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实践城乡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8 15:5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实践城乡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社会类课程;城乡规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现代城乡规划思想的社会学渊源
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回应。诸如英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致力于解决城市扩展、美国的重心则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虽然各个国家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得不说,现代城乡规划的萌生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城乡规划诞生”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业本身除了牟利的动机之外,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促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推动力。在这场技术革命当中,煤炭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铁路的修建使工业企业选址脱离原材料产地成为可能,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之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特别是贫民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达了一个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书中试图通过开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他构建了一个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田园城市模式。20世纪初,围绕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派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与城市研究出现了交集,为后来的都市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为城乡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注重社会因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催生了城乡规划思想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现状
城市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西方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科学。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特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逐渐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互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在此之前,城乡规划与设计仅仅是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诸如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等均在其他学科中覆盖。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日渐增多,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学、地理学和园林成立和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干课程仍然大多是以设计、工程技术类为主,由于受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一些学校增设了社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问题的研究深入,国家也开始注重城乡规划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开展一年一度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课程教学中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定位与设置
传统的城乡规划认为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形态的规划已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规划应当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理论来充实城乡规划学的发展和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城乡规划人才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具有对城市复杂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中提到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任务的课程有“城市社会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城市研究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划设计与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上课程均明确提出了规划专业应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调查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在实践环节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基础性作用和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社会类课程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也为科学规划城市奠定基础。
依托于风景园林设立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偏向于物质形态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社会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设计,轻调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为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立社会类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成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合在理论、实践、应用环节的教学中去。建立从“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梳理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类课程理论环节的课程应当包括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作为专业实践和实习的一部分。应用环节的内容包含在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部分中,作为考核毕业设计的标准之一。围绕理论―实践―应用这条主线,笔者在城乡规划四年制课程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不同阶段的相关课程和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对城乡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设计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统、简明地叙述和解释基本知识和理论。但社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理论落后于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我国城市规划目前的热点诸如海绵城市、多规融合、存量规划等,这些都是城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密切相关。城乡规划如何来面对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热点导入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背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衔接的课程关联的教学模式。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社会学延伸到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中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动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上去,比如城市发展史、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相关内容。另外,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顺序,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的理论学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安排在专业实习或实践内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阶段,作为应用环节的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结合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安排。
4.建立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城乡规划偏重实践有些偏离,事实上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社会类课程恰巧弥补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当强调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当打破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为坐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理论,最终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也就是一种历史定位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深化理论学习。实践环节中,建立城市社会实践调查平台,将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与关联课程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串联起来,建立从教学―实践―应用的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第二,专业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毕业设计环节。通过以上三环节的教学,从课程练习到实践应用,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主线,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通过举行评优活动,特别是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课程作业(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基于对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社会学渊源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属性日渐凸显。同时城乡规划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赋予了城乡规划更大的社会责任,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重视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对社会学方法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城乡规划教育也应当是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因此,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社会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康,西方现代城乡规划简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n
bsp;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② 刘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子化,2006(3).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今年暑假,我院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总结历年来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专业特点,于6月25日——7月1日开展了“迎奥运、倡环保、促和谐”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策划了一系列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实地考察、文化下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实践时间:20__年6月26日--7月3日
实践地点:山东省蓬莱市
实践目的: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环保宣传、专业实习
实践主题:本着“迎奥运、倡环保、促和谐”的主题,通过集体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素质,奉献社会。
实践内容:
1、在几个主要景点及生活小区开展义务环保工作,并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
2、组织学生到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到戚继光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深入景点和社区向市民进行有关环境问题的问卷调查,重点了解蓬莱 “限塑令”的落实情况。
4、到长城、张裕葡萄酒厂等企业进行参观,对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加工、包装以及销售等相关知识进行了重点的认识和学习。
二、社会实践的行程概述
6月25日晚——26日早,乘坐火车从石家庄至烟台。
6月26日上午乘车至蓬莱,下午分组到几个主要的生活小区进行调查,宣传环保知识。
6月27日——28日,对长岛几个重要景点进行环保宣传、问卷调查,在长岛博物馆、长岛国家地质馆以及珍禽园等多处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教育学习,并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使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6月29日,在街道环保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蓬莱市几个生活小区进行走访和环保宣传,引领市民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此外还重点在利群超市进行了环保宣传,并对“限塑令”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
7月1—3日,到长城葡萄酒厂、阀门制造厂和张裕卡斯特酒庄进行了参观学习,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蓬莱支柱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葡萄酒的酿造、储藏和自动化生产包装线等实践中的应用。
三、实践总结与建议
蓬莱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立足“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抢抓机遇,巧借外力,膨胀总量,跨越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面对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旅游业的巨大变化,以及国内、国际的竞争,蓬莱是否能顺利完成这一过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院本次三下乡活动正是以“十七大”及“两会”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重点对蓬莱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开调查,同时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有专业实习、知识宣讲、义务环保、问卷调查、红色教育等。
1、 蓬莱概况
蓬莱码头
蓬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为代表的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又是全国优质酿酒葡萄、优系红富士苹果的主要产区,尤其是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享有盛名;蓬莱海珍品
养殖业发达,也是全国最大的菱鲆养殖生产基地;同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灰石蕴藏广、储量大、品位高,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市。蓬莱的发展不仅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也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港口4个,拥有5万吨级泊位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港口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成为连接华东地区与东北地区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有206高速公路等4条高标准国省道穿越境内,东距烟台机场、火车站70公里,南剧情岛机场、青岛港200公里;山东航空公司在蓬莱建有飞机场,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交通网络。
2、 葡萄酒相关知识的讲解
对葡萄酒产业的认识和学习
葡萄酒的包装
葡萄酒的生产线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的北海岸,受海洋影响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光照充足;地势南高北低,葡萄成熟季节,南部群山挡住太平洋南来季风,空气中湿度较小,气温下降平缓,成熟期持续时间长,且成熟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这对于发展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区位优势,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近年来蓬莱依托这一优势,大力推进葡萄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葡萄酒品牌化经营,积极倾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力使葡萄产业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在景区展开环保调查
结合我院的专业需要,我们参观了长城葡萄酒厂和张裕卡斯特酒庄,酒厂负责人不仅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蓬莱葡萄的品种、分布、生长等情况,还带领我们参观了葡萄酒的发酵、罐藏、包装等主要生产车间,使同学对葡萄酒的生产工艺了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大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也积累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
3、有关环保问题的调查结果及建议
通过对景点和生活小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服务和调查,我们发现,蓬莱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城市,客流量很大,旅游景点的环境维护有很大难度却又十分重要,同时生活生产的废弃物也需要处理得当,因此环境问题作为蓬莱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很值得关注,而这也是我们此次活动的重点。
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要点必须注意:
长岛输向大陆的塑料品废弃物
(1)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抓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杜绝重污染源产生;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各类污染治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污染治理新技术、新设备;加强环境监理,扩大在线监测,严厉查处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蓬莱阁景区、沿海观光带等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确保生态良好。
(2)要全面开展绿化建设。加大绿化建设投入,整体推进荒山绿化、经济林果绿化、沿河沿海沿路绿化、打造海岸防风林等绿化亮点,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有关 “限塑令”的调查
(3)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现有企业的资源消耗,发展占用和耗费资源少、环境污染低、附加值高的项目、产业链项目、资源再生和废物综合利用项目。
(4)要确保“限塑令”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环保的自觉性,真正从内心珍惜资源、减少浪费。另一方面,还是要找到既能兼顾百姓生活便利,又环保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蓬莱利群超市及其周边生活小区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群众对"限塑令"的知晓率和支持率比较高,消费习惯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市区内大部分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较好,也对国家实施的“限塑令”表示支持。可是,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限塑”并不等于“禁塑”,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不用到塑料。因此,“限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每个人去自觉地执行,还需要合理的实施方案。
4、文化发展要走自己的特色
活动期间,我们到长岛博物馆、长岛国家地质馆以及珍禽园等多处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教育学习,并到戚继光纪念馆进行了红色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此外还在景点附近开展红色旅游和文化调研,了解蓬莱文化发展的现状。作为一个海滨旅游城市,蓬莱的发展突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可是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蓬莱在文化建设平台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蓬莱海产纪念品
(1)全面普查全市的城乡文化遗产,细致研究,深度挖掘,全面推广。(2)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演艺、出版、广告等文化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以八仙传说、民族英雄戚继光等内容为题材的影视动漫业开发,扩大蓬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3)扩大文化交流。加大文化外宣力度,依托蓬莱文化积淀,有针对性地面向国内外集中宣传,提高蓬莱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4)提升城市文明。把城市精神作为推动蓬莱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加快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普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四、实践收获与体会
1、此次山东蓬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我们的暑期生活。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此外在这次实践中,通过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对蓬莱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通过此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学们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宣传和实践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激发和调动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对群众的了解,提高对国情的认识,从而增强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巩固和深化了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次活动重点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对蓬莱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同时做了实地的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宣传热情高涨,还踊跃向游客们进行有关社会环保问题的调查,游客们大都积极配合,有的还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对环保问题宝贵的意见。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向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宣传了环保知识,还对景区的环境问题做了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了解,并准备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的建议。
暑假期间,为响应院团号召,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一行5人前往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从图书馆、网上等各种渠道收集必要的资料,并认真地查阅、整理资料,为拟定调查问卷和宣讲材料作准备。我积极组织成员讨论、检查并修改调查问卷和宣讲材料。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我积极地参加每一次学院召开的有关实践小分队宣传工作相关事项的会议以及领队老师对班级进行的指导会议,认真做好笔记,把相关的要求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时地通知队员。
在实践地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为期一周的实践中,我服从团队的整体计划和安排,在生活中,与队员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在进入当地的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时,我与小组队员一起,克服气候、语言沟通障碍等各种困难,走家串户,与当地村民友好交流,认真地完成调查任务。在每晚的小组总结座谈会议上,我们认真讨论,并及时作好笔记,积极发言提问、回答相关问题等。每天,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和写下实习日志,以及构思宣传报道,配合做好宣传工作。
实践的后期工作主要是媒体宣传和调查总报告的撰写。为了做好实践的后期宣传,我和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学,在学校放假后继续留校数日,赶写宣传报道。在假期里,又继续对调查中所有的数据、笔记、访谈、相片等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分析、整理调查总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制作图表、表格等,花了大量时间,终于完成了调查报告的初稿。又与同学继续讨论、修改,向老师请教,为最终完成调查总报告继续努力。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因为认真,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得到很多;因为得到,所以快乐hh我为曾经经历过这次实践而感到骄傲。
暖心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
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一周,对于人生而言,也许并不漫长,但对我而言,这一周宛却如人生之路上的一串珍珠。这些天来,虽然付出了不少汗水,也感觉有些辛苦,但从中我们四个人的意志力得到了不小的磨练。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希望我们能为社会点燃科学的圣火,我们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涵义。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暖心社会实践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绝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能迅速完美的解决问题的人才。
今年暑假,我应聘入一家自助餐厅——桂林人美食广场当服务员。从找工作的艰辛到初次应聘的小小紧张,到上班时候的辛劳等等,都让我从心底里对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以及专业业务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重新看待生活的意义。闲话不多说,下面让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
第一章专业篇——人应该有一技之长
马云曾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对大学生说,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或者某一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身在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拥有一技之长极其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每一个中薪职位就有将近40个大学生或者硕士生竞争,竞争的激烈性实在另作为大学生的我深感压力之重。
就企业而言,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在某一领域拥有特长,企业家看中的是求职者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当今社会,社会分工严重,一个博而不精的人无法成为分工时代的佼佼者。
在我找工作的过程中,与几家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经理联系过,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不强而婉辞,甚至有一家餐饮老板也以无服务经验将我拒之门外。工作经验从某一角度上说也就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可见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性。对于我而言,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在不久就要步入的职场驰骋,显然需要在现在努力严谨的学习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正所谓“公欲善其社会,必先利其器!”在我上班之时,虽然工作与计算机无关,但我也积极的工作。
总之,现在的我务必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牢固,在学习上肯动脑,勤动脑,并且拿下计算机专业必要的证书,努力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佼佼者!
第二章人际篇——为人谦逊,善于交流,勇于表达
职场如战场,在职业场上,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个人在职场上路路顺风,而坏的人际关系显然会阻碍一个人的职场发展。在我做服务员的那段时间,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如何和上级领导处理好关系,和同事处理好关系,作为服务员更重要的是要和顾客处理好关系。“为人谦逊,微笑待人”是我在工作期间总结的八字箴言,看似简单,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科学依据已经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专家如是说:“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带给人积极的暗示,而人在喜悦、积极的状态下可以发挥出超出平常的工作效率”。而尴尬的环境往往使人心烦焦躁,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另外,善于与人沟通,勇于表达自己对于一个人的职场发展至关重要,沟通是思想与思想交流的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式关系,离不开沟通,离不开交流,善于交流是一种能力,在社交场如鱼得水的人人往往在事业上会大有所成!当代大学生绝不能成为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逝去,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敢于大胆表达自己,加国之事,事事关心的人。
结合暑假实习和寒假打工的经历,参考网络上的大量文献,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人们在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只有5%的沟通方式是正确的,95%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种:指责型、讨好型、理智型和打岔型。而正确的方式是真实一致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伤害到别人。同时专家指出:职场上切忌个性与共性发生强烈冲突。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来到与他个性完全不符的环境中,当个性与共性发生很强的冲突时,他就可能被孤立。比如说,一个性格开朗、个性张扬的女孩,在一个相对闭塞、思想守旧的环境下工作,而这个女孩又不懂得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她有可能被孤立。
第三章创业篇坚持梦想,不抛弃不放弃!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自主创业,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梦想。这次暑假服务员的经历让我对创业又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
闲暇与餐厅大厨交流的时候,听说了桂林人董事长与总经理当年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被其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二十几年前,桂林人的董事和总经
理仅仅是两个开米粉店的小摊店老板,他们来自桂林,带着自己梦想,开了一家小小的桂林米粉店,当时桂林米粉的名声还没有打响,他们生意堪称冷淡,对于一个小小的餐饮店,和两个初出毛庐的年轻人,这是相当的打击,然而他们没有放弃,一直摸索着更好的经营方式,不断前进。直到有一天晚上,他们的餐饮小店不慎着火了,幸运的是他们两个都安全的逃了出来,但是他们一手经营的小店已经毁于一旦!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噩梦,可是死里逃生的他们依然坚持,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提高厨艺和经营技术,学习中前进!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过几年的时间,他们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就,而今,桂林人美食餐饮已经在全国连锁几十家公司,成为一家大型企业。
桂林人的成功无疑表明了坚持梦想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创业绝非易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更要具备其他素质,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参考网络论坛的讨论,得出以下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1、欲望。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我们说的创业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现实的。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所谓梦想,不过是欲望的别名,你可以想象欲望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2、明势。明势的意思分两层,作为一个创业者,一要明势,二要明事。先说明势。势,就是趋向。做过期货的人都知道,要想赚钱关键是要做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势。比方说,大势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势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反过来说,你就是不想赚钱都难。创业是一个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活动,尤其处于社会转轨时期,各项制度、法律环境都不十分健全,创业者只有先顺应社会,才能避免在人事关节上出问题。创业者一定要明势,不但要明政事、商事,还要明世事、人事,这应该是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3、敏感。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如果你有心做一个商人,你就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感觉。良好的商业感觉,是创业者成功的社会实践报告保证。
4、人脉。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
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一个创业者的素质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
关键词:善待 高职学生 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86
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中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占80%,20%的城镇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乡镇户籍,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的占80.06%,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占81.02%,在18岁以前就离开父母在异乡进行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占83.96%。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职业院校高职新生的成长经历显示了以下的一些特点:普遍来自于家庭经济文化状况较差的农村基层;较早脱离父母的教育与家庭的约束,形成较强的个人自主意识,不愿接受纪律与制度的约束;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别及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等原因,他们鲜有接受爱好与特长的培养,兴趣与爱好相对单一,无明显特长或特长优势不突出;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宽,对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认知不全;言行及生活习惯还很不完善,礼仪修养存在明显不足等特点。他们的优点在于:独立生活能力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积累社会生活阅历,生活俭朴,就业观念较为务实,情爱观较为成熟稳定,学习与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期望更早实现个人经济独立。
据全国数据资料显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差别及“阶层固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基层,学生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近3年,88%的高职院校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可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基层或社会底层,很多同学的成长历经一定的艰辛,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高达43%,相信今后高职学生的留守经历的比例还会不断提高。
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差、教育资源缺、信息享有量低、经济占有量少,必然导致其成长中有很多的不足或发展不良,导致高职学生内心对命运与发展机遇认知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他们的自尊心更趋脆弱,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学校里更需要得到领导、老师及社会各届的认同和关爱。尤其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努力做好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外,应大力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及身心健康等的教育辅导,努力弥补他们成长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身心健康、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大学生。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强国,无不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努力提高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今后各行各业基层一线的生产管理与服务人才,必将由通过专业的学习培养、具备实用型较高技能的职业院校各专业毕业的学生来担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现宏伟建设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进行大力投资建设的同时,全社会要善待职业教育,努力形成各行各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的机制体制。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共识,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定位取向。高校教师更要善待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包容他们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又不能听之任之,任其缺点和不足存在而不加以纠正或改变,努力做到育人与传授知识与技能并重,改变一些教师长期存在的重视教学轻视育人的现象,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脚踏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全面教育教学,在做好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辅导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形成多一点行胜于言的务实理念,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事务应对和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意识。努力创设高职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教师群体远离对虚无名利的追逐,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对专业教学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来。
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一点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入与支持,改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设施与条
件;少一点对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评比、检查及定位评估,避免以虚名掩盖实质误导价值评判标准。毕竟作为以教育、科研及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再耀眼的来自各种奖励的光环改变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反而会扭曲高职院校的务实精神及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真正的光环应该来自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师次队伍建设水平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来自于师生对学院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来自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能力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才是永不磨灭的价值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胜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曹林.媒体称“穷人孩子上职校”显贫穷代际间传递[n].中国青年报,2013-4-16.
[3]戴爽.原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子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4-15.
作者简介:杨胜坤(1967-),男,贵州榕江人,理学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物学教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金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 必要性 活动内容 好处 原则 评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我们这里的学生相对于城市中心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能力要比他们好一些,但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我们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不让做饭,不让洗衣服,不让单独出门等等。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上只是课程表上有,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一科目,开与不开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差距太大了,学生从开始上小学,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补习班排成排,无论是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分、分、分”。我国的“一棒定终身”的高考也让家长、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不重视综合实践能力。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些孩子上了高中、大学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的事情,不会洗衣服、不会洗袜子、洗澡不拿洗浴用品等,很多学生不自立,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军营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就得培养这样的人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赵桂琴;中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和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47-03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然而,贫困生内心深处形成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消解。虽然多数贫困大学生身兼独立性强、耐受力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等优点,但他们(包括贫困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内)大都存在精神上的困惑,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容易产生诸如焦虑、强迫、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产生敌对、偏执、精神分裂等疾病。许多调查表明,贫困生在这些症状上的指数大大高于非贫困生。由此,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痛楚,而这种痛楚更多地体现于许多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一些心理“贫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屏障。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卑心理严重。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学费的逐年升高,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针对这一现象,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高校特困生群体的相对集中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可塑性,远比其他贫困群体要大。贫困大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而一次次失去得到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方面的“双困生”。
2 抑郁症比例明显偏高。抑郁是人因自身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城乡和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贫困生的学习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相对较差,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相对艰难。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对全国部分高校贫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52%的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主要表现为:(1)情绪低落,遇事缺乏信心,无精打采,对学习和生活兴趣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沟通,谈及前途时心情黯淡。(2)思维抑制,反应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3)行为被动。凡事缺乏主动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沉默和独处倾向。(4)有时突发冲动,行为极端。
3 自我封闭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障碍,不愿意主动、积极地与人沟通,自我封闭意识强;有40%的贫困生对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交往动机薄弱。这表明,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人际交往的必要开支,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性或公益性的活动,担心因自己拮据的经济状况或与他人的能力差距而被人轻视,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挫。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别人的主动帮助虽然心怀感激但却不愿接受。在他们看来,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贫困生,而这恰恰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贫困生不愿主动与人接触和沟通,表情冷淡刻板,性格意志脆弱,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大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等,基本是集体生活学习中的“慢热型”或“捂不热型”,难与他人和睦相处,经常出现议论、嫉妒、怀疑、计较别人的问题,造成同学、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紧张。由于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不良,许多大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善于团结他人、不会互助学习、不懂得维护各种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狭隘心理,既对完成学业毫无裨益,也会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产生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不同环境和文化的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我国许多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消费习惯与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贫困生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都市流行时尚或者新鲜事物接触得少,甚至对很多时髦的东西很陌生。还有的贫困学生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与都市人口子女的习惯有很大不同。这种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2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还停留在死读书的应试阶段,音乐、美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平落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大学强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和其他学生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有些贫困生为勤工俭学而奔波,消耗了很多精力,造成了他们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3 心理不适应。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能考入大学,会产生很强的自豪感。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会逐渐感觉到与其他人在知识面、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失去心理优势。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一般很脆弱。一部分人由于一时的努力没有得到理想回报,就变得十分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
4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有些家境不宽裕的大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勤工俭学,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临床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与其早年的某些思维方式有紧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那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无论怎样做,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长大以后,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就会只看到事情的消极面,从而加重了失败感。
5 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应对贫困的方式。一个大学生当前每年的全部支出约为1.2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不少贫困学生能体谅家长的辛苦,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大学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受各种文化的影响、现代意识的熏陶、社会潮流的引导,甚至受所学专业特殊风格的熏染,开始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消费,有意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为改变现状,贫困生只能利用“身体资本”和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作校外兼职,用挣来的微不足道的辛苦钱弥补学费,偶尔满足一下虚荣心。但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同家庭优裕的学生相比,于是羡慕、嫉妒、自卑、孤独、无奈并存共生,促使其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这样做的代价可想而知,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大学校园之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学习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