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业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县新增创业基地1.8万平方米,创业培训人数700人次,新增各类企业130个,新增个体户260个,新增就业人员2500余人。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创办养殖企业98家,创办农家乐56家。全县回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其中,以镇村创办的水产养殖规模最大,年产值达0.5亿元,吸纳400余人就业。
二、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是制约全民创业的重要因素。资金短缺是企业和创业人员反映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打工的原始积累对于创办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新办企业没有财产抵押,贷款困难,资金周转困难常使企业陷入起步容易运转难的尴尬境地,步入正轨的企业也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许多回乡创业人员有一腔创业的热情,却因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华。融资难、贷款难成了影响全民创业的最大问题。
2、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创业发展。我县大多微小企业都是在乡镇创业,而乡镇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不通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电气使用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加之乡镇创办的多是养殖企业,规模小、分布散,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家庭创业的落后模式。
3、缺乏创业氛围。相当一部分群众创业只满足于混日子、谋生计,创大业、干大事的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创业者沉湎安逸,小进则满,小富则安,习惯于守摊子,不愿放开手脚大胆干。在创业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不广,交流少,也制约着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较多想创业人员在投身创业之前,对市场把握不准,信息了解不多,创业方向不明,不知怎么干、干什么。在服务方面,主要表现在,行政审批程序繁琐,手续复杂;创业环境不优,使得创业者在投身创业之前忧心忡忡、犹豫不决。
三、创业主体对政策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创业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完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财政适当给予贴息。利用农村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商标注册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融资,在资金短缺时能快速贷款。
2、在办证程序上开辟“绿色通道”,尽量简化手续,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3、在一些税费上实行减免收费。
4、对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实施社保补贴,让创业者放手干、大胆干,无后顾之忧。
5、搞好信息咨询服务,积极为创业者提供相关的创业信息服务,为创业者指路引航。
四、几点建议
1、强化资金扶持,简化贷款手续。我县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申请贷款手续繁琐,需要公职人员担保,建议简化贷款手续,以已有固定资产做担保。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县级相关部门对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大力完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集中发展、规模发展,共享设施,节约成本。
青年已经成为公益创业的主力军,中国青年公益的创业环境和公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牵动人心。已经走入第五个年头的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了2014年度的青年公益创业成果,并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公益创业者盼资金支持。
1.在校大学生最活跃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10家公益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根据对国内144名公益创业青年的调查问卷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首部公益创业报告。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
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认为,这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
邓汉慧表示,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激情来源于社会责任,她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中。邓汉慧指出,社会企业面临几大困境:一是资金的延续性;二是因为收入低,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问题,公益创业的模式还需创新。
2.期盼政策关注+资金支持
公益创业者期盼着政策的关注和资金的支持。公益组织获得资金的一个渠道是政府采购。可是公共关系建立、产品招标都挺麻烦的。我们的产品明明很好,就中不上标,没有办法。曹军在会讨论环节说。曹军是一位视障者,卖掉房子创业,研制出一款能让手机说话的应用技术。
(一)创业动因
“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 “获得更多财富” 是XX届大学 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 在8 个创业动因选项中, 选择 “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 的比例最高, 占35.5%; 其次是 “获得更多财 富”, 占22.0%; 选择 “挑战自我” 的占14.3%; 选择 “兴趣所在” 的占10.3%; 而选择 “找不到工作”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受创 业政策或创业服务吸引” 的所占比重较低, 分别为6.1%、 4.5%、 1.5%。 与XX 届毕业生相比, XX 届毕业生选择 “找不到工作” “挑战自我”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创业动因的比例有所上升。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是 “个人兴趣” 和 “市场需求”, 而对 “风险收益” 和 “政策优惠与扶持” 的考虑较少。 具体来看, 根据 “个人兴趣” 选择创业行业的占 30.4%, 根据 “市场需求” 的占22.6%, 根据 “所学专业” 的占 12.7%, 根据 “行业准入门槛” 的占6.9%, 而根据 “资金规模” “风险收益” “政策优惠与扶持” 选择创业行业的则分别占4.7%、 4.1%、 3.0%。 与XX 届相比,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 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为 “个人兴趣” “资金规模” “政策优惠与扶持” 的比例有所上升, 分别上升了2.6 个、 0.7 个、 0.4 个百分点; 选择 “市场需求” “所学专业” “行业准入门槛” “风险收益” 的比 例都出现了下降, 分别下降了1.1 个、 3.0 个、 0.8 个、 1.6 个百分点。
(二)创业困难
“资金短缺” 是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而生活和商务条件不理想及税费负担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障碍。 在XX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中, 选择频次居首位的是 “资金短缺”, 占 61.9%; 其次是 “市场营销不够” (30.5%)、 “自身素质能力不足” (25.5%)、 “创业支持服务不够” (24.3%)、 “创业团队不理想” (23.4%)、 “内部管理不善” (17.3%)、 “产品缺乏竞争力” (15.2%) 等内部因素; 而 “税费过 重”、 “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 和 “商务活动条件不理想” 等外部因 素仅分别占9.3%、6.3%和5.8%。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面临的 “产品缺乏竞 争力” “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 “税费过重” “资金短缺” “商务活动 条件不理想” 的困难程度加大, 其选择占比分别提升了2.5个、 1.4 个、1.1个、1.0个、0.7个百分点; 而在 “市场营销不够” “创业支 持服务不够” “自身素质能力不足” 等方面的困难减轻, 其选择占比 分别下降了6.9个、2.1个、1.6个百分点 。
二、大学生创业分布
(一)创业区域分布
在被调查的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在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和 “泛渤海区域” 创业, 在 “西部区域” 和 “泛东北区域” 创业的人则较少。 具体而言, “泛长江三 角洲区域” (29.0%) 是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地的首要选择, 其他地区依次是 “泛渤海区域” (20.4%)、 “泛珠江三角洲区 域” (16.7%)、 “西南区域” (13.6%)、 “中原区域” (8.7%)、 “陕甘宁青区域” (5.0%)、 “泛东北区域” (3.8%)、 “西部区 域” (2.8%)。 与XX届相比, 聚集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较多的前三个 区域和排名均发生了变化。 从 XX 届的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27.8%)、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21.6%)、 “中原区域” (17.3%) 变为XX届的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29.0%)、 “泛渤海区域” (20.4%)、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16.7%)。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由XX届的第二位上升为XX届的第一位, 提高了 7.4个百分点; “泛渤海区域” 由XX 届的第五位上升为XX 届 的第二位, 提高了7.7 个百分点;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由XX 届的第一位下降为XX 届的第三位, 下降了11.1 个百分点; “中 原区域” 由XX届的第三位下降为XX 届的第五位, 下降了8.6 个百分点。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加剧态势, 在8个经济区域中, 第一位的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29.0%) 与第五位的 “中原区域” (8.7%) 相差20.3 个百分点, 而XX 届处于 第一位的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27.8%) 与处于第五位的 “泛渤海 区域” (12.7%) 相差15.1个百分点。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来自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泛渤海区域” “西南区域”, 而来自 “陕甘宁青区域” “泛东北区 域” 和 “西部区域” 的较少。 具体而言,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 者来自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的占29.7%; 来自 “泛渤海区域” 的占20.6%; 来自 “西南区域” 的占14.4%; 来自 “陕甘宁青区域” “泛东北区域” 和 “西部区域” 的较少, 分别占 5.5%、 4.2%和2.4%。 与XX届相比,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户籍区域分布总 体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 来自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和 “泛渤海区 域” 的创业者占比明显上升, 而来自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和 “中 原区域” 的创业者占比则明显下降。 其中, XX届来自 “泛长江三 角洲区域” 的创业者比XX 届上升了7.2 个百分点, “泛渤海区 域” 上升了5.7个百分点; XX届来自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的创业者比XX届下降了7.2个百分点, “中原区域” 下降了10.3个百 分点。
(二)创业地点分布
户籍所在地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选的创业地点。 被调查对象中, 选择 “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 的占44.6%, “在户籍地 也是毕业地创业” 的占22.9%, “在非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 的占20.0%, “在毕业地非户籍地创业” 的占12.6%。 因此, “在户籍地 创业” 的大学生占67.5%, “在毕业院校所在地创业” 的大学生占 35.5%。 由此可以看出, 熟悉和了解环境是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的重 要因素。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 “在户籍地 (非毕业地) 创业” 的倾向有明显上升。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 “在户籍地 (非毕业地) 创业” 的比例增加了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户籍地和毕业地同为创业地” “在非户籍地创业” 的比例比XX届 均有所下降。 “直辖市” 和 “副省级城市” 是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 创业地比较集中的选择地点。 在被调查对象中, 在4 个“直辖市” 创业的占11.1%, 在15 个 “副省级城市” 创业的占20.1%, 其余 68.8%的人则分散在其他230多个大中小城市创业。 与XX 届相比,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到 “其他城市 创业” 的倾向有所上升。 XX 届大学生创业者在 “直辖市” “副 省级城市” 之外的 “其他城市” 创业的比例提高了6.1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在 “直辖市” 创业的比例比 XX 届提高了 2 个百 分点。
(三)创业时间分布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创业时间主要集中在毕业当年和毕业次年。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间在XX年即毕业当 年的最多, 占57.8%; 其次是XX年即毕业次年, 占20.2%; 再次 是XX年即毕业前一年, 占13.6%。 与XX届相比, 各时段首次创 业人员的分布基本一致, XX 届大学毕业生当年创业的规模有所增大。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支持
(一)创业资金来源
XX届大学生创业者初次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 “亲友投资” 和 “个人积蓄”, “风险投资” 和 “天使投资” 在大学生创业筹资方面 发挥的作用较小。 在接受调查的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选择 创业资金主要来自 “亲友投资” 的比例最高, 占51.6%; 其次是 “个人积蓄”, 占46.3%; 其他选择比例均较低, 其中, 选择 “银行 贷款” 的占8.1%, 选择 “信用卡透支” 的占7.0%, 选择 “民间借 贷” 的占6.9%, 选择 “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 的占 3.5%, 选择 “天使投资” 和 “风险投资” 的分别占0.8%和0.6%。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资金来源的总分布格 局未发生变化, 但个别资金来源的占比略有调整。 例如, 选择 “亲 友投资” 的比例下降了3.1 个百分点, 选择 “个人积蓄” 的比例下 降了1.4个百分点。 同时, 选择 “银行贷款” 的上升了1.2 个百分点, 选择 “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 的上升了1.4 个百 分点, 选择 “信用卡透支” 的上升了0.1 个百分点, 选择 “民间借 贷” 的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大学生创业的筹 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市场和政府支持力量出现了提升迹象。
(二)创业员工来源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员工有多种来源渠道, 其中, 员 工主要是 “同学” 的占比最大, 是 “亲友” 和 “未聘用员工” 的占 比分列第二位、 第三位。 具体而言,27.1%的创业者在初次创业时聘 用 “同学” 为员工,20.0%的人聘用 “亲友”,19.5%的人 “未聘用 员工”,17.7%的人通过 “公开招聘” 的方式聘用员工, 7.9%的人 通过 “熟人介绍” 聘用员工。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 “亲友” 的比例 有大幅提高, 增加了4.8个百分点。 而选择 “同学” “未聘用员工” “公开招聘” “熟人介绍” 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创业平台与载体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仅有不到两成的大 学毕业生创业者在 “创业孵化器” “大学科技园” “大学生创业园” “产业园区” 等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 具体而言, 在各类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15.4%, 其中7.2%在 “大学 生创业园” 中创业, 4.1%在 “产业园区” 中创业, 3.1%在 “创业 孵化器” 中创业,1.0%在 “大学科技园” 中创业。 而高达84.7%的 大学生在这些载体之外实现初次创业。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 “大学生创业园” 中创业的比例有明显提高, 提高了2.5 个百分点。 这说明 “大学生创业园” 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 其促进大学生 创业的作用正在显现。
四、大学生创业质量
(一)创业组织形式
接受调查的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采取 “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创业, 创办公司的所占比例较小。 其中选择 “个体工商户” 的占48.5%; 创办 “合伙企业” 和 “有限责任公司” 的, 分别占 16.3%和15.4%; 而创办 “独资企业” 和 “股份有限公司” 的所占 比例较小, 分别为4.1%和3.2%。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种组织形式的占比 分布在整体上维持不变, 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 选择 “个体工 商户” 的占比上升了3.8 个百分点, 选择创办 “独资企业” 的比重 上升了1.2个百分点; 而选择创办 “有限责任公司” 的比重则下降 了1.9个百分点, 选择创办 “合伙企业” 的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
(二)创业资金与员工规模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有半数左右的初次创业注册资金在 “5 万元及以下”, 注册资金在 “501 万元及以上” 的创业者规模较小。 注册资金在 “5 万元及以下” 的占50.1%; 注册资金为 “6万~10万元” 和 “11万~50万元” 的, 分别占22.9% 和15.5%; 而注册资金在 “101 万元及以上” 的占比很小, 仅为5.1%。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类规模的注册资金总体排名分布没有变化, 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 选择注册资金在 “5万元及以下” 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8 个百分点; 选择 “6 万~10 万元” 的人员比例明显增加, 增加了3.3 个百分点; 选择 “51 万元 及以上” 的人员占比总体上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中, 选择 “51 万~100万元” 的下降了2.7个百分点, 但选择 “101万~500万元” 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超过七成的创业者聘用员工的规模为 “1~10人”, 在 “11人以上” 的创业者数量不多。 具体而 言, 在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创业当年, 员工规模为 “1~10人” 的占76.7%,“11~20人” 的占13.5%,“21人及以上” 的占9.1%。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拥有员工的规模从整体上看略有增加。 员工数量在 “1~10 人” 的比XX 届下降了2.6 个百分点, 但与此相反, 员工在 “11~20人” “21~50 人” 的创业 者占比则均比XX届的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三)创业稳定性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接近七成是初次创业者, 具有 “第三次及以上” 创业经历的创业者较少。 具体而言, 属于 “首次” 创业的占68.1%; “第二次” 创业的占15.6%; 属于 “第三次及以上” 的创业者占3.4%; “没有创业” 的占12.8%。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属于 “首次” 创业的 比例明显下降, 下降了6.4 个百分点, 而 “第二次” 创业和 “第三 次及以上” 创业的分别增加了2.5个和0.2个百分点。 同时, “没有 创业” 的人员占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对 “没有创业” 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来说, 其主要去向 是 “到其他机构就职” 或 “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选择 “继续上学” 或 “暂时休息” 的人比例不高。 有45.4%的创业者在接受调查时已 经 “到其他机构就职”; “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寻找就职单位” 的 分别占14.8%、 10.2%; “同时在寻找创业机会和就职单位” 的占 18.5%; 选择 “暂时休息” 和 “继续上学” 的均占2.8%。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 “没有创业” 者各种选择的 排名分布基本没有变化, 具体占比数量则有一定变化。 选择 “到其 他机构就职” 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的 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同时, “寻找就职单位” 和 “暂时休息” 的比 例则分别提高了2.0个和1.4个百分点。
(四)创业盈利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有超过七成的人创 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在 “50万元及以下”。 具体来看, 营业收入在 “50 万元及以下” 的占73.4%, 在 “51万~100万元” 的占12.2%, 在 “101万~500万元” 的占10.2%, 在 “501万元以上” 的占4.2%。 与XX届相比, 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毕业当年营业收入 在 “51万~100 万元” 的占比提高了6.9 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在 “50万元及以下” 的占比下降了3.8 个百分点; 同时, “101 万~ 500万元” 和 “501万元以上” 的占比分别下降了0.3 个和3.8 个 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有超过半数的人毕 业当年处于少量盈利状态。 具体而言, 在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 中, “有少量盈利” 的占54.7%, “盈亏持平” 的占13.9%, “利润 丰厚” 的占 17.5%, 而 “有些亏损” 和 “亏损较大” 的分别占 8.8%和5.1%。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处于亏损状态的占13.9%, 比XX 届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处于 “盈亏持平” 状态的比XX届减少了 7.4个百分点; 处于盈利状态的比 XX 届增加了 4.8 个百分点。
五、大学生创业知识来源和培训需求
(一)创业知识来源
在接受调查的XX 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首次创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 “创业实践” “实习与兼职活动” “家庭成员、 同学或朋友的介绍” 获得的, 而通过各类创业教育或培训获得创业知识的比例较少。 具体来看, 选择通过 “创业实践” 获得创业知识的 占40.0%, 通过 “实习与兼职活动” 获得的占37.8%, 通过 “家 庭成员、 同学或朋友的介绍” 获得的占30.3%; 而选择通过 “大 学课堂授课” “社会宣传” “学校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 “社会培 训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 “媒体创业教育与培训” “政府举办的创 业培训” 获得的占比都较少, 分别为 15.2%、 7.7%、 7.6%、 5.5%、 4.1%、 2.8%。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知识的获得 来源在分布格局上没有变化, 但具体占比份额有一定的变化。 通过 “创业实践” “实习与兼职活动” “社会宣传” 等获得创业知识的人员占比有所下降, 而通过 “家庭成员、 同学或朋友的介绍” “学校创 业模 拟 或 推 广 活 动” 等 获 得 创 业 知 识 的 人 员 占 比 有 所 上 升。
(二)创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 最需要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是 “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 对 “创业案例分析” “创业课题教育” 等其他方式的需求较小。 具体而言, 选择 “创业实践训 练或模拟” 的人员占比为42.2%, 选择 “创业案例分析” 的人员占 比为15.0%, 选择 “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 和 “创业者 创业课程教育” 的人员占比均为11.5%。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具体来看,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 “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 的需求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对 “创业案例分析” 的需求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对 “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 “创业者创业课程教育” 的需求分别提高了0.5个和1.6个百分点。 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 比较重要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是 “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 “财税金融知识” “企业管理 知识与技术” “创业能力开发”。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 “市场营销知识与 技术” “财税金融知识” “创业能力开发” “法律与政策” 等在学校 创业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而对其他要素在学校创业 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均有所下降。 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 “市场营销知识与技 术” “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 “法律与政策” 是亟待加强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 其占比分别为33.3%、31.6%、27.9%。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在创业教育中加强 “财税金融知识” “创业实务辅导” “创业环境分析” “创业案例分析” 紧迫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而对其他内容紧迫性的认可度则有 一定的下降, 其中, 选择 “创业能力开发” 的占比下降最为明显, 下降了5.7个百分点。 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 比较重要的政府创 业培训内容是 “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 “财税金融知识” “企业管理 知识与技术”。
猛然间,人们发现,天府之国的成都,其实也蕴藏着蓬勃的创业和商业基因。《成都市2014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成都的创业者已经超过百万,每12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做生意”。由此延伸,在成都创业的是些怎样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在这个以“安逸”著称的城市里,多少是川籍创业者,又有多少人是从外地转战成都并在此扎根?留住他们的,除了青山秀水、人杰地灵还有什么特质?
为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创业家》联手成都市科技局,对成都创业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一个月的调研时间里,有95名成都创业者参与了调查。他们创办的公司涵盖了游戏、软硬件开发、O2O、文娱、体育、餐饮等成都各类创业领域。调查中,成都的各高新园区、孵化器也提供了大力支持,让我们得以从中勾勒出成都创业者的典型脸谱。
成都创业者群像素描
35岁以下,具有大专/本科学历,创业前是普通职员,女性比例很高
Q1:什么年龄和阶层的人在创业?
95位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30岁以下的人最多,占52%,其中90后占28%。30~35岁的创业者比例是28%。基本上,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成都创业的主力,但创业没有早晚之别,成都的60后创业者同样不乏其人,他们在此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为5%。
阶层方面,有33%的参与调查者是以企业普通员工身份开始创业;同时,学生创业也逐渐成为主流,有32%的创业者在求学阶段就启动了创业之旅。还有14%的人创业之前是具有企业高管身份。全部参与调查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是首次创业。`
Q2 :什么学历的人在创业?
和年龄一样,学历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门槛。成都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有12%为高中学历,但是大专/本科学历仍占主流,占据了总数的76%。在受调查者中,还有8位硕士和4位博士。
Q3 :成都创业者男女比例?
这个问题的调研结果令人惊喜,在男性占主导的创业大军中,成都的女性创业者异军突起,受调查者中,女性的比例高达36%。同时,女性创业者的学历和职业起点普遍较高,基本均有本科学历,而在受访对象的8位硕士中,也有3位是女性。此外,有2位女性创始人是从企业高管的位置上开始创业的。
生活篇
每天睡眠6小时,休假时间能保证,平衡工作与生活
Q4:创业者一天能睡几小时?
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创业者们的生活相对轻松。21%的受访者能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为6小时的最多,占总数的33%;7小时和5小时的均为22%;只有2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
Q5:在成都创业,你能休假吗?
成都的“安逸”名不虚传。57%的受访者每年给自己留出了休假时间,10%的人还有规律性的休假,创业后完全没有休假的占33%。采访时,一位成都创业者表示:“选择在成都创业是因为这里能让我对工作和家庭兼顾。”看来,相当比例的成都创业者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找到均衡点。
运营篇
从小团队起步,电商/O2O领域最集中,创始人忙着跑销售,招人最花钱
Q6:公司初创时是什么状态?
超过一半(58%)的受访对象是首次创业,17%的人经历了二次创业。在他们创办的企业中,75%的公司成立不满2年(包括2年),20%的公司成立3~5年,超过10年以上的企业未出现在调查中。71%的公司初创时是5人以下的小团队。
Q7:哪些领域创业最集中?
成都是昔日的“手游之都”,但现在游戏业的风潮正在退去。电商/O2O是受访对象最集中的行业,占比达到15%;餐饮零售类占据第二,比例为8%;移动软件开发、线下培训并列第三,均为7%;消费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文娱、广告营销、智能硬件等名列其后。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在受访的创业公司中,仅有2家属于游戏行业,同时有7%的创业者在进行微信创业。
总体上看,受访公司所处的行业比较分散,涉及文娱、游戏、软硬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金融、交通运输、媒体、餐饮等众多领域,没有出现严重“扎堆”的现象。我们期待这是一个健康创业生态的开端,但是这也说明,成都的创业者还在多个细分领域内进行探索,很多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未知 性。
Q8:创始人每天主要做什么?
把产品卖出去最重要!受访对象中,35%的人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拉人脉、跑销售上;20%的人专注技术和产品研发;15%的人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11%的人忙于找投资人;只有7%的人主要做公司内部管理。
Q9:你的企业赢利了吗?
36%的受访公司尚未赢利,32%的公司略有盈余,28%的公司基本持平,只有4%的公司已经实现大规模赢利。
Q10:公司在哪一方面投入最大?
36%的受访者把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方面,用于新项目研发的有23%,再其次才是场地租金。虽然O2O也是成都创业的热点,但补贴用户显然并不是成都创业者们所热衷的,仅有3%的受访者把钱花在了这上面。显而易见,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人”。
竞争篇
没有巨头的威胁,彼此相处融洽,创业圈子正在形成
Q11:产品原型有借鉴吗?
创业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不可避免会借鉴他人,但成都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原创精神,只有4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是有海外原型的。
Q12:存在大公司的竞争威胁吗?
尽管已经有巨头进驻成都,但是成都的创业公司并未感受到威胁。受访者中,51%的人表示没有感受到大公司的竞争,其中30%的人还期待能与大公司合作。同时,恶意竞争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有55%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恶意竞争。
Q13:创业的困惑和问题如何解决?
调查显示,成都的创业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在遇到困惑时,49%的受访者会采取和圈子里的朋友、同行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7%的受访者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里求助;12%的人有创业导师作为求助对象;9%的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培训课程,会和课程里的老师、同学探讨解决问题;信任投资人从而寻求帮助的有7%;只有4%的人愿意向创业类媒体和机构求助。
融资篇
一半人用自有资金创业,种子天使轮居多,对风投态度谨慎
Q14:创业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
在这方面,成都创业体现出了鲜明的早期特点:50%的受访者用自己的钱创业;亲友资助在主要渠道中排名第二,占总数的29%;金融贷款占8%;仅有8人接受了天使和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众筹和获得政府与孵化机构资金支持的都是5人。
Q15:融资属于哪个轮次?
受访公司中,只有21家获得过风险投资,占总数的22%。其中绝大多数还处于种子天使阶段,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1%;仅有3%的受访者融资达到B轮;在没有获得融资的受访者中,大约1/3的人表示从未考虑过接受投资,他们最大的理由是担心投资人对公司的业务进行干涉。
Q16:成都今年的融资环境如何?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成都的创业者认为今年融资更加困难的人数,还是略微超过了认为“融资环境更好了”的人。
创业环境篇
人才供给令人满意,创业补贴较易获得,创业活动请来得更凶猛点吧
Q17:成都人才供给能满足公司需求吗?
大多数受访者对成都的人才供给表示满意,仅有22%的人认为人才需求难以满足;17%的受访者认为招聘比较轻松;而O2O和移动软件开发是人才比较稀缺的领域;只有5家公司表示还需要到外地招聘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Q18:你怎样选择办公地点?
45%的受访者选择租赁民居或商住两用房办公;16%的人入驻了成都当地的创业园区;另有12%的人在普通写字楼办公。相比而言,选择成都的民营孵化器办公的人占比最少,低于在家创业和在高校里创业的人数,仅占4%。
创业者选择办公地点的理由中,“便宜”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交通条件、物理环境、办公设施等因素,最后才是对于周边环境的考虑。
Q19:税收是在成都创业的负担吗?
成都的税收相对宽松,60%的受访者表示税收完全不是问题,只有19%的人认为税收仍然是沉重的负担。还有6%的受访者因为拿到了政府补贴,因而能够轻松应对税务压力。
Q20:你申请过创业补贴吗?
成都近两年鼓励创业,推出了多项鼓励和优惠措施。51%的受访者申请过政府的各种创业补贴,其中1/3的人表示申请和获得补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仍有49%的受访者对此完全没有了解,几乎占到一半。
Q21:办理公司注册和其他创业所需手续上花的时间多吗?
在对创业公司的监管上,成都也是比较严格的。60%的受访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办理经营牌照和许可证等,但在办理各种手续问题上,54%的受访者都能在3个月内办理完成,还是比较顺畅的。
Q22:当地的创业孵化器和创业活动对你有帮助吗?
虽然不少受访者入驻了当地孵化器和园区,但是仍有69%的人没有参与过任何孵化计划。有33%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的创业活动还比较少,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还有16%的受访者参加过外地举办的创业活动;在本地经常参加活动的创业者,占总数的26%。
调查小结
北上广深的房租涨了又涨,沿海城市的竞争一波比一波激烈,高昂的消费水平、日益恶化的环境,都把创业者们搞得焦头烂额。而位居内陆的成都,以其远低于一线城市的创业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逐渐浓厚的创业氛围,正在吸引着其他地区甚至一线城市的创业者迁移至此。“蓉漂”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成都的高校资源不仅为创业公司提供了人才,也带动了成都学生创业的热潮,而女性创业者在成都创业圈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在手游的热潮逐渐消退之时,电商/O2O、移动应用开发,以及餐饮、线下培训等传统行业,正在获得成都创业者的大量关注。但是,成都的创业者在众多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和成熟的创业生态。
为进一步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农资环保工委于3月下旬,对XXXX创业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委深入到XXXX等有关乡镇,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先后听取了台创园管委会、农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通过认真调研,对目前XXXX创业园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11月,我县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XXXX创业园,是全省首批创建的2个国家级XXXX创业园之一。自设立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XXX创业园建设作为推动仙居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来抓,在建立组织机构、编制园区规划、开展招商选资、抓好土地流转、推进项目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20XX年3月,专门成立了XXX创业园建设管委会,全面负责创业园建设相关工作。在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分赴各地学习考察,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理清了XXXX创业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定位,编制了XXX创业园总体规划,明确核心区和规划区,形成“一心、两带、两区”的结构布局。
(二)多方开展招商选资。通过挂职招商、节会招商、情感招商、依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多方位招商,积极引进农业项目。目前,共有约100多批400多人次来我县台创园考察,累计签约项目21个,实际落地14个,协议总投资20亿多元。
(三)积极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开展宣传动员、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定期督查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目前,已累计流转土地6200多亩。同时,对暂时没有项目落地的已流转土地进行接收管理,采取种植油菜、小麦等农作物,避免土地抛荒。
(四)努力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开展“台创园平台建设攻坚年”、“台创园项目攻坚年”等活动,积极推进园区道路、沟渠、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企业设施建设,努力保证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和入园企业经营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亿多元,其中基础设施XX亿多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目前虽然工作进展顺利,但从调研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整体氛围尚未形成。由于宣传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台创园的目的意图、目标任务等缺少了解,对能否为当地群众带来实惠还存有疑虑。因此,对台创园落户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群众思想基础还不扎实,创建工作氛围还不浓。
(二)土地成片流转困难。由于部分农户存在恋土观念,对土地的依赖性还较强,个别村民甚至出现故意刁难对抗情绪,造成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较难,致使有些工程项目无法顺利实施。同时,由于土地租金未发放到户等各种原因,造成部分已流转土地还有农户在种植,土地无法接收。
(三)招商选资压力较大。如何使台商真正来台创园落户创业,是创建台创园成功与否的关键。农业招商比工业招商难,招纯台资的农业项目难度更大。主要原因是农业项目风险大,许多有意向的台商对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要求,认为我县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落后,政策不够优惠,再加上全国台创园的迅速发展,各地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竞争非常激烈,造成招商选资较难。
(四)要素保障有待加强。一是规划保障还不够有力。台创园与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交叉重叠,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二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园区招商选资、建设用地和土地流转、服务入园企业等政策措施都还不完备,需要继续修改完善。三是基础设施总体比较滞后。园区道路不够完善,水利设施脆弱,新型农业机械和高端农业技术运用较少。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些农户不愿意改变地块现状,不同意设施农业建设以及道路、排渠等改造,加上农业管理用房土地指标落实难、审批繁,造成项目建设缓慢。四是缺少劳动力保障。目前,我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年龄偏高, 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项技能,难以适应园区建设的需求。五是工作机制保障还需加强。台创园管委会与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协调联系还不够,碰到问题缺少有效沟通衔接,未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三、几点建议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对台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仙居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对于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台湾农业特别是在高端农业发展上,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值得学习借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在促进两岸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把其作为当前做好对台工作,推动两岸交往的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平台,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深入了解台创园建设,真正理解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意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推进台创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抓好规划完善和实施工作。要增强规划理念,进一步明确规划的目标定位,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各项相关规划的衔接,从台创园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出发,继续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明确红线规划范围,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尤其是要合理编制好核心区规划,对区块内未落实项目的土地进行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核心区产业发展布局。同时,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避免随意变更,确保规划严肃性,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调查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随机抽取浙江省省内的1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
2.调查方法
问卷为自编的“大学生创业精神现状及其成因调查问卷”,对105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别从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凭借胆量对传统进行挑战,不仅需要大胆质疑,还要求创业者拥有改造、革新的意志与能力。当问及“你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吗”,调查数据呈正态分布,30.48%和40%的学生选择“比较具有”和“一般具有”,12.38%的学生选择“非常具有”,15.24%和1.9%的学生分别选择“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由此可见,对自身的创新精神给予较高评价的大学生较少,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可以加大创新精神培养的力度。
当问及大学生“截至目前,关于培养创新精神在以下哪些途径中获益较多”时,调查结果显示,24.76%和23.81%的W生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类活动”和“阅览网络期刊”,36.19%和37.14%的学生分别选择“阅读成功人士传记”和“各类学科竞赛”,45.71%的学生选择“学校举办的各类竞技比赛”,41.9%的学生选择“团学社举办的有关活动”,42.86%的学生选择“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现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如今,各类高校设立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但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学生接受程度一般。
2.拼搏精神
当问及“你是一个具有拼搏精神的人吗”时,16.18%的学生选择“非常具有”,34.29%和40%的学生分别选择“比较具有”和“一般具有”,6.67%和2.86%的学生分别选择“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拼搏精神,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缺乏拼搏精神,存在意志力薄弱的现象。
3.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内在动力。创业者的进取精神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支撑着创业者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当问及“你是一个具有进取精神的人吗”时,17.14%的学生选择“非常具有”,32.38%和38.1%的学生分别选择“比较具有”和“一般具有”,10.48%和1.9%的学生分别选择“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可见,有着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心态消极,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对成功的渴求。
4.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外在助力。合作精神就是“共同谅解,和谐联合,团结努力,合作互助”。当问及“你是一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吗”时,19.05%的学生选择“非常具有”,43.81%和29.52%的学生分别选择“比较具有” 和“一般具有”,3.81%和3.81%的学生分别选择“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但少数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合作意识。
当问及“截至目前,关于培养合作精神在以下哪些途径中获益较多”时,51.43%和47.62%的学生分别选择“学校举办的各类竞技比赛”和“团学社举办的有关活动”,33.33%、38.1%和32.38%的学生分别选择“阅读成功人士传记”“各类学科竞赛”和“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仅有25.71%和15.24%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类活动”和“阅览网络期刊”。可以看出,竞技类比赛是大学生认为提升自身合作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但思想政治类活动和阅览网络期刊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调查报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句古话对山区农民来说,正逐渐失去了说服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生活和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但地处安吉县西南部的&&乡部分群众,居住在偏高、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思想陈旧,观念落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成为我乡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要建房必须开山或者填土,人为的对山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侵害,与县委、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建设生态经济强县”这一发展思路不相谐和。因此,开展“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推进中心村集镇城市化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使山区农民向县城等大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山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保水增绿,生态保护,顺应新形势下农民对生活居住环境的更高需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此&&乡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府提出的“转移致富”工作要求,结合本乡的实际,于6月1日~6月15日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问卷调查,本文就调查所得情况作一分浅析与探讨。
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我乡开展“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首先,群众对此项工作的支持率高,在调查的682户农户中,仅有92户农户不愿“下山居住”。其他590户农户对政府提出的“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都极为支持,支持率达86%。其次,打算建房的590户农户中,有82户不打算在近几年新建房,175户打算今后1~2年内建房,141户打算在3~4年内新建房,192户打算在5年以后建房。同时,愿意搬迁的农户多,在打算建房的农户中,愿意搬迁到本村中心村的农户有333户,占48.8%,打算搬到本乡集镇的有12户,占1.7%,搬迁到本县其他城镇的有17户,占2.5%,县城建房的62户,占9.2%。这说明在我乡开展“下山居住,创业致富”试点工作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普遍愿望。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析,在调查的682户农户中,总人口2615人,55岁以上的430人,占调查总人口的16.4%,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岁左右,这部分人在15年之后逐步走向自然消亡之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加剧,这部分人从年龄和综合素质上都很难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去适应市场,进行第二次创业。因此对这部分人应以适当引导为主,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20岁以下,589人,占22.6%,且大多在校学习,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部分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增强,绝大多数不会再走农业致富之路,而是通过务工、从商等途径自然下山转移。20~55岁之间的1596人,占61%,这部分人正当壮年,思想观念基本与当今时代同步,自身综合素质基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积蓄了一定的资金,无论务工、从商,进行第二次创业都有较好的资本,因此,这部分人应作为“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的重点。
从劳动力结构分析,在这次调查的682户农户中,劳动力1627人,占总人口的62.2%,其中外出劳动力3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2.2%,有外出劳动力农户数为260户,占总户数的38.1%。外出的这些人中,有的已在外创下了一片天地,适应了离开土地的新型农民的生活,有的也正逐步向新型农民迈进,为我乡开展“下山居住,创业致富”作了有益尝试,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
从2002年人均收入情况分析,全乡2002年人均收入为3231元,在调查的682户农户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105户,仅占16.4%,这部分农户要鼓励他们搞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待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全家搬迁下山。1500~3000元之间的351户,占总户数的51.5%,这部分家庭通过一定的政策激励和配套措施的实施,可以促使他们向中心村集镇或向县城转移致富,3000元以上的农户共226户,占总户数的33.1%,这部分农户已有一定的资本和能力,应以引导他们直接向县城靠近,一步到位。
虽然在这次调查中,农户对“下山居住”工作都极为支持,满意率达86%,但是在农户的思想上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顾忌和想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户经济条件已成熟,也很想搬到中心村或其它集中地带建房,但是又担心集中地带建房地基难以落实;二是一些农户经济条件尚不成熟,又迫切想建新房,缺口资金希望政府从多种途径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部分农户担心搬迁下山后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四是是部分农户担心搬迁建房后离责任山、责任田远了,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开展“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的初步思路
在为时半个月的调查中,我们通过将农户对“下山居住”存在的想法和顾虑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农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农户下山居住。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下山居住,创业致富”的认识,使群众“想下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仅有的生产资料与现时生产水平不相适应,“靠山靠水”难以跟上教育生活等消费支出。城市经济逢勃兴起,城市已成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为农民在城市创业提供广阔天地。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农户充分认识到“下山居住,创业致富”工作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是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中心村、集镇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土地两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使群众“能下山”。①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充分考虑今后20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居住带来的影响(前瞻),充分考虑以生态、旅游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居住带来的影响。②村及村民小组管理体制的调整过程中,只保留基础良好,发展潜能较大的中心村,大幅减少自然村落,做大做强中心村,适势兼并行政村。③下山新建房以县城迁居为重点,同时增强&&集镇居住功能,实行梯度转移,把家庭条件好、素质高的部分农户作为下山居住工作规划的重点对象。
三、促进增收,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提高迁居经济实力,使群众“移得动”。①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本地就业能力。②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技能素质培训、劳动力资源信息收集、企业结对等形式使更多人走向市场、走向集镇,达到异地致富的目的。③加大教育投入,使我乡的下一代有更多的人走向高等学府,实现教育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