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办学体制;校企融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其次,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待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试点推广。但是,由于社会背景与教育传统不同,我国不可能完全引进西方企业本位的精细化的学徒制实施模式,根据本次会议的相关观点,我国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精髓,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实现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学生充分的工作场所实践机会等理念充分引进到目前职业教育所有的专业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专业进行学徒制试点。

篇(2)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京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一、京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

京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紧紧把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引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

破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北京将继续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外迁低端产业。北京经济迈向“高端化、集聚化、总部化、融合化”发展,使北京有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岗位需求加大,低端用工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在逐年下降。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共有67816人报名参加高考,这是自2006年报考人数达到12.6万人后,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9年下降。今年报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约2000名,比2013年减少近5000名。

鉴于此,北京市积极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构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集优质高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市高水平本科大学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大学联盟的各种优质资源于一身,探索创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北京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培养、多校园经历和多元发展的成长机会,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项目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正式户籍的应届(2015)初三年级学生和年龄在18周岁以下(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届生,具有参加北京市2015年中考资格的考生。项目特点是: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高水平大学教育。汇集北京名校名师名企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2+3+2”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构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阶段相对独立、相互衔接、阶梯递进。该项目学制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

(二)天津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天津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在海河教育园示范窗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团化办学、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天津正在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天津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以政府统筹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快构建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纳入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天津市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相关院校的资源,筹建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整体统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遴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商业职业学院、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8所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整合园区内中天实训中心、海河教育园图书馆等优质资源联合举办。天津通过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服务天津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滨海新区产业需求,培养全面覆盖天津重要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高端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京津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创新办学理念,适应职教发展趋势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京津地区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明确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根据新常态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融合的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例如,教育理念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办学定位,学校要检查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条基本原则。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职院校要总结以往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着手制定高职院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年来,全国有近1500万家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高职院校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坚持“做精、做特、做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特色为重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筑牢基石”,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

(二)实现三个对接,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重庆工业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重庆市“6+1”支柱产业、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两江新区“6+3”核心产业体系、重庆十大新兴产业,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构建“一产一专业”建设模式,使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区域重点产业群,构建动态对接机制,将相应专业适时纳入专业群,逐步建成学校品牌。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主要特色,打造十大专业群,即制造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化工类专业群、财经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物流类专业群、航空类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三)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正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倒逼,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新形势下,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要求生产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服务品质。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任意选修课四类课程框架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凸显以校本特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一所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导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贯彻和保证,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认真挖掘、总结建校60年来积淀的“工业教育”精神,努力建设体现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以工业文化为基调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学校要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校园景观文化亭、校园雕塑、各二级学院特色标识的建设以及文化石刻字。坚持举办“重工大讲堂”等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形成“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重工”校园文化总体格局,形成以工业文化为核心,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支撑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六)实施科研兴校,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体制,这就要求学校把制约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学校要组建紧密型科研团队,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团队,鼓励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组建跨界技术开发团队,制定科技服务带头人奖励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2] 马树超.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5-14.

[3]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15-03-02.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2-02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Xiu ling Road No.37,Nan Ning,Guangxi

(Code:530001,China Email:)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say,“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issues of how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newing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精神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随着未来5―10年适龄生源尤其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不断下降,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这些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一、统一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高职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无论是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宽改革的思路,深挖内涵建设。必须认识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统一和更新教育观念问题,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的更新,就是求新求为,使机制和实践突破桎梏,带来新的发展。思想的统一和更新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本学院的自身条件、社会需求、教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引导学院科学发展。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大阻力。教师的思想不统一,观念不转变,就会掣肘高职教育改革。所以,必须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思路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具体的职业进行改革和拓展,实现工学结合,将工作实际带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有新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人才。这里说的“双师型”人才是必须要有对本专业及行业实际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双证+双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了解本专业及行业的最新动态,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适应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同时,定期让专任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继续加大“双师型”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办出特色。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这几年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完成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也尽量把企业搬入校园,但毕竟学校不是企业,有些环节是不能直观体现的。为了使这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更形象、更直观,就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更大范围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激励,使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实施环节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重点考察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2)课程设置突显专业技能的特点。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设计培养计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与职业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4.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改善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中,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

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但应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小论文的写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几分钟小考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课外论文、技能面试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深挖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迎来高职教育发展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英新.高职教育改革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1,(7).

[2]王军伟.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职教精英论坛,2003,(12).

[3]钱光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

[4]吴亚平.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7).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logistics market is huge, and is still in rapid growth. The huge market promotes the logistics demand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Shanghai, Jiangsu and other place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t also puts forward training way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untry's dem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关键词: 物流人才;衔接教育;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logistics personnel;link up education;training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47-02

1 物流人才培养对应的教育层次

当前物流人才的需求一般包括4个层次(表1)。

2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很大。我国物流市场庞大,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物流市场的庞大促进了物流人才的需求。据相关部门预测,截止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中国的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为40万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物流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人才主要是高级研究开发人才和中高级应用操作人才。因此我国初级的物流作业执行人员相对过剩。因此,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级物流人才相对过剩而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的人才培养失衡问题。

3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目标定位

3.1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中进行操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2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就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培养能够操作现代物流办公软件的物流人员。

3.3 应用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核心,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方向。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协调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

3.4 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问题的能力。

4 江苏、上海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中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4.1 江苏中职和高职教育将直接衔接本科 读完中职,只要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的考试,就能直接入读本科。江苏2012年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设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在5个开始试点的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及南通,共有71个项目包括在内。本科院校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只需要通过衔接院校的选拔,不必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此次试点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本科人才。

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试点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4.2 上海2012年下半年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 2012年上海市通过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录取学生近1400名。另外上海市还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在2012年参与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招生学生增至30多所学校,涉及到18个专业,招收学生增至近1400名。而在2010年,上海市第一次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连续三年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2011年开始,在招生方式上增加了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

学校在进行学生录取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这样被录取的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等到成绩合格的时候,才能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毕业正式。

2013下半年,上海市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工作,促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

5 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中高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中高职、应用本科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与应用本科几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适配。

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模式成功的经验,在结合我国中高职衔接段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职教特点的中高职、应用本科的入学制度,逐年推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实行中期择优录取的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学衔接的“立交桥”。②为了保证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放宽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能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业,这样能够实现中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③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就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体系,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三个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④完善中高职、应用本科“直通车”,以此打开我国物流人才发展需求的制约。

因为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尚未完善的阶段,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够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培养新型人才,以缓解物流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6 结束语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衔接,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为了完善中高职院校、应用本科等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就需要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制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春秀,李蜀湘,涂岭.我国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学院,2010,10(3).

[2]王佑华.中物在线《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报告》[A].2006-07-09.

[3]王素娟,刘蓉.金陵晚报[N].2012年6月9日.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84-02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曾迎来一段发展黄金时期。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到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达800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也已超300万人,接近同期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较为迅速,但是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等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省区、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还比较困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实际性,对于提高全民教育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对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题了几点建议。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概况

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教育体系。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毕业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初级职业中学,初级技工中学为主。中等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以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为主,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等为辅。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是工业社会初期急需的生产服务第一线劳动力,属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育部门、劳动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许多职业学院对学校发展、学生培养还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困境,高职院校之间交流互动较少,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明显,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脱节断链”,同一地区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相同相冲突,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比例结构失调,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2.地域性强,职业教育影响力低。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不强,按部就班的坚持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向,职业教育体系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应迟钝,表现出滞后性,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同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未走出去,高等职业教育未脱离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只在本地区或附近区域招生,学生的专业性与本地区发展特色相关,未与全国经济工业发展的步奏相协调,高职院校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思考较少,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上会出现与全国的市场需求脱节,难以面向全国,就业范围窄,职业教育影响力无法得到提高。

3.教学科研资金投入不足。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还应该是高等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学校本身的教学科研资金投入太少,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时,往往受限于高等职业院校原本的科研条件有限,没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有效支撑,难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即使获得项目资助,结题时也因成果不够丰富遇到困难,如此循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院在科研水平、科研成果上会存在较大差距。

4.政策上的制约。在某些劳动人事政策上存有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除边远山区外,我国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系统都需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才能报考,由于“身份”这一特殊产物,致使大多数有能力的高中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受到了一定影响。这就是众多有能力的高中学子们选择复读也不愿进高职院校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滑坡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提高校际合作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考察、调研高职学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和指导。制定一系列规范高职院校的相关法规政策,与高职院校一起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要出现无目的性随意发展或者盲目扩张。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应多做国家产业政策和学科建设的交流,使高职院校发展目标明确,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在进入生产第一线前能学习掌握到最好的专业技能。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高等职业教育应走向全国,不仅局限于本地或附近区域招生。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的每年招生主要来自重庆本地,仅有少量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影响面仅限于我国西南地区。但是重庆城管职院拥有的殡仪专业(全国仅3所院校)、城市监察与管理专业(全国仅4所院校),殡仪和城管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国需求量极大,仅在重庆周边招收培养人才,在十年内就可能造成本地区人才饱和,而全国其它地区还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因此,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使教育资源均衡化,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加大教学科研投入

学校的教学投入不仅应在教室的改扩建上,还应提高对科研设施与设备投入。这样才能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新引进的高学术水平博士教师可以带领老一批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体现出博士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样学校才可以产出更多科研成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如图1所述,完善整个职业教育连接,职业教育能从初级一直到博士阶段将是高职教育里程碑式的发展,高职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避免了教育层次的短节。不仅高职本科生可以考取工程职业硕士,普通本科毕业生也可以,职业教育甚至可以获得工程职业博士学位。那么国家政策限制和人们内心的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大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生进入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技能,高职学生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将整个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理清,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分别发挥他们的才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67-69.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安全教育;实证研究

1推行安全教育的价值

1.1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安全重于泰山,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整体治安复杂化,各种社会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5年清华大学实验室叔丁基锂爆炸事件等[1]。校园信用贷款、网络交友诈骗、求职陷阱等亦成为高校新的威胁和“杀手”,2016年甚至出现多起高校女生因为参与裸贷,还不起债务而被逼接受的案件,学生实习期间受伤索赔无果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2017年4月,国务院总经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上提出实行校园安全校长负责制,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应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为基本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场安全意识,加强职场安全技能的训练,切实提高职业安全素质,综合提升学生的职场安全能力。

1.2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范式重建”,安全教育要顺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2]。教职成〔2015〕6号文件重点研究了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应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安全监管。这些政策都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即“职场安全”,不再将高校安全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校园安全或公共安全。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当率先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2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为了对各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开设有个确切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问卷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展开现状调研。利用问卷网在线平台了《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包含16个题目,重点收集了安全教育的开设情况、在校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各校安全教育的内容、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数据。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三年制高职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00份,调研的范围包括常州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卫生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

2.1安全教育的开设情况

目前国内各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大多采取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中、高等职业院校则相对比较落后,安全教育依然仅处于宣传阶段,大多流于形式不受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过于零散,没有进行顶层设计,无目标、无规范[3]。为了了解安全教育的开设情况,首先调研了各高职院校是否开设安全教育类相关课程以及开设的课程是否纳入学分。调查数据显示,有29.4%的高职院校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这门课程,其中有89.9%的将其纳入学分。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四大通识课程之一,明确提出作为各专业学生的特色选修课,纳入学分制行列;而天津职业大学在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之后专门组织相关专家,面对全院学生开设该课程,8课时,0.5学分。由此可见安全教育问题正逐渐被高职院校领导所重视,而将安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实行“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2.2安全教育实施的途径

安全教育不是机械、重复的知识传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4]。根据调查数据,有46.69%的院校通过安全讲座的形式展开,其余的通过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教育课程、安全疏散演习、安全知识测试等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大都比较陈旧,作为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产品接收和了解外界信息。这与问卷调查中“你了解安全常识的主要途径”的统计数据相一致,有57.46%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知识。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如上海大学专门开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因此通过“互联网+”提供一站式服务,将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将是今后安全教学的改革潮流。

2.3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课程开设的模块分析,有47.33%的学生倾向于安全防范技能的学习,42.38%的学生更愿意开拓安全意识,只有10.3%的选择安全知识的学习,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关联。高职学生普遍呈现抽象思维平板化,不倾向于纯粹的理论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在开设此类课程时需要合理安排理论内容和实操环节所占的比例,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课程整体内容的设计。从课程开设的细化内容分析,有41.58%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职场安全知识,31.21%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职场身心健康。这是因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岗位目标明确,通常利用兼职和实习来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群。在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黑中介、试用期陷阱、合同陷阱等职场骗局,甚至于遇到伤害事故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他们更希望提升职场安全能力。然而高职院校往往着眼于传统公共安全的培养,这与调查结论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做好舵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职场核心能力和职场安全素养的培养。

2.4安全教育的评价方式

通过与10所兄弟院校的访谈,有的采取交小论文和课程小结的方式,有的则借助全国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选拔赛考核学生,并由此推选出本年度的参赛人员。这种“一纸定终身”的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短时间速记知识点,但是学习的实效性和持续性较差,也无法达到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比如关于暑假安全,通常会出“能不能随便下江河游泳”类似的题目,100%的学生都能选择正确答案,但是每年的学生溺亡事件还是频频发生,因此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学生们确实对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相当抵触,有59.3%的同学更希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检阅学习效果,19.95%的同学希望通过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认同试卷测试的方式。这对教育者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难题,即如何借助于过程性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

3安全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

3.1融合职场安全的理念,创建“三层次递进式”教学过程

高职学生将来面向的是典型工作岗位,如化工操作工、铸造工、电切削工、锅炉操作工等,在校期间就应对未来的就业岗位和专业领域有所了解,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和现场的安全隐患能够识别,对不安全因素有所预判。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跟踪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调查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确立“三层次递进式”的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安全能力,着重于社会“大安全”和安全素养的孕育,第二层次为核心安全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三层次为行业安全能力,体现了“共性+个性”的特征。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基本安全能力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平台,以行业能力为支撑,安全素养贯穿于安全教学的全过程。核,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三维度的课程评价

3.2着力供给侧改革,打造“菜单式”教学模式

安全教学的效果不佳。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5]。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对需求侧的需求分析和监管,提升供给侧的教学质量和内涵,对安全教育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顶层设计,将其划分为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行业性课程。借助以MOOC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聘请名师,打造名课程,实现供给侧“名师+名课程”的菜单式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迅速地适应新岗位的需求,实现职场的可持续发展。

3.3借助多方力量,实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

由于“安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采取“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融合多方教学资源,达到学中做,做中学,以学促做,才能行之有效[6]。然而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的人员、资金、空间有限,而社会上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当丰富,如各市、区的消防培训基地和当地企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认知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培训的场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打造全国一流的安全实训基地为载体,利用政府投入机制合作建立了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馆,与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体验中心建立了友好协作单位,“政行企校”四方深度融合。各下属二级学院结合院级特色打造仿真式、模拟式和体感式项目,将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进行线上线下的结合,实现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安全工作的同步,实现理实一体化。

3.4基于责任关怀,建立三维度的评价模式

课程的考核仅仅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考核,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三维度的课程评价模式,见下表,从安全素养的养成、安全知识的掌握和安全技能的灵活运用三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课内项目和课外实践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设计了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评价标准。注重团队间的合作,利用议题讨论、课堂发言、竞赛活动和期末成果展示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鼓励“英雄”主义,也杜绝浑水摸鱼,建立团队合作评价机制;强调责任关怀,建立额外加分机制,利用网络平台,不定期由教师拟定讨论提纲,鼓励学生留言;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及时将课堂小组讨论实况照片与同学分享;建立通知学生未完成测验或作业机制,定期记录,督促其尽快完成作业。通过这种评价模式,不仅使学生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升和进步。

4结束语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已逐步由通识教育转为职场安全教育。通过融合社会、政府和企业多方力量,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安全和从业安全的需求,使安全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67-71

[2]纪兆东.新时期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践行及其对策[J].职教通讯,2015,(23):70-73

[3]马伟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119-122

[4]季志.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微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5):127-131

[5]田茂,李聪影.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