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成本核算员实习工作

成本核算员实习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22: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成本核算员实习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成本核算员实习工作

篇(1)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务 职业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了全面提高《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三是学习消极被动,投机取巧;四是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善动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应该重点抓好实践环节的教育,改变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必须、够用”原则,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要求,改革《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删减不必要的且难度大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习门槛和学习难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满足成本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会计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完成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任务;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职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二)课程设计原则

笔者按照“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课程设计:(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训练、课外训练、顶岗实习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为原则,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职业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突出课程的会计职业性。(3)开放性原则。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媒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4)“教学做”相融合原则。(5)“任务驱动”原则。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由传统学科体系向以“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为内容转变,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就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三)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关系分析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需要成本会计实务知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产业,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要求,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取应该满足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对传统《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与选取的《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职业标准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应该做到教学过程与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统一,按照“知识+技能”思路,以一家典型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成本会计制度调查设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学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工作(见表2)。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详细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1)参观和调查生产制造企业,访谈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讨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情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费用的交易。在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3)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和计算表格,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成本核算用“证、账、表”,模拟仿真成本核算工作。

(五)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要求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将成本会计知识融合于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成本核算过程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知识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现代成本会计内容可暂不列入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具备独立解决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传统的学科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加黑板为媒体,以满堂灌输成本会计理论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不能将所有成本计算表格在黑板演示讲解,学生只能以书本表格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加深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学习、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应用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重点讲授和示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因此,改革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根据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手段配置上,一要选择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并收集其成本核算会计资料,作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载体和工作对象,帮助学生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会计人员(学生)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二要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三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以一家典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例,采用讲授、演示(示范)、讨论、启发、练习(模仿)、操作(实践)等方法,模拟制造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成本会计员”角色,学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证、账、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真正主体。

(三)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目标是,能够将所学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中,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因此,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成为评价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实施:一是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前,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在企业实地调查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合理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和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通过课堂的“教、学、做”和模拟仿真实训,帮助学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任务,加深和巩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成本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三是课程顶岗实习,学生在完成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个月的会计课程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学生会计工作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以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实施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后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以后,我们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李昌锋,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02-0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

(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

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n过程明确“四个一”

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

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

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

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⒗砺劢彩诤褪导?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

(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

(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育费用 作业成本 归集 分配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刘冬荣在《论高校教育成本》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育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而研究的目的是从会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教育费用的核算程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上述定义。

(二)成本核算的范围

根据前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笔者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即按照高校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和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相关的原则,如果两者相关,则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反之,则不应计入。因此,按照上述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高校教育成本需要核算的只是事业支出中的一部分。高校事业支出的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个项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对于上述7个项目是否应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笔者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在下文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教学支出

高校的教学支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实习费和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等等。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在校学生视为“在产品”,把已经顺利毕业的学生视为“产成品”。高校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而教学活动又是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把“在产品”顺利加工为“产成品”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支出应该全部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2、科研支出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科研津贴、实验材料购置费、用于科研活动的水电费、调查访问等发生的差旅费、实验仪器购置费或者折旧费、实验室的大修理费用摊销额、日常维修费和折旧费等等。科研支出按照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学校自己承担的科研而发生的科研支出;其二是因承担校外单位的课题研究而发生的支出。对于第一种支出,其用途属于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支出,其效益也由学校和在校生所受用,应该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对于第二种支出,经费来源既不是高校,支出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故其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笔者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将第一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一”,第二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二”。

3、业务辅助支出

这类支出是指高校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中与高校教学有关的的部分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而与科研有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区分归属科研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科研支出一”还是“科研支出二”,对于和“科研支出一”相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行政管理支出

高校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兼职行政管理职务的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行政办公用房的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等。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多种行政职能部门,但是只有教务处发生的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直接相关,其地位相当于负责“在产品”管理的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因此,其发生的费用应该纳入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5、后勤支出

顾名思义,高校的后勤支出是指的与提供后勤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前文确立的相关性原则,后勤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直接相关。因此,后勤费用均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6、学生事务支出

高校的学生事务支出不包括用于教学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支出、学生的医疗费中由学校承担的部分等。笔者认为,按照相关性原则,奖助学金只有来源为学校的才能列入高校教育成本,而来自企业的部分则不应计入;同时,除了学生奖助学金以外的其他学生事务支出也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7、福利保障支出

高校的福利保障支出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而其福利费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成本取决于其基本工资是否纳入教育成本;而离退体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开支属于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归集和分配处理,以达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目的。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的实施则需要首先明确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然后需要明确费用的归属期间,最后需要判断费用是否属于直接的教学费用,按照上述核算程序,进而将各项费用分别计入教育成本科目。高校所发生的某些成本不能进行直接地追溯,而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先追溯或分配至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项目。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采取作业成本法来探讨教育的归集和分配问题。

(一)教育费用的归集

按照上文的分析,教育费用的归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成本核算范围的分析,判断教育费用是否属于该范围。属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主要包括:全部的教学支出、属于“科研支出一”部分的科研支出、部分的业务辅助支出、教务处发生的行政管理支出、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和教师的福利费。

第二,区别费用的归属期间。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有的是收益性支出,应该在本期核算;而有些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则需要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摊销,如果属于新建教学或者科研等用房,所发生的教育费用则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第三,区别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本期教育费用分类之后,满足能够直接明确成本归属对象条件的,应该把直接成本计入对应账户;而对于能够明确归属到某个具体作业之下的费用,也应该计入相关的对应账户。对于不能明确区分的费用应该归集到资源账户,这一过程在会计分录中的记载表示为:借记资源账户,贷记库存现金、原材料或者银行存款等等。

其中,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修理的间隔期间分期摊销,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用则应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房屋和建筑物等等,其计提的折旧费也应该按照当年的折旧额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二)教育费用的分配

按照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下面笔者把教育费用的分配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第二阶段,把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认定和分类,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子项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计算各个子项目的成本。

1、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

高校教育成本对应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3类,即: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人工费和水电费。下面,笔者对分别讨论3类资源费用的分配问题:

(1)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如果核算对象由某一个作业独占,那么其折旧费用毫无疑问应该计入作业成本账户。而如果核算对象是由几个作业共同使用的,那么应该按照每个作业使用时间的比例关系共同分摊,然后分别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折旧费。

(2)人工费

人工费的分配和房屋、设备、仪器折旧费用的分配方式类似,应该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一个作业人员只从事一种作业,那么所发生的人工费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此作业成本账户。而对于一个作业人员从事了几种作业的情况,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该作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将人工费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人工费。

(3)水电费

对于水电费的分配一般是根据仪表的测量数计算费用,然后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对于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则可以选择评估数进行分配。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水电费。

其他类型费用的分配可以比照以上3种类型,按照实际(评估)发生数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按照作业成本法,高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4类作业,即:课堂教学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实习作业和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下面,笔者将对上述4类作业的费用分配情况进行依次分别讨论。

(1)课堂教学服务作业,高校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当期的该项作业成本和高校当期的学时数之比等于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而每个学生的全部学时数乘以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即是该学生应承担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成本。

(2)实验服务作业,实验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验服务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费用分配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实验服务作业成本和实验学时数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计算出该学生承担的实验服务作业成本。

(3)实习作业,实习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习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分配的具体方法是:参加实习学生的作业成本等于参加实习的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其中分配率等于实习作业和总的学时数之比。

(4)图书资料服务作业,其成本动因是全校学生数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图书资料服务作业成本应该由全部在校学生承担,则每个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等于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与全体在校学生人数总和之比。

对于其他类别的作业的分配方法和以上列举的分配过程类似,可以以此类推。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更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有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加快进行财务改革,并把教育成本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经济,1998(4):12-15

[2]谭志坚.湖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直接成本的推算[J].教育与经济,2000(3):23-25

[3]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27-29

[4]胡文义.学校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1988(12):20-31.

[5]李少白,吴宏鹏,刘永清.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99 (6):20-24.

[6]鲍凤仙.浅议高等教育运行成本统计[J].江苏高教,1998, (1) :12-15.

篇(4)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成本核算是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财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胜任这一项重要工作。为满足企业对财会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普遍开设了成本会计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成本会计已成为一门相对比较成熟的课程。不过,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简要谈谈对本课程有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1.成本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

一般成本会计课程都会介绍多种成本核算方法[1],仅以产品成本为例,就有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等多种计算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还涉及到工料费等要素费用的多种分配方法,涉及到多种费用分配表和成本计算单,无论选择何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程序都相当复杂。

2.课程内容关联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章节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关联性较强,同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问题,循序进行教学,才能较为透彻地理解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前面章节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即使每一章的内容都掌握好,如果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综合系统地运用这些知识,也不能承担企业成本核算的任务。

3.课程对实务性操作要求高

成本核算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具体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数学解决方案,就是要用具体会计数据如实说明经营情况,真实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根据成本核算数据,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确定经营成果。学生只有亲临生产现场,熟悉企业产品性能、生产工艺,分析各项成本构成及分摊比例,亲自动手参与成本核算实务的操作,才能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取得正确的结果,因而对实务性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二、成本会计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够统一

目前,成本会计教材种类较多,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为主,有的成本会计教材除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外,还包括服务业等其他一些行业的成本会计内容[2]。有的教材除了成本核算以外,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总的说来,成本会计课程缺乏一个较为统一固定的范围,这给教学安排带来一定的难度。

2.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与创新不足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为讲授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可以用情景教学法组织教学,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观摩企业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以及费用分摊情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针对某一种具体工业产品或一项具体业务,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当代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借鉴和运用还不够,缺少创新。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不足,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缺乏听课兴趣。在讲解应用实例时,过分依赖教材,对例题中各种数据关系缺少明确解释,给人一种“念书”的感觉,使学生对成本核算缺少一种真实感受。

3.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正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获得应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使用得当,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依旧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有的教师虽尝试采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但对相关系统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实际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在PPT课件制作技巧及与此有关的超链接、自定义动画、视频、flash或电子黑板等功能的运用方面还有待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待改善,等等。此外,在应用PPT课件表达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及其相关表格时,有的课件中各数据之间对应关系或不同表格之间的数据结转关系表达的还不够清楚和直观,因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也有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导致课堂节奏过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存在。

4.实训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合理安排实训教学环节,有助于改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但有的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实训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课教学为主,没有安排或极少安排实训教学环节,缺少必要的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认知实习。学生进行成本核算学习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原材料、水电费及人工消耗等情况以及对成本核算所涉及的各种统计报表、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实物缺少直观感受。虽然通过课堂理论课教学掌握了多种成本计算程序和方法,但面对实际还是感到无从下手。有的院校虽然在开设成本会计课程的同时也相应安排部分实训内容,但对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缺少系统性,实训内容与会计实务操作账证脱节,实训过程和实训素材缺少身边的生活或生产实例,变成了复杂的成本计算作业题练习,这样难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全貌。

5.考核方式和内容僵化

当前高职院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的考试还是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还是几道成本会计计算题,而不是一项完整的具体的成本核算业务活动。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侧重于对专业理论的测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没有测试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为应付考试,通常就是死记硬背,多做几道练习题。总的说来,这种考试方式和内容都比较僵化,不利于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当进一步改进。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项问题,笔者建议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1.合理确定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成本核算应当作为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成本预测、成本分析等其他内容可以放到管理会计或者财务管理中进一步学习[3]。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成本核算概念的理解,认识成本核算的实质,尽快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加强教法和教育技术培训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加强部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强化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使之积累成本会计实务经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逐步改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训教学

应加强校内外成本会计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企业认知实习,加深对企业成本核算业务的了解,以便让学生了解与成本核算有关的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水电及人工消耗情况,了解企业实际成本核算业务,增加直观感受。同时还应加大投入,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实训环节教学,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弥补企业实习之不足[4]。

4.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完善成本会计考试考核方法,将单纯的闭卷书面笔试考试变成成本会计模拟业务考试,加强实训环节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独立承担实际成本核算业务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独立承担实际成本核算业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耀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94-96.

[2]戴自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6):72-73.

[3]刘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7-188.

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明确“四个一”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2017(1)

[2]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篇(6)

关键词:高校 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95-02

目前,虽然在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也没有得到全面开展,但对其理论研究却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者和高校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者探讨和关注的话题。研究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应该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需注意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障碍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不仅是高等学校宏观管理的重大问题,也是财务会计的技术问题。目前,全国高校尚无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更谈不上全面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我国没有出台口径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操作性方案,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会计制度问题,由于目前高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而不能准确反映高校当期财务状况,难以合理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虽然财政部在2009年拟定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了高等学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成本核算问题难以立刻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教育成本的核算从概念到对象、成本项目、核算标准、程序等核算体系都没有理论指导,使高校财务部门无法准确归集、计算教育成本等有关数据。

(二)制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因素

1.理论研究不成熟。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及项目设置和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分歧。

2.高校领导缺乏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一方面,由于教育行政机构没有把教育成本作为对高校评估的指标,没有成立教育成本管理机构,所以高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外界压力;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收入仍然是以财政拨款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资金来源,而且在招生市场上处于卖方市场,再加上高校以前没有进行过成本核算,需要对一些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对一些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这将会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麻烦。所以上到高层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高等学校为非盈利组织,实行成本核算没有必要,成本效益观念普遍淡薄。

3.间接费用的分配缺乏统一标准。由于高校涵盖了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因而高校发生的间接费用的比例较大,成本主体不明确,大量的间接费用没有按负担对象归集,同时费用的分配标准不易确定,如人员工资是按学生人数还是按课时比例分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是否该用交互分配法进行分配,行政部门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如何进行分配等等。对于学校会计人员来说,要搞清这些费用的归属,显然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思路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的具体构成,是指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研究其具体构成,目的是提供准确的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信息,以便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借鉴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结合高校实际应用需要,本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为:人员工资、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学生奖助学金、修缮费、科研费、固定资产折旧等7项较为合理。

1.人员工资:是指学校支付给教师和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种补贴、其他工资(包括教师课时费、导师津贴等)、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该项目中不包含离退休人员和后勤实行社会化的人员工资等费用。现在有些高校后勤全部实行社会化,其支出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其职能应该由社会来承担,因此后勤服务部门的支出不能计入教育成本。同时,尽管目前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尽完善,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工资等费用仍需由单位负担,但这部分成本显然与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不能算在教育成本之中。让学生承担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费用,我们认为不合适。

2.行政事业费:主要指学校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包括从事党务、行政、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等部门所发生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宣传费、车船维持费等。该项目中不包含校办企业与教学无关的附属单位的支出。校办企业作为企业法人,已经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虽然有些费用仍然从学校教育事业费中列支,但是这些费用的支出与高校的教学服务无关,应由校办企业自己承担,不能计入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附属单位的支出一般指高等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资金补助附属单位所发生的支出。内容一般包括附属单位如医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所占用的房屋、设备,以及学校支付给附属单位的补支出。这些费用的支出与高校的教学服务无关,也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教学业务费:是指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直接从事教学的各院系所发生的教学实验、教育实习、教材编审、课程建设、教改立项、精品课、师资培训、资料讲义、教学差旅(包括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等费用。

4.学生奖助学金:是指学校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用于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学生补助费、实习费、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和体育维持费等。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剔除国家及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国家给予学生在伙食方面的补贴等费用后,全部计入教育成本。

5.修缮费:是指学校教学用房、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修和修理费用。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维护应计入本学年的教育成本,对于大修理费用,应按大修间隔年限分期摊销。

6.科研费:该科目核算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由于教学与科研往往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只有高水平的科研,才有高水平的教学。事实上,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因此,科研费用应该部分计入教学成本的直接费用科目中。对于科研经费而言,校内项目经费可全部计入教育成本中,其他科研经费以1/3计入教育成本费用。

7.固定资产折旧:学校教学用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以及附属设施、一般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为教学购买的土地使用权或其它长期资产等。按现行高校财务制度,高校教育支出中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为了真实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计提折旧。根据我国实际,固定资产折旧应采用直线折旧法,即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各年折旧。折旧年限的确定应参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审核办法(试行)》的规定,即房屋建筑物50年、专用设备8年、一般设备5年、其他设备10年。将《高校会计制度》单列的图书、交通工具列入其他设备。土地使用权不计提折旧,但土地价值须以潜在租金形式或以所在地区土地中间价的一定利率进行折算。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核算对象为全部高校在校学生。通常可先将某一类学生确定为标准学生,然后对其他层次的学生按折算系数进行测算。具体的测算方法为:以本科生及其他相当于本科生层次的各种学生为1,硕士生及其他相当于硕士生层次的各种学生为2,博士生及其他相当于博士生层次的各种学生以及来华留学生为3,专科生为0.7,其他学生(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成教学院学生、函授生、夜大生等)为0.5。

因此,学生折合总人数=本科生数*1+硕士生数*2+(博士生数+留学生数)*3+专科生数*0.7+其他学生*0.5

(三)生均教育成本的确定

生均教育成本=总教育成本/学生折合总人数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均教育成本专指本科生层次的的平均成本,其他各类学生的教育成本应该乘以其相应的折合系数而得。如:硕士生的生均成本=生均教育成本*2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

高校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必须按成本核算的要求,对经费支出项目的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增设“教育成本”等有关成本费用方面的会计科目。

1.“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高校办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并据以确定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全部教育费用;贷方登记本期结转的毕业生教育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在校生的教育成本。该科目应按院系、专业、学历、年级和成本构成项目设置明细科目。

2.“教学直接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所属院系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支出,如院系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工资及福利、院系教学所耗用的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支出等,可按院系和支出用途设置双重明细科目,期末将账户余额结转“教育成本”科目。

3.“管理费用”科目。用来反映和监督学校行政部门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各类费用开支。借方发生额归集学校行政部门为服务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发生额为按一定标准分配转入“教育成本”科目的金额。该科目可按具体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4.“科研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及其所属院系开展科研活动的各种直接或间接支出,可按项目、院系、用途设置三重明细科目,期末将其余额根据学生直接受益程度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比例分配后,将属于学生教育成本负担的部分转入“教育成本”科目。

5.“待摊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已经支付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分担的费用,如预付的水电费、取暖费、借款利息、引进人才费等。分期摊销时,借记“教学直接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等科目,贷记“待摊费用”科目。

6.“预提费用”科目。用来核算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如预提的租金、借款利息、修理费等。预提时,借记“教学直接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等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

7.“累计折旧”科目。用于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转移到高校教育成本中去的累计价值。这一科目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以及固定资产的类别设置二级明细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根据固定资产收益部门,借记借记“教学直接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科目。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它反映了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所耗费的培养费用。充分运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对于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要获得优质生源,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探索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邓桂清.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J].经济师,2008(6)

2.夏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理财),2008(3)

3.张友棠,周韵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4.王红娟.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5.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2008(1)

篇(7)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矗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 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 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会计成本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中不足:

1.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2.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实习建议:

1.我希望学校给同学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只是在教室里做题和讲题不太好,并且有时会让同学感觉到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