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49: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篇(1)

关键词: 今本《文子》 文学审美性 思想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但鉴于其诸多版本的界定性、真伪性、边缘性的复杂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流传和发展。将今本《文子》作为整体进行阐释和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虽兼承新道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却因伪书说而长期不能得到世人重视的尴尬。其书蕴含的丰富黄老道家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文艺、文学、政治等各领域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思想性、启悟性方面进行如下探究和阐释。

一、今本《文子》文本的诗化性及情辨性特征

今本《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含有大量的议论文字。其在论旨上“宗传统道家思想”而有所发展,在行文上更是“法黄老理论”而振扬其风。其语言风格既有南方楚地文学浪漫飘逸的痕迹遗存,又有早期秦汉文学说辨论理的演进特征。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一文中强调:“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所谓“泽”即光泽、润泽,或可理解为恩泽后世。的确,在诸子的著作中,文子之作的最大优点就是“论道辨理”饱含情感,《文子》不讳言“情”,且更特别强调“情”的作用,在其看来,治理天下不是靠政令制人,不是靠权威压人,而是强调真情感人,诚信服人。虽讲治国之道,但“语因情发,言为心声”的意识确有其进步意义,发言吐语、著书立说,也才更重表达真情实感:

夫水浊者鱼,政苛者民乱……影之象形,所修者本也。(《精诚》)

这段文字前面抒发了对“政苛令繁、欲多求甚”的统治者的憎恶之感,对“争斗伪诈、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痛觉之情。阐述“无为而治”思想的文字,由激愤之情渐变为激昂之情,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由于感情充沛而强烈,故“辞不繁不足以达其情,语不详不足以表其意”,文字便有了风行水上之势,洋洋洒洒,焕然成章,其富有情感的论述使人犹如看到了作者“纵论治国之道、畅谈天地之理”时的慷慨激昂抑或冷漠沉静的形象,也启发了人们对文艺的本质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且《文子》用词遣句简洁生动,准确明晰,其对字句的自觉锤炼和刻意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学意识的增强和文学创作性的进步。其文讲求对字协韵,较多采用四言句式,突出了文章的音乐化特征,易于诵读而传播广远。许多段落又富有诗歌的韵味,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以楚人惯用的语气助词“兮”字入句,在句中起到了调和韵律的作用,文句更富咏叹意味和抒情功能,有浓郁的楚歌情调,如:

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上仁》)

在对偶和排比手法方面,《文子》也运用得较为普遍。文章又多骈句俪辞组成,可与后世词句整饬的赋体作品媲美,这无疑是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艺术形式美的结果,显然更具有达意抒情的文学自觉性。

总之,在文学体裁上,《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它的诗化特征仍很明显,特别是杂有较多的议论文段落,也显示出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在艺术表现上,它借鉴了老子的创作经验,沿用了《老子》的修辞手法,且有所发展和提高,注重文章的审美化,更追求文章的艺术化,这也是该书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今本《文子》与《沧浪歌》、《诫子书》等文关系的问题

(一)关于“《沧浪歌》创始权为文子”的思索

张松辉先生在《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一书中提出:“《文子·上德》的记载证明《沧浪歌》的初创权应归为文子。”我认为此认识涉及今本文字增益性问题,有部分不可证因素,但确有较大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其既与今本《文子》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又关涉到与“《文子》为屈原思想上源文化”观点的连贯性和价值性问题。文章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其二者思想结合,作如下分析。

1.今本《文子》从尊崇道家思想传统的角度,注重“心治”,同时也主张采用“法治”。若说此书“心治”思想多是受到春秋大义的遗响,那么“法治”思想则是“明见之主必求治国之臣变法图强”的重要标志。

《文子》立法对象的界定,也反映了对君主的一种理性要求与审议,楚国的屈原时代,“法治”思想已遍地生花,屈原及其同仁在楚国奔忙,尽管各有所憾,但已显现“法治”思想同“心治”思想斗争的必胜气象,而《文子》作为前期的楚文化著作,对屈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是极有可能的。

2.《文子》和屈原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上有所一致。屈原作品对道、德、仁、义、礼各种思想因素在社会秩序构建时作用的认识,已较《文子》大大前进了一步。其将此五者认为是“美政”统治不可或缺的思想因素,这与《文子》的黄老思想有着相通的渊源性。且两者在儒家思想方面的显著特征,又都表现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

3.《文子》思想通于“刑名”之学,屈原也重视“名与实”的统一,两者的共同性是发人深省的。屈原认为有“实”才可有“名”,即“善不由处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无实而有获”。故“不干人、不屈己”的精神,也正是屈原千百年来对中国文人的人格影响之所在。

4.同《文子》一样,屈原主张变法图强。吴起变法之事相去屈原之事不过四十年之遥,楚之俊杰之士如屈原者,必将深刻认识到“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重要性,且屈原的改革亦曾部分的付诸实施,故此屈原的法家思想也可窥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列《文子》入道家类,而屈原思想中也有部分道家思想因素,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也是战国时期黄老思想最活跃的地区,屈原生长与此,耳濡目染,本族文化思想积淀的影响一定是相当深厚的。由此可见,《文子》不仅可以作为研究秦汉哲学、经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屈原的源流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材料。今本吸收了儒家思想而融会贯通,旁通于刑名之学而有所创新,由道生法,强调了朴素的法制理论,汲取了多家的思想,丰富光大了道家学说,其对屈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以上由“沧浪歌创始权的考索”引申到的对“《文子》思想与屈原思想延承性”的探究,提醒我们从文化区域性的影响和文化纵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屈原思想的内涵。这样,既可抛砖引玉地解决屈原思想中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我们对《文子》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

(二)关于对“《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的认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不免于下流矣!(《诫外生书》)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以天下之目视,……百官修达,群臣辐凑。……(《文子·上仁》)

由上文可见,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论述亦见于今本《文子·上仁》。《诫子书》、《诫外生书》等篇作为表现诸葛亮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品,其“淡泊”、“宁静”、“绝”、“忍屈伸”等理念,亦为黄老新道家所阐发。

从引文分析,两篇文字与今本《文子》语言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只是个别词语略有变化:“明德”改为“明志”,对“”用了“绝”字,对“屈伸”用了“忍”字。当然,由于今本文字的增益性问题,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断定《诫子书》等文的言论承用今本《文子》原文,但较之前文对今本成书和思想的分析,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即使其对今本此句未加引用,两者的黄老思想亦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若说诸葛亮主要是新道家思想的体认者,不仅是因为他以新道家的“宁静”、“淡泊”为基本行事风格,其也与其他所有新道家一样是积极“入世”的。“宁静”为了“致远”,即朱熹所说的:“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得十分明白,要“明志”,要“致远”,他的“志”绝非“悲守穷庐”,而是“志当存高远”。本来“躬耕”,但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是“以屈求伸”,即所谓“入世而不避世”,这也正是新道家的重要特点。

诸葛亮《诫子书》的言论及反映的根本思想及渊源,较大程度上是黄老新道家思想,可理解为是以黄老刑名为主的异端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兼采众长”。且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诸葛亮《文集》资料看,他的表、梳、书、教、论等文,也有较多反映其黄老思想的论说,甚或其本人的所作所为,亦多新道家风范。①

当然,关于黄老新道家的总体思想观念,今本《文子》与诸葛亮确有一致性,值得探索。在每一段进步开放的历史时期,黄老新道家思想对社会各阶层起到的重要影响和启悟的可能性就更加明显和积极,这应该既是黄老思想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进步性的独特魅力体现,又是其作为政治统治手段在传统中国社会不断适应管理层需要并使其不断得到发挥和完善的历史必然。

综上所述,今本《文子》在唐代成为“通玄真经”是有其历史必然原因的:该书的思想内容既与唐代初期上层阶级提倡道家思想的政治性相符,又能以它黄老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适应社会恢宏大气的时代特色和广大民众昂扬热情的进取情怀……以上即为对今本《文子》与文学审美性相关涉部分内容和思想的些许理解和体悟,其进步意义对今天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价值和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499-513.

参考文献:

[1]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黄钊.道家思想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篇(2)

一个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足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说:“用火烧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

第三个说:“撒上生石灰连根都烧掉。”

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吧,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见我,除掉的,就不用来了。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他们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令他们惊讶不已的是,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地边上立着一块木牌,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想要根除荒地的杂草,就在上面种满五谷。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儿童的心田里播种美德长满五谷,那邪恶之草便没有生长的环境。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的心田里长满五谷?我们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先贤古德,想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曲阜市实验中学有幸滋长在这文化圣地的土壤里,自学校创建之初便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在学校《2003―2009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文特色学校的目标,并孕育催生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全体教职员工也一直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从经典中接受熏陶

诵读活动分三个阶段,分三步实施。

第一阶段:诵读《箴言》。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治学、从教、为政、品德修养、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言论,言简意赅,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生在孔子故里,长在孔子故里,如果不了解孔子,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岂不枉为孔子故里人?我们从《论语》中精选100条极富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警句,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评说,集成《箴言》,收入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供同学们诵读学习,旨在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思想,从孔子等先贤的嘉言懿行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宋代大儒程颐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又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话说得多么中肯啊。我们学习《论语》,不但要品读其精华,领悟其意旨,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同学们能知之,好之,乐之,行之,实实在在地学会做人,这才符合学校实施这一育人工程的真正意图。

第二阶段:涵咏“百诗百联”。

诗教,是传统育人途径之一。孔子指出,“不学诗,无以言”。并且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他看来,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海德格尔曾经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楹联也是如此,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曲阜有中国第一楹联城之称,学习联语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词楹联,表现领域深广爱国之心、思乡之情、山川奇观、人生哲理、古今得失,林林总总,蔚为壮观。我们博阅精取,从中遴选诗词百首、楹联百副,让同学们读读背背,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去体味,真正对文学产生兴趣,在阅读欣赏中开阔视野,提升文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第三阶段:鉴赏古典美文

古典美文,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人格的写照,其中不少反映了古代先贤们的懿行高风,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陆游的《放翁家训》、刘向的《逢鸠》等。鉴赏古典美文,旨在鉴古观今,追念先圣遗风,弘扬传统美德,进行道德教育,以期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之目的。

学校按照计划要求学生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诵读活动,熟记原文,领悟要旨。每学期期末,由教务处组织对所学内容进行笔试,或组织诵读竞赛,从中涌现出许多优秀小朗诵者。

二、举办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家,可谓文化底蕴厚重,应该说,曲阜实验中学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经典诵读作为育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去孔府、孔庙、孔林参观,诵读《论语》,组织学生去孔子研究院、论语碑苑,参加孔子文化节万人诵读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儒家文化之博大,传统美德之崇高。现在八年级学生能背诵《论语》约三百则和《大学》《中庸》部分精彩文段,七年级学生能背诵精选古典诗词二百多首。

同学们通过走近孔子,历览圣贤生平事迹,感受古德的伟大,鉴照自己的渺小,体验到了“十年读书,一朝顿悟”的诗意快乐。

学校还广泛开展学生兴趣俱乐部活动。小艺术家协会,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书法、国画、乐器演奏、舞蹈,组织红歌会,唱校歌、国歌,军歌等革命歌曲,振奋他们的精神;北辰文学社,让他们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新月诗社,把爱好诗歌的学生组织在于一起,并且成功举办了诗歌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和诗歌讲座。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尽情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正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必需的吗?

三、结合课题专题研究,逐步深化传统教育

在21世纪的今天,学校教育肩负着教育下一代成才的使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和《我的月亮》创新教育实验课题。我们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进行情感熏陶。使之明理启智,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在和国内外一些学校进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中,坚信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并且相信自己的包容性。学校在与新加坡基督堂中学友好交流过程中,精心策划举办了“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等联谊活动。活动中双方师生一起诵诗唱诗,共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领略中华古典文化的特有魅力。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诵读《论语》箴言,涵咏唐宋诗词,鉴赏古典美文,吟唱聆听经典歌曲,游览名胜古迹,已经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传统美德之高尚,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自己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中学时代就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