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4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作履职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认识提高。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力度,把人大代表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总体工作思路,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街道人大代表工作,促进基层人大代表工作和代表联络室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就基层人大代表工作和代表联络室建设的宣传制定宣传计划,确定宣传重点,落实宣传措施,形成宣传人大工作和街道人大代表联络服务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人大意识,增强代表的履职意识,提升社会各界对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进一步营造社区群众尊重人大代表、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良好氛围。
加大指导力度,促进能力提升。围绕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促进代表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对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工作的指导。着重突出五个“抓”:抓布置,及时下发区人大人事代表工委年度工作要点和闭会期间代表小组活动的通知,指导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对联络室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抓交流,完善“例会”与“片会”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联络室之间的工作交流和经验借鉴。抓培训,加强对人大代表联络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丰富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联络室工作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抓研讨,针对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和交流讨论,来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抓考核,推进街道层面考核工作,将人大代表联络室纳入社区党工委的科室年度考核之中;完善区人大层面考核工作,在已有考核内容中,重点突出人大代表联络室建设和闭会期间代表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考核,对工作突出的联络室的建设情况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宣传。
加大落实力度,促进工作深化。从有利于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保障出发,联络室人员的工作要切实到位,保证活动时间、内容和效果落到实处。一是精心组织好闭会期间代表小组的活动,安排计划要细化、深化,让代表早知道、早准备,时间和内容安排上要便于代表履职,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二是注重宣传代表在履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事迹,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调动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促进代表积极依法履职。三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代表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实践当中成效明显的活动规范起来,形成制度并进行充实、完善和提升,来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联络室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定,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采取措施,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促进基层代表工作和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建设的细化和深化,使街道人大代表联络服务保障工作更能适应本区域的中心工作和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
加大探索力度,促进功能拓展。在严格准确把握好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职能定位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拓展联络室职责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联系代表工作要做到主动、深入,在代表定期联系走访自己所在选区选民的基础上,适时突出重点,安排代表跨选区、跨单位视察调研,开阔视野。二是积极探索由联络室为代表听取和收集社情民意,提供基础服务的工作,即积极了解、把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让代表全面知晓的同时,组织代表突出重点,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为代表知情知政和依法履职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档案信息系统,做到代表履职有章可循、有案可查,通过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促进代表增强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系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绩效审计是督促基层分支局落实上级局政策、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途径外汇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属性,肩负着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促进涉外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形势对外汇局系统履行职责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内控注重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和业务办理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缺少对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效力和履职效果的评价。开展绩效审计,对分支机构的工作业绩、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督促外汇局分支机构认真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外汇管理工作部署,确保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依法、科学、高效地履行职责,不断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确保外汇管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
绩效审计是完善外汇管理系统内控制度的重要方式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执法检查以及外汇局内部开展的内控监督检查依据的标准主要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制度本身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的外汇管理工作实际等内容并不做评价。开展绩效审计,能够从内控体系是否健全、内控制度执行和风险防范是否到位、内控组织管理是否有效、内控监督检查是否全面等方面对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不完善和薄弱的环节,减少因内控不完善造成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操作等内部风险,减少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作风拖沓等不良现象,进而有效提升外汇局的自我治理水平。
绩效审计是推进“五个转变”的重要保障“五个转变”不仅是新形势下对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要求,也对外汇管理内控工作转型即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型审计转变提出了要求。目前,国家外管总局正推进外汇管理关键领域的改革,行政审核、事前监管的项目不断减少,总量调控、事后管理的项目不断增加,这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外汇管理内控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对分支机构业务办理合规性的监督检查上,更应注重分支机构在推进改革、转变方式、促进平衡等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效果,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开展绩效审计,能督促各分支机构自觉践行“五个转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加快转换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传导和落实。
绩效审计是内审内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外汇局系统主要通过内控监督工作来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实施内部监督,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进步,绩效审计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审计署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人民银行也开展了对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部分专业的绩效审计。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是全面落实审计法、加强内部监督检查职能的本质回归,是发挥内审保障履行职责“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由之路。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的关键,是对被审计单位外汇管理履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工具。在指标设置中遵循的原则有:一是注重审计的全面性。将工作部署、要点、计划、岗位职责、考评办法以及业务操作规程和文件规定等作为审计的依据,将履职过程是否能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体现履职规范、高效、创新等作为履职过程考评依据,将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作为衡量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二是体现“业务整合”的思想。外汇管理各部门业务工作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合规性审计中,外汇管理各专业存在较多的性质相似的业务,如经费管理、行政许可、现场核查等。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充分合并,减少合规性检查中的重复项,提高审计效率。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对不同性质涉汇主体外汇业务的集中管理即主体监管的思想,以提高外汇管理有效性为重点,促进外汇监管成本的降低,提高外汇监管成效。三是注重绩效审计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外汇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评价的指标体系没有成型的经验或做法可以借鉴。在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束缚,避免总是按合规性审计的项目进行扣分;应充分征求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外汇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突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付出工作多、取得成绩难度大的工作给予较大的权重;要注意指标的效果,确保将最能反映审计对象绩效特征的指标提炼出来,指标不宜太多,要在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注意指标的差异性。四是与合规性审计有机结合。应将合规性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基础,充分体现业务合规、风险防范的要求;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部门履职效能进行全面评价。最终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与合规审计并存且有机结合的审计格局,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效果,发挥好内审工作的“保健医”作用。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根据外汇管理的业务特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分设多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类指标、业务操作类指标、履职效率类指标、改革类指标以及辅助类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子指标,对一级指标予以细化。对各类评价指标分别设定一定的标准分值和指标权重,根据评价得分确定绩效评价结果。一是基础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是对外汇履职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评价。基础类指标是开展外汇业务的基础性保障业务,是所有外汇工作的前提。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和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二是业务操作类指标。该类指标是对日常工作中外汇局各类操作性业务进行评价。在业务操作类指标设计中,应尽可能突出“业务整合”的思想,打破合规性审计和内控监督检查中分综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内控六个方面分类审计的方式,将外汇局各项操作业务进行归类、汇总设定评价指标。该项指标主要采取调阅材料等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三是履职绩效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着眼于履行外汇管理职责的评价,围绕外汇局外部职能履行和内部管理效率进行评价,是对基础类指标和业务操作类指标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评价的延伸,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该类指标中部分二级指标难以明确量化,故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评价,加分与扣分相结合。四是改革类指标。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复杂多变。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是外汇局的核心工作,在此情况下,外汇局重点工作也变化较大,部分重点工作是某一阶段的核心工作但并非永久性工作。因此,在设定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应设立改革性指标,突出体现当前外汇管理的阶段性工作。2011年下半年以来,控热钱减顺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外汇主体监管改革是山东分局重点阶段性工作。改革性指标既要突出合规性审计的要点,也要突出履职效果的特点,是合规性指标和绩效性指标的结合。该类指标应根据不同审计期间、不同审计对象做适时调整。五是辅助类指标。此类指标作为参考指标,不包括在100分的评价总分以内,主要包括党建保障、廉政建设、案件防范、履职问责、制度框架建设。但发生行政诉讼败诉、发生重大案件等对外汇管理履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事件时,应在总分中予以扣除适当分数,必要时应一票否决。
用层次分析法测算评价指标权重在测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外汇管理专业与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专业存在较大差异性,指标权重设定存在较大困难。在综合考虑指标权重测算方法和外汇管理业务工作实际后,本文决定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测算评价指标权重时,对于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要素,针对上一层(准则层或目标)的影响或重要程度,由专家进行两两间对比,得到判断矩阵(见表1)。在实际操作时,从山东省辖内选取了五位外汇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熟悉的专家进行比较,比较时取1—9尺度,具体情况如下:1.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根据五位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形成一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4.021103;CI=(λ-n)(/n-1)=0.021103/3=0.007034<0.1;CR=0.007034/0.96=0.007327<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6、0.265、0.506和0.143(见表2)。2.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与一级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相同,二级指标需要分别对一级指标内部进行指标测算,形成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对基础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7.5892;CI=(λ-n)(/n-1)=0.5892/6=0.098207<0.1;CR=0.098207/1.32=0.0744<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25、0.051、0.088、0.305、0.088、0.372和0.142(见表3)。对操作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7.255716;CI=(λ-n)(/n-1)=0.255716/6=0.042619<0.1;CR=0.042619/1.32=0.007103<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操作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45、0.062、0.318、0.125、0.125、0.283和0.041(见表4)。对履职绩效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8.21727;CI=(λ-n)(/n-1)=0.21727/7=0.031039<0.1;CR=0.031039/1.41=0.00388<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绩效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34、0.155、0.060、0.155、0.146、0.060、0.060和0.030(见表5)。对于改革类指标,由于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其二级指标重要性相差不大,因此设其权重相同,不再设立判断矩阵。综上,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构成见表6。实际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每项二级指标满分为100分,根据各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测算总得分。
一、绩效管理对象
绩效管理对象分两个层面:一是局机关各处室、市地震监测站,二是科级以下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含科级)。
二、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绩效管理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能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创新创优目标和工作满意度目标。
三、方法步骤
(一)处室绩效管理
1.设立指标体系
各处室(站)设立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要注意与局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衔接。设立职能工作、管理工作、创新创优工作和工作满意度4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见附件1)其中:
职能工作目标:为个性指标,一般由重点工作目标、常规工作目标和其他工作目标3个二级指标构成。重点工作目标,主要考评处室承担本局年度重点工作、重点任务,以及党组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常规工作目标,主要考评处室“三定”规定明确的主要职能(监测站为法人登记中明确的主要职责)以及应当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责任。其他工作目标,主要考评处室承担的本局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管理工作目标:为共性指标,一般由依法履职、高效履职、廉洁履职及其他工作等4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依法履职、高效履职、廉洁履职目标,主要考评处室依法履行职责、作风建设、办事效率、遵纪守法等内容。
创新创优目标:为共性指标,由创新创优成果体现、工作适时改进2个二级指标构成。主要考评各处室创新创优成果及推广、未完成工作项目的整改落实等情况。
工作满意度目标:为共性指标,由内部评议和外部评议2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内部评议,由领导班子评价和处室(站)相互评价两个层次;外部评议,由省地震局职能处室和市(区)地震局评价两个层次。
处室绩效管理各项指标的权重由各处室(站)确立。
2.确定目标计划
3月29日前,制定目标计划书,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其中:职能工作目标计划,由各处室根据局2013年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书和2013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要点和各处室(站)确定的重点工作、处室职能、社会责任、工作任务,梳理本处室(站)承担的重点工作目标和常规工作目标,并按季进行细化分解,确定相应权重,报分管局长审定后确定。4月3日前经分管局长审定,4月10日前公布;管理工作目标计划,由局统一制定。创新创优目标计划,由处室自主申报。工作满意度评价由绩效管理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
3.绩效评估
(1)职能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创新创优目标评估
职能工作目标实行每季度评估,管理工作目标和创新创优目标实行年底一次性评估。
(2)工作满意度测评
工作满意度测评可采取发放测评表的方式,征集省局职能处室、局机关人员以及市(区)地震局等对被评估处室效能建设的评价,测评由绩效管理工作办公室统一进行。
4.总分计算及等次确定
(1)总分计算
处室绩效总得分=职能工作总得分×相应权重+管理工作得分×相应权重+创新创优得分×相应权重+工作满意度得分×相应权重
职能工作总得分=一季度职能工作得分×25%+二季度职能工作得分×25%+三季度职能工作得分×25%+四季度职能工作得分×25%
(2)等次确定
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4个等次,相应分值段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达标:70分以上;诫勉:70分以下。其中:优秀处室(站)设定为1-2个。凡发生处室人员违纪违法受到查处等情况的,当年度处室绩效评估结果降低一个等次。
(二)个人绩效管理
1.设立指标体系
个人绩效管理,设立工作考核目标、内部管理目标、工作满意度目标3个一级指标。其中:工作考核目标,为个性指标,主要考评个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目标,为共性指标,主要考评个人遵守学习制度、工作纪律以及遵纪守法等情况;工作满意度目标为共性指标,主要为局内部对被评估人的评价。(见附件2)
2.确定目标计划
3月29日前,制定目标计划书,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其中:工作考核目标计划,由个人根据处室分工,将任务按季分解后申报,4月4日前经分管局长审定,4月10日前公布;内部管理目标计划,由办公室结合内部管理制度制定。
3.绩效评估
工作考核目标按季评估。内部管理目标由办公室负责日常考核,做好相关记录,年底一次性考评打分。工作满意度目标,分为领导班子评价、中层干部评价和一般工作人员评价3个层面,年底组织测评。
4.总分计算及等次确定
个人绩效总分=工作考核目标总得分×相应权重+内部管理目标得分×相应权重+工作满意度得分×相应权重
工作考核目标总得分=一季度工作考核得分×25%+二季度工作考核得分×25%+三季度工作考核得分×25%+四季度工作考核得分×25%
工作满意度得分=领导班子评价平均分×40%+中层干部评价平均分×30%+一般工作人员评价平均分×30%
个人绩效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4个等次,相应分值段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达标:70分以上;诫勉:70分以下。其中:优秀个人设定为1-2个。凡个人因违纪违法受到查处或2次以上(含2次)不服从组织安排等情况的,当年度个人绩效评估结果降为诫勉等次。(附件3)
四、结果运用
局加强对处室和个人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把评估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后备干部培养和事业人员绩效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的处室(站),年度考核优先考虑安排优秀等次名额。同时被确定为“诫勉”的处室和个人,应向党组提交书面情况报告,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局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处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内部绩效管理办公室,由同志兼任组长。各处室(站)负责人负责本处室(站)绩效管理的日常工作。局办公室、支部配合做好内部绩效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考核、测评、评选等相关工作。
规范监理市场必须从监理企业做起。监理单位在投标时,监理单位必须对投标项目进行充分分析,配备一个合适的项目监理机构来承担这项业务,特别是选择一个能胜任该类项目的总监作为监理机构的领导者尤为重要,人员配备要齐全,满足工程需要。不要投标一帮人,干活另一帮人,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监理企业不得转包业务,不得允许别人挂靠,如果这样,其实际害的不仅是企业,还害了总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转包、挂靠的项目在监理投标时监理机构人员用的都是本企业的人员,而实际到岗从事监理工作的往往不是本单位职工,他们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可想而知会对工程负责吗?在实际监理工作中,监理机构的人员应到岗到位,特别是要保证总监的到位率,总监一定要全面掌握工程进展状况和受控情况。监理单位在业务洽谈时,企业之间不得相互无限制地压价。压低监理费的最终结果是监理企业不可能亏本做生意,只有采取减少监理人员的办法维持生计,这样必然导致人员配备不齐,不到位,监理控制就会出现漏洞,就容易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2总监负责制要落实到位
总监负责制是指由总监全面负责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工作,这是法律法规赋予总监的权力和职责。总监一方面代表监理单位全面履行监理合同,依法行使合同赋予的监理权力,实现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目标;另一方面主持监理机构的工作,管好监理机构的人员,带领全体监理人员做好施工现场的“三控、两管、一协调、一履职”的监理工作。因此,落实总监负责制非常重要。监理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必须体现总监的权力和应负的责任,要充分赋予总监应有的权力,包括人事调配权、内部管理权、财务权、分配权等,通过具体、充分的授权,使总监在监理机构管理上底气十足,更易打造以总监为核心的和谐监理团队。同时,监理企业要建立定期对总监和监理机构考核及总监对监理人员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考核结果与总监年薪挂钩。通过考核及时掌握总监、监理机构监理目标的控制和职责落实情况,掌握各监理人员工作表现和工作动态,使监理项目处于受控状态。总监的管理要到位,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定位,带好自己的队伍,要尽心尽责去管理、做事、履职,要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充分调动全体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
3总监必须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监能力的高低是工程项目监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建立项目团队、发挥整体实力的基础保证。作为监理机构的领导核心,总监不但要熟悉业务规范和掌握管理技术,还要为参建单位在管理规范方面出谋划策,在施工中配合业主处理建设的“疑难杂症”,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有力应对繁重的监理任务。“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的今天,总监自身能力和素质必须得到提升,平时应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技术文件和其他文件、报表需要总监批复,同时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和突发事件,需要总监亲自出面解决处理,因此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果断地处理问题是总监必备的能力之一。监理行业是一个高智能服务的行业,监理工作是向建设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工作,因此总监应充分发挥监理组织的技术优势,协同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获得建设方的信任、认同,逐步树立起监理的威信。工作中总监要适当把握处理问题的度,既要严格把关,又要掌握好分寸,刚柔结合;要协助建设单位利用竞争和激励的机制,促进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管理。总监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监理机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内部监理工作的质量,强化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作为总监还要努力做到“四勤”,即:勤学、勤看、勤问、勤查。勤学就是勤奋学习,“勤”能补拙,勤学习以不断扩充知识面,努力使自己从单纯技术型人才发展成复合型人才。勤看就是将承包合同、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标准勤看,做到对整个项目的概况及关键要点心中有数。勤问就是对外要勤询问业主对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及其各方面的要求,了解施工单位总体情况、计划安排和施工过程中的阻碍、困难;对内勤问各监理人员在“三控、两管、一履职”工作中的情况,做到决策有据、调整有方。勤查就是要勤查岗位职责,强制性规范,资料管理,监理日志等执行情况;通过动态巡查、平行检验、跟班旁站等方式检查工程实体质量和安全状况,勤查会议纪要、监理通知单、备忘录,施工组织设计及合同落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理项目少出问题。总监要当好监理机构的火车头,就要靠自己敬业、谦虚、勤奋来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4监理控制要严格
两次检查:集中检查+跟踪检查
新一届区人大代表自当选以来,表现出较强的履职能力和较高的履职热情,今年区人大共收到代表书面意见83件,其中年初人代会期间收到66件,闭会期间收到17件。为了确保这些书面意见落到实处,区人大采取了“两次检查”的工作方法——
年中,在代表书面意见集中办理工作结束后,及时召开代表座谈会,由区商务委、区教育局、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建交委、区房管局、区金融办等承办书面意见较多的部门分别汇报办理工作,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并组织代表实地察看部分书面意见的办理情况。年末还将组织代表对重点督办书面意见和答复为“正在解决”的书面意见再次开展跟踪检查。
“两次检查”的做法进一步增强了承办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其将集中办理和常年受理相结合,对代表在大会期间和闭会期间提出的书面意见“一视同仁”,使办理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目前,代表提出的83件书面意见中,已办复77件,其中“解决采纳”的为65件,解决率为84.4%。
两次听取:全面审议+重点督办
区人大常委会将代表书面意见的督办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到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中,融入到常委会的相关工作中,并就该项工作进行“两次听取”——
在年底的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关于代表书面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全面了解当年全部书面意见的办理情况。此外,还在年中的常委会主任会议上,听取和讨论代表书面意见集中办理及重点督办情况,重点了解上半年书面意见集中办理,尤其是常委会重点督办书面意见的办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提升办理成效。
“两次听取”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督办的力度,提高了办理工作的质量。从第一次听取的情况来看,今年办理工作总体进展良好,许多代表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少破解工作难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建议被采纳和吸收,多个政府部门正在实施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全区各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得以进一步推进。
两次征询:工作满意+结果满意
今年的书面意见办复率达到了100%,代表对办理工作是否满意?答复代表的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办理工作是否取得实效?为此,区人大还对办理工作开展“两次征询”——
一、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学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能结合我委的工作实际,学以致用。
二、认真搞好区xx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仔细核对相关内容,努力做到不出差错。
三、认真梳理区xx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05件,每件议案建议都仔细阅读,对有些表述不清、措词不当的议案建议进行必要的修改,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提交大会主席团审议,闭会期间收到代表建议6件,及时将这些材料送给有关机关和组织办理。
四、努力搞好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将本届的市人大代表56件议案建议送交大会的有关机构。
五、深入调查研究,密切保持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拓宽人大代表的知政知情权,为使广大代表及时了解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工作,我们安排了20多位区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了50多位人大代表听取“一府两院”半年度工作通报会。为了了解人大代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我委与分管领导一起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社、企业等20多家单位和6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进行走访、座谈,向他们介绍常委会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代表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与区政府办公室经常保持联系,检查了解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进展情况,及时反馈代表的意见,使人大代表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良好互动,议案建议的办理也顺利进行,为人大常委会依法审议打下了基础。
摘 要 责任就是职责和任务,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情。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执行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明析责任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把握责任文化建设关键点,才能不断创新责任文化建设载体,确保工作落实,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责任文化 内涵 意义 要点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这里所说的“担当”是指勇担责任。近年来,一些先进地区、成功企业都在不断强化责任文化建设,用先进的责任文化激发潜能,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明析责任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把握责任文化建设关键点,才能不断创新责任文化建设载体,确保工作落实,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一、责任文化的内涵
所谓责任文化,是“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即是组织及其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责任通常可以理解为: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从实践层面看,责任是一个系统,包含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构成了责任文化的骨架。
二、推进责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责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相应责任。就党员干部个体而言,是否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决定了其个人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决定了其事业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对工作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才能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才能赢得上级的肯定、同事的尊重和群众的认可。反之,如果对工作敷衍塞责、处处推诿,避重就轻、消极应付,必然会招致上级批评、同事轻视、群众抱怨,工作陷入被动落后,事业发展无从谈起。就集体而言,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是凝聚一方合力、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保障。只有明确树立责任标杆,持续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以责任文化的力量感染人,以责任文化的理念熏陶人,变“要我尽责”为“我要尽责”,全面激发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平稳较快发展。反之,如果责任文化建设只是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人脑人心,必然造成干部队伍履责意识不足、担责意识不强、尽责意识不够,进而阻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快速发展。
三、责任文化建设的要点
(一)推进责任文化建设须内化于心。弘扬责任文化,关键是要立责于心,坚持把责任文化教育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和提升效率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责任升华成一种宗旨观念,深刻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把责任升华成一种人生态度,无论个人能力大与小,都能清楚地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以强烈的责任心折射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把责任升华为职业精神,尽管职务有高低、岗位有差别,但工作就是责任,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清楚自己承担的责任,努力由担责于背转向立责于心,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升华为一种人生的追求,真正做到“我的工作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
(二)推进责任文化建设须外化于行。责任文化重在落实,赢在执行。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实际上就是强化狠抓工作落实的责任。只有使责任文化理念融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中心工作,落实在各级干部的行为上,才能发挥责任文化的最大价值:把责任文化建设触入本职工作,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把履职尽责变成自觉行动,小事不马虎、大事不含糊,不断提高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真正让群众满意认可。把责任文化建设与领导交办任务相结合,把上级根据工作需要部署的临时性工作逐项落实到位,当承担时义无反顾,当开拓时勇往直的,真正做到为官不避事、干事不避难,切实做到让领导放心。把责任文化建设贯穿于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全过程,让责任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
(三)推进责任文化建设须普化于众。责任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领导干部层面,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岗位、每二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责任主体头上,只有这样,才能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才能真正让责任文化落地生根、迅速成长。对领导干部来说,讲责任就是对地方发展有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强烈使命感,既要有立足现实、攻坚克难的魄力,又要有思虑将来、高点谋划的远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凝聚力量勇于突破,真正担负起推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重任。对党员干部来说,讲责任就是贯彻好、执行好党委政府发展规划,把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待化作工作的动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意言行、树好形象,当好党委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群众来说,讲责任就是要树立“地方发展、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着重培养开放包容的胸襟,大力培养文明诚信的意识,以开放的姿态、创业的勇气,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四)推进责任文化建设须固化于制。少数党员干部有职不负责,不想干事,不认真干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推进机制不完善,制度建设没跟上。只有把责任文化形成机制、长期坚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之由“虚”变“实”,由文化形态的软性诉求转化为体制机制的硬性规定。及时把责任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切实增强责任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严肃性,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的力量推动责任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实效;要根据工作实际,对责任文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责任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制度定了就要严格执行,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增强干部制度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规则,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把责任文化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肃查处各类不知责、不履责、不尽责现象,以强措施硬手段推动制度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