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信息化培训

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22: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信息化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信息化培训

篇(1)

[关键词] 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36-1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快速的融入到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进程当中去,那么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也就提上日程。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下面我们以银川市永宁县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为例来探究教师信息化培训的一些特点。

一、实施培训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改革”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四项第11条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跨越式课题”的实施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永宁县2008年引进跨越式课题,跨越式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是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那么对永宁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日益紧迫。

(三)培教育均衡发展要求进行农村教师信息化训。20世纪以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永宁,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与城区小学教师相差较大,信息化资源分配不均衡。

二、永宁县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实践

(一)培训目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水平,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要求教师能够切实利用信息技术去优化学科教学,切实根植于教育实践。

(二)培训内容

1.培训模块

2.培训内容设计与分组

此次培训内容依据调查问卷教师培训需求而设计,更加注重受训教师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受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分为初次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已参加培训过的教师。

(三)多样化、数字化培训教材。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主要使用“文本教材+培训讲师讲稿+资料包+微博博客反思平台”的多样化、数字化的培训教材。

(四)基于任务驱动的培训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蕴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轻松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就采用基于任务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效果。

(五)以博客和微博搭建培训评估反思平台。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主要依靠微博和博客来搭建培训评估反思平台。有针对的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培训。

三、对培训的反思

(一)优化培训内容和分组。按照教师是否参加过培训进行划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但是忽略了受训教师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是否参加过教师信息化培训,将受训教师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根据受训教师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将初级和高级两层各分为两个班级。

(二)在培训评估体系中引入“绩效管理思想”。为了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动机和提高受训教师的认识水平,在培训中可以引入“绩效管理”的思想,这样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和受训教师的培训动机。

(三)培训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要注重培训过程中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和教学整合的意识,将信息技术彻底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小结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永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但是教师信息化培训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发展;对策

1 引言

当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环境不断更新,一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教师的教学位置将发生改变,由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1]。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推动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2 网络环境对教师发展影响

2.1 网络环境的概念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网络环境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生成的。它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网站、网络爱好者为载体,以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由网站创建者及网络爱好者长期建设而生成的各种现象的总称[2]。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包括硬件设施、资源、平台以及工具等基本部分。它也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2 网络环境对教师改变

2.2.1 对教学环境的改变

过去教学,老师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的信息资源来源于书本。现如今高等职业学院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化环境,从而根本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2.2 对教师角色转变

由于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个体发展要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慢慢成为“全能者”。首先,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资源走向平等,教师要把自己“垄断”的信息资源转变成学生的共享信息资源,而且教师还要担当起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其次,教师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再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由传统教学讲授者转变成现代教学的设计者[3]。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般学科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现代教育理念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另外,网络环境打破了教师通过培训班形式进行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模式,网络环境给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知识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符合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2.2.3 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改变

美国信息产业学会主席Paul T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中国学者何克抗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当前网络环境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学习、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4]。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自己的专业素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

3 网络环境下提高教师素养的对策

3.1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态度

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未来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他们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另一方面,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一部分老师缺少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存在着或多或少不良的态度,产生恐惧、失望的心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3.2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

当前的教育要面向网络信息化社会,因此需要培训出大量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这也是我国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始的阶段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计算机基础、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使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层次水平。其次,在信息化培训中,要重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要从网络资源中学习,从实际项目中去学习。再次,信息技术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就必须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保证教师适应信息化变化发展。在培训过程中要避免过分的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主要是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3.3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

学校不仅要在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下大力气,还要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以及相关的教学成果能有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是对信息化技术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注重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评比,校内组织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比赛。同时对教师日常的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工作进行鼓励和督促,要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是以后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并且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懂信息技术,就意味着是落伍者。另外,鼓励教师写好博客,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件等上传发表,让学生们课下共享教师的教学资源。

3.4 深入网络教学研究,更新教研观念

目前,在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采教书。然而,教育事业是与时俱进的,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一直站在学科的前言,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直没有科研活动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落伍的教师。因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对比与思考,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开拓。可以把讲授课程的学习内容转变成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提供给需要的学习者或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作为自己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料,把这些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讲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坚持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与提升自己。

4 结语

当前,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全国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教师的自身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学,对实现人才大国、教育强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2]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

篇(3)

[关键词] 审计技术;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F239.1[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194(2006)01-0042-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审计期望值的无限高和审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审计风险的无限高与审计技术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当今审计界面临的两大突出难题。尽管审计技术与方法本身无法弥补社会期望与审计能力之间的差距,但合理的现代审计技术,就能用最合理的资源投入,给出最合理的审计结论,承受最低的审计风险。

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审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成为审计理论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引发审计界越来越多兴趣的跟进。,利用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如果我国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地和借鉴,必将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审计的技术水平。多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对审计干部开展了持续性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但我国审计人员所具备的技能与现代审计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加剧。本文对我国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与现代审计技术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国家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审计对审计职业信息化的要求

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为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及审计判断质量提供了可能,但要制定一个对审计职业具有导向性的培训方案,必须对当前审计技术的变化以及被审对象的变化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一)现代审计需要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引进审计分析手段

传统的审计核对方法,是以佐证资料为参照系,与审查资料相互映照,借以发现审查资料的错讹,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原始需求起源于审计的局部业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审计信息的查询、核对、抽样、文档制作、计划管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证实佐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特别当被审对象规模庞大,关系复杂时,传统的审计方法存在着许多难题,结果并不理想。现代审计的重心趋向于经营导向的风险分析,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未指明联系,对经营业务本身进行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从被审单位财务数字的奇异性、账户之间的奇异性,以及时间、地点、人员的奇异性,结合具体的业务内容来发现问题,许多审计活动都是近年来引入的,并且超越了传统的审计工作。如果说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依靠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技能来对审计项目进行试探、分析和断定便能完成任务的话,那么,在如今社会对审计期望无限高的形势下,传统的判断过程和方法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资源既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应用现代审计分析技术。

(二)被审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确认、发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提倡、实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系统变得功能繁多,所产生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也日益丰富,这为应用现代审计技术提供了信息基础,同时也给审计带来一些新的问题:⑴被审系统的功能、单据的入出方式和地点发生了变化,比如许多资料直接由资料产生处的人员来键入;⑵被审企业的业务、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和单证流转程序发生变化,比如信息会在交易完成后自动入账,同时进入相关分类账,并自动产生报表,且许多资料直接从系统中即时存取;⑶机内储存的信息迅速增加,比如除财务信息以外,还储存有非财务、企业内部、外部的相关信息。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被审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控制过程,并具有确认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信息选择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分析和分类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三)审计判断的复杂性要求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智能化

会计舞弊行为是一类带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产生舞弊的因素复杂,种类繁多,很难科学地计算和评估,这就需要有新的技术来“智能地”和“自动地”分析原始数据。智能化强调的是将经验、科学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指导审计人员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在审计过程中,数学、统计学的分析结果,都不能完全替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为在其利用的数学公式中,仍然有许多变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审计机构,倾向于在审计软件中为审计人员的决策提供。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审计机构不惜花巨资,邀请审计领域的专家,分析在各种情况下常见的审计策略或方法以及对不同审计结果的判断标准,以减少主观思维对审计人员的,支持审计人员的判断过程的客观性。

二、我国现阶段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培养了大批基础应用人才,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传统的审计作业流程在计算机中的转移,提高了审计的实时性和效率。笔者认为,在现代审计技术应用被广泛提倡的形势下,我国审计职业信息化至少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创新和改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中现有审计方法的创新问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在对被审财务数据的获取、转换、检索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各种错账检查方法的运用更加简捷而高效,在大量减少查账工作量的同时加速了审计判断的过程,但不足之处在于,对已获得的数据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不够。如果现阶段过多的搜集此类案例,并在培训中占据主要位置,将会降低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的导向性,也不利我国审计基础理论的深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中,现代审计风险的识别、数理统计方法在分析性复核中的应用、支持审计判断的专家系统等知识一直未纳入审计主流教材,需要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中予以弥补。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探讨对现有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创新。

(二)现代审计技术应用与信息技术实现的融合问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对审计人员而言,明白一种分析方法的意义比知晓其计算过程更为重要。因此,培训内容要涉及技术实现的原理和操作两个知识点,例如,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涉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计算机软件使上述方法的实现过程相当简易,难点在于对合适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尤其是,审计分析适用的场合往往是一些多变量大样本的情形。目前,独立变量的选择仍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直观判断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情况,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反复试探、比较训练。但在我国审计技术与方法类培训课程中,鲜见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在计算机中的应用过程,而在审计信息化类培训课程中,主要涉及审计平台的建设、建设、数据库技术以及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缺少贯穿课程始终的审计分析案例的支持,形成现代审计技术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两张皮的课程体系。显然,这不利于那些富有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灵活借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也不利于审计新人在实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

(三)培训中受训人员的参与

要确保开设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机构不仅要了解我国传统审计职业实现信息化的问题和难点,也要了解审计实现信息化的问题和难点,其课程必须经常更新制作,使其具有性。尤其是,审计信息化培训的对象层次较高,专业性强,开展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的门槛比普通意义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要高得多,这些都对培训机构自身的实力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在审计职业后续中,受训人员的学历、阅历都不同,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擅长信息技术的审计新人,他们知识的结合点就是丰富培训资源的重要源泉,但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技巧、经验和心得没有在培训班中得到交流和分享。

(四)培训效果评价问题

培训效果的评价是教育培训体系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只要是职业培训,就存在一个分级的评估体系:一级评估主要关注学员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反应;二级评估主要通过考核检查学员所学的知识;三级评估主要衡量学员工作表现的变化;四级评估则是衡量培训是否有助于工作业绩的提高。目前,我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搞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人才建设,但信息技术环境中现代审计技术的快速和我国审计职业传统审计方式的惯性势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突显出我国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重教学、轻效果评价,对培训转化率低的现象关注不够。如果受训人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对每个参加培训的人都是一种浪费。

三、思考或建议

审计培训机构应在发现、支持和参与审计职业变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既把审计业务信息化作为培训目标,也把追求审计业务信息化的最佳效果作为培训目标。现行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的设计与我国审计的需求、现状是相吻合的,但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及我国审计的发展需求来看,目前主要任务一是应考虑目前现代审计技术的应用水平,将一些实践证明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知识和方法与信息技术实现过程紧密结合;二是和归纳那些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长期以来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在机上以案例的形式给受训人员亲临其境的感受,三是要依靠各级审计机关切实保证培训效果的落实与反馈,并在培训的方式上积极探索创新。

(一)结合通用软件包剖析现代审计技术,增进实务需求

现代审计分析方法是传统审计方法的拓展,往往需要相应软件的支持才能实施。我国审计软件种类少,分析功能不足,加上审计人员工作惯性的,导致审计实务对现代审计分析方法应用的需求不足,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审计软件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借助其他软件剖析分析审计技术,以增进需求。例如,回归分析方法是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合规性审计中,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活动中某审查量的值,用此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为审查工作提供线索、把握审计重点,并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该审计分析技术利用表格或统计软件包即可实施。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系统介绍审计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不仅解答了审计实际问题,还能大大提高受训人员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求这些方法和原理的欲望。

(二)有组织的搜集专家经验,尝试专家系统分析法

专家系统法,是对审计人员不可量化的经验进行转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对数据库里存放的过去多年的审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汇集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知识,提取有关规则,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审计预测分析。由于专家经验的搜集是一个耗时的过程,因此,基于专家系统的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昂贵,在我国远未广泛使用,同样也显示出需求的明显不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专家系统的各种系统都在不断地普及和发展,审计人员利用专家系统完成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的远景可以期待。目前要推动这一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有组织的搜集、整理、优化审计专家的经验,并形成数据库;其次,在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课程中做一份专家系统知识的普及工作,可以引导审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对审计经验的关注和搜集,启发他们对新技术的应用热情。

(三)跟踪关注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目前,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筹资和业绩考虑进行舞弊的动机仍然存在,应该看到某些被审单位的舞弊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手段从简单的违纪违规转向了有预谋、有组织的技术造假;从单纯的账簿造假转向了从传票到报表的全面资料造假,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不仅加速了这一造假过程,也使造假行为更隐蔽。培训课程应指导审计人员利用被审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手段为己所用,例如,利用被审系统将传统的财务处理同发生财务的事务相结合的特点,在查核被审单位财务的资金现状的同时,追索资金的来龙去脉;利用被审系统提供的同业务伙伴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把握被审单位所处的行业特征,从而识别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全面而广泛地评价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篇(4)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信息素养;全体教师的素养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不是依靠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来实现的,学校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只有依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从全体教师做起。

一、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只靠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信息素养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总而言之,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渗透在教育一线的事,它不是某一学科,或某些教师单独的事,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全体教师必须积极地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育人的本领。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客观要求全体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而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是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就必然要求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形成统一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尽快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三、重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重视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以及软、硬件开发的同时,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根据教育与就业部2000年8月的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7.1%的小学生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自信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简称教师标准)。标准从技术的操作与概念,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学、学习与课程,测评与教育,工作实施和职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法律、人性方面的问题六个方面制定所有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然而,法国曾于1985年实施了一项耗资20亿法郎的“人人学习计算机计划”,但由于教师培训做得不好,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收效甚微。

据调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这也说明我国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培训工作。

四、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性学习,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不等同于技能的学习,现在很多的学校也正在大力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学校往往把操作技能的学习当作了信息化学习,致使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只记住了几个机械的技能操作,完全不能与实践的教学相联系,所以很快回到了原先的教学模式中,使得培训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信息化培训其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打破就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2.增强教师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的能力

师资培训内容除了培训硬软件的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例如,培训OFFICE教程不仅要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科教师得到启发,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科的教学效果。

3.增强教师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学会使用同步和异步通讯方式与家长、学生交流。因此,网络培训是今后教师培训的一个必要内容,学校也应为教师能进行网上交流创造条件。

篇(5)

1.提高了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会大大提高,这样会使农产品的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而实行农机合作社,就使农民的生产水平达到同一个水平,便于统一组织调配,有利于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推动了农机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都是自主经营,自主准备生产器械,这样就使农机的结合程度并不是很高,农机利用率大幅降低,从而影响了农机的生产经营机制的发展。而通过农机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农机生产机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随着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农民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经营的机械化模式,这就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机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田作业机械有机整合,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及订单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推动了农村人才资源有效整合

在过去农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农业是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支撑的。但是在实行农机合作社以后,通过加大机械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减少对人力劳动的使用,这样就使一批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开始投入其他生产领域,所以有利于促进农村人才资源有效整合。

二、加强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1.加大对村民的农业知识培训

为鼓励新生代农民参加农业信息化培训,成为新型信息化农民,可以建立利益诱导机制。可以从教育、资金、法律、政策等各个方面建立诱导机制,培养和扶持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支撑和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农业类学校免费对农民培训。农业学校除长年培养农业、畜牧、园艺方面的学生外,还免费定期为社会各界志愿学习农业、畜牧、园艺技术的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和指导实习;通过建立严格的奖励和考核机制,确保农业信息化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从事农民信息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规定从事农业信息化教育或培训活动的教师,不仅要接受专门的农业专业训练,还要有较强的经营农场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农业信息技术学校的所有经费由政府承担,不仅不收学费,还为学员提供免费住宿等服务。

2.加大招商引资

对于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外资的注入来增强当地农业发展的活力,并且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思路。所以说,必须制定农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区域农业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外资的引进。

3.政府加强引导

篇(6)

为使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证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常稳步的开展,经学校研究,成立五小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和协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一)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网络的畅通,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学校实行计算机定位卡。教师办公机、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展台的品牌、型号、配置、ip地址、操作系统和所装软件、以及责任人记录在案。

在日常的使用中实行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我校共有电脑95台、服武器3个。各位班主任和专人教室教室教师是本班多媒体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做到每次使用计算机有记录,出现故障发现问题及时向网络管理员反馈,各项设备有维修记录,计算机机房作到教师、学生使用机器有记录。定期对校园网络、展台、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照像机、编辑机、刻字机、打印机、速印机、一体机、监控设备等信息化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今年月中旬,校长投资6000元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给校园的每台机器都装了正版杀毒软件。同时配合上面要求,给每台进入网络的计算机贴标、改名;大大提高了校园网的网络环境。

(二)定期进行校园信息化培训

每学期初制定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且按部就班的实施。学校单周是信息技术培训时间,采取机房集中培训,校长每次都亲自参加。培训内容以教学设备的使用、校园网络安全、计算机的应用自我维护、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每次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委、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校园网和骨干教师网站评比活动中,王万霞老师的个人网站被评为了十佳网站。在县级教学课件评比中我校也有多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我校的校园网站也从建校的静态网站已经升级到现在的动态网站。教师活跃在校园论坛的各个版块里,每天发贴数量都创新高,学校对每月发贴高的用户进行奖励,期末分别对发贴前3的、点击率最高、最为精华的帖子、以及登陆次数最多的用户进行奖励。

在教育资源卡的使用中,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作到有卡的老师会买资源,下载资源,利用资源卡买到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在本学期我校绝大多数人都用光了自己的资源卡点数。同时在使用资源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充实校园资源库的建设,每个人每周至少上传到资源库2条优质资源。利用上传到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优质资源评比,然后同步到县资源库。利用资源库,进行教师课件的评比

存在不足和措施:

1、学校整体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从学校的培训做起。新教师培训--师徒结对,快促成长;青年教师培训--分担重任,做主力军;骨干教师培训--发挥潜能,再创新高;老教师培训--激发激情,发挥优势。培训要全员参与,团队学习、自主学习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2、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上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奖励和激励;同时对教育资源卡的利用进行激励和奖励。对校园网站的使用已经初见成效,要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3、学校数字化的使用和开发有待提高。应该有专人负责学校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尽快形成校园内部的如:邮件、vod点播、视频会议、校园资源库、校园聊天室、校园网络电视等服务的开发和运用。

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调查分析;对策建议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这就对体育教学工作者本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针对淮安几所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找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苏省淮安市四所高等院校(江苏食品学院、淮安信息学院、江苏财经学院和淮阴工学院)发放学生问卷 180份,取样时在允许条件下尽量使样本在性别、年级和科系类型均衡,收回有效问卷168 份。同时,发放教师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82 份,涵盖了四所院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被试样本的“学生个体基本情况”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学生102名男生(60.7%)、66名女生(39.7%);高年级66名(39.2%)、低年级102名(60.7%);文科72名(42.8%)、理科75名(57.2%).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根据本人理解,通过对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的整理,选编了问卷的初稿,问卷的测验项目以体育统计学原则为基础,针对被调查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信息技术在高校中应用的现状的统计表,各项指标经过多名专家的论证并经实践的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高校大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学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的认可情况分析

在对江苏食品学院和淮安信息学院有效调查问卷的168名学生中,从他们的体育信息需要数据结果显示,肯定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的学生平均在90%以上,这表明学生在主观愿望上已经具备信息需要的主观意识,从而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应用奠定了主体基础,被试样本的“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的主观认可”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获取信息168(100%)、课堂学习148(88.1%)、技术学习152(90.5%)、成绩提高160(95.2%)、终身受益135(80.4%)。

2、高校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和上网目的分析

从以下样本数据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表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只有少数学生(8.9%)在半小时以下。这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的上网时间比较长,这为高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供了时间条件。那些总是说“我没有时间上网学习”的人,其实他们是有时间的,只是没有很好的利用。并且,大部分高校的宿舍都接通了网络,校外的网吧也遍地都是,为学生上网提供便利,在现代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聊天的诱导下,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几乎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其它(52.9%包括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有些学生甚至通宵“奋战”而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去很少(27.3%)还不到1/3。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上网时间很多,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时间确很少。被试样本的“高校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半小时以下15人(8.9%)、0.5~1小时56人(33.3%)、1~2小时65人(38.7%)、2~3小时19人(11.3%)、3小时以上13人(7.7%)。被试样本的“高校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电子通信23人(13.7%)、查找信息46人(27.3%)、论坛交流10人(6.1%)、其它89人(52.9%)。

3、高校大学生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和一些简单网络应用能力分析

从以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都能熟练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认为自己网络能力一般的学生很少,这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用能力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一些简单的网络技术上网学习,这为高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供了自身条件。被试样本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情况”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很好28人(16.7%)、良好132人(78.6%)、一般8人(4.7%)、差0人(0%)。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学习的时间和条件,这也为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高校体育教师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观认可分析

从以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不到一半的体育教师(46.3%)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仍有一大半的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持可有可无、消极甚至是反对的态度,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教师的认可程度还不够,这与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有限和对网络应用的不多有直接关系。被试样本的“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应用的认可程度”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肯定需要38人(46.3%)、效果不明显33人(40.2%)、不清楚5人(6.1%)、不需要6人(7.3%)。

2、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从以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1.5%的高校体育教师都能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来处理日常教学实务,但仍有8.5%的体育教师还不够熟练,教师是新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只有教育者掌握了足够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才能更加快速的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被试样本的“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水平”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熟练应用26人(31.7%)、比较熟练33人(40.3%)、一般16人(19.5%)、不够熟练7人(8.5%)。

从以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的技能普遍较差,只有不到1/3的体育教师能够较熟练制作体育教学课件,这些数据表明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待提高,培训工作刻不容缓。被试样本的“体育教师教学课件PPT的制作和开发能力”统计学特征分布情况如下:熟练制作8人(9.8%)、比较熟练17人(20.7%)、一般36人(43.9%)、不能制作21人(25.6%)。

以上数据表明,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大部分体育教师还不能熟练应用,尤其在软件开发、使用等方面更是不足,这就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各大高校应将体育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提到日程上,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保障。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刻不容缓的,前景是客观的,学生的需求是迫切的,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确实有限的,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加强高校体育师资信息化培训是迫在眉睫,只有教师掌握信息化工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其次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体育学习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学生信息化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再次应加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也为统一体育教学标准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丁斌,王建民,谢芳.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03).

[2] 娄磊. 基于校本课程要求探析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