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3 04:01: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管理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黑龙江教育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8980

国内刊号:23-1145/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01.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32-01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三、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3)

高效性原则要求教育领域要投入充足的资金,提供完备的设施以培育更多的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能为社会进步带来福利的高技术人才,以创造更丰硕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建设更多的科技研发基地,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率。高效性原则是教育管理原则的首要原则,是教育管理所期待达到的直接性的结果。秉持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要处理好两对效益的关系:一是社会效益与精神效益的关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育人,最终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长远意义是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谋利的人。因此,正确的育人,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另外,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设备的配置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与学生的身心需要,学生的真正需求相符合。二是要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的辩证关系。近期效益是现在效益,其优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现,是为更多人所重视与追逐的,相对的长期效益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呈现,往往被人们忽视。在教育管理领域,把当前的任务做好,投入的资金能够保证近期效益的获得固然重要,但更应该考虑长期效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育设施的配备要能适应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基于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就应该在整体规划的指导思路下进行。整体规划是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综合与分析辩证思维的阐释,即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管理者的职责,划分为各个科学的部分;管理者要及时沟通和交换意见,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整合。此原则的具体应用是,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为中心,在充分考虑影响该价值获得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协调组织好各方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运行。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并非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拓展,也不是集体主义精神主导下的民主,而是注重每一学生个体,侧重每个学生个体价值的发挥与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强调“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首先,课堂教学要体现民主,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多机会、更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课堂中只起辅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民主,要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教师还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最后,校方要进行民主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教师。要尊重教师能力的培养,通过定时开展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通过制定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为教师创造更多自我培养的空间,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技能。

四、动态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篇(4)

1.对教育管理进行准确定位

(1)确立目标。一所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而定,确保目标定位与办学理念切实相符。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当前,许多初中学校也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自身办学特点的角度出发,与自身师资力量相结合,将教育管理水平带动到一个新的层面。

(2)目标定位依据。初中学校所面向的学生年龄层约在12~16岁之间,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特性而言,学生基本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的办学理念便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性影响,也意味着学校在树立办学理念时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不同的学校所具有的师资力量与硬件资源也各不相同,在确定目标定位依据时,应充分以客观的眼光对自身资源进行准确评判,并在这依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2.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相互结合

(1)规范岗位设置。校方应充分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良好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如可采用以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成立相应的校园纪律管理小组、校园卫生管理小组等组织岗位,并将学生指派于校门口、操场、教室等处进行监督管理,对校内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家校交流。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德育指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因此,要使德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连理,实施将学生在校动态向家长进行准确汇报,并提醒家长做好离校后的指导工作,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稳定提升。

(3)实现劳逸结合。基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性,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明显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以劳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适当放松身心,在课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校运动会或学习雷锋送爱心等活动,在获得放松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

(1)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当前,师资队伍的优良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作为对学生具有重要引导意义的群体,教师更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修养,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教学关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不断加强与外校师资队伍之间的有效交流,为教师创造出更大的经验交流平台,实现全体师资质量的稳定提升。

(2)开展多方评价。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以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现今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展全文位评价,以学生、家长、校长等多个不同角度分别对教师进行评价。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自身职业道德的影响,学校的激励制度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建立起必要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便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晋职机会及工资福利等因素相互结合,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如出现班级总体成绩平衡的情况,应严格根据公平、公共的原则正确处理关于学生流转或分班等工作,通过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考查。

结束语

篇(5)

 

1 中专类艺术学生的特点

 

1.1 生源方面

 

中专学校大多数是招收中学或小学的艺术特长生,因此,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但对于某一方面的艺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或天赋。中专学校艺术学生分为几种类型:有些学生是从小酷爱某类艺术,通过长期的辅导和参加专业班学习才考入中专,专业基础较为扎实;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中考各科成绩较差,通过突击式地艺术辅导,通过了艺术考试科目才考进来的,这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都较差,形成了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的局面。面对这两种情况,学校的教育管理也就需要差别对待了。

 

1.2 思想方面

 

艺术中专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未满的阶段,思想比较活跃,情绪波动较大,考虑问题不够实际,因此,他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从实际出发,在做事的时候又知行不合一,常常出现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不协调的情况。还有些中专学生喜欢浪漫色彩,又因为艺术类学生常常涉及娱乐场所,容易受到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在思想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1.3 文化素质方面

 

艺术类中专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一般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也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孩子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都比较重视,因此很多学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此背景下,中专学生文化素质就显得更为低下。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只要某一方面的能力即可,对于普通的文化知识要求较低,使得艺术类学生来源广泛,文化水平层次不一,思想素质层次不一,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4 心理特点方面

 

艺术类中专生仍然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阶段,通常被说成“青春期未完成期”。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够稳定也不够成熟,但是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情,自我表现欲望较强,也较为冲动。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中专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自律性不强、承受压力能力弱、较为敏感,对父母和社会都比较依赖。此外,社会中的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对于他们的心智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如何加强艺术类中专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2.1 因势利导,及时引导

 

对于艺术类中专学生要理解和宽容他们,因势利导,在专业教学方面加大教育,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专业学习中得到教育,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很多艺术类中专学生表现欲比较强,经常对周围的事物表示很不屑的样子,从而让别人认为自己脱俗。其实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管不住自己,或者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已。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些行为,从他们喜欢的专业学习中下功夫,注意引导方式。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专业学习中注意思想素质教育,将教育融入教学中来。例如,通过艺术教育、故事教育等方式进行课堂教育。其次,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参加社会实践、外出观摩、写生、演出、讲座等。只有将学生的学风充分搞活起来,才能带动专业学科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艺术学校的学习氛围。

 

2.2 依法治校,按规律办事

 

俗话说:“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对艺术类中专学生进行教育,要发挥校规校矩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行为举止做一个约束。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习惯、思想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定,并积极发挥教师和领导带头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积极遵守校规校矩。其次,学校要建立惩罚和奖励将配套的制度,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对违规行为进行适当惩罚,对优秀行为进行奖励,能促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和惩罚要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入手,将学生的自制力潜能发挥出来。

 

2.3 人性化管理,以情治校

 

艺术类中专学生的管理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进行教育。在校规校矩的制定中,学校要体现人性化,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彰显人性化。古人有一日三省自身,学校教育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内省作用,将校规校矩和思想素质内化到学生心中去。首先,学校对于校规校矩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人性化,对学生的要求和惩罚要合乎情理。其次,教师可以发挥艺术学科特点进行教育,及时沟通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沟通和交流中实现情感交流。最后,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可生硬说教,更不可强制要求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作者:王继瑞

篇(6)

艺术生更多注重感性,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艺术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榜样示范的引导作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榜样示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高校艺术生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管理模式

据统计,人们工作、学习的好坏并非全由智力因素所决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性的高低,而积极性的高低是由动机所推动,动机是由人们需要所引起的,所以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动力。人们的需要不外乎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无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应用激励原理,实施榜样示范的带头作用。管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绩效=能力*激励。激励政策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在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榜样示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采取鼓励、表扬等正面手段,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信任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关系和谐,同舟共济,从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达到不断前进的目的。

三、榜样示范的内容要求

1.先进、真实、具有代表性。榜样是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者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就必须使人们有模仿的自信心。榜样最好就生活在学生的身边,在宣扬榜样的同时,不要一味的拔高,要让学生觉得榜样与自己的距离很近,榜样能做到的,我也一样能够做到。

2.身边事,具有广泛的民主性。选树典型时,要到学生中广泛听取意见,让学生推举、评判和总结。这样竖立起来的榜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和信服,真正做到“墙内开花,墙里墙外都飘香”。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问题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