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0: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李清照诗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婚后感情甚笃,相亲相爱,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情趣。金兵入据中原,他们流寓南方,明诚途中病死。从此,李清照犹如雨打浮萍,流落他乡,境遇孤苦。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李清照也一步步趋于成熟的文化女性。诗词之中少了小女子的欢乐和忧愁,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历史的观照。除了婉约之吟,也多了慷慨之音。
早期的李清照活泼开朗,寄情于山水,富有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为生活和时代的宠儿,李清照经历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呼喊出了心中的慷慨之音。
关键词:李清照 勃朗宁 爱情诗词 写作特色
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
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感。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时期。“雁”“海棠”“梅”等意象多次被提及。《怨王孙》写道:“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雁足传书为古典诗词的常用之典,归雁撩起闺中人的相思,惹出一片离愁别绪,此情难与他人言说,只能对雁倾诉。第三,落寞凄绝的意象,大多出现在孤独哀愁的嫠妇时期。典型的有“疏雨”“残月”“梧桐”等,《摊破浣溪沙》有词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描写,都表达了落寞凄凉之感。总之,易安词常借用意象抒感,使词情意相生,景中有情。
勃朗宁夫人的诗集中也有不少是借物抒情的诗歌,她通过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意象唤起心中的感情,例如火焰、棕榈、苍松、花、阳光等。“是的,这苗圃房内满是杂草和悔恨要你来耕耘;但这里也有玫瑰,还有常春藤——收下它们吧,就像我曾收下你的花儿。”(诗歌44)[2]勃朗宁不断地从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送给巴雷特,花的鲜艳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使得她萎缩的生命又显出活力。没有爱情时,心的“苗圃”满是“杂草”,但爱情来临了,又种上了“玫瑰”和“常青藤”。爱情是富有力量的,正是丈夫的爱慕使她重新有了幸福,如同王小波的那句“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总之,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常常可以看见诗人用这些鲜明的意象来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
(二)语言特点:简洁平实,浅白通俗
并不是只有古奥晦涩的语言才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简洁浅白的语句使得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诗词清新脱俗,且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3],李清照的词大都是精金粹玉之作,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的上阕用词简练,工致精巧,短短30个字,就把凄绝伤感的别离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浅白通俗,却很有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独自泛舟,凝望西天,盼君归来的惆怅之景。“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易安词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独特魅力。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语言用词也有独到之处,她善于用洗练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重的情感。如“我承认在你面前我哀愁而冷漠,因为我俩朝着不同方向,照耀我们额发的不是同一束阳光”,(诗歌15)“不同方向”暗含双面杰纳斯的典故,更是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拒绝还是接受?这是无法抉择的痛苦。她别出心裁地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道出复杂的情感。恰似品茶,简单纯净,看似无华,却唇齿留香。
(三)修辞手法: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一剪梅》结构特
1 内敛式的结构特色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
2 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 “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董玉芳:《清新蕴藉 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0期。
[2] 张丽英:《空灵的意境 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6期。
[3] 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2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在五年级上的李清照《如梦令》。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一个坐我身边、表现很活跃、估计也很聪明的学生说出了“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
【案例描述】
一次提问:满脸疑惑
……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词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怎么理解“沉醉”?
生:我觉得李清照很快乐,因为词中出现了“兴尽”,“沉醉”说明她陶醉了。
生:我也觉得李清照很快乐,因为和朋友们在一起,而且玩得都忘记回家的路了。
生:我不同意她们的观点。我认为李清照的心情是很难受的,“沉醉”一词告诉我们,词人喝了很多酒,而我们经常看到“借酒浇愁”一词,说明李清照当时是不快乐的。
师:那李清照到底是快乐还是难受呢?有没有谁再来说说?
(学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我赞同第一个同学的观点,词人当时是快乐的,因为她和朋友们玩得很开心。现在,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这首词。
(此时,我仔细观察了那位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他皱着双眉,满脸疑惑。)
……
一次试上:进入“沉醉”
正巧,我带的也是五年级,于是,我在自己班上进行了一次试上。
我先组织学生们大致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后,用“串讲画面”的方法理解了词意。然后,我引出了同样的话题。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词人,明白了词意,你能联系全词说说“沉醉”的意思吗?
生:“沉醉”就是“陶醉”,陶醉在美景中了。
生:“沉醉”就是指词人喝醉了酒,误入藕花深处,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了。
师:此处的“醉”到底是“喝醉”还是“陶醉”呢?
生:我觉得两个意思都有。既有多喝了,不认识回家的路的意思,也指李清照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陶醉其中了。
生:我觉得应该更加偏向于“陶醉”。因为我们刚才学习的几幅画面中,都表达出了词人喜悦的心情。
生:我觉得词人当时是很快乐的。你想啊,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花香,怎么能不醉呢?早就“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生: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后文中还出现了“惊”这个字。虽然它在词里表面上指的是“惊动了一滩鸥鹭”,但我还能读出词人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路时,“惊喜”的心情。老师,您不是经常告诉我们,聪明的孩子还要会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吗?还有,您也经常说: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教室里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喝醉”的意思。因为这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而当时的她天真无邪,生活条件优越,和朋友们喝醉是经常的事情。
师:是的,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她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醉”的画面。(课件出示《声声慢》)请认真朗读,看看你从这首词中,能读出怎样的“醉”?
生大声朗读,有的轻声讨论。
生:我读出了李清照苍凉悲愁的心境,那应该是她的后期作品。
(说完后,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我也从《声声慢》中读出了词人的生活很凄凉,当时的生活情况应该很糟糕。“凄凄惨惨戚戚”就足以说明她的愁苦,所以我觉得这首词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醉”,却能从全诗读出一个伤心欲绝的醉酒女子。
生: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李清照是一个很爱喝酒的女子,但她的酒就和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而《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说明她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冷暖,因此这首词中的“醉”应该是伤心的醉、绝望的醉,和我们今天学的“沉醉不知归路”中的“醉”完全不同。
师:(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是的,请大家看看这段资料。资料里告诉我们,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最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她自己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生活的艰辛。怎么能不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呢?下面,请将两首词对照读一读。
……
【案例反思】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年级诗词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词精美的语言外,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意境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一、扣住“词眼”教诗词
诗人、词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方寸之中,读起来令人神思激荡。“词眼”就是指全诗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欣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应该抓住诗词的“诗眼”“词眼”,这样才能在诗词鉴赏中真正感受诗词的境界,深刻体味到诗词的意境。这首只有33个字的《如梦令》,稍加品味,词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就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很欢快,因为欢快就喝多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更是爽快尽兴。
接着,通过不同的“醉”体会词人不同时期、同一主题的作品。生活变化的对比,情感生活的对比,都能引导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意境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如梦令》中的“醉”是快乐的,尽兴的,全词洋溢着醉后的酣畅与爽朗,美好的生活就让词人陶醉了;《声声慢》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醉”字,“淡酒”却是凄凉、惨淡、愁苦的直接表达。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却是“愁更愁”,最后终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与前一首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试上,紧扣“醉”字,由浅入深,层层引导,把握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情感,收效明显。
二、不要轻易放弃课堂生成
不擅长“抖包袱”
镜头里,她是知性的抒情达意者。人前,她头发飘逸,清纯温婉。她初上《百家讲坛》开讲陆游时就有网友感叹,“怎么能这么有文化,又这么美?”她的新书《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的腰封也赫然挂着“美女教授”的头衔。
“刚开始我也觉得挺扎眼,这个称呼我反抗过,当时这本书的责编把书稿给我的时候,我就提意见能不能把“美女”改成”知性”或者“人气”,但是反抗没用。后来,我发现美女变成一个统称了,不管叫谁,只要是女性,都可以称呼是美女,我也就放心了。”
“美女”的身份,是否给杨雨的职业生涯一定的助力呢?“在同等实力的情况下,更漂亮一点也许会有些帮助。但是,总是有实力上的差异的。《百家讲坛》的女学者都很漂亮,但都下是靠长相,靠的都是实力。”杨雨十分坦诚。
她在节目录制前会做大量准备工作,“讲纳兰前,我非常细致地通读了阎崇年老师关于清初的一些讲稿,也全面地搜索了纳兰的相关文献资料”。节目录制结束后,杨雨却很少看自己的节目,“顶多看一集,给自己挑挑毛病。看看哪里不够从容,哪里气息不对。感觉自己不是特別能侃,看上去讲得特别累。”
以往《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从年龄资历来说都是比较年长的学者,她凭借什么吸引到编导的注意力?思考片刻,杨雨总结原因为“个性和风格”。 “我觉得无论谁来讲,讲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杨雨说自己是以情动人,“解读人物时我会比较偏重情感的细膩表达。别人的讲座故事性很强,我会从文学情感去解读。”谈到外界的质疑,杨雨很淡定,“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是要承认我观点的合理性。”
在擅长“抖包袱”的百家讲坛众多文学大师中,杨雨是一个不擅长讲故事的特例。她讲起故事来非常平淡,编导听来都会没劲地瞌睡,最终放弃了让杨雨讲故事的想法。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情。“编导说看到我分析词的时候,都觉得他的感情在随着我的讲解而波动。他还是觉得我比较适合讲抒情文学,不擅长抑扬顿挫。我更加注重一个作品当中所包含,以及我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的力量。”
曾怪解和妖魔化李清照?
2008年,杨雨曾被网络集体攻击。由于对李清照的解读极具颠覆性,杨雨的《解秘李清照》讲座视频在短短几天内被点击超过15万次。大量喜欢李清照的网友对这样的解读非常不满,有网友认为杨雨是为了出名,故意将一代女词人妖魔化,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也有网友认为杨雨很年轻,本身对李清照的研究不够,功夫还没有到家,曲解、误读了李洁照。
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杨雨则在讲稿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特定语境下,她将李清照解读为“漂亮有才却好赌、好酒、好色”的女性。
杨雨说,李清照爱打马,这从她的词“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中可见一斑。而“打马”是麻将的前身。那么李清照爱赌到了什么程度呢’杨雨在视频中讲了一个例子:北宋灭亡以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兵荒马乱的时候,她还念念不忘赌博。
杨雨解读说,如今能读到的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其中提到酒和喝酒的有26首,李清照爱喝酒,而且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杨雨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好酒,她认为《如梦令》记载了李清照醉酒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荷花丛中,怎么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说李清照好色,可能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但是杨雨从李清照婚前婚后的两首词中,看出了端倪,作了另类解读。李清照的《丑奴儿》一词,杨雨认为个中涵义是李清照向丈夫赵明诚弹琴求爱,奈何赵明诚不解风情,李清照只好对着菱花镜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上一点薄薄的晚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对于这种解读,康震并不赞同。他认为,李清照喜欢赌博,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赢钱,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史有些牟強,在宋代,喝酒是一种义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杨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手有些不妥,只能说李清照大胆而已。
我没有过度阐释纳兰
除去现有能够掌握的历史文献之外,人们没有办法走进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已经逝去300多年的纳兰性德。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肆意解读历史,杨雨说,即便是夸张的解读,都必须从文献出发。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亡国的威胁始终笼罩着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江河日下的局势与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都使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对朝廷的失望都是诗人急于要宣泄出来的,因此,在她的诗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为了避难,清照不得不远离家乡,不断流亡。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离漂泊,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浓得化不开的“愁”与“怨”。
三、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
李清照生活在距我们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至今无法查据她是否刻意减过肥,也无法清晰地近距离观赏她的姿容是雍容还是清瘦,但根据她在诗词作品中大量运用“瘦”这个字,似乎可以确定,她也许真的身型很瘦。当然也未必真是如此,因为,诗歌一般不写实,而是以“写意”为主。写意是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写进作品中的形象,一般不能按实情去理解,只能通过所写的意象抽象地去赏析,就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样,坐船而行,能一日千里吗?这不过是诗人李白觉得顺流而下,那船真是快如飞,便夸张地这样说而已。那么,李清照的“瘦”也就未必是身型瘦,但她反反复复地这样说一定有原因。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婚前生活十分优裕,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爱,爱情生活其乐融融。自从金人占领中原之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些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逃亡途中,行至乌江时,联想到了在被刘邦四面楚歌的包围中自刎而死的项羽,便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统治者腐朽无能,不思抗金,只顾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这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李清照,在晚年,还殚精竭虑地编撰了《金石录》,完成了丈夫生前未竟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