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1: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8
Abstra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the new college student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carried ou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of future career prospect of the themselves major . Analysis of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plans of future occupation of this major and summary the opinions of them about how to develop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re done basing on data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major that related wit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ianjin a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service urban modern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 referen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students ar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高等农业院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向现代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率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成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各农口院校新开设的专业[1-3],是适应我国设施农业大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为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就职前景的认知和规划状况,笔者对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做了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以后的职业观现状,调查在实践教学及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以期能对当前相关专业在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调查
问题1 你选择上大学的理由是:A.学习知识技能来武装和提高自己;B.只为学历;C.想体验大学生活;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89%,选择B的比率为2%,选择C的比率为3%,选择D的比率为6%。大学教育非常重要,而选择上大学的理由又都是什么呢?有将近89%的同学希望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真正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专业培养就要切合实际,使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特色作物栽培和现代园区规划设计、设施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2 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A.有,对学习已经作出规划;B.没有,顺其自然;C.及格就行;D.尚在考虑中。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1%,选择B的比率为18%,选择C的比率为11%,选择D的比率为40%。既然大部分同学还未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那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早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仅分专业纵向培养而且还可以横向培养[3],培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问题3 进入大学后你将如何规划业余时间:A.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B.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C.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或者睡觉;D.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业余时间的规划,有56%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32%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11%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而没有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睡觉,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性。大多数同学将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书籍,学校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问题4 你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A.有,并向此方向努力奋斗;B.没想过;C.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D.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31%的同学有规划并正向此方向努力;2%没有想过做规划;61%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6%表示顺其自然。在职业规划上,学校可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规划并提高自信,来实现规划的真实价值。还可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广泛、更具体的实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和社会工作接轨的知识技能。
问题5 你理想的就业部门是:A.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B.设施相关企业;C.自己创业;D.到农村基层。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52%,选择B的比率为39%,选择C的比率为10%,选择D的比率为0%。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希望到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业,而没有同学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相信这个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人才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在基层,培养的农业人才如果离开了基层,就会背离培养的初衷,这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当前,国外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企业界人士把企业界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等学校,而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培养出企业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可以说这是一种农科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问题6 关于大学毕业去向你的选择是:A.考研或考公务员;B.在天津发展;C.到其他大城市工作;D.回原籍发展。
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将在大学毕业后考研或考公务员;27%在天津继续发展(其中有21%的学生是天津市生源);6%到其他大城市工作;23%回原籍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是很不均衡的,依然有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那么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设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学农、爱农,为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调查
问题7 毕业实习时,你希望在设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的长短为:A.半年;B.3个月;C.1个月;D.半个月。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5%,选择B的比率为35%,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3%。调查显示75%的同学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实习,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工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实习时间上可以参考学生意愿,适当延长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大学到单位完成更高效的转变。
问题8 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你认为最理想的是:A.二年级下半年;B.三年级上半年;C.三年级下半年;D.四年级上半年。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选择B的比率为32%,选择C的比率为35%,选择D的比率为29%。调查结果中,希望在三年级下半年开始毕业论文的比率最大,说明更多同学希望在三年级以后开始毕业论文是因为希望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开始论文的研究和学习。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安排是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要在大三甚至大四才能学到,大四的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复习,所以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活会很充实很忙碌。因此如果可以适当地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提前,所有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在上大四之前学完。这样即使三年级开始准备论文不会有还没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和四年级毕业实习有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9 你想从以下哪些方法提高设施专业技能?A.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B.放假期间(包括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习;C.自己深入设施基地实践;D.查阅文献资料从书中获取技能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中45%希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来提高设施专业技能;23%想放假期间到公司或企业实习;31%希望自己能深入设施基地实践;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丛书中获取技能知识。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将企业管理引进教学中来,提供可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提供重点文献和相关资料等方面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设施专业技能。
问题10 你对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支持吗?如果支持,那么订单式培养开始时间适合在什么时候?A.支持,适合在大二就开始;B.支持,适合在大三开始;C.支持,适合在大四开始;D.不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13%,选择B的比率为60%,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11%。学生中有89%支持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其中13%希望在大二就开始,60%希望在大三开始,16%希望到大四在开始。大学三年级,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算得上是真正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开始将企业管理等的培养引入到学校中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间。因此从大三开始,加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将企业的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广大同学更真实、更直接、更高效地了解、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率。
1.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
问题11 通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你希望学到哪些技能?A.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B.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C.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管理技能;D.设施生产技术推广。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4%,选择B的比率为24%,选择C的比率为26%,选择D的比率为6%。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管理技能以及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其中希望学到“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最大。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1]。根本原因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缺乏、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解决生产中工、农结合人才的需求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题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你认为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是:A.农、工各占50%;B.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C.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D.根据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
调查显示,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的问题,有21%人选择农、工各占50%;16%认为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45%认为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18%认为可以按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农、工所占比率要能体现专业设置的定位,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结 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还是受到青睐,而农村基层则备受冷落,说明农业高等教育还要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学以致用。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并且学生绝大多数赞成订单式培养,并希望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半数学生支持农工各50%的比率,并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4]。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hm2 [5]。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2011年正式成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批准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专业建设初期通过调查,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相关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使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张广华,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112-115.
[2] 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3] 李政红,兰海波,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1):29-31.
设施农业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设施农业工程一方面具有结构形式相对简单、统一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其建造面积大,需要严格遵循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设计与建造设施工程,同时又有建造成本的限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比较少。实际上,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1实践教学认识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仍停留在修满学分敷衍的态度;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实习单位条件相对艰苦,大部分学生接触实习时并没有充分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适应过程较长,难以尽快融入实践动手过程中。
1.2实践单位对接问题
目前,在海南从事设施农业工程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限于企业规模,同期能够接纳的实习生岗位少则1-2个,多则3-5个,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需要较多的企业同时来接收实习生,而岛外的实习单位由于路途遥远及实习安全等因素,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本岛实习,因此,在操作上具有难度。而且短期的学生实习,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部分的影响,影响效益,这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比较难以承担的,因此,一般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同时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生产企业的时间上也存在着需要协调的问题。
1.3实践过程实施问题
实践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往往只有重复的动手操作,没有充分结合知识进行转化,甚至一些实习单位往往只安排学生进行如搬运、整地或看守等简单重复的生产劳动。而有的实习单位出于技术保密或知识产权的考虑,只能让学生进行参观式的接触或介绍,学生没有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科方面的课程实践对象往往是一个“已完成、较大”的对象,学生由于学时的安排不能完整地参加整个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部分步骤,再者由于工程建设中,很多内容属于隐蔽工程,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往往无法看到,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无从谈起,不太符合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意义
目前,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工程学科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分模块培养、提高教师工程素质、将工程类课程体系化、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长期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红河学院建议在生产实习上调整实习季节,延长实习时间,做到生产实习分阶段分地域进行。云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除依托已建成的“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工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外,还根据新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了实验室建设。但普遍存在工科课程薄弱问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在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农学学士学位改为工学学士学位的背景条件下,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探索适合在校内用于教学的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对专业实践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平台以工科实践课程为依托,以锻炼学生不同的实践能力来划分平台建设内容,总体思路为以模型为载体,反应工科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模型按照实际内容等比例缩小,学生能够从总体上学习和感受相关知识,同时模型也可实现反复装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方案
目前,海南大学设施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在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础上,结合各门专业课程,增补了设施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实习、设施作物育种学课程实习、无土栽培实习、设施农业环境调控综合实习、设施农业综合实习(环岛)、温室建筑与结构设计课程实习、设施蔬菜栽培综合实习、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习、科技创新实践、温室工程施工与维护综合实习等相关实践内容。其中,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工科课程的实践要求,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从5个方面来考虑。
3.1温室建造全过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温室设计与建造实习》课程。按照实践课程的要求,设计1种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完成温室建造实习的各环节内容,包括基础放线、基础开挖、预埋件定位、钢结构的安装等。所有环节根据教学的特点,能够反复利用,重复教学。学生通过平台的实习,能够掌握温室建造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技术难点,可以避免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不宜协调,时间过长,不能完全掌握整个流程的弊端。
3.2温室灌溉模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的实验课,将不同灌溉首部、灌溉形式的模型集中展示,能够让学生动手设计、安装、观察实际使用效果、熟悉每部分构件的作用和安装使用方法。
3.3温室设备、机构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温室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学》的实验课,将主要常见的温室类型形成模块化,如圆拱薄膜温室、锯齿薄膜温室、Venlo型温室等。模型以各种机构的使用为主要实践内容,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设计、安装,达到对温室常用机构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3.4无土栽培装置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无土栽培实习》课程,通过设计的模型让学生动手安装并演示主要无土栽培方式的主要设计原理。3.5CAD制图技能竞赛平台主要针对《工程制图》的实践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制图工具学习和掌握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按照本专业的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竞赛章程、竞赛方式和题库。以上5个方面平台共同组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4.小结
2012年11月1~3日,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江苏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办的“2012中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及“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理事以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营养”、“设施环境调控与设施工程”等研究室和相关综合试验站成员、论文代表和从事与设施园艺有关的科研、教学、生产、企业、管理、技术推广等有关人员,包括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等400余人齐聚南京,共同探讨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大计。
11月2日上午8:00,2012中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开幕式在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宾馆(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青云教授致开幕词,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胡锋教授致欢迎词,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喻景权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侯喜林教授致辞。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坚勇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郭世荣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年会为期3天,与会代表通过专题报告、分组学术交流和设施园艺产业基地考察等形式,了解近两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今后发展方向。其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先生、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马承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志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郭世荣教授分别就《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现状与发展重点》、《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节能高效全季节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创新与应用》、《世界设施蔬菜的发展与启示》、《南京农业大学设施园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做大会专题报告。此外,甘肃省老科协邱仲华研究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等5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就当前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温室标准化研究、温室结构优化、蔬菜设施栽培生理研究进展等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此外,会议还邀请部分知名企业现场展示了设施园艺新产品、新设备等。据悉,下届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将在新疆举办。
关键词:设施种植业;天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6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营养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促进现代农业、推进“三区”统筹联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天津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天津市发展设施农业总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仅设施种植业年产值达60亿元以上,在有效满足城乡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6-7]。本研究通过对有农业的区县进行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设施种植业生产者现状与问题
在天津设施种植业生产中,依旧是以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为主,生产者的综合素质难于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首先,生产者年龄普遍偏大,即使是在新建基地,种植户以36~45岁和46~55岁的群体为主,分别占被访人数的42.03%和34.78%,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仅占到10.14%,而在老菜区种植户老龄化更为严重;其次,受教育程度偏低,新建基地的种植户的学历虽然普遍高于大田种植户,但仍以初中学历人群为主,占被访者的50.72%,对于新科技接受度较高的高中及中专学历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仅占21.74%和占5.80%;第三,设施生产方式仍以相对落后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新技术集中推广,耗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致使种植户没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去参加科技活动和培训班课程。
1.1 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
一方面,茬口安排与设施性能不匹配。在新建设施基地,种植户由于缺乏设施种植经验,出现了在条件较好的越冬温室中周年种植叶菜的生产模式,或在最低温低于5 ℃设施中种植越冬茬果菜等问题,导致产量不高和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设施生产管理粗放。通过调查发现,新建设施基地在通风温度与时间控制、闭风温度与时间控制、草苫、膜和保温被的卷放时间等管理环节,多以经验管理或跟风管理为主,未能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设施性能进行有效、精细管理,从而导致病虫害频发,设施产能降低。
施用肥料的种类单一,且呈现低质化,肥料投入成本在农资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设施蔬菜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化肥和农家肥,而价格较高的优质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使用者极少。在农家肥中,鸡粪的施用量最大,占农家肥施用量一半以上,其次是猪粪和牛粪。大多数种植户处理农家肥都是自己在设施附近露天发酵后施用,由于农家肥未完全腐熟,烧苗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率。水肥管理粗放,采用传统的大水大肥管理方式,由于不合理的轮作制度及过度施肥,导致了部分老菜区根结线虫、根腐、疫病等土传病害与土壤盐渍化程度比较严重,且对周围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和基地清洁卫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低
蔬菜病虫害种类增多,抗药性严重,防治压力加大。一是设施蔬菜常年发生病虫达200多种,给病虫的准确诊断识别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调查发现,近几年白粉虱危害严重,造成番茄减产,目前仍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二是疑难病虫不断增加,如根结线虫病、烟粉虱、南美斑潜蝇、西花蓟马等重要害虫在许多地区发生危害十分严重,2009年突发的烟粉虱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给番茄生产上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既造成了不必要浪费、环境污染或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效果,耽误了防治时期,刺激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种植户基本无法在第一时间正确诊断作物的病情、病因以及虫害种类等,只有等病虫害严重时才寻求帮助,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畅、成本较高、技术难以掌握等原因,化学防治仍是目前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的防治技术,有98%的被访种植户采用该技术,如在果菜的设施生产中,平均一茬打药的次数在13次左右;65%的种植户可掌握传统农业防治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深翻晒垡冻垡和太阳能土壤消毒,而32%的种植户采用防虫网、黄板等物理防治技术,只有1%的种植户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1.3 种植户接收科技信息服务渠道不畅
尽管天津农民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专门针对设施种植业的培训活动过少。通过问卷调查同样发现,虽然新建基地的种植户参加培训与讲座的次数要高于老菜区,最大值可达30次·年-1,但是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49和4.79,表明在参加培训与讲座的次数方面种植户之间差异较大,且没有参加过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0%以上。另外,科技人员指导力度仍显不足,有30%以上的种植户在一年中从未受过科技人员的入棚指导,以至于种植户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由科技人员解决的不足40%,而询问农资部门和亲朋好友成为多数种植户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设施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缺乏多功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8]。新建基地种植户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仍以亲戚朋友介绍为主,占到被访人员的62.32%,其次是电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报刊/杂志/书籍分别占到47.83%、44.93%、40.58%,专家讲座、广播、科技示范活动占到23.19%、15.94%、11.59%,而使用互联网、手机仅占到7.25%、2.90%。此外,农户还会通过聘请的技术员、农资部门、种子公司、光盘等获得所需的科技信息,但也有种植户找不到科技信息的渠道。
1.4 种植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
经营风险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引起经营风险加大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人工等费用的上涨,设施维护与更新所需费用过高,导致了生产成本超过了生产者承受能力,降低了利润空间。 调查发现,在每种设施类型的生产中,肥料费用皆在1.95万元·hm-2左右,在农资费用(种子费用、肥料费用和农药费用)中所占比例超过了50%,而在总体日常生产费用(设施维护费用、农资费用、水电费、雇工费、租赁费)中在20%以上,仅次于设施维护成本[9]。二是由于生产的盲目性、从众性,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大规模品牌产品,造成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的过剩或短缺,导致产品上市价格的大幅波动,收不抵支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地产地销仍是设施农业的主要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相对单一,本地农民仍没有定价权。四是在贮运方面,由于设施农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主产区贮藏设施不到位,缺少相应的包装处理和预冷设施,产后损耗大,无法避开集中上市期,造成了增产不增收。五是由于设施农业生产依然受到自然条件的的影响,因此在市场与自然灾害双重风险的夹击下,效益难于保障,这也在相当的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 设施种植业生产者水平提升对策
2.1 壮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根据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科学测算和确定人员编制,并通过严格的选拔机制,逐步扩充基层特别是乡镇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同时,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基层推广队伍,作为基层技术人员,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要求有丰富的基层生产实践经验,一个成熟的技术人员至少需要3年的生产实践,通过实践成为“土专家”;不断扩大影响,借助“大学生村官”吸纳高技术人才,积极营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提升服务能力。组建“三员”队伍,即农技推广员、监督协调员及产品经销员,制定管理办法,保证每个重点建设村都有“三员”,做到“良种良法直接到棚室,质量监管直接到地头,产品销售直接到基地”,为大规模发展的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持[10-11]。
2.2 着力分层培训模式创新
针对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基本农业经济制度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本着服务主导产业、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培训管理、突出培训实效的原则,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及示范户引导带动等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结合《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制定培训管理办法,确保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技能开发等财政补助项目,分层次、有类别、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农村成人教育教学网络、各类农业技术学校,依托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引进、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培养对象上以农村优秀中青年为主,采用集中教学、现场指导和网络答疑等方式,提高实用技能运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家政策、立足农村实际、善于驾驭市场的设施农业经营人才。
2.3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体系,搭建专业的设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确保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落地、到手”,及时为广大设施农业从业者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技术装备与机械、农业技术普及、农产品安全追溯、农业气象等信息服务,为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到位的信息服务。重点将结合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市场预测及信息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在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12-14]。
2.4 扩展社会化服务内容
在现实生产中,基层的农资经销部门、生产大户及跨国种业公司等在技术传播及新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已成为区域内推进设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加强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在政策指导、市场管理、信贷金融等方面为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消除体制障碍、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方面发挥作用,成立盈利或非盈利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并在一定的时期内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解决好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春成.浅谈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及举措[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22-124.
[2] 刘立军.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 208(10):78-79.
[3] 孙振.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J].山西农业科学,2009(9):84-87.
[4] 张兆敏,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8):5-9.
[5] 夏雪莲,高春梅,高振江,等.包头市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气候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93-94.
[6] 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18-22.
[7]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1-4.
[8] 王晓蓉,贾宝红,王丽娟,等.都市设施农业科技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 287(3):413-415.
[9] 谢玉佳,傅新红. 农户蔬菜生产行为分析——四川省彭州市西北村蔬菜生产农户的调查与分析[J].农村经济,2005(3):53-55.
[10]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5):18-21,58.
[11] 张顺.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农机推广 促进农民增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23-24.
[12] 白成云,任永玲.发挥科技优势 推动新农村建设[J].山西农业科学,2011(2):190-192.
关键词蔬菜;产业化;现状;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F326.13;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75-01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全县总面积3 321 km2;年均气温3.4 ℃,年降水量400~600 mm,全县无霜期历年平均只有112 d。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种植业结构逐步向区域化、优质化、特色化方面迈进,种植布局趋于合理。互助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抓生产、促推广、增效益,使基地建设得以加强,使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全县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现对其发展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
1互助县蔬菜生产加工现状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 666.67 hm2左右,在威远镇、台子等7个乡镇建立4个千亩蔬菜基地和7个百亩蔬菜基地;设施农业方面,全县累计建设温室8 401栋,仅占蔬菜生产的10%左右。互助县蔬菜加工主要以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产业化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双孢菇、百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加工。2007年生产加工珍稀食用菌2 080 t,只占到全县蔬菜生产量991万t的0.02%,加工量非常有限,加之蔬菜加工种类单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量影响到菜农的增产增收。为此,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拓宽蔬菜加工、流通渠道势在必行。
2蔬菜产业化发展对策
2.1加强互助县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建立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市场中建设蔬菜收购房、交易棚、蔬菜低温库、化验检测室等必要设施,并且完善污水处理及排水系统;配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化验仪器、购置制冷仪器设备、信息处理、电子秤、装卸叉车等辅助设备。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后,如按占地2 hm2规模的市场计算:年交易量将达到5万t,按获纯利润20元/t计,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同时,可带动全县蔬菜生产和销售,使广大农民直接从蔬菜商品化生产中获益3 000万元。通过蔬菜收购、销售一体化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体系,极大改善蔬菜收购、销售条件,扩大蔬菜销售流通渠道,增强蔬菜反季节销售能力[1]。同时,让农民直观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和供求情况,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选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动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
2.2重视青海菇菜类冻干食品加工
近年来,全县立足气候冷凉等优势,积极发展设施菇类产品,但由于全县食用菌消费市场狭小、远距离保鲜贮运成本高等,造成食用菌价格下降,出现买菇难的趋势,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化的持续发展[2]。因此,通过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企业优势,采用先进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生产冻干制品,拓宽无公害蔬菜销售渠道及市场,体现无公害蔬菜的优质、优价,努力打造高原品牌,为全县蔬菜生产锦上添花。应积极引进冻干食品生产线,建设框架结构生产车间及仓库和辅助建设环保设施、供热、供电、供水等工程,购置安装辅助设备。引进冻干食品生产线建成投产后,以冻干食品生产线JDG-200计算,年加工新鲜菇菜3 482 t,年生产冻干食品370 t,可解决全县及周边县、市菇菜的买难问题,可使1 000多户温室食用菌种植户受益,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较,净增收7.5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食用菌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促进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向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提高农村生产与经济整体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县乃至全省食用菌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扩大全县节能日光温室建设规模,不断提高设施水平,以新建节能日光温室1 200栋(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00栋,常规节能日光温室600栋,拱棚500栋)计算,全部生产食用菌,年生产生产食用菌可达1 800 t,按6 000元/t计,预计年总收入可达1 080万元,效益非常可观。同时,项目区新增节能日光温室1 200栋,完善蔬菜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可进一步带动食用菌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改善蔬菜生产基础条件,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开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销售,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优质、安全的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3-4]。
2.4加快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4栋、防虫保纯亲本隔离网室6座,新建水利设施、园区道路、园区绿化、电力设施等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将达到246.75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97.35万元,新品种、新技术引进15.4万元,特色品种展示4万元,考察培训3万元,农民培训20万元,工程设计、监理、管理等费用7万元;项目申请财政扶持资金1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0.75万元,互助特色种业试验站自筹46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显示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运行对于辐射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下转第377页)
(上接第375页)
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是园区建成后将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高效农副产品和优良品种,辐射带动台子、林川、东和、南门峡等发展设施乡镇和露地特色蔬菜建设乡镇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作物品种结构,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加设施农民的收入[5]。二是采用“科研+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带动设施农业区农民走依靠现代科技,实行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的致富之路,延长农业的产业链,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按照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6]。三是园区作为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利用建成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向农民和科技人员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成为培育新型农民最好的田间学校,园区的建设必将提高辐射区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科技兴农”的作用[7]。四是园区机井、蓄水池、喷灌等基础设施和先进农机具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园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五是园区建成投产后不仅能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魅力,且在积累农业人才,积累农业科学技术,带动运输、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六是园区建设对互助农业的提档升级、构建富裕文明的新青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参考文献
[1] 扈立家,李天来.我国蔬菜产业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9):1952-1953.
[2] 李贞霞,林紫玉,焦涛.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2563-2564.
[3] 张百俊,卫秀英,杨和连,等.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698-5699.
[4] 蔡跃台.丽水生态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700-5701.
[5] 邓旭.玉林市野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8):2477-2478.
1.1科研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贮备增强新疆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贮备较“十一五”明显增多。一是新疆农业科学院承担国家部委、自治区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治区级重大项目(课题)37项,争取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争取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累计3.22亿元,3年已达到“十一五”累计财政经费总额的118.4%。二是科技成果水平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取得科技成果27项,获得各类奖励44项;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39个,4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6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编制完成109项农业行业及地方标准;686篇,其中,SCI收录22篇;出版专著36部。三是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十二五”以来,国家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获批36项和50项,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院历史新高。“十二五”以来,在全区累计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系)187个,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示范累计推广面积约208万hm2;累计示范推广农产品无害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高效实用节水、果树优质高产栽培、果粮(棉)间作等实用技术98项,建立各类科技示范点161个,累计技术服务面积47万多hm2;累计推广残膜回收机、热风炉、卷帘机、滴灌设备等新机具及新产品5400多台(套)。这些成果和技术为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1.2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十二五”以来,围绕自治区现代农业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新疆农业科学院对现有学科进行战略性重组,形成了10个重点学科、25个重点专业的学科建设战略框架,为院学科发展确定了目标、任务和方向。另外,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研究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学科体系。一些如西甜瓜、棉花(长绒棉)、加工番茄、红花、油菜、甜菜等特色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了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了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兴起密切相关的潜在学科和专业,拓宽了科学研究与发展领域。
1.3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十二五”以来,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了人才强院战略,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遴选等意见办法。同时,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聘请14名院士、国家级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和客座研究员;在职培养博士19名,其中,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15名,取得博士学位3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博士7名;遴选院“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一、二、三级”人选18名,并进行重点资助。
1.4科研设施和条件建设不断增强建院以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共有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76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条件平台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2011年成功获批农业部30个重点学科群中2个区域重点实验室和7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并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乌鲁木齐)”顺利举行揭牌仪式。二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申报的“特色林果产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命名,组织申报的5个自治区级工程中心项目获得批准。
2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2]。新疆农业科学院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难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自治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作用。具体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缺乏学科间的大联合、大协作机制;科研与推广的投入比例存在不合理之处,“重科研,轻推广”现象长期存在,导致推广工作停滞不前,阻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
2.2产学研创新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在自治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尚未在体制机制上解决。一是目标不趋同。科研机构以新产品、新技术为目标,高等院校以项目、论文为导向,而企业是以研发适销产品为需求。二是信息不对称。科研、高校和企业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3种类型人员缺乏整体思考。三是成果难共享。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科研、高校、企业的研发成果难以共享,就算是合作,也往往是为了争取项目临时组合,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2.3科研经费支持量不足据自治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自治区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就新疆农业科学院而言,虽然科研经费近几年大幅度增长,但人均科研经费只有2.5万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县市之间路途遥远,往返实验基地的差旅就用去大半,加上现在新疆劳动力紧缺,用工费用急剧上涨,实际真正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寥寥无几。
2.4优秀领军人才匮乏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3]。近几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新疆农业科学院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人员总量较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4-5]。在隶属新疆农业科学院的16个农业科研院所中,正高级职称人员88人,占科技创新人员的10.85%,平均每个研究专业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3人,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风险高、产业弱势、知识产权保护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投资相对较少、工作环境艰苦、服务对象群体较弱的特点[6],使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困难。
3关于新疆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3.1协调自治区科技管理力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围绕自治区六大产业,针对生产一线重要技术需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科研机构在全疆各地的示范基地、试验场站,在全疆选取有代表性的重点示范县(市)进行“院县共建”,共同组建科技队伍,创建科技团队式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的科技成果推广方式,使农民与科技人员建立起稳定的技术供需关系和良好信誉关系;依托重点示范县(市)建设,集成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集中展示,使广大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同时,使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调整科研方向,获得科技创新灵感,促进科技成果研发。通过解决科研、推广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引导农业原始技术创新向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向转变[7],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民需求。
3.2促进新疆现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8],针对自治区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强调多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推进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9],实现科技创新的上游延伸到广阔的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产品生产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下游延伸到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商业方法等诸多环节,体现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目标。各涉农机构提出合理的分配机制,共同参与、互有分工、利益分配、互利双赢,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发挥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3.3整合农业科技资源,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靠其自身很难提高科技创新的科技储备能力[10]。按照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以政府为农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设立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实现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带团队,形成相对稳定、持续支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定向委托的方式交给自治区评价好的相关法人机构自主支配,以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另外,支持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培育、人才培养引进和条件平台建设。一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维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等经费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主要用于支持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完成科研任务、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等经费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本支出和运行保障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稳定投入,让科研人员有一个稳定的科研投资预期,搭建良好的科技平台,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减少科研人员为项目立项、评估等环节分散的精力,使他们能够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摘 要 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我国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生态危机严重。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可耕地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可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人地矛盾日益显现,制约农业发展。由于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很多草原变为荒漠,森林砍伐严重,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农业生态危机,造成农业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一是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资源少。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三)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8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6.2年,2000年才达到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2年,如果农民文化教育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能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近5年,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四)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六五”期间为5.1%,“七五”期间为3.3%,不仅比例小,而且呈递减趋势。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投入机制,以使农业投入逐步稳定和规范。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这样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的增加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五)农民负担较,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大农民收入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农业经营的极积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实行以后,农民的收入曾大幅度的得到提高,极大地提高农民经营的兴趣。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增加和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农民负担较重,造成农民增收持续性的放慢。
二、解决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迹象对策
(一)加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状态十分严重,要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证明,资源型的乡镇企业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它们能够经受得起紧缩环境和市场疲软等不利方面的严峻考验。积极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除了可以避免农民大规模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社会负担等方面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劳动力波动的幅度,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农村乡镇企业应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广泛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并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农业产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二)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为显著的因素是农业资金。农业资金包括农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而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由于农业经济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真正体现出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后盾作用。农业资金投入大致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二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依据这两种资金投入的具体特征和投入主体权责对等的原则,并且结合投入资金数额与投资实力,对于投入资金数量较大、在短期内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但是在长期内却能对农业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和刺激效果的那些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工程,它们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政府
(三)重新认识并修正完善现有的土地政策。我国实施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零散化,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机械生产,致使农户只能放弃使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从而无法享受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政府可以通过在区域范围内的试点来推行实施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例如农场、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并且以此来克服土地零散化程度高所带来的耕种土地的低规模收益,进而可以在相对较大的土地上增加投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耕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上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必要重新认识并修正现有的土地政策。
(四)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农业科技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是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促进农业稳健发展。
(五)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农业经济实现真正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于其增长方式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技术与劳动力素质,其根本核心在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者。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能否获得显著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农民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我国农民总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接受能力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可及推广人员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总体较为缓慢。因此,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要继续大力普及农村教育,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校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且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总之,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一定会稳步的发展壮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志芳.关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