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49: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篇(1)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

乡现有精准扶贫村3个,精准扶贫户443户,一般贫困村7个,贫困户1116户。2015年脱贫解困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300人;2016年实现149户400人脱贫;2017年实现116户352人脱贫;2018年实现108户342人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个精准扶贫村、7个一般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每名干部联系2—3名贫困户,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发展规划;其中村、村、村三个精准扶贫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办公;根据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乡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方案》并下发到各村。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院户会、办黑板报、大张旗鼓地采用张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语,制作精准扶贫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尽知,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更加坚定了广大干群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3、严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据巴委办〔2015〕64号文件要求,乡党委与“第一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目标,每位“第一书记”都建立了工作档案;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方面组织专班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同时,乡上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作为乡党委、政府长期性重要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确保工作力度不变,做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长期准备。

篇(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三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研究部署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区力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刚才,XX同志通报了我区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三名同志作了发言,XX同志做了工作部署,我都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按照省、市部署,我区对口帮扶、支援与合作的六个地区,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第二轮“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在全省考核中取得全部满分,资金投入、项目落实、帮扶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各项扶贫任务。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向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敬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认识。中央、省、市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十以来,总书记国内考察30多次,其中20多次到贫困地区,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去年11月,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号角。今年3月,XX书记在全省扶贫工作会上要求:“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小康”。6月22日,XX书记在全市扶贫工作会上强调:“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部署,确保各项脱贫帮扶任务如期完成”。

相比以往,这次扶贫工作,有几个明显不同:一是标准更高。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在2018年率先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并明确每名贫困人口安排2万元扶持资金,这是以往所没有的。二是要求更严。中央明确要求“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三是难度更大。经过前两轮扶贫双到,容易的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同时,由于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等原因,现在各单位调剂资金用于扶贫的难度加大。四是任务更重。帮扶村由上轮的15个增加到27个,以前是十几家单位帮一个村,现在两、三个单位就要帮一个村。

对我区而言,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思想上增强扶贫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各项扶贫攻坚工作。同时,通过扶贫工作,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助力企业扩大经营版图,实现双向互动、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第二,关于思路。在扶贫思路方面,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变“大水漫灌”、“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等传统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发挥政府资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各类资源,共同抓好扶贫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发挥市场作用。要发挥南山经济大区、创新强区优势,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通过市场调节,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二是发动社会力量。畅通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发挥我区企业多、名人多、慈善家多的优势,抓好“全国扶贫济困日”和“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引导和发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三是发挥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作用。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注重调动贫困地区的积极性,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第三,关于责任。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和政治责任,要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指示精神,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把领导责任扛在肩上,做好示范、当好表率。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既要按照考核指标完成“规定动作”,又要结合实际做好“自选动作”,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项目到位、措施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

篇(3)

我家住在王氏祠,进山步行十八里。

祖传三间土瓦房,根深蒂固是家底。

如今已经三十七,想说媳妇没人理。

村里找我拆旧房,易地搬迁好主意。

政策搭台我唱戏,二层小楼平地起。

扶贫带来好福气,媒婆进门来报喜。

凤凰争先往家挤,看我中意不中意……

百姓心声是对金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极大肯定。为切实解决一些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难题,2016年,金寨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消除贫困的“第一仗”和“当头炮”,实行资源整合、政策叠加、统筹调度、强力推进,全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308人。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10处、计划安置5708户、20260人,其中,动员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安置727户、2735人,到集镇购买商品房安置873户、3386人,搬迁至中心村庄3355户、11661人,搬迁至自然村庄759户、2478人。“十三五”期间,全县力争易地扶贫搬迁1.1万户、3.8万人,真正让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实现“应搬尽搬”。

广泛动员引导搬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千米以上的高山101座,“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特殊地貌,以及上世纪50年代修建梅、响两大水库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致使全县多数贫困户分散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山区等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全县58.9万农业人口,其中47.6万人居住在1.64万个自然村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住房安全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首要需求和最大障碍。

2016年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刚刚启动时,大多数群众都有“恋土、不离乡”的情结,还有部分贫困户对政策是否能够全部落实到位存在疑惑。针对这些情况,县里采取“动员大会”“村村响广播宣传”“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讲,重点解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房建设面积控制标准、资金补助标准等相关规定要求,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同感、参与感,不断扩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浓厚氛围,最终实现了“愿搬则搬、应搬尽搬、一户不漏”。此外,金寨县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和公示、乡(镇)审核和公示、县级审批和公告”的程序,精准确定搬迁人口和安置方向,签订搬迁协议。

叠加政策鼓励搬

为打消群众盖不起房、搬不起家的疑虑,该县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利给群众,使每个贫困户都不用自筹资金就能建起新房。在每个贫困人口享受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的基础上,叠加县内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相关政策,对自愿拆除住宅或腾退宅基地的群众,给予相应的拆除房屋、退出宅基地补偿及腾退奖励。

对拆除房屋的群众,按照户型结构给予250―600元/平方米的补偿,并按照宅基地退出的时间给予最高上浮30%的补贴;对退出宅基地的群众,给予70元/平方米的补偿;对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群众,按2万元/户给予奖励;对进入县城和集镇购房并承诺放弃申请宅基地的群众,分别给予800、20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对既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又是水库移民人口的,叠加享受水库移民搬迁直补政策。

南溪镇石寨村观堂组张勇,家庭贫困人口4人(其中移民人口1人),认定宅基地退出补偿119220.82元,该户选择到规划的中心村庄安置,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20000元/人×4人,计80000元,享受水库移民补助1人15000元,合计享受补助214220.82元。石寨村对易地扶贫安置点采取地基工程政策统建、地上建筑群众自建的方式,该户建房费用约12万元,还剩余补助款9万余元。花石乡大湾村贫困户陈泽申,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到金寨调研时曾慰问该户。2016年,陈泽申家搬迁至大湾安置点,共获得宅基地退出、移民搬迁和扶贫搬迁补助合计12.28万元。对于少数完全无能力建房的特殊贫困户,该县又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了196套公共安置房,缺口资金由政府统一承担,确保所有群众住房安全。

统筹调度督促搬

根据“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的原则,该县各个安置点均组建了村民搬迁理事会,在安置点规划建设、户型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搬迁户建房由理事会统一组织和管理,乡镇政府加强监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规划保留的村庄中,选择160个中心村庄、140个自然村庄及10个集镇新建搬迁安置c,设计安置房户型11种供搬迁群众自选。

此外,金寨县对各安置点基础建设实行清单管理,县政府整合资金,予以重点保障。制定搬迁工作行事历,强化督促调度,县主要领导每月调度一次、分管领导每半月调度一次,联系乡镇县领导每周到所联系乡镇督促调度一次,确保搬迁工作快速有序推进。2016年,全县共调整安置点建设土地3825亩,建房8801间,开工率100%。截至2016年12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全县2016年已搬迁入住2363户、8589人。

完善配套吸引搬

群众搬迁后如何种菜、养猪?如何上学、就医?这些问题群众最关心。该县高度重视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安置点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安置点道路提升工程,将原3.5米水泥路面拓宽到5米;投入环保资金4000万元,建设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同步规划建设亮化、体育、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确保搬迁群众住得放心、住得舒心。同时,为方便群众生活生产,由乡镇政府在安置点周边统一流转部分土地分配给易地扶贫搬迁户,解决群众种菜、养猪的难题。

篇(4)

关键词:PPP模式;精准扶贫;重大意义;应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准确理解PPP模式和精准扶贫

(一)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能够有效调节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一种模式。

(二)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相对粗放扶而言,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二、PPP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加贫困地区资金投入,确保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实现

目前,离我们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一个百年目标只有3、4年的时间,但是我国还存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贫困村12.8 万个、贫困户近3000万个、贫困人口7017万,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贫困仍然是阻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

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脱贫难的首要问题。解决资金的问题,不单单要依靠我们政府,更要依靠我们整个社会的力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在贫困地区引入 PPP模式,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允许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投资,是解决目前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的比较便捷的,快速的方法。

(二)有利于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实现

中国目前的贫困地区多处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教育,医疗,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均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些贫困地区的脱贫与发展。

无法平等的享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每个人的福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实现小康。所以在贫困地区引入PPP模式,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公共服务领域,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股、合资、独资等形式投资到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中来,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有利于切实贫困地区政策的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实现

多次强调的“六个精准”中,要求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脱贫成效等方面要精准,而PPP模式可以切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将扶贫重点放在切实贫困的山区,贫困村镇以及贫困家庭,将PPP模式资金真正引入这些地区和人民,政策也向其倾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三、PPP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

PPP模式在我国贫困地区能应用领域比较宽泛,可以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也可以在住房、产业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等领域应用。PPP模式为贫困地区引入社会资本,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建设,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社会资本实现其自身价值。通过引用PPP模式,有效的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利保障。

因此,应积极在以下主要领域推广PPP模式: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PPP 模式

部分地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薄弱。例如个别村镇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欠缺,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无法真正的脱贫致富。因此加大国家财政力度支持,以及引用PPP模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这些地方贫困的根本所在。

(二)在产业扶贫领域积极引进PPP模式

部分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没有产业支撑。我们以往解决贫困的主要手段是“输血”,就是仅限于物质和资金的给予。但是这种方法长远来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现状。但是引入PPP模式进入产业扶贫,是更改了我们的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真正意义上盘活当地的经济。例如:通过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管理结合PPP的模式可以有效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种植、养殖产业;以PPP模式介入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以PPP模式深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特色旅游,农村沟域经济等等多个产业,最终帮助贫困农村百姓致富。

(三)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进PPP模式

部分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包括医疗卫生水平有限,教育水平低下,等等。另外大量的人才流失,也是导致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无人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负有应有的担当。在许多地区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病致贫,由于当地医疗技术、医疗资源、设备和人员的匮乏,导致贫困地区最基本的医疗都难以保障。教育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这些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办学资金等资源都比较缺乏。

教育和医疗是一个地区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以往,政府提供这两个领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统一由财政给予拨款,这给财政就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果大量的资金都用来办教育和医疗,那么流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企业等方面的资金就会有所减少。如果单纯的继续依靠政府的力量,可能不会较快的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但是在贫困地区引入PPP模式,通过签订长期合约的方式,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到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可以有效的减少政府财政的压力,而且对于实现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签订合约或者协议时,要充分考虑到私人收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既要确保社会资金能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也要确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

(四)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改善等领域积极引进PPP模式

篇(5)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区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交通运输局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活动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增强交通行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要切实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取得实效。

二、创新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活动

各单位要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报道有力有序开展。要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活动主题,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推广介绍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闻媒体作用,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设置防灾减灾宣传专栏、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标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结合文明创建包保社区、脱贫攻坚帮扶贫困村等方式,积极组织志愿者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宣传安全和防灾减灾以及应急救援知识。

三、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一)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所有公路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特别是对于桥梁、边坡(高填深挖)等重要工程、地质灾害易发路段、特种设备要加大排查力度。有效把控道路、公路施工安全风险。

(二)公路基础设施治理。加强农村道路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危旧桥梁改造力度。对公路桥梁安全防护和连续长陡下坡等重点路段安全通行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风险排查和评估,实行分级分类进行处置。

(三)加强雨季施工安全防范工作。各单位要切实做好防汛工作,防止降雨造成的安全事故。

(四)对安全隐患进行大排除,尽早消除安全隐患。各单位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各方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大排除。

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在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及时组建分级负责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二是要建立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及时向区交通运输局报告道路运输信息。三是要建立应急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保障应急值守和信息畅通。四是要积极做好抢险运力调配,配合处置突发事件。

五、完善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

篇(6)

5月4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要求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5月6日,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从今年5月起,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今天我们召开团省委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意见精神,对全省各级团组织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动员和安排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开展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央、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更是对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的一次强化培训和全面检验。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一是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凝聚青年力量的重大举措。当前,我省正处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时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消除地震灾害带来的多方面影响、重建美好新家园、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要在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就必须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个人的梦想融“中国梦”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之中,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形成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为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是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履行团的职能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在省委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团的工作和青少年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有力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团的工作也面临了很多新课题和新任务。要主动顺应时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和重要契机,认真思考谋划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广大青少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梦”上来,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注重源头、创先争优,积极开展“两深入、四同、一带头”、“千名团干部进社区”等活动,团干部能力作风持续提升,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得到巩固和加强。近期,中央、省委和团中央先后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对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更加密切联系、服务青年,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团干部是广大团员青年的表率,要引导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就必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查找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青年方面的差距,认真总结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等工作中的不足,坚持提升能力、树立形象,不断把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准确把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要组织全省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十报告和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谱写中国梦的篇章而努力奋斗。

按照省委有关要求并结合全省共青团工作实际,要重点开展好以下专题教育活动。

一是扎实开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专题教育。组织全省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即将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继续深化“青春建功新”主题活动,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要大力开展青年突击队大会战、青年文明号形象大展示等青春建功活动,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积极作用,助推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等建设;要引导青年增强职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本领,立足岗位建功成才;要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生态环保、创新创效等社会实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助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

二是扎实开展“团结和谐、维护稳定”教育。要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分层分类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社会稳定。对民族地区青少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活动,引导其履行公民的义务,热爱祖国、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反对暴力,特别是不参与分裂破坏活动,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在校大中学生,要广泛运用新媒体手段,将“我的中国梦”和“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着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关系、正确认识现阶段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社会、环境等问题,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好知识本领、自觉维护稳定的实际行动;对进城务工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弘扬正气、倡树新风;对特殊重点青少年群体,要加强情感关爱、心理疏导和权益维护,积极组织他们学习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三是扎实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的重大成就,学习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要牢牢把握青年建功立业的内心需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效引导青年自觉、自愿地关心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促进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灾后重建中持久释放;要选树典型、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引导灾区青少年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不等不靠、自立自强,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要广泛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活动,充分表达灾区青少年感恩党、感激全国人民、感谢社会各界的深沉情怀。

切实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搞好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一段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任务重,标准严,要求高。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要把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领导。主题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根据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要求,我们在省级层面成立团省委“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团省委内部成立团省委直属机关“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省委直属机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检查督促和工作总结等。领导小组要按照分工,严格落实督促检查责任,采取经常性督查与重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督查和具体指导,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特别要注重发挥各级团组织书记和机关党支部书记的作用,着力形成书记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引导和带动主题教育活动有序推进,深入开展。

二是把握节奏。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主题教育活动时间从2013年5月开始,通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分阶段推进。5月15日前是动员部署阶段,重点是各级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召开各级动员会议,各级团组织主要负责人要结合实际作动员报告,机关各支部也要及时安排部署,让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广泛知晓、普遍参与。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集中学习阶段,重点是充分利用乡镇大团委建设、非公企业团建、学校团建等组织建设成果,围绕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开展学习,发挥好各级团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核心辐射”效应、普通团干部的“示范带动”效应、广大团员青年的“同频共振”效应,促进整体学习提高。6月中下旬是交流讨论阶段,各级团组织和机关各支部至少组织一次专题讨论活动和座谈会,总结经验、交流体会,查找差距改进不足,促进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取得实效。7月上中旬是总结提高阶段,各级团组织和机关各支部要认真总结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做法和措施,加强对创新理念和创新机制的探索,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成果。

三是广泛宣传。加强与各类公共宣传媒体的合作,切实发挥团队宣传媒体和阵地作用,充分运用手机、网络、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宣传专栏、工作简报等载体,根据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设计相应的宣传方案,大力宣传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工作部署,宣传主题教育活动的先进典型,特别要大力宣传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进事迹,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添新的正能量,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到日常宣传不断线,重点宣传掀。

篇(7)

5月21日,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座谈会在成都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四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议认为,全会提出的“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十精神,推进治蜀兴川大计的时代号角;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四川发展的鲜明取向和根本要求;全会作出的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全会明确的当前和今年一个时期八项重点任务,是保持四川追赶跨越发展态势的着力方位;全会部署的推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各项工作,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科学总纲。

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紧紧结合四川改革发展实际,作了精彩的发言。本刊摘发部分发言。

引领四川全面实现“两个跨越”的科学部署

赵英(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为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心。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确定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两个跨越”目标的确立,高屋建瓴。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三大发展战略”更是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符合四川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升首位、次级突破、夯实底部的具体要求,对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对促进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尤为重要,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对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大发展战略”体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正确引领四川全面实现“两个跨越”的总体战略部署,将会对我省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三大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解决四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矛盾的良策和实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

“三大发展战略”是时空的辩证统一体。从时间轴上看,“三大发展战略”坚持了历届省委治蜀兴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从空间轴上看,“三大发展战略”借鉴了国内兄弟省市区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三大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党的十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

“三大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问题,能优化发展格局,激发各地发展活力,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解决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分割问题,能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够的问题。可见,“三大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大发展战略”是空间和功能的多元统一体。从哲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抓主要矛盾、相互联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光辉思想的实际应用;从经济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竞争合作、产业分级、工农联动、增长极、生产力等经典理论的创新实践;从伦理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的科学采集;从政治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执政为民、科学执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先进意识的现实折射。

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未来几年四川经济发展的八项主要任务,这是四川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新战略。

省委确定的四川经济发展新战略,包含了八项主要任务,这八项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工业强省和新型城镇化是四川发展的方向。目前我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化互动”是四川发展的必由之路。(2)“三农”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四川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全省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才能实现全面小康。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四川发展的基本条件。(3)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扶贫工作是四川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为四川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抓住节能减排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四川经济的外部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居住环境;不断减少贫困人口能够提高四川发展的质量。(4)坚持民生优先是四川发展的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四川发展的最终目标。

“多点多极”是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

杜肯堂 黄 勤(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多点多极支撑的关键在“多”字。其政策涵义是,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反映了经济转型新时期,区域格局从单中心带动到多中心拓展,经济发展从非均衡不协调到非均衡的协调发展。其战略措施有四方面:

全域谋划,顶层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多点多极发展的合力。其次,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有序推进。

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差别竞争。点和极,支撑在产业。首位城市成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升级,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成都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能级。次级突破中,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在夯实底部基础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要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的结合。将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强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务;着力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两群”互动、产城融合的理想节点。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开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

打造“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升级版”

孙超英(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对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把这一战略作为四川省推进“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径,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升级版”。

要遵循三个“坚持”。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发挥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导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坚持统筹城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着力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构建现代城乡发展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四化”同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推进现代化健康发展。

要持续创新,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不竭动力。如何科学有效地赢得发展先机,关键在于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和协同创新打造本地增长极群落。通过区域产业转移的加速与城市比较优势的强化及相互确认,各增长极点要素升级和区位市场扩容,促使区域增长极群落由萌芽迈向成熟。“创新”是四川跨越提升的制胜法宝,而“持久有效创新”则是四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终极支撑。

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四川跨越提升

盛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内外约束条件的变化,注重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确保开好头和布好局,争取尽快形成突破之势。根据我省在创新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和包容不足,形成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和体制创新,充分挖掘潜在优势,推出一批重大成果并实现向产业的转化,形成强大和持续的创新动力。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四大创新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尤其是探索大量国防科技单位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加强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大量的科技人才如何更多地进入企业发挥作用,有限的科技资金如何更好地用在关键领域,应当成为重点。同时,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体制机制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破除和削弱传统体制制约,如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如何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是需要加大攻坚力度的领域。三是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种组织,构建分层次化解矛盾的机制,形成促进发展的稳定社会基础。经济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由经济转型和扩大开放而出现的社会状态更加活跃、社会诉求不断增多,维权意识更加强烈等问题,传统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尤其是我省人口多、地域广、流动性强、区域城乡差距大,社会矛盾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利益诉求产生方式更加多样,而现实社会的诸多“快变量”与传统管理方式“慢变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也需要加快探索,促进社会稳定机制的建立。

四川实现“两个跨越”的主要路径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四川实现“两个跨越”重点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民生优先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引领“两个跨越”。实现“两个跨越”,根本还是要靠发展,但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质量,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实施三个层面的跨越突破;一是要高度重视优化产业兴省战略。二是要合理调整资源开发路径。三是要有效强化自主创新驱动。

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攻坚“两个跨越”。一是要重点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四川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路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经营制度、要素交换、资源配置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割分治问题,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要着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以民生优先为导向提升“两个跨越”。“两个跨越”应该是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跨越,因此必须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两个跨越”的根本归宿和落脚点。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支撑“两个跨域”。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谋取“改革红利”和“制度红利”。

切实推进地震灾区生态发展型重建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战略思想,为雅安“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指明了方向,为二度受灾的雅安如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绿色重建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配置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村落,丰富生态生活,建设全球灾后生态重建典范区,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