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1: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社会公平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源于自然并且最终将回归自然,因为是自然提供了生命以给养,反之,自然制约着生命的发展。人类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丰富资源的同时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整个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调整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然自20世纪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模式:在经历人类对自然的无休止改造甚至侵犯之后,人类社会频繁遭遇来自大自然的警告和反击: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人类生活受这些磨难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这样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由此产生。
1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简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全球性环境危机。伴随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同时不断地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证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产生。直到1980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是自然的、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为世人所共知。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内涵
自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世人所认可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可以说是言人人殊。其中被学界和实践界所公认的当属于第15届环境署理事会于1989年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及1992年“地球宣言”(又称《里约宣言》)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界定: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同时它需要保护后代需求不受损害,不存在侵犯国家。而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
2.1 人与环境互利共生、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自然界密不可犯的。人们应该注意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尽量地减少因人类进步而对环境造成的过度破坏,确保自然界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界能够和谐共处。
2.2 公平发展、利益均等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公平是公正精神、公平原则等伦理规范显现。公平的利用自然资源、公平的分配物质财富、公平的承担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是可持续发展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不仅在当展有所体现,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须时刻被体现。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不仅仅是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也是可持续发展所一直强调的内容。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绝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和发展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一定要保证世代的蓬勃发展。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公平原则的具体的体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所不断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自然与人能共和平相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公平与效率、当代人与后代人都能兼顾,在这基础之上来大力发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一直以来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唯一的依靠。
3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伦理原则
3.1 人类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代际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生存多依赖的环境和发展。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根本利益能够达到公平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理解是:以时间顺序划分人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理解的。人类的生命被看作整体生命,这是对个体局部生命意义的扩展。
实现同代与代际利益的公平分配不仅是评价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标准,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整体生存原则被放在了优先的地位,然而个体生存原则应该与整体生存原则相互协调。
在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时是确保一定不损害后人的生存权为前提。当代人应该承担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从原有的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与个人享乐的观念中脱离出来,进而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自然――人――社会动态协调与和谐发展,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3.2 在人类实现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代内公平”
如果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时,都强调分配公平、利益共享,同时,在获取自然资源利益时都认为需要付出合理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保护环境资源就当然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既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是不断的缩小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益与发达国家间的利益差距,如果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提供的不管是资金或技术上的帮助都被算是施舍或是恩赐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帮助只能算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支持。即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对他们所共同居住的同一个地球的保护而做出的合作与互助行为。
这些原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也是联合国的平等精神与公平精神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正确的看待贫富差距问额,只是简单的将这种差距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发达国家眼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枯竭。这种荒缪的说法是西方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种辩解。
4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对策
4.1 加强人类生态道德的培养
道德不仅在人与人关系中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道德,这种道德叫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在自然方面的延伸与扩展。它是人与自然界交往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享有道德权和道德待遇,生物和自然界享有着同样的待遇。这种道德待遇是人类公正行为的延伸,也要求人类对待生物与自然界应是以公正的态度,像对待没有行使主体能力的主体一样,保证其正当权利的实现。
幸运的是,人类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为加强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不断深入理解的成果,人类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生态道德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最合理的方法论”取代了“最大化的方法”,并提出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连贯的观点不断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达到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共生这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高境界。
4.2 提高人类整体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言下之意还需要人类懂得怎样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类的无知或是贪婪,以至于盲目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导致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要想化解人类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还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素质,实现理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君,明庆忠,李宏.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4(5):20-24.
[2]杨伟军.可持续发展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晋阳学刊,2008,3:44-46.
[3]何志伟.可持续发展环境理论观现状研究[J].圆桌论坛,2007,5:41-43.
[4]刘淑青.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涵义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7:357-358.
[5]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20周年[J].中国人口,2012,22(5):9-14.
[6]蔡岩.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J].科学发展观,2009,11:7-8.
[7]潘玉君,段勇,武友德.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2002,12(5):36-38.
[关键词] 环境;审计;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资源稀缺时代的到来,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许多重大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企业所制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资源的评价工作。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应当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利用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审计正是针对当今环境的严峻性而提出的。它主要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相关审计主体依法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一、环境审计的要素。
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生产劳动适应并改造周边环境。由于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具备有限的承载能力,企业若要长期发展,就应该承担一定的环境管理责任,并处理好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向社会披露环境信息的对称性等问题,往往需要独立第三者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亦即环境审计。[2]环境审计,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通过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进行客观披露,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估,以此来实现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再监督,使其贴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企业制订和落实环保战略、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也是企业管理、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更是企业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环境审计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敦促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完善企业环境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积极营造人与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基于此,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有关环境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内部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监管的效果性;环保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规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等。归纳起来包括环境核算系统审计和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审计两部分。
具体地,环境审计首先应对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评价。通过对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相关的能够以货币度量的生产经营活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审计,、判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辅以相关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其次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系统,诸如环境法规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订实施,环境信息的报告与披露,企业环境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审计。通过对为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绩效和环境质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审计,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辅以相关环境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有关情况。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
1、环境资源的持久性。我们知道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的生产消耗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亦即企业的发展主要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再生产为前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其储量有限性和再生困难性,以及环境对资源消耗的有限承载力,如果企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势必就会阻碍生产发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
而会陷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企业短期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
尽量少的资源力求最大利用率,达到环境消耗与生态调节相协调。不言而喻,环境资源的持久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企业环境文化和环境战略。能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资源平衡、能量守恒的生产观、价值观和环境观,并将其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战略上来,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若无视环境因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烟尘、噪声、污水、废气、辐射等不仅直接影响从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和劳动情绪,还将对外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这不仅违背了企业以工富民、创造财富、改善民生福祉的初衷,更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子孙后代的幸福。若能树立珍视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循环发展的环境理念,从企业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在点滴日常活动中坚持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与环境共存共赢,就能既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促发展,发展促环保,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直接关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粗放式的以高能耗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只能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区域内短期维持企业生存,但资源的枯竭和高的单位GDP能耗比率必然会阻碍企业长远发展,迫使企业转向走集约型、节能型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既是考量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评价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发展,对其影响不可小觑。
三、环境审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关系。
1、环境审计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监督的过程就是运用法规来规范经济行为的过程。我们虽然认识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作保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虽然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企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上常常会发生冲突。[3]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和盲目性,使区域经济和企业往往只顾眼前而忽视长远,况且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高精尖环保技术的运用,前期的显性投入较大,而收益却是滞后的、隐性的、社会化的,其投入产出的线形关系不够明晰。这就要求客观上要有一种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量,敦促企业环保资金的专项使用,促进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监督就是促进发展。
2、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动因。通常对环境会计的审计,着重了解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信息等有关企业环境经济信息。而环境会计的核算主要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要素的审计披露,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财务指标、环境指标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对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整合环保信息,为重大环境决策服务。正是基于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可以运用财务杠杆调控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正是环境审计不同于企业其他专项审计的地方,也正体现了环境审计在环保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环境审计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也就是和环境进行资源、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往往不可避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预估给企业、其他社团和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提高企业对环境的认识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企业暴露出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对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审计,审查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程度,分析企业污染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找出引起污染的源头,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审计犹如环境医生一样,及时诊断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在不断矫正发展思路、排除发展困难、降低环境风险中,企业才能以健康有序的状态迎接跨越式发展。
4、环境审计是与区域和谐的内在要求。面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往往要新建投资项目。通过对重大环境项目的追踪审计,合理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将经济活动放在环境背景下去考虑。这样就能克服经济理性主义的。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污染一旦发生后再进行治理,须补偿的代价将相当昂贵。甚至有的环境出现后,即使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因此,在重大环境项目上,应认真做好投资的可行性,正确界定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只有全程对环境项目进行审计,时刻关注项目实施的隐性、社会化效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企业才能在人与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赢得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环境审计只有监督好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为企业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透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并针对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审计环境的构建。审计环境是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文化、、、经济等环境。对于我国来说,环境审计之所以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尚在建设,企业管理体制也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所以环境审计的实施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营造适宜环境审计的文化、法律、经济氛围,作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之上。面对WTO框架,面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对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成为新的市场壁垒,各个行业对污染程度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完备。只有积极借鉴环境审计的先进和操作,逐步使环境法规、环境审计准则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环境审计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加快环境的实施和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信息。[4]环境会计也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载体,企业通过对环境收益、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会计信息的严谨缜密地核算,才能积累丰富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数据,使环境审计有据可依、有实可靠。同时也要加快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尚属新生事物,在审计实务中既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更需要尽快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指标体系,以此来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3、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营造绿色环境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壮大都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听任企业自发追求内部效益,忽视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导致生态系统的迅速解体,就无法维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倡导新型企业环境文化。通过宣传要让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倡导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荣,滥用资源、牺牲环境为耻的环境荣辱观,并以此为契机,在税收、产品市场准入、售后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使重视环境的企业既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也能在经济效益上获得丰厚的回报,以市场导向来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企业应将各种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披露。通过建立企业环境定期报告制度,要使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和监督,促使企业真正地重视、解决环境问题。
4、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环保部门的关系。环境审计的核心职能是监督,要监督企业处理好微观经济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然还要将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通过配合环保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一个通力合作、和谐管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成本与国家财力、企业财力对等统筹起来,既是监督更是服务。只有这样,审计与环保才能形成合力,为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发挥作用。
当前,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审计监督的要义所在,只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将环境审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1]王芳.反思环境审计依据透视环境立法的完善[J].审计,2004,(22):38.
[2]李雪,王恩山.环境审计的动因及其现状[J].财会月刊,2005,(4):34;
[3]熊丰.谈环境审计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3,(7):39;
[4]苏振川.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3,(4):53。
Argument of Environment Audit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结语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恶化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今年冬天华北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北京市等多地气象局了黄色预警信号。这种雾霾天气给国家带了经济损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提醒我们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很大,人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新的发展目标表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必须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中的贡献率,开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或无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耻寻发展道路。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制作保障。
一、环境法制保障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将面临更加紧迫复杂的国境和危机。人口规模更加庞大资源更加短缺,生态基础更加脆弱,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不顾良心和法律从事危害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合在发展目标之内,经济增长必然难以持久,任何的改革难以成功,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向持续立法过度,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梦
近些年来,我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及防治污染法律法规,调控,引导整个社会行为,在政策方面调动社会舆论和个人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我国1998年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1998年发生洪水,赤潮和沙尘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在1979年就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达到经济和环境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可持续发展有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应由法制作保障。
(1) 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发展:它需要有一系列利于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才能得到长期稳的有效实施,而法律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的基本要求。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它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它既要求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求发展需求的质量改善。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竞争中的发展,要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建设起能够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体制
(4) 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法律规范的保障,国家的调控目标中实现。
(5) 克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组织依靠法律的权威性。
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既是发展的资源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只有走克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并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被环境自净,从而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随着城市的的发展,城市环境破坏并出现综合性的“城市病”即住房紧张,交通阻塞,雾霾天气多次出现,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降低。造成今年冬季雾霾天气的原因①汽车尾气的排放②城市工业锅炉及居民供暖锅炉的排放主要有烟尘,SO2、NOX、HC、CO等。在大气烟尘表面常吸附有重金属颗粒,某些重金属和其化合物(如金属钒系化合物)能使二氧化硫催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极易与水蒸气化合生成硫酸雾。硫酸雾引起的生理反应比二氧化硫单独存在于空气中时的危害强4~20倍,而且能侵入肺泡深处。③城市噪音及固定废物的问题。城市的噪音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听力,长期处在50分贝以上的噪音中会使内分泌絮乱造成精神紧张等症状。
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我们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好。应根据本地区的自身环境条件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历史条件和资源状况等客观条件决定。第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定期检查、专项调查、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及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即调整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类别的能源所占的比例。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目前我市对供热燃煤锅炉正处在逐步改造成燃气锅炉。第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在提高城市生态值,减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生产量。第五,重视绿化及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三、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石油就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意识,近些年来,我国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哟很大提高。从认识上战略上、思想上、管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这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环境战线多番努力的结果。认识上的转变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环境”到“大环境”,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建设实践证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是环境得到保护的基本条件,盲目发展经济的后果,只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只考虑环境问题,又会限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要遵守经济规律又要遵守自然规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增长,在发展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国记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综合锅里还不强,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们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差,经济效益不高,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党的“十”报告提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消除贫困,提高科技水平。为防治污染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才能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机构,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转移,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速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逐步实现现代化,第二是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结合现有工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法生产,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费政策促进克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体系。
参考文献:1.《环境保护与克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
[关键词]旅游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3-1
1旅游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现状
在当前的旅游业当中,一般都较为重视旅游业的开发,而没有关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前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
1.1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旅游业的开发当中,主要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有:(1)植被的破坏,因为游客只重视自己的游玩,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还有景区为了扩大本身的经济收入,使涌入景区的游客大大超过计划数量都给植被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的地区植被大量减少。(2)无计划开发资源,有的生态旅游地区,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只是考虑自身经济收入状况,盲目增加旅游景点,大量开发旅游资源。(3)没有注意保护野生动物。
1.2环境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两种因素:第一,大量游客只顾自己游玩,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随意丢弃塑料袋和废物甚至将废弃物扔在较深的山沟和峡谷地带,给卫生的清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旅游景区的管理者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旅游设施的安排布局方面欠缺合理的考虑。
1.3环境承载力遭遇重大挑战
各个生态旅游景点为了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大量吸引游客进入景区,使进入旅游景点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承载人数,这种现象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在每年的黄金周期间,超过景区承载人数的游客大量涌入和涌出,严重破坏了景点的自然环境。
1.4法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当前制订的环境法不适应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表现在制度条款的不细致,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环境税收等,条款中规定的资源税不包括环境税,只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收取,如矿产品和盐等,对于当前可以再生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等不收取资源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
2.1重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旅游人员或者是未来的旅游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才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做好社会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要做到:第一,增强教育意识,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包含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当中。由于环境保护教育的特点,所以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教育当中,利用全民教育的措施,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要根据本国国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使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地,使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行动,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第二,在法律建设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旅游环境审计制度。组织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参加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使其具有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地手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建立旅游环境审计制度,在干部的年度考核中纳入环境保护内容,使广大管理人员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2.2建立健全旅游景点的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制度
建立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环境发展中,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土地治理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系统就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研究与预测,明确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指标、变化速度、变化时间等,并根据这些变化情况,预测这种危害可能达到的目标,制订应对危害行为的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旅游景区由于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发展状况,所以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切实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才能保证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害自然环境的行为,将各种危害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2.3高科技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很少涉及科技产品。我国在科技旅游方面投资过少,在各个旅游景区内,几乎没有高新科技产品,在制订旅游决策时,缺乏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指导,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科技知识没有应用在旅游业当中。在环境管理方面,没有高新科技的应用。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旅游文化、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一致性。缺乏多元化旅游产品,没有将知识、娱乐、行动结合在一起。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科学技术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但应用于环境保护与防治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却很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想在短期内修复,则需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根据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大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学习国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保证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国.浅谈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J].当代生态农业.2010(Z2).
【关键词】能源基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这就为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与能源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的能源基地开发与运作过程中环境危害的原因,对能源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企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阐述了能源企业环境行为规范化建设的对策。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为探讨我国环境保护的模式提供借鉴,能够积极推动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能源基地环境问题概述
(1)水污染。在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中,由于钻井产生的废水废渣、洗井过程中产生的废液都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些废水废液和废渣中,含有不少铅、汞、硫化物等对环境带来危害的物质,这些废水如果重新注入地层或者任其自然蒸发弥散,则对环境的影响则不可小觑。(2)大气污染。能源基地的钻探和开发中,会泄露一些废气或者天然气,以及钻井设备排放的废气与烟尘,这些气体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以及烃类污染物等,会对环境水体造成破坏,对当地的动植物以及居民产生健康危害。(3)废弃物污染。能源基地在开发勘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诸如粉煤灰、污水沉淀物等固体废弃物。这些物质会对当地的植被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导致环境问题的成因简析
造成以上环境问题的原因是等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1)法律方面的原因。能源基地为当地带来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然而由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没有被严格的执行。(2)资金方面的原因。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能源基地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导致企业对于环境的投入少之又少,随着资金供需矛盾的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3)公众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巨大推动力量,而我国目前的能源基地往往地处偏远,当地居民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环境意识,导致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一直存在。(4)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逐利的特性决定了经济利益是其最终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因此企业往往将对于环保的投入当做额外支出的成本,因此企业缺乏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动力。
三、能源基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深水区,同时也完全进入了重化工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能源基地的群集效应,能够显著增强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控制成本,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行业的特殊性,能源产业多年来都因循着粗放发展的模式,直接的后果便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环境破坏明显。结合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给出以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能源基地制度层面的策略。首先应该结合能源基地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完善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周期性地对能源基地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对不合格的部分给予处理,并提出整改期限。还应构建顺畅的政府—公众沟通机制,使企业的环境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政府所掌握,从而形成有效的环保机制。(2)能源基地企业层面的策略。能源基地的企业结合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应该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来探索适合的能源技术和先进的减排技术,以多元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3)能源基地公众层面的策略。首先应该提升能源企业员工本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积极结合各类媒介,通过对环保理念的宣传来引起大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在能源基地的企业间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进而发动群众对基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环保的整改和落实。
我国各个地区能源基地的建立,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为了切实改善能源基地对环境的危害与影响,应该结合地区现状与能源基地的生产特点,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原因给出具备科学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GD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