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0: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标准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标准可以为竞争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钢铁企业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满足客户的要求,依靠标准做好与市场衔接的工作,使一些技术实力不够强的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
传统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八个字。对于广义标准化来说,只有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够的。由于人生观和工作能力不同、社会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异,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状况必然千差万别。既有一些事物是可以“统一”和应当“简化”的,也有不少事物是不可以“统一”和不需要“简化”的;既有一些事物是能够“协调”和可以“选优”的,也有许多事物是不可以“协调”和不可能“选优”的。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将传统标准化的基本原则进行适当的扩充,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广义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标准化日常管理
企业需要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需要管理平台,但现实是总有许多标准在执行时被冻结,总是有许多标准执行时被人为扭曲。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并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以满足相关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标准化时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质和量的方面提供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其次,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可控的、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再其次,从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同一、协调、优化原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为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权社会进行跨国界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功能和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全球化。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必须依赖标准化,使生产活动高度协调统一,使生产的全过程受控并有序地、系统地凉席起来。
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标准化,早在1911年,“管理之父”泰勒就在《工业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标准化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标准化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按系统工程的原理,使输入转变为输出成为增值的过程,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
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常规的标准化信息及情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能及时获得并适用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应用计算机、数据库、传感技术、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在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生产、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推动企业技术革命,使企业运用新技术获得更大的成功。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管理中引用了先进的标准化信息及情报的管理模式,采用TRS的竞争情报系统,主要业务也从提供传统的文献资料服务为主向提供竞争情报产品为主转变,这些竞争情报产品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分析报告,指标对标、企业战略规划实施跟踪等。
竞争情报系统在公司的主要应用如下:
1.针对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所需,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市场动态、科技动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实现了信息到员工的推送,为相关人员评估发展趋势,把握行情变化提供了依据,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
2.开通万方数据库,方便员工自主查询所需信息。
3.提供专题检索/查新服务,主要涉及国内外新技术、科技攻关等。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将新颖准确、实用的科技信息主动提供给有关的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能省时、省力地得到所需的有关信息,借鉴和依据国内外同行业间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避免科研工作中的失误和走弯路。一方面也可由公司员工根据需要提出申请,由专业人员通过查新筛选出既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又有准确性和实用性的信息,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供详细的检索报告。
4.把公司原有的科技图书、会议资料、标准文献等实现网上共享,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
5.相关行业数据库,包括下游行业的客户档案、行业动态、分析报告、质量异议等。
6.竞争对手数据库,由专人维护,通过搜索网络,检索公开出版物,实地调查,交换索取等,将收集到的各类情报进行加工整理,建立起竞争对手的情报档案,主要包括同类企业的资金状况、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成果、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动向和市场占有率、技术经济指标等信息,最后通过对各对手的情报进行分析判断,推断出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及动向,从而为企业确立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企业标准化与名牌产品
给名牌下个定义不容易。通俗地讲,可以说是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用户和消费者中的信任度很高,知名度很高的商品。名牌商品同高档商品不是一个概念,不是只有高档产品才能创名牌、有的名牌商品是高档货,也有的中档、低档商品也是名牌。应该说,每一个档次的商品都有自己的名牌。名牌产品是企业全体职工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每一个名牌都是一部创业史,各有自己的经历和特点。一般来说名牌的首要前提是质量,或者说质量是名牌的命根子。这个质量既指产品本身的质量也指售后的服务质量。好质量的产品不一定都能变成名牌、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条件是持续的高质量。只有持续的高质量,才能保持声誉的持久。
而高质量的产品是满足名牌产品才必要条件,同样高质量的产品必需有高的标准化管理才满足。这样的标准在企业和市场、供方和买方之间起桥梁作用――把市场和买方的需求向企业内部传达,把企业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质量特性)向市场和顾客做出担保。
关键词:创新;标准化;企业;重要
高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带给人们一次次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大的考验,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标准化的问题便不得不提上议程。创新标准化不但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带动相关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以致为整个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许多领先企业的成功范例都证明了,标准化是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标准化的研究历史中,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标准的性质、主要内容等都做出了研究。GB/T 15498—2003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及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比特在他发表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另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arahalad) 和哈默尔(Hamel) 于 1990 年, 在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但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尚无定论。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竞争力的精髓就在于技术的创新,“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伟大实践者泰勒,在他管理实践中积极引入了标准化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那时起,结合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就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目前,创新能力弱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企业创新标准化的研究便势在必行。企业的创新包括多个方面,例如技术、管理等等方面,然而不论创新的程度如何,为创新加以标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不妨以技术创新为例,标准化的本质是对重复的事物加以约束,使其趋于一致性,它来源于模仿,却高于模仿,是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捷径。新技术的标准化是促进新技术扩散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并能够帮助企业更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国外有利的因素用于自身发展中来。技术标准化使得企业创新的技术得以快速扩散,有助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标准化的推广,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因为标准一旦确立,其他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中便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部分,从而节省研发所需技术的时间以及材料,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因此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这同我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相一致。同样的道理,标准化令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标准的不断进步,如此往复循环下去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够了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一方面面对着创新,一方面又要标准,而创新标准化又是把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来说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企业弄清创新与标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既然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标准化的主体,因此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工作便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技术标准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稳定的发展平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这场创新标准化战役中,企业的核心地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凸显,只有企业自身积极融入到其中,才可能使创新的标准化得以完全发挥作用,要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这点,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记在心上的。这就需要企业平时多加强相关的学习教育,培养一些专业素质高的人,组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中的上上下下都能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欲求生存与发展,创新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标准化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捷径,是企业实现高效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铺路石,是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基准,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实现企业创新的标准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企业坚定信念,加之政府又为标准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相信企业创新标准化一定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关键词:钢材采购;企业管理;标准化;原材料;采购成本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15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71
企业的钢材采购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不但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支出,还影响下游工序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和形象,所以钢材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企业的钢材采购面临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尤其是油田企业、煤炭企业等,它们在进行钢材采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普遍。因此,本文对企业推行钢材标准化采购的探讨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实际价值的。
1 企业钢材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对钢材采购计划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不够
企业在进行钢材采购的时候需要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是企业采购钢材的关键性依据,钢材采购计划一旦制定,采购人员不能进行更改,必须要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采购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违背采购计划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 制定的计划太大。采购部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一味地追求品种丰富、储备充足,使得制定出来的计划过于宽泛,大大超出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1.1.2 制定的计划规范性和严谨性不够。采购部门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绘制采购表,采购表上面涉及到钢材的品种、型号、名称、用途等,但是采购人员经常将该表格忽视掉,不会按照表格的要求进行填写或者有些确实会填写,但是填写会出现不规范、不严谨等情况。
1.1.3 计划审核不严格。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出于大库存保生产的考虑,会加大所申报计划,部分采购人员没有能够联系生产实际,使得采购计划制定得不准确。
1.2 采购部门对企业的库存积压情况了解不够
通常而言,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之后,还需要进行确认和审核,如需要平衡调剂或者代用的钢材,不能立即进行采购,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除非时间特别紧急,但是也不能因为时间的紧急就不对采购计划进行修缮,否则将会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采购部门通常在制定完采购计划之后就立即安排人员采购钢材根本谈不上平衡调剂,利用库存,造成采购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
1.3 采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钢材采购的主要参与人员是采购部门人员,合理的钢材采购对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很高,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职业态度都会对钢材的采购产生重大影响。优秀的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采购过程中会为企业的利益着想,而素质较低的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难以做到随机应变,甚至和采购商互相串通,增加企业钢材采购成本的同时,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比如有些采购人员因为素质不高,对钢材的型号分辨不清楚,采购了不符合要求的钢材或者和供应商串通故意抬高价格,从中谋利,损害企业的利益。
1.4 钢材的采购未能遵守规章制度
企I钢材采购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出库等都有固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足,大打折扣,造成采购环节出现问题。
2 企业钢材采购标准化的推行
鉴于企业钢材采购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企业的采购成本将大大增加,损害企业利益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某些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钢材采购标准化的推行能够针对钢材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手解决,使得钢材采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将结合企业钢材采购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钢材采购标准化的推行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 钢材需求的标准化
2.1.1 根据钢材的消耗规律,实现储备的差异化。以月为单位对钢材需求计划进行差错率考核,确保平衡、反馈、处理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科学、合理地编制钢材采购计划,每个月月底要定期清理超过交货日期三个月未执行完且不再执行的采购申请和网上过期数据。依照实际生产的需要,制定安全储备计划,以近两年的月平均消耗体现出的数据为参考标准设定安全储备值,如果钢材储备低于安全储备值,则启动安全储备计划。安全储备值原则上定为三个月的预测消耗量,但是可能在生产旺季的时候,该设定值并不符合现实需要,因此在旺季的时候尽量将安全储备值的设定延长至三个月以上的预测消耗量,但是最好不要大于六个月的预测消耗量。
2.1.2 把控好入库进度,按需备料准时供应。第一,将需求用料计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项目总需求用料计划、分批需求用料计划以及当期领料计划。领料计划在制定的时候需要根据生产进度的实际情况来,最好能够提前一个月上报下一个月的领料计划,其实就是备货周期设定为一个月,到货之后,两个月下料车间全部领用,如果因领用不及时导致问题出现,则后果全部由下料车间承担;第二,依照生产进度和需求计划的上报情况把控好钢材的入库进度,将进货分为多个批次,以防出现钢材积压;第三,制定一份钢材供应运行表,该表需要包含供应期间的需求、发料、资源、储备等即时动态,根据该表还要能够对库存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实际用料和用料规律有很好的了解,掌握好进货进度,为下一步的采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2 钢材采购的标准化
2.2.1 整合品种规格,实施批量采购。采购期间,采购部门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尽可能采购大型钢材厂的优质钢材,尽量统一产品的规格,这样将会对质量的控制和价格的控制工作更加有利。另外,评估供应商、合同的价格、质量和服务,全面实现供应商考核由静态、定性向动态、量化转变。将供应商分为不同的级别,实施分级管理,与战略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其他的供应商就要视情况而定,如一般的供应商就需要建立起有序的竞争关系。
2.2.2 介入计划形成,集成需求批量。企业的钢材用料有些时候比较经济,为了能够保证生产用料能够及时,提前介入非常重要。采购部门需要同设计部门和生产部进行沟通,提前确定产品的规格、数量,保证生产用料得到安全及时供应。以某机床厂为例,采购部门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提报的计划、生产进度、钢材消耗规律,结合库存与货期稳步采购。
2.3 钢材管理的标准化
2.3.1 优化库存结构,减少库存积压。采购部门应当本着“降本增效”的原则,统一储备所采购的钢材,充分发挥出物资储备专业管理化的优势,将库存成本降低,减少存备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的其他生产环节的资金充足,建立健全清仓查库、平衡利库等存备管理机制,对积压钢材实施调剂或者改代利用,从而实现库存结构的优化。
2.3.2 梳理整合编码,推进需求标准化。企业在进行钢材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钢材编码未统一、各系统采购信息难以集成,共享无法实现等问题,这就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处理,统一物料编码,推进采购相关系统的紧密集成。在统一编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钢材的自然属性进行安排,其次才按照钢材的使用和管理属性进行安排。以某车辆厂为例,因为编码不统一给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该车辆厂下大力气对所有3012个编码进行整理,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最终确定正确的物料编码数为2402个,这说明在整理之前存在610个误差。同时,针对错误编码,仔细核实,修改了322个,删除了288个。在对编码进行梳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生产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新的物料编码继续产生等问题,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物料数据,要求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企业网站上新增物料编码申请的一级审核工作。这样一整套程序下来,企业物料的编码将会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以往物料堆放的随意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物料的品种在进行整理之后也大大减少,使得库房的积压和库存占用Y金的情况减少,减轻了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总之,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将消耗各种资源,而钢材等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大。对企业而言,在进行钢材采购的时候一定要分析钢材采购工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推进钢材需求的标准化、推进钢材采购的标准化、推进钢材管理的标准化等层面出发推行标准化钢材采购。在计划、采购、使用、储备等主要环节的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从源头上降低采购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林少燕.浅论企业推行钢材标准化采购的思考[J].商
场现代化,2014,37(14).
[2] 安志华,郭旭峰.施工企业集中采购方式初探[J].建
筑施工,2016,17(5).
[3] 王新哲,刘宁.建筑钢材采购价格组成与采购成本控
制[J].建材与装饰,2016,35(11).
[4] 翟建勇.采购招标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和探讨[J].石油
石化物资采购,2014,52(12).
[5] 郑建永.加强钢材采购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J].
中国科技博览,2014,120(5).
【关键词】危化品 安全标准化 管理措施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预防事故,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危化品企业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随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于危化品从业单位生产安全标准化规范、办法的出台,我国各危化品企业纷纷开展了安全标准化工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滞后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进程,对危化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 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的问题
1.1 安全生产标准化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还没有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一些企业认为其不是国家强制性的要求,因而在思想上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只将其当做是上级管理部门安排的任务,思想消极,加上安全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化工企业更加不愿意进行这项工作。
1.2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
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企业还存在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将安全标准化与其它的安全体系和标准化规范混淆在一起,认为其与“ISO质量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了“三标一体”等体系认证,就能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而实际上,虽然安全标准化规范与别的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有着共性,但标准化规范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详细具体的要求,其在实践操作中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更有针对性。
另外,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企业或者将其当做一项安全工作,只单独交给安全部门进行,或者是疏于管理,管理、工作的标准照抄照搬一些样板企业的管理方法,而未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使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不符合实际,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目的。
1.3 企业内部缺乏良好部署
在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中,由于对安全标准化及规范内容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企业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部署,安全部门独自进行或者各部门各自独立进行,无法达到“全员管理”的要求,各个部门的台账、档案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管理混乱。
而工作的开展也是时紧时松,在企业加大推进力度时,各部门热情高涨,企业推进力度小时,各部门就会对安全标准化工作比较冷淡。
1.4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薄弱
一些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经济效益等的制约,加之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重视,缺乏对安全标准化的建设,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人员少、规模小,一些中小型企业中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有些甚至没有设置职能健全的安全管理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条件薄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 采取措施,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针对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安全标准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力度,企业内部也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工艺安全操作及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培养,适时地引入专家小组,建立并进一步地完善安全标准化体系,将安全标准化规范贯彻落实到实践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2.1 加强政策引导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及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提高全员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对安全标准化在思想上的认识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的要求,致使一些企业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危化品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一些限令整改等措施,并培育样板企业,开展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交流,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加强对标准化规范的培训力度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的问题,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力度,分别对企业管理层和安全管理人员及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时,地方政府安监部门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而企业内部的培训则应针对工艺技术人员的安全操作,根据工艺的操作要点,结合具体工作中的环境、设备、物料等多方面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3 抓好组织,适时引入专家小组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为了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应当组织以高层管理层为领导组长的创标小组,统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同时,还可以适时地引入专家咨询小组,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完善标准化体系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中,为了能够实现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明确具体的操作,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的性能,从而更好地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到实践中,促进企业发展。
3 结语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安全,还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生产形势,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积极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将安全标准化规范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企业和地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新,汝刚.危化品行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探[J].冶金动力,2012,(4)
[2] 何伟平,蒋建宜.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州化工,2011,(2)
关键词:会计报表;标准化;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企业会计标准化就是企业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会计问题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问题进行预测,然后制定和各种条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活动。企业在运行中实行会计标准化能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有序性,对于企业会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会计标准化是随着企业主客观环境的变动而不断改进的。
一、现代会计标准化内容
现代企业会计标准化内容就是会计通过各活动为人员提供一些有效的经济信息。具体来说,会计标准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标准化的会计概念。就是对会计的职能、性质、工作程序等学术名词进行了统一,建立了统一的标准。第二,标准化的会计方法。指的是对会计工作中的各种分析和核算方法进行了统一,例如,财务清点方法。第三,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就是对会计报表的内容、形式以及附表、说明等内容都进行了格式的统一,对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送范围进行了统一的划分和明确。第四,标准化的会计凭证。指的是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会计凭证的规格和内容等做了统一的设置和规定。第五,标准化的会计账户。对会计工作对象进行划分,分别按照不同的类别给予一个简单的名称,也就是明确了会计科目,对会计记录的结构等做了统一设置。第六,标准化的会计档案。对于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会计报表、会计文件、会计凭证等按照一些的分类要求进行分类保管,这种标准化会计档案管理是与企业会计的发展相一致的。
二、企业实施会计标准的意义
1、建立会计活动的最佳秩序
企业实施会计标准使人们在进行会计活动的时候使用同一的标准,这样不仅能促进不同企业会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而且能让会计工作者享受会计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障作用,使企业会计要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从而促进最佳会计秩序的建立。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而且能对企业正确的发展决策产生影响。实施会计标准能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衡量,从而保证高质量的企业会计信息,只有高水平的标准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企业实施会计标准化,尤其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可以保证形成的会计数据之间的相容性比较高,不同的会计就可以使用相同的劳动成果,避免了重复计算,减少了人力物力的使用,对劳动成果形成重复利用。同时实施会计标准化能以相关的标准约束企业会计人员,从而提高的业务能力,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4、实现对会计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会计标准化是当前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对于实现企业会计科学化管理有很大的作用。会计标准化能为企业提供会计工作目标和依据,对企业会计工作经验不断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完善。另外企业会计标准化还能对会计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最终实现企业会计科学化管理。
三、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原则
1、前瞻性原则
因为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中要遵行前瞻性原则,在制定会计标准、执行会计标准的是不仅要根据当前企业会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多样化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形势以及企业内部情况的变动,会计标准化要具有超前性,制定的标准要对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减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损失。
2、时机性原则
企业会计标准化是企业在长期的额会计工作中总结出来经验,但是企业会计标准化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一些会计项目的实施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那么不仅不能对会计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企业在会计标准化中要把握实际,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合适的会计标准化项目,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要进行修订,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标准化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3、全过程原则
企业会计标准化是对企业会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和约束,所以企业在实施会计标准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各项会计标准的建立,同时也要对会计标准化执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价等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实现企业中会计标准化的全过程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会计标准化真正发挥出其作用。
4、高效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标准能为企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企业往往在会计活动中不断加入一些新的会计概念和工作环节,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新的会计标准的加入不仅不能帮助企业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增加了企业会计工作量。所以企业在实施会计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效性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会计标准化对象数量和类型进行删减,尤其是对一些重复的环节要淘汰,减少企业会计工作量,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5、一致性原则
企业会计标准化中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整个会计标准化体系是有很多单项会计标准组成的,一旦单项标准与整个会计标准化体系不协调,那么会计标准体系的实际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企业要坚持一致性原则,保证企业单项会计标准能与整个会计标准体系相一致,维护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结论:
总之,企业实施会计标准化能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实施会计标准化的时候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企业要保证会计标准化真正发挥实效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提高会计活动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汪皆斌 企业会计标准化刍议[J] 现代经济信息,2010(05)
[2]高方露 现代企业会计标准化探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我们要了解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首先就需要了解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企业管理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顾名思义企业管理标准化就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增加,进而让企业的生产能够有序的进行,让生产效率得到加快,最终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其经济效益,让企业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也让生产管理更加的和谐有序。一般来说,管理标准化的核心内容是管理,只有通过有序的、标准化的管理,才能让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得以统一,然后在生产过程中辅以科学的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方法和程序,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众所周知管理标准的类型在企业管理中是各不相同的,各个部门环节管理所参考的管理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实施企业管理标准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乎情理的管理标准。
2、企业管理中管理标准化作用分析
2.1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激发企业潜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即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利,而要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就需要减低企业生产的能耗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同时还应该增强企业生产的效率。因此有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制定一个合适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就能够让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的进行,让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得以发挥。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并能够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同时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让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的先进,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所以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自身的潜力。
2.2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当中表现尤为明显,众所周知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是这些差距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屹立于世界之巅带来了挑战。而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为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帮助,因此说一个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成败是没有问题的。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国际管理标准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才能让我国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2.3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标准来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出现。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化大生产中所涉及到的规模、品种以及质量要更加的复杂,因此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为了实现企业质量管理的提高,我们应该把高水平的管理标准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工作当中让工作人员分清自己的工作,进而让各种复杂的工序系统化。通过企业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可以彻底的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优化,避免企业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问题,最终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让企业的质量管理得到全面的提升。
2.4企业管理标准化能够增加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人才更加的重视,人才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巨大的,他能够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目前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员工综合素质对企业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通过培训现代企业制度下最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来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管理的标准化。通过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以及对日常工作的绩效考核,企业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更加的明白自身的职责,从而让企业真正的受益。此外企业管理标准化可以避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的情况,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企业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秩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
3.1加强对标准化的审查力度
提高企业管理的标准化首先要加强全面的标准化审查力度,这就要让所有的企业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审查中来,让企业工作人员把标准化的内容当作自身工作的组成部分,把标准化的审查与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工作人员成为企业管理标准化的载体,让企业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所增强,进而让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管理系统认识加深,以便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加强全面标准化审查还可以拓展标准获取的渠道,例如通过对相关标准的内容进行公示,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的相关标准的认识更加的深刻,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最后加强全面标准化审查还可以通过网络化建设来实现。因为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员工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也能够通过网络互相联系。而企业通过网络化建设能够让员工更好的了解工作的相关标准,进而让工作的效益得以提升。
3.2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
企业标准化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联系起来,以便让企业的各个环节的功效得以最大化的发挥。进而在落实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同时,让企业更加具备竞争力。所以在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管理标准化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并把研究出来的关于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成果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更多的帮助到企业的发展,并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得以建立之后,企业就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让管理标准化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当中,如此才能让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得更加的合理、有效。
3.3突出企业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了解
要想将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企业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个标准化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有不少标准化的体现,只是这种标准化对每一个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突出企业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了解,让他们认识到标准化的内涵与外在联系,就能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员工的标准化认识可以通过普及和轮训的工作来实现,如此才能让企业的员工深深的认识到标准化,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3.4完善企业的配套机制
完善企业的配套机制能够加大企业标准化的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从企业工作岗位的细化方面入手,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持企业的生产效率,如此才能让企业欣欣向荣。此外还要控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层次,让管理的标准化更加的全面,这就要求在制度企业管理标准化时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各种标准,当熟悉了相关的标准之后,就需要对企业自身的标准进行制定,最后完善企业的配套机制需要对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职责进行明确,这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让企业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最终让企业营利的目的得以实现。
4、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企业;标准化;创新
近年来,全国电力企业都在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发展思路:以电力生产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以安全生产减亏扭亏为主线,以市场营销、电煤供应、资金保障、设备治理、节能降耗、创新创效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向一流的行业管理水平迈进。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目前,电力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发展和转型越来越需要以标准化管理模式来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利用标准化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加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
电力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能够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企业标准体系应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对其他体系提供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贯彻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为载体,建立标准体系,坚持系统推进和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将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固化和凝炼,形成标准,并不断深化标准的有效运行、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使其融入日常工作。
随着电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往往一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来协作完成,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手段来开展生产分工和协作,优化配置电力企业的劳动、质量、成本、服务等四大要素,推进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运用标准化管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科研成果来促进电力企业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做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流转合理、资料规范、证据充分,奖罚考核分明。实现结构、人员、流程及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企业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三、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1.快速推进“三标一体化”的建设,并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要先明确企业三大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技术标准对的是“物”,是指对技术的具体要求;管理标准对的是“事”,是指对工作流程的描述,重点是弄清楚工作程序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工作标准对的是“人”,是指要明确岗位的责任,责任的来源是管理标准的相关条款。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要按照“做你所写,写你所做”的实施原则,认真依照管理流程、制度、标准进行设备检修维护及运行调整管理,形成设备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模式,真正达到动态管理、数字说话、程序办事、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
电力企业要借助“三标一体化”建设的契机,从各级管理、生产岗位入手,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设备检修与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修编完善。
2.大力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使相关标准能够落实到位
要想标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其第一步就是要对员工开展培训。首先依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要对标准化工作思路予以及时更新,对标准化知识予以补充。将标准化培训计划制定出来,使其符合生产实际,再依据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标准化教育培训应当对培训方式予以合理创新,使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不应当限定在集中授课以及定期考核等模式内,分层次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借助标准化宣传培训,让每个员工对与自己所在岗位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促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标准宣传工作的落实,企业应当每年年初对标准宣传贯彻计划和标准培训计划等进行制定。为了使计划的顺利实施得以保障,在对相关规章制度予以完善的同时,应当对严格的保证措施予以制定。与此同时,企业要对“质量至上”的目标方针予以坚持,对相关运行和检修规程予以严格执行,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实行自查并认真接受检查,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的整体安全。
3.健全企业标准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管理网络?
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就标准化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予以完善,使其健全,让全员、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形成,使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就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予以成立和承认,依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将相应的方针、政策等提出来,使标准化任务和指标得以确定,对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督促。标准化管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予以全面负责,使标准和标准化体系结构间的接口得以协调好;与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关的计划规划、经费、重大事项的组织等都应当由专职的标准化管理员负责;还要负责收集标准信息,审批组织标准等。各企业都应当就兼职标准化管理员予以设立,让他们负责修订职能标准和宣传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得以在岗位上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理念,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要件,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电力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的传统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标准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进行创新。标准的内容除了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还要充分体现各企业的实际特点,反映企业的优势资源;要充分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隐性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根据对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以及竞争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适时修改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在进行标准创新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对技术的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技术创新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为现实,这就要求企业增加技术和资源投入,不断创新,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