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1、浙江民营企业的总体现状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大省。全省民营企业已突破2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百万元以上的达2.46万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居全国首位。2004年,浙江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达2935亿元,加上其他混合经济成分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1.4%;2005年,全省平均每天新增私营企业138家。浙江省工商业领域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38.7%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在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的全部5万多名会员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会员占总数的约56%。(数据来源:浙江民营企业考察报告――对千家浙江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
2、浙江民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1)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强。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全国民营企业中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同时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竞争力可以有以下数据具体说明(2005年数据):183家民应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浙江省拥有23席;43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居全国第四;61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有两家民营企业进入前10强,分别是第6位的光厦控股创业有限公司和第9位的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全国500强中的数量一直处于第一位,占全国的比重从1999年的24%上升到今年的36.6%。
(2)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我国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名的省市是浙江省(33%)、江苏省(21%)、山东省(9%),浙江名列第一。2004年,浙江省共有个体工商户168.39万户,从业人员312.81万人,资金数额498.3亿元,户均资金数额为2.96万元/户;民营企业达33.32万户,注册资本3906.41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17.24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909.7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8%以上,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7826.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5.61亿元。
(3)民营经济所处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形成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浙江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79.2%)和第三产业(20%)。在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66.4%)、采掘业(7.5%)和建筑业(5.3%);在第三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4.2%)、社会服务业(2.6%)、交通运输业(1.9%)和房地产业(1.1%)。各地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相对形成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民营企业通过家族制+产业集群达到强势企业目标,实现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4)民营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如今民营企业主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总数的84%,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经理人占37%,在科技企业工作的经理人更是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
(5)民营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角。浙江省2004年出口总值达到581.6亿美元,进口达270.7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出口额达1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2%,出口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幅48.4%,出口增速连续8年占各类企业首位,有7557家私营企业当年的出货值超过100万元,共计146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1%、48.78%。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领头羊。
二、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浙江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的家族化
民营企业家族制治理特点突出。从民营企业的普遍性看,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是家族式治理结构,主要由家族内的亲信占据着财务、经营、销售、供应等部门要害职位。通过对265家企业调查统计,54%被调查企业的管理人员与业主有亲属关系,44.5%的企业经营决策、32.4%工资决策由业主本人决定,有6.4%的经营决策和7.9%的工资决策由家人决定。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2、部分浙江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弱,削弱浙江民营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浙江省成为被控倾销的“重灾区”,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很低,品牌意识相当薄弱。不少企业却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沦为“打工企业”。目前,浙江省平均13家企业才拥有1件注册商标,3200多家企业才拥有1件著名商标。浙江省民企品牌发展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不少企业商标意识不强,不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热衷于仿造而不专注于制造,热心于贴牌而不专注于创牌。
3、人才匮乏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的一大瓶颈
民营企业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匮乏。浙江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是土专家,长期仅依靠自我摸索和实践,同时由于高校资源有限,企业许多依靠“星期天工程师”,况且很多专家薪酬较高,许多中小企业都不舍得花钱,以致人才缺乏。
4、融资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融资难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问题。据目前银行信贷资产统计显示,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到30%;证券市场上,民营公司也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6%,被调查的企业已上市的也只有1.39%。在浙江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的50%依靠银行贷款。贷款的方式以抵押、担保为主,信用贷款非常少。(数据来源:中国民间金融调查报告[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分析
1、政府层面――加大政府的积极扶持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浙江的政府机关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浙江政府总结的“三宽”经验还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即“三宽”:环境宽松、政策宽待、空间宽容。要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实际问题,政府必须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要完善地方法规,营造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政府要制定完善的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如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增强对应企业的银行贷款,充分发挥城市合作银行和城乡合作信用社的作用,建立民营企业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
2、企业层面――要加强自身素质,切实练好内功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因此,私企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外部环境选择适宜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既不要为了赶时髦而人为地把本来不错的模式硬性地加以改变,也不要因循守旧而抱住原有的管理模式不放。
3、行业协会层面――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加入世贸组织后仅仅3年,我国外贸额就猛增一倍多,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激增至6.4%。在国际贸易摩擦的舞台上,企业永远是主体。从近年来国外对我国提起反倾销的大量案子看,无一不是由国外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发起的,蜡烛案、手动叉车案,以及套头衫案、鞋子案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行业协会带有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大,这种体制不利于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因此改造、重塑行业协会形象,壮大行业协会力量已刻不容缓。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频繁宏观调控短期操作的十年,也是“国进民退”加速的十年。“国进”或者“民退”尤其体现在公权力膨胀和行政垄断日趋严重两方面。许多民企为了求生存,不得不放弃其独立地位,转向依附公权力和国企。
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生产要素能否长期实现朝着回报率最高或者较高的方向配置,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完成“惊人的一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人均收入国家之列。但是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着众多生存与发展障碍,不付出清障努力,就难以实现这一“中国梦”。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国祚”之事。 民营企业的卓越贡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随着中国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民营企业总体上发展迅速。不同的人,所指的民营企业口径不一。一般而言,民营企业主要指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国内非国有资本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GDP贡献、就业贡献、投资、税收、利润以及技术创新方面,民营企业目前均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民营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推进:一是民营部门的自发兴起,包括私人企业和集体企业;二是民营化,包括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集体企业的民营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民营化;三是全球化(包括加入WTO)、股市、债市和其他开放市场举措对民营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虽然在现实中,国家法律和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余年间,民营企业数量有了巨幅增长。改革之初,中国只残存14万个体户,到了2011年底,发展到967.7万户私营企业和3756.5万户个体工商户。1992年-2011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5%和4.54%。201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10353.6万人,注册资本11.7万亿元,户均178万元。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为5776.4多万人,注册资金9006亿元,户均30871元。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的年增长率开始下跌,增速放缓,但从整体来看,两者的户均规模均处于稳定的扩张过程之中。
有关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官方没有公布统计数据。根据2012年和讯与数字100联合的《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创造GDP的占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发展到现在的超过60%。不同的数据来源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创造GDP的占比说法不一,但都估计在50%以上,多数在50%-60%之间。如果采用这一范围,再考虑到农户在农业方面增加值的GDP占比,那么民营经济(含农户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应该至少在60%-70%之间。此外,还需要考虑中国影子经济规模在1999年-2000年大约为GDP的19.6%,按此规模计算,可得出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应该在66%-74.9%之间。
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占全国城乡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是逐渐提高的。2011年达到了23540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比例的30.8%;与此对比,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则是缓慢下降的。2011年,国企占比只达8.8%。这说明,民营企业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并且增长速度还在变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小企业(含微型企业)为中国的就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若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获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居支配地位。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131986件,占全部发明专利的65%。其中仅私营企业的有效专利发明数就达41366件,占26.1%,该数量是三类“国”字头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有效专利发明数的2.5倍。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更为税收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既要计算其直接税收贡献,又要计算转嫁到其头上的“税收负担”。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了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应交增值税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则占据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对应交增值税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的表现却是不断下滑的。
中国的大量税收是间接税,其税负可以转嫁。比如,随着中国在国企改革方面推行“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的政策,很多国有企业通过归并重组扩大了规模,集中在众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实行行政垄断,其价格也是行政垄断定价,往往定价偏高,典型的有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些企业的税收贡献,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由于对这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也相应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或者说其“税收贡献”,应归功于这些民营企业和消费者。这样看下来,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远大于国企。
更难能可贵的是,民营企业在艰难的条件下,绩效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显示过去一年国有企业的绩效远远低于私营和集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最高,同比增长20%,利润额共计181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08%;国有及其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仍在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5.1%和4.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4%和5.75%。
国有企业最近绩效下滑,有两个可能解释。一个解释是:很多国有企业占据行政垄断地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采取行政垄断定价。经济景气时,国有企业往往联手主管行政部门采取行政垄断定价,攫取垄断利润。经济不景气时,中下游环节对国有企业产品需求锐减,国有企业的定价趋向下调,但是,其产品和成本存在巨大刚性。民营企业则恰恰相反,其产品转向和成本调整能力更强。此外,虽有大量民营企业倒闭,但同时也有大量民营企业诞生。还有一个解释就是,鉴于社会各界要求大幅提高国有企业向财政上缴利润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国有企业开始在做账上下文章,即通过做账减少在账面上出现的利润总额。
民营企业绩效高于国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证据的。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2001年-2009年,国有企业整体是亏损的。尽管其账面利润很高,但其取得却是因为少支付利率、少纳税(上市公司中国企税率远远低于民企)、少支付或不支付资源和土地费用、享受高额补贴,把这些多拿和少付(含不付)的钱加起来,远远超过其账面利润,所以国有企业总体上是亏损的。 统制主义风格困扰民企
总体上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是有所改善的。部分法规制度与政策,也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新36条”及其各种具体实施细则。但“新36条”于2010年推出后,却被搁置了两年。在国务院推动下,实施细则于2012年6月底之前推出。
但是这些细则很多条款可操作性仍然很差,比如进入壁垒问题。由于国有行政垄断企业占据很多产业链的上游(比如“两油”),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放开,民营企业就难以真正进入;即便进入了,也最终会碰壁。前一种现象被称为“玻璃门”现象,后一种现象则是“弹簧门”现象。两门存在,民营企业实际上变成了“门难进”。
除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之外,民营经济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发展障碍。根据中国企业家论坛的2010年和2011年度《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指数研究报告》,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税收过重、融资困难四大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而近些年,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甚至呈现出越来越恶化的趋势,大量民营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公权力和国有企业而生存。
其形成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制度与政策层面的因素。从法律和政策规定上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国有企业要低;涉及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不安全状况所有加重,比如,政府在煤矿业的结构调整中,就是以牺牲私营煤矿业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政府为了保增长,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产权,比如信贷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汇率的大幅上调,影响到大量东部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出口;劳动合同法的推行、社保法规和环境法规的强化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本;行政垄断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强势,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很多地方各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对企业经营各种名目的侵扰在逐渐增多。
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安全问题,总体上与如下因素有关:一是法律对企业的财产保护不足,这是民营企业产权外部风险根源;二是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导致的产权风险;三是部分民营企业产权性质混乱导致外部风险;四是衍生型民营企业的产权“原罪问题”;五是改制不彻底导致的衍生型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六是缺乏公平合理处理企业内部产权纠纷的法律条款和经验;七是部分企业税收负担过重问题构成对企业产权的侵害。
“三角债”问题严重,也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的重要数量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8218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63%,比流动资产总额增速快了5.6个百分点。
市场准入障碍重重,也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里的市场准入限制,涉及到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以及行业市场准入两方面。
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涉及民营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的障碍,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的障碍两方面。近年来,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金融抑制仍然严重。整个金融市场仍然体现出国家统制主义风格。其突出问题是:
一是政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严格审批制度,而不是基于一套事先确定的最低条件的核准制;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主导银行业,缺乏较好地搭配各种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结构,而中小金融机构倾向于更能对中小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三是民营企业组建或者参与组建资本市场机构的门槛较高,审批要求过于严格。中国基本上还没有放开民营企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民营企业虽然可以参与组建村镇银行,但是村镇银行的发起单位必须为商业银行。因此在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方面,民营企业没有主动权;四是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资本市场,由于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在债券市场,也难以实现股权交易。企业上市目前虽然是核准制,但是无论是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其门槛对于多数中小企业仍然较高。企业债的门槛也较高。而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其总体规模也有限。
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涉及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准入、公用事业的准入,以及传统垄断行业的准入等。
[关键词] 江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5-0117-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对江西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批准号:05YJ211)
[作者简介] 周裕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苏小玲,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易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壁垒;
曾 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1)
近几年来,江西民营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民营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注册资本3项指标在中部地区排序都有所前移。以2005年度为例,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36.1%,比2000年增长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已有75万户,注册资本1000亿元,从业人员440万人,相当于全省城镇就业总数的68%;完成增加值1380 亿元,占全省GDP的34%;实交税金150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6%;出口创汇14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8.3%。
我们在为江西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欣喜的同时,却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东部沿海和周边省市相比,江西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较小,江西的民营企业依然存在规模小、数量少、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克服在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发展障碍,尤其是针对江西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主普遍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落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升江西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江西民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上。根据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波特“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其中,集中化在本质上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市场范围内追求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因此,我们今天谈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关注企业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成本领先的影响。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成本涉及企业的招聘、挑选、培训和报酬等多方面的费用,这些费用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企业总体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人工成本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因此,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采取以削减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产出率,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直接产生企业的成本领先优势。有能力胜任工作,并且具有较高工作意愿和积极性的员工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在人员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出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成本优势。另外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从而提高组织的员工保留率,降低由于人员流失所增加的替代原有员工的人工成本和组织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成本优势。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产品差异化的影响。对服务型企业而言,其产品直接表现为员工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对生产型企业而言,客户服务也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竞争对手直接相区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可以直接改变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态度和水平,从而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降低企业遭受就业法律诉讼的可能,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两者都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差异化的程度,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此对于江西民营企业来说,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得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和发展。
二、江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是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它是一种与人有关的管理实践。目前,许多江西民营企业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缺乏科学、完整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类似于人事管理的事务性管理层面。反应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大都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而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以求员工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尽管员工心存不满,但由于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大部分员工只好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但这种滞后的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很难对江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显著的支持作用。
2.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在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都非常重视。但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制定包括人力资源选拔、开发、培养、任用、激励的系统规划。这样不但使企业很难随着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而且现有的员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也等得不到发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难挖掘员工的潜能,并严重阻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3.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是管理体系中的硬件要素。没有一个规范的机构设置就无法制定出科学的管理目标,无法明确管理任务的分工,无法健全管理机制。很多民营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属于成本中心,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或者是不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划归到其它办公部门;或者是采取“换汤不换药”方法把原来的“人事部”翻牌为“人力资源部”;或者是极力压缩部门编制,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人力资源管理职务,这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是极不协调的。
从江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调查中不难发现,除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已设置人力资源部的企业大多是将原来的“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部门的功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只是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同时存在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等问题。
4.招聘制度不规范。选人是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能选到合适的员工,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并最终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目前大多数江西民营企业招聘制度的不规范,首先表现在招聘程序上,很多民营企业招聘过程过于简单,没有招聘需求分析,没有严格的工作说明书,更不用说严格的测评程序。其次是选才者自身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缺乏应有的招聘技能。再加上招聘渠道狭窄、招聘方法单一等因素,致使招聘而来的员工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结果是招聘企业多次重复性地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所需要的人才,费时又费力。
5.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大多数江西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级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对员工的考评完全是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向,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面的激励,结果企业钱花了,却没收到预期的效果。
6.激励机制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 。江西民营企业在员工待遇上整体水平较低 ,部分原因是有些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中 ,资金有限 ,确实存在困难 。但更多的原因是企业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们宁可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设备、厂房、原材料等“看得见”的硬件投资上 ,也不愿意花多些本钱在“人才”身上 。实际上民营企业的低工资正是企业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 ,许多民营企业激励员工的方式陈旧,只注重物质动力而忽视对员工精神激励的作用,并且与员工缺乏沟通,员工的工作绩效无法及时反馈,从而造成激励不及时的普遍现象。
7.人才培训开发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江西民营企业在人才培训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短期行为,看重眼前收益,功利性太强,实施“不用不招、现用现招、不行再招、只用不养”的功利措施。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民营企业普遍现象,对人才的后续培养度不够,不能够吸引越来越重视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年轻人。另外,在人才培训上许多企业缺乏培训前的调查和规划, 使得培训目标与岗位联系不足,与员工工作绩效提高联系不足,与员工个人发展联系不足。加上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一,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最终使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不相协调。
三、江西民营企业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施“人本管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是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江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要重新认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树立“人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本管理为核心思想,尊重人才,为员工发展创造满足其需要的良好环境。要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目标之间的一致,把员工的个人需要、个人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自尊感,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真正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规范管理模式。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工作岗位分析,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供给途径等。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通过把握现有及未来劳动力构成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通过吸引、招聘、选拔或培养发展等方法,适时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以满足企业短期和长期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使企业能够实现合理的选人,科学地用人,适时地育人,有效地留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潜能,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企业有所贡献。
3.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完善的、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使其行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同时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管理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现有民营企业中外行兼职、临时从其他部门调遣的现象远远满足不了从业人员的理论素质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4.规范招聘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引进计划, 人力资源引进规划要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要有前瞻性、战略性。要根据企业的要求,按照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选拔人才,做到岗有所需、人有所值,构建科学的选人机制。要广开入口,拓宽招聘渠道,在人才引进手段上要善于利用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同时要注意在招聘过程中,给应聘人员提供比较客观、详细的信息,让他们对应聘职务和将要从事的工作多一些了解,以减少因员工与工作不适应的离职率。
5.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难题之一。对民营企业来说,有效的考核员工绩效,不仅可以掌握员工对本企业的贡献,更可在整体上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评估资料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客观的考核系统,明确考核目标,增强考核的针对性,为此首先要设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其次要要建立客观、可以量化的绩效评估标准,全面地体现员工的努力水平;再次要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评估,从而获得全面的、准确的评估结果 ;最后要强化绩效考评和奖惩、报酬、职务晋升、培训等的关系。
6.逐步完善激励机制。与实力雄厚的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力仍然是有限的。对于规模普遍偏小的江西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但江西民营企业仍然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以往利用工资、福利待遇的单一激励手段,建立多维的激励体系,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变发“钱”为本为以“人”为本,从晋升、培训、荣誉等多方面给员工以激励,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使其与企业风雨同舟。
7.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民营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的关注,这也是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对于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江西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训观念,应当把培训当做投资,而不是消费。应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入手,加大企业培训投入,着重做好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合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结束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 。对于大多数在物质资源方面并没有竞争优势的江西民营企业来说,必须正视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种种问题与不足,探求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锋.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小霞.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误区[J]. 企业管理,2005,(4).
[3]朱小理. 江西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9).
[4]“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08-20.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适当提高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将适合合作社执行国家的部分支农政策交由合作社落实。在各级人大、政协机构中安排适当代表或政协委员名额给合作社负责人,让他们能代表成员参政议政,提高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此激发农村更多的能人参与合作事业,带领众人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指导和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原则,搞好对合作社的建设指导,及时对合作社机制建设和内部各项制度建设、日常民主管理、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等提供指导;经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合作社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国家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以规范财务行为,稳步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定期对合作社的负责人、财务人员等进行相关管理、财务知识的培训,定期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
关于对某县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查报告8月21日,我们接到对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的通知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调查小组,制定了非公有制企业调查实施方案,调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调查工作。目前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大胆实践,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的历程,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潜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据县统计局提供,今年上半年,我县生产总值实现30.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0.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2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97746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完成51256万元。这充分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网点遍及各乡(镇)、村,对繁荣经济,活跃城乡市场,解决全县49万人人口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仅县二肥超市有限公司就拥有连锁店家,遍布全县12个乡镇个村庄。
为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元至七月份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到了1866家,从业人员达74914人,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在吸纳下岗职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分流、确保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共吸纳下岗职工8000多人。
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公有制企业的崛起和壮大,逐步打破了农村只是农业,农民只能种地的传统习俗陈旧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格局,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县统计局统计,仅上半年,第三产业完成生产总值65*2万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15200万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3386万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现2687万元。
启迪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经营,增强了广大农民是市场经济意识,逐步改变了他们过去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思想。如围绕“林果强县”工程,建起了远宇木业加工厂、东森木业等木器加工龙头企业,以树根、树梢和下脚料等“废弃物”为原料,加工成细木板,使原木增值3.7倍,带动发展木材加工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值突破10亿元。再如围绕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业,使肉牛养殖业成为了农民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目前,该县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达到18家,其中千头以上的有5家,肉牛存栏总量18.8万头,增加就业岗位300个,带动了1万余户农民养牛致富。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几年来,我非公有制企业主,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群众,积极主动为受灾群众、孤寡老人、希望工程和社会事业捐款捐物的事例不胜枚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好评和社会的赞誉。如今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由县工商联组织的捐助活动当天收到善款近15万元。
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明显存在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偏低、新产品开放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知名品牌偏小、产业链偏短、企业整体素质偏低等缺陷。尤其在改善融资环境、投资环境、政务环境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顺体制,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才能使非公有制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优势产业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县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属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行业和项目,其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大企业将陆续进入国内市场,他们更占有规模、资金、管理和运营体制上的优势,对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强悍竞争对手面前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地方银行不能有效地结合实际开展创造性经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的措施和能力关于企业融资据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寥寥无几,目前我县仅有1家,注册资本150万元,担保能力在300万元以内。二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基金与直接融资渠道的保障力度不够。三是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银企对接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根据调查统计的资料显示:约90%以上民营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无抵押能力和担保困难,而难以向银行贷到款,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申请的是小额贷款,因达不到银行单笔贷款的规模要求而被拒之门外,造成银企矛盾。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民营有效资金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其大多数是租用原乡镇的土地和厂房等租赁经营性质的小型企业,其新增资产普遍不符合法定产权抵押要求,从而使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四是在贷款程序和手续方面过于繁琐复杂。如符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企业贷款,需要经县、市、省、国家多个相关部门报批、审核,几经周折争取到的项目费又被层层扣减,最后拿到手里只有一半或者更少。
政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从我县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费负担重,“三乱”尚未彻底根治。据企业反映,近年来“三乱”现象有明显改变,由过去的普遍现象,表现为现在的极个别现象,据调查,认为“三乱”现象没有的占50%,认为不多了的占25%,认为偶尔有的占25%;二是还存在着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寻租化的现象。有些职能部门的同志在执法过程中,往往用以管理代替服务、以罚代管的方式,行政执法缺乏人文关怀;三是某些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企业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县的非公有制企业创业环境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物流系统还不够完善,企业货物外运不够顺畅,运输时间长;二是产业不配套,围绕行业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不多,不能发挥集群聚集效应,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围绕民营企业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企业不知道是哪个机构能够解决他们在管理中运行的某些问题,而管理服务机构又不知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导致信息不畅;四是缺乏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难求。
三、对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抓住机遇,强化舆论机制,营造大力支持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首先,要统一思想,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其次,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树立信心,充分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已连续10年达到7%以上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来临。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要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企业。
优化服务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切实精简机构人员,简化审批办理程序,实施阳光作业,强化服务意识,构建公正、合理、统一、高效的服务平台,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进一步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落实有关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1、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护机构,受理和协商解决企业投诉和反映的各种问题。2、对现行的行政收费项目、标准再一次彻底的清理,并实事求是的通过听证,予以调整审定。3、对财政投入的项目、额度及相关政策,要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4、建议实行税费统一征收,从源头上杜绝有收费项目的单位向企业乱收费的现象。5、用政策和严格的纪律制止任何单位以任何借口向企业拉赞助、搞摊派。6、建立诚信招商环境,落实招商引资政策。三是强化金融服务环境,首先要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由政府牵头成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另一方面要注意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民营企业要赢得银行信用和支持,也必须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应鼓励民间创办投资公司,培育、建立独资、合资、合作风险投资主体,推动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长岭县是从20*年1月份开始启动农村“两网”建设工作的,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长岭县政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两网”建设工作,长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自身工作职责认真开展这项工作,三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群众用药更加方便及时和安全有效,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该县药品市场基本情况和“两网”建设的基本做法,具体如下:
长岭县共有22个乡镇,2个开发区,1个农业园区,1个牧业园区,共有210个行政村,1066个自然屯,全县总面积5728.4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人。该县在未开展“两网”建设前,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只有120家左右,并且多集中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药店仅1家,药品批发企业为零,而且药品购进渠道紊乱,药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20*年以来,长岭县按照省市局文件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药品“两网建设,截止到20*年4月,该县药品经营企业已经达到265家,其中1家药品批发企业,农村药品经营企业达到202家,药品供应网覆盖率达到了95%,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了98%,药品同意配送率达到了100%,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购药难、购药贵的问题。农村“两网”建设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规范了农村药品流通秩序,净化了药品市场环境,畅通了药品流通渠道。
二、减少了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和药品价格,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三、为药品供应网配送的药品都是由通过GSP认证的合法药品批发企业提供的,药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村村有药店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质量好、价格廉的药品,农民购药更加快捷方便。
五、由县、乡、村构成的三个层面的药品监督网络,极大地遏制了农村“黑诊所”、“地下药铺”、“游医药贩”活动猖獗的局面,药品市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六、为农民开辟了很好的就业渠道,使部分学医学药未分配工作人员有了合法的“用武之地”。
“两网”建设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益处,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个别村屯药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客观上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的局面,致使药品监管工作出现了鞭长莫及的现象。
二、由于未能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致使聘请的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乡镇村屯中的涉药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举报和有效打击。
三、由于药品供应网络尚不完全健全,在村屯的覆盖率未能达到100%,使部分偏远地区农民采购药品仍不方便,个别村屯中“黑诊所”、“地下药铺”仍然存在,农民群众用药安全仍存在隐患。
四、由于村级药店资金有限,经营规模小,销售额低,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村级药店承受了过高的税费,导致大部分村级药店负债经营,部分村级药店面临倒闭的局面,而同级村卫生所的费用还不及村级药店的一半,村级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五、由于村级药店的人员对药品法律法规了解的不够,又缺乏药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为群众用药提供咨询服务。
针对“两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巩固“两网”建设成果,努力提高“两网”运行质量,继续鼓励偏远乡村中信誉度高的人员开办药品供应网点,力争药品供应点覆盖全县各行政村
二、中央和地方都应当加大投入,增加中央补助地方“两网”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地方政府应当尽量从财政预算中拨出适当的经费支持“两网”建设工作。
三、药品信息员举报奖励措施应当落实到位,并列入在给予县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划拨的日常经费中。
晚上11点,深圳科技园,张刚刚从公司下班,他骑车先后经过了TCL大厦、中兴研发大楼、联想大厦、创维大厦和腾讯大厦,并随手拍下了这些写字楼的风景――创维、中兴有两三层的人在加班,腾讯大厦和后面的大族激光大厦几乎有一半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这个渴望成为中国硅谷的科技园汇集了3000多家技术公司,每天都有数十万像张刚刚一样的公司人穿梭其中。据《2016年珠三角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资料显示,深圳当选最爱加班城市,36.9%的人在晚上9点之后下班。
在华为员工的BBS“华为心声社区”中,以“加班”作为关键词搜索,结果达到了100页的上限。今年年初,有员工这样抱怨:来公司两年,出差19个月,孩子两岁了,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5个月。
加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公司人似乎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不安全感,张刚刚这样解释自己加班的原因。于他而言,“不安全感来自自身定位,想早点成为大牛。”和以往印象中被动加班的情况不同,如今职场中越来越多的人甚至选择主动忙碌。
当很多同一批进入法院的同事已经开始独立办案子时,刘勇超有些着急了,因此他主动要求从法制宣传岗调至业务岗。今年硕士毕业进入一家网络媒体当前端工程师的黄轶靖,会在下班回到家后,继续写两小时代码。已经工作将近10年的图书编辑徐嘉祺,仍然保持着每周加班3天以上的工作节奏,即使不在办公室,他的脑袋里也都考虑着工作的事。
他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公司人:年轻,未婚,单身,在没有朋友聚会的工作日里,加班成为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比起依靠公司,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并在合适的时机跳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
这多少也反映出公司人的某些不安全感,经济下行让整体的就业环境都变得严峻。外企、银行、500强……这些原来概念里可以待一辈子的大公司,如今也频频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更不要说那些还在挣扎的创业公司了。
与1980年代的民营企业创业潮和1990年代的“下海潮”相比,如今的这轮创业潮更加全民化,并且集中在技术领域。伴随着“梦想”和“成功”,一并被提起的还有“生存”――这是所有创业公司都要直面的现实。
经济日报社的《创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资金成为制约创业的首要因素,在所调查的1000多家创业公司中,近一半的公司去年处于零盈利或亏损状态,这在初创企业中更为常见。用户量提升了多少、有没有盈利、bug有没有修复、竞争对手有什么新动作、能不能活下去,这些问题驱赶着创业公司一刻都不敢懈怠,这种压力会很直接地影响到在其中工作的公司人。
张刚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只有20多个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公司每天提供午饭和晚饭,晚上10点之后的打车费还给报销――几乎解决了员工加班的大部分顾虑。张刚一般都会加班到10点之后,而他的老板会加班到更晚。
事实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创业热潮,对于IT和互联网行业以外的其他传统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在面临业务转型的境况下,在传统行业工作的公司人同样不轻松。智联招聘的《2015年白领8小时生存质量报告》显示,在所有行业中,互联网行业加班时间最长,每周加班9.3小时,其次是房地产、交通、汽车、政府部门、金融业、能源、服务业和传媒行业,每周加班都超过5小时。
工作时间的延长某种程度上也要归咎于技术带来的改变。从去年开始,移动办公软件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社交化移动办公软件市场累计注册用户8300万人,企业用户600万家。
移动化办公软件把人们从办公室解放出来,带来了碎片化的上班时间,让沟通变得高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使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移动办公软件的使用无形中延长了加班时间。
除了手机没电,徐昕已经想不起上次关机是在什么时候。这样时刻在线的状态她已经保持了快两年。她在杭州一家广告公司当媒介策划经理,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必须随时候命,“客户基本上除了睡觉也一直在线”。
不过比起被客户“盯着”,公司人可能更不愿意为了加班而加班,但遗憾的是,这种消磨工作热情的职场环境如今依然存在。
在一些管理者眼中,加班仍然被认为是工作态度积极的表现,相反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在下班前准时完成工作,却未必会得到管理者的赏识,甚至反而会让后者觉得是否工作量还不够。久而久之这种被动的加班文化,成了谁也不敢戳破的“绝对正确”。
做着外界认为比较清闲的HR工作,翁赫却几乎天天加班。他所在的招聘部门有5人,正常下班时间是5点半,但“领导不走,谁也不好意思走”的氛围始终存在。渐渐地,下班时间拖到了七八点。有一次翁赫的同事因为搬家,每天加班到6点半就回去收拾东西,“早走”了三四天之后,他被领导直接指责下班太早。
加班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勤奋?有时候只是制造了努力的表象,实际的问题却是白天工作效率的低下。翁赫的领导白天会给他们安排临时工作,翁赫不得不通过加班,完成本应该在白天完成的任务。
吴炜认为公司流程的拖沓和低效是直接造成他不得不加班的重要原因。他目前在电商负责第三方商家运营。尽管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讽刺的是,每次商家参与活动的流程要像国企一样经过层层报批,才能最后录入系统。这使得吴炜经常要工作到晚上9点多,而前阵子临近双11这样的大型电商促销活动时,10点多才能从公司离开更是家常便饭。
不止是中国,实际上从数据来看,整个亚洲地区的公司人似乎普遍要比其他地区的人更操劳。根据瑞银集团的调查,中国香港是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城市,上班族每周工作50多个小时,而巴黎的工作时长比中国香港整整少了20个小时,也就是说巴黎的公司人每天仅工作6小时。日本、韩国则是出了名的加班大国,胶囊旅馆就是加班的产物。日本去年因过度工作引发的自杀案有2000多件。作为应对,日本政府正在呼吁更灵活的工作时间、给加班时间设置上限,并在今年10月出台了《预防过劳死等对策白皮书》,想通过行政手段缓解过度加班这个社会问题。
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加班是一件不被推崇的事情。如今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或许更有这样的体会。艾勇兴两年前移民新西兰,现在一周的工作时长相当于国内的两天,如此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照看两个孩子。在瑞典一家车企工作的梁锐在入职的时候就被经理提醒,不要加班,注意平衡工作和生活。
一个现实是,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竞争和淘汰是必然的阶段,在有限的人力和无限的工作下,加班成了无法回避的结果。不过随着过渡完成,员工超负荷的工作付出并不应该是一种常态,不论是否出于自愿,员工长时间的加班都是企业状态不健康的表现。在日趋成熟的过程里,让每个人承担合理的工作量,才有利于公司人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在价值,也能帮助企业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
(广西大学,南宁530004)
摘 要:对深圳162家企业为调查对象,以卡方和比较均值的统计方法检验企业所属行业和规模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期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企业行业和规模在现有和期待的校企合作方式、实习生的现有素质和期待素质、企业面临的合作困难和利益期待等三个方面多有显著性不同。建议政府重视中小微型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活动的独特价值,购买企业行业和规模合作服务的条件清单、正负清单,实现精细化制度和法规管理,反思实习生人文素质和职业态度分离的根源,加强实习管理,为实习生创造人文的非工作环境。
关键词 :中小微型企业;行业;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服务购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84-05
1.文献回顾和问题提出
近十多年来,从企业的角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探寻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态度和建议的成果增多。纵观这些研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围绕某个职业教育要素,(i)就某个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和访谈企业从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ii)企业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态度和建议[2];(iii)企业对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态度和建议[3];(2)探寻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推动校企合作的建议[4、5、6];(3)虽然大部分研究对企业属性、企业行业和企业规模有所划分,但分析时并没有将其作为变量充分展开[7,8](4)调查数据描述分析多,统计推断的少。
本研究的调查内容聚焦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期待,针对上述(3)和(4)的特点,做出了改进,其一,以企业行业和规模为自变量进行分类分析和对比;其二,采用统计推断的方法预测样本的分析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2.调查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先对10家企业进行试测,将问卷修缮后,再对深圳南宁和柳州两市162家企业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包括11道多项选择题和7道开放式陈述题。
对所调查企业的行业分类。本研究根据我国行业分类[9]和产业分类方法[10]。将机电制造、电子、机械加工、五金、通讯、珠宝生产等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行业视为第二产业,统称制造业。其他行业归为第三产业,其中餐饮、贸易和物流为三产的第一层次,简称服务业;装修、设计、劳务公司、广告传媒等为第二层次,简称技术业;文化传播、教育培训为第三层次,简称教文业。
对所调查的企业进行规模的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办法[11],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的从业人数,将调查企业分为小微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开放式问答题的编码方法。首先对逐个访谈内容进行一级编码后转换成表格;将每一句话作为表行,进行二级编码;删除冗余词,将核心内容放入句首,应用表格中的排序功能,对排序归类后的共同
关键词 进行三级编码;合并和提炼
关键词 ,将最终的数字代码输入spss统计软件20.0中进行分析。
研究将四类企业行业和规模作为自变量;因变量设定为校企合作的实存方式和期待方式、实习生的实然素质评价和应然素质期待、校企合作的实然困境和解困的利益期待,采用二分类法(0,1)录入。
研究对实存和期待、行业和规模进行对比分析,因此采用比较均值的统计推断方法,辅助采用非参数的K方检验和相关分析。首先进行Lenvene 检验以确定是否违反了均值比较的方差齐性假设。由于企业行业和规模样本数量明显不同,如违反方差齐性,则用Games Howel进行多重对比检验(post hoc),否则采用Hochberg’s GT2(H)[12]。配对样本检验时,视是否违反了正态和齐性,分别采用T检验和Welicoxo检验。[13]
3.分析结果
3.1企业行业、企业规模和访谈者的背景信息
其一,调查对象的主体是制造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表1显示,企业行业的74%为制造业,其中微、小、中、大企业各占5%、58%、18%和25%;在企业规模中,合计80%为中小微企业,19.8%为大型企业(涵盖94%的制造业和6%的服务业)。
其二,制造业从业者的学历相对最低,但英雄不问出处。初中学历的访谈者均来自制造业,高中学历中的86%来自制造行业,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人数最少。经卡方检验,学历和所处的行业具有显著性差异,X2=17.370(9),P=0.043<0.05,但是学历和职务,X2=15.116(9),P=0.088>0.05,学历和企业规模,X2=16.510(9),P=0.057>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者在各类企业规模和承担各种职位的比例没有区别。
3.2不同企业对校企合作方式的不同需求
企业在不同合作方式上的实存百分比和期望百分比具有明显差异(表2),成对样本Wilcoxon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3),验证了企业希望校企合作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期待。总体上看,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变化有相似的趋向,不同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深度又有着不同的期待。
3.2.1企业普遍降低“接收实习生”意愿,但大型企业和制造业的需求依旧强劲
就实存而言,合计51%企业当下的合作方式是“接收实习生”,百分比分布最高(表2),但行业倾向性明显。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企业行业,X2=13.44(3),P=0.004<0.05,不同企业规模,X2=16.117(3),P=0.001<0.05,对“接收实习生”具有显著性差异,意味着对实习生的需求量与企业所属的行业和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需求量最大的是制造业(55%)和服务业(58%),中型企业(70%)和大型企业(75%)。
就期待而言,企业“接收实习生”的实存百分比(51%)和期望百分比(37%)之间相差14%(表2)。Wilcoxon检验表明,这种差距具有显著性意义。Games-Howell检验表明,制造业和技术业之间,大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之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制造业和大型企业的愿望并没有降低。
简而言之,制造业和大型企业依旧期待“接收实习生”,而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愿望下降。
3.2.2制造业、服务业和各企业规模普遍希望职校“订单式培养学生”
就期待而言,“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实存(6%)和期待(28%)之间的百分比相差22%,仅次于“接收实习生”,位列第二高期待(表2)。Wilcoxon配对样本检验表明,实存和期待之间存在的差距具有显著性意义。制造业和技术业、服务业和技术业之间的期待具有显著性差异,技术业无此项需求(表2)。企业规模之间的期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他们的诉求是一致的。
3.2.3教文业和小型企业更期待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
Wilcoxon配对样本检验表明,“企业将车间搬到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简称“建立实训基地”)和”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实存和期待之间的差距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了企业的期待。
多重对比分析锁定了具体的企业。就实存而言,企业行业和规模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表2的低百分比分布表明合作尚没有开发;就期待而言,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建立实训基地”和“参与职校人才培养”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小型企业愿意开展这两项合作;教文业与制造业,教文业与技术业,教文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教文业期待“参与职校人才培养”工作。反观大中型企业和制造业,其更倾向以简单的合作,如“接受实习生”、“订单式培养学生”等。
3.3不同企业对实习生素质的不同需求
企业整体对实习生素质的期待高于实存(表3)。就实存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学的更快更好”(简称“发展能力”)(27.5%)、“比正式员工好管理”(简称“易管理”)(24.3%),其次是积极向上的性格(简称“性格”)(19.9%)。就期待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热爱本职工作(简称“职业态度”)(49.5%)、性格(39.6%),其次是“一来就能完成简单的任务”(简称“动手能力”)(33.6%)和“发展能力”(33.6%)。
3.3.1企业整体上满意实习生的人文素质,对职业态度的评价最低
Wilcoxon检验表明,企业行业和规模对实习生整体的性格、易管理性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实存和期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企业普遍而一致的认为,实习生比正式员工好管理,他们对企业忠诚、极少考虑跳槽、遵守纪律、服从安排和听从指挥、有上进心、谦虚好学。虽然企业期待的性格(39.6%)和实存的性格(19.9%)之间的差值较大,但仍然可视为一种偶然现象和观察上的误差。换言之,企业整体上满意实习生的人文素质。
就实习生的实存(18.9%)和期待的动手能力(33.6%)、实存(16%)和期待(49.5%)的职业态度而言,企业整体的评价和期待具有显著性差异。实存和期待的职业态度分别是是企业评价最低的素质和企业最渴望提高的素质。
3.3.2制造业和企业规模期待实习生提高动手能力和改善职业态度
对动手能力的评价与企业的生产特点有关,并不是每类企业在实存和期待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拆分“企业行业”和“企业规模”的非参数Wilcoxon对比检验表明,制造业(Z=-4.826,P=0.000<0.05)、微型企业(Z=-2.000,P=0.046<0.05)、小型企业(Z=-3.618,P=0.000<0.05)和大型企业(Z=-3.464,P=0.001<0.05)在实习生实存和期待动手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的企业行业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服务业、技术业和教文业等。
制造业(Z=-6.782,P=0.000<0.05)和微型企业(Z=-2.449,P=0.014<0.05)小型企业(Z=-.427,P=0.000<0.05)、中型企业(Z=-3.742,P=0.000<0.05)和大型企业(Z=-2.449,P=0.014<0.05)均对学生实存的职业态度不满意,特别是微型企业(0%/50%)和中型企业(0%/70%)前后差距巨大,相对满意的是大型企业(6%/25%)。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的企业行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态度并无前后显著性落差,换言之,制造业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尤其不满意。
3.3.2技术行业期待实习生改进性格和提高发展能力
工作性质不同导致企业对性格表现的需求不同。例如,企业行业中的制造业以物为工作对象,性格显然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他们由此也关注不多(表3)。技术业(10%/60%)的工作对象是顾客,因此,沟通能力、亲和力、包容性、虚心、耐心、细致等良好的性格本身就是专业能力的内涵,是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非参数Wilcoxon对比检验,技术业对实习生实存性格和期待性格(Z=-2.00,P=0.046<0.05)、实存发展能力和期待发展能力(Z=-2.449,P=0.014<0.05)的评价和期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了技术业期待实习生修善自己的良好性格的诉求。虽然服务业期待和实存的百分比之差(20.5%/58%)达到了一倍以上,但由于没有通过检验,可推论服务业整体上对实习生的性格满意。
3.4.不同企业面临困难的紧迫程度各不相同
表4的数据表明,企业总体遇到的困难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培训实习生比培训学徒工的成本高”(34.8%)、“学生的实习工资和职业学校谈不拢”(31.2%)、“抽不出人管理和指导实习生”(29.4%)、“学校认为我们企业给他们的支持少”(21.7%)和“实习生的管理老师帮助不大”(14.2%)。
3.4.1制造业的显著性困难是培训成本,企业行业的人手困难最大
卡方检验表明,企业行业在实习工资(X2=6.005,DF=3,P=0.111>0.05)、协调校企利益(X2=2.547,DF=3,P=0.467>0.05)、实习带队教师的帮助(X2=3.580,DF=3,P=0.310>0.05)和人手紧张(X2=4.934,DF=3,P=0.177>0.05)的实存困难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换言之,他们普遍感到工资困难、学校实习管理困难、人手紧张困难和校企利益协调困难。
不同企业行业在培训成本的困难(X2=15.179,DF=3,P=
0.00,2<0.05)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多重分析和表6显示,制造业对培训实习生(47.5)感知的成本大于服务业(16.7%)和技术行业(0%)。虽然教文业(50%)感知的困难均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视为一种偶然现象。
就行业而言,企业抽不出人手管理实习生的困难百分比最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4.2大型企业显著性困难最多,中小企业分别为学校管理低效和企业人手困难
企业规模的困难比行业更为丰富,且所有的显著性困难的比较对象均为大型企业。综合多重对比分析和表6的百分比,企业规模的困难具有以下特点。
关于“学校认为我们给他们的支持少”,大型企业(43.8%)和小型企业(14.6%)的困难具有显著性差异,前者的困难大于后者2倍;关于“培训实习生比培训学徒工成本高”,大型企业(56.3%)和中型企业(20%)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型企业的困难大于中型企业将近2倍。对于“实习老师的帮助不大”,中型企业(40)的困难大于大型企业(12.5%)和小型企业(10.4%),中型企业的困难程度大于大型企和小型企业的2-3倍。对于“我们企业很难抽出人管理和指导实习生”,微型企业(50%)的困难大于小型企业(38.8%)和中型企业(0%)。
3.5不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不同期待
企业总体解困利益期待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47.3%)、“政府根据实习生的质量奖补企业”(35.6%)、“政府转移企业支付实习生工资”(33%)、“符合要求的实习生留用企业2-5年”(27.9%)和“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6.3%)。小计显示,企业所属行业和规模对政府的期待均大于对学校的,其最大和最次利益期待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是中间三项期待的位次。
3.5.1.利益期待具有丰富的行业特点,普遍希望“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
教文业期待学校提供指导和培训的百分比最高(50%),但这种观察差异并没有通过Games Howel检验,可视为一种偶然现象。制造业(18.3%)和技术业(0%)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百分比分布过低,表明制造业的期待也非常微弱。
服务业期待符合要求的实习生留用企业2-5年。教育文化行业(0%)和服务业(50)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显然,服务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为低端,需要操作熟练的员工,而教育服务行业基于自己的特点,面对“合格的实习生”而不是“优秀的实习生”显然对留用有所顾虑。
教文业和制造业希求“实习工资来自政府,由企业代付”。Games Howel检验表明,服务业(8%)和制造业(35),教育文化行业(75%)和服务业(8%)这两对企业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服务业和制造业吁求“政府根据实习生的质量奖补企业”。技术业(0%)和制造业(33.3%)、技术业(0%)和服务业(50)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服务业和制造业用工需求大,人员流动大,招工困难,产业低端,对实习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希望在管理上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补偿管理人手的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企业行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种订单式培养是企业行业的普遍要求。
3.5.2普遍希望政府奖补企业,大型企业对各种利益的期待程度相对最大
相对于企业行业,企业规模在期待利益方面的显著性差异较为单调,程度较为一致,企业规模中的所有显著性差异的比较对象均为大型企业,这个特点和3.4.2分析中的困难具有内在一致性。
所有企业规模在渴求政府奖补方面的要求具有95%的相同性;在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方面,大型企业(68.8%)和中型企业(40%)构成显著性差异,中型企业的需求相对最为微弱;在合格的实习生留用服务上,大型企业(18.8%)和微型企业(50%)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型企业的需求相对最为低弱;大型企业(50%)要求政府转移支付实习生的工资,与微型企业(16.7%)和小型企业(28.6%)构成显著性差异。
4.讨论与建议
4.1正视影响工作态度的非素质因素,加强实习管理,创造人文的工作环境
3.3的分析表明,企业普遍高评价实习生的性格、易管理性等与人打交道的人文素质,但是低评实习生与工作有关的职业态度,这和既往研究有所不同[14、15]。人文素质和职业态度之间的分离值得反思。
由于我国制造业产业的较为低端性和职校生的培养定位,制造业的实习工作显得单调、机械和简单,稍加训练就可操作,且制造业以物为工作对象,相对淡化人文素质的要求。鉴于这种工作性质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固定性,实习生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学校教育进入到企业的机械操作中,他们需要表达人文素质的弹性平台以体现他们的教育价值和存在感。故建议学校的实习带队教师应帮助企业为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价值,帮助他们改善工作态度。
4.2针对企业的行业和规模特点进一步细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支持措施
既往的相关研究多建议,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减税,税务总局也出台了相关文件,[16]本研究认为,还应针对行业和规模特点进一步具体落实。
政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支持应该实行精细化的制度和法规管理。政府应调整职业教育投入模式,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条件清单及其对应的落实部门。服务清单应分列不同企业行业和规模的服务项目,企业行业和规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进行有限选择。政府还应政、校、企、生四方责权利的正负面清单,明晰各方必须遵守和不能违反的条款,例如,实习生的劳动强度、工作质量、学习权利、劳工保障、遵约与违约等,企业的指导内容、帮教项目、质量要求、工作时间、报酬待遇等。
4.3重视对中小微型企业对职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当前,职校的合作对象多为大型企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也多是针对这些企业行业和规模。其他企业行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17]他们的生产和管理特点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活动具有大型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他们多为民营企业,其创业过程和管理模式及其创业者的个人奋斗对实习生将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榜样作用;一人多岗的现象有利于实习生熟悉各个生产岗位及其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生产周期短和产品灵活使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可以得到灵活的应用和巩固,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多种能力;紧凑的管理空间和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在正负面清单约束下更好的发挥人文管理的价值;较小的生产规模可实施一对一或者一对二,更为个性化、细致、周到、尽责和高效的指导,有利于定位师傅的责任和荣誉,等等。中小微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方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蓉.如何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J].科技信息2009(26):
26-27.
[2] 尹丽英.对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态度[J].职业教育
研究 2007(10):51-52.
[3] 张静,代国忠.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需
求接轨的调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102-104.
[4] 查吉德.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度的调查研究[J].高
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8):15-18.
[5] 霍丽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与调查---以河北省企业
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6] 王斌,张英杰.企业参与职教校企合作利益诉求调查与分析[J].
辽宁高职学院学报.2012(5):5-7.
[7] 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1):33-36.
[8] 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
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3(19):70-74.
[9]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EB/OL].
[2015-01-18].http://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10] 陈庄,刘佳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5:198.
[11]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国统字
[2011]75号)[EB/OL].[2015-01-18]http://stats.gov.cn/
statsinfo/auto2073/201310/t20131031_450691.html.
[12] Andy Field.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Fourth Editi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3):481.
[13] Andy Field.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Fourth Editi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3):262.
[14] 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11(4):73-75.
[15] 李静 杨海刚.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微[J].继续
教育研究.2010(4):139-140.
[16] 霍丽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与调查——以河北省企
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8.
[17]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工商总局:
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摘要)[EB/OL].[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