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1: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
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我校党委的关心与支持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20毕业生的思想动态高度重视,并在党委副书记冷元峰的带领下,结合学院实际,明确重点与方向,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对20全体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思想动态”的排查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排查活动
在排查活动中,团委副书记郑盈盈、辅导员司朝霞和姜沛老师,分别以谈心的方式对在校毕业生逐个进行交流,对于不在学校的毕业生,主要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在不经意的关心和谈话中着重了解每个毕业生当前的思想情况、对毕业后的人生规划及心理情况。
通过排查,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工作,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大都比较满意,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表现出满满的热情。
但也有个别目前还没有签约的同学,对未来表现出一些迷茫,压力较大,针对这几个同学,由辅导员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第一,鼓励他们对自己树立信心,并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第三,要积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积极投身工作实践,以积累人生经验,在社会中用勤奋和努力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思想教育,学生们表示,一定会扬长避短,脚踏实地,用积极乐观、勤奋上进地态度面对毕业后的生活。通过本次排查活动,不仅能够了解毕业生的个人思想动态,也能够通过思想教育强化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定地思想基础。
本次毕业生思想动态排查结束后,学院党委进一步细化意识形态掌控工作,按照学校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明确领导分工和工作职责,对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再排查,并坚持辅导员定期与本学院各年级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坚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情况,确保第一时间掌控情况,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XX县第一小学开展“3+2+1”党建工作模式
为认真落实《XX县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XX一小党建工作紧扣“3+2+1”(三推两抓一围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成效显著。
一、推动家校合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定期召开家长会及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会后,每位家长还要向班主任进行意见反馈,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参考。平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鼓励家长校访,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电话联系、通过校信通、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还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庆六一“成长在阳光下”学生素质展示活动、“感恩教育演讲活动”等,让家长来校和孩子们一起同庆同乐。家长通过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长处,又欣赏到其他孩子的特长,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身文化的素养。定期表彰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和教师。在家长学校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大力支持,为此,学校每学年都要表彰优秀家长,对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二、推动课堂改革,构建以党建促进教研模式。以党建促进教研模式作为推动我校深化课改、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的抓手,建立学生“合格+特长+技能”发展的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贵州山区“牧童声”教学范式实践研究》课题为引导,以人文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巩固和提高标杆型品牌学校的建设。
三、推动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相结合,共育新时代好儿童。突出集团示范引领、对接帮扶、资源共享,发挥幅射作用,推动集团学校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根据集团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合理的从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强抓业务指导、提升教育质量、塑造学校品牌这几大方面开展工作,把具体实施任务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各负责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引领作用,把红色教育、书法教学等特色通过师生辐射到乡镇集团学校,同时也学习乡镇集团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好的管理经验、做法。
四、抓好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工作,树立新时代教师形象。强化教职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做到逢会必提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安全等保障教育工作。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分年级组、教研组或个人自学多种学习形式,及时结合身边实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牢固树立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意识,提升教师个人师德修养。
五、抓好和谐校园环境建设,涵养美育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分系列布置文化宣传栏,彰显校园文化浓厚气息,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分主题布置学校的各个区域,比如校门口的文化石、宣传栏、校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三者好老师”“积德榜”文化墙,连廊宣传栏、班级宣传栏、教学楼道上的师生作品展区、景观园、还有待建设中的书法国学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逐步构筑出了一道道具有独特风格的校园美丽风景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不仅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同时还知党恩、感党情。
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在疫情防控常态时期,总务处更要增强服务保障意识,为各班级各办公室及时解决各种临时性问题,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需求,为学校教育教学及时排忧解难。总务处要提高开源节流意识,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监督和鼓励师生积极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严格学校水电和公物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费审批及支出制度,积极配合和接受主管部门及审计、纪检等部门的审计,各项开支要经得起考验,做到财务公开、透明,符合相关政策。做好、做实学校食堂管理,定期邀请有关部门指导,积极培训后勤人员相关的食品安全卫生业务知识。实行领导试餐、教师陪餐、家长品餐、留样保餐制度,认真落实好学生营养餐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餐纪律和习惯,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让家长放心并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到校指导食堂工作。
(一)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根据“边组建、边磨合、边运行”原则,主动承担消防、森林防火、防汛防台防旱、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救灾等方面工作职责,并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及时与经信、民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对接相关工作职能,按时完成三定方案编制和人员转隶工作。重新调整了县安委会、县减灾委、县三防指挥部、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健全完善应急值守、情报会商、协同联动等工作制度,出台了《岱山县三防指挥中心联动运作机制》和《岱山县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并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岱山县海上小型无证船舶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首次对4个乡镇、8家部门开展了安全生产巡查,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地。积极筹建县应急指挥中心平台,依托县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建设,拟整合公安、交通、海洋渔业、海事、城管等部门资源,完成指挥大厅建设,具体方案正在设计中,将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应急指挥于一体。
(二)强化预案编制管理,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组织落实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起草修订县级总体应急预案(草案),对全县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明确部门专项应急预案管理清单25项,涉及专项应急预案管理单位15家。重新梳理机构改革后的应急联动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和24小时值班信息,共确定应急联动单位51家,开展应急联动拉练4次,确保应急联动工作开展有序,应急指令畅通。摸清应急救援队伍家底,现有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1队8组159人,其中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65人,消防车11辆;专业应急救援队16队455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类应急救援队伍46支396人;乡镇应急救援队伍15支455人。今年9月,新组建成立了县内第一支社会应急力量-岱山民安公益应急救援队,为应急救援力量添新军、作补充。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增添应急救援设备,投资1079万购置55米进口云梯消防车1辆,已完成合同签订。
(三)夯实防汛基层基础,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对全县838名各类防汛责任人进行重新明确,对84个社区(村)和1个经济合作社的防汛防台形势图进行补充完善。组织修订了《岱山县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基层防汛体系及防汛物资储备情况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易洪易涝区、避风渔港、避灾场所等157处,检查乡镇、社区村21个,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7处。有效应对6轮梅汛期强降雨和5个台风侵袭,2次启动防台风Ⅰ级响应,共转移群众55540人(包括渔船人员、鱼山人员),出动抢险救援队伍26支3856人次,未发生大的灾情险情,达成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积极推进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对全县37个避灾场所进行调查摸底,通过重新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员、完善标志设施和提升改造,已完成高亭养老服务中心等11个省级规范化避灾场所建设,进一步有效提升我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突出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守牢安全生产防线。一是牵头开展海上安全铁拳专项行动。深刻吸取浙岱渔02611号船“3.12”碰撞沉没事故教训,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高”行动,严厉打击涉海涉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整顿海上交通安全秩序和渔业生产安全秩序,共检查44个渔业村社,核查渔船“一船一档”1967艘,整改问题渔船187艘,强制停航12艘,移送公安7起17人,治安拘留15人;水上交通方面开展现场检查51次,检查运输船舶152艘、港口企业10家,查获违规船舶10艘次,共立案40起。开展海上联合大巡查2次,3名无证船员移交公安边防处理。二是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大检查。“3.21”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我局迅速行动,邀请危化专家对照危险化学品安全大检查隐患清单表和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对危化品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检查危化生产企业3家、油品储运企业2家、加油站6家、经营带储存企业3家和烟花爆竹批发企业2家,下发整改指令书5份,均已整改完成。并制订了《岱山县危化船修理安全基本技术要求(暂行)》,进一步规范危化品船修理行为。三是部署落实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整治。深刻吸取宁波宁海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9.29”重大火灾事故教训,组织召开全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及时制订下发了《岱山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岱山县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包片督导工作机制。目前,各乡镇、部门开展安全联合检查12次,排查企业225家次,排查隐患251处,整改223处,整改率88.8%。
(五)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一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出资139.6万元引进安全生产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对全县规模以上船舶修造企业、重点危险品企业常年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安全服务。目前,已完成检查指导船舶修造、危化、涉燃爆粉尘等各类企业286家次,帮助企业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826处;核查在修油轮26艘,提出整改项148项;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52家次,取得较好成效,并得到广大企业认可。二是推进科技兴安工作。继续推广使用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并专门发文明确各单位任务,督促各单位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完善事故防控体系,切实推进智慧式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已推广安装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1082台,比去年增加了158%。三是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创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矿山、危化、涉燃涉爆等企业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目前,已完成小微企业规范化创建验收20家,在4家矿山、1家洁具、2家涉燃爆粉尘、7家船舶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四是加大重大隐患单位治理力度。挂牌督办市、县二级(市2家、县12家)14家重大安全隐患事故单位,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整改期限,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完成2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增配改造任务。同时,积极落实《舟山市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办法》,确定2家住建、3家交通、4家工矿商贸为示范企业,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六)加强全程监管,进一步维护安全生产良好秩序。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省“八统一”工作要求,不断精简材料,缩短审批时限,推进网上办、掌上办等。目前共进驻中心16主项23子项,进驻率100%,今年已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10家,危险化学品设施设计审查2家,重大危险源备案2家,均做到最多跑一次。梳理并公开了第一批部门间最多跑一次事项4项。强化源头管控,实施重大项目引进安全预审制,严格危化行业安全准入,加强与发改、招商、经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拟引进的招商项目、落户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估,做到提前介入,已预审项目8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重点时段的安全大检查,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船舶修造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1-11月共检查企业934家次,查处各类隐患662处,下发整改指令书187份,复查意见书147份,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1起,已办结21起,处罚单位15家,个人6个。同时,积极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推进掌上执法,共抽查企业196家次、日常检查136家次,其中掌上执法193家次。
2020年,XX区按照“全面统筹、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民共享、全域宣传”工作思路,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总揽,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带动社会风气向好向上健康发展,阶段性工作成效明显。
一、常态长效,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一)网格包保不懈怠。继续按照《XX区2020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组织干部职工每周五到包保社区网格开展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和公共秩序整治,进行文明创建宣传、不文明行为劝导,参与帮助包保社区网格解决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点位达标不反弹。继续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点位标准(2020年版)》,对全区所有测评点位进行常态化包保,定期对包保点位进行动态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着手整改,建立点位包保常态长效机制,保证所有点位都有人问有人管,确保点位随时处于达标状态。
(三)志愿服务不打烊。由主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继续组织干部职工及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及社会志愿者到城区主要干道、主要交通路口,配合各路段路口执勤交警,针对市民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横穿马路翻越栏杆,非机动车不按规定行驶、逆行、乱穿马路、随意乱停等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四)宣传发动不停歇。区深文办督查组定期向区融媒体中心提供线索,继续在“文明同行·曝光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以文字+短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曝光;区属各媒体平台持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 树新风”“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类别进行宣传,保证宣传力度不减,深文热度不降,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晓率。
同时,将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作为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四全五化六心”工作法,坚持构建全员参与体系、全域文明矩阵、全民创建网络、全时宣传格局,打造优良秩序;创新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法制化、智慧化管理,打造优美环境;优化交通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守护舌尖安全,挖掘XX元素,净化市场秩序,注重旅客体验,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认真总结,及时梳理,2020年“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资料汇编及工作亮点材料汇编已完成编制并如期报送。
二、稳扎稳打,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扎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规范“文明村镇”创建,结合我区实际,印发《XX区“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三年行动方案》《XX区2020年“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8+N”创建标准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将文明村镇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丰富文明村镇创建内涵。截止2020年10月,共创建省级文明镇3个(其中板桥镇已申报全国文明乡镇),创建市级文明镇3个,区级文明镇2个,文明镇创建占比100%,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11个,区级文明村44个,文明村创建占比达88%,预计2020年底,文明村镇创建比例达100%。
三、久久为功,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
根据市文明办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印发《XX区2020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对照省、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明确区级文明单位体系内容和标准,积极发动辖区内区级文明单位复查及各行各业单位申报,将辖区内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纳入区级文明单位创建。通过上报材料,初步筛选、考察走访、组织讨论、征求意见等环节复核评选出区级文明单位,把工作做实做细。截至目前,XX区累计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省文明单位5个、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6个,创建市级文明单位14个、区级文明单位30个。下一步按照工作部署,预计2020年11月完成复查考评工作,并将在年底进行表彰。
四、绵绵用力,认真做好文明家庭评选
(一)开展标准化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挥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良好家风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建设文明家庭出发,形成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氛围。创新推出“五有”“6+N”标准化创建品牌,结合实际,印发《XX区2020年文明家庭评选工作方案》,发动全区家庭积极参与评选,2020年申报省级文明家庭 户,获评1户。截至目前我区现有全国最美家庭1户,省级文明家庭4户,市级文明家庭2户,区级文明家庭397户,镇(街)级文明家庭1500户。
(二)开展示范化创建。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培育良好家风等为目标。积极认真打造XX区大连路街道成都路社区和XX区板桥镇板桥村两个文明家庭示范点,目前已完成验收相关工作,并且稳步推进开展活动。
(三)开展成效化创建。一是榜样引领有示范,通过鼓励文明家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更多家庭积极参与创建,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文明,形成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新风尚,推动优良家风家教家训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社会和谐;二是凝聚群众有突破。架起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创建活动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便于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开展工作和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种互敬互爱、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居民对文明家庭参与率达90%以上,村(社区)综合满意率提升5各百分点,进一步凝聚起干事创业,文明进步的良好风貌;三是文明程度有提升。在创建过程中,以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群众文明程度为目标,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使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社区文明成为一种常态,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动贡献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更加凝聚积极向上,文明进步和谐氛围。
五、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文明校园创建,我区各级文明校园共58所,其中全国文明校园1所(XX区第十三小学)、省级文明校园1所(xx航天中学)、市级文明校园15所、区级文明校园41所。
(一)强化领导。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体制机制上实行“五个纳入”,纳入全区“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全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印发转发《xx区中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贵州省中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活动评估细则》等文件,确保目标任务、责任主体、项目经费、考核督促落到实处。
(二)强化统筹。指导各学校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两个体系(贵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贵州省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制定文明校园八标准(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德育体系、德育阵地、教师队伍、特色课程、活动文化、文明礼仪)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和师生的文明素质。
(三)强化教育。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通过设置永久性公益广告、经典朗诵作品征集、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彬彬有礼xx人。
(四)强化宣传。在聚焦XX、903频道等区属媒体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学校开展创建活动的先进经验。全区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和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目标、措施等,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挖掘和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区级先进评比,择优往市级,省级、国家级报送,2020年共计表彰了区级“三好学生”1040名,优秀学生干部220名,先进班集体200个,获评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名,对广大师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强化管理。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督查,全面掌握各学校贯彻落实情况,在全区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目标管理考核中扣除贯彻落实不力的单位一定分值,并取消往上级报送文明校园的资格,督促学校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六、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统筹城乡互动,宣传思想政策,传递文明风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一)制定实施方案。以中央、省、市有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文件精神为指引,结合实际制定《XX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方案》,有序推进XX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展示阵地打造工作。
(二)整合阵地资源。认真学习借鉴赤水、清镇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的经验做法,整合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资源,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有工作资料)打造文明实践场所阵地,在50个社区挂牌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个易地扶贫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覆盖。
(三)开展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全区组织开展义务宣讲、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群众喜乐闻见的志愿服务活动达300余场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七、狠抓落实,不断强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少年宫24所。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6所,贵州省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7所、市级财政支持的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10所,市、区财政支持的社区少年宫1所,实现全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受益学生30000余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已成为我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抓场地落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全区共落实乡村少年宫专用多功能室300余间,落实室内活动面积6000多平方米,落实室外活动场地40000余平方米,所有乡村学校少年宫均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用于科普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实验操作室、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室、电脑教室 、用于文艺训练、展演的文化艺术活动室等场地。
(二)抓设备落实。指导各项目实施学校在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修缮的基础上,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对教学仪器、科普设施进行更新配套,添置书画用品、音乐器材、体育运动器材等相关活动器材,少年宫的各项配套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三)抓人员落实。在动员学校积极发展现有教师加入辅导员队伍,实现一专多能和师资共享的同时,鼓励各项目实施学校积极聘请校外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有能力承担课外辅导活动的文体骨干、先进人物、民间艺人等担任志愿辅导员,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1至2名教师或辅导员负责组织、管理、指导。目前,全区共有900余名中小学教师担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并吸纳“五老”人员、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和民间艺人15人,聘请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协会的会员23人,并面向社会招募各个活动中所需要的志愿者30人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少年宫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四)抓活动落实。充分运用“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育人载体,在全区不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2020年9月,XX区承办“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举行“送一盏月亮给祖国”主题作品征集展,收到来自全区中小学作品150余幅,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乡村少年宫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和寒暑假,开设“兴趣爱好班”、“四点半学校”、“特色活动课”等趣味性活动项目。航天小学本着“沐浴活动阳光、享受活动阳光、和谐健康成长”的办宫理念,开展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社会服务五大类活动,共设活动项目24个,十三小学在正常开展书法、美术、音乐等项目的基础上,到裁缝店收集废旧布新开设布贴画活动项目等,XX二小少年宫注重寓教于乐,在美乐思维空间中开设科学类项目共计7个,包括声、光、电科学体验室、STEAM、机器人作坊,航模、校园电视台节目采编。
同时,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按照“一宫一档”的要求,及时对各项活动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使每项活动有方案、有总结、有详细记录,形成了详细完备的档案资料。
八、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本年度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常态长效化管理有差距。虽然已经部署了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但在动态管理方面仍存在差距,老旧小区、农贸市场问题容易反弹,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二)议事协调机制健全有差距。虽然XX区文明委早已建立相关机制,但仍有制度规定尚未完全落地。例如,尚未将文明创建情况真正与各单位奖金绩效挂钩,精神文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未完全做到同步。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改文风
去年8月在新闻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为推动全国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战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不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俯首弯腰“接地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真心实意走基层
何谓真心实意?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基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眼睛向下,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把握群众脉搏,感知群众疾苦,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找到发人深省的启示和激人向上的力量。真心实意是一种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走转改”之所以首先选择在新闻战线展开,就是因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率先开展“走转改”活动时,务必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走入基层,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实答案。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反应基层生活,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如果报道的新闻远离群众生活和群众的实践,不体现群众的声音,不反映群众的愿望,报道无关痛痒,内容空洞无物,形式呆板陈旧,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可以说,“接地气”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接地气”的主要任务是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意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新闻报道要善于从群众期望、群众利益、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寻找到与群众生活最贴近的最佳结合点,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的关注点和群众利益的所在点这三个点的聚汇处,进行深入采访,精心策划,热情引导,做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既让党委、政府满意,又让群众满意。
“接地气”的外在表现是改进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党报赢得市场、赢得读者的前提是要形成品牌,办出特色,把更多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延伸采访触角,扩大报道领域,多采写来自一线的报道,要带着一颗真心,怀着一腔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和市民、农牧民等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真心实意了解基层群众生活,将基层群众所闻、所感、所想作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和重点,对群众最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采访报道,进行探讨议论,真正体现基层和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
二、一心一意改作风
作风是作品的基础,有好的作风才能出好的作品。热爱事业,心系百姓,敬畏自己手中的笔,是最好的作风。 转作风,首先要转认识、转感情,把新闻职业当成混饭吃的“饭碗”,还是当成服务人民的事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对人民群众饱含感情,才能有健康的作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党报面孔严肃生硬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跑机关、泡会议、拿材料的不良习气一直为广大读者所诟病,也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所以新闻工作要对一些重点宣传任务和重点报道提前准备,精心筹划,重点突出,报道有力,彰显党报的权威性和亲民性。《甘南日报》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成立了“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要“走转改”活动落实在稿件的采写与编辑上,落实在新闻职业追求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上。开设栏目,比如,“走基层·民族地区行”、“走基层·看生态”、 “走基层·看重建”、 “走基层·看民生”等,《甘南日报》记者采写的《他们用爱重建舟曲——记奋战在舟曲重建一线的建设者》获甘肃省新闻战线“走转改”优秀新闻作品奖。
三、脚踏实地改文风
改文风对于通达社情民意、引领社会舆论的新闻界,尤其重要。改文风就是新闻工作要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出“带着露珠的新闻”。
改文风,写出的文章贵在清新、平实,新闻报道更是如此,须时刻围绕“新”做文章,力求稿件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好的稿件,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新思想、新动向,善于在表达上挖掘新方法,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概括、总结出其中的种种“新”。稿件要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在表达方面,力求朴实简练,不故作高深、不装腔作势,让人一看就懂、一说就清、一听就明。
关键词:海洋意识 海洋社会组织 海洋民间信仰
进入21世纪,“蓝色国土”、“海洋世纪”等词语不绝于耳目,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近年来我国关于“”、“南海”等海洋问题的激化,我国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和海洋意识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重视,这一切让我们意识到海洋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海洋意识状况[1]。
一、 世界海洋强国公民海洋意识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历史来看,尤其是在近代史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它的海洋战略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葡萄牙称得上是海上霸权国家,它的发展崛起,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亨利王子、若昂二世的海洋意识很强,在他们的支持鼓励下,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后进行了航海探究,这些远航探究使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奠定了葡萄牙在海外贸易的主导地位,给葡萄牙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战后,美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为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识水平,美国教育、科研、海洋各部门相关代表召开了研讨会议,要求因时因地建立多个海洋教育网络中心,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推广提供平台。为了能让海洋意识教育进入美国中小学课堂并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及和发展,美国国会了世纪海洋蓝皮书,该书阐述和强调了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奠定了学校普及海洋意识教育的坚实基础。美国认为海洋意识是为了增强公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意识和知识,是建立公众和海洋之间的联系,让公众通晓海洋问题,知道和理解海洋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美国大力宣传海洋意识教育,努力让海洋成为国家进步繁荣的法宝。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海岛国,它的公民海洋意识相对比较普及,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全体公民的海洋意识教育,他们在小学生国情教育的教学资料中写到“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韩国很早就开始向幼儿园提供海洋玩具,而且在小学、中学中逐步增加海洋内容,在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2]。
二、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在这个海洋的世纪,相比于以上国家,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历史原因
虽然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但这大都是统治者为了长生之道而开展的。秦始皇时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时方士寻找海上长生之地等等,唐朝时鉴真东渡还算是有点意义,但是到了清朝时期,为防倭患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实行了消极保守的海禁政策。这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使公民的海洋意识弱化了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伤痛。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上重视力度不够
1998年进行的 “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显示近九成的被调查者竟然不知道除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外,我们还有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疆国土。我国对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开始的比较晚,且也只是在部分涉海高校领域内,因此在战略规划和教育体系的研究方面比较匮乏,基础教育研究的深度不够,更欠缺全体国民研究的广度,缺少政策理论和经济物力的支撑,与其他涉海国家比起来差距还很大,海洋意识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3]。虽然政府在公民海洋意识教育上也有较多的政策引导,比如出台了《关于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权教育的工作方案》、《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指导纲要》等方案纲要,但还没能细化、没能有效地落到实处,更没能形成有效地指导海洋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要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中国必须量身定制一些海洋意识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
三、我国公民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的探讨
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和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的地步。从过去的以军事殖民为目的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由争夺有利的海上通道转变为争夺海洋。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岛屿被不良居心的人侵犯、海域被无礼的分割、资源被无情的掠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4]。显而易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入到海洋权益维护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树立一种全新的海洋观。
(一)改变学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
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在学生层面暂时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教育模式理论。但是有一些涉海学校在海洋意识培养模式方面却做出了突出成就,为我国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岛市39中学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这所学校的做法是,让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学生从小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倚重海洋。该校还将海洋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中,建立了海洋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班,在校长白刚勋的带领下,青岛市39中学又被评为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并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舟山市沈家门小学是我国第一所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定位在海洋特色教育层面,校园内到处都充满着海洋文化气息,无论是海味七彩园和海洋绘画秀秀墙,还是海洋知识长廊和海洋艺术长廊等,都蕴含着对海洋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平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影像、报告论坛、博客等各种现代媒体手段了解海洋文化、学习海洋知识。他们的海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海洋和了解一些海洋课本知识,而是为了把海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浙江海洋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也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海洋历史发展战略研究、海洋观教育研究,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海洋观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在深化传统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有关海洋的特色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上展开了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全国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借鉴他们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二)运用媒体的高效传播特性来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也是新媒体的时代,各种媒介不断涌现,像微信、微博、QQ等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洋时代的特征将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注入新的精神内涵,二者互为补充,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相生相长[5]。要提高我国公民的海洋观念,唤起大众传媒的海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众传媒的类型以及优缺点见表1。
大众传媒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助推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二法宝。在国民海洋意识培养教育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独特特点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的,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制造、翻印、传播有利于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水平的新闻、信息、影视作品及娱乐节目,让 “海洋问题”的关注度在公民中不断提高,使有较高海洋意识的现代公民层出不穷,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
(三)借助海洋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
海洋社会组织,是指一切在海洋社会中活动的群体。海洋社会组织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另一种是非正式的,两者的内容及功能作用,见表2。
正式的宣传海洋意识的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海洋意识的宣传工作,比如开展有关海洋事业成就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有关海洋文化的论坛等。非正式的宣传海洋意识的社会组织,它是由社会热心人士组建的,不要小瞧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它是最有效,也是最接地气的组织,它能很好地宣传海洋意识。
(四)运用海洋民间信仰传承海洋精神
海洋民间信仰是指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认为有神灵主宰海洋、决定人世命运,它是伴随着海洋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海洋民俗是指涉海居民依托于海洋,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反映着海洋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地貌、社会形态以及日常心理[6]。二者的特点与作用,见表3。
由于古时候海洋科技的不发达,海洋上的一些现象不容易被人们认清楚,海洋的浩瀚和神秘,让人们对海洋有了的无限假想,久而久之人们就不约而同的形成了对海洋的敬畏之情,进而形成了对海洋的信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他的积极作用来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比如可以利用海洋信仰劝人们爱护海洋,维护好海洋社会的秩序,利用海洋信仰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化人们,使人们提高文化知识素养,进而增强海洋意识。
四、结论
十三五规划要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可见海洋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海洋意识的强弱关乎中国海洋权益的大小和整体利益的得失,中国要想在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里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基本国情,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来稳步的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使国民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海洋观,让每个国人都对海洋产生一份信仰之情,让他们在了解认识了海洋后,能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海洋,进而较快的实现海洋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尹永超.我国海洋意识的历史变迁的类型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2(4):65- 69.
[2] 郭景鹏,王雪梅.美国卓越海洋意识教育中心简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0):56- 57.
[3] 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 189.
[4] 何立居.海洋观教程[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1.
【关键词】学困生 职业发展目标 困与惑
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课程不及格学分累计达到或超过相应分值,达到留级、退学标准,称为“学困生”。学困生达到一定人数比例形成群体,则会给学校管理带来工作难度,负面影响增大,安全隐患也会随之出现。学困生较为明显的状态或表现,一是厌学逃课。对学习没有兴趣,二是过多参与社会实践及商业活动,淡化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关注其个性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发展、价值观获取等因素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通过对学困生的走访调研,将其形成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对大学认知偏差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而带来角色转换迷茫和学习懈怠
(一)读书的终极目标是考大学,实现这一目标等于人生有了“交待”
多数家庭、高中灌输给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是考上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如何发展,如何有针对性探索自我,如何培养未来人生选择所具备的能力则缺乏必要的了解。
(二)大学的学习模式“散漫”,实则“形散神不散”
相对于高中“掌握课堂就能得到全部”相比,课堂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要想把知识学扎实全面还须花大量课外时间看书查资料。课堂学习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模式,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也可成为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渠道。学生在这些众多的选择中如没有自我认知与目标确定,盲目选择,则造成实际忙碌背后的空虚与落寞。
(三)缺乏心理过渡与调节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从“高考指挥棒”下的学习模式到自我把握学习节奏,自律能力没有充分养成,缺乏对时间的合理支配,且不懂得主动沟通与交流,将心理情绪转借于电脑游戏,甚至寻求情感寄托。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个性心理,缺乏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观探索,加之缺乏对情感应有的尊重,导致在盲目获取的情感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心理支持,不仅影响学习,还给双方带来伤害。
二、对所选专业及课程学习、发展前景缺乏应有的了解与探索,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一)所学专业非己所选
对专业课程无兴趣有两种原因,一是受高考成绩限制而选择当前专业;二是迫于父母的意愿与家庭因素。在没兴趣就学不好的心理认知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应付”成了学习状态里的必然。
(二)音、体、美专业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对于公选必修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毛概等)课程无兴趣,上课及课程考试都较为随意
(三)职高生受身份限制,高考按对口专业升学,无法选择专业
这些学生中,专业基础课(数学、英语)学习相对薄弱,50%的学生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加之学习主动性差,课后与任课老师缺乏有效沟通,作业难以独立完成。
三、对外部环境的过分依赖与错误判断失去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的有效探索
(一)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由于有优裕家庭经济条件和资源优势,其未来的生涯发展家长已做好了规划与安排,大学学习只是过程与程序,只要没有违纪违规,顺利毕业则可获得就业机会。与之情况相反的则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由于学费、生活费的压力不间断各类勤工俭学活动,有时甚至是两份工作同时进行,学习活动不能按时参加。
(二)班级学习风气影响
班级学习风气的营造对班级同学的影响意义重大,好的班集体给同学带来正向思维和集体荣誉感,而散漫的班级不但失去凝聚力,也会给学习主动性不强同学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提供便利条件。
(三)寝室学习氛围与文化建设影响
寝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另一重要场所,所蕴含的文明素养与学习习惯彼此影响,互相渗透。好的寝室风气带给个体良好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驱动力;而互不关心,乌烟瘴气的寝室环境给个人带来的负面认知与行为方式也更深刻。
(四)过度热衷专业学习外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适时参与社会实践,对认知社会、了解专业前景、提升能力有一定帮助。而缺乏有效的生涯目标与生涯规划,角色定位不清晰,在功利性的认知定位下把各项社会活动(开网店、过早参与创业、热衷社交礼仪活动等)置于学习之上,学习成为“附属”。
心理学家舒伯认为,人在其一生的发展进程中同时承担着多种角色,各角色又有主次之分。大学生属于人生的探索阶段,其主要角色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基于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各类探索活动值得鼓励,而没有目标、对于角色主次的不合理排序与认知而盲目行动则有损于个人的能力消耗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大学生的求学状态与发展,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来看,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与重托;从建设高质量大学来看,学困生及群体的出现与高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从个人生涯发展连续性来看,大学阶段作为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其四年的大学学习对未来创业、求职发展与空间提升影响深远。因此,加强对学困生形成过程的成因分析与归纳,为管理提出科学化,规范化建议,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研究对策归纳如下:
制度设计
1.强化“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促进学生在课程开设前对学科发展、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与兴趣,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成果、教学特点有宣传。改变学困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认知。了解专业学习对未来创业、求职的意义与作用。通过新生教育(大一年级)、学术讲座(大二年级)、学科竞赛(大三)、创业与就业(贯穿大学四年)系列设计,在不同学习阶段给予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并懂得将学业规划与生涯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完成每学年度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树立“创业应建立在专业学习的前提下”意识培养,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才更有竞争力与市场,获得品牌的成长。
2.学分预警机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学分设置,强调每学期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选必修课所获分值。对学困生未获得学分课程分管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有原因分析、谈话记录、改变方案、一对一帮扶与跟进。合理而有效的预警能促进大部分学困生改变认知,自觉端正学习态度。
3.制定生涯发展规划。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在于给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和方向,并通过目标探索发现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偏好,调整角色由单一到多重性的认知转变,通过大学四年不断沉淀与修正,实现其近期或长期生涯目标。学困生更多等着被学习、被指导,主动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的意愿薄弱。加强对学困生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指导,倡导其树立“自我实现”的意识觉醒更为重要。对此,重视学困生生涯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并指导其积极参与职业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加强对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不断调整,并通过专业咨询达到完善。
4.心理干预设置。学困生多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介入外部环境主观能动性不强,沉溺于自我空间。针对这一现状的改变是鼓励他们参与活动,通过听讲座、与老师交谈获得有效学习信息。对于心理与行为偏激的特殊学困生,则应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医治转借。
人文素质养成设计
重视学困生人文素质培养,因才施教。大学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积极合作的态度与团队精神等对未来个人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大学不单承载知识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体现在好的校园环境,更多是学校的人文精神与气质。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好的校园环境给大学带来了气质与精神。自然环境雅静、绿意盎然、布局合理、有生命的建筑等,让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们自然而生读书意念,报国志向。而学生热爱学习、充满活力的状态又会给学校带来优良的人文气息与勃勃生机。(1)宣传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窗口与思想导向体现。对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思想意识形态等宣传栏的设计,凸显校园的自然景观与建筑特色。(2)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品性与格调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谐的同学情谊,彼此间相互渗透与影响更能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3)班级是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通过活动推动班级建设不断完善。关注学困生,班级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为他们创造活动机会,在同学们的鼓励与认可中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
2.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是对教师职业的阐释。大学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课堂组织、课外对学生耐心辅导、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困生对“名师”的期望与依赖更为强烈。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品格形成,同时加深对学校的热爱。
3.文化活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多元化途径。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德育实践、创业指导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平台与机会。重视学困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活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二是通过活动发现他们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偏好,为其寻求校园资源最大化利用并实现个人发展。重视对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及各学生团体活动的指导,把握主旋律,主流思想,通过设置活动导师、社团导师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通过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系统设计系列主题活动,为大学生(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有意义的思考与选择。重视大学生创业活动指导,通过校园孵化基地使原创项目获得尊重与保护。
加强对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教育与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其关键。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社会矛盾突出。但这不是发展主导,大学生对此应有理性的认知与思考。学习仍然是大学生坚守的底线。不学好专业,不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做合理有效的学习与规划实则是对自己的浪费。未来的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提升需要的依然是知识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