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 社会需求 市场定位 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想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是基础。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进人规划、建设阶段。笔者在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1社会对GIS从业人员的需求

    1) GIS专业程序员或系统员大致有4方面的要求:①编程语言要求。比如要求熟练掌握cc+十语言,更高要求是精通C# , C十+Java, JSP,  VB. NET中的某种语言,熟悉VC++, JBuilder等编程环境,熟悉某种建模工具构建系统模型;② GIS平台要求。如要求熟练掌握某种主流GIS平台及二次开发技术,更高要求的是对WebGIS、三维GIS的开发有一定了解;③数据库技术要求。熟悉某种数据库,更高要求是能基于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进行开发;④要求有一定的项目经验。

    2) GIS市场梢售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开发系统,做市场或管理,要求有行业知识与背景,更重要的熟悉市场,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只要熟悉相关GIS软件就足够了。

    3)相关行业的应用或分析人员由于80%的信息都和空间位置有关,GIS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能服务于众多行业,而且GIS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特别是行业的GIS深度应用。其要求就是除了有GIS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4)与GIS相关的数据人员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对一个GIS项目来说,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数据的采集、生产与维护,这个方向对GIS人员需求量较大,要求是能熟练使用相关GIS软件,比如利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利用软件对遥感和航测数据进行处理等。

    5) GIS教育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了考研大军,部分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前面所述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人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GIS教育与研究。GIS教育与研究大致可分为GIS基础理论研究、GIS实现技术研究、GIS应用及其探索。相应的,在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行业背景知识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社会需求分析,长江大学GIS本科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主要分为3类:GIS研发、GIS市场与管理、GIS应用。不同的市场定位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GIS研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于GIS市场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或管理知识,而对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或分析人员来说,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厚基础、宽口径、突出特色;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不同的市场定位,学生选修时加强择业引导;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方面,应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较快地适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转换。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专业课程以大专业为基础设置,同时体现不同市场定位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技术是GIS专业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三个一”(一个GIS平台、一个数据库平台、一门编程语言),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精通一门编程语言,熟悉一个数据库平台,能基于一个GIS平台进行操作和二次开发。

    2)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需要。如设置一些高级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如计算机图形学、网络编程、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既懂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又懂管理,将来成为GIS市场销售或管理人员而设置的;设置一些应用专业模块,如数学地质、沉积岩石学等课程,将我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核心课程开设为GIS专业的应用专业选修课,注重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引导部分同学选修,将GIS作为工具,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行业分析与应用工作。

    3)对学生进行择业、课程选择引导。学时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各异,在课程设置中将需要的、可能需要的分开,能够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阶段量力而行。为了减少学生选课、就业的盲目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商,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利于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到与本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其他高校学习或实习,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

3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好后,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具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急剧加速,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毕业的学生踏上社会时会沮丧的发现,在学校所学的一些技术已趋于过时,要胜任现在的工作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这个矛盾永远存在。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人手:

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本科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4-02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及创新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已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地质、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使得社会对GIS专业人员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在不断增加[1-3]。2012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已达到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到“十二五”末期,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4000亿元。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GIS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的差距已显著缩小,但要想促进我国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速度、提高我国地理信息企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注重相关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4],GIS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我国GIS产业的发展。自1999 年全国开始招收GIS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 专业[5]。然而,在保证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后备人才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GIS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GIS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高校在GIS专业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总体处于摸索阶段,尽管或多或少地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载体和平台,但尚未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制约GIS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包括:

1.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知识获取滞后

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进而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点。GIS起源于加拿大,美国、欧洲、日本发展迅速,在该领域处于引导地位。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由于外语水平有限,教师不能及时地追踪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导致学生接收新知识的途径减少,无法及时掌握研究前沿。此外,现有的GIS相关教材较多,其中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方法等内容大同小异,各编者会根据自身所做实际科研工作完成教材中案例教学内容的编写。但所做工作从项目立项、实际开展到成果发表、出版成册,通常要经历2-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难以保证,不能够反映最新的动态,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

2.学习主动性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6]。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东西,更是进行创新的主要源动力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讲授,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形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7]。限于现有的学生考核体系,学生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不求甚解,严重缺乏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和发散性思维。

此外,仍有一部分学生将考试及格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难以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目前尚有一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只需选择题目,对选题的意义、数据的来源及处理等问题缺乏思考,最终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整个过程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很大,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

3.动手能力较差,阻碍创新实践

GIS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不同层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中存在创新的主观愿望,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8]。

此外,大部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缺乏创新技能,即便有了好的想法,但不具备实现的途径,逐渐失去了信心与热情。在上机课上用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时,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说的输入几个参数、点几下鼠标就能得出分类结果,但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去探究点击鼠标的背后是怎样的原理、怎样的算法。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主动地多问一些问什么,多思考、多动手,才能真正把知识应用起来,把软件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为了用软件而用软件。

三、对策与建议

1.创造接触新知识的平台和途径

鉴于书本知识更新较慢的现状,GIS专业教师需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国内外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幻灯片中增加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带动学生讨论;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荐领域内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接收新知识的来源多元化,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我学院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会学生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综述和研究论文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检索并阅读文献,初步掌握学科动态。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其阅读英文文献,不仅能了解国外最新学科动态,还可以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相应地,学生要花时间、花精力认真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此外,鼓励学生多去听讲座,听各类讲座。科研创新工作强调学科间的交织与借鉴,让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这有助于创新想法的形成。

2.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创新主动性

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教法、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定期举办教师授课、说课竞赛,鼓励教师间的技能切磋和经验交流,最终作用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院探索性地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学生选定导师后,可以尽早地了解到导师在做什么研究工作,为什么做,怎么做,并逐渐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概念和一些具体环节。吸纳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在导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自主地完成小任务,并尝试发现新的、尚未解决的新问题。

此外,向学生介绍各类项目申请书(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背景和撰写要求,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类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当学生的身份由参与者变成了项目的负责人,势必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今后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大大提升。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05-02

国内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自1998开设至今已经有近15年的历史了,目前国内设置GIS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在此期间,GIS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整个空间信息产业对GIS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强。GIS教育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譬如学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传统的教育内容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怎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够加强人才的竞争力?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以及学校特点合理地构建一套GIS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建设急需解决地问题。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GIS人才一直是我们作为GIS教师的目标与责任。对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GIS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迫切需要,系统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GIS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措施和方法;结合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详细论述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理念、师资队伍、条件平台、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和进展,为其它相关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1 建设目标与举措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1年,以“教学、科研、团队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相互促进”为发展理念,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平台和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加强开放、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近10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习实践有待加强,学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等老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因此,本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力为出发点,研究人才知识结构与需求趋势,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践体系改革等建设为过程和手段,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建设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水平高、实践与科研能力强、熟悉行业人才需求的队伍;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项联系、实验与实习相贯通、应用与创新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围绕该建设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采取下列措施。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结合目标定位,深入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改革现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能力模块化,理论、实践与应用创新三位一体化,模块之间链接化,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化,选修课组方向化,专题设计创新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2)课程内容与教材改革:针对现有课程内容重复性较大、部分授课内容老化的不足,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决定课程内容的新旧取舍。保证教学内容的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课程群模块内部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开展教材建设,重点建设面向新培养目标的特色教材和实践教材。(3)专业师资队伍改革:优化教师与科研队伍,建立完善的GIS教学科研体系,包括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和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本科生课程授课师资体系中,聘请高水平校外专家进本科生课堂;专业核心平台课推行教学水平较高的主讲教师负责制;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4)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问题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现场实践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发展。(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实践的锻炼,为应用创新大好基础;注重个性化培养,优选若干具有潜质的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设立科研创新学分与创新奖学金,利用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各种科技大赛获奖、参加教师科研、申报科研立项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2 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象处理、C语言、C++、VB、JAVA等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国土资源学、城市规划等)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件GIS、WEBGIS、ARCGIS、PCI等)。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180学分方能毕业。课程147学分(含实习18分),其中通识教育51分,专业基础28分,专业核心25分,专业方向课43分;实验教学33学分。

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所有专业课必修课均配备优秀教材(其中自编教材20%),引进和选用外文教材3门,必修课配备率达17%。6门课程中采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获得三项学校探究式课程建设立项。90%课程参加学校课程建设,其中优秀课程20%。9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主讲,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博士和副教授。所有教学实习都指派有副教授以上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励22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

根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积极推进优秀教材建设,力求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基础、实验内容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并体现理论与基础、室内与野外、经典与先进的有机结合。自编的系列实验教材和讲义,基本体现了教材建设的理念。截至目前,本专业已经主编专著和教材25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实验系列教程》、《遥感图像处理系列教程》等实验教材4部,参编教材4部。目前中心自编实验教材与讲义,对于充实地理学发展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有3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1项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单位,以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分别建立了基础、专业、野外综合、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由3个基础实验室(测量与地图实验室、遥感实验室、GIS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GPS实验室、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实验室、车载三维信息获取实验室、三维激光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组成课内实验平台,由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秦皇岛地质地貌、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金山测量与地图、北京地面沉降监测、北大方正3S技术开发与应用实习基地)组成校外综合实习、实践平台,由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成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构建了符合学科特点、兼顾学习规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加强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地理新技术的应用;在实验项目设计中,鼓励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扶持特色实验课程和项目的发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内容上,强调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根据专业和课程特色,分层次设立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构建“基本理论验证-基本技术操作-开发应用创新”的多级实验内容。坚持“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实践相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设计相结合”,以培养具有扎实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地理技术并具有应用创新精神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保证了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目前任职教师中,有70%的教师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较好地提升了理论课、实验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如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任课教师依托所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数字国土”,设计了基于ARCINFO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建设实习;在GIS空间分析实验课中,依托863项目“GIS在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设计了基于GIS的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实习项目等等,保证在实验教学中前沿性科研的实验内容占一定的比例。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二是高水平科研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三是野外实习基地在遴选中遵循了区域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

4 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步搭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初步建立了“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信息高新技术相结合”、“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教学相结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示范辐射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狠抓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上,本专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研究就业市场信息,力求为学生就业加强服务。通过组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联系高水平的业内人士来做报告,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起人脉网络。学生科研立项和毕业论文依托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等项目的比重逐年提高,选题的准确性、方法的先进性和成果的应用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力争为每一位师生提供适宜发展的学术空间。集成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建立创新教育平台,并与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师生借鉴科研思路,开展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式学习有效地反哺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2)以高新技术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高新技术应用“一技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的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软件,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地理学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增设5门探究式实验课、出版10部实验教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与国内外50多所大学共享互动、不断提高。(3)让学生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中掌握高新技术深入应用。依托团队主持的国家级项目,组织70%的本科生参加科研,先后获国家、省部、校级立项191项,38篇。2008年,3项本科生科研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全国、省部、校级大学生挑战杯赛、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GIS软件开发等竞赛中获奖120多人次。(4)营造实验教学国际化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欧美7所大学联合开展中国地理实习,已成为固定环节,有效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与6个国际品牌的遥感、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ARCGIS、ENVI、PCI、JX-4、EZMAP、IMAGEINFO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师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80%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的,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参与创新、训练、竞赛活动的学生达60%,获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8项,获实验室开放基金43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市一等奖、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种奖励47项。

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步提高,带来的社会声誉逐步上升。考研率突破45%,陆续有10余名学生成功申请出国交流学习计划并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中本科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93.5%以上,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5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以来,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即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并将继续延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地学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努力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先进仪器和软件,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团队创新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理念与改革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

[2] 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41-46.

[3] 王艳慧.GIS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M]//地理学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35-40.

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创新型能力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93-02

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深化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以质图强的内在动力。[1]GIS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社会化,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下面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几个层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相辅相成,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围绕信息表达、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构建和形成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直观形象等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课程组教师将教学内容全程编制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教学录像和演示系统等交互式软件,科学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系统视频和相关资源链接等。注重采用大量图片、数字影像和三维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体。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GIS和Flash等技术开发GIS专业教学软件,既体现了专业的技术优势,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验。同时,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了对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表达、传授和推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两课(课内课外)教学齐头并进的教学思路,强调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内的讲授与讲解,而且包括课堂外的引导与指导。

在课堂内,围绕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与答辩,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主题讨论”、“有问必答”和“辩论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提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和“挑战权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外,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辅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创新,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良好学习机制,既提升了课内教学效果,也推动了课外专业实践与应用。借助“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GIS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及“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近5年来,学生先后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节能减排社会实践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20余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的优异成绩。这些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突出和体现了第二课堂独特的育人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环节交叉渗透,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任务。[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渗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思想,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了实验实践环节的统筹规划和整体优化。为了改变专业课程之间的松散关系,避免专业知识模块的脱节现象,加强了课程体系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有机整合。围绕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GPS等核心课程,注重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土地信息学和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将实践体系分为数据采集与组织、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服务应用等专题模块,通过设置科学的实验项目和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贯穿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专业“知识链”。一方面是整合与优化课程实验内容,弱化和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提升和增加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避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克服了实验项目的孤立零散,同时使得实验项目对理论模型的联系更为紧密,实践环节对于知识应用更为深入,帮助学生从传统的“看实验”,转变为切实的“做实验”,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把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平衡与协调学时比例,保证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和学分比例均超过40%。对于课内实验,适当增加了空间数据库、资源环境信息系统、GIS程序设计、GIS统计分析等课程的实验学时,确保了课程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对于集中实践环节,通过开设GIS基础强化训练、能力拓展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通过地理地质认识实习、地图学与遥感制图实习、GPS及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实习、空间分析课程设计等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和综合集成能力。实验实践环节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拓宽专业学术视野

将科研、学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坚持科研成果带动课程教学的理念,根据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成果、科研经验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实现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技术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工程素质的提升,探索应用专业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途径。如通过智慧城市、数字国土和数字环保等项目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瓦斯爆炸、水污染事故等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方案。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组建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选题,进行自主科研实验和学术探索,这种科研项目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4]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教师介绍在科研中的方法与体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素养。借助Supermap走进高校活动、资环讲坛和GIS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的GIS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激发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五、结束语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5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5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和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余项、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30余项,并在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节能减排竞赛中获得全国性科技活动奖励20余项。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4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层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安富.高教强国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前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33-39.

[2] 秦其明, 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4-37.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政府决策;作用;意义

Abstrac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the government office automation, decision provides space data support, are widely used in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of decision making. Electronic map, special database, coordinated information system 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government office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Action;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图形将空间物体、现象分布反映出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能够充当其他信息的载体,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以空间信息处理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最早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是加拿大,其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调查资源。随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美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投入最多,居世界之首,84%的政府部门在办公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例如,美国的林业局、土地局等政府部门都根据自身部门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欧洲一些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都建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例如,英国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地方政府运作服务、设施规划与管理、环境、紧急事务等。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地理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的力度,建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由全国DTM数据库、大地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地形要素数据库组成,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GIS在政府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及特征分析

1.1政府GIS的作用

地理模拟、数据综合、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空间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建模等融为一体。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增加政府办公信息,为政府办公自动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首先,空间数据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例如湖泊、河流、居民地、铁路、公路、境界等;包括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例如工农业规划、降雨分布范围、资源分布等。这些数据是许多和空间位置密切相连的信息的载体,丰富了政府办公自动化信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主要包括输出模拟地图、提供成果展示、检索查询、业务管理系统、对分析决策的支持等。地理信息系统将非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地整合,发挥空间分析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1.2政府GIS的特征分析

首先,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各级政府机关的综合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他一些和空间有关信息的载体,是连接各种信息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有着明确的应用目标和使用对象。用户第一原则是系统目标确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实用性,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相融合的特点,对数据源的选用和系统软硬件的配置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要有运行可靠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具备升级换代的可操作性;既要多样性的数据源,还要确保数据源能够实时更新。第三,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社会性工程,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支持。制定、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是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第四,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协调式、分布式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其对数据转换格式、指标体系、数据模型、数据结构等有着统一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第五,建设、完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分阶段建设、逐步到位、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布实施。

2我国政府GIS的应用

2.1GIS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的目的,是有机地整合地理信息和政府政务信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综合的、直观的信息,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办公、决策的重要辅助工具。逐步升级、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使之成为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良好信息平台。该软件系统以电子地图检索、显示为主,能够以各个行政区域为单位,多主题、多层次、多要素的检索、显示和输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成为了能够服务于各级政府文秘人员工作的应用软件工具。该系统软件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满足政府办公自动化的专业多、层次多、范围大的要求;满足系统效率高、响应快的要求;满足系统数据处理类型较多的要求;满足数据动态加载的要求;简洁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掌握、操作;具有可扩充性;满足各级政府不同人员的使用需求。

2.2系统的具体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政府的具体应用包括:电子地图应用、专题数据库应用、协调式信息系统应用等。

首先,电子地图应用。电子地图应用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结合,是地理系统系统应用的起步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分省地图和综合政务信息。分省地图的基础是国土基础数据,各省测绘局均参与到了数据裁切、投影变换、地名数据更新、综合取舍等系统完善工作。

其次,专题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一些省份陆续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其中包括河北省的重点工程、对外贸易、旅游专题库;福建的基本省情、重点工程信息系统;新疆的矿产、口岸专题库;陕西的防汛、交通、旅游等信息系统。这些专题数据库都是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协调式信息系统的应用。国家科委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联合研发了协调式地理信息系统,用于防汛抗旱,为相关部门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专业信息包括:副热带气压、台风、降雨量预报、降雨量实况、气象云图等气象信息;水文站、水库等汛情信息;洪涝卫星遥感信息等。该系统将各种专业信息放在一个空间数据基础上,以便于用户检索、分析、使用。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主体进行快速检索。实时数据全部采取分布式加载,确保系统的实效性。在系统建设中,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按部门职能提供数据、统一的数据平台与软件平台、分层数据处理、以地理数据为基础等。

3结语

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中,获得了以下经验。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功能和信息资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当广泛用于政府办公自动化中,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耗资费时的复杂工作。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建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将实用性放在首位,确保系统建设稳健发展。第三,建设协调服务信息系统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为各级政府实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第四,典型试点和原型法是积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重要方法。最后,数据资源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系统能否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数据信息。借鉴国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发现,数据得不到更新,是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初晓炜,伦绍玲.面向政府决策支持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0).

[2]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01).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 地质学 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91-01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亦称之为GIS,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并借助计算机软硬件,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管理,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可提供地质管理、决策等重要信息。其系统功能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数据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在收集相应地质信息资料之后,以图形数据、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形式,将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为地质灾害防范、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2)检索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交互式查询检索、影像库查询检索、图形库查询检索、属性库查询检索等检索查询功能,可供系统应用时快速找到所需的数据资料。(3)统计分析。针对地质学中的空间分析、模型分析预测、专业统计分析、常规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需求,在经过一系列信息筛选后,分析输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研究等所需的信息。(4)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功能体现为专题信息提取、信息复合、图像纠正、文本报表、统计制图、空间分析制图、影像图几个方面,为地质学应用提供更为专业科学的图像。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范围分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地质矿山四个方面,笔者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如下总结:

2.1 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中,具有预测性的作用。(1)地震灾害。为满足地震分析、预报、抗震、救灾、灾后评估等需求,借助计算机采集地震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自动判别系统提供信息,对地震展开客观性、系统性和智能化的预测,至于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和震后减灾,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评价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并以最短路径等空间分析方法,提供救灾方案制定、避震疏散、危险品贮存、火灾辅助等决策依据。(2)滑坡灾害。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评价,作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分析工具,以此提高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精度。总之,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功能,凭借信息处理的优势,并以信息自动识别功能,是救灾、抗灾和防灾工作的重要技术辅助手段。

2.2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要求掌握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水土污染风险、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评价城市地质脆弱性等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应用的表现如下:(1)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质学信息空间数据库,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决策系统,形成提供环境地质研究数据的系统平台。(2)便于地质资源的评价和地质环境的管理,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区域,通过对资源的评价和环境的管理,可为该区域环境地质的改善,提供研究的科学条件。(3)在技术系统应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空间,在与其他技术的配合应用下,譬如RS和GPS等技术,可有效调查和监测地质状态。

2.3 在地质剖面绘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图形处理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具体应用方法如下:(1)对于地质剖面绘图的应用来说,有利于将地质体地理位置和地质属性结合起来,从而真实、生动、准确地将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并辅助地质工作者分析剖面数据、绘制柱状图和绘制剖面图。(2)以某柱状图的绘制为例,在自然电位分析的基础上,从数据库当中提取相关的钻孔和岩性数据,确定自然电位为2.5mv,然后按照系、组、段分析地层,其中地层的系为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的组为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地层的段无具体数据显示,至于井深,分为75m、800m、850m、900m四个勘测点,然后分析岩性剖面和视电阻率,通过系统的柱状图自动生成功能,生成具体的柱状图。(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剖面图,其原理可归结为:初始化点、线、字符及符号—提取钻孔柱子数据—计算每个柱子顶部中点坐标—求取左右两边柱子每个岩层的顶底板标高—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左上角4个顶点—将顶点连线成四边形—显示或导出线—绘制完成。

2.4 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

在矿山地质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矿山地质点、线、面、体的勾画,构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以此描述矿山地质中的各种现象。借助模型,矿山开采时就能够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特点,并在空间精度和便利性方面,解决地质描述的实际难题。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可为矿山地质划分出不同危险性的等级区域,并以危险性制图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及借助系统评价和管理矿山地质,以分区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与专家系统集中应用,管理相应的时空数据,以便形成对矿山地质的动态管理。总之,地理信息系统基于传统三维数据模型,承上启下地开发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为矿山开采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地质材料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并借助计算机软硬件,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管理,包括数据输入、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图像处理几个方面的功能特征,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为地质灾害防范、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矿山地质确定等方面,可提供地质管理、决策等重要信息。通过文章的研究,基本明确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但具体的应用细节,仍然需要结合实际予以不断总结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在地质灾害中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J].企业研究,2013(9):69-71.

[2]李小青,罗太进.地理信息系统在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6):495.

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矿产勘查 效率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57-02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地理信息系统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并且与社会各个领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柱,虽然现在的矿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以及勘探技术仍然受到很多制约。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开采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在勘查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矿产资源在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是矿产行业应该积极重视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勘查中的运用能有效地减少矿产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1 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勘查中的运用

1.1 整理规划矿产资料信息

在对矿产资源的资料整理中,要合理地规划矿产资源的分布信息。矿产资源涉及很多信息,其中主要由图形数据、文档数据以及指标数据等数据信息构成。对这些大量的矿产地资源信息进行合理规划整理是矿产勘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矿产勘查中对矿产地质勘探资料的规划整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有着重要意义的大量矿产资源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整理规划,从而实现对这些矿产资料信息的每个环节的统一管理。此外,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空间信息数据化的计算与分析,可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数据。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提高矿产勘查的效率,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1.2 制作地质图像

制作地质图像是矿产勘查的基础和前提。提前做好对地质区域、勘测区域以及测绘领域所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地质图像的准确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制作地质图像的主要方式,可以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合理利用,然后地理信息系统再利用相关专业的分析,针对矿产勘探以及开采的实际需要绘制出地理图像。

1.3 正确管理矿产资源储藏信息

20世纪,我国研制了关于矿产资源储藏信息的数据库,这对于矿产资源分布信息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样类型的数据库只是基本掌握了对于矿产资源数量信息的一个非空间的数据管理,属于比较片面的数据库。一直到20世纪末,矿产资源的数据估算仍旧停留在纯手工计算的局面。如今,经过不断地努力,当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对于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多面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矿产资源的储量规律,从而远程监督管理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资源管理上有了质的突破,同时也对矿产的勘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4 对矿产地质进行定量分析

在矿产地质领域中,定量分析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保证对开展地质定量分析的一个基本,可以有效地提升地质定量分析工作的效率。在对地质进行评价、分析以及检测时,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合理地运用矿产信息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而且能够自动生成专业性较强的分析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行业中被广泛运用,对于矿产的勘查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地质革命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地拓宽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 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勘查中具有的特点

2.1 综合学科知识齐全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众多信息为一体的新兴科学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利用,也推动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稳步发展。GIS不仅仅包括地图学、地理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了测绘学、管理科学以及计算机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信息多元化、一体化,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2.2 功能齐全

GIS具有的功能非常齐全。可以对所需信息进行很好地整理汇总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空间数据存储、获取、显示功能,而且还具有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功能。

2.3 完整地解决空间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体系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使得勘察过程简单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地质勘察的效率。GIS技术的这些优势应该更多地利用于矿产行业的各个方面,这将会对矿产资源勘查的研究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勘查中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矿产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矿产勘查行业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以地理信息的发展带动矿业的发展得到落实,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信息化带动矿业发展的今天,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矿产勘查领域GIS技术势必成为其技术的支撑,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行业的发展也将会逐步成熟稳定。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前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发展多维化

在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空间实体的坐标进行数据整集,可是在进行三维化处理方面因为技术欠缺,很难完成很多三维化处理效果,也正因为这样,现阶段的地理信息处理系统也被称之为二维GIS,因而多数的三维操作都要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配合下才能实现。

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实现空间可视化技术,是指在时空变化、动态、多维等可交互的地理条件下对真实的图形信息进行探索,而且还能够提高对空间的视觉效果。合理地利用空间可视化信息技术,能够完成对地形地貌的多维仿真模型,从而将地形情境真实地展示在用户面前。

四维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指的是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素的变量。虽然大多数地形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仍会使得地质特征发生很大的改变,因而时间因素变量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现如今,从三维到四维的过渡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发展,这些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

3.2 网络化方向

计算机信息技术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在这种态势下网络化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前景。矿产勘查行业需要同网络信息相结合,从而使得矿产勘查行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地理信息系统要进行不断完善与升级,才能与矿产勘查行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最终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实现。

3.3 多元化发展

多元集成包括有:矿山信息源的集成、矿山管理系统的集成、多种应用技术的集成。矿产资源的信息多种多样,地理信息系统必须实现遥感技术、定位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集成化,从而实现多方矿产资源信息的融合与共享。GIS要将同一地区的不同矿产资源通过网络之间的联合,实现信息的同步,从而也可更利于有关部门的管理。总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必须要跟多种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在矿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好、更高效的应用成效。

4 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矿产资源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与矿产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业的发展道路上势不可挡,已经成为矿产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需要。虽然在过去的发展中GIS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地理信息系统尚不完善,研究人员仍需积极地研究新型创新技术,推进地理信息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军,梁云.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2(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