笔者意识到开展护士群体同事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护士长的任务,并在管理时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长式作风,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比如对年轻护士尤其是独生子女护士经常与其谈心,了解思想状况;对孩子小的护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现问题时,在排班、工作时间上给予照顾;护士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生日快乐”、节日时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宽容待人、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使用精神鼓励法、奖罚激励法等,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增加主动性,使护士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相互补台,形成了一种讲正气、讲奉献的良好局面。

2.3加强了对护理风险的管理

目前,风险管理已是护理管理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姜旖菲等[13-14]对风险管理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述。阅读这些文献后,笔者加强了对护理文书的管理力度,专门建立了错误护理文书登记本,把不合格护理记录收集、整理、装订后作为护士的学习资料;建立了“护理留言簿”;月质量分析会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设立警示牌,张贴警示语;严格毒麻药品的专人专管制度;为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开展了《康复护理实践中风险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带领全体护士在科研中培养风险意识,在学习中强化风险意识。

2.4开展了特色化护理服务

现代护理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借鉴护理文献中的观念和方法,对临床护理措施考虑的更加科学、细致、周到。从席淑华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启发:注重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务培训,把护理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护理服务中注重细节,开展了需求服务护理,应用关怀照护行为,创建和谐环境。如为病人提供针线,为在住院期间过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贺卡和一句祝福,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壶开水等。对临床护理路径以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不知道如何使用,阅读盛华丽等[18-20]的论文后,根据康复科工作特点,制定了脑卒中康复病人护理路径,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在卒中护理单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写护理管理论文的水平

要学会撰写护理管理文章,必须先阅读有关护理管理文献。通过阅读笔者受到了很大启发,知晓了各类杂志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笔者把学到的管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完成护理管理论文5篇,均已发表在核心医学期刊上。

总之,护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管理杂志》等均是军队和国家最高层次的医学期刊,观点新颖,联系实际密切,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笔者正是通过学习护理管理中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工作中,从而改进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带领全科护士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为康复病人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更优质的护理,有效地避免了各类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杜美芳,邹月珍.怎样做好新时期的护士长[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6-57.

[2]李海兰,吕娟.新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护士长工作方法与领导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5-766.

[4]刘万芳,张利岩,龙彬,.权变理论在救援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18-919.

[5]张凤花,李跃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7(8):4140.

[6]姜永飞,刘学文.青年脑卒中脑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567-6569.

[7]贾美英.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病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687-6688.

[8]刘军,林志芳,寻丽彬,等.在动态微光下进行静脉输液操作训练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45-47.

[9]刘晓联,靳晓玉,毕越英,等.静脉穿刺训练量化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7-928.

[10]陈风桂,李玉芳,肖高尚.静

脉穿刺操作技术训练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6.

[11]李凤.军队疗养院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9-20.

[12]颜艳萍.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实施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张瑶,刘慧珠,等.我院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54-55.

[14]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华,周立,张晓萍,等.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9-931.

[16]韩英.突出以人为本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1-2.

[17]李美华,谭惠仪,李书琴,等.细节管理对护理服务流程再造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26-827.

[18]盛华丽,施长春,刘志聪,等.临床路径构筑主动护理平台[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5-457.

篇(5)

摘要目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方法:选择2013年3~5月神经内科偏瘫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选择2013年6~9月神经内科偏瘫患者48例为观察组,通过对对照组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低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良肢位摆放。比较两组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对提升专科护理内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22

良肢位又称抗痉挛,是指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所处的良好,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采用正确的良肢位是预防瘫痪肢体挛缩,抑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是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环节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2]。为体现专科护理内涵,切实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科2013年6~9月在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上应用了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3~5月偏瘫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50~78岁,平均(59.32±8.34)岁;脑梗死35例,脑出血11例。选择2013年6~9月偏瘫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49~74岁,平均(60.71±9.78)岁;脑梗死38例,脑出血1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为首次发病病例,肌力均为0~3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组建研究小组,自2013年3月开始,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质控小组成员和护理骨干为组员的护理研究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制定CQI计划表。组长负责该项目设计、措施制定、检查和总结;组员负责指导、督促护士实施整改措施和问题反馈,研究如何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

1.2.1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统计2013年3~5月46例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结果26例患者不符合良肢位摆放的质量标准,合格率仅为43.48%。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出存在以下问题:(1)护士摆放不正确。(2)家属自主翻身后未摆放良肢位。(3)用具不齐全。(4)静脉输液时选择的穿刺部位不当,不利于患者的摆放。

1.2.2原因分析(1)护士缺乏康复医学知识,没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意识与能力,在护理过程中不能指导或者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2)健康宣教不到位,患者及其家人对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3)用具配备不足。当患者维持良肢位时,需要适宜的垫枕对肢体及躯干进行支托。而临床工作中为患者准备的垫枕并不充足。大小及软硬度不适宜患者使用。市场销售的专用支具价格比较高,临床配置有困难。

1.2.3改进措施

1.2.3.1咨询本院康复科治疗师,以《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一书为

参考文献,制定出偏瘫摆放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1)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上部颈椎屈曲,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型软垫。使肩胛骨前突。肘伸直保持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伸直,下肢的臀部垫一个枕头,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肢外旋。膝关节下放一个小型软垫,使膝关节屈曲。(2)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健侧在上方,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的背伸。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小枕,使肩胛骨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部放一个枕头支撑。(3)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健侧在下方,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下面用枕头支持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放一个枕头 ,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1.2.3.2组织并评估护士培训。培训方法:邀请本院康复科治疗师为培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内容包括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意义、开始时间、软瘫期和痉挛期的摆放机理等,现场操作示范各种摆放方法。评价方法:由培训教师对护理人员良肢位摆放进行考核,考核时随机抽取1名患者,为其选择一种以上指定的,现场进行摆放及健康教育和指导,要求通俗易懂,患者或家属能理解掌握,90分及以上为合格。

1.2.3.3编写健康教育手册,制作图文并茂的宣教手册,责任护士利用每周的健康教育日为患者进行指点讲解,提高患者对良肢位摆放的认识;同时病房的走廊内制作良肢位摆放示意图,便于家属参照。

1.2.3.4根据良肢位摆放的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部分用具(翻身枕、两个大的软枕),支托肩关节、髋关节的垫枕由家属根据要求配备。

1.2.3.5修订护理常规,将良肢位摆放内容纳入脑卒中疾病护理常规,作为常规护理要求;同时将良肢位摆放列入科室新进人员的培训课程。

1.3评价方法根据计划的进度及目标,由护士长安排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参照良肢位摆放的质量标准进行专项督查,调查我科2013年6~9月实施CQI后48例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目前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开始的时间,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进行[4],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其干预的时机和方法的正确与否对患者的后续康复治疗及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短,当护理人员掌握了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后,可以指导患者及家属并监督执行。CQI是在原有质量基础上不断完善并改进结果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护理方面采用CQI旨在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形象、提高护理对象的生命质量以及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5]。

本次研究从管理层面上查找分析出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实施。由于本研究的入手点为偏瘫患者摆放良肢位,因此,对于良肢位摆放的相关知识要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并强化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技能,使护士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偏瘫患者,更好地与他们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然而在CQI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解决、纠正出现的偏差,如改进措施内容及执行偏差,需要不断修正、优化,确保其正确性使其平衡运行,这也体现了CQI持续的、不间断的质量改进和提升这一核心原则[6]。为了巩固以上成果,应将以上对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然而临床工作中新招聘的年轻护士多、科室轮转频繁等因素,对良肢位相关知识的培训频率偏低,考核力度偏弱,也就造成低年资护士的康复医学知识的贫乏。同时,也应注意到许多护士虽然掌握了良肢位知识,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忙造成无法及时正确地执行良肢位的摆放,影响了康复效果,这些有待以后我们工作中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姚智萍,许月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4,3(6):412-413.

[2]骆彬彬.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9B): 59-60.

[3]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6.

[4]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5]朱粉芳.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留置针规范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9.

[6]曹艳艳,高乐,夏春芳.持续质量改进在肺癌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61-63.

篇(6)

[关键词] 临床路径;短暂脑缺血发作;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3;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value of clinical pathway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TIA admitted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h) and clinical path group(after path implementation),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odel. The clinical pathways were treated with clinical pathways treatment model.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medical work(clinical prognosis), medical work efficiency (the averag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the economic effect (the average total cost per time,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drugs per timed,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the inspection fee per time)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pathway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decreased in the clinical pathways group.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the average of total cost per time in the clinical pathways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Effect evaluation

R床路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医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1,2]。我院自2010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临床路径覆盖的病种数已经覆盖到73余种,取得良好效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常见病,具有起病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多次发作易发展至脑梗死,导致不良后果[3-5]。本文以TIA为例,从经济效果、患者满意度、医疗工作质量、医疗工作效率四个方面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探究临床路径在我院运行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200 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指南・神经病学分册》TIA的诊断标准[6]。分为2008年1月~2012年12 月(路径实施前)与2013年1月~2016 年1月(路径实施后)两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ABCD2[7]u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临床路径组自入院开始进入临床路径的治疗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治疗模式。我院神经内科成立由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路径表制定参照卫生部办公厅的临床路径住院流程标准,分为医疗路径和护理路径两部分,对诊断、治疗等措施进行规范,由专人负责登记,落实措施并评价。标准住院日为5~7 d。具体内容包括诊断要点、临床诊疗、护理措施、出院计划等,并签署进入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8]。

临床路径实施如下。第1天:诊疗工作包括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完善病历、医患沟通、ABCD评分并给予药物治疗。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心电图、头颅CT、胸片、颈动脉超声、必要时心超,可选择MRI/MRA/CTA/TCD,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心肌酶、同型半胱氨酸、血沉,可考虑抗核抗体等。护理工作包括入院宣教及护理评估,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第2天:诊疗工作包括上级医师查房、汇总辅助检查结果、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必要时会诊。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或二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必要复查异常检查、如果使用华法林则每日测PT/INR、可考虑DSA/CTP/PWI,根据特殊病史选择检查。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第3~7天:诊疗工作包括: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必要时会诊、如果患者可以出院(交待注意事项及复诊日期)、如果不能出院(在病程录中记录说明原因及继续治疗的方案)。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或二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必要时复查异常检查、如果使用华法林则每日测PT/INR,依据病情下达,如果患者可以出院(帮助患者办理出院等),出院指导。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

1.3分析指标[9-11]

(1)患者的满意度:由我院事物中心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病房内开展调查。本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前的情况”,“对住院指导的评价”,“对住院诊疗服务的评价”,“对出院时情况的评价”等内容。(2)医疗工作质量:主要包括治愈好转率、死亡率、临床预后(脑梗死发生率)。治愈好转率:治愈好转人次数/总出院人次数(治愈好转标准:病案首页资料中离院方式为医嘱离院与医嘱转社区)。(3)医疗工作效率:主要为平均住院天数。(4)经济效果:主要包括次均总费用、次均药费所占比、次均检查费所占比等。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从患者满意度来看,临床路径组患者较对照组满意率提高;从医疗工作质量来看,临床路径组临床预后改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愈好转率为100%,两组死亡率为0%;从医疗工作效率来看,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从经济效果来看,与对照组相比,临床路径组次均总费用有所升高,但次均药费所占比降低,次均检查费所占比升高。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果显著。见表2。

3 讨论

1985 年,美国开始探索临床路径在临床上的应用。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目前形成已经比较完整。国内自1996年开始,临床路径管理模式逐渐发展[12,13]。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限制医疗费用增长是医疗系统中施行临床路径的目的,规范医护诊疗方式,通过变异分析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增加患者的参与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在规范病种诊疗流程的同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我国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临床路径,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提升医疗质量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评估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探索临床路径未来发展值得思考[14,15]。

本文以TIA为例,从多个方面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探究临床路径在我院运行的效果。临床路径组患者满意度提高,脑梗死发生率降低,药费所占比降低,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路径组患者自入院开始,医护人员向患方提供临床路径表及知情同意书,其中包括疾病特点、诊疗过程和预后等内容,加强医患沟通,患方的参与以及医护人员按照临床路径程序流程诊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本质上完善了诊疗规范,医护人员也会按流程规范化诊疗,从而降低TIA 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16]。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通过统一治疗流程、规范诊疗方案,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加快周转,保证医院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相对缩减了患者的直接和间接住院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后,TIA 患者的治疗采用标准化方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患者临床预后得到改善,同时提高了患方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临床路径组患者次均总费用有所升高,次均检查费所占比上升,次均药费所占比明显降低。分析原因是近年来高分辨磁共振、头颈部CTA等技术的应用,为TIA患者病因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同时,有可能伴随费用的上升。有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院费用的迅猛增长,使患者住院费用的分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17,18]。

在具体工作中,由于TIA年龄跨度大、危险因素多,会存在多种临床路径变异。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记录、分析原因,减少其发生率。发现并总结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促进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19-21]。

总之,临床路径对病种的诊疗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调整。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TIA 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果显著,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英立平. 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2] 彭明强. 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2012,12(6):626-630.

[3] Kitchiner DJ,Bundred PE. Clinical pathway[J].Med J Aust,1999,170(2):54-55.

[4] Leung ES,Hamilton-Bruce MA,Koblar SA.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 Aust Fam Physician,2010,39(11):820-824.

[5] Coutts SB.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Continuum (Minneap Minn),2017,23(1,Cerebrovascular Disease):82-92.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7] 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 Lancet,2007, 369(9558):283-292.

[8] Huang X,Fan C,Jia J,et al. The effec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linical pathway[J].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4,26(4):386-391.

[9] Cadilhac DA,Purvis T,Kilkenny MF,et al. Evaluation of ruralstroke services: does implementation of coordinators and pathwaysimprove care in rural hospitals?[J]. Stroke,2013,44(10):2848-2853.

[10] Huang YC,Hu CJ,Lee TH,et al. The impact factors on the cost and length of stay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22(7):e152-e158.

[11] Phan TG, Sanders L,Srikanth V.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a clinical review[J]. Intern Med J, 2013,43(4):353-360.

[12] Gopalakrishna G,Langendam MW,Scholten RJ,et al. Defining the clinical pathway in cochrane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 reviews[J]. BMC Med Res Methodol,2016,16(1):153.

[13] Psiuk T.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clinical pathway[J]. Soins,2013,(779):59-60.

[14] Cordesse V,Jametal T,Guy C,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pathway in changing and disabling neurological diseases[J].Rev Neurol (Paris),2013,169(6-7):476-484.

[15] Hurst K,Lee R,Sideso E,et al. Delays in the presentation to stroke services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J]. Br J Surg,2016,103(11):1462-1466.

[16] Barlinn J,Barlinn K,Helbig U,et al. Organized post-stroke care through case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pathway:Results of a single-centre pilot study[J]. Nervenarzt,2016,87(8):860-869.

[17] Guarino M,Rondelli F,Favaretto E,et al. Short-and long-term stroke risk after urgent management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he bologna TIA clinical pathway[J]. Eur Neurol,2015,74(1-2):1-7.

[18] Oostema JA,Delano M,Bhatt A,et al. Incorporating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o an observation uni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athway:A prospective study[J]. Neurohospitalist,2014,4(2):66-73.

[19] Sheppard JP,Mellor RM, Bailey SM,et al. Protocol for an obser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udy investigating optimis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 [J]. BMJ Open,2012,2(3):25.

[20] J?]kel A, Plested M,Chapman AM,et 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nsight from real-life clinical practi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J]. Curr Med Res Opin,2012,28(3):429-437.

篇(7)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康复护理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I Shi-zhe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Dazh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zhou 6351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ischemic stroke,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effect.Methods 8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discharge.Result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7%,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way;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系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脑神经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8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48~74岁,中位年龄65.4岁。所有患者均经MRI和头部CT检查,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同意参加本次康复护理研究。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于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总结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长期卧床患者预防褥疮的护理、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由护士长、科主任、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组成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护理前对实施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对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和临床护理路径表,并确定责任人监督方案的实行。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护理方案包括患者整个治疗期间的治疗目标、用药方案、健康教育、营养支持和护理方案等,重点放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功能训练方面,可为不同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并为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有严重并发症或诊断错误可退出临床护理路径或出院、改变治疗等。

1.3观察指标 运用脑卒中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 Index评定表来评价两组护理效果,评价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总满意度指标数据表现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MFMA评分及BI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MFMA评分及BI评分指标数据表现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则患者死亡较多,即使抢救成功,往往因为脑神经的损伤,导致部分运动功能丧失,甚至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家庭负担很重[2]。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一种新型质量管理模式,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开始,提供诊疗指导,在用药、饮食、活动方面均制定出详细的护理计划和一个标准流程,是一种包容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标准化方法[3]。且由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负责,护理质量大大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0.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护理路径经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将整体护理全过程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子过程和具体护理操作规程,护理人员更容易掌握,患者更容易接受,使护理服务更加人性、精细化、规范化和开放化,有效保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4-5]。另外,从医护人员方面来看,经过实施护理路径,护理人员更加有责任心、有计划、有预见性的进行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质量[6]。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护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改善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优化了患者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义珍.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7):77-78.

[2]李霞.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1):54-55.

[3]侯东哲,张颖,巫嘉陵,等.中文版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72-374.

[4]陈冬梅,肖嵘,陈传莉,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75-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