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1: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银行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组织体制与管理集中有力、审计方针与目标明确具体、审计形式与方法科学的内部审计监控体系。总结起来,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的特点有:
1、独立、权威的审计组织机构。
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了独立于其它部门,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在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许多西方商业银行中,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银行的内部审计的领导、组织工作,并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的财务状况。董事会领导下的行政总裁(行长)负责管理全行的业务运作,而业务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则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且在全球设立了若干业务审计及内部审计中心,分别负责银行全球业务的审计和内部管理的审计,以保证银行内部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近来,日本的三和银行也在把世界各地分行的内部稽核部门独立出来,不再受各地分行管辖,而直接由总行稽核部门领导,此举的目的也在于加强银行内部监控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2、灵活科学的现代审计技术。
随着审计目标、内容和技术的发展,美、英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注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目前,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大多采取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主,对重要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较大缺陷的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审计。有的商业银行还引进了新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紧紧围绕风险防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风险测定。如美国花旗银行的稽核部对各分行、各业务部门都制定了风险程度测定的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利用每一笔业务的原始数据资料,自动定期地对各审计对象打分,然后根据风险打分的结果确定审计计划。
国外商业银行还非常注重内部审计方式的灵活化。如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以开放式、能动式模式为发展方向,一般不实行突击检查,注重培养各级分行及业务部门遵守规章制度,发现风险隐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促进业务部门自我控制,花旗银行稽核部还从1996年起在对分行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监测中增加了对部门经理的管理意识打分。这项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业务部门的自我控制意识。
3、审计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大多采取定期审计的形式进行,一般每3年对所有分行进行一次审计,且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审计。其审计一般是针对总部的各项经营政策、决策、制度、办法而进行,涉及政策、决策、制度、办法的制定过程是否合理、合法,执行过程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摆脱了单纯的事后复核性质的检查,注重对各种潜在风险隐患的预防和监督,并制定预防措施。
4、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非常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在全行员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尤为重要的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并且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培养银行管理人才的基地。90年代中期公布的一份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中,有一半左右的人获得了某种证书(通常是特许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人员)或者硕士;90%以上获得了大学以上的学历;每年计划交流12%~18%的审计专业人员到银行其他重要的部门工作。此外,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其目的一方面是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学习审计技巧,掌握新的方法。花旗银行稽核部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审计培训部。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商业银行内在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独立性原则来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设计。具体实施时,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来进行。首先应在董事会(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中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应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该部门应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其部门负责人由董事会(监事会)直接任命;再次,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实行派驻制,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受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直接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督促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和对银行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等,其人员的工资报酬、晋升福利均由总行决定。这样从总行到分行,逐级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上下相联,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2、努力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素质的人员是高质量工作的保证。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审计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要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将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配备到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并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待遇、公开招聘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内部审计部门来,以扩大审计队伍,充实审计力量。
(2)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二是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专业及其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可采取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有定期脱岗学习、专家讲座、案例指导、经验交流以及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等;三是引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掘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3)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考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用和考核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有建立内部审计的达标上岗制度或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人,才能从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现有审计人员要进行培训和交流。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且考试合格后方能通过年检。
3、引入新的内部审计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众多且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货币资金,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重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和评价,通过测试找寻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点或盲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审计。同时,在这个银行业风险日渐增多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注重从多方面分析和考察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紧紧围绕风险防范的目的来开展审计工作。
4、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今后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审计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计算机审计,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1)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2)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条件,对银行业务实行再监督。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对有比例关系的项目(如贷款与利息收入、存款与利息支出、中间业务交易量与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计算,然后与实际记录进行比较,找出产生差异的记录。还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风险预警,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等;(3)逐步建立审计数据库,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并可以着手建立审计监督网络,与外部审计或政府审计协同运作,实现审计信息共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会计风险;风险防范
一、绪论
1.背景与研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复杂变化而产生了多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全球金融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本身在竞争过程中就没有太多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不完善的会计体系更容易使商业银行出现会计业务风险。一旦风险被激化,就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稳定性带来不可恢复的伤害。因此,我国一定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并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应机制,以最大的努力来规避风险。
2.研究的方法
论文在写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献综述法,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心等网络平台搜集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其中有中文文献18篇,英文文献2篇。通过这些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在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因此,有必要对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次,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使用了分析法,即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实际现状,分析出其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针对各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到风险存在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3.相关概念
会计工作能够给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参照,因此如果会计信息本身存在真实性和全面性的缺失,那么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经营决策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会计业务风险主要指的就是由于会计信息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业务风险则有所不同,其主要是指银行由于会计核算失误或者信息缺失所带来了决策失误,或者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产生银行资金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不正规。从相应的国际标准来看,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不应该囊括准备金。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则将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从而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种高估使得银行会计信息并不能切实的反应银行的实际情况,使得银行面临着很多风险。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银行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重视资产质量,因此银行的管理者就会盲目发放贷款,通过扩大贷款基数来降低不良资产率。这种方法掩盖了银行真实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应银行贷款现状以及风险状况,给银行会计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会计核算操作问题
虽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近多年的发展中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依然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还有一些小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的节省会计成本,使得部分会计人员身兼多职。这种现象就会使得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体系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身兼多职的会计人员越权处理会计业务,不能让银行的各方投资主体准确了解到资金使用现状,大大增长了会计核算的风险。
3.会计监督独立性不高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在不断拓展的同时,相应的审计业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下,会计审计的人员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并且很多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也不高,因此影响了会计审计和监督的权威性,从而使得会计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给会计业务带来了很多风险。即便是一些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才,在进行本职工作的时候,也往往会受到商业银行内部部门的阻碍,不能顺利的履行相应的职能。这也说明了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不能支撑会计监督公平全面的展开。
4.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内部制约
商业银行要想在实现会计的内部控制,那么首先就应该保证每个会计岗位在设置的时候都能够起到相应的制约效果。但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仅仅设置了科室分离管理,并没有将部门领导的责任与权力细化分工。这也使得很多商业银行的行长负责多个科室的管理。而通过国际经验可知,这样的岗位设置很容易造成会计风险,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银行会计和出纳由一人担任,比如前几年我国工行呼伦贝尔分行就发现了会计兼出纳的李某,利用职位权力挪用巨额公款的事件。
5.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并不清楚会计风险防范的目的与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找不到会计风险防范的目标。这也说明了会计人员队伍的会计风险意识不高,再加上一些会计人员自身的自律能力不高,使得银行会计工作很容易因为会计人员个人素质而产生风险。特别是近几年来各个商业银行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不断的扩张自身的会计队伍。这个过程就使得银行会计队伍混入了大量素质不高的人才,甚至一些会计人员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知识教育,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使得会计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形同与无。
三、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会计信息收集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收集机制的缺失,即目前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收集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对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等多个方面的细化标准建设不足。这种情况也使得商业银行针对会计信息披露有多种方案,不利于控制会计约为风险。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几年来越来越重视银行会计报表,报表中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详细。但是这些会计信息并没有得到详细全面的整合,不能充分的反应银行会计风险现状,可用性较差,需要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改善。
2.会计核算制度本身有所欠缺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机制的缺失事实上就是银行管理机制的不足。事实上,无论是以往的手工记账方式,还是当今的会计电算化体系,银行本身都有着一套非常完善的核算体系,并且能够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各项业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再加上各类新技术的使用,使得银行的会计核算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商业银行目前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全跟不上银行的会计业务发展,因此才出现了一些越权操作/逆向操作等会计核算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的规避和治理会计业务风险,那么就必须要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制。
3.会计监督职能混乱
商业银行的会计审计人员之所以在会计监督中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的行政管理和会计监督出现了职能混乱,这一点在大部分基层分行中体现的非常显著。在这些基层银行中,会计管理人员不但要负责会计日常工作,还要针对会计风险进行相应的监督与防范。这种工作模式难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会计日常工作的展开。特别是一些银行领导出于自身利益,恶意破坏会计制度,擅用自己的权利来谋取利益,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时这种行为也会大大降低银行抵抗会计业务风险的能力。
4.岗位设置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健全并不是银行单独行业的问题,而是我国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状。但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旦发生会计问题就会出现巨大的损失。岗位设置不合理一般存在于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其他小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一般不大,整体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各项会计岗位设置并不健全。特别是很多商业银行对于高素质会计人员还非常缺失,因此就会采用一人多职的策略来缓解岗位压力,但这种设置也增加了会计业务风险。
5.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前文已经提及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队伍正在不断的扩张,各个银行内部会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特别是很多商业银行柜台员工的流动性非常高,综合素质不高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深入了解银行各类业务,在业务办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应用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来规避会计风险。另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机制的认识也不足,认为内部控制知识审计部分、管理部门、稽查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能,没有充分理解岗位相互牵制的内涵,因此就难以发现银行潜在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的改善策略
1.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
首先,在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方面,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缠着国际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做出相应的完善。特别是要针对前文所提及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进行专门的细化,避免商业银行刻意利用目前我国在这些标准上的欠缺,从而增加银行会计业务的风险。在这之中,标准的细化制定也要结合我国实际国庆,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标准,但一定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等到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进一步深入以后,再提高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的统一性,从而一步步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避免因为信息失真而产生会计风险。
2.改革会计核算制度
现阶段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应该首先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之上,对其进行统一的管制。在这之中,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建立“总行-区域中心-基层分行”的三层核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总行负责下达各个分行的会计核算考证指标,而区域中心则对相应的会计核算指标进行必要的加工和计算,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资源出现浪费。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从而更有效的进行会计业务风险的集中管理。特别是各个分行,更应该注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时与总行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积极落实总行关于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深入全面的避免会计风险的产生。
3.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作用,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鉴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会计监督职能分散的现状,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银行应该不断改善自身构架,将会计监督职能全部收拢到内部审计部门中,从而保障会计监督的效果。这也要求银行应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这些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银行大部分经营管理信息,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定期将审计报告上交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中。其次,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商业银行还应该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监督。但由于商业银行数量众多,而国家审计部门人员有限,就使得国家审计很难深入覆盖到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或者国有制为主,而国家审计也隶属于政府部门调动。因此就很容易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会计风险。因此,针对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监督也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开,不但促进审计信息的透明化,结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层面共同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4.健全岗位设置机制
银行要想保障会计业务的规范性,最大程度的避免其风险。那么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每一个岗位都细分开来。在这方面,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商业银行的会计岗位设置要合理,对于相互监督和牵制的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从而在根源上起到岗位制约,抵抗风险的作用。第二,对于那些非常重点的岗位,商业银行应该贯彻实施印、押、证三级保障制度,从而保证这些重点岗位不会出现交叉作业的现象。第三,针对商业银行的会计体系制定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从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快速的甄别银行会计风险,并针对一些常见的风险设定应急预案机制,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5.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针对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缺失的现状,各个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后期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这之中,培训内容不但要囊括会计业务的专项技能和理论知识体系,还应该针对会计风险的甄别与防范进行专项培训,保证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够识别普通的会计风险。在培训教育中,商业银行也应该了解会计人员队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多使用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改善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目前银行的会计激励机制太过重视业绩,会使得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而追求违规收益,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银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让员工在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素质。因此会计激励机制应该更加全面,针对不同岗位的会计员工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指标,综合利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共同提高员工素质。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会计风险将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重视会计业务风险的防范,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应的内部机制,调动内部审计部门和国家审计共同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会计风险的出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该正视自身在会计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缺失,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和激励体系,在日常会计工作之中持续的提高会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愫璜.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3,05:87-88.
[2]黄静.论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9:62-63.
[3]詹丹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175-176.
[4]安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248.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对次货危机,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金融连锁反映的研究,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金触的核心机构—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着重对我国银行业的信货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认为银行业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能力,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要科学的设计信货产品,不盲目追求业务的扩展,同时,应当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预防风险和危机的爆发。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次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进而传递到金融市场,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在:一是GDP增幅回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9.99%,较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增长的“三个轮子”同时受损,其中前三季度出口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3%,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了9.7个百分点,同时楼市上涨,股市暴跌,严重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今年前八个月工业企业亏损户数及金额同比分别增加8200户和2188亿元;四是下岗失业人数出现增加。经济下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内外两方面的约束:外部没有金融衍生市场提供利率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内部没有相关部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并且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大大落后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技术水平还很低,并且有效基础数据的获得存在困难,目前还无法应用先进的方法对市场风险大小进行衡量,市场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2.银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
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手段和工具。在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像有些金融中介一样,开展直接融资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例如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而目前严格的分业管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这些业务,同时进行利率风险缺口调整的余地也较小。
(二)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扩展,产品业务设计不断复杂,业务经办日益电子化,以及银行业日趋国际化,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及损失慢慢显露,并且成为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威胁着银行的生存。 转贴于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同时, 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
2.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些系统或非系统的因素都可能使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在危机中首先遭受打击的就是作为金融枢纽机构的银行业,而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类金融经济机构乃至实体经济都相继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的缺陷体现在内控环境不良好、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各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了股东人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投资者缺位,容易导致监督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2.激励机制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套“官本位”的激励机制,并且我国对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很少使用期权奖励机制,缺乏长期激励。激励不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经营行为短期化、引发严重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管机制。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与监事主要由大股东提名选举产生,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几乎不存在有效的董事会制度,使得其治理结构缺少有效制衡,另外,监事会也流于形式,各行的稽核部门人大多直接向经营管理层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多采用头痛医头的打补丁事后控制方式,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主要采用目标控制的方法,以具体的经济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这与COSO报告的要素式控制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的控制模式,虽然短期控制目标容易实现,但却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和过程的规范化建设,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最终必然会导致长期控制目标的失效。失去了内部控制长期有效的动因,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成本的大幅上升。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行风险管理,但管理系统不健全,依然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木板效应中的“低木板”。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一支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队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评估只能进行定性和人为可调整的管理方法,并且,授信业务审查、审批不规范,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2.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手段。
3.计算机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金融电子化过程中,没有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应急机制,银行内部利用计算机作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与审计监督的盲点并存的尴尬局面。
(四)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评价控制程序
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的模式,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失去了其长期有效的动因,同时,该模式下,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很大程度上都存在忽视或缺乏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系统的现象,因此,内部控制程序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规范,由于对内部控制的成效无法进行反馈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内控系统不能得到持续改进。
(五)内部审计效力不足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整体的审计制度存在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覆盖面窄,稽核广度、深度和频度不够、稽核人员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对稽核出的问题整改查处不到位等问题。内审缺乏计划性,审计周期和频率不合理、内审人员责任心不强,奖惩机制不够明显,最终导致内审的效力的失败。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一)重塑科学内控文化,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商业银行应全面提升组织团队的文化涵养,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控文化,将将管理意识、合规意识、制度意识深深根植于员工的思想观念之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行为控制和约束在既定的目标范围之内。通过“自控”实现其目标,反过来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动力。
(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建立有成效和效率的监督机制
1.要从根本上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就必须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一股独大”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出现。
2.尽快完善激励机制。改革“官本位”的传统思维,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奖惩直接与经营风险挂钩、与银行的长期发展挂钩,再不能只是与政绩挂钩、与短期业绩挂钩.把高管人员的收入与银行资产的效益和质量结合起来。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建立动态的积极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改进风险管理机制,不仅要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畅通的信急传递渠道、强化风险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还要利用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以及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工具。
2.建立灵活适度的授权授信制度。
3.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这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大软件工作人员需要将本行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经营活动,尤其是信贷管理等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与化解制度措施纳入系统管理,不断更新软件开发思路,应为每项银行业务设计尽可能短的业务处理流程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的几率。
(四)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事中、事后监督和专业检查制度
首先,应逐步建立稽核垂直管理体制,总行设立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从而保证该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加强内部审计强度,提高稽核审计频率,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规划、重点和方案。再次,应提高稽核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以次,建立起以内部审计监督为主导,以专业检查为基础,以事后监督控制为保障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当然,还可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和社会中介力量。
(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形成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制度,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此外,还应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内控制度评价的程序、依据、标准、环节进一步细化、量化,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评价工作,并充分利用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从而取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优化。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根据COSO报告的要求重新构建,通过过程和风险管理和最终的评价体系,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姚云琦,关于强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S2)
[2]宗怿斌、张景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金融纵横,2006,(O1)
[3]周慧林,浅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完善,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05)
【关键词】银行监管框架 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 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 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2]张丽娟.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J].理论界,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