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在下课铃声即将响起之际,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假设现在你面前有金钱、名誉、地位、诚信、美貌,只能选一项,你会选什么?很显然教师要的答案是“选择诚信”。而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则在下面窃窃私语――学生甲:我选择地位,有地位多威风!学生乙:我选择金钱,有钱多好!学生丙:我选择美貌,美女帅哥多吸引眼球啊!
情景二:教学内容为初一思想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通过“生活在线”“探究平台”等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逐层推进,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爱心、宽容、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当教师提问: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什么?有学生朗声回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教材上提供的正确答案,也有学生在悄悄地说:将心比心,以牙还牙。
情景一中的窃窃私语,情景二中的悄悄话,声音虽小,依然传到同学、老师的耳中,这成为课堂中的另类声音。上述情景中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均是忽视,置若罔闻。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教师认为这是部分学生在捣乱,也许是教师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探讨,也许是教师认为关注这些声音就偏离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其实,静心想想,这些声音也许正是学生的真实想法,也许正是学生依然存在的未解开的疑惑呢?
学生的另类声音,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正确处理课堂的另类声音,是教师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教育的契机与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独具特色的创造性。
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教师如果只停留于教材,停留于抽象的说理上,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的或是不对的判断上,无视学生的疑惑,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那是没有说服力,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教师如果对另类声音给以否定或无视,看似维护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看似保全了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但那样的课堂将没有激情与碰撞,也将是贫瘠而苍白的!
正确对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我灌输,你接受”的单纯说教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平等地参与学生的争论。正确对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要求教师直面学生的疑难问题,与学生在一起讨论。通过让学生说,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看问题的方法以及情感;通过让学生说,教师也可能受到学生的启发,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
学生的另类声音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必定是充满了挑战,要求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知识,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与较高的专业知识。教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能娴熟地运用相关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平时要注意搜寻信息,博览群书,关注时政,与时俱进,做到学高为师;教师要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关注学生的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动态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与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另类声音给出丰富完美的解答,才能让学生学得满意满足。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既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不仅可以从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以音像影视为主的教育媒体,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中汲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逐步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对大学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深远。
一、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设计
大学教师要注重深入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激发创新点,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分析学情,注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体心理状况的分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入体会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起点在哪里,思维在哪里容易受阻,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克服思维障碍。每学期开学,及时组织课题组小组开会学习研究计划,制定个人研究计划,并讨论总结上一学期经验得失。促进并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的空间和效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还有效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学生基本实现了积极主动的参与,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行为参与,该操作时让学生积极动手,讨论时让学生积极发言,练习时让学生积极动笔;二是情感参与,上课充满热情,态度主动认真;三是思维参与,即深层次的参与,表现在注意力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发言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学习方式
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地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根据内容、对象、环境较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倡导学生合作交流,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发展。合作交流注意了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注重了有效组织,分工明确,及对合作成效的积极评价。另外,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老师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以形象思维促抽象思维。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是以老师演示,学生做听众观看,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的尴尬,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多层次练习
在教课过程中,教师们认识到练习是必要的,是促使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们重视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努力体现四性,即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比如课堂作业设计成有梯度的闯关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充满自信地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起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我想这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屏蔽、督促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走神或远离学习任务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评价方式
每次公开课程结束后要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尤其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积极地挑战自我。每次公开课程将至尾声,让学生简单评价自己在这节课的得失,学生基本能客观评价,老师及时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学生改进,也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评价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自己学会的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后反思
实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加强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加强实验教师的每学期及时制订好个人研究计划、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仍然是实验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实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随机沟通,鼓励实验教师积极撰写教研心得和论文,实现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
通过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影响的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也有进一步的明显提升,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全面的推广,从而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源.外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要当好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心。幼儿教师除了有教育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一颗理解家长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将心比心,理解家长,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放心、安心、开心。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更要爱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有动力,才会甘愿无私的付出,把工作做好。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孩子,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我们用爱心去填写。
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大人的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尚需循序渐进,何况是幼儿,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更需要用耐心来不断渗透。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们的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复去做的,很多话也是要不断重复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有老师多督促,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觉得在工作中,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有她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要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在嘴上说的,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也许孩子刚刚还特懂道理,而不一会儿便犯小错,耍小性子,又哭又闹,这很正常,这更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循循善诱,使他们安静下来,再讲刚才发生的事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以改正。
我认为趣味性原则也就是"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幼儿时期,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更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侧记,受好奇心、好动的心理支配。幼儿的年龄越小,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不会因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不会做种种意志上的努力,各种活动几乎完全凭借外界的积极刺激。所以,只有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便他们能够兴趣,才能唤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乃至实施活动时必须注重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处于活跃状态,内在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得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带着喜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区获取知识和技能。
1.运用趣味原则
1.1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这是幼儿产生活动兴趣的内在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如综合主体活动《动物的翅膀》产生与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翅膀的动物就一定会飞吗"。自然而然,活动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准备展示介绍,一直到在大家面前展示介绍自己的发现,幼儿都会很积极地去参与、完成。目前大家关注的"生成性课程"的主要策略就在于观察、了解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自然生成教育活动内容。
1.2 运用辅助手段,激发幼儿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直观手段、游戏方式以及形象有趣的语言,利用外部刺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是开启和维持幼儿活动兴趣的外部力量。尤其当教学内容不是幼儿时下感兴趣的内容时,更要利用外部刺激,激发幼儿兴趣。如在阅读图画书《佳佳》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和维护幼儿的活动兴趣:利用手偶,引出图画书主角;方式具有童趣,如猜想佳佳是怎么向的时,教师假装与图画书中得人物对话:"佳佳,你事怎么想的?能告诉我们吗?"利用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展示成长……这些形象有趣的方式手段,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活动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获得各种经验而实现的,这些经验不能由教师灌输,强迫幼儿获得。"纸上得来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幼儿对外界事物、事理的认识以感性为主,只有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认识的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幼儿思考和实践,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上,采用教授的、强化练习的方法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在教学策略、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形成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所以,教师制订教育活动方案时要体现幼儿的活动,在设想教育形式、选用教育方法、常设教育环境时都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运用活动性原则要注意一下几点:
2.1 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嘴、动眼、动耳,使幼儿能再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自主操作的机会。
2.2 要创设有利于活动的物质条件,如教具、学具等。
2.3 引导幼儿积极活动,幼儿真实地积极参与是衡量活动性的首要标准。徒有丰富的材料、变幻的方式,但幼儿却表现得被动无趣,也会宣告活动的失败。
3.整合性原则
整合的教育观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合统一的关系。为了便于研究、认识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人为地把幼儿的学习分成各个领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幼儿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各相关领域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整合性原则主要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活动目标的整合。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情感、技能和知识培养目标的整合,又要考虑本领域内各组成部分目标的整合,还要考虑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目标的整合。只有树立了整合的教育目标意识,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关键词:高中生 高中英语 课堂焦虑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心理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视觉的吸收率为83%,而听觉的吸收率为11%.可见,视觉形象的影响远胜于听觉感知。多媒体课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的可视性,这对提高英语教学法的教学效率无疑是好处极多。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来更有效地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之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课本起到补充作用。比如:高二选修7的unit 5 Travelling里受传统印刷教材的限制,只给学生呈现了几张旅游的图片。要想让学生深入感受国内外旅游地的特色,单靠这几幅剧照是远远不够的,这时笔者给学生放映了四部影片中旅游胜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对本单元的学习自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好奇感。
2、利用英文歌曲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英语,说英语,唱英语的乐趣。俗话说,歌以咏志,舞以抒情。笔者自己也是一个英语歌曲爱好者,但却一直只知道忙于教学,忽略了音乐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陶冶。在帮助学生克服压力的过程中,笔者坚持每个月教学生一首英文歌曲,迄今为止,笔者所带的两个班的学生己经学唱了 raise me up,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An angel, Yesterday once more等经典的英文歌曲。
二、创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堂上,笔者始终观察全班的反应,特别要注意高焦虑学生的反应。笔者明白,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也不应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加重焦虑情绪。当教师关注学生时,学生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笔者注重在创设和谐的语言环境就必须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各环节的可接受性,操作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尤其是焦虑感明显的学生的参与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感受成功的机会,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充分保护学生这种内在的成功欲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课堂焦虑感较强或是英语较弱的学生。
例如:笔者所教的一个班级中,学生C来自农村,英语一直是她最头疼的科目。在和笔者进行交谈中,她提到最害怕的就是记单词,最不喜欢的课堂环节就是听写单词。每次听写单词的那节课到来的时候,她都会紧张,甚至影响到头一天休息。
为了消除她内心的顾虑,为这样焦虑感强的同学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听写环境,笔者设计了一个"peer correction"的单词听写环节。笔者让学生D到黑板上演示听写的单词,让C作为批改者参与到这个环节。这一设计大大减轻了C的焦虑感,她变得轻松起来,快速地找到了D听写中的错误,并做出了正确的纠正。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班上表扬了她,她大受鼓舞,在之后的听写练习中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参与者。
笔者深刻的认识到,在课堂的互动必须面向全班,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教师不会刻意剥夺学生的权利,但课堂上部分学生的确未能充分享有参与教学的权利。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只有在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则有悖于当代外语课堂教学观,既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外语教学目标。
最后,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笔者尽量使用委婉和轻松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首先,笔者认为赞美和赏识学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赞美和赏识学生就是肯定学生的付出。赞美让人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获得赞美和肯定是人们共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地对待事务。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各项能力不可能都不行,总会有各自的优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及时捕捉并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扬。有一次,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年级排球赛,当场上的队友打出好球时,一位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说:"我们班的排球队真是Amazing!"我忙说:"不错嘛,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这么灵活地使用英语,同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形成原动力,very cool! Please keep trying!"后来我又在各种场和肯定了她几次,让她多进行一些比较简单,又不至于超出其能力范围之外的练习,慢慢的,她的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英语学习成绩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其次,批改学生作业也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好时机,要多用Well done! Wonderful ! Congratulations !等具有良好催化作用的评语。在批改英语焦虑感较强的学生的作业时,我写到"老师也写错过这个用法,多重复几遍就渐渐改了,我完全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老师将心比心,以此喻彼。学生听了,字字顺耳。
总之要使评价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增强信心,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结论
总之,焦虑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转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多给予帮助,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外语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魏卫,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J].现代交际,2011/10
[2]刘卫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10/14
关键词:问题学生;预防机制;治疗机制;学习动机;自我评价体系
“问题学生”逐渐发展成一种普遍存在的趋势,其影响也逐渐扩大化。事实上,“问题学生”的产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受挫,从最初的学习动机欠缺,到产生情绪焦虑,最终丧失自信心。日积月累,学生逐渐陷入一种“学业不良”的状态,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成为教师和家长眼中的“捣蛋鬼”“大麻烦”。
在“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治疗机制可以有效缩小范围,而预防机制则涵盖了所有学生,可以有效防止问题扩大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问题学生”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个针对“问题学生”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教育体系。
第一,学习动机丧失是导致自暴自弃的根源,因此,教师要从心理层面构造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要件,从根本上预防。在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强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饥饿疗法”,通过制造“精神空白区域”,提升学生求知欲。“空腹求食”,在饥饿状态下,人类的本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许多教师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掰开揉碎”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使得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瞌睡虫”,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动力。当今社会,学生被信息包围,把他们从这种“饱食终日”的状态下抽离出来,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传递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知识领域“浅尝辄止”,从而燃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复习环节,不妨摒弃固有的提示步骤,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鱼骨图重新梳理知识。
其次,教师通过控制合理的成功率指数,促使学生在成败的体验中增强学习动机。较之单纯的需求,“动机”更强调意志的伴随作用。要增强学习动机,就要重视意识的影响力。
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要设计谋求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以往的水准,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制定70分的目标,对于平时得90分的学生而言,就不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30分、40分的同学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目标制定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从而造成学习动机的萎缩现象。
第二,自我认知不完善是“问题学生”实现转化的思想障碍,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欠缺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可以在中职教育的不同阶段增加选择性需求的自由度:在一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小组;在二年级让学生跨专业进行选择性试听,拓展知识面;在三年级组织学生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分班,依据学生择业标准和个好完成课程选择。
其次,教学模式的探究性的欠缺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儿童喜欢玩捉迷藏游戏,成人喜欢户外探险,学生喜欢大型网游……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了冒险精神。正是这种探险精神,给予参与者无限的热忱,愿意沉迷于其中,不断进行探索。如前所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调足胃口”,让学生带着“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好奇心走进课堂;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不急于灌输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问答、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式,共同探索答案。
第三,自我认知不完善是“问题学生”实现转化的思想障碍,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对于“问题学生”的治疗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对“问题学生”保持耐心和爱心,要将心比心、真诚地爱他们,给予他们及时正面的引导。当“问题学生”出现“反复”时,教师不要“算旧账”“揭伤疤”,而要耐心地进行启发、教育,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促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强调努力的价值。对于抱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这一自我认知的学生,要打破其消极的自我评价概念,引导其形成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的意念,使学生的“自我”能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当中,进入良性的循环。
最后,要搭建合理平台,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诚意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一定的改进意见,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和闪光点。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学生;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学生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教师要用爱心、真心和热心来重新审视每一个学生。我们充分相信,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这些学生,就能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管理者;问题;对策
当今世界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深入研究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已成主流常态。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研究随之成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研究的缘起
目前,福建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实现班班有多媒体,基本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然而,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视频包征集评选系列活动等涉及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活动中,校与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成绩差距相当大。反映了校与校之间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差别较大。因此,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2.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理念理解。在现行教学体制中,学生在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与教学资源整合,困难重重。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②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研究问题。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如何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如何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等问题亟需探讨。③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管理艺术和水平。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牵涉到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破解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对策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的提升
教育信息现代化时代,学校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审视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方略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的引领。如一些学校教学模式已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取代原来“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状况,成为教学主流。随着多媒体、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生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熟悉这些教学业务,还要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思想的变革进行引领和指导,有针对性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团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适应新时期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
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配置要总体规划,注重“扬长避短”。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特长才干、生活经历、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坚持人事相适,气质互补的用人原则,发挥其特长,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信息技术水平高,工作有激情,可以大胆地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从此干劲倍增;中年教师经验较为丰富,处世做事比较沉稳,但适应教育现代化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反应较慢,学校管理者应多方挖掘他们的经验内容,为他们找青年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学,和谐共进。
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要提高使用率。首先,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多媒体运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等。其次,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展示和各种电化教育技术运用竞赛。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平和 效率。
“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资源,是一种指挥艺术,一种运筹帷幄的风范,一种足以傲视群雄的自得,是提升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3.组织实施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当德才兼备,让教职员工服气。否则就谈不上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学校成员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思进取,敷衍应付,碌碌无为;另一种负才偏执,特立独行,不与学校合作,但个人能力在某个层面上超过学校管理者的。对于前者,学校管理者应督促他们,将心比心地进行交流,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而对于后者,特别是与学校管理者有矛盾,意见不合,又敢于较真、争执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以大局为重,不抓辫子,不计前嫌,在一些领域里可以大胆启用此类型的教师,让他们施展才华。如有位学校管理者接手一所新学校,该校一年轻教师,信息技术业务素养较高,微课教学屡次获奖,但他自恃清高,认为学校管理者不懂信息化业务,对学校管理者的一些教学建议不屑一顾。校管理者却能俯下身子,拜该年轻教师为师,经常与之探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使年轻教师深为感动。其实,敢于与学校管理者较真的教师,是在为学校管理者修复管理漏洞作精心而细致的准备。
要提升管理者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主要策略在于管理者对学校信息化工作不能马虎和小心眼,要经常检视工作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身业务不断的学习,先自我修复漏洞,然后再进行升级。如有些优秀教师在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名师网络课堂上课,这是教师直逼管理者的业务软肋的表现,这时候,管理者也应积极参与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校长网络论坛活动。管理者应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升级管理者管理版软件,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懈怠。管理者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教与学和谐统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首先,管理者要引领教师追求教与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思想上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在一线兼课并指导教学工作,才能寻找适合校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引领学校的教学方向。教育家魏书生在担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期间,仍然兼任语文课教学,其魏书生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许多教师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管理者只有坚持在一线兼课、教研,才能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搜集到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材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教学手段,可以让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各种媒体形式代替传统的粉笔、黑板加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师生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论坛、贴吧等,不仅增强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维拓展的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师生、生生交流的主动性。这样,不仅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同时也方便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更为教师提供同教研组、备课组等同行交流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这样管理者才能成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业务上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其次,管理者应善于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和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组织更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和诊断性评价更科学客观,更全面具体;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使对学生评价角度更趋多元化,更能体现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规划和整合这些信息化工具是管理者发挥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领导作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基本知识、方法,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真正目的。
5.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
一、恰如其分的换位思考能对英语教学起促进作用,体现在
1.平等相处,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们需要心灵的抚慰,更需要体贴入微的爱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得曼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在换位思考教学中,教师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还是批评、纠错,都要始终为学生着想。在这样的平等相处下,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心比心,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心理换位,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在换位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即,教师要扮演“学”的角色,此时,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角色换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历来英语课教师总是讲得太多、太细、太慢,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教师习惯了“灌”,学生也习惯了坐、听、记笔记。长期以来形成了上课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使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语境,将学生从被动的灌输语言知识的对象,变成教学活动的参加者,真正的对话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换位思考在英语课堂中的三种应用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换位,成为“教”和“学”这两种角色的化身,进而能灵活转化,进出自如,让师与生思维同步,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呢?
1.倾听内心,尊重信任
英语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了解学生的感受及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一些问题,理解学生,当然不是要放任学生,也不是完全赞同学生的所有言行。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具有向师性,而且还要理解学生的独立性。学生不仅有接受教师的需要,而且也有独立的能力和表现。如果看不到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就会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看成是邪恶的东西,就会在教育教学上采取一套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束缚、压制、打击学生,使学生的智慧、才干、心理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而是受到摧残。
真正的“换位思考”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自等等。有了这个前提,你才会真正谦虚地放下身段去看看学生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当学生犯了错,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当学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见不到进步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需要老师再一次的鼓励。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
换位思考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它不但能悄然地掠去教育工作不必要的烦恼,使教师端正心态,而且,能增进师生友谊,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虽然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其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自己要学什么,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另外,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生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怎样学,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6《The Trashman》,讲的是一个垃圾工人在他工作时主动跟别人问好,却招致来别人对他的冷漠态度,从而引出了一个现实,就是大家对垃圾工这份职业的歧视。在讲授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英语视频,给学生提供若干个选择,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英语):自己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有没有人想过要当一名垃圾工人?观看图片和英语视频,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中人物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创设的情境中的“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学生与主要人物之间,与次要人物之间,与周围环境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甚至通过学习课文收获更广泛的知识。故事的主要人物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还要和他进行换位。当学到周围的人用充满敌意的冷面孔回敬这名垃圾工友好的问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如果你是一名垃圾工人的话,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同样,与次要人物和周围环境的换位思考,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参与,激发兴趣
(1)学生参与备课
学生参与备课是学生依据教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计本部分教学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这其实也体现了教师的一个换位思考,同时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备课的过程中来,当一回教师,备一次课。
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成立“英语委员会”,由几位在英语学习各个层次上的学生组成,实行轮换制,让他们在新课之前收集一些资料,对将要学习的课文进行理解,然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解,而后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为新课教学铺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生参与备课的这个过程,由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加入,教师上课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包含了多人的需求,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层次上学生的需要,从而使教师的备课更有效。
(2)学生参与授课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界限分明,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而学生的角色不是听就是记,两节课下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角色互换”。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学生课堂”,将某些比较简单而有趣的单元交给学生自己讲。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较简单,适合进行“师生换位”。首先,指导学生课前查资料,制作课件,进行“模拟备课”,然后专门安排一小节课请一些学生当“教师”,进行“模拟授课”,再让其他学生评析授课效果,最后教师再作适当的总结分析。经过几次这样的“模拟授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组织能力和胆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总之,换位思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使英语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向往。
参考文献
[1]李观仪主编.具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5.
[2]查道林.浅析“换位”教学法的运用.中国地质教育,1999(1).
[3]张新科.换位思考小议.领导,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