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0: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生涯阻碍 民办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我们要更加关注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对于民办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关注,使得教师职业生涯的理论更加完善。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国内外(国内为主)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发展阻碍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策略,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以问卷作为资料搜集工具。以沈阳市皇姑区、大东区等部分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填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总体职业发展特点的分析不同维度下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不同维度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2)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除了幼儿教师的教师类型和幼儿教师的专业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在不同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3.49,5.13,2.74,3.87, 2.69,2.89,1.75,2.77,2.57,2.91,5.48,3.13,4.99,4.50,4.97;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表2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注:*表示p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因此对其进行了事后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3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事后检验结果
注:*表示p
从表3中,我们发现,年龄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之间,教龄与知识技能、人际适应之间,班级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职业晋升意向、人际适应之间,(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四、讨论
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成长需要,人际适应,职业晋升意向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障碍。其中障碍最为明显的是成长需要,其次为职业晋升意向,再次是人际适应,最后为知识技能。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明确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并积极进取,也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内外协同发展,才能逐步推进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J].中国教师,2010,9
[2]林琳.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社会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67-02
一、西北地区部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
一般认为, 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不断完善自身实力而采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更多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有学者认为,教师发展有必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以及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至少在教师职业技能、师德水平以及学术水平等三个方面着手用力[1]。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部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大致可以包括科研发展、教学发展、职称发展等。部属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的力量来自于青年教师。部属高校也都十分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但是,传统的做法是由人事部门来主抓师资队伍培养,效果仅仅局限于青年教师的人事管理关系方面,在涉及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方面,人事部门能够做的工作很有限,因为人事部门只管引人和进人,至于引进之后的发展问题,人事部门关注的很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关人事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正在拓展,因此,部属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必要在学校内部范围拓展和延伸,通过人事部门、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探索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和开发。
二、西北地区部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性不强
教育学家休伯曼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即教师职业发展周期论。该理论认为,教师首先迎来的自我“入职期”,这个期间大概要经历1―3年,是人生职业发展关键的求生期[2]。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如此,我们部属高校很多青年教师自入职以后,会产生两个环境落差,一个是生活环境落差,一个是工作环境落差。就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来说,学校地处国之西北,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都来自于国内发达地区城市的重点研究所和著名高校,也有很多是海外归国的青年人才。他们到了西北这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到了西安这样的西北城市,很多生活上的习惯是不适应的。还有的部属高校,教师队伍本身来自于本校本土,导致外来的青年才人很难融入新的生活工作群体。青年教师都是知识精英,有着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毕业期间,内心的就业期望值就很高,像西北这样的地区,可能不是他们的第一择业选择。即使他们在人事关系上是进入了学校,但他们的内心仍然没有进入和融入这个学校,对工作的认同度和认可度不高,总想着跳槽。这就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对工作就业的选择,陷入反思和纠结,以至于出现就业迷茫,找不到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最终更加耽误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的职业目标感不清
其实这个问题是接着“职业适应性不强”而产生的。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博士。这些青年博士们都是在学术上受过系统训练的精英。他们普遍怀有较高的专业发展目标,有着学术和知识贡献的情怀,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并且希望在学术方面有所贡献。这些青年教师虽然从学生身份突然转入教师身份,但是在自我追求上还是继续遵循着他们的专业发展惯性。他们的关注点在于,怎么样撰写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怎么样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怎么样在专业技术资格上获得晋升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些都是个人化的目标追求。但地处西部的部属高校,大多有服务地方、服务应用的科研方向和背景,这样教师就得顶天又得立地,既能够做出高尖端水平的科研成果,又要深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但是,这些要求明显对青年教师是一个比较难越的沟壑,因为这些青年本身就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很多都是从来没在社会行走的清纯小生。因此,在短期内,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要求有些有心无力,无所适从,在认同感上也不是很高。
(三)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缺失
在西北这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部属高校其实面临着高等教育竞争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在学校内部就会变成制度上的考核激励模式。西北地区的很多部属高校,为了突出院校间的发展平衡以及相对竞争,希望寻求发展优势,于是就以聘任制或者引入绩效考核等竞争性的管理模式,强化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评价。这样一来,外部的竞争压力就直接转嫁到作为科研主要力量的青年教师身上。于是,青年教师通常面临着很大的考评考核压力。甚至在个别学校,青年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于这些教学新手来讲,教学经验的缺乏又带来了新的压力,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这样就更容易给青年教师造成心理上的失败感。在这样的职业发展环境下,青年教师往往会疲于应付,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再加上有些学科没有较强的学科团队和学术旗帜,导致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上只能单打独斗,自我摸索,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更有甚者,有些学科团队因为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学科队伍的近亲繁殖,外来青年教师很难融入学科团队,生怕触动了自己原有的利益格局,从而使外来青年教师受到排挤。总的来说,我们很多部属高校,缺少一种让外来青年教师安家立业的信心和氛围。
三、西北地区部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一)职业规划,优化青年教师发展的目标选择
从理论上来讲,教师职业规划体现的是一种职业定位、职业期待、职业价值和理念的追求,它是教师在个人发展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特色,甚至人生的成长发展路径。有学者就指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结合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在深入考虑教师个体情况和学校目前所具有的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对那些可能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变量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为每一个教师量身打造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由此制订和设计相应的职业目标行动计划[3]。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包括了个体成长的全面内容,诸如职业理解、职业技能、学术水准、职业道德、职业艺术等。此外,职业生涯规还分职业初期、中期和长期,有阶段性规划,还有长远性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定位。部属高校内部很多学院是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的是教学科研型单位,那就要力争做一个教学科研型的教师;有的是科研教学型单位,那就要力争做一个科研教学型的教师;有的是纯教学型单位,那就要力争做一个在教学上有造诣的教学能手。所以,在教师职业规划的制定方面,要由学校人事部门、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及所在学院协调商量,力求促使青年教师坚定选择,增强内动力,以利于自我鞭策[4]。
(二)适度支持,优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信任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诸如信任、规范与关系网络等,能够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帕特南强调,信任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因此,以部属高校、地方政府、青年教师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能够体现合作与信任等特征的人际关系,将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条件。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转变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适度支持,给部属高校更多的管理资源支持,从而推动部属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社会信任关系有效递增,进而促使部属高校与地方政府间的社会资本不断生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任还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某种价值,这种价值追求是实现地方政府与部属高校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以此实现部属高校在地方发展和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相关权力部门的资源内耗,尤其在发展部属高校青年教师的民主参与和参政议政的格局与空间,自觉树立在监督政府事务的责任感与自觉性。这是从部属高校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说的。
(三)搭建平台,优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环境
从中外高校的关系发展史来看,高校的社会关系与其自身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高校的外部网络关系,如果他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相关的地方政府比较融洽,那么这个高校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他的发展空间也会随着机会和资源的增加而增加。而高校的这些关系资源也会成为内部教师个体发展的资源。所以,部属高校与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经济组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所以,西北地区部属高校要积极创新思路,搭建服务平台,努力构建推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事部门、工会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部门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与地方上的社会企业合作,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为增进青年教师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发展搭建有效平台,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举措上,大力倡导,多方协调,将青年教师挂职锻炼与出国访问等同看待,关心、关怀关爱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帮助他们在学术、科研、职业、教学、服务学校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发展方面,力争做出贡献。可以看出,作为西北地区的部属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服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引育机制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和并取得成效,值得西北地区其他高校作为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 郝艳青.走出“求生期”的困惑――新教师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J].师资培训研究,2003,(3).
[3] 王建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2).
[4] 李宝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论文摘要】职业停滞是从业人员由于内外部原因所导致的个体职业成长无法继续进行的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停滞产生的原因,期望能够对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停滞有所帮助。
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教师的职业发展陷入静止或停滞。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课任务与科研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高校内部各种激烈竞争的压力,所以,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可能性更大。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原因,期望能够对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停滞有所帮助。
1 客观因素
1.1 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停滞产生的职业因素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方面:一是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缺乏。目前我国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通常表现为:被评定为更高一级的职称、获得更高一级的职位。由于我国高校教师竞争激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有限,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教师感到自己无论在行政或职称方面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渺茫而陷入职业发展停滞。二是巨大的职业压力。教师承受着由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多重压力。首先是科研压力,大多数高校都把科研作为考察教师工作量与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规定了具体的科研任务,并把科研与教师的报酬挂钩;其次是课时压力,课时不仅与教师的薪酬相连,而且还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相关。特别是在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生不断地涌入高校以及高校行政职务已经饱和情况下,高校教师对课时的争夺更加激烈。三是职业发展的压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得不挤出更多时间进行更新、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与排泄,就会使个体陷入职业高原,进而形成职业停滞。
1.2 组织制度因素
在教师职业高原的研究中,研究者从组织制度分析的视角认为,造成职业高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组织内部,如组织的结构与制度设计障碍、组织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机会限制等。无论是传统组织的“金字塔”式结构,还是现代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都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组织能够向员工所能提供的资源、晋升、流动机会,从而使一部分员工产生职业高原感。有研究者则注意到组织内部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对于职业高原的重要影响。费尔德曼(Feldman) 、威茨(Weitz)在其职业高原“六因素”模型中指出,职业高原实质上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除了个体因素外,组织因素,如制度的外部激励、公司战略、组织成长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伦布里的“三因素”理论中同样强调了组织制度因素的影响。维格(Veiga)等研究者明确指出,组织的层级特征限制了个体的职业发展。林长华在解释银行职员的高原现象时强调,银行组织内部的长期雇佣制度、工龄型工资制度、垂直晋升制度等是造成职业高原的重要诱因。他从组织制度分析的视角强调了组织内部制度结构对员工晋升的限制性影响,看到了组织结构及其所能提供的机会、资源对化解员工职业高原的意义。
职业高原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职业高原的瓶颈,就会成为事实上的职业停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高原就是职业停滞。组织制度因素对职业高原的影响,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对职业停滞的影响。
1.3 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的共有认知,即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组织环境都够或明或隐地告诉组织成员组织支持、不支持和限制什么,即组织氛围规定了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所以,当组织氛围支持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的职业停滞感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相反,会加重教师的职业停滞感并发展为职业停滞:第一,教师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时;第二,教师感到学校内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时;第三,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第四,教师感到学校的奖惩制度和的和晋升制度公正公平时。
1.4 家庭因素
在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研究者看到了家庭、亲缘关系等对组织成员职业发展的影响。特伦布里(Tremblay) 的研究发现,配偶的工作类型、薪水高低、家庭规模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职业压力。弗朗(Frone) 与莱斯(Rice) 也指出,令人满意的家庭生活有助于个体的职业成功,而令人不满意的家庭生活则增加个体的角色冲突和压力。在职业高原研究中,国内有研究者从个体的家庭亲缘网络来寻找职业高原的原因。他们认为,导致职业高原的家庭网络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满意度、个人家庭负担等。家庭满意度高的员工发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要比家庭满意度低的员工要小;个人家庭负担重的教师,有更大的生活压力,个人对工作报酬与晋升的期望值也高,所以更有可能发生职业高原并引发职业停滞。
2 主观因素
2.1 个体特质
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个人特质对职业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性格和兴趣。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员,对组织而言,决定了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对个人而言,决定着自己的事业发展程度。其次是兴趣。兴趣对人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个人事业成败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2.2 个体心理成熟度
心理成熟度是个体的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适应性的表现。心理成熟度的高低也是个体的社会化程度问题。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和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人群的互动,逐渐融入社会,心理逐渐成长的过程。心理成熟度差的人,不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这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心理成熟度高的人,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容易根据外界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比较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
教师职业停滞的出现,正是由于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环境或自身的生活环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个体的职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挫折,心理成熟高的人,要么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要么努力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心理成熟度低的人,则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中,缺乏进一步努力的力量和勇气,导致个体职业停滞。
3 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出现,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保持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与状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教师和高校两方面探索克服教师职业停滞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席园.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 G 443 R 395.6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87-02
【关键词】 职业;生活质量;对比研究;院校,保育
工作生活质量(简称QWL)是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压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状况,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提升幼儿教师的生命价值,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天津市10个规划区中各抽取2所幼儿园,幼儿园规模至少有6个班,共抽取20所幼儿园,其中公办12所,民办8所。再从每所幼儿园中抽取保育员、教养员各5名,共抽取幼儿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其中保育教师95份(公办55份,民办40份),教养教师98份(公办60份,民办38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1.2 方法 问卷借鉴“企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问卷[1]”,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实际对有关项目进行修改,编制成“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个人信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工作情感、工作负荷、工作资源、工作自、工作回报、工作单调性、晋升和职业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及教养员与保育员职业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满意度不高。幼儿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桌,写笔记、教案、论文等必须回家完成;工作时间过长,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分,在日常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的“隐含工作时间”,经常在家备课、做教具,还需要接听家长电话和家访等;幼儿园没有固定教材,课程模式经常变化,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教学任务以外还经常有排练、演出、心得、课题、论文、各种评比活动,成了教师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幼儿园班额标准一般在20~30人,但实际上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人数都超标,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安全问题时刻困扰着教师们,这种精神状况已影响到幼儿教师的个人日常生活。
结果还显示,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较低,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较高。幼儿园保育教师和教养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均较低,职业压力比较大。但教养教师的压力更多来自工作任务的繁重,保育教师的压力则更多来自内心的自卑和担心失去工作。在访谈中发现,保育员的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明显较高。
由于岗位分工的不同,保育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的日常管理,保育教师在人们的眼中更多的是“保姆”而不是“教育者”。束从敏等[2]对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教师认为工作中的自己更像保姆。
教养教师精神压力大,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包括:(1)写作任务重。一般来说,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完成教育计划、教案、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教育笔记、教具和学具准备、听课笔记、观摩活动效果分析、安全活动记录、教学软件制作、课题研究、论文、学期总结、家园联系记录等写作内容。在对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中,63.8%的受试者认为工作占据了她们许多原本应该享有的闲暇时间;47.3%的受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55.9%[3]。(2)科研压力大,幼儿教师普遍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3)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随着幼儿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孩子交费入园后,家长对幼儿教育服务的期望值提高,要求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致,甚至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点“问题”,就要追究教师和幼儿园责任。由此,教师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成为了“服务”与“被服务”的简单关系。
因此,探讨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压力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寻找缓解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 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束从敏,姚国荣.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对安徽省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7):56-58.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既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和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满意度的转变和情感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经验,还要有对工作的积极情感体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只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关注力度不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地方大学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本文先分析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然后根据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探讨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希望有助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当前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戴炜栋教授认为“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外语学科在本校的学科体系中处在弱势甚至边缘化的地位,使部分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处境尴尬,不利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提高”。大学英语的边缘化,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使得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受到质疑,大学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英语课程被认为无知识内涵,是空心课程,是高校外语教育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学科属性已经成为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及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我国的英语教育受到了公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地方院校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忽视,势必会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使大学英语失去政策导向,进而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
2、教师生活、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不高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待遇偏低,生活压力大,极大影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教师相对短缺,继而导致教师的课时量大,授课门数增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工作量急剧扩大,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大学英语教师总是承担相对单一的课程,从事同样的教学任务,长此以往,他们对工作感到厌烦,失去兴趣,进而缺乏工作热情。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缺少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不能得心应手,缺乏教学成就感。这些消极因素大大降低了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3、科研意识薄弱
“学术声望对一个学科领域而言就是其‘领域硬币’”。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做好科研也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些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论文数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但是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数量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地方院校,科研一直是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例如,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不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多等等。
二、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滞后,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决策层面的外部因素,也有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虽然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项目,但和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同时,地方院校由于受到资源和资金的限制,不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更不能为教师提供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因此,缺乏物质和政策支持的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能摸索教学。一些从没有接受进修或者继续深造的教师,由于语言功底不扎实,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在课上,不能真正地实现语言“交际”,只能实行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此外,由于地方院校中仍然注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等,很多教师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更能加迎合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不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发挥。
和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英语发展相对比较晚,这是导致大学英语科研滞后的客观原因。同时,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少,自身科研水平有限,缺乏科研带头人,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种类不多等也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的主观原因。
三、针对现状,提出对策,引导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1、国家和专业机构提供政策支持,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国家应该根据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制定大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的计划,并纳入政策化轨道,保证实施,为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针对外语教学与外语科研脱节的情况,政府和各种机构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地方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投入,为教师培训和进修提供保障。通过增设外语学术期刊,鼓励科研项目,支持英语教育博士点设立,增大外语教师培训项目数量等措施,提升外语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反哺教学。
通过专业协会指导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例如制定行业标准指导教师发展,鼓励多出版学术期刊,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2、地方院校因地制宜辅助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院校要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师职业规划设计。通过规划和设计,提高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认知度,使其了解职业发展的目标与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息息相关,使他们能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快乐和幸福,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同时,地方院校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工作,可以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对教师进行语言基本功、语言理论、教学理论和科研等的培训。并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激励机制,根据教学成果、科研能力、教书育人等各项指标给予表彰与奖励,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校际间合作的形式,派大学英语教师到国外大学参观访问学习,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为大学英语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创造机会。
3、提高自身素质,关注自我发展
Freeman认为教师培养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且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败。笔者也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即教师。教师对教学持有什么样的情感,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长足发展。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长足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才能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快乐从教,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加以提炼并灵活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
教育界公认的影响教师教学绩效的三大因素是: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仅仅具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依靠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可以说,教育教学知识对学科知识起支撑作用,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学习,为教学实施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为搞好教学提供理论基础,使得教学有据可依。
再次,教师要不断反思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大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重大,只有教师教得越好,学生才能学得更好。(WalbergandPaik2000;Ma-rzano,Pickering,and Pollock 2001)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学经验不足或感觉对教学方法无法可循的教师,要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对课程进行客观分析,交换意见和建议,使双方都能得到反思。通过反思,不仅有助于提高其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效能,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张庆宗教授认为“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在重复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新的兴奋点、找到新的意义,以此唤起和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情趣,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教师反思的成果可以作为教师科研的依据和基础。
[论文摘要]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本文对外语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英语教师应该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学与科研。教师向研究型转化,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实现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约翰考利尔(John Collier)最早使用行动研究这个概念。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是行动研究的又一创始人。他不但将行动研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对行动研究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动研究予以解释,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塔格特(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对自己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它的特点是参与性、合作性、循环性和科学性。
行动研究应用到教育,就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校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品质,支持教师有效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并以一种反思的方式,不断创新,走出困境。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不仅从事着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工作,而且扩展着个人的专业知识。
二、外语行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一直是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如何将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突破教师自我发展的瓶颈是外语教师关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验证和修正别人的理论,同时形成自己的信念,做出教学决策,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传统的教书匠式教师满足不了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教师。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唤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正经历着改革,而决定外语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但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制约了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外语行动研究
外语行动研究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新的课题。90年代初期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首次将其引入中国,随后,教学行动研究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形式。王蔷教授对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概括:行动研究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目的,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注重教师对所处教学环境的认识,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的认识。它追求“变”,即改变现状,改进教学,变被动教学为主动追求,使未来教师形成自主发展、自主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王蔷从自身多年的行动研究实践出发,有力地阐述了行动研究课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效果和作用。此后,吴宗杰(1995)对行动研究的背景、概念、特点、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大胆的尝试。吴欣(1996)在吴宗杰研究尝试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在英语教师职业培训中对学员进行行动研究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从不完全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凡是涉及英语教师发展的论著,几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行动研究问题。由此可见,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思研究方法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工具。
三、教育行动研究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
1.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行动研究提倡外语教师即研究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系统观察和不断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和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呈螺旋状持续上升发展,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当教师在行动中对其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研究时,实际上就成为了实践中的一位真正的研究者。在实践中教师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转换为行动,在实践中比较不同的策略,排除不恰当的做法,从而不断提高将知识由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的能力,将自己的内隐知识明朗化,进而实现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沉积。
3.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正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利器。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通过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行为,找到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自我完善的途径,并发现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让教师从最熟悉的课堂问题起步,在课堂中开展科研,从而走向科研之路,享受解决问题和搞好科研的双重成就感,实现英语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行动研究为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实验田”。它对于众多工作繁忙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它通过教学发展科研,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但在实施行动研究时,也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头脑,谨慎下结论、作概括;另外,要摒弃功利主义的心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作研究,为教学服务。只有这样外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欣.行动研究: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以上的一些观点,显然不能完全概括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他们都只是对整个语文教师或者语文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质,相关论文中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更加详实完整的语文相关技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此类相关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具体语文学科的结合,构建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完整的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它应该包括语文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语文教学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理论、各项标准、调查结果、前人研究等资源来完善各项技能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