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防汛减灾工作经验
时间:2023-02-27 11:20: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防汛减灾工作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天,主要任务是研究当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面临的防汛形势,安排部署下步防汛工作。这次会议是进入汛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一次防汛工作的部署会,又是一次防汛工作的推进会,同时也是区防汛防旱指挥部调整后的第一次会议,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对照各自职能,专题研究、专题分析,落实责任、强化检查,切实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下面,结合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汇报发言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防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防汛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积极构建灾害应急防御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去年,发生了两次洪灾,在重大洪灾面前,全区上下思想高度重视,区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区乡村三级联动,前期各项防范准备充分,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到位,全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灾后恢复重建有序开展。总结抗洪救灾工作经验,主要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汛前防范到位、应急演练到位、人员责任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等“五个到位”。
今年以来,区级各相关部门按照全区防汛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动员,精心组织,明确防汛工作责任,深入开展防汛大检查,狠抓基层防汛体系建设,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各项防汛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安全度汛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气象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的突发、多发、并发趋势不断增强,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趋势突出,防汛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雨量正常略偏多,其中月偏多成,今年月降雨量只有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毫米)少毫米,汛期可能会出现明显降雨集中期,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二)防汛隐患点多面广。主要表现为:一是河道防洪能力不强。境内有省级河道条、县级河道条。省级河道在境内长度为公里,其中二十年一遇的堤防只有公里,其余均为十年一遇及以下标准;县级河道在境内长度公里,仅有防洪堤公里(包括左右岸),其中二十年一遇标准公里、十年一遇标准公里,其余均为五年一遇及以下标准;县级以下河道总长公里,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部分河道废矿渣、废砂石堵塞比较严重,行洪困难。二是部分小水电站安全隐患大。经检查,镇电站没有完全整改到位,上的等电站上下游防洪堤标准低,对河道行洪有较大影响。三是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难以防范。有平方公里以上、有人居住的小流域条,共涉及个自然村万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其中滑坡处、崩塌处、泥石流处、地面塌陷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户人。一旦连续下雨或突发暴雨,极易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四是城区汛期排水不畅。城区五十年一遇标准防洪堤只有公里,城市排涝系统不完善,高水位时洪水容易倒灌,特别是铁路南侧排渠、路与东迹大道交汇处西侧地段,容易积水成涝。五是山塘水库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全区座山塘(其中塘座)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质量差,平时养护又不到位,有座需要除险加固。
(三)防汛能力亟需提升。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基层防汛体系建设不够重视,防汛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防汛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防汛物资、装备、队伍等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基层防汛长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村两委换届,新调整班子对防汛工作重要性认识存在不到位现象,防汛经验不足,对面上防汛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部分乡镇和区防指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有不少已经调整,防汛意识和业务能力还需增强。人员要抓紧调整并培训到岗到位。
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防汛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全面排查隐患,全面落实责任,全面加强防范,确保安全度汛。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全面落实防汛各项工作措施
今年防汛工作要以小(二)型以上水库不垮坝、标准洪水内堤防不决口、不发生防汛责任事故“三个不”为目标,抓住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突出“防汛大检查、隐患大整改、应急大演练、能力大提升”,不断完善责任体系、预案体系、指挥体系、抢险保障体系“四大体系”,进一步健全会商机制、督导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信息机制“四项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开展防汛大检查。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汛情变化,全面开展防汛工作大检查,要注重动态排查,突出对小(二)型以上水库、重点山塘、水电站、堤防等重要水利工程和河道、地质灾害隐患点、江心砂洲等的检查,不留盲区、不留隐忧、不留死角,确保灾害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点要进行分类梳理,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和方案。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安全隐患点进行复查。
(二)加强隐患大整改。对排查出的各项安全隐患,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确保发现一处、整改一处、放心一处。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整改重点:一是突出河道废碴清理。深化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清理衢江以及芝溪、、上山溪等河道上的废碴,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区纪委(监察局)、法院、检察院要及时介入,严肃查处河道内滥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对无证采砂点坚决予以取缔,对批准的采砂点要规范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横路办事处上山溪毛家村段和横路村段的重点巡查,汛期严禁在河道上堆放砂石。二是突出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坚持预防为先、避让为主,督促小流域预警员、地质灾害预警员按要求到岗到位。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条小流域,要加强水情、雨情的监测和预警,落实撤离路线和临时避险场所,一旦出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要对条小流域、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座塘等涉及区域进行深入排查,列出重点行政村、重点自然村、重点农户,区防指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应对方案。三是突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山塘,根据隐患程度不同,制定除险加固五年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四是突出城市防洪安全隐患整改。要抓紧完善城区内涝抢险预案,加强城区地下设施防洪安全的检查和指导,对城区主次干道的雨污水管道进行清淤整治,确保低洼地带排水通畅;要加快樟潭防洪工程和霞飞路以西片区污雨水管网建设。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本月底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消除隐患。对条件不具备、难以立即整改到位的,必须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三)组织应急大演练。要以山区小流域、水库下游和江心砂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类防汛应急预案,着力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5月中旬前,每个乡镇都要组织开展防汛预案大演练,以演练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使群众会用、能用、善用预案。同时,要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预案,确保一旦出现险情,预案用得上、见成效。
(四)强化能力大提升。要注重人员、物资保障和基层防汛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汛能力和防汛工作水平。区民政、水利、粮食、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加强防汛物资储备,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添置麻袋、照明设备、编织袋、帐篷等防汛物资,检修完善通讯、照明和电力供应设施。各乡镇要确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要加强区级防汛专业小分队建设,模拟实战开展抢险训练,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应急抢险能力。要整合力量,严格考核,切实发挥水利员、国土员、巡查员、预警员、值班员、应急抢险员等“六大员”在防汛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进一步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防汛工作整体合力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绝不能有半点疏忽。各防指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既要服从区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又要根据实际,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防汛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要强化领导。区防汛防旱指挥部要切实做好综合、指挥、协调、检查工作,密切监视汛情动态,及时预警信息,督促防汛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汛期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防汛工作,及时解决防汛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区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分片联系乡镇(街道)和重点隐患工程整改制度,形成齐抓共管、联动互动的工作格局。要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形成区、乡、村多级指挥网络,为防汛抢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要强化责任。要进一步细化区防指成员单位、乡镇(街道)、村的职责,明确水利员、国土员、巡查员、预警员、值班员、应急抢险员等“六大员”的责任。区水利局、建设局要加强在建工程管理,主动加强同有关方面的联系,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党委、政府提供系统科学的决策依据;区财政局要负责防汛抢险资金的筹集和调度;区交通局要搞好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做好安全转移所需车辆、船舶的调配;区民政局要作好救灾准备工作,做好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区国土局要组织好对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测报、预防和治理;区卫生局要负责灾区疾病的防治准备,防止疫病流行。
(三)要强化督查。要加强防汛工作督查,及时掌握防汛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特别要加强对值班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值班人员到点、到岗、到位。要严格责任追究,哪一级出了问题追究到哪一级,哪个部门出了问题追究到哪个部门。汛期要严格执行小时值班制,要求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防指成员、水利员、国土员等要保证通讯小时畅通,确需外出的要按规定实行请假制度。
(一)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管理能力明显加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县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专业机构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建立了处置突出问题及等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全县初步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县应急办配备了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及电脑等办公设备。同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联络员制度,确保了信息畅通,加强了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能力,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效率。
(二)应急宣传培训加强,认识水平极大提高。为了牢固树立“突发事件无小事”的意识和应急责任意识,年初县政府下发了《县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后,我县立即将其纳入“五五”普法宣传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县电视台的《法制之窗》栏目将《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县政府办还组织编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手册》4万册,极大地普及推广了应急管理知识,帮助广大公众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了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氛围。学习宣传活动开展以来,我县人人皆知、人人皆学、人人皆懂,确保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全面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预案体系形成,预案管理逐步规范。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安排部署,年县政府办组织各乡镇、各部门编制了各类应急预案,年又重新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8件专项预案已开始执行;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也编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法律、法规预案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县即将出台《县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将进一步规范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管理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目前,已开始着手修编各类应急预案,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全县各类应急预案修编任务。
(四)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我县有基干民兵3500人和抢险队125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主要承担抢险任务;在县应急办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按全县人口的2‰组建抗洪抢险、消防特勤、防震减灾、非煤矿山、医疗救护、治安巡逻、道路、供电、通信抢修等九种应急专业队伍1254人,编制为连、排、班。结合业务开展训练,培训骨干,提高素质,参与防灾。紧急时在此基础上由组建单位按全县人口6‰的比例进行扩编增到3763人,主要任务是消除灾害导致后果。在今年国庆期间,县公安局组建120人治安巡逻队在县城主要街道昼夜巡逻、各乡镇、各部门也加强国庆安保执勤、组建应急队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团县委组织150人的志愿者加入国庆安保执勤工作。
(五)整合各类应急资源,物资储备基本保障。县民政、经贸等部门加大了米面油、蔬菜、被褥等生活应急物资储备;卫生部门也加大了药品应急物资储备;电信部门购置了移动通信车,全县初步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及通信医疗基本保障体系。
(六)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易发区自然灾害种类以及危害性、影响程度等基本情况;清楚了事故灾难隐患及源头,明确易发种类和数量,建立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事故灾难档案库,建立了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了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
(七)预警监测能力增强,突发事件逐年减少。我县加大了在气象、地震、水质、防汛抗旱、医疗救治、交通事故、社会突发事件等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上的投入,预警监测能力有所增强,突发事件逐年减少。如气象局在我县各部门、各乡镇的醒目地方安装天气预报电子显示屏,有效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八)规划应急体系建设,增强预防处置能力。为确保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我县应急办起草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做了修改,待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九)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完善应急预案。近年来,我县应急办先后组织了尧柏水泥厂、田家炳中学、城关中学、华西大学、县医院电梯特种设备等10多次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增强了预案科学性、合理性,提高了我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但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合理。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及职能划分尚待进一步明确。各指挥中心之间存在信息滞缓和机制壁垒,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转枢纽中心。应急处置与日常管理脱节、应急力量分散,工作经验匮乏。
(二)信息和预警滞后。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子不清,对事件的暴发频率、影响程度、危害性以及善后工作等具体情况缺乏科学判断和评估。一些领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布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早期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亟待加强。
(三)应急力量较薄弱。由于应急管理投入较少,各类专业应急队伍人数占全县人口总量的比重过低,一些高技术应急装备的储备尚处空白,大型和特种装备严重缺乏,物资储备品种及数量偏少,急需构建完善应急力量保障机制。
三、准备实施的一批应急管理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规划的支撑和细化,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是我县未来几年期间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应急指挥、通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功能完善、联动有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国家和省市级应急平台的对接。为各乡镇、部门安装应用软件系统,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实现县乡互通互联,为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等预防处置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县政府要配置移动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车及车载移动通讯指挥系统,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传递。
(二)预警信息平台建设项目。依托气象、地震、卫生、安监、防汛抗旱等业务系统和预警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建设手机接收子系统、电视预警制做子系统、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子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盖率。
(三)生命线工程监测项目。加强输气、输水管涵(渠)的适时监控,科学布局监控网点。在县一水厂、二水厂分别建设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相关设备,实现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动态监测,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四)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项目。以公安、消防现有抢险救灾队伍为基础,建立一支陆地搜寻与救护队。依托尧柏水泥厂建立非煤矿山专业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依托西蓝天然气公司建立县级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泄漏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五)建设避难场所。在县城5个社区人口密集区建设5个避难场所。
四、下一步应急管理工作措施
(一)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要继续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培训工作,力求使《突发事件应对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计划用一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县公务员和企事业领导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队伍进行应急演练和救护培训,进一步明确责任意识,加强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统筹考虑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突发事件易发行业的应急能力建设,注重区域布置,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三)优化机制、明确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理顺机制,促进各乡镇、各部门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竭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共享。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着力完善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预案体系及应急力量储备等工作,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关键词: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发展趋势
1.德州市水利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在水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中,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水利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水利建设、管理与运行实践,开展针对性研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过去五年中,全市水利系统重视水利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水利科研,共获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和推广奖3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涉及基本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方面。免费论文。比如先后研究引进推广微灌、喷灌、低压管道灌溉、射频卡供水、用水决策系统、单井出水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数百项,为全市水利事业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免费论文。
1.1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
我市结合重点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开展了“低水泥掺量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土工合成材料在抗冻型渠道防渗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攻关课题,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及节水灌溉等水利重点任务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微灌技术、水田高效节水与精量灌溉、末级渠系结构物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成果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市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水利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开展水库、灌区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及部分工程的施工,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同时还加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国内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成功
积极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研讨会、新型水泵水力模型研究成果推介会、水利勘测设计行业新技术应用交流会等,邀请相关专业的建设单位、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交流平台,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已在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1.3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管理,健全并强化各项制度,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线,把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把水利发展的需求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好的成绩,
2.德州市科技兴水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2.1统筹规划健全,战略实施机制完善
德州市对市县两级分别建立了水利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站),重点乡镇建立了以水利站为依托的水利科技推广站,村建立科技服务队,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科技网络。对技术职务实行竞争聘任,对技术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使能者上、庸者下。
2.2具有战略实施的科技人才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紧密围绕节水、节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治水思路,坚持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应用。免费论文。推进水利科技进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自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次,共计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人,目前全市水利系统有科技人员20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5人,工程师296人,具有丰富的水利工作经验,较高的业务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
2.3具有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发展战略是21世纪水利工作的总目标。实现这一总目标 ,除了政策、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外 ,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聚集乃至其潜力的最佳发挥将是十分重要的。
3.德州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科技思想观念与新时期水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确立,水利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尚未全面落实,水利科技工作的地位不够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水平的意识不够强烈。
3.2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水利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科研低水平重复、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脱节等现象还比较突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3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够协调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经济的大形势中如何正确面对外部冲击,借助外部力量进而提高我市水利工程施工、勘察设计、节水等技术的科技水平,以及水务产品的技术准入等都是今后我们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3.4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大
水利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水利技术市场机制还未形成,水利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科研与效益脱节、成果与转化脱节等问题还依然存在,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高。
4.今后工作的建议
4.1水利科技工作必须走大科技路子
随着国家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仅靠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水利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水利科技工作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渠道相结合,实行项目带动科技战略,在项目中解决科技投入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解决水利生产实际问题。
4.2大力发展科技项目,为水利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利科研项目要围绕新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事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与生态、防灾减灾、农业节水等,特别是要围绕我市即将开工或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十百千”平原水库工程、人畜吃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等,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争取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建设水平一流、质量一流的重点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4.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水利发展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水利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确保水利加快科学发展。
4.4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关系当前影响长远、体现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5强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治理、节约和保护。开展取用水权初始分配,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符合安徽实际的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4.6尽快建立水利科技咨询服务技术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市场,并让他们在水利项目评估论证、职称评定、资质认定、科技成果与事故的鉴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研究建立水利决策(工作、项目)科技先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机制和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的先导作用,发挥好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作用。
4.7建立水利科技激励约束机制是新时期推进水利科技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利科技管理部门职能难以行使和发挥的形势下,在制定规划和相关办法积极管理的前提下,建立科技激励约束机制,把科技工作的奖励考评与科技工作人员、行政领导的工作实绩考评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推进水利科技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