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4 11:4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理论

篇(1)

1实践先行―共同的生存诉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造活动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然而,随着从无意向到有意向的转化,建筑的作用也从最初的纯物理功能演化为具有意义载体的功能,它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物质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还要经常被要求具备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觉或亲切柔美、或庄严肃穆、或富丽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会功能方面,建筑也经常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和等级,同时还会起到防御、教化、规训等作用(如城墙、寺庙、讲堂和监狱);在哲学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经常要与宇宙和天象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的宇宙观。正是这些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的需求,才推动了设计或者意向的发展,从而诞生了专业的建造师(在中国是匠师)。反过来,建筑师又在实践中提炼诸多设计手法和技巧,结合自然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法式或规制。但是,这些法式仍不能被称作理论,因为它们仍然还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经过抽象和推理,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更没有演绎。

2理论产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论,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数学在内的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支撑,并拥有古罗马帝国大量宏伟建筑活动的实践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论,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相继出现了阿尔伯蒂(意大利)、布隆台(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建筑家的理论着作。总体来讲,18世纪以前的理论,是以数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理论家们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被一种数学法则所控制,他们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美妙,从中推演出万物所应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为宇宙的模型,也应该遵循这些比例。这些理论,往往是个人观点和心得,主观性较强,理论本身所涉及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则,对于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所以对于实践的指导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适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关心内部空间和人的行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依然自发自觉地进行,并创造了建筑历史的主体。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推进,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崇尚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影响到建筑理论,也将近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包容进来。到20世纪(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论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先进成就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建立一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使建筑理论的体系化超脱了个人而成为一种群体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维活动,是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与天象成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时,与收获相关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进程。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建筑理论与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范畴、体系与机制。在中国文化的宏观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于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百工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整体世界的把握需要,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器物制作这两种活动分割开来,并与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设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与维系社会等级相关的思维活动纳入到礼制及典章范围,称为“道”,与有形的器物制作相关的思维活动被纳人“工”的范围,称为“器”,道与器的巨大鸿沟,加上后来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与施工、建筑于结构的专业划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也依然产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论萌芽的建筑技术书籍。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应当数北宋时期由王安石主持编写的,由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也兼有施工手册之用)―《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代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3当代建筑理论

当代建筑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理论(如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应用理论(设计原理、方法论、工具论……)、跨学科理论(如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建筑心理学……)以及建筑评论等。基本理论属于建筑哲学范畴,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理论是有关设计方法的学问,它是伴随着传统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而诞生;建筑历史与理论是研究建筑发展历程与动因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技术、文化与艺术等因素;建筑设计原理是专门研究具体建筑类型的设计原则与范式的学科,也是直接指导建筑实践的理论层面。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跨学科理论两大范畴进行,因为这两大范畴对建筑创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态度。

篇(2)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建筑概述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2. 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 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 住区风环境设计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 自然通风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 “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 日照、遮阳与采光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 护结构布置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篇(3)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外围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围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项新技术和新理论引入到了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加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生态建筑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追求建筑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建筑理论,也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保护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这种生态建筑理论更应该获得推广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一、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近年来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这一切的背后,许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使大面积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各种污染已经充斥着整个环境,这就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显得迫在眉睫,各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考虑环境的因素。建筑行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支,建筑的取材、施工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建筑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视环境保护的生态建筑理论,它的含义是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到一起,减少资源消耗,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寻求人与自然平衡的发展理论[1]。

二、生态建筑理论的原则

1. 重视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长远发展,生态建筑理论首先要注意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

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建筑理论注重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在建筑设计时不断将楼层加高,把停车场转为地下,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例子。另外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意提高利用率,而且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浪费。

3. 适应生态地域特征

为了使建筑在竣工后与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相吻合,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区域的生态特征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周围建筑的风格形态和自然环境,在设计时要能够将建筑融入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

三、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生态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宏观上可以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安全性选择、节能设计、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四方面考虑,应用到具体设计内容上,可以从通风、绿化、采光、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外表面结构设计五方面考虑,下面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了建筑最终是否能够体现生态建筑的特点。因此在起初建筑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选址能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平衡实地进行考察,协调好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物的多样性[3]。在建筑宏观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形态的美感和对自然的影响,使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能够合理搭配,能够与自然充分融合到一起。

2. 建筑材料安全性

在建筑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每个阶段的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予以重视,注重选择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能够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时要注意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另外还要对建筑材料的整个循环过程,进行充分考虑,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到使用,直至若干年后废弃,都要保证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

3. 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

当前科技水平发展迅速,许多新科技在建筑领域不断涌现,在建筑设计时,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设计,将建筑与自然进行结合,通过计算机,创建出建筑效果图,使电脑控制技术融入到建筑内,实现先进物业管理方式,为建筑竣工后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基础。这种利用科学设计的手段将自然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保证建筑质量,而且能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4. 节能设计

现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了当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生态建筑理论中,更加注重能源的节约设计,可以分为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建筑设计阶段,采用建筑材料要节能,例如限制使用实心砖,可以节约大量粘土和减少建筑承重压力,推广使用高科技复合材料的保温板,保温效果好而且使用年限长。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建造太阳能供暖系统和风能发电照明系统,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是当前的首选[3]。

最后,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要充分注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消耗,例如设计安装节水型水龙头,建造废水再利用系统等,减少宝贵水资源的浪费。

5. 具体应用

5.1 通风设计

建筑的通风对于室内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整体设计可以影响自然的空气流通,在设计阶段,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要考虑其对空气流通的影响,尽量不改变原先的流通方向,实现自然流通。所以,就要求设计人员对空间设计和整体布局都要考虑周全,将一年四季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进行模拟,从而辅助完成整体通风的合理设计。

5.2 绿化设计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绿化,会让人们感觉到建筑中融入自然的气息,而且合理的绿化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室内外温差。在对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考虑人与绿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绿化面积,要使人与绿化能够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其次要合理搭配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从整体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水与绿化环境能够改善建筑区域内气候的目的[4]。

5.3 采光设计

我国的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夏季、冬季的光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都不同,太阳光对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益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采光进行充分考虑。在建筑设计时,要搜集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建筑之间的遮挡是一项重点,要对整体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的采光能够实现最优化。

5.4 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

噪声和空气污染会对建筑内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在建筑设计时,要实地对噪声和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使建筑尽量离交通线有一定的距离,在临街区域要进行绿化覆盖,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建筑的影响[5]。对于噪声超出标准的区域,要安装隔音玻璃;对于空气污染方面,尽量利用通风设计来进行改善,必要的可以增加空气净环设备,提高建筑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5.5 外表面结构设计

对于建筑外表面结构的设计,不但要有艺术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符合人们审美的观点,而且还要注意窗户和外墙的结构布局,通过对采光的研究,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尺寸,墙体采用环保型保温材料,使建筑内外温差减少,增加人们的舒适度[6]。

总结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产物,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要在建筑领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本文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富平,栗德祥.绿色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集成应用[J].建筑学报,2007,(9):47

[2] 叶炯,张鸣,朱达莎.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9,(6):194

[3] 杜全虎.人性化的节能适宜技术生态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18):173

[4] 黄少云.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山西建筑,2008,(26):138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human beings as a member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get you need to natural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also must assume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t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ers realized onl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harmony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of mainstream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 cre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环境经济的发展,现在建筑设计的思想也正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建筑设计更加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自然的维护者。现代工业的发展,极大促进建筑材料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工业、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所提供的物资基础更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执行能力空间。而生态建筑正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对现代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反思的结果,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设计师们开始考虑现代工业文明是否能给人居环境带来纯积极的影响,于是有人提出:“所谓的生态建筑就是将完整的生态系统纳入到整个建筑当中,在整个生态体系中,要使得能源和物资能够重复循环利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无废生态平衡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二、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会直接映射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现在整个地球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也相应地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在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必须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中一定要保证对生物圈的绝对完整,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也要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充分利用地面空间以上资源,发挥高层建筑的空间利用优势,建立起高效的空间体系,从而充分利用空中资源,例如构建规模较大的城市建筑;合理规划地面资源,地面资源的规划一定要考虑到建筑必须亲近自然,将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建立花园般城市;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拓展整个建筑的空间纵向比例,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这样就建立起地上和地下三层空间的完整建筑体系,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将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建筑和生态的相互之间的平衡。

(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地域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整体形态,考虑到当地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特点,把握好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风俗文化和其他资源能源的分布状况,在建筑设计中扬长避短,使得建筑设计和当地的生态、人文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生态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科技解决建筑生态问题

这种设计方法要求对建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详尽的了解,对相关问题的导致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和评估,最后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设计中建筑生态问题。这种技术主要集中在物理技术上和建筑材料技术上,将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转化为大众使用能源来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同时,必须将数字技术与新能源进行相关领域的结合,打造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力在其中的干预程度,实现建筑生态环境营造的人工智能化,同时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个建筑的设计质量。

(二)从具体地域环境出发,贯彻乡土地方主义来进行建筑设计

这是一种自然本源主义的生态建筑观,在传统文化当中,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被看作是建筑物设计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强调的重点是保持建筑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现代建筑理念中建筑与自然相对立,不顾及自然的容纳程度来进行建筑设计。在这种建筑理念下,所有的设计要领必须符合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具体要求上,建筑工程虽然要加入时代因素,加大高科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建筑设计在整体上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保持统一,建筑结构要最大限度保持与当地建筑的和谐一致统一。从建筑设计情感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敬仰的态度,从而表达出对原生态建筑的尊重,只有尊重自然的原生态形象,新建筑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当地居所的风俗韵味。

(三)生态建筑风环境的设计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局部气候的变化,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考虑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的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建筑师对风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相应的风环境检测技术手段,其在设计中经常忽略风环境的设计,而是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建筑功能区的建设、建筑装饰的外表美观、整体空间的合理利用,对于高密度建筑群空气流通只是通过经验上简单地把握和设计,因此在工程完工后经常会出现空气流通不畅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建筑负面案例。所以,良好的室外风环境的营造,对于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中,就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在通常的季节变换中,良好的风环境表现在:居住区冬季的风速不会太大,不会导致行人在行进中举步维艰;在炎热的夏季,室内通风可以达到南北通透的效果或者与此效果相接近。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盛行风向的问题,而且还要对居住小区的小环境气流风向情况有足够的了解,这些都是在建筑设计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结语: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对自己生活居住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质量的要求不是一种铺张浪费的过度开发,而是从人类情感上和自然环境上的一种完美的契合。因此,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就更加体现出一种人性化,从而为建筑设计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从长远利益上来讲,既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和执行,是新时代建筑师们共同的职业与伦理道德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彩枫.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5)

篇(6)

分形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对分形的基本特性(如分维、自相似性和分形的生成等)和分形的美学特性的借鉴。具体表现为对建筑表皮设计、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审美评价三个方面。

1.1分形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造就出奇特的、富有美感和艺术张力的建筑及其形体,它在模仿自然形态的时候容易使人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产生与环境协调的建筑形态来。分形理论的来源本来就是自然界中的奇妙复杂的事物,这些事物在自然中产生,拥有自然赋予的天然魅力。建筑的外表皮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形体的表皮一样,是表达建筑外在情感的最直接面,模仿自然形体的特征并将之附着在建筑上,既可以付之于建筑一种亲近自然的美感,与周边自然环境想协调,同时又可以增加建筑的亲和度,使人们在观赏建筑的时候既轻松又愉悦。比如东京Tod`sOmotesando大楼的外表面,采用了仿树枝分形的外墙,虽然较一般树木的尺度偏大,但是作为建筑的外墙面,白色的质感和树枝的形体给人轻松的视觉观感。此外,运用分形设计的建筑外表皮可以造成奇特的、强烈的艺术张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位于英国的康沃尔的伊甸园工程,由格里姆肖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它的外在形体就借鉴了水滴的形态,由一连串逐渐变大或者变小的水滴连续的沿一条曲线排列,每个形体内有不同的功能。水滴表面又有多个六边形的膜结构,内部充气,整个形体看上去晶莹剔透,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同时又与周边的山体环境取得和谐。

1.2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上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一般的方式是模式组织,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更深一层次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其实也是与建筑空间布局相类似的。由多个不同体积、功能、表情、形体等的建筑单体排列组合成为城市的某个片区,再由多个不同大小的相似片区组成城市的区域,而后通过道路的联系等最终形成城市。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乃至在城市设计与研究中的运用前景是广阔的,值得深入探讨挖掘。

1.3分形在建筑审美评价上的运用

从贝伦斯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的早期还是对欧式几何的运用为主,考虑传统的结构规律和美学法则,诸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而分形引入了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即“分形美学”。冒亚龙和何静堂的《分形建筑审美》一文中将其归纳为自相似的嵌套对称(如树木的年轮),分形曲线的相似美学(如鹦鹉螺的纹理),不规则自然美的属性(如沙漠表面的自然纹路)和奇异美学形式(如Mandalbrot集的分形图形)等四种,并结合建筑审美特性,提出了“分形建筑美学”的概念。无疑这是将分形运用在建筑审美上的一大开拓。这里不作赘述。

2分形建筑设计手法

将分形运用到具体建筑设计当中,需要一定的处理手法的介入,如之前提到的空间的嵌套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还要提到几个具体的运用手法,以供借鉴和参考。首先是层级并置,就是将各种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空间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嵌套并置在一起,使建筑空间既自然组合又井然有序,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是简单的复制链接关系,也可以是较复杂的穿插。而运用分形理论的简单原则却可以形成复杂有趣的空间组合。一个良好的例子就是A•阿尔托的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建筑平面的一边是由五个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扇形空间排列在一起形成的,而这五个不同空间又统一于右侧大的扇形当中,再与其他的空间通过走道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富于变化的建筑。其次是仿生与拟态,分形源于对自然复杂形态的思考,因此还原建筑形态于自然中的形体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但是仿生的运用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对自然外在形态的模仿,也有对生物内在结构的模拟,或者是对生物功能的思考等等方面。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正是对树杈结构的仿制与模拟。相同或者相似结构的逐层叠加或生长,构成了结构上的分形特性。第三种手法被称为动态,事物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建筑也是这样。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动态概念的设计手法,是运用分形理论于建筑中的一个突破。分形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原则到复杂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动态的设计手法,能够造就奇特的建筑形体感,打破传统建筑水平式的状态而给人一种动态的存在感。当人们在建筑外部或者内部走动的时候,会发现建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视觉在不断地变换形体,仿佛是“一个活的生物”一般。当代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就是动态建筑的代表。最后一种手法是分切,即将一个面不断地按照一定的分形结构逻辑细分,把一个规则的形体层层深入的分切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外传递和表达自相似特征的过程。这种手法多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当中,例如墨尔本联邦广场周边的建筑立面处理,就采用了分切的手法,使得建筑表面零而不乱,看似不同而又彼此相似。给人深刻的印象。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内涵;理念;应用

什么是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原则

1.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1.1 节能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1.1.2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1.3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1.1.4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1.1.5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1.1.6 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0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1.2 绿色设计建筑原则

绿色设计是一种集成设计,即设计方法集成和设计过程集成,它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其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1.2.1 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二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1.2.2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2.3 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在各环节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生态化原则,要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可循环。

2、绿色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景观设计一一绿色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界的时髦口号,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层错误地认为“景观即绿化”“绿化即绿色”。至此出现许多问题,使实践中的“绿色设计”并不乐观。

2.1 概念区别不清楚

目前理论界和许多一线工作者对传统的“绿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概念的区别认识不清,在许多场合将二者混为一谈,由此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在一些标榜“绿色设计”的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似乎只需搞好绿化就万事大吉,毋需在费心思琢磨其它的构景要素。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绿色设计含义远较“绿化”更广泛且深刻,它更多地与生态系统、大地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生土技术等概念相联系。即便仅就住区中的开敞绿地而言,整体网络体系必须与动植物群体、景观连续性、城市风道、创造微观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吻合,才真正具有绿色设计的意义。

2.2 实际操作的矛盾

绿色设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未来而言的,因此只有从大地环境整体上实现才能称是真正的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宏观的绿色规划常常在微观开发中被肢解,反之一些局部地段或单项建筑对绿色设计的精心追求,却又被周围恶劣环境所消蚀。另外,图纸设计与实际操作也存在矛盾,一方面甲方出于造价的原因或是对图纸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的忽略和草率理解,蓄意削掉了这一部分而代之以随意的绿化。另一方面,也有些设计师为了美化图纸而在纸面上做了不符合实际的夸张的、难以实现的配景。总而言之,绿色设计在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间的矛盾难分难解。由此可以印证大力发展以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建筑学为主干,多学科交叉共融的人居环境,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的协调美,这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

2.3 利益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因一时的利益驱动一味地吸引投资,引起土地利用的无序化;重要的敏感项目缺乏环境影响论证,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市场经济体系下,强制性的手段和道德上的约束在转换成市场价格信息方面总是功能极为脆弱,可以说,利益驱动的问题是阻碍绿色设计事业上的一个显在的制约因素。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

绿色城市、生态社区的研究需要横跨多个学科系统,其理论建构并非易事。而时下建筑界理论研究与实证操作的脱节则是另一个显在的问题。这将在客观上不利于理论的发表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和推广。

2.5 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问题

这是一个在规划及建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由于绿色设计比以往任何理论和思潮都更为明显地与伦理道德相联系,就使得当代规划师和设计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变得更为重要。绝对的经营意识或者放弃责任的自我消解都不是事业所需,理想环境的现实将在我们描绘的蓝图上展开,这取决于设计者的思想、知识、判断和决策,也取决于我们的职业良知。

3、绿色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健康建筑的设计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环境责任;可承受性。

3.1 人的健康

人的健康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水质量以及诸如光、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背景因素。

3.1.1 室内空气质量

设计健康建筑应遵守以下原则:减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1)减少污染物:(2)排除污染物:(3)稀释室内空气:

3.1.2 水质量

湖河表面水以及和喷泉等地下水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除菌技术有氯化、碘化、蒸馏、陶瓷过滤器过滤、紫外线照射、臭氧清毒。

3.1.3 光、声和辐射:(1)光:(2)噪音;(3)辐射

3.2 能源效应

提高房屋能源效率的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改善围护结构;改进加热、冷却和气候控制系统;降低电灯和设备的能耗等。

3.3 资源效益

有效的房屋设计可减少对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缓冲对环境的压力。有效地建造方法可减少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