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信用社持续、审慎、有效监管,促进农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农村信用社监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第三条农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按照本办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办法。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等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划分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第五条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报告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会要求的其他统计报表、农村信用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及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所掌握的情况。

第二章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

第六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按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按季进行考核。

第七条各级监管机构应建立不良资产监测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并报上级监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各级监管机构要实施直接重点监测:

(一)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排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二)连续三个月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不减反增,以及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降反升的地区或机构。

(三)当年新增不良贷款和新增不良非信贷资产居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第九条各级监管机构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一)建立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

(二)从纵比、横比两方面对被考核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的进步度作出考核评价。

(三)建立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按风险分类对不良资产进行考核。

(四)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事项纳入法人机构综合考评体系,并作为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及时向被考核单位通报,并提出相应的内控管理和风险化解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要求。

第十条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指标和贷款迁徙率指标(具体计算公式见附件)。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变化额、新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不良贷款收现率、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变化、不良非信贷资产变化额。贷款迁徙率指标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新发放贷款余额为2007年1月1日以后发放的贷款余额。

第三章不良资产分析

第十一条各级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情况要持续关注,按月对不良贷款、按季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对风险状况严重和变化明显的要重点说明。不良资产分析包括不良贷款分析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及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建议等。

第十二条不良贷款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和年初比较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对重大变动和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地区分布情况。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三)行业分布情况。各行业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情况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产业进行适当关注。

(四)投向情况。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事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集体合作组织)、自然人一般农户(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银行卡、住房按揭、汽车、自然人其他户、贴现及承兑汇票垫款等贷款投向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五)直接监测对象情况。确定为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情况分析。

(六)迁徙和清收转化情况。分析各类贷款形态之间的迁徙转化情况,重点分析向下迁徙的原因以及现金清收、贷款核销、以物抵债等清收处置情况。

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的清收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包括清收进度、清收费用、债务人资料、台账管理等。

(七)新增不良贷款情况。主要是2007年1月1日以后新发放贷款的质量情况和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重点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对当年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要作专门说明。

(八)对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的措施和意见。

第十三条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非信贷资产余额,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和比例、预计损失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及年初比较变化情况。特别是投资、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款等的变化情况。本期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动较大的,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结构分析。不良非信贷资产的地区分布、主要非信贷不良资产项目余额前10名地区情况。

(三)清收、处置不良非信贷资产分析。

(四)新发生不良非信贷资产原因分析,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

(五)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化趋势的预测,继续抓好非信贷资产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四章监管措施与责任

第十四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根据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听取辖内不良资产变化情况的汇报,同时向被考核对象通报不良贷款考核结果,并进行风险提示。

第十五条各级监管机构要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检查或实地调查,对确定的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对不良资产总体情况及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加强监管的意见和措施。

第十六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和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包括明确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及工作制度、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办法和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制等,并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明确的不良资产控制目标,包括年度、季度和当年新增控制目标以及分机构控制目标,并将控制目标报送当地监管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可后作为双方考核的依据。

第十八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将辖内不良资产年度、季度及当年新增控制目标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核体系。

第十九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按期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和分析,及时报送监测、考核和分析报告及有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原因分析全面深入、趋势判断合理科学、措施切实有效。

第二十条各级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在不良资产情况出现重大变动时,及时报告当地监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对辖内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机构和地区,各级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凡辖内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上(含)且余额上升、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超过2%以上(含)以及被监管机构列为重点直接监测的地区或机构,所在地监管机构负责人须定期约见该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明确管理责任。

(二)凡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但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或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在1%-2%的,所在地监管机构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落实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的措施和责任。必要时,由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并明确管理责任。

(三)凡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下降,但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所在地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或被监测机构分管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督促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第二十二条监管质询谈话要做好记录,整理成谈话纪要,印发被监测机构,并抄送其上级管理部门督促落实。

第二十三条对新增不良贷款,特别是当年形成的不良贷款,监管机构应直接或责成被监测机构逐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被监测机构要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结果报当地监管机构。

第二十四条各省会城市所在地银监局要认真审阅省级联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并结合日常掌握的情况,形成独立、审慎的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分析报告,分别于季后20日内、年后30日内报送银监会。

第二十五条凡不按本办法要求及时监测、考核分析不良资产和上报不良资产分析和考核报告的监管部门,上级机构将对其通报批评;对重大问题隐瞒不报的,或由于监管不力造成辖内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恶化的,由上级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下级监管机构负责人谈话,落实监管问责。

第二十六条农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根据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本机构或本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报当地监管部门备案。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送资料、报告和作专题汇报,接受监管咨询并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监管部门要求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不及时准确报送有关数据及报告的农村信用社和各级管理部门,监管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银监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篇(2)

首先,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风险管理任务当中,风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开创贷款的信息咨询平台、业务的办理平台,并实现贷款信息收集和共享,以及实现贷款业务处理和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的功能,保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信用社实际需求。其次,参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客户全面更新,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并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开发和设计客户违约的概率模型,以全面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水平。最后,为了使得贷款定价水平的提高,需要强化信贷资产的分类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

二、贷款业务理流程的优化

首先是贷款业务办理的过程中,结合信贷业务办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包括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等。依照业务的管理制度,优化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市场、信用、操作和道德风险,使得所有业务的类型和流程都囊括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体系当中,这对于信用业务有效开展与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的同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的属性,对管理流程进行级别设计,结合业务流程的特征,按照基层社和联社两个层面进行设计。

三、信用贷款预警机制的建立防止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悄然冒进

首先需要结合贷款的资格审查、贷款之前的客户信用调查、贷款过程中的层层把关、贷款的审批,以及贷款发放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定贷款风险的监督控制机制,对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实行稽核监督和内部控制约束,必要时认定责任,以此分析每一个贷款用户的贷款申请,并对每一笔贷款进行测算和定期分析,而这些工作,都必须在监督控制机制中体现出来,以便为风险的预警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其次是按照多个等级的方式,结合风险程度,划分预警风险,从而形成分级预警风险控制的模式,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管理规定和处置方案。第三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开发风险分析的软件,以提高贷款风险分析的预警能力,目前银行亟需开发的风险管理软件是监控软件和预警软件,以便对客户的情况、贷款的使用、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在监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良贷款,做出警报提示,使得业务风险防范工作更好开展。

四、严格管理信用贷款

银行信用贷款的严格管理,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强化工作,在对贷款客户情况动态跟踪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不良贷款的预防工作。首先是在贷款之前,对贷款可能发生风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与银行运用业务相关的国家宏观产业调控政策、产业市场的发展行情、产业中所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贷款对象的未来发展潜力等。其次是对每一笔贷款进行严格审查,控制风险的出现。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需要核实和评定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贷款人基本资料,对贷款风险进行第二次预测,另一方面是确定是否让贷款人办理贷款业务,以及审查贷款人提出的贷款资金用途,确定是否符合贷款规定。最后是对贷款之后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除了要对借款人的各种相关信息收集的渠道进行拓展,还要对借款人、担保人的基本情况,譬如企业经营水平和资金使用方向等进行定期了解,以便严格管理和检查抵押物是否有效,同时贷款之后的记录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性工作,尤其是针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还必须定期制定调查分析报告。

五、结束语

篇(3)

    一、主要工作措施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年初,我联社就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的清收盘活攻坚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市农村信用社2010年清收盘活工作意见》,并将市办下达的xxx万元清收计划任务和200万元净压计划分解到每个基层社。四月初,我社依据三月底前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摸底情况,专门印发了《**市农村信用社2010年清收攻坚活动工作方案》,从4月1日起将信贷工作重心转移到清非工作上来,计划用七个月时间完成全年清非任务。

    2、落实重点,区别对待。一是落实重点户清收。继续实行联社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包户清收制度,至六月末已督办收回重点户建材机械厂xxx万元,东风车架xxx万元,王勇xxx万元,程功权xxx万元,陈世斌xxx万元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清收势头。二是落实重点社清收。根据联社安排,风险科对不良贷款余额比较大的还地桥信用社进行了重点剖析,形成了分析报告,明确了清收的重点,至六月末共计收回不良贷款xxx万元,置换贷款xxx万元,效果不很明显。

    3、严格奖惩,强化考核。一是对收回的每笔XX年底以前发放形成的可疑类、损失类和置换贷款,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奖励清收,并实行谁收谁得的清收奖励政策,从而调动了全员清收的积极性;二是从4月份起,对清收工作在全市连续三个月排名后三位的信用社主任一律实行免职处理,增强了基层社主任清收非正常贷款的责任感;三是从4月份起,信用社员工(不含储蓄岗位等内勤)每人每月按600元标准纳入单项考核,按完成比例每月结算兑现,机关人员按照基层员工50%的标准参与挂点考核,同时把任务分解到岗到人,形成了全员抓清收的良好局面。

    4、加大责任贷款的清收力度。对已被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责任贷款,根据违规和非违规两种情节,每月坚持扣收工资性收入的xxx%和xxx%来抵收责任贷款。至六月末共扣收xxx万元,涉及责任人员xxx人。

    5、坚持依法清收不动摇。由于我联社历年胜诉未执行的案件多达xxx件,所以我社对需要起诉的案件始终保持审慎态度,要求起诉一笔必须有把握执行到位一笔,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而对胜诉案件则要求每个基层社重新进行清理,摸清欠债户信息,及时联系法院执行局执行。上半年,联社风险科重点关注山泰公司一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效果,仅依法收回谢守权一案xxx万元,此外通过风险清收xxx万元,分别是王勇xxx万元,程功权xxx万元。

    6、全面落实“五个一批”专项活动。一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清收效果,联社风险科对“五个一批”专项活动内容进行了逐一落实,明确了相关政策和清收方法,要求基层信用社全方位出击,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区别能够收回的和不能收回两种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全力以赴开展清收;二是风险科在6月底前,检查了各社XX年底以后发放的到期未收回贷款保全情况,未发现人为因素丧失诉讼时效的,并对各社损失类贷款进行了重新确认,确定了哪些贷款是真的损失确实无法收回;三是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5月份研究拟对茗山供销社欠茗山信用社置换贷款xxx万元进行打包处置,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从主观上分析,基层社外勤人员普遍存在作风不实的问题,天气炎热、寒冷不下乡,下雨落雪不下乡,即使下了乡也是以当年到期的小额农贷清收为主,历年形成的非正常贷款多半是难肯的硬骨头,麻烦问题贷款,绕着过身。八小时之内工作,八小时外娱乐,与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相背离,根本无法找到欠债户,清收力度明显不够。此外,部分信用社主任存在着新官不理旧账的观念,只收自己放的贷款,不管前任放的贷款,只把重点放在存款和利润上而不重视清非工作。另外陈贵山泰公司一案正积极与法院执行局沟通,法院只能按正常的法律程序走,需要时间;金山店伏山矿业公司贷款,我联社已多次与金山店政府、金山店铁矿、伏山村三家单位协商,估计明年收回,两社至少影响清收计划xxx万元;二是从客观因素分析,截止6月末,我联社不良贷款余额为xxx万元,其中次级xxx万元,可疑xxx万元,损失xxx万元,通过上半年调查摸底,确实无法收回的有xxx万元。从重点100户分析,该类贷款金额为xxx万元,只有xxx户可部分收回。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联社决定上下一心,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清收盘活进度,决心尽可能完成清收工作计划。

    (1)从主观上调动全员清收工作积极性;例如,对重点社还地桥信用社采取清收奖励 倾斜政策,下半年联社将不再从该社计提收贷手续费。

    (2)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和从四月份开始的清收攻坚活动内容抓好督办和落实,拟对下列重点户抓好督办清收:罗桥团垴村、徐家铺村、王太村、四棵松村、保安水泥厂、伏山矿业、城关观山村、陈贵陈世斌、营业部洪长生、邹良根等。共2页,当前第1页1

    (3)全方位抓好“五个一批”专项活动,力争在打包处置上有突破,集中清收有进展。

    (4)不留情面抓好责任贷款的清收;对于已经认定的责任贷款,我们将严格执行相关的处罚制度,扣收工资性收入来抵偿责任贷款直至全部偿还为止。

篇(4)

一、抓源头建内控防风险

在多年的业务发展实践中,我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资产质量的长期稳定和持续提高,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自2000年总行实行新的授信决策机制以来,我行严格遵循“业务发起——尽职调查——授信评审——有权审批人审批决策”的决策程序,严格杜绝了反程序操作的现象,提高了授信决策的公正、健康、透明程度,实现了对决策过程的程序制约和制度制约。从源头上控制授信风险,对我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且后评价制度实施以来,我行严格按照后评价要求通过对授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为此,我行先后出台了《XX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规则》、《XX分行授信评审委员会规则》等内控规章。并时刻对以上制度进行评价、总结。在近四年中,我行新增贷款174,155万元。截止2004年7月我行贷款余额398,829万元,不良贷款3,606万元,其中2000年以来新新账贷款余额123,116万元,不良贷款800万元,不良比率0.6%。

特别是今年,借助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好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宏观经济状况改善、国企改革推进的大好时机,在省分行领导下,我行建立了有效的风险贷款退出和风险预警机制,前移风险关口,主动化解潜在风险。风险贷款退出机制的建立,也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还实行每季贷款预警分析制度,对潜在不良进行预测分析,针对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XX煤炭集运站,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在历任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不进行改制,今后发展必将受到限制,我行贷款也就无法保证偿还,针对此情况,我行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出马,和企业领导多次协商沟通,最终在我行的支持下顺利实现了改制,效益明显提高,我行债务已全部承接,运营良好,实现了银企的双赢。

在具体操作上,我行制定了“四定”方针,即定客户、定基数、定时间、定领导,要求各支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自明确的退出客户名单和相应的贷款金额,对分类定为次级类贷款又在期限上属正常贷款形态的客户,逐户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通过分支行的两级讨论确定退出客户名单和相应的贷款金额,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同时,对拟退出名单中的客户进行逐户分析,采取一户多策的办法,领导亲自抓的措施,将退出计划落实到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贷款。

在业务拓展中时刻不忘风险防范。重点介入投资主体和借款主体的确认、注册资本的到位情况、贷款发放的条件、抵押和担保的选择、法律纠纷的处理方式和法律适用等,从风险控制角度对重大项目的文本提出法律意见,对企业融资计划作出风险评估,写出客户综合评价报告及风险分析报告,全面掌握贷款投放的主动权,从调查、审查阶段开始防范项目贷款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去年以来,我行又先后出台了《XX分行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实施细则》、《XX分行银行承兑汇票实施细则》以及各种信贷业务品种的业务操作暂行办法。并从加强和改进管理入手,坚持开展长期的三项检查,即绩效检查、安全检查、制度检查。这是我行业务得以稳健发展的保障。

二、求发展,保质量,优结构版权所有

篇(5)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

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

2.1惜贷现象

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

2.1不良贷款问题

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很高。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信息不对称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

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也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显然超过存款客户(债权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存款客户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或者银行有可能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这样对双方都不利。

2.4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企业融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3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探讨

3.1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放松贷款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2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

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信赖的程度。信用评级可以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

3.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

3.4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4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缺乏效率。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Akerloff.G.“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r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J.andA.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

3阙方平.中国银企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评论,2000(1)

4刘端.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结构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1(3)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6)

2012年5月16日,安永了《中国上市银行2011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但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增幅有所回调。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资本约束机制的加强,银行业的高速增长将可能无法持续。

盈利仍在增长

这是安永对中国上市银行的第5份年度分析报告,它从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及流动性方面对中国内地17家上市银行的情况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并基于对这17家上市银行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及监管环境的观察,展望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2011年,17家上市银行的盈利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净利润合计人民币8867亿元,增幅29%。受资产规模增速减缓的影响,增幅较2010年的33%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为25%,较2010年31%的增长率减少约6个百分点;其他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为44%,较2010年的增长率减少约1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最主要的贡献力量;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息差继续回升、中间业务增长、成本收入比下降导致了营业利润的增长。

报告显示,2011年,17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上升至18%。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社会金融资产总量增加,推动了投行、托管、理财及私人银行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中间业务市场仍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增加收费透明度、规范产品的销售管理、培养客户的风险意识及规范风险提示、加强信息披露等。国内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贷款仍占主导

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由于受到货币政策微调的影响,包括17家上市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稳中有所回调。上市银行总资产结构基本保持稳定,贷款仍占主导地位。

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13.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8万亿元,增长18.9%。其中,17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为人民币74.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0.7万亿元,同比上涨16.7%;增幅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2.2个百分点;总资产占全行业的比例为66.1%,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上市银行总资产稳步增长,但增速稳中有所回调,非上市银行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更快、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产结构在2011年总体保持稳定,其中贷款仍然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末的1.14%进一步下降至2011年末的0.97%,但是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有所反弹。

在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中,债券的发债主体是政府、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随着银根的紧缩,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使债券投资呈小幅回落态势,债券投资在总资产的占比亦有所下降。继2010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2011年,央行继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此后央行曾在2011年12月将存款准备金率调低0.5个百分点,但由于保证金存款被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截至2011年末,存放央行款项仍呈小幅上升态势。受到货币政策微调导致的信贷紧缩的影响,存放及拆放同业款项较上年末相比亦呈上升的态势。

2012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的情况可能受到挑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方面,2011年的清理规范工作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依然面临挑战。

转型刻不容缓

受益于业务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增强、利润留存比例的适当扩大,以及外部融资的完成,2011年底,17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并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但随着银监会新资本监管标准的逐步实施,资产扩张倒逼资本补充的现象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应提升资本管理的前瞻性,在经营中综合考虑风险、收益、资本的平衡关系,强化资本对资产的刚性约束,通过降低扩张速度、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等方式实现资本节约,特别是通过内部积累能力的提高来补充资本。

受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将保证金存款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等政策的影响,2011年底,上市银行的流动性偏紧,流动性管理面临压力。面对2012年依旧复杂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可以预见,2012年,上市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将继续面临挑战。

篇(7)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基层行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能力,加强辖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货币监测功能,拓宽金融统计对金融研究的支持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通过深入研究统计报表制度,自定义了多项报表,收到良好效果。

一、指导思想

2008年,我国金融数据集中上报后,全国金融统计数据由原来的人民银行直接汇总上报,改变为各金融机构总行(部)上报人民银行总行,再由人民银行总行下传各地。基层行通过总行给予的接口,进入数据库定义报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吕梁中支除了完成规定格式的报表外,还从中挖掘出多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提高了金融统计对金融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具体内容

1.中小企业贷款监测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准确、连续监铡金融机构对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支持情况,在金融机构严格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对企业进行大中小型分类及在国标行业分类的基础上,总行于2009年制定境内大中小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10年对此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境内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统计表”是在总行基础报表的基础上,整合各类统计指标制定。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对境内大中小型企业人民币贷款情况、资产质量情况、担保方式情况,辅助信息包括贷款逾期情况、表外授信额和票据贴现,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比上月增减额和比年初增减额。

2.房地产贷款监测

为适应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及时、准确掌握吕梁市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投向,制定“吕梁市房地产统计表”。 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证券化的房地产贷款”等统计项目。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今年及去年比上月增减额和今年及去年比年初增减额。

3.涉农贷款监测

为系统地反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综合反映金融业服务“三农”情况,全面了解农业贷款,科学指导农村金融,根据需要制定“吕梁市本外币涉农贷款统计表”。

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按贷款用途定义了“农林牧副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统计项目;按城乡地域分类定义了“农村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统计项目;按授贷主体分类定义了“农户贷款”、“企业贷款”和“各类非企业涉农贷款”统计项目。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当年新增额、比去年同期增减额及增减幅度。

三、工作目标

第一,通过该创新项目,定义完成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统计指标,并编制《统计手册》。第二,根据更加全面的统计数据,完成分析报告,供上级行、政府部门及单位领导决策参考。第三,扩大统计监测内涵,拓宽统计服务范围,取得上级行统计部门的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第四,确实掌握辖区资金动向和投资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高金融研究水平。

四、实证分析

1.贷款监测统计

(1)大中小企业贷款监测

2010年6月末,吕梁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51.85亿元。较年初增加88.39亿元,增长33.55%。其中大型企业贷款余额为92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2.07亿元,增加了31.56%,中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8.0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4.79亿元,增加了46.55%,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43.5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95亿元,增加了12.83%。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额分别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24.97%、28.05%、5.6%。

从贷款质量看,小型企业划为不良贷款的有8.92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20.49%,较年初减少了4.7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贷款中被划为不良贷款的有2.23亿元,占其全部贷款额的2,86%,比年初减少了0.16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92亿的贷款正常贷款为86,92亿元,关注贷款为5.08亿元,目前没不良贷款。

(2)房地产贷款监测

截止2010年6月底,吕梁市房地产贷款余额为8.9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3.12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34.8%,购房贷款为5.84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65,2%,全部为个人购房贷款,个人购房贷款中有4.98亿元为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购房贷款的85.3%,个人商业用房贷款共0.86亿元,占全部购房贷款的14.7%。

(3)涉农贷款监测

截止2010年6月,吕粱市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194.2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8.6亿元,增加了33.37%。其中农户贷款66.6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5.1亿元,增加了29.27%;农村企业贷款11.5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1.57亿元,增加了37.5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为9.57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17亿元,减少了6.72%;农田基本建设贷款1.6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3亿元,增加了171.67%。其中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贷款分别占全部涉农贷款的34.32%和60.55%;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8.36%和0.84%。

2.贷款监测分析

(1)贷款质量在不断提高

根据对吕梁市大中小企业贷款情况可以看出,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的信誉,对其贷款的运转能按规定及时偿还,未形成逾期和不良贷款。中小型企业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重在逐渐减少,特别是中型企业其贷款逾期额也在不断减少,说明企业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在不断提高。

(2)购房人数在不断增多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吕梁市房地产贷款余额为8.9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3.12亿元,购房贷款为5.84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65.2%。说明个人购房意愿依然强劲,通过贷款购房的人数仍然不断增加。

(3)涉农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企业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2010年6月,吕梁市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194.2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8.6亿元,增加了33.37%。其中农户贷款66.6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5.1亿元,增加了29.27%农村企业贷款11.5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1.57亿元,增加了37.54%;对吕梁市的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吕梁市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贷款监测建议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正确引导

据统计吕梁市金融上半年共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新增贷款213.57亿元,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额分别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24.97%、28.05%、5.6%。然而,根据贷款质量看,小型企业划为不良贷款的有8.92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20.49%,中型企业贷款中被划为不良贷款的有2.23亿元,占其全部贷款额的2,86%,从贷款逾期情况看,截止2010年6月吕梁市中型企业逾期贷款余额为1.3亿元,小型企业逾期贷款余额为5.11亿元,较年初增加了0.19亿元,增加了3.81%;说明中小企业在在自身的经营中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小型企业,财务信息不够标准与透明,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都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为此建议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重点是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其财务透明度,大力宣传征信知识,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素质的提升。金融部门要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合理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政策及措施。逐步引导中小企业走向正规。

(2)要加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和监管力度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联动起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调控监管力度,将囤地捂盘、非法融资、哄抬房价等现象都列入调控范围之内,对房地产行业从招拍土地、立项、规划、建设和销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运用政府、财政、金融、税务部门的各种政策调控,使房地产市场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