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1: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高度重视,迅速传达
检查结束后,局机关支部立即召开支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党支部书记同志传达了县直机关工委督查组反馈的问题,并就我局前一阶段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支委会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逐条逐项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实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坚决按照要求立即整改到位。
二、明确任务,立行立改
9月22日,县农粮局党支部召开了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建工作督查情况整改落实推进会。会上,书记传达了督查情况反馈意见,并结合全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整改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明确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回头看”。各支部按照《整改清单》,逐条逐项对照,认真进行补缺补差,重点抓好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党课、专题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各支部书记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讲党课、带头学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广大党员要主动参与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立足工作岗位、履职尽责,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服务群众。
【关键词】科学 实验 细节
一、实验材料准备的细节
作为农村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员来为科学教师配备科学实验仪器。而科学教师,课时量安排得满满的,学校在考虑课时配备量的时候,很少顾及实验准备时间。因此几乎没有课前和课间准备的时间。考虑实验材料时,笔者认为科学实验准备工作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自己能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动员、鼓励、激励学生去收集一些材料。让学生去收集材料要注意做到以下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 收集的材料应由易到难,并注意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
3. 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的表扬机制。
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来,为学生今后独自开展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典型性,课前教师应该选几种材料做一做,看看实验的效果再决定取舍。 一旦学生忘记带材料了怎么办?如果老师也没带,实验就没法顺利进行了。因此教师要有两手准备,预先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果学生也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就可以分更多的小组来进行实验,学生动手的机会就多了,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
二、实验材料处理的细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程,依据实验需要,将实验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恰当的时机分批发给学生。小学生活泼好动,桌上摆放了所有所需的实验材料,学生容易分心,反而影响实验的进行。而且材料一下子出现,也失去了实验的部分吸引力。实验材料不能全部发给学生,应把后面实验的材料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发下去。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实验结束后,再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这一个个细节,一些教师认为没关系,笔者却认为有时这恰恰是造成实验课上教学秩序混乱的原因。
三、实验时间控制的细节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探究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实验的时间应当充足,便于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安排,把握好每项活动的节奏和时间。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还没有宣布实验开始,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师宣布实验结束,学生还余意未尽,仍在继续实验不肯停手。这个时候,教师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来组织他们赶快坐好。有时学生进行实验还不满1分钟,或者绝大多数小组没来得及完成实验,教师就迫不及待叫停,让学生来汇报实验现象了。这样做学生会有多少发现,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要做到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又不能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
四、实验中细心观察的细节
如果说实验前注重细节的考虑是做一个成功实验的重要前提,那么在实验中注重细节的观察则是实验的核心部分。有一位老师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准备了许多常见的材料,其中有粉笔、棉布等,实验中学生只是把材料放入水中,看它们沉还是浮,而对于沉的过程中有些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沉等学生没有关注、思考。特别是粉笔、棉布,其实这两个材料非常好,它们不仅由浮到沉,而且还伴随一些现象发生。若是没有引导学生认真的关注,就不能获取丰富的信息,一次非常好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经常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就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变得严谨细致,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实验态度。
五、实验中科学记录的细节
科学地做好实验记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科学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实验记录应该是科学课的书面作业,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①实验时随时记录,否则实验结束后,学生很难如实、完整汇报实验的数据、现象;②要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活动记录要求实事求是;③实验记录单可以是书后的,也可以是科学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实验记录单;④实验记录内容可以反映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数据、发现、问题等;⑤记录格式可以是文字、图画、表格、图表等;⑥记录字迹要求端正,图表要正确美观。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预示着一个重大的发现。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这样的细节很多。因此,我们要关注实验的细节,与其为了体现完整的课堂结构匆忙的“赶路”,还不如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上反复挖掘,以致深入。让学生把这些由习惯变成自然,从小养成细心做事、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这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刘格林.浅论科学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9).
[2]王美芳.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了解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积累活动的经验,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跟同学们做个猜一猜的游戏,猜猜它们的形状
师:出示图形,你们在猜最后这个图形时为什么不说是三角形或长方形呢?前面几个图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们都有
“角”,角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新课
1、指一指:
师:角总是藏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把你们找到的有角的物体拿出来,哪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角,选择其中的一个角指给大家看看。(指导指角的方法)师:角是一个点吗?谁能完整指出角,师生共同指一指角
师:我这也找到了一些藏着角的物体,你们看,现在我要把角请出来,仔细看。(放课件)这些图形都是角,想更深入地了解角吗?(想)
2、小组活动1:学一学
师: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摸一摸:摸一摸三角形学具的一个角,互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一人展示,拿三角板带大家一起,摸一摸,说一说)
师:通过摸一摸,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2)画一画:画一个角,并且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课本84页)(1人边画边讲解)
师补充: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以后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角
(3)填一填:角有()个顶点,()条边。
(4)师:角的一个顶点是……,两条边是……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看有没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认不认识角。
(出示课堂检测题,第1题口答,第2题小组讨论)
2、小组活动2: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角,还能把它画出来,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想)请从你们桌上的
筐里选择材料:(1)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角。
(2)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指一指顶点和边在哪里?
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展示时,说一说你用什么做的,指一指,顶点和边。)
展示完问:其他组有不同的吗?
3、小组活动3:玩一玩
师拿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比比角,好吗?我伸出我做的角,看谁根据指令做角快速。
师:先用边较长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
师:再用边较短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小?
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师:生活中有像我们做的活动角一样的物体
观看扇子打开,剪刀合拢的过程,发现我们早已在生活中见到角的大小了。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能活动的角吗?(钟面)转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可以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85页第3题,问:哪个角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请学生口头做出判断,并讲明原因。
(2)猜一猜,比一比: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没有)板书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角)下面有一首儿歌,对角有了全面的概括。
角
我
是
一
个
小
小
角
一
个
顶
点
两
条
边
想
知
我
的
大
与
小
只
看
开
口
不
看
边
关键词:观念;情境;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01-0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新课标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意识
在过去传统教学中,常常出现重老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作为数学课教师,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贯穿进去,使数学课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建的教学过程。
二、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就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导到有关的问题中去,在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问题的情境要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为 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问,学生有问题可问也就有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等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原则,抓住契机,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并且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其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研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思考,运用和评判能力,从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东西。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有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学生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新课标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尤其是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中除了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外,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感到亲切,有意义,兴趣盎然。
四、发挥教材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
数学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情感的激发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本中还有不少练习题就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有计算的同时进行对比思考,从中培养创造性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五、尊重学生的人格,热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热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仔细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善意地赞美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从内心深处唤起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法这一节内容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谁愿意说
一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是的,这份激动真让人难以抑制,,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豪。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提出问题
师:你们想了解的问题可真多,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先看第一个(出示例2)5 6-18。观察实践,探求新知。我问:你会算吗?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师:把你的好方法和你的合作伙伴互相说一说,看谁说的又好又有道理。(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纷纷争着举手回答说出各自的方法。这时,我准确地把握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探索5 6-18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合作交流的要求。这样学生有思考,有方法,在交流中才有话说,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小结:像这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的减法称为退位减法,退位时在十位上点一个小圆点。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任务型教学法 应用方法
一、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学生掌握日后工作所需知识的一大平台。然而高职商务英语阅读课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学生阅读技巧匮乏,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词汇量比较小,学生接触的商务知识面较小,而且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比较少。因此,怎样改进教学,迅速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拟针对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和教材分析
商务英语阅读的实用性非常强,以西方报刊中的报道和论述国际商务的文章为主要内容,集英语语言学习和国际商务知识的传授于一体。教材所选文章虽在内容上与普通报刊有所不同,但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一般新闻报刊的特点,如语言洗练、形象生动,多使用省略、引语、插入语、倒装及同位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训练,扩充国际商务背景知识,使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文体、语言和内容特点,提高语言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研究国际商务信息的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商务文章涉及的主题广泛,涵盖了当今国际经贸最重要的领域和常见的经济现象,反映了西方国家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因学生对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不了解,所以很难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唇读、笔读、有声阅读、回读等。第四,学生阅读的主要资料还是依赖阅读课本,仅限于课本的阅读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增加他们的外贸知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及其应用于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是建立在二语习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途径。它强调“从做中学”(1earning by doing),使学习者以参与、感知、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量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体现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五、商务英语阅读课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一)任务前期准备
本阶段为起始阶段,主要介绍主题和任务。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输入,引导他们熟悉主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呈现任务、启发扩散、提出要求等。斯柯翰认为本阶段的目的是呈现任务主题、激活背景信息、减轻学习者认知加工负荷。
(二)任务环节
本阶段为主体阶段,主要分析学习者为达到学习效果所需完成的职责,包括任务、计划和汇报等。
1.任务
任务是整个教学环节成功的关键。教师向学生布置设计好各项任务。课堂主题是总任务,还可逐层分为各种分任务、小任务等。斯柯翰认为,有效的任务应具备以下5个特征。
(1)意义是首要的;
(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
(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
(4)完成任务时首要考虑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2.计划
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准备,包括商务信息准备和语言技能准备,为下一个步骤汇报做准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材料,对如何完成任务进行规划,教师从旁提供指导协助。
3.汇报
这个步骤主要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把准备好的任务完成解决方法向全班展示,全体学生可以从展示中获取更多新信息。教师对每一个解决方法进行点评。
(三)语言要点
本阶段为延伸阶段,主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包括分析和练习等。
1.分析
教师对教材阅读材料上出现的语言要点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阅读、讨论和表达,已对阅读材料传达的商务信息相当了解,这为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打下了基础。
2.练习
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不能脱离有针对性的语言练习。这种练习不应是机械的语言形式转换,而应是与语言实践相关的活生生的话语。练习包括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语言练习应讲究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常见的语言练习有朗读、背诵、翻译、对话、复述、演讲、表演、写作等。
(四)补充
本阶段为后续阶段,主要检查任务的完成状况和展望下一步任务,包括评估、反馈和完善等。
1.评估
对学习者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评估是本模式的重要步骤。评估能激发学习者的任务参与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评估分为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互评等。教师应根据课堂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设计评估标准,与任务一起向学生公布。评估内容包括商务知识和语言技能。
2.反馈
教师把有关学生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估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把有关教师设计、指导任务的评估意见反馈给教师,两种反馈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根据反馈意见检验学习成果,检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意见重新审视任务的设计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
3.完善
教师综合考虑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对任务布置和评估标准设定中的不足进行整理、改进,把未能完成的任务逐一做好记录,以便在制定下一个任务时完善提高。
六、结语
商务英语阅读课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操作性,在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搞一言堂,而要随时把握学生需求,熟悉教材,熟练掌握商务知识和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Candlin C N,Murphy D.Language Learning Tasks.
[2]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5—22.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学生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竖式计算中,学生本来应该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但每次都有学生用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即教师称之为倒乘的不规范的计算,如:
学生为什么在统一计算方法以后还这样做呢?是课堂上没有学透算理与算法吗?是统一成规范计算方法时学生有异议吗?只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不规范错例进行归因分析,教师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设计与方法,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二、分析现象,寻找原因
三年级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分析研讨活动,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教材,提出教材例题选取的数据不利于学生计算方法的规范掌握。
教师首先细致地分析了教材的设计,发现例题中选取的数据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如教材第63页例1:买1套(书:图片出示)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教材第65页例2:围棋棋盘面由纵横各19道线交叉组成,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观察上述两道例题的竖式,发现无论学生是用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二个因数,还是用第二个因数中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每步积完全相同,从表面现象看不出计算方法是否规范、是否有倒乘的现象。这样的例题给学生造成计算方法掌握得不够规范是有可能的,容易让学生混淆计算的步骤。那么,是否例题数据选择不当是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呢?
在一次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比武中,教师们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有的改变了教材,更改了例题中的数据,也有的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展开教学。笔者重点观察了两种具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分别见A教师与B教师的教学片段),选取的教学例题材料如下表所示:
A教师 B教师
买1套(书:图片出示)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机器人(图)每个23元,老师一共要买12个,应付多少元?
预设:B老师选取的数据更有利于学生避免倒乘的不规范计算
【A教师教学片段】
师:买一套书多少钱,可以怎么计算呢?
生:12×24。
独立探究,汇报交流口算方法。
生:先算10本书多少钱,再算2本书多少钱,再加起来。
生:也可以先算2本书多少钱,再算10本书多少钱,再加起来。
结合图分成10本和2本。
……
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听懂了?刚才他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呢?那第三步呢?(师逐步引导规范说法)
沟通:竖式计算和刚才的口算有什么联系吗?并结合图理解。
【B教师教学片段】
师:老师要把12个机器人全买下来(黑板贴图),需要多少钱呢?
生:23×12。(师板书:23×12)
独立探究,汇报交流口算方法。
师(指图):他先算……再算……
生:先算2个机器人多少钱,再算10个机器人多少钱,最后加起来就是12个机器人的钱。
生:我是先算23×2=46,再算23×10=230,最后把46和230加起来就是276。
师:能说说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吗?(把黑板上的机器人分成2个和10个两堆)
……
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师:像这样列竖式计算的同学有哪些?谁来当当小老师,讲讲你是怎么算的呀?
生: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听懂了?刚才他第一步算什么?(再请一学生说。师:哦,第一步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3,二三得六,二二得四)第二步呢?(对呀,第二步是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23,一三得三,一二得二)那第三步呢?(第三步是把这两步积相加等于276)
……
笔者对两个班学生完成的“做一做”巩固练习的计算错误进行了收集分析。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错误,例如在把两步乘得的积相加时,其中的一步计算用了乘法等。去掉这些错误,笔者发现有倒乘现象的学生每班各有三名。这个结果让我们陷入了沉思:怎么跟我们的预设不符呢?
观察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材料,但教学过程与方法却非常相似,把口算过程、竖式计算过程以及与图一一对应起来,使算法与算理相结合,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与计算方法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如竖式计算巩固、判断改错等,让学生在练习与错例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算理,巩固了计算方法。由此算理与算法相结合,多道算式、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得A教师也减弱甚至规避了原有数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两位教师教学后的学生倒乘的不规范的错例数量基本相同。
那么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如此扎实,怎么还有倒乘的不规范计算存在呢?
笔者对产生错误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基本答对)你为什么这样计算?(指的是倒乘的算式)学生共反馈了这样三种理由:“两种乘的方法都可以的,结果反正是对的。”“这是我一开始想出来的方法。”“有的算式这样乘反而简单,例如……”从访谈结果看,学生对计算方法是理解并掌握的,但在计算过程中选择了自认为合理的、独创的、较简单的方法。
三、反思教学,改进提高
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否能针对原因作出恰当的处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精准解读教材,适当处理教学材料
目前教师正在使用的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上,和原教材相比较都有很大的改变。在教学中,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地读懂、读透新教材,理解意图,才能精心设计教学,生成精彩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用好”“用足”“用活”“用实”“用新”教材。“用好”就是要基于教材,明了例题所蕴含的特定意图、练习中每一道习题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用足”就是拓展、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素材和内容;“用活”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显现思维的层次性、题材内容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用实”就是要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用新”就是要捕捉最新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同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组织教学,要敢于对教材质疑,有整合与改变教材的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需要的学习材料。如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就可以改变例题中的数据进行教学,即使没有优秀教师的深厚功底,也可规避教材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客观分析学情,找准成因对症下药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各类问题时,教师应基于客观的态度、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凭主观去猜想。从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心理出发,通过课堂观察、对比分析、学生访谈、实践尝试等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学生出现错误的成因有很多,教师首先要分析不同的错误成因:是教师问题、教材问题还是学生问题;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错误;是巧合还是有特殊原因等,区别对待。例如,个别学生错例现象可以进行单独辅导;集体出现的错误则因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整体补救。当然,教师如果能事先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例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比事后反思改进要好许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研究与改进的能力。
(三)把握最佳教学时机,渗透优化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开始时较快地展开新授部分的教学,牢牢把握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正确掌握所学内容。再者,根据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特点,如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反馈时,先反馈正确的解法,分析原因,探究方法,再反馈错例对比分析加强印象,提高认知的正确率。
一、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探究的环节.
[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活动] 对照目标和自学提纲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设计思想:学习目标要充分体现学什么?怎么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适宜、简单、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沿着确定的目标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难点:杠杆平衡的应用.
课型:探究课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 参与-活动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支架、多媒体与实物投影
二、任务驱动问题导学
视频播放(趣味小实验),如图1所示,从支点处将平衡的杠杆分成两段,分割后左、右的木块质量相等吗?用天平称量了一下右端的木块质量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生活动]观看、猜想、思考.
设计思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敢于质疑、博采众长的良好学习习惯,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
三、小组合作组内交流
[错中学]请同学们展示、交流学案中答案的正误.
1.杠杆的平衡是指水平静止或均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数学表达式是F1×L1=F2×L2
3.请在图2中作出F1的力臂如图3.
4.在图示4中某点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同,弹簧秤示数相同吗?
5.图5中的装置甲和乙,所处的状态是杠杆平衡吗?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图乙的装置来探究平衡条件?
答:图乙是杠杆平衡,图甲不是,选用图乙的装置来探究平衡条件便于操作.
[学生活动]结合学习目标、课文和学习提纲,以组为单位讨论,尝试解答、订正学案中“学中议”问题并订正答案的正误,发扬团队精神,群体展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3 min)
设计思想以建构主义思想和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学会学习,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
[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知识链接】自行车上的杠杆.
设计思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课程理念之一,为此,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链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自学反馈】通过自学,我的疑问和困惑是.
本节课我想提出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3 min)
设计思想: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要途径,而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获取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成效的重要的环节.
4实验探究合作释疑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做中学(方案1):
做一做:请同学们按图6,利用杠杆、铁架台、钩码,使杠杆平衡起来,并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16 min).
方案1:实验数据表格(并将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先做后学,然后总结平衡条件、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的设计.
[议一议]图7中实验方案所得到了数据和结论如下表,请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和改进的方法.
甲组 乙组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1 0.5 4 0.5 4 1 0.5 4 0.5 42 1 3 1 3 2 1 3 1 33 1.5 2 1.5 2 3 1.5 2 1.5 2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动力=阻力×阻力臂[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判断,合作讨论.
[做一做]这是老师所设计的另一种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如图8所示,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实验方案的数据,归纳三力作用下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合作释疑】
次数 力F1/N 力臂L1/cm 力F2/N 力臂L2/cm 力F2/N 力臂L2/cm1 1 6 0.5 3 1.5 52 2 3 1.5 1 1.5 33 1 7 0.5 2 1 6实验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判断,合作讨论.
5群体汇报评估交流
(1)群体交流实验设计的方案、结论,或提出困惑、疑问.(3 min).
(2)本节课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活动]组间群体交流展示和分享探究的结果.
设计思想: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使自己的杠杆平衡起来,先做后学,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设计数据表格与收集实验数据,展示探究实验过程,通过小组分析和讨论,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论证,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全班一起分析原因,关键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点拨、概括,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这样设计能使新知识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接收和学习,加深记忆.
【录音播放】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3 min)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分享前辈的研究成果.
设计思想:在学生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环节之后,笔者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表现力与情感教育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激活思维应用评价
[学中用](5min)
1.如图9中,在一质量不计的杠杆两端分别放两支蜡烛,且m左=2m右同时点燃1分钟后,你能用最好的方法确定杠杆的状态吗?由此你还想到什么?
2.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悬线挂起来,铁丝恰好平衡,如把其右端对折起来(如图10),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解答,集体展示、汇报交流.
7布置作业
做一做:利用快子、螺丝帽、细线、曲别针自制一把杆秤.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交流.
设计思想:为了能够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笔者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而且培养其学无止境意识.
8《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课的点评
总的来看,该课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物理”以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课程理念.
8.1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构建
(1)注重情境创设.每一个知识层框都利于多媒体或实验创设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建构,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思想的宗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8.2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学过程
从系统论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节课课堂结构的展开按三个知识层框(错中学、做中学、学中用)递进设计,从每一个知识层框的处理来看,又按照“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应用”顺序进行,既有对杠杆知识的拓展,又有深层次的挖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密度合理.
8.3从方法论角度看方法渗透
(1)教学策略.以问题拓展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表现力,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2)学法指导.一是教育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学物理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探究的全程思维.
8.4从实践论角度看学习效果
(1)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将物理知识、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分层融合,有机渗透于学习的情境中,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经历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渗透STS,培养学生注重科技发展、关心热爱科学的情感.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物理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2)重点与难点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