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活中数学调查报告

生活中数学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49: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活中数学调查报告

篇(1)

一、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若是能深刻感受到所学科目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那么,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对该科目的浓厚学习兴趣。鉴于此,我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便会充分挖掘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资源,并将其最大限度地运用在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而这些都为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与调动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初接触“正、负数”这一内容时,由于尚未对其形成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面对此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即不像以往那样,直接向学生灌输正、负数的专业数学概念,转而向学生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正、负数现象:

天气预报显示,东北某地区夜晚气温最低可达-25℃;

高层建筑中的电梯,既有1层,也有-1层;

妈妈在某银行中支出2000元,银行的存折上显示为-2000元;

珠穆朗玛峰在我国地形图上标注为8844米,在同一地形图上,吐鲁番盆地则标注为-155米;

如此,借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使得学生清晰地明白: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数超出了之前已有的知识范畴,自己只有学会这种“新数”,才能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在此想法下,他们对于正、负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为接下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并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基础。

二、进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只是学校范围内的活动,其实不然,社会生活中同样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初中数学这一科目。针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尽量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亲身进行社会实践性质的学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在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对于他们自身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与维持同样可起到非常积极的帮助。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知识点的所有内容之后,我特意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实践调查活动。其中,要包括不同社会群体对水源的利用态度及具体的利用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统计图的形式将实践调查活动中搜集、整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体现。

如此,就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主体的手中,学生小组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很快就制作出了凝聚团队合作智慧的活动调查报告,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因此更为高涨。不少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无限魅力,愿意也乐意在日后以更加饱满的情绪与状态主动投入到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这表明,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科目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这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范围的同时,也将促进他们自身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

如初中数学就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我就从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经验出发,尽量做到两者的紧密结合。以“直线、线段、射线”这一知识点为例,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充分展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异同点的表格(如下为某学生小组的作品):

篇(2)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拓展延伸】

初中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一、论文形式: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注意:它不是感想,也不是调查报告。

二、论文选题:新颖,有意义,力所能及

要求:

1.有背景.

应用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真实问题,要有具体的对象和真实的数据。

2.有价值.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或教育价值,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掌握必须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一位数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希望学生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幽默的给了他这样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蹩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辛酸的“幽默”过后,是该让我们思考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本来意义上的数学吗?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1元和2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1元和2元的零钞,问有多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1元的x张,换2元的y张,列方程x+2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种6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等。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二、教学内容适当追求情境化

新课改紧密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如:讲解抛物线时,由喷泉、篮球的行进轨迹引出,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目的在于服务生活。

三、明确师生各自的课堂地位,教师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

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节课,既要由立体图形想象出它的表面展开图,又要根据表面展开图判断可折成哪种立体图形,内容抽象,学生难掌握。因此,我在上课时,结合了折纸游戏,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来引导学生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不可缺少的一员,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四、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的讲解取代;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关键词】 应用意识 教学探索 初中数学

在当代数学教学中,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此法形象生动效果好,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2、从生活中挖掘教学价值。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常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分析教材要挖掘知识在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有些表面看无法直接联系的知识,其实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贴近生活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对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本地城区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后,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教室门窗和家里的家具向老师汇报,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生活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三、让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各种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我将语文、英语、科学、劳动等学科与数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譬如有一年经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农民议论说今年的玉米可能要减产几成了。我就在“十一”期间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种同样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思考:是什么原因列出来,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农民提出建议。这是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⑴与经常下雨有关;⑵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⑶空气污染;⑷玉米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农村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篇(5)

【关键词】初中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应用理念

当前,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中学数学教育中,学生 乏数学智力应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并在教学中运用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培养中学学生数学应用以及数学应用理念两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也不断地发展。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使数学渗透到每一个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有理念地应用数学的能力,把这培养的能力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上等方面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形成数学的应用理念。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因此,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更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更能够用数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在周围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自觉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引入数学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应用的价值。例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时,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景:在班里举行找某一个学生的位置,数学老师说找第4行第3列的学生;再找第6行第4列的学生。请你帮数学老师找出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有几个?怎样找?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于学生有关的内容 ,都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理念。

二、搜集生活事例,培养学生的应用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飞越发展,数学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家电数码、航空工作 、医学市场的调整及气象学等等问题,到处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收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教学中,学生搜集了本城市第理位置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得出了本城市的位置布局绿化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美化环境情况布局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又如:去一间工厂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对这间工厂生产质量标准,作出了抽样调查,学生作出了如下分析:①这工厂用人多;②工作环境差;③产品质量30%不够合格,④产品包装不符合标准,不吸引人的关注。根据以上的情况调查,学生作出了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①减少工人,提高科学技术应用;②改善工人生活环境,提高工作效率;③严抓产品质量关;④提高包装技术。学生将实地考察的情况做成调查报告,寄往给这间工厂老板经理,得到了老板经理的认可,情况得到了解决,学生兴奋地说:“数学知识真的有用”。学生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再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让学生查书,上网查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查找相关的知识,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劳动生产上,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历程。

三、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必须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熟悉,钻研教材,具有掌控教材的能力 , 具有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加强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加强教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应用时,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桥梁、楼梯、铁塔等建筑物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初步了解到数学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更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会关注并发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自己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切割转化的思想方法等,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理念。

参考文献:

[1]陈雪芬;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常熟高专学报,2004,(02)

篇(6)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我叫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的实验,学生拿着胜利成果兴奋地向我展示,我对全部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对于“做一做”、“试一试”一定让学生完成,如我在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放大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数30”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让同桌的做游戏,然后让成功者与成功者继续做游戏,我问成功者:你有绝对取胜的法宝吗?其中一个说“有”,于是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探讨绝对取胜的法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紧张的探究,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最后我请说“有”的那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位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究的同学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希望学生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幽默的给了他这样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辛酸的“幽默”过后,是该让我们思考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本来意义上的数学吗?如学习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篇(7)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还是不会画。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