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

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20: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三天的就业创业指导个骨干教师培训结束了。在培训方精心组织下,课程安排丰富充实,结构合理,针对性强,我收获很大。

在朱辉荣老师《创业从0到1》的专题讲解中,我看到了一位激情澎湃、对创业充满热情、为学生在创业之路上提供专业指导的默默奉献的老师。朱老师从创业机会、产品打造、产品验证、团队建设、商业模式、资金融资等几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创业孵化过程,运用许多实际案例来解释理论。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业实践指导,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魏欣老师的开场自我介绍别具一格,他培训现场的许多方法和技巧都可以让我带入今后的就业创业课程中,创业教学形式以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掌握知识。魏老师所讲解的商业画布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今后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大有帮助,可以以商业画布这一工具进行创业指导和分析。

王春伟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员们都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情绪高涨的学习精神,整场课堂氛围很好。分小组有效地把控和组织了整个课堂,积分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在国际劳工组织工作过、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邓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各国创新创业战略计划,让我们眼界更开阔地看到和对比中外就业创业情况。

在这次培训当中,我被老师们精深专业的学识和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每一位老师都情绪昂扬,弘扬新时代创新创业精神,充满正能量。学员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通过培训,大家学习了创业知识体系,了解了市场形势及创业环境,学会去如何组织、计划、实施、实践、一步步指导学生等,创业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了创新思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既扩大了就业,又实现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同时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就业创业指导老师,我们首先要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转变意识和认识,才能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上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鼓励他们培养创新思维,进行创新创业。

二是学习了创业知识。上完课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加强学习,要全身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政策及法律知识等。用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学生,避免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都基于为其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因此,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加强业务知识能力学习。

篇(2)

摘要: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创业实践搭建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认知水平和就业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52-0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随着国家相应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刮起创业风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校园,成为高校教育的一种新兴思路,为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和就业技能,高校开展了诸多尝试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关键途径。从其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使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元化,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为今后真正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在提高自身就业水平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从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的角度来看,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说,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不强”、“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很多急需改革和提升的方面,其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方面比较薄弱。同时,高校普遍面临提高教育质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形成高校自身特色等困境。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不仅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更有助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才能为社会、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社会向智能化、健康化、和谐化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当代青年正值创业的好时机,“伟大者即时代者,时代者即创业者”。创业的本质是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学生虽然是未来社会创新的新生代群体,但就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情况而言,拥有创新思维并勇于尝试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接受和使用前人经验的阶段。究其缘由,还是学生自身对外界的新事物关注少,不善于思考、观察、总结。因此,培养创新意识除了学生自身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及时总结,遇到问题应从多角度考量对比,甚至另辟蹊径,拒绝思维定式、墨守成规。结合我们创业团队的经历与心得体会,我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意识弱、实践参与率低、新精神少的特点。就我身边同学的创业例子而言,很多都是一些传统的商业项目,重复着前人一贯的经营路子,并没有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我们要追赶时代的步伐,“创意改变生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关键。我们的创业项目“校园零食百货网”在起步阶段运用传统销售模式,效果不理想,直到“饿了么”以及“美团”这些APP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互联网的新生代宠儿带给了我们启示和灵感,与我们的创业模式和初衷完美契合,团队迅速接收了这些新媒体,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网络营销成为团队经营的主流模式,突破了传统销售的瓶颈。

生活无处没有创新,不创新必然走下坡路。我们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员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比如如何提高网络小店的知名度?我们考虑过利用原始的单页、海报、摆台推广,但如何使结果最为满意、事半功倍呢?这个问题需要挑战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我们利用的是微信集赞赠送小礼品的方式,相比海报等的传统宣传,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微信集赞方式相对于传统海报宣传的特点是范围大、持续效果短、效应大、传播速度快、成本小、针对学生群体和高校较为适合。再比如:我们都知道,要想提高网店销售额必须提高网店点击率,我们的主要受众是校园的学生群体,为此我们将目标投向了校内微信公共号,除了自己官方的微信公共号外,其他校内阅读量多的微信号以及QQ群也成了我们的宣传渠道,团队成员在其他公众微信平台推出的文章栏目下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中附加上零食小店名称以及微信号,受众自然而然会看见我们的网络零食店,从而提高店铺的点击率。最关键的一点是关注微信群,QQ群,它们的广告不仅范围广,且几乎零成本,大大解决了我们学生创业者资金不足的缺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广告平台。所以,思维创造机会,创新改变生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是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义深远。

高校在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要基于政府政策导向、着力于创业政策调整方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学生自身特点和优势,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为进一步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摸索特色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以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积极性。比如许多高校创办了创业学院,此举对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度》,教师作为指引角色,学生为参与角色,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理论指导优势给学生更全面的指导,减少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惑。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基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开设创新创业特色课堂,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高校学生培养方案的重点考查课程,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这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借助课堂教学平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一味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传统模式,推崇创新,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引领。鼓励学生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勇于创业,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打造完备的创业环境

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有效联系起来,为广大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学生和三方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之成为高校与学生、高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比如校方可聘请行业精英或创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定期举办创业讲堂,为学生指点迷津。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项目,构建创业成果展示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创业、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可多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对接。一可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二可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检测、转型升级、人员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促进高校的产学研建设与发展。

加强高校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估的指标,政府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一定程度的优惠减免,对于合格的、有潜力的学生创业予以更多鼓励和支持。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学院有机联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能够创业。让大家富有创意,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同时加强与创业生及毕业生的联系,形成联动机制,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创业生的创业情况,尤其是要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发挥学校的资源、平台等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切实为创业生及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王雅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2]万森林,张平.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1).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篇(3)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应该按旅游行业规范更新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设施设备,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建设,鼓励学生多练习实践操作技能,缩短入职适应期。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充分利用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优秀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商大酒店是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实习基地,商大酒店作为旅游烹饪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2007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烹饪学院教师直接参与商大酒店经营管理,在酒店成立实习管理部,配合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结合酒店经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一)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是对校内理论学习的补充与延续。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长期、稳定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中工作较长一段时间,了解、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密切与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等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是旅游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也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能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供平台。旅游企业通过接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低成本补充人力资源的空缺,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同时为企业物色优秀人才提供机会,企业还可与学校进行横向课题合作,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高校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合作意愿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首选。高校和企业要加强协作,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共识,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加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提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鼓励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机会,共同建立较稳定、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双方要就有关实习事宜按照协议的约定行事。学生的实习地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单位所在地应尽量选择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发达地区。实习单位可优先考虑国内外著名的饭店集团成员单位,知名的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知名旅游企业(集团)的先进管理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好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训过程进行监管、考核。学校应该专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的组织、协调。由旅游企业安排适当的岗位以及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指导。学生与老师要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应该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实习单位要对学生做好短期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现场指导、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学生适时沟通,指导学生增强责任心,遵守实习单位相关要求,鼓励学生勤观察,动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从容妥善地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主动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收集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评价意见,并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期望疏导和就业指导。

学校要综合考察实习学生纪律、出勤、实习证明、实习鉴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确保学生实习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及时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结,将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日志、总结和报告等定期批阅,及时了解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填写指导教师工作日志,总结工作经验。实习结束,学校可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证书,进行物质奖励,并请其在学校与低年级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座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热爱旅游行业及在旅游行业实习、就业的信心。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一个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培训、深造、引进、聘用等途径,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学习、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兼职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调研,积累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科研选题与旅游企业实际紧密相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使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行业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可从国内外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近年来利用承办发展中国家酒店管理研修班机会,举办学术报告会,请发展中国家学员为旅游烹饪学院师生做报告,拓展老师的行业视野与思维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09-04

高校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源泉,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能力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将“创业教育”与目前的“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对待。在此背景下,加强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普及。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

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即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理性的冒险精神。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能够体现创业意识,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都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反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起步,之后尽管在中国高校全面铺开,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必备的素质加以对待。有些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定位上存在着“功利性”思想,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为解决学生就业的“燃眉之急”,或者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质上是“求职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而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其真正目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得以进发和发展,进而具备积极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能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内容单一

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和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等。而在我国,由于对创业教育存在片面理解,有些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从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创业教育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关注的仍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系统教育”。在专业性和个性化方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分离,所设课程与专业没有关系或关联度不高,多为“千人一面”全校性公选课的普及性教育。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多年使用相同的教材,理论基础薄弱,内容浅显。

(三)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实践不足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学识和创业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一项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在国外,创业教育教师大多从事过创业或投资实践,并有担任企业外部董事的经历。国内的大多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投资实践,缺乏企业实战经历,只有少数几个人经过KAB课程短期培训后“现学现卖”,多数授课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学生的指导力不从心。与师资力量薄弱并存的是,创业实践方面也存在较大欠缺。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创业教育还仅限于理论教育,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等平台严重不足,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稳定载体。虽然少数高校建立有“创业一条街”、大学生食堂、书报亭,但能够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且过于关注一时的投入产出,缺乏长远的规划,缺少专业化的指导,“实战”作用、实践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缺少创业锻炼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学习,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创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如何正视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应以使广大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为基本使命,以为具有创业意识和知识结构的部分学生提供创业系统培训为发展方向,以通过教学实践和专项培训帮助具有创业能力与优秀素质的精英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为奋斗目标,并以“教学主导、培训指导、实践引导”为路径,科学构建分层分类、逐级推进、“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一)坚持教学主导,以“普惠性”教育植入创业“基因”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特质,成为让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基因”。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素质拓展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保证创业教育常态化

高校应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级别的精品专业教育课程,可采用“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可开设《创业学》、《创造学》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可开设《大学生创业基本理论、方法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造方法论》等选修课,从而有效夯实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

2 优化课堂教学师资,确保创业教育专业性

从事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通过“选、送、训、聘”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充实到创业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中去;可聘请校内教授或副教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组,对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和方向性指导: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升,如定期选送教师去企业体验创业并积累经验、参加SIYB创业师资培训班等;重视引进校外资源,如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等在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人士成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不同内容模块的创业讲座或培训课程等。

3 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创业教育全面性

丰富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素质拓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相关活动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比重: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校科技服务以及科研横向协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和科技服务: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要将创业教育内容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及实习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以创业促进优质就业。通过以上“四个结合”保证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加强创业教育的全面性。

(二)坚持培训指导,以“提升型”教育选育创业“种子”

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延伸,系统培训有利于增强创业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性,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广泛植入创业“基因”的基础上选育优秀的创业“种子”。因此,做好系统培训指导工作,是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 加强创业机构建设,促进创业教育规模化

大力倡导建设高校母体下的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学校等,打造开展创业教育系统培训项目的主要平台。培训项目应注重教学模块化设计,应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和毕业设计等模块,对学员甄选、学制、学时等作出严格规定,力求造就一批创新创业精英。

2 举办创业专项培训,促进创业教育系统化

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有机结合,对于有志于进一步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可建设如“创业模拟实训室”、“企业沙盘对抗模拟中心”、“网络创业实验室”等平台为其提供创业模拟的机会;对于有意创业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分层、分类提供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并可联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开展专项培训。

3 打造网络教育阵地,促进创业教育网络化

通过开通创业教育官方微博、博客、短信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等形式,形成立体式、广覆盖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国家以及地方和学校的创业政策、创业活动信息以及创业典型事迹。同时,可开设创新创业名人讲坛、科技创新论坛、杰出校友论坛和大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

(三)坚持实践引导,以“针对性”教育培育创业“果实”

创业实践活动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必备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培育创业“果实”。

1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创业教育提供演练平台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实践基地。一方面,在校内建设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典范模拟实验室、创业模拟沙盘室等模拟创业基地,为创业模拟提供平台。建设集中式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强烈创业意愿、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大学生提供实验基地。另一方面,可在校外投入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在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具有实践功能的良好环境。

2 优势投入各类赛事,为创业教育提供展示平台

高校可以积极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创业赛事,以赛事为依托,建设“校、院、班”三级参赛机制,仿照国家和省级创业计划竞赛的竞赛机制和赛事规则,在校内开展类似赛事,为有潜力的创业团队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为创业大赛精英提供展示的平台。

3 丰富创业实践活动,为创业教育提供交流平台

立足“点面结合”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面向全校师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赴企业体验创业等;面向创业积极分子,举办创业沙龙,遴选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等。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创业类社团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在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平台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可以届次化地组织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工作,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浓郁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体系

首先,必须加大对创业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把典型的案例、实践的心得体会穿插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去实施;在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真正融为一体,既保证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连贯性,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其次,必须加大创业教育优质师资选拔与培养力度。一方面立足自身,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学术交流、深入企业学习等形式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面向社会,聘请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人士,以专兼结合、动静结合的师资队伍体系,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者,必须加大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相辅相成,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可以促进创业教育往更理性和成熟的方向发展。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者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完善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逐步建立并实施了创业相关法律,尤其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包括一定时期的税收减免及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在一定创业年限内免税、免证件注册等费用等。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相关法律还是十分欠缺。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创业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都是零散的,缺乏后续体系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形成政策体系,真正能够受惠的大学生创业者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除了制定法律保障之外,还应尽快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解决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问题。此外,政府还需要注重政策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规范性;简化创业的程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补贴、信息服务、信用担保等,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成立专门负责创业的机构,为创业提供咨询、贷款等帮助。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创业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相关信息。

(三)完善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01-02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定位

独立学院是中国2002年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原来大学二级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新事物。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独立学院定位为三类本科,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社会的需要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会计专业人才近年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因此招聘时要求数年的工作经验,换句话说要求应聘者无须上岗培训就立即能够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事实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机关团体从事各种财务会计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考察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这种目标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本科会计教育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实用性、创新性、通用性和外向性的素质特征。其中实用性即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应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相应也应成为会计专业教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目标。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2]。

三、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我院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每学期从理教课时中取出3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第7学期用整个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了培养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是独立学院学生进入专业、了解专业,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热情。为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我院会计学专业经过精心安排和经验总结,采用了“专业导论+专业资料查询分析+小组讨论发言+基础常识”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周,就针对还在军训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我院会计专业的培训方案、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专业称职证书等。经过一学期《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增加了会计基础常识这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诸如各种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外来原始凭证并掌握如何填写,熟悉常用的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编制要求和常设项目,熟悉各类账簿各类及其各自的作用。专业资料查询的内容有:专业特色及定位、行业状况、法规变革、各种会计相关证书的考试、就业趋向、考研定位、会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自由结合组队,按实习内容分模块收集资料,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相关内容的观点,指导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成绩,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手写实习报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发言稿件及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准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信心,坚定了未来学习、就业的方向。

2.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课,是学生接受会计实验的第一步,学生主要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更正错误、试算平衡、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的实务工作。实习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结合刚学过的《初级会计学课程》,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程序,掌握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精神和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财会部门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以《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中的资料为建账资料,利用财务软件实现手工账的业务,并与手工账实训流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掌握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使学生对电算化的优缺点有一直观的认识。在掌握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能够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以能够独立操作该软件系统为最终目标。

4.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实训模拟中学习和认识ERP沙盘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了解真实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直探经营本质,要求学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和未来市场环境变化,分别做出发展战略、生产、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一定基本知识。

5.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是综合的、全面的,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单位的所有会计工作。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完成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教学的需要,从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到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学、税法等知识,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财务报告的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模拟练习,既可扎扎实实掌握会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该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6.网络创业实训。《网络创业实训》是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而设置的实训环节,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通过本实训,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训的宗旨在于: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去,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与创新创业一流的全真的实训环境。

7.财税会计综合设计。财税会计综合设计是我院从2008级才开始试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实训内容为:选择一家一般纳税人的制造企业的3个月的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每人为一个单位,用12周的时间,分别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综合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纳税申报、纳税筹划、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等工作,使学生掌握会计各个岗位在企业的具体任务。之后是为期4周的企业岗位实习。

8.毕业实习。虽然在模拟情况下进行了综合设计的实习,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模拟实习和实地实习相比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在毕业学年共安排8周的时间,赴校外进行全方位会计实务实习。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在毕业班中开展三方人才定制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促进学生就业。

四、展望

一个地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取决于该地区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期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外部企业资源平台的扩展,我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进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博迪.从实践教学环节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3] 齐伟超.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2007,(6).

篇(6)

1.1创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各方面主体因各种原因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国家的主导方针存在一定的偏差或缺失,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不理想,实际操作呈现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本质上将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区分,对社会缺乏创业教育宣传,不能把正确的创业观传输给学生,结果导致高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也致使社会对创业教育不重视、不配合,阻碍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另外,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只认为可以通过创业赚钱,而没有将创业视为一种切实的谋生手段,所以就会忽视积累和培养创业知识、能力、技巧、方法、环境等。从国家层面看,十以来,各级政府都越来越关心创新创业,也对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媒体宣传力度也不断增大,进而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创业教育经费、场地等制约。但因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对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还停留在表面上,有的高校虽然对创业教育意识较深,但不够全面,无论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都没有达到预期高度,创业实际活动与生活缺少紧密联系,继而导致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1.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欠合理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至今仍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构建出统一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其主要原因为:首先,从专业建设整体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仍没有与创业教育课程形成有机融合。因高校领导和教师创业教育认识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虽然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中已增加了创业相关课程,但还没有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合,表现出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隔离的现状,进而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钩。其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仍没有实现学科化、体系化。尽管大部分高校在国家大环境下都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市场调查”、“小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进而有机衔接力度不够。再次,各高校创业教育整体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校际差异较大,所使用教材没有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只是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进行简单堆砌,片面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1.3创业教育手段欠科学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业课程即可,且这些课程基本由从事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及就业指导工作但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授课,故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很少有能切实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创业实践课程。换个角度讲,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创业技巧、创业流程等。由此可知,创业教育要关注创业实践的落实,才能判断创业成功与否。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的现状看,各高校都采取措施,想方设法举行如开办虚拟公司、建立科技园区、创设创业实训基地等在内的创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整体而言,这一类型的创业行为还非常少,且某些活动举办表面上似乎很红火,实际上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因资金、政策、场地等原因,处境相对较为尴尬,活动缺乏长期延续的机制,导致高校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和真正创业意义上的指导,还有待可行方案的细化和落实。

1.4创业教育文化缺失

当前,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但整个社会对创业普遍持怀疑、否定等偏见态度。学生家长层面,普遍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进入体面的公司从事体面的工作,不希望、也不鼓励子女进行开小店、摆地摊等创业行为,这种误解和低认同度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负面作用显著,很多学生由此就对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兴趣下降,从而使得国家和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大打折扣。整个社会环境层面,虽然国家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对创业的支持和鼓励,但整个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还较欠缺,且在创业政策层面也没有真正落实,进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高、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等,这些情况对当今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抑制作用。除此以外,我国创业历程较短,很多关于创业的政策、法规、制度等还不完善,政府的宣传和鼓励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不健全,教育与培训脱节,社会对创业曲解,创业氛围薄弱,各种社会媒体也没有系统的有效宣传,进而创业教育发展受到了各种阻碍和限制,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

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论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构建”一文,论文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教育系统框架图,如图1。

2.2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课题组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后,在渤海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省内外近千名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发现11个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维度中,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制度环境、禀赋等5个维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度较大。由此可知,创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作用非常重要,由此敦促我们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前期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基础。

2.2.1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科学、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必要对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将创业课程融入专业学习,可以对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创业类通识课程体系平台

通识课程即是各专业的平台课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求通识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各章节要有机融合有关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这类课程虽然分散,但涉及面广泛,这样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关注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进而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品格和素质有基础性引导作用。首先,针对公共选修课,为了更好地服务全体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公共选修课中我们建议增设了创业教育模块,且要求学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务》等创业类基础课程。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创业经营需要,增设一些创业类特色课程,如《苏南模式与苏商精神》、《商业音乐管理》等创业类选修课程。同时,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改革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和技巧,建议采取“集体备课”、“一课多师”、“专题讲授”等,也可以围绕某一特定创业主题推出每周一次的企业家系列讲座,授课形式为2/3时间由创业指导师讲授,1/3时间为创业指导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其次,针对公共必修课。我们要求必须融入创业教育元素。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相关章节适当增加当代苏商、沪商及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的故事,进而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创业教育实现契合和对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的相关章节授课过程中增加民营经济发展史、非公经济发展历程等的介绍,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创业的利益,从而有信心进行创业。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与企业家、大学生村官、农民工等社会人士开展对话交谈,并要求学生考察后能运用教材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评述,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考察心得体会。

(2)创新和优化专业类创业课程体系平台

不同的专业,因特点各异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基于各个专业大类的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地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业教育,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业精神。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针对创业群体,面向全校开设创业教育专业任选课,并要求教师讲解专业内容时结合实际的创业案例,不断地渗透创业内容;注重从应用角度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增减,尤其是加大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专用周、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企业、理解创业,并能够强化创业氛围,依托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加强“学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或者成立实体经营公司,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懂管理、善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等三大课程模块。创业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践模块课时占总课时的65%以上。

2.2.2构建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策略

若要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授课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导进行创业教学设计。创业课程的授课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创业项目导向制。通过大力宣讲,鼓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项目的调研、考察、论证及实际落实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体现了其专业价值。如将《创业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由班级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指导教师布置不同的创业任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创业目标分别进行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位等,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创业项目中的营销任务。

(2)穿插角色扮演法。首先建立一个模拟公司,授课中对参与教学的试点班学生进行模拟公司各职能划分,这样团队成员就能够各司其职,充分激发其学习潜能。在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校内外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及企业现场等各种实训基地,分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重点学习其创业营销战略。

2.2.3优化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策略

若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就需要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能够实现多元化,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管理精英等来到校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这些人因为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其课堂讲解势必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另一方面,校内创业师资,我们建议推荐那些具有企业工程技术经验、企业工作经历较长的技术技能型教师担任,这样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也能让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专业教师支持创业教育并不是内源性的,故需要高校各部门支持,建议学校建立一些激励机制,鼓励擅长创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极大地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创业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有别于其他理论或实践课程,考核形式重过程,课程考核贯穿全过程。以创业营销课程为例,学生带着了解营销案例的目的到营销做得特别好的相关企业实习,然后每人上交一份营销的创业案例,采用答辩形式考查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最后的毕业考核,将根据课程考核结果、企业调查实习报告、创业工作室实践、创业比赛参与情况及最后的创业计划书等,通过答辩的方式综合评定最后的成绩等级。

2.2.4优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措施

篇(7)

论文摘要:把高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职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把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三个创业要素统一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等途径,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议程上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业型人才,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开展晚,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对,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关系不大,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创业漠不关心,也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连续十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在0.3%-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 

1.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内容和目的都不明确。创业课程或者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把企业中创业培训课程复制过来,同时,大多数创业课程都是选修课,或是以课外辅导的形式出现,没有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3 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现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并且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形式大都是创业讲座,或者是创业大赛。只有学校单方参与,与企业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呈现出创业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1.5 政策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但政策的普及和落实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自发组织实施。现有的商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还有学生创业风险等。 

2、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创业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按照创业的三个要素来开展。 

2.1 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要素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创业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把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驱动力,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所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灌输于大脑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的需要和冲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2 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的进一步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向创业能力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创业所必须的硬件。创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创业风险的规避与创业能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知识不是简单的讲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应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所需法律知识,创业所用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等。创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点。 

2.3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要素的最高层次,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等。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上述三个要素是相辅形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会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3、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受重视,理顺创业教育的三个要素,按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其融合的途径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探索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制定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把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2.1 深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目标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做法上,可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法、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坚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2.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大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投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的考核,最后的课程成绩评估要给予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并按照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增长逐步加大比例。 

最后,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 

3.3 建设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创新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团队。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4.1 要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增加创业的热情。 

3.4.2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既可在新校区建设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建设"创业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让学生增加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3.4.3 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引入创业孵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5 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园网创建创业教育教学网站和创业互动平台网站,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创业知识提供资源。通过网站,大学生也可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创业好友,彼此间可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及时了解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避免大学生创业常常出现的“盲人摸象”的状况。另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创业课程主讲老师之间通过qq群加以联系, 以便老师更快捷的对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惑加以指导。 

3.6 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6.1 高职院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用创业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参与有关创业的学术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6.2 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学生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支持大学生建立创业协会,安排老师参与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给予适当的创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形成适合学生创业的良好教学环境。 

4、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于进一步创新学生就业与择业的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友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 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比较教育研究,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