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篇(1)

新媒体阅读的确容易形成碎片化倾向,但也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就连最偏僻的乡镇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学会了现代化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通过手机传达到了基层角落。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

其实,新媒体阅读早已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在对2008年龙源期刊网的网络传播排行的解读中就曾表示,2008年的网络读者不再像2007年那样目光散漫、游移不定、无心阅读,而是心无旁骛地为他们所喜欢的期刊内容而来。除了注重传统的休闲性阅读,也开始注重知识性阅读。另据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字化阅读群体中,阅读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网络阅读的认知与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字化阅读比率最高,高达90.9%。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加,并不是一些媒体所担心的浅尝辄止。

苏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礼物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我们用传统思维一味否定新媒体阅读,何尝不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担忧呢?作为新阅读实施者,他们有没有得到收获,愿不愿意继续阅读,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国民阅读率的不断上升,也证明了他们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认为,人的主体性会促进媒介向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更积极一些。

与其抱怨,不如对新媒体阅读进行科学引导。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公共阅读资源库,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另外,还要多提醒网络阅读的双刃剑效应,让大家提升网络自控力,逐步培养独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网络阅读习惯。

篇(2)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这个话题,我想在这里讲这样一个体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1.中央的充分重视,今年以来,开了几个座谈会,刚才万总也说了,开了很多的媒体融合座谈会,有公开的会议,还有自己内部组成的,这些座谈会都是在找方向,从的角度都在寻找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从中央开始高度重视这件事,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有这样的优势,只要中央重视了,发展马上会有大的变化。

2.行业的变化,我们有一个《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报告》,这个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搞的读者阅读调查报告,这个是总署资金支持的项目,从这个报告来看,在八年的时间里,传统纸质阅读媒体累计下降了50%多,新媒体阅读提高了40%多,这个一升一降体现出了这一巨大变化,读者的流失,读者从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带来了直接两个后果:一是广告的流失;二是发行的流失。这两个后果体现出了我们的主业现在开始出现的明显的下滑,没有特别权威的统计,但是央视的统计公司和慧聪统计的数字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统计有的是把广告版不算,但是总的来说下降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12―15%是没有问题的。总署也有一个统计,每年一次《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有一些数据也显示出了形势非常不乐观,我们的统计数字本身水分很大,从这个水分很大的统计数据来看也是非常不乐观,这是逼着我们做新旧媒体的融合。

3.从媒体微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媒杂志社和灵思在2012年做了首届媒体微博年会,去年我们又了2013年媒体微博的报告。2012年媒体微博这个数据来看,到2013年新增了40%,可见媒体对新媒体还是非常认可的。影响力排名前100名里报纸占到了42%,本来我们是在这个里面的体量并不算大,差不多半壁江山都占据了,说明了报纸的微博发展得比较好。报业利用微博的新媒体做得非常好,这种趋势要发展下去。

4.从《人民日报》的影响力来看,我们和上海交大共同做了一个“大学生喜爱的媒体调查”,今年发了一万份问卷,涵盖了140多家高校,在纸质媒体里面《人民日报》得了第一,去年我们做的调查是排后的,别人看到了以后笑了,觉得有可能吗,是不是数字有水份,我们当时就问交大的教授,这里面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真实性,纸质的肯定是没有多少人去看,自从人民日报社的微博上线以来对人民日报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这样一个数字让我们听起来都是很不可能的。这个确实是为提升人民日报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人民日报利用新媒体,完全使他们的影响力进行了提升。证明了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潜力是巨大的。

篇(3)

中学生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中学生读书的调查报告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本。那大家都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伊索寓言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我们都发现了,平日里我们中学生是否有时间去读一些课外图书,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据我观察,身边的同学中读课外书的的确是多的,关于他们所读的书的内容是比较让人的担心的,我并不认为看一些言情小说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地钻在这种书堆里,我想:从大体上看,是弊大于利,所以在青少年中提倡健康读书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奇妙。

最近几年的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还没有人敢说读书不重要,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思长进、没理想和追求。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去干重要的事情,而去干不重要的事情呢?读了半天,人也读呆了,工作还成问题,还奢谈什么黄金屋、千盅粟、颜如玉哦!干脆不读了,,打PSP去,K歌去。专家们及时提醒,不要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读书,读书能够让你增加智慧,保持尊严;更多的人说,智慧和尊严先免谈,我需要增加财富,保持健康。

管理者和专家们并不认同这种庸俗的观点,还在不断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读书呢?为什么?当被追问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时间读书(盯着电视发傻的时间挺多),没有读书的习惯(上网的习惯有了,还上瘾),书的价格太贵了(比一个汉堡包还贵)。这些当然都是借口。当所有的人都在为不干一件事情而找借口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是用简单的理由可以解释的了。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学生阅读的几点情况:

1、读书时间不足

2、缺乏阅读兴趣

3、阅读空间越来越少

4、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5、阅读的选择类型

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课外阅读无疑是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阅读热情和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成绩也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个例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是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上面,因此虽有对重要性的认识,却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我们应该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好阅读时间,也要懂得挑选好合理的阅读材料,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健康的课外读物的阅读益于身心发展和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作为一个中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仍然是其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只是一种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所以,中学生必须摆正主从位置,以便于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数据分析后,我小组成员认为当今中学生阅读量是十分大的。同学们都认为阅读对于自身的消遣娱乐和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十分喜爱杂志,因为它时效性强、内容更新频繁且迎合了中学生对于流行追求的心理。小说、中外名著虽然内容充实、文化底蕴颇深,对中学生素质培养有良好的效果,但因为书中所讲内容通常陈旧,离同学们生活甚远,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但这种忽略经典文学、优秀作品的现象是不容小觑的,中学生是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阶段,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还不成熟,在文化多样性的现今社会中,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在调查过程中,中学生中男生更侧重于科幻、武侠、军事、体育等书刊。而女生则侧重于言情、少女漫画、时尚杂志、文学杂志等。

通过调查,我们对中学生阅读情况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阅读目的多趋向自娱

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或其他小说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且大多在课外时间阅读。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名著是为了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且带有极大的阅读向往和兴趣。从文学名著中可以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认识他人、了解自我,真正理解成功的含义,探索生命的价值,培养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品质。

2、阅读范围、数量极为有限调查的中学生里,从对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来看,读过其中4本的占7%,读过其中3本的占12%,读过其中2本的占21%,读过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没有读的占19%。

从对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来看,结果只有20%的高中生读过其中5-10本,且这5-10本大多是中国的文学名著,国外的作品极少涉猎。5%的高中生对这30部作品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文学名著的教育意义难以影响到学生和拓宽学生的眼界

3、阅读愿望因课业负担而受到影响

4、阅读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对名著选择上,仅有10%的学生是独立地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去选择的; 17%的高中生是通过父母、老师的指导去选择的;16%的学生是根据报刊推介而作出选择的。从这里看出,老师、家长、各种传播媒介宣介文学名著,对中学生选择作品有很大帮助。

在阅读名著时,作笔记的高中生占7%;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会使用相关方面的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的高中生有0.8%。偶尔与同学探讨所读过的名著的学生只有占7%。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导是多么迫切需要。

此外,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经常将时间放在阅读上的非常有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休闲性杂志或小说,更多的学生则是愿意去泡网吧娱乐。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精品。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让人心旷神怡,读者与作者仿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面对面地在交流,在这种感召下,读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可能会伴随读者一生。

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心理、思维等还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激励他们去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应努力去弘扬这一文化精神,以此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2、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潜动力,其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同等重要。所以,学校、老师、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在旁指导、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去选择图书或杂志,学会有自己的主见,多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同时学校还可以多举办一些阅读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除此之外,学校、老师、家长、还要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

3、中学生自身要学会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图书外,外部社会的客观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不难发现,现在的书店、报刊亭、书摊等出售图书的地方,不乏有粗制滥造的图书,但却堂而皇之的摆出来卖,可见图书市场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难保思维尚不成熟的中学生不受到影响。所以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制力度,规范图书市场的运行。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此熏陶中学生的性情,为中学生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政府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快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公共图书馆、图书室。

从调查情况看,学生买书者多,借书者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城市、街区缺少相关设施。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要做到买和借并举才是正确的阅读途径,单凭书籍封面介绍或粗略的浏览一遍就决定购买,会很容易出现买后后悔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钱,还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所以建设正规的图书馆、图书室是非常重要的。受益的不单是中学生,还有广大市民,对建设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阅读也正在与国人远离。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国民传统纸质阅读率已保持6年持续下滑的态势,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不到一半,网络阅读率6年增加了6.5倍。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带来的快餐文化,大大削弱了人们阅读的感受力和阅读的思考力。受此冲击,党政干部群体的阅读状况也不容乐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学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人并没有因现代化而减少,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在欧洲的火车上、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年龄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书中的境界中。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度警惕!

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注意观察和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或是从事其他什么事情,能力素质弱一点还可得到宽容,如果修养上有问题就会受到唾弃甚至被拒之门外。所以,从古到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自身的修养极为重视,都奉为“立身做人之本”。

那么,如何加强修养呢?方式方法很多,我的感悟:阅读是条重要途径。我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健康向上的阅读。

记得著名学者朱永新就阅读的意义曾作过很精辟的论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人,是一个有希望的人。

纵观历史,大凡在做人上有着良好的品行修养、广受赞扬和喜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广受尊重和拥戴者,都是博览群书,爱书如命,读书成癖的人。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从五岁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道经典,无不过目成诵。有“文豪”之称的高尔基,自小就没上过多少学,全靠刻苦读书获得成功。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马克思更是一位阅读的巨人,单是写“资本论”,就对一千五百多种图书作了笔记和摘录。追踪一代伟人的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论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这都反复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灵魂的成长是需要养料的,书籍就是最好的养料。一个人的修养的提升是需要历程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

篇(5)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和发展模式,然后从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和馆藏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比较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各自的特征,最后得出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这个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区县公共图书馆 儿童阅读习惯 图书馆服务

【Abstract】Children’s read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hole country to read,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should start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hang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ounty public library.

【Key words】County Public Library; children reading habits; library services

【中D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2-01

1.引言

儿童阅读是整个国家阅读的起点。要推行所在区域的公众阅读,基层公共图书馆首先就应从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着手。

2.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环境现状分析

(1)学龄前儿童阅读未重视,低年级的孩子很少利用学校图书馆

我国儿童很早就开始上幼儿园,而幼儿园尤其是私立的过早开始讲授识字、算术、甚至英语等知识,笔者所在社区的五所幼儿园中没有一家给孩子设立图书角,大都只有玩具角。

孩子上了小学后,虽然学校也有图书馆,但繁重的作业,紧张的上课节奏,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借阅,最多就自己带课外书在教室集体阅读了。

(2)家长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很少拿出时间读书,也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只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和试卷分数。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没有时间或嫌麻烦,买了故事机、或听故事软件让孩子自己听,很少进行亲子阅读或伴读。部分数据显示,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9分钟陪孩子读书。

(3)儿童图书价格偏高,家中藏书不足,无法给孩子一个随时阅读的环境。

(4)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低,位置不方便。而很多社区图书馆,很少有居民知道,馆藏图书也很少,且运营时间也和孩子们上学时间一致,几乎无人问津。

3.区县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习惯培养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3.1文化不但要下乡,更要入园(幼儿园,公园,校园)

(1)与各种幼儿园尤其是私立的合作,为其定期按幼儿年龄提供和更换充足的各种绘本,建立起幼儿园的图书角。

(2)根据孩子的时间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地点,建立“流动”图书馆,让孩子靠近图书,让家长靠近图书。

(3)图书馆在订购图书时,提前与小学的老师沟通,请其推荐书目;在读书日和学校一起举办读书活动,有机会甚至可以招募孩子或有兴趣的家长在空闲时做图书馆志愿管理员等。

3.2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让图书馆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和儿童阅读的基地

加强对读懂儿童的图书、评析儿童读本、儿童阅读咨询、领会儿童的语言等项目的培训。如有条件的图书馆,可根据馆员的年龄、性别、家庭特征,对服务区的现有或潜在读者进行细分,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

3.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所在区域提供免费图书

借鉴国际上的“阅读起跑线”工程,积极联系儿童读物出版商、儿童作家、慈善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促进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

4.结语

今天,人类阅读的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好地促进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责任。只有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我们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书香四溢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日.区县图书馆为农村少年儿童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

[2]杨培颖.引领少年儿童经典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

[3]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阅读推广 理念・方法・案例[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年6月.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4月18日.

篇(7)

关键词: 全民阅读 长株潭 中外文学经典 推广

一、中外文学经典的阅读价值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在知识信息时代,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文化发展战略。高校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经典阅读也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环。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它独特且必需的存在意义。因此经典文学作品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要做好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推广工作,首先必须认识了解到当前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推广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推广工作。现代汉语词典中,“经典”一词的解释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中文语境下,通常此类著作的特点在于经久不衰、具有权威性或者典范,且是在经历史的选择后最有价值的书。对比西方语境,在西方语境之下的经典,通常用canon来表示。Canon通常表示对法律或者艺术的一种衡量尺度或者规范。换言之,就是西方语境对于经典的定义在于对其他著作起教导作用的书卷。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中,说道:“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为经典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崇拜之中。在经典文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也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读经有什么用》)”。综合而言,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是指在时间的长度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并且在人们的诵读之下,能够形成良好品质的作品,或者成为同一领域作品中的衡量尺度的经典文学作品。

阅读对于人类,是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重要途径。阅读亦是人类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自我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非凡价值。经典文学作品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且其思想具有面向大众的特点。读者能够从它所塑造的人物,表达的感情中学习经典人物的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延展,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长株潭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网络征集问卷形式向长株潭的高校大学生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总结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趋势及存在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大学生总计234人,参与者皆来自长株潭高校大学生,分布为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范围。

问卷中,长株潭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阅读的偏好的调查中,爱阅读比例及对阅读感觉一般相对占大比例,分别为46.58%及47.44%。表示感觉讨厌及不喜欢的所占比例极小,只占2.14%及1.28%。

同时在关于自身阅读的目的问卷搜集中,因为喜欢阅读而阅读的占了48.29%。其次比例较高的原因则是心血来潮,打发无聊时光的。侧面可看出,大学生群体,主动性阅读所占比例并不高,也没有特别关注阅读的重要性。功利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从知识型转为消遣型,为丰富情操,提高修养的素质性阅读意识淡化。大学生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社会群体,丰富情操,提高修养的素质阅读,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显得尤为重要。问卷中,问及大学生心中的喜爱阅读的人们印象,大多认为喜爱阅读的人是一种有内涵,文学素养高,博学多才的形象。M管如此,在假设没有阅读的调研中,67.09%的大学生认为即使没有阅读,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只有16.2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了阅读生活会超级无趣。再次体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阅读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主动性阅读意识不强烈。

关于阅读方式,53.85%的大学生选择纸质书籍,39.32%的大学生则是采用电子图书。这表示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下,纸质书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还能占据一定的比例,是难能可贵的。阅读场所的选择上,宿舍居多,为42.31%;图书馆为21.37%,而在教室阅读的只有16.24%。这一比例的形成,与大学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大学生的常往之地为宿舍相关。根据大学生理想阅读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随时随地,喜欢就看的情况占38.89%,选择在安静的图书馆占据28.21%,此两项比例居高。

关于阅读内容的择取调查结果显示: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比例为35.9%,而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比例相对于偏小,分别为14.1%和5.98%,由此反映出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趋势偏弱,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比例更是偏低,部分大学生阅读外国原版可能存在困难,但阅读译作也可算作阅读经典,但要注意选择翻译版本,好的翻译版本更能接近原作者的思想。时下流行的网络文的阅读占据21.79%,这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可能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难度有关。

关于阅读类型的问卷调查中,52.56%的大学生选择了小说这一类型。究其原因,可能是小说这一类型的特殊性所致,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应该扩展自己阅读的文学类型,尤其在中外经典文学阅读这一块。

经过对长株潭大学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研究,可知大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有如下问题:

(1) 当代大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程度不是很高,未将阅读形成一种必要的良好习惯;

(2)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

(3) 当代大学生的“浅阅读”现象严重,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方式及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关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要根据大学生依据的优势及群体特殊性举办适合大学生的阅读活动,扩大宣传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时下,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拥有爆炸性的各类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的互联网宣传要往好的方向去引导。网络上海量信息使人们对网络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关注上,主要体现在读图文书以及消遣阅读的盛行。浅阅读导致了读者思维方式"碎片化、跳跃式和平面化,语言本质上所带来的主体的批判精神、创造活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逐渐被消解。传统的阅读功能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它是"浅阅读无法代替的。综合言之,笔者针对于大学生群体,搜集整理相应的一些举措来改善此类情况。

三. 高校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推广对策

(1)倡导新媒体时代读书APP的正确使用:

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大量使用,无疑使很多的东西变得简单易行。新媒体下,在书籍的阅读方面,手机里面有许多阅读的APP。例如:QQ阅读APP、百度阅读APP、京东阅读APP、搜狗阅读APP、咪咕阅读APP、熊猫看书APP、掌阅书城APP等。此类APP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使用方便。这类软件大多为盈利软件,通常页面跳转推荐的最多为时下网络流行文。这对于好奇心重的大学生而言,通常会舍本逐末,追求网络小说另一款在校园内推广的读书App――超星移动图书馆,尽管阅读界面没有前面那一类的完善,但没有此类花哨的推荐,给使用者无形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举办多元化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

开展读书会是在大学生中推广阅读的一种较好方式。读书会是自由的、自助的、自主的、自愿的一组人参与互动形态的团体阅读活动。参与者在阅读共同的作品时,可以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并一起讨论观点,从而交换思想,激发新的思考,扩大思维空间。学校读书会可以依托师资优势,注重经典阅读。小型读书会可以以一个宿舍或者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中等读书会可以依托学校各文学社团或者一些旧书店进行读书会的开展及学习;再大一点可以依托学校图书馆省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进行开展。虽然读书会不是最好的推行方式,但是读书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促进阅读的推广。

(3)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资源进行宣传并开展相应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

图书馆具有相当丰富的读书资源,有利于读书推广。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从图书馆获取图书资源是最直接有利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宣传的层面上具有重要意x。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经典文学作品征稿活动;评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图书馆之星”;不定期举办图书馆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研读会;积极发展大学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志愿者。

(4) 推行关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是深度阅读的一种补充。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是能够让人在空余的稀碎时间中获得知识。纸质书的大部分内容具有系统化的结构,能够深入其中进行思考。大学生的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系统性的、能够引起自身反思的、对事物本质的知识,只有深度阅读书本才能获得。而现实中浅层的、及时的、应用性、短小的信息为微信公众号则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笔者也创办过关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推送公众号,但是其效果只能做一种引导,推荐,补充的作用。在浩渺无边的网上资源的冲击下,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去帮助大学生客观准确的选择正确的中外经典文学读物,仍然是很重要的推广方式。

四.结语

本文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以长株潭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为辅助,论述全民阅读的必要性,论述全民阅读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还存在的问题是:调查报告仅是湖南长株潭高校的随机调研,还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今后可以将调研扩大到全省甚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