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个人教育扶贫总结

教师个人教育扶贫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21: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个人教育扶贫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个人教育扶贫总结

篇(1)

关键词:文明礼仪 道德修养 素质 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 合格公民

一、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是传承文明的需要。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礼仪之邦”的美名享誉中外。

其次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礼仪教育是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切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礼仪之花开遗校园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加强校园文化教育阵地的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广播站、校园电视直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礼仪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利用周会课,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人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目前,中学生对该文明礼仪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人手。我们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礼仪课。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的好风尚。

3.教师的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

篇(2)

关键词:职业成长 高职院校 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精准扶贫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科技教研项目基金(JY2016-35)阶段性成果.

高职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策略, 具有独立获取、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为学生的再学习和继续发展其定基础。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就是要求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自主创新学习,使其逐渐学会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控制。

一、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从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不可能使其受用一生。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求。学校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生涯的一个组成片段,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职业能力由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组成,学习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就业现状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掌握新知识、更新技术方面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培B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项目课程、案例教学等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基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教学的主流教学方式,其中每一步的主角都是学生,所有改革的核心都指向“将学生从课程的附属转化为课程的主体参与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二、目前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方式上, 缺乏自主性。一是很多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产生依赖, 满足于课堂听讲, 很少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二是学生认为能读懂教材的内容, 听懂教师的讲授,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就是学会了, 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很少围绕所学过的内容去思考、研究, 提出问题, 也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杂志, 以扩展和深化所学知识; 三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 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缺乏自我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思维。

2、在学习态度上, 缺乏主动性。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产生互动, 相互交流, 教学相长。然而, 在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 教师们在辅导答疑时, 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只是在考试前才要求教师划出考试重点、范围, 或问一些他们平时没有掌握而考试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

3、在学习方法上, 缺乏创新性。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创新精神, 这种创新不一定是知识上或技能上的创新, 而首先是创新意识、创新性学习,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不只是对知识、技能及相关信息的接受、获取和储存, 还包括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延伸, 形成敏捷性、变通性、精致性和创造性等学习特征。从这个角度讲, 大多数学生仍然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在学习动机上, 应试型多兴趣型少。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上, 一方面社会企业用人单位高呼技能型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紧缺; 另一方面,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不易。这一矛盾的现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晌。加上其他一些因素, 使得能够带着兴趣学习的学生为数很少, 这就很难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钻研进去, 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要同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内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2、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而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理论指导原则。知为行之始。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等。

4、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分层次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5、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在专业、班级、社团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四、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发展过程、现状和前景, 职业岗位的层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看到本行业的成功者,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形成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其次,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充实,诱发学习兴趣,增强思维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调动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愿望和热情。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快“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和解Q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归纳、总结、应用,从而了解学习过程,认识学习规律;要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学习特点,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倡创新性学习。要积极倡导学生勤奋、好奇、思维灵活、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对于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要多问一些“为什么”,通过质疑、思考、论证、解决问题,推动学习的进步和深化。要创造性地做作业,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最巧妙、最合理的解题方法。要鼓励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分析、选择和有效利用,及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力图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4、以职业成长为依托,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细致耐心、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促进和完善他们的学习策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以职业成长为依托,培养、发展并逐步形成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新.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2]刘超,王长浩.浅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6).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问题;反贫困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2502

1 国内外关于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到:“当今世界上10亿多人生活在令人无法接受的贫穷状况下,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至世纪末,女性逐渐成为美国贫困人口的主体,1978年社会学家戴安娜・帕尔斯(Diana Pearce)首次指出“贫困女性化”现象及发展趋势。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由于劳动力的性别分工,时间贫困成为很多女性生活的主要特征。在墨西哥。有证据显示女性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比男性多出175%(Brunnich等,2005)。按照知名发展专家摩塞(C・Moser)(1989)的总结,在妇女参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妇女参与发展的实践政策主要包括:公平(equity)政策、反贫困(anti-poverty)政策和效率(efficiency)政策。劳蕾尔、博森(1994)认为妇女对农业劳动本身的参与率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或反映男女平等,而是在低技术农业和高技术的城市情况下,妇女参与耕种应该更恰当地看是一种把妇女排除在较好机会之外的一种做法。2000年日本冲绳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全球贫困报告》认为“贫困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类状况,它并非是不可避免的。综上所述,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是阻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藏族社区留守女性贫困状况,探索出一条反贫困的政策措施迫在眉睫。

2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实证研究

2.1 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问题研究

2.1.1 羊拉乡基本情况

羊拉乡地处迪庆州德钦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巴塘县中心绒乡、德荣县白玉乡隔江相望,西北与自治区芒康县徐中乡接壤,处在“鸡鸣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羊拉乡国土面积1087平方公里,南北直线距离80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0公里,辖甲功、羊拉、规吾、茂顶四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1013户,2012年羊拉乡总人口6281人,其中,男2962,女2987。

2.1.2 羊拉乡女性贫困问题及成因

首先,婚姻家庭生活贫困:200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发(2000)8号及云发(2001)9号文件精神,对全县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家务活全部落在留守女性身上,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经济生产,由此产生了时间和精神贫困。其次,文化贫困:1990年,羊拉乡小学小学数13所,班级数35所,中心完小1所,乡完小3所,初小20所,其中一人一校数3所;在校学生356人,其中女生数132人,少数民族267人,毕业生7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2.8%,巩固率90.9%,毕业率88%,教职工44人,专职教师数47人,少数民族数47人。再次,经济贫困: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羊拉乡留守女性主要收入来源为核桃、苹果、葡萄、桃等果林种植,水稻、玉米、青稞、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猪、土鸡等养殖,玛卡、决钉子、虫草、雪莲花等中草药贸易,加上外出务工男性和政府等资助,年均家庭收入一两万左右,造成收入贫困。然后,政治的贫困:羊拉乡本村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当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外地,流动性比较高,一般三五年调离或升职。而女村官在反贫困项目实施中承担的角色很重要,包括有效协调村“两委”干部参与项目管理,动员、引导村民参与项目,以及与当地村民、当地政府及妇联、社会团体之间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源等。最后,卫生的贫困:1959年,羊拉卫生所在羊拉乡甲功村建立,有3名卫生员,直至2005年全乡有一个卫生院四个村卫生室,乡卫生院设有门诊、药房、住院部、藏医门诊、财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防疫保健室等。卫生员11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生5人,护士1人,病床12张,2005年乡卫生院就诊人数达7306人,住院人数260人次。

2.2 农牧区留守反贫困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说,2001年度羊拉乡被列入云南省民族特困乡后,确定了包括电力、交通、教育、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城镇建设、种养殖业等10类23项帮扶项目,吹响了羊拉人与贫困宣战的扶贫攻坚战号角。

文化教育上:2003年8月在德钦县八届妇女代表会中羊拉乡此里卓玛荣获“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常明、取珍家荣获“五好文明家庭户”、羊拉乡羊拉村获先进妇女组织奖。2004年州第六次妇代会中表彰“双学双比”女能手,羊拉乡次里拉木荣获此荣誉。2004年,全面实施的《德钦县关于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接话〉实施意见》,坚持以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标任务,加大了“普九”攻坚措施力度。国家实施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项目,收益学生每年均达7767人,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7554人。制定群众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由德钦县妇联负责团结、教育、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整治,组织市容环境整治宣传、文明劝导活动。

法律制度上:1996年1月,为了保证德钦县7乡1镇妇联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妇联转发了州妇联《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工作》及《关于在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做好妇女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全县7乡1镇都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配齐了专职妇联干部。在羊拉乡各村规民约中对婚姻家庭制度进行明确规定:(1)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2)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包办干涉,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3)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4)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5)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生男才能传宗接代的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科学技术上:2001年5月州妇联、州计生委领导率领县妇联、县计生委一行15人到羊拉乡开展调查培训,历时16天举办了农村妇女生殖保健、新发接生、大棚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45人。

3 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3.1 推动完善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源头上为促进农牧区留守女性反贫困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因为政策法规是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发展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反贫困经验表明,加快落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依靠“政策投入。因此,农牧区产业政策应遵循“稳定提高农业,突出发展工业,全面搞活商业”的原则与方针,科学、合理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及区域优势产业,如开发女性参与度较高的旅游扶贫;农牧区金融政策应当向女性贫困者适当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女性贫困者;制定适合女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加大科技事业投入,实行科技贷款贴息,降低地方配套比例;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破坏计划生育政策、私自超生者,不但得不到扶持,反而要受到制裁,提倡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在人才政策上,应为女性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完善孕产假制度,适当提高农牧区女性工作者的津贴补助;完善保护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各项法律体系,加强女性维权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女性的合法权益。

3.2 增强留守女性的反贫困能力,构建留守女性反贫困的主体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困者个人的能力对其致富的约束显得越来越明显,农村贫困群体中留守女性占绝大部分,大都是因病致贫和教育落后致贫的,这就是明显的脱贫能力不足,贫困者的反贫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人力资本。为此,我国的反贫困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女性健康和教育的发展,以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资本存量,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女性贫困者的医药负担。还必须加强女性基础教育和女子成人教育,继续大力气优先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必要举措。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性贫困者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女性贫困群体反贫困的自身能力,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水平,增强自身反贫困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慧咏.我国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姚桂桂.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20世纪后期的一个历史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10,(3):7396.

[3]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孙运宏.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1,(3):6970.

[5]刘欣.近40年来国内妇女贫困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5,(1):116123.

[6]王越.浅谈中国女性贫困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下:5355.

[7]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9):428.

[8]王金玲,侯国风,赵群,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GAD网络2007年年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7,(6):6264.

篇(4)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保障公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观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2、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十精神为统领,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领导、统筹管理、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良好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

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围绕当地油、盐、化工、纺织、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全县重点产业的需求,推进县职业中专课程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全县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到2015年,县职业中专在校生达到4000人,专任教师280人,专任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基本达标;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980万元;所开专业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县职业中专的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全部达到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标准。

到2020年,县职业中专建筑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4000万元,在校生达到6500人左右,专任教师321人,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完全达标。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企业和工作岗位,形成较强的产业服务能力,所开专业全部达到国家示范性标准。把学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良好声誉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适应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加强,公共财政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基本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积极推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具体目标为:

1、落实《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

2、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确保全县每年普职招生比例大致相当。

3、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大幅提高职业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4、建成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齐全、运行管理水平高的示范性实训、实习中心和基地。

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涵盖当地所有产业,形成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打造骨干、重点和示范专业(点)。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6、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技术精湛和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

8、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9、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10、把职业教育渗透到初级中学。

11、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重点任务

根据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应当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1、加强县职业中专基础能力建设。

2014年5月,职业中专综合实训楼开工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

2014年7月,职业中专学生公寓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2015年,在原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高标准的集教学、培训、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高效生态种植、养殖实训基地。

2016年,职业中专建设女生公寓;

2017年,建设实训楼一栋;

2018---2020年,建设科技馆、图书信息楼,体育馆、游泳馆。

2、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根据调研,县2016--2020年初三毕业生每年都在6000人左右,县域内普通高中每年招生仅3000人左右,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普职招生分流宏观调控力度,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积极探讨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让高中段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优势、爱好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类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确保全县每年普职招生比例大致相当。

3、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县职业中专在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力争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使之成为全县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2017年县职业中专达到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标准。

4、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特别是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在现代农业、海洋化工、机械加工、港口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电工电子等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一处装备先进,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等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能够承担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

5、以服务地域经济为核心,构建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专业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县职业中专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围绕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文化旅游、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种植养殖等专业,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做大新兴专业。要改变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开设过多过散的现象。创建23个省级精品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23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和精品课程。大力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我县职业学校办学品位;同时,要大力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各类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办学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6、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贯彻落实《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精神,县财政按照经费分担办法,足额按时拨付到位。二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等政策,加大对职业中专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的投入。三是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鲁财税〔2013〕42号)精神,支持学校组织开展实习实训及其他勤工俭学活动;支持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资助、捐赠职业教育事业。

(1)按照全县总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实训设施和基地建设等;

(2)加大县域内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监管力度。凡不进行职工培训或无培训条件的单位按照企业职工核定的工资总额的1.52.5%,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将此项经费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作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根据《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于2014年5月底前完成核编工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利用3-5年的时间使县职业中专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全部达标。二是贯彻落实《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招聘方案由教育局负责制定,落实学校的招聘主体地位。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先作为兼职教师使用,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为缺乏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职业中专任教建立起“绿色通道”。三是贯彻落实《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职业中专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县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职业学校。四是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历练、研发引领,培养教、训、研方面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8、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一是依托县职业中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农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政府培训服务机制。二是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劳动监察,规范用工行为,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不具备从业或执业资格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监督。

9、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把好脉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从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他们的就业指明一条高效、省力的捷径,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树信心、养习惯、育品德、练技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10、把职业教育向初级中学渗透。把职业教育渗透到农村初中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普通初中教育的一个良好途径,加强农村的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合作,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三教统筹",通过优化农村初中课程结构,建立适合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普通初中教育模式,将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农村初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好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制定好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1、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做好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民办职业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实行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各项规划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定期向县政府汇报。

篇(5)

关键词: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

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博士生社会实践日益受到重视,而社会实践本身在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已成为博士生培养教育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中仅有少数高校较成熟地组织开展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大多数高校都未能建立健全相应职能部门和管理机制。因而,进一步探索高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推进策略对于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和优化博士生培养方案意义尤为重大。

一、目前高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实施现状分析

基于博士生社会实践对博士生培养教育的重要作用,推进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必然成为一项值得推进、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然而,放眼全国高校,目前只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两所高校在实施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更多高校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限制未能实施该项工作。总结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组织模式和工作经验,分析其他高校落实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限制因素,对日后更多高校组织落实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探寻合理、有效推进策略和路径大有裨益。

1.高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成功经验

清华大学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落实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且最具示范效应的高校。清华大学组织博士生开展社会实践起源于1984年,并逐步推进落实。1987年,清华大学开始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累计有两万余名研究生在上万个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2002年,清华大学出台正式文件,对所有博士生实行社会实践完全必修化,规定直博二年级暑假、普博一年级暑假必须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为期至少六周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博士生社会实践申请、考核等具体要求,从而使博士生社会实践规范化,并每年更新《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实践课程手册精简版》,指导博士生开展社会实践。在相关文件办法的指导下,清华大学逐步明确了“以培养博士全面素质为核心,坚持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统一,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有机统一,注重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打造“科技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形式,树立起“组织基地化、任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模式。[1]2015年6月,浙江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生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博士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升博士生的综合竞争力,结合博士生培养工作实际,制定并颁发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学校将社会实践列入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2014级以后(含)所有学术学位博士生(除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外)均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社会实践和经研究生院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认定并批准的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形式上,鼓励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科技服务、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方面,浙江大学还积极开拓综合型基地和专业型基地,以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序开展。在一系列有关推进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学校办法和规定出台之后,浙江大学的博士生社会实践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这一工作在提升学生竞争力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方面成效凸显。

2.推行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不利因素

除了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所高校以外,其他高校大多处于政策酝酿、筹备落实阶段,甚至更多高校还未将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纳入工作计划。落实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面临着诸多阻力和困难,了解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我们落实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前提和关注点。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博士生自身、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和实践经费四个方面。

一是博士生的参与积极性需要激发。

目前绝大多数博士生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特别是理、工、医科学生受学科传统培养方式限制,主要以在实验室开展实验为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受局限。而参与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会挤占科研时间,影响科研进度,因此博士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参与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专业教师指导实践的主动性难以调动。

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被孤立于研究生学术培养体系之外,主要由学生工作队伍负责,很少有专业教师关心、参与、指导社会实践工作。另外,由于近年来专业教师自身科研教学任务多、压力大,更难协调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同时,专业教师因为科研任务重会将博士生纳入自己的科研任务中,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在其他方面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专业教师能够为实践项目确定准确方向、把握研究方法、合理组合团队、提高成果效能;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升社会实践质量以及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三是实践基地管理建设有待加强。

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需要众多实践基地作为支撑,以复旦大学为例,目前仅有22个校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且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实难达到全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全覆盖的指标。而且根据往年与基地合作发展的经验和情况反馈,存在着社会实践基地需求与学生意愿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即基地方提供了大量的实践项目和挂职岗位,但由于专业限制等原因,学校难以精准对接所需专业背景的博士生。此外,由于博士生自身专业兴趣及方向的原因,很少能找到适合的、符合意愿的实践项目或挂职岗位。由此,基地建设和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必然限制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全面有序推进。

二、推进高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的策略

高校稳步推进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可以高校已有的成功案例为经验参考,并在积极应对各类主客观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地进行相关策略制定,做好如下工作。

1.落实上级要求,出台制度规章

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并且“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这一规定同样也适用于博士生教育。目前,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明确要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的规定和要求,《培养手册》中也有相应栏目的说明,却由于没有强制性学分要求,给实际的推进工作留下了“弹性空间”,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对博士生社会实践重要性和价值意义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特别需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将其简单化地视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要充分结合博士生成长规律,积极构建博士生实践教育的目标和规划,按照“硬指标”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适时出台“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将社会实践纳入博士生教学计划,作为博士生培养教育过程的必修环节,规定社会实践与一定的学时学分相挂钩,从而通过具体细则的制定使学生工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保障。

2.组建推进小组,明晰组织架构

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落实和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具体工作的开展更需要相关人员的组织和推进。在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推进过程中,组建推进小组显然是必要的,辅之以完善的组织架构,以保证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有序性、持续性和成效性。一方面,在校级层面构建协调机制,由分管组织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牵头,与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友会、外联处等部门以及各院系首要负责人一同搭建博士生社会实践推进工作领导班子,加强统筹,理顺机制,形成合力,以推进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的整体进度。另一方面,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实践组织管理,形成院校两级合作机制。由高校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成立博士生社会实践办公室,专人负责全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宣传、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院系实践工作考核,并每年度制定《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进程表》,从工作启动、组织报名、确定人选、岗前培训、实践实施等多个方面指导院系开展工作。在院系层面,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具体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事宜,如院系可以成立博士生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在充分考虑本院系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学科特色、可操作性的博士生实践工作方案,并按照学校制定的“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进程表”做好整体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期宣传、动员活动、技能培训、立项审核、中期考核和结项审核等相关工作。

3.增加基地数量,加强管理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使博士生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高校必须对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让相关学校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建设实践基地。借助校友会、校园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通过与学校外派挂职干部、优秀毕业校友、扶贫支持定点单位增进联络,充分利用政府及优秀企业的平台和资源,尝试共建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保证有足够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博士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场地需求。同时,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不能仅仅注重数量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提升。要使社会实践基地以需求为导向,将基地需求与博士生意愿高度匹配,否则即使基地数量再多、需求再大,也无法吸引博士生参与其中。而且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建设,明确校方与基地各自的职责义务,制定详细的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实现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实效。通过定期举办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现基地和学校优势互补及多赢。此外,要积极鼓励各二级院系建立与专业相对口的专业型实践基地,作为综合型实践基地的有益补充,以提高博士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4.完善实践体系,丰富实践形式

“根据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的程度及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接触社会型、服务社会型和融入社会型”,[2]目前大多数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是以项目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接触社会型实践。而对于博士生社会实践而言,自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将其定位为“服务社会型”和“融入社会型”实践。如何将其精准定位?必须适应博士生身心特点,发挥博士生专业特长和素质能力,丰富现有社会实践形式,逐步建立起包括项目调研、就业实践、挂职锻炼、理论宣讲、医疗服务、支教服务、科技服务等实践形式在内的社会实践体系。同时,要注重把社会实践切实与博士生专业兴趣和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应搭建一个高效的产学研结合平台,展开就业实践、企业实习的社会实践。通过多角度考虑问题,联结各方需求和发展导向,以期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满足双方的要求,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5.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实践领航

目前,高校博士生导师更多是在学术领域给予学生指导,很少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上予以指导。而博士生导师作为高校宝贵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对博士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辅助作用,无疑是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力支撑。博士生导师作为博士生的培养者,了解并清楚博士生在学业和非学业的各个阶段、环节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态,由博士生导师出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博士生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安排制定以及道德观念的指引最为合适。而且专业导师出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于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更能够让博士生在社会实践中产出优质成果。因此,要积极落实好将博士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融入到博士生导师工作职责中的相关工作,将其作为博士生教育培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穿于导师指导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必要时可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作为博士生导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设立专项经费,缓解供需矛盾

经费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长期以来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开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保障,社会实践只能流于形式,实践育人自然无法收到成效。博士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需要资金投入和支持的工作,即使为了吸引和鼓励博士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必要的经费支持也必不可少。因此,高校必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设立博士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或向社会募集捐助筹建冠名基金,保障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系统谋划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工作,从而推动博士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的大幅提升。同时,针对优秀项目和特色项目,学校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奖掖博士生创新创造精神,扶持科研成果的输出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需要注意专项经费和冠名基金的设置和使用必须建立完善和科学的操作规范和监督体系,严格把控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是博士生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泽芳,张小平,林成涛.坚持“四个结合”增强研究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育人效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