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23:27: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电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网络电视:对策
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是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信息资源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向前推进。但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在基层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进展缓慢且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更是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约它的发展?
一、有线网络电视平移缓慢的主要原因
1.1长期形成“免费”看电视的思想观念是数字电视推广平移中的巨大障碍
从广播的发展到电视的普及近50年的历程,国家一直以公益性质利用广播和电视媒体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不向收听收视人群收取费用。广播电视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被称之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广播电视免费收视成为惯例。1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在城市,每个有线用户可以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随之,网络用户开始缴纳少量的维护费用,一大部分分散前端由单位自办,由集体支付。其次,无线开路发射个人接收效果也很好,也能收多套节目,不缴费也能收看。但电信则不同,它一开始就是付费通话,有偿服务,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用户自愿出钱接受服务,不像电视网络收费那样费力。至于电信网络网上用户更是说一不二,包月60元,每年600元,形势很好,效益可观。据国家统计部门报道,我国人均收入在2003年已达到1000美元,昔阳县在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达3131元。从个人家庭消费支出项目看,家用汽车增速加快,家用电话、电脑呈普及之势,发展顺利。有线网络电视在城市业已普及,但在县级以下基层每月12元的模拟电视收视费收取却很不顺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付费收视的思想意识,这是影响网络电视健康发展的主要思想根源。
1.2体制机制的缺陷制约了有线电视的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长期当“喉舌”以事业吃饭,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行,没有拆分,也没有其他行业进入与其竞争,存在先天不足。行业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养尊处优,缺乏活力。由于倡导四级办广播,省、市两级消费水平较高,广电已成为继金融、保险、石油、天然气、电信电力、IT业之后又一个高薪族(文摘报转载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县、乡两级则黯然失色,投资靠政府,发展缓慢,由于缺少市场运作机制体制,有钱办广播电视的县乡屈指可数。投入不足,束缚了基础建设,网络电视难以做大做强。改革开放以来,在股票上市环节上,别的企业都在积极地推动本行业企业上市,而广电行业所属的企业,才开始将经营性资产向企业优化方向转型。近十年来,全国广播电视行业虽然成立了不少“集团”,但在行业内部整合上留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怎样整合?以哪一级为主?既不明确,也没有行动,这就造成了数字电视运行不畅,竞争无力。就我们这个有24万人口的山区县的网络来看,全县有1.6万户入网,且只覆盖县城之内。农村基本没有网络。仅就县城周围2.5kM内的用户也被上级网络部门接管,由于运作上的行政命令,加之各级领导调动频繁,管理人才缺乏且工作主动性差,带来的是托管、兼管、代管,主要领导既是行政主管又是企业主管,政企不分、企事不分、效益不佳。广大农村农民希望网络到村看加密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的光网架在了农村的周边,因条块分割,难以人户使用。目前,山西省只有应县和静乐县移动和广电进行了合作,使这两县的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打电话、看电视、上互联网一应俱全,但又得不到推广,结症何在?还是体制问题,还是因为管理模式滞后、运行机制不畅。
1.3服务质量差,收费不合理。也是制约网络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财富就个人而言93%的财富在7%的人手中,又95%以上的富人在城市,农村还是欠发达地区。中国农村人口占80%,全国电视用户约4亿部,农村约有2.5亿户,就昔阳县这个小网,农户也是主力户,1.7万户网络用户有70%是城周围农村用户,真正的市民不足1万户,据有关资料报道,2008年昔阳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000余元,由于收入较低,限制了他们的有效消费,和西方发达国家不能比,就是和国内发达地区比也是很低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居民对电视娱乐的消费心理基本是普及型的,不愿意支付更多的收视费用。其次,收视费不合理也是一个现实的问胚,移动、联通在农村月租费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但县城、农村网络电视收视费却和北京、广州、太原一样,这样的收费模式显然不合理,不利于网络电视的发展与平移,天天喊平移,3年过去了,不但发展缓慢,还出现了大面积的丢户,已平移的用户感到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频道依旧,反而增加了操作的困难。所用的机顶盒“故障”频发,几千用户机顶盒就有三四家供货,供需双方矛盾,公司失信拖欠厂商货款,厂商停止供货保修,最终还是用户受折腾。一项事业管理滞后,失去信誉,它的事业再有发展前途也会被受阻。平移之后,除了收费多之外,用户并没有感到明显变化,这种服务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了有线网络电视“平移”的普及和提高。
1.4广播电视行业企事混合,分片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主体,不利于数字电视推广与平移
广播电视行业主要是由前端电台和终端网络公司两块组成,电视台的收入一靠政府二靠广告,效益可观,而网络电视的收人主要靠收视费支撑。由于初期投资较大,业务技术良莠不齐,投资不能及时收回,再加上它的共网不足,全国1亿~3.5亿户分为无数个运营商,没有形成互联互通规模效益,天天喊整合平移,时至今日收效甚微,收视质量提高不大,经营部门步履艰难。而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在2008年日均纯收入3亿元人民币,就我们一个县级联通用户也已达到55341户,年收入2977万元,移动用户为63221户,年收入10435万元,而广电网络用户仅为1.4万户,年收入只有400万元,这是何等差距。网络电视独家经营、分片经营、属地经营,主体地位不明显竞争不力,发展滞后效果差。
以上我们分析了思想观念特别是用户消费观念,体制机制的缺陷,服务质量差,收费不合理和全国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竞争没有实力,这几方面就造成了多年喊整合、喊平移,喊数字化,步伐缓慢效果差,这就是数字电视平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在新形势下怎样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是领导要解放思想、紧跟形势的发展。提高服务意识,以用户为中心多方合作,形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广电唯我独尊的旧观念,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市场中发挥作用,裁判员还是要当的,但运动员我们不一定全当,数字电视平移和发展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值得研究和探讨。它不但具有一般产业的任意产业链上产品的共性。而且还具有物流流向形态的双重性,也就是说它具有从实物形式出现的硬件设备与管理软件,同时以内容的形式出现的节目和服务,它具有两类商品的特点,一个是运送节目的载体,另一个商品是信息服务。依据物流原理而言。在并行交织的两条商品流中,信息大于载体本身,它最终销售给用户的商品是节目内容和客户服务。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看来,这两个商品流的争议不大,但在我国的制度看来,信息本身还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有中国特色,这样就形成了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平移,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性,这也是广播电视业为什么不能像电信、电力行业那样大刀阔斧前进的主要原因,所以广电业不在WTO之内。
(2)下大工夫,提高节目质量,增加节目数量,让“上帝”认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数字电视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大系统,单靠某一家经营不可能把合格的、优质的商品提供给用户。数字节目内容建设涉及的节目信息种类非常广泛,除了常规的卫星节目外,还有视频点播、数据广播、电子商务、各类信息速递以及可以满足广大用户对新闻、文化、经济、娱乐、教育、咨询、体育、旅游、购物、股票等多种个性化需求的视音频节目内容,这么庞大的系统业务,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立法,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监督力度,细化准入,要发挥社会力量,团体个体一起上,都来参与竞争,努力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用良好的服务扩大用户,这样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动力。以前那种平移只是发放出售一个机顶盒就完事大吉,网络未改、节目未增,只是方便了管理,效果肯定不佳。其结果或者收费难,或者大量用户丢掉。卫星直收必然也是最后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用户不认可的事终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使广大收视用户感到既经济实惠,又使用方便这才是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了用户的信任。没有了用户的支持也就没有了这个事业的前途。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电视;媒介融合;电视广告;传播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开始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媒体力量。本文所讲的网络电视,是指利用应用软件通过普通PC作为终端的一种收看模式。广义的网络电视其实又称Inter active Personality TV,它是利用PC平台、TV(机顶盒)平台和手机平台(移动网络)这三种终端显示平台,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①从其出现开始,网络电视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电巨头上线网络电视台成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自央视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了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国内多家广电巨头的网络电视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相继上线。而非广电系的三大门户网站及百度,以及部分平面媒体也开始介入网络电视领域。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按需观看、随看随停。这些新特点必将深度改变受众的收视期待,进而改变媒介的传播策略。本文试图在分析这种改变的基础上,来探讨电视广告在未来这种媒介融合过程中,可能的走向和趋势。
一、由被动收看到深度参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选择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电视出现并渐趋成熟以后,这些特点在观众收视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和放大,并进而改变受众的收视期待。模拟电视时代固有的线性传播,决定了其传播单向性的特点。在收视过程中,受众被看做是被动的客体,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受众只能按照电视台的线性顺序收看节目,仅有的选择机会就是更换频道,决定播什么、什么时候播的权力在传播者手中;而对节目的内容和制作,受众更是没有发言权。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显然是不平等的。进入网络电视时代后,网络电视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角色,观众由被动观看变为要求深度参与,对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观众地位的这种改变进一步表明了电视媒体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趋势。电视节目播出的主动权由电视台转移到观众的手里,使观众成为自己娱乐生活的主人,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且可以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等环节。它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传递更加快捷,不同的电视台组成一个虚拟的整体。虽然这种主动目前仍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技术运用能力,但它已经改变了受众对传播行为的预期。这种传播理念在电视广告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新兴的互动广告就是这种理念的一个体现。
互动广告“是包含了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相互行为的媒介,标明了广告客户,指定产品和服务,与创意相关的支付\免费的表现物和相关节目”。②在同一脉络中,互动广告不需要像传统广告那样被动接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是否要继续了解广告信息。所以,互动电视广告可以通过根据相互作用明确把握接收者的情况,以弥补传统电视广告不能充分把握收看目的的不足,考虑观众的需要并有更大的效果③。互动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手段是符合人类的自然沟通行为的一种双向沟通理念。它区别于传统的广告方式。互动广告应用了先进的互动传播新技术,采用了更加合理的互动传播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无论在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广告。同时提升了消费者接收或传播广告信息的便利性、低成本性和时效性。尤其是互动广告全新建构的传受双方主体间关系,无限释放了消费者的广告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创作广告、传播广告的欲望。由此,也形成了互动广告相对于传统广告的诸多优势。
二、由售卖商品到提供信息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人们使用电视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电视媒介能够满足人们环境监测的需求。人们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经济初见端倪。在直接经济时代,竞争将进入一个更激烈的阶段,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环节的消失,广告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作为商品的购买者,要做出购买决定就面临着多种购买的不确定性,而此时,受众尽量减少购买不确定的渠道就是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有效信息的广告。因此,广告能否向作为消费者的目标受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于消费者能否做有效率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造就了有不同信息需求的多种受众群体,形成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换言之,即受众市场分众化已经产生。尽管传统电视针对这种多元化需求做了革新,进行了“分众化”、“小众化”的尝试,但却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网络电视利用网络传输技术,采用一对一和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互动。
由此可见,网络电视对受众收视期待的影响,可归结为一句话: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也就是说,电视从单纯的娱乐工具,变为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网络终端,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要求更高的参与度,更个性化的空间。这种改变自然也影响到了电视广告,使得传统电视广告所秉持的强制性插播、媒体轰炸等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电视广告的传播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营造更为融洽的传受关系,信任取代傲慢,热情取代硬卖。未来的电视将以网络电视为主流,未来的电视广告理念将更多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这势必将给电视广告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网络电视广告中,企业会采取平行、对话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广告制作直接针对目标消费者。将产品的特点、性能、功能、规格、技术指标和价格,包括售后服务和质量承诺等都尽量多地制作成链接,等待消费者查询或向消费者推荐相关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
为减少用户对广告信息的反感,缓解受众多重付费的压力,网络电视项目的收费方式可以有一些弹性的变化,比如观看广告可以抵扣收视费用。在网络电视中,用户可自动点播广告进行观看,而用户观看广告的次数以及时间,均可折算成收视费用由广告商家来进行支付,用户可以自动查询自己看广告所累计的时间,以及可以抵扣一定的收费费用。④
三、显形营销到隐形营销
传统广告一般都表现直白,受众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是广告,若是有收集信息意向的消费者会很关注这类信息,若是没有信息需求的受众会将这些信息看成是噪音而滋生排斥和厌烦心理。因此,在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广告,将会更注重隐性营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植入式营销。植入式营销(Product Placement Marketing),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各种内容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网络电视的植入式营销强调广告与节目的融合,节目的个性及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可以直接投射到企业品牌身上,而且广告的收视率完全等同于节目的收视率,并更容易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观众对广告的心理抵触。
曾经热播的网络剧《苏菲日记》,就是一个借助网络进行植入式营销的成功范例。拥有原版《苏菲日记》特许权的索尼影视制作了中国版《苏菲日记》,制片方将该剧推销给雅诗兰黛,用于后者旗下倩碧(Clinique)品牌的植入式营销。相较于以产品、品牌露出为主的传统植入方式,《苏》剧的一切全由观众说了算,一切为配合电视剧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在设置开始之前,就在开心网、人人网、KDS等SNS社区及诸多时尚网站设立了与《苏》剧有关的博客互动、人物设置建议、票选客串明星、剧情意见征集、音乐互动。这些互动措施使受众体验了当编剧和导演的,提升了对该剧的关注度。通过这种方式,新媒体的多元互动、品牌价值主张深入渗透到编剧精神中,让消费者参与品牌塑造。既在不自觉之中把品牌与观众距离拉近,又省了大量的营销成本,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在营销过程中“个人消费者”强大的控制力量。
结语
目前,虽然电视仍然是广告主在中国广告投放方式的首选之一,但是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在大众化生产消费时代出现的、面向广泛受众的传统电视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广告主的新需求。反之,整合了传统电视群体收视、影响面广泛与网络媒体互动的双重特征的数字电视,具有高度有效性和表现力,近乎完美地顺应了广告主对广告媒体的需求趋势。新技术给了大众更多选择媒体的弹性及参与传播活动的能力,这势必带来传统的广告意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更加平等的传受关系。
参考文献
①蒋华权等,《IPTV、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区别谈》,《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9(9)
②马美贞,《关于互动广告效果过程的研究:以信息控制和通讯为中心》,庆熙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③朴原达,《关于互动TV广告的效果过程的研究》,启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④黄辉,《中国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思路》,《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08(1)
[关键词] 网络电视 AVS MPEG-4 H.264
Mainstream network television video codec standard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gradually rallying point on a network television. Internet TV is an interactive television network, referred to as IPIV. It focuses on the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a broadband cable networks, a variety of new network is a kind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s a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not only meet people's demands for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 but also to meet the broadband cable networks as a medium into the home. Codec standard is the core of the network television standards, codes directly affect the decoding, decoding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STB. The success of industry standards need to determine the support. Although the mainstream network TV video codec standard are many, but the main criteria used in AVS, MPEG-4, H.264 three. Based on the AVS, MPEG-4, H.264 three standard technology, namel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the AVS and MPEG-4, H.264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ast of the thre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Network TV; AVS; MPEG-4; H.264
网络电视利用的是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在网络电视视频所传输的宽带达到786kbit/s,它的收视率就会与DVD的水平相近。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形成加快了网络电视的发展,它能够支持独自对内容的编码与解码。利用多种编码的工具,进一步对编码图像处理,在同样的比特率中取得高质量的图像。并可以支持较高分辨率的活动图像。可以运用到交互式的准点播与点播视频中或者是数字广播电视中,还可以配置宽带通信网。
一、AVS、MPEG-4、H.264的概念
1、AVS
AVS是我国创新技术与部分公开技术的自主标准,也是第二代的信源编码标准。视频初始的数据与信源编码的压缩问题是信源编码技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也被称之为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它是数字信息在传输与存储,以及播放等过程中的前提,是视频产业的标准。其中AVS标准有五个主要的技术标准,系统和视频,以及音频和数字版权的管理,还有一个支撑的标准是一致性测标准。
AVS视频编码技术的重要技术有:量化和熵编码技术、帧内预测和特殊性的帧间预测、环路滤波器和和8×8的整数变换等。
2、H.264
H.264主要是由1TU-T与ISO/IEC的视频和活动图像编码的专家组加上视频组一起开发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视频编码标准有基本和主体,以及扩展三个子集。专门为视频会议所设计的是基本的子集,它能够提供差错隐消技术,即使是在容易出错的网络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视频效果。它还可以支持低延时的编解码,而主体与扩展子集适合在电视的应用中。H.264与传统的标准相同,是一种DPCMJ/II变换编码中的混合编码,满足不同速率和解析度、传输的需求。
3、MPEG-4
MPEG-4是交互式多媒体通信的标准,而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压缩。它主要是利用对象编码,融合了数字电视与互联网,以及交互图形学等技术。它将视频与音频结合考虑,不同的编码在不同的主体中使用,然后在解码处并成新的组合。因为MPEG-4对传输速率的要求很低,所以只能使用较窄的宽带,用来显示在少量数据中取得最好的图像。在相同的情况下,编码的易难度与图像质量是MPEG-2的1.5到3倍。对不同对象进行编码后,再对其解码,并组成所需的视频与音频。MPEG-4使用了第一代的视频编码技术,其中有运动补偿和变换编码、熵编码和运动估计,以及量化。并且提出了新的重要技术包括视频编码分等级性和视频对象提取的技术,以及VOP视频编码技术等。
二、AVS与H.264、MPEG-4间的比较
1、AVS与H.264间的比较
通过实验对其AVS与H.264间性能进行比较。实验中,采用RM5.0a与JM6.1e作为两者的编码器,其序列有:720p与1080i。AVS视频编解码标准与H.264成增益的趋势,其性能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AVS视频标准只支持自适应的编码,所以在性能的差距上平均有0.5dB。如下图所示:
2、AVS与MPEG-4间的比较
MPEG-4时所制定的第四代标准,与之前的标准相比,差别在于对对象编码的思想不同。MPEG-4进行编码的时候,是将图像分一部分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编码,通过传输后进行解码,然后组成所需的图像。对不同的图像对象采取不同的编码,促进不同数据间的结合。提出了新的重要技术包括视频编码分等级性和视频对象提取的技术,以及VOP视频编码技术等。它根据自身的优点:低码高质量,被广泛应用。MPEG-4标准拥有AVS标准,与以往的MPEG-2相比,MPEG-4与AVS编码率是MPEG-2的1.4与2到3倍。
三、AVS、MPEG-4、H.264特点间的差异
1、AVS的特点
AVS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它拥有高的编解码效率和较低的专利收费、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宽带占有率,以及容易实现的难度程度。
2、MPEG-4的特点
MPEG-4在使用了第一代的视频编码技术运动补偿和变换编码、熵编码和运动估计,以及量化外。还开发了新的重要技术:视频编码分等级性和视频对象提取的技术,以及VOP视频编码技术等。MPEG-4标准主要的特点有三种,第一种是它具有高效的传输及存储的功能。第二种是它在内容上提供了多媒体的数据访问工具,并且还支持在视觉内容中的交互。第三种是它的压缩率很高,主要用的是ObjectBased进行的解压缩,使压缩比的性能指标增加,其压缩的被数达到450,分辨率由320×240的输入可达到1280×1024的输入。
3、H.264的特点
H.264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数据压缩的比率非常高,在相同的图像质量下,H.264标准的压缩比可以达到MPEG-4标准的1.5到2倍之多。H.264标准中的压缩技术使用户数据下载的时间与流量间的收费得到了节省。同时在高压缩比的时候,它还具有很高质量的流畅图像。它与MPEG-4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有四种,第一种是它将视频中的帧分离开来,组成像素块,使视频帧间的编码处理能够达到块的级别。第二种是它使用的方式是空间冗余,其主要是对原有的视频帧块进行预测和转换,以及优化与变长编码。第三种是视频连续帧间的不同块,将实施临时存放的方式,存放后只需要对其改变的部分编码,此算法的完成是通过运动的预测和补偿满足的。在一些特殊的块中,块的运动向量则由对已经编码的帧进行搜索,预测其主块。第四种是利用多出的空间冗余技术将视频帧所遗留的块编码。
四、比较与分析
AVS、MPEG-4、H.264间拥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AVS编码率是MPEG-2的2到3倍,H.264编码的效率与AVS效率一样,所以在取得高效率编码的时候,AVS标准算法的难易程度要比H.264标准的低,其解码的难易程度只相当与H.264的70%,所以导致硬件与软件所实现的成本都要低于H.264。因为MPEG-4标准算法的难易程度要低,所以其编码的效率也要低。H.264标准的压缩比可以达到MPEG-4标准的1.5到2倍之多,因此在相同的图像中,H.264的传输码流要比MPEG-4平均节省39%。
总而言之,网络电视视频编解码主流标准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在应用的时候,对视频编解码主流标准的选择还要结合实际的因素,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在网络电视的产业情况中,H.264标准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位置,它的技术与适应性得到了运营商和提供商们的支持。而AVS标准的技术也是较为先进的,它低廉特点也对运营商们产生吸引力。因此,日后网络电视的发展逐渐推动了网络电视视频编解码主流标准技术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利娟;孙亚军;王璞;胡青松;;基于MPEG4压缩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关键词:新媒体;旧媒体;前景;信息技术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的新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2012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新媒体是最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体类型。
二、新媒体的发展过程
新媒体兴起的过程简单可概括为:首先是电脑的发明,然后是互联网的出现和HTTP协议的发避孕药。其他的数字技术包括卫星电视、宽带网和手机无线服务平台,这三项数字技术的兴趣,为数字技术席卷当今世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也为数字技术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新媒体的运用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已经普及的办公自动化和正在以几何状发展的网络电视、视频点播、广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电子书刊、网络广告等,因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倍受用户的亲睐[3]。特别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整合和电信、移动、联通3G牌照的发放,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业务、以网络为代表的互动业务、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清业务,成为新媒体下一步发展的总体趋势。新技术摧生着人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竞争意识。它以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对传统技术也形成了挑战和技术革命。
2011年5月15日,爱立信首席执行官思文凯日前表示,预计至2013年全球将拥有65亿手机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也将在未来5年内激增,预计将达到25亿。而两年后的今天,其用户数远远不是上述这个数字了[4]。从这些数字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它不仅体现在对新市场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媒体所拥有市场的一种挤占。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中的广播市场明显萎缩,电视市场、平面媒体(报刊)处于稳定状态,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市场份额增加速度十分明显,并有抢占传统市场的趋势。也就是说,从全球、全国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的诞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媒体以其诸多的应用优势,成为市场新宠儿的局面,正在逐步从高端化向大众化普及,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新媒体内容整体呈现视频化趋外,用户在消费视频内容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网站的视频节目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影视长剧、播客分享、传统电视和自制节目[5]。过去用户以观看前三者为主,特别是影视长剧,各大网站不惜血本购买版权同步或提前播出,以吸引用户。但随着版权购买成本的增大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视频网站开始打造自制剧、纪录片和教育科学类等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这类微视频将成为新媒体内容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造就了新闻的产、供、销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也将用户带入一个在过剩与稀缺间焦灼的社会环境。然而,新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既因为新技术产生了一种情况,又能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的一种问题。面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Solomon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的必然选择。So、Lo、Mo,分别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的缩写,Solomon是社交、本地和移动三概念的结合,目前应用于网络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实Solomon模式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科学传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内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获取移动化的整合式传播。
一般的社会化网络具备三层构造:第一层为个人信息展示,第二层为共享与分享,第三层为基于社交空间的群体协作,在社会化网络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构建社会化网络的三个层次使得互联网起来赵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会让网络时代进入一个“机器也会思考”的时代。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当我们去故宫博物管作参观时,当我们用手机拍下太和殿的照片后,我们的网络空间里立刻就能呈现出相关太和殿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最新的与太和殿或故宫相关的新闻、视频,互联网还会根据你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给出精准的参观建议、参观贴士以及社交网络里其他朋友的推荐、介绍和心得体会。当然如果恰好有同属一个社交网络的朋友也在故宫的话,互联网也会及时告知你,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边……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艺术评论-2012(5).
[2]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270.
[3]会议论文数字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蜕变──从“电视新闻”到“视频信息”2007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2007.
4月30日晚8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中央电视台第一、四、七套节目和新闻、英语新闻、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语、高清频道对开幕式及焰火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并成功为国际广播中心提供开幕式及焰火晚会直播公用信号。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转播中、英、西、法、阿、俄6个语种的电视直播信号,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共有130个国家和地区的31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6个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其中257家完整转播,61家部分转播。国内收视调查数据显示,39个转播频道的总体收视率为13.93%,总体收视份额为38.79%,其中中央电视台相关转播频道总体收视份额为21.47%。中国网络电视台页面浏览量达1.26亿页次,视频累计观看人次达219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到53万人,海内外网民和手机用户留言超过32000余条。此外,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及各外语频道还围绕开幕式及焰火晚会推出直播特别节目。
综合频道、新闻频道:
世博会常态报道内容丰富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世博会常态报道继续保持热度,内容丰富、角度多样、现场感强。一是早间新闻节目《朝闻天下》侧重回顾前一天的世博会相关情况,及时预告当日看点。二是综合频道《新闻20分》和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等,重点报道当日重要的世博活动和动态信息,并保持内容的高频率更新。三是新闻频道晚间专栏节目侧重开展国内外相关新闻人物的深度访谈,关注国际舆论反响等。相关报道注意运用新闻特写形式和体验性报道方式,突出现场和细节,有效增强了新闻的生动性、感染力和个性特色。
新闻频道: “看世博 知世界”与“天天世博会”亮点多多
4月30日至5月1日,新闻频道围绕世博会开幕和开园仪式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看世博 知世界”。节目设计精巧,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亮点频现。一是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以“全球同期待,天涯共此时”、“精彩世博第一天”为主题,客观反映世博会开幕前世博园区内外公共服务系统的真实运行状态,及世博园首次在正常运营条件下开门迎客等信息。二是多种节目形态立体呈现,深刻阐释世博理念。新闻、直播、评论、深度调查性报道、人物专访、专题短片等形态节目有机融合,深入阐释了世博会理念。三是报道手段创新,有效提高可视性和信息量。利用直升机、游船、动车等,全视角展现世博园区美景。四是凸显服务意识,持续提供有关票务、交通、天气等方面资讯。五是前后方多个演播室交叉互动,配合默契,衔接自然流畅。
5月5日起,以首个国家馆日为契机,新闻频道推出每天播出30分钟左右的《天天世博会》专栏,以现场直播、新闻特写、记者体验式报道、人物专访和与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面报道上海世博会。当日的节目通过直播阿尔巴尼亚民族歌舞表演,报道阿尔巴尼亚馆的亮点,介绍阿尔巴尼亚国情,引领观众充分感受阿尔巴尼亚对中国和世博会的热情。作为新闻频道上海世博会报道的主要栏目之一,《天天世博会》将一直持续到世博会闭幕。
财经频道:
专题凸显服务性,全力满足游客需求
财经频道《魅力世博》制作播出《世博园区布局》专题,旨在成为参观游览世博园的导读,引导游客有序观园。节目以五个片区的主题为线索,邀请世博园园区总规划师做客演播室,畅谈五个片区在规划中的立意,讲述各具特色的154个场馆的分布情况,同时结合园区航拍画面,使观众对世博园区有一个完整的空间概念,以便合理安排游园时间和路线。
5月3日,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等资讯节目与上海演播室特别节目《魅力世博》联动,推出一组具有前瞻性的系列报道,着重反映世博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前景。报道聚焦“新兴技术拟借世博‘阅兵’契机走向产业化”,通过记者园内探访等方式,集中关注因世博推介而引发产业升级的科技型企业,以及它们展示出的高新技术、全新理念等。此外,《第一时间》还围绕上海周边旅游商机、吃住行消费指南等,及时提供好看实用的服务性信息。
5月6日,财经频道结合上海世博会开幕6天以来,入园游客的流量变化和相关反馈信息,整合特别节目《魅力世博》及《第一时间》等资讯栏目,从世博园门票购买、上海及周边旅游住宿等游客关注的热点出发,为观众推荐最佳购票、住宿方案,并及时“世博错峰游”给游客带来的优惠等。同时,还反映了上海在世博会配套服务方面作出的努力等。
各国际频道:
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5月2日起,中文国际频道18:00档《中国新闻》播出15分钟新闻专栏节目《世博汇》。节目分“世博视点”、“世博慧眼”、“搜城记”和“开心世博会”4个版块,旨在打造一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影像版世博百科全书。“世博视点”以关键词形式梳理、点评当天世博资讯。“世博慧眼”通过记者、知名专家或观众家庭等个性化视角,深度体验场馆内的经典案例、创意、科技等。“搜城记”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城市中的现代文明、先进科技和生活理念。“开心世博会”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嵌入”网友关于世博会的问题与建议,并每日邀请一位资深评论员,实时点评“世博视点”、“世博慧眼”和“搜城记”的内容。
中文国际频道午间《中国新闻》推出“爱世博”,通过联手央视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以拍客视频、微博互动、网络票选等新媒体互动方式征集民间世博故事。
英语新闻频道《海客谈》制作相关节目,点评各场馆精彩看点、世博给上海带来的影响,及上海市民和外国游客对世博会的评价。
西语频道集中展现墨西哥馆、西班牙馆的参展亮点,及西语国家民众对世博会的期待。
法语频道、俄语频道记者深入世博会一线采访,突出现场感和时效性。
美洲中心记者站:
积极做好世博会相关报道
美洲中心记者站与中文国际频道联动,推出有地域特色的12集系列报道《世博烙印》,通过记者深入北美12个城市走访当事人、见证者,讲述世博故事,展示曾参与世博会的城市的面貌,集中反映当地与世博相关的人文、历史、科技、文化等,有效地拓展了中央电视台世博报道视角。此次,美洲中心站提前策划,与新闻中心相关部门反复沟通,结合美国先后14次举办世博会、加拿大举办过两届世博会的特点,挖掘、寻找与中国相关联的因素,统筹调度区域内的纽约、洛杉矶、多伦多等站点,合力采访制作这一系列报道。
此外,美洲中心站还积极配合有关频道的世博会开幕直播特别节目等,及时报道中国驻美使领馆及华人华侨举办迎接世博系列活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庆贺世博开幕,专访在美的世博会形象大使郎朗、姚明,采访美国民众对世博会的期待与祝福等。
中国网络电视台:
亿万网友相聚世博
中国网络电视台启动了“We Are One”亿万网友相聚世博作品大赛活动,在网站首页、新闻台首页和世博台首页推出活动专题。专题包括“相聚世博亿万网友寄语征集”、“世博主题评论文章大赛”、“世博主题摄影大赛”等原创互动活动,以及“看《世博传奇》,赢精美大奖”、“‘世博服务台’欢迎网友提问”、“‘爱世博――2010我与世博’博客征文”等电视互动活动。其中,“‘世博寻宝’视频征集”活动被列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世博会报道重点项目。
中国网络电视台还制作推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专属模板,通过博客模板传递活动扩大世博影响,让更多网友参与世博互动。该模板延续以往重大活动优秀经验,设置“一键到位”功能,网友只需轻轻点击,即可将自己博客的模板换成世博模板。同时,该模板通过明星博客带动网友进行模板传递,以点带面扩大传播效果。
CCTV手机电视:
双语“CCTV全景看世博”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影视传媒,应用
1 新媒体技术概述
1.1 新媒体技术定义
所谓的新媒体实际上就是以数字、网络等为基础的各种媒体技术,为满足大众需求,新媒体技术又被广泛应用于各处,其主要形式有数字电视、移动网络以及各种广告媒体,这些新媒体技术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在数字网络技术的作用下成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1]。现阶段,新媒体技术以新型媒体的姿态出现在影视传媒中,尽管它在社会上应用时间较短,但已经成为人们最喜爱、应用最多的传媒技术。
1.2 新媒体特点
首先,新媒体技术具有广泛性与互动性,在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以后,存在于传统媒体中的地域局限性便会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随时随地了解各种信息,如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互动,如微博、微信、QQ等,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其次,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与实时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让人们获取,这样的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及时,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 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
2.1 数字电视技术
在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多以有线数字电视为主,它的信号传输通常是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信息处理,所有画面都要经过数字处理来实现,从画面的制作到传输再到用户接受,需要经历很多过程,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并不会损坏电视节目的质量,更不会出现信号被浪费的情况,相反,用户所接受到的信号效果会更好。现阶段,我国数字电视信号的接受需要有机顶盒与解码信号为依托,在有线数字电视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层面与生活状态也就得以改善,人们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但一些较为先进的电视节目,尤其是超清或高清电视节目却需要付费才能收看,这样一来就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需求[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也就更多。
2.2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所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就是利用广播移动终端提获取信息,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媒体等,这些移动多媒体基本实现了全国普及。之所以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以下几大特点:首先,形体小,便于携带,这也是移动设备最突出的特点,只有人们所在之处有信号覆盖,就可以随时接收各种信息,这是数字电视技术无法企及的。加之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接收有卫星支持,信号质量也更好,财务管理论文这同样是其备受大众青睐的原因。其次,所需流量费用较少,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离不开卫星无线电发射信号的应用,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数字形式,也就无需消耗更多的网络流量,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最后,服务对象较多,人们可以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传递各种信息,为更多人服务。如有人将行李箱丢在出租车中,就可以利用广播将信息传递出去,出租车司机在获得信息以后也便于将失物归还。随着移动多媒体的普及,在电视作品的制作上也更加方便,如恐怖悬疑作品《波澜万丈》就是用两部手机拍摄的,这也是新媒体技术给影视传媒所带来的好处。
2.3 交互网络技术
交互式网络电视需要有线信号电视作为依托,它可以与互联网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以家庭为主的新型电视服务形式。与普通电视相比,交互网络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传统电视所播放的很多内容不一定被受众喜爱,但受众却无法选择,只能是播放什么就看什么,这样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满足受众需求,但交互网络技术却可以消除这一弊端,用户可以与媒体信息者进行互动,不仅可以让媒体信息者了解到用户需求,也便于系统升级,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服务[3]。如爱奇艺网络就有这样的功能,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官方,官方也能够按照用户所提意见进行整改,直到用户满意。同时,交互网络技术能够为受众提供各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教育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等,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各个卫视的节目单,让受众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观看节目。加之交互网络技术在电视剧播放上具有联播功能,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看电视,不受时间限制。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新媒体技术对影视传媒的影响十分深远,尽管该技术应用时间并不长,但却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成为丰富人们生活、娱乐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影视传媒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是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优化自己,增强自身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皛.新媒体对影视宣传的影响及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72-73.
[2]刘扬.论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40.
本文拟基于2008年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对来自新闻传播学界的几个研究热点及其学术进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与评述。
一、手机媒体传播研究的主要进展
手机短信业务在2000年之后的迅速普及,促发了学界对于无线互联的关注。尽管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范式也未成熟,但是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未来的“移动上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
2003年在非典事件中,手机短信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特殊却又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些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对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进行了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学界却鲜有学者对这种传播手段进行过专门的理论探讨或实证研究。直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的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了各人文社科领域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兴趣。
2008年,新闻传播学界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出现了专题化、精致化、跨学科化的特点,掀起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新热潮。
手机电视研究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21日,广电总局批准了190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批准了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与电信部门合作,试验开展IPTV业务;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还批准了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以及北京、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在本地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
王虎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我国手机电视的节目设置大都是“电视台的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的形式,直播频道播放的是电视终端同样能收到的节目内容,而点播内容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选择性收看,手机电视互动性强、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收费高等特性并未得到重视。这种频道设置方式并未考虑到手机电视的受众群体,更谈不上对这一受众群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可以说,我国当前的手机电视并未真正形成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新媒体形态,而只是充当传统电视的移动化接收手段。
研究表明,手机电视的节目长度控制在15分钟之内是比较适宜的。当前较普遍的制作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把传统节目重新剪辑、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个爆发点,做成短片用于手机电视播放。因此鉴于本身叙事机制在时长上不宜被删减的纪录片和访谈类节目则不适合用于手机电视。第二种模式是提供手机与电视直播节目的互补机制。手机电视可对传统电视已经播放过的内容进行回放,从而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缺陷。第三种模式是专门为手机量身定做电视节目。?
对于手机电视的经济学研究,2008年的学术界也有颇多收获。虞海侠从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引入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手机电视发展的策略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其便携性、交互性、分众性的特点,加大对手机电视的宣传力度,加强其产业链相关各方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另外,尽快制定合理的国家技术标准,加大对终端的研发力度,打造丰富的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制定合理的资费策略,这些“功课”也必不可少。
刘江华则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驱动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理论,从供应方、买方、替代威胁、进入威胁和竞争对手5个维度着手,对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状况展开分析,从一个横断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他还对我国手机电视媒体行业竞争趋势进行了预测。在他看来,“目前困扰手机电视发展的,并非手机电视的标准和制式,关健在于用户对于手机电视的熟悉和认可”。?与其观点略有不同,暨南大学的李苗认为,手机电视举步维艰,掣肘因素颇多。“3G网络建设布局尚未成型、技术与网络的硬环境不够完善,消费市场的培养还在孵化期,这些都是手机电视开发进展的瓶颈”
有的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自2007年以来,美国传媒集团在移动媒体频段、移动媒体技术开发与手机制造等领域形成全面竞争,甚至开始把战火延伸到境外。王积龙在考察美国手机传媒市场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这场媒体大战的前因后果。他认为,“美国手机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缘由,在于手机媒体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与美国手机媒体商务开发应用如火如荼的景象相比,我国的手机电视开发和实际应用却发展缓慢。对此,李苗指出了手机电视在3G时代的运行前景与对策:打造手机媒体视听节目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走内容经营之路;开发良性的商用模式。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志,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的广告吸引手机用户主动点播观看,以注册制吸纳会员,以定制播送节目和广告,创造良性的互动模式和良性的营销传播模式,才能实现消费者、内容商、运营商、广告商的多方共赢”?。
手机出版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制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近200亿人民币,其中,手机出版额(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彩铃、手机动漫)达80亿元。可见,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手机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当前手机报以订阅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盈利空间有限且模式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这一弊端一直为运营商所诟病。研究者鞠宏磊以剖析手机报现有盈利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作为新收入来源的盈利方式。“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滚动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以免费提供大众化新闻性内容为支撑,通过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来吸引广告商”。正如他所分析的,大众化的新闻性信息,更适合采用以广告作为价值补偿方式的盈利模式,而专业性强的信息才更适合订阅的方式。
何先刚在《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中的研究指出,手机阅读有以下特点:第一,可随时随地阅读,满足人们利用零散时间的需求,从而成为最佳阅读工具;第二,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突出;第三,存储量大,可以成为随身的数字图书馆;第四,内容获取方便快捷;第五,拥有高效低廉的发行渠道;第六,图像、文字、声音一体化,形象生动;第七,受众面较宽;第八,可视、可读、可听,方式多。他还认为,目前期刊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各期刊社必须根据3G手机媒体的特点及可能而形成的人们新的阅读习惯,面向市场,进行个性化出版、跨媒体。
郝正刚在《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手机媒体减少了出版的中间环节,内容创造者与应用者之间可形成直接联系,用户既能作为受众也可成为作者。内容资源在相对扩大化的同时,开发难度也相对降低。手机出版的动态出版技术系统建设要在全行业全面展开,特别是动画、电影、电视等动态领域衔接技术的开发,如手机动漫和手机动态杂志等。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将会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出版业的主要赢收渠道之一。
面对同一主题,有研究者对于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进行了思考探究,研究认为,“手机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滞后、屏幕过小阅读不便、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手机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转变办刊观念,实施政策引导,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手机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与运营模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撰文对我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了探讨。在分析了手机出版面临产业链尚不完整、缺少集团化整合、政府管理政策缺位等发展困局的基础上,他乐观地预测:“手机出版服务政策或相关实体平台的推出、手机出版行业基础性建设的加强和发展,以及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的迅速发展,这些困局将在未来手机出版发展趋势下被逐一破解”。
二、数字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自2007年以来,我国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整体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在此背景下,黄升民等就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认为,市场、技术、政策及其三者之间的博弈进程推进了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在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演变成就了数字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且正是这些冲突演变构成了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数字电视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产业以广告收入作为产业链增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单一广告依赖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内容制作端的多样化发展,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降低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激励,在电视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下,它将无以为继。
以双边市场为理论范式,顾成彦、胡汉辉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的主要弊端出发,运用双边市场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明晰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双边市场特征创新定价模式、纵向整合以获取内容产品控制权、横向兼并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实现创新型盈利模式的对策。
而在数字电视的具体收费定价上,江虹、卓俏青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有线数字电视的成本结构,讨论二部制定价模式的适用性及其优势,进而结合价格歧视理论,探析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多种价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发现,“尽管采用多重价格套餐会增加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来自其他相似垄断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
关于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徐敢峰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于制约广电新媒体的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瓶颈进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促进我国广电新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尽快尝试跨地域运作;放宽资本进入条件,力促社会资本进入;统一新媒体各业务国家标准,理顺产业链;给予各级广电必要的资源支持”?
数字报业研究发展数字化报纸,是传统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对于我国数字报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审视。在探讨了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内涵、构成环节的基础之上,他指出,“数字报业的价值链的内涵要求报业不但能提供新闻信息,更要提供综合服务信息,要把数字报业看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而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经营战略,由内部管理型转向外部交易型,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连接更多的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数字出版研究在数字出版方面,我国经过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赵亮、何镇飚在剖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精品少而定价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出版业体制改革滞后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永葆质量、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在细分与整合相结合中销售、深化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等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数字媒体的监管方面,喻国明等在《中外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研究》一文中运用了成本―收益、成本―效果、权变评估等分析框架和数据模型,研判了不同内容监管体系的多重效果,并就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方法及指标选择如“政治意义、媒体绩效、产业发展、总体福利”等做了初步探讨。
三、其他新兴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IPTV研究所谓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中国的IPTV产业,在经历了2004年的萌芽,2005年的博弈, 2006年的曲折, 2007年的破冰后,已经到了一个产业的十字路口。
如学术界一般所论,IPTV这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传播形态,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形式,不仅具有电视媒体网站的所有传播功能,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到位的服务,的确在媒体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但是,与大部分手机电视节目一样,IPTV的大部分节目内容都移植于传统电视节目,普通受众并不会愿意付费去观看相同的节目,更何况在现有条件下,IPTV的清晰度、流畅度还远不及传统电视,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产业市场困境。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术界一向少见公允冷静的探讨。
刘逸帆以我国IPTV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就IPTV的出路展开了探析。他认为:“IPTV迅速发展的关键条件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成熟的IT技术及基础设施、适宜的业务模式、可观的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等必备条件的出现”。
图文仿真报研究图文仿真报通称电子报,在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者邓建国从剖析这种新媒体的优劣势和现实处境出发,探究了这种媒体形式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图文仿真报虽然具有节省成本、吸引广告、便于存档以及具备网络无远弗届的优势,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以“传者为中心”的心态、内容封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预测:“不论图文仿真版还是报纸阅读器,不过是传统媒体一厢情愿的‘怀旧’,或是其在传统和网络读者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折衷,它们作为数字报的呈现格式,只是一种过渡;其发展趋势是移动电子报。”?
移动媒体研究移动媒体,主要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兴媒体,自2003年以来,移动媒体已经在上海、长沙、北京、武汉等30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石长顺、徐锐以湖北移动频道为代表,考察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移动媒体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规范性不强、产业政策不配套、运营主体缺乏市场化”等问题和困难。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移动媒体“规范移动电视市场、延伸覆盖面、整合拓展电视终端”的发展策略。
通观而言,2008年度,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期,相对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尚不为多,这表明新闻传播学的主流期刊对新兴媒体研究的重视程度仍不充分。
在目前所见的若干研究文章中,无论是技术潮流的把握,还是对媒体发展策略的分析,均有不少启发性。然而,在有限的学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大部分论文仍然停留在现象分析,缺乏传播理论意义上的深入研究。2)鲜见第一手的实证性研究,现有的个别实证研究也多流于描述或理论的简单检验。3)研究视野仍有狭窄之嫌,常见选题撞车、缺少学术对话等情况。
由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目前还不够成熟,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无疑还十分艰巨。我们期待着新闻传播学界来年对新兴媒体的研究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出现更多、更好、更规范的学术成果。■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的初期成果之一。本项目组通讯作者包括:陶大坤、吴芳、邵晓、虞D、孙洁)
注释:
崔保国、张晓群:《新媒体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慧聪网。网址。2008年10月21日
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4月
虞海侠:《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SWOT分析与对策》,《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刘江华:《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驱动力探析》,《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李苗:《手机媒体视频开发的瓶颈分析与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
王积龙:《剖析美国手机媒体市场争夺战》,《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
鞠宏磊:《手机报盈利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何先刚:《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3期
郝正刚:《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何先刚、周仁惠:《关于3G时代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郝振省:《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6期
顾成彦、胡汉辉:《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盈利模式创新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江虹、卓俏青:《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徐君康:《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审视》,《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赵亮何、镇飚:《我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策略分析》,《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刘逸帆:《网络电视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