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道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引言
所谓安全投入,即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人员、技术、设施等的投入、安全教育及培训、劳动防护及保健费用、事故援救及预防、事故伤亡人员的救治花费等,均视为安全投入。
港口航道工程建设中对安全投入的目的就是使利益最大化,以防后续更多不必要的投入,港口航道工程安全投入的滞后性尤为突出。当下我国港口航道工程的重建及改造迫不及待,但港口航道工程具有工程规模大、形式多样、施工技术复杂、地处野外且多为开敞式施工等特点,与一般建筑工程相比.港口航道工程施工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更好的保障港口航道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协调发展,更好的做好安全与投入,做好施工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本文设想建设港口航道工程安全投入体系,更好的利用资源,尽可能使利益最大化。
2 安全投入与产出分析
2.1 投资合理度分析
美国的格雷厄尼-金尼和弗恩的投资合理度计算公式:投资合理度=事故后果严重性R×危险性作业严重程度Ex×事故发生可能性P/经费指标C×事故纠正度D.
合理度的临界值被选为10,合理度小于10认为是不合理的;合理度大于10认为是合理的。
港口航道工程中,潜水作业,海上大风大浪,高空作业等因素使危险性作业严重程度Ex分值很大。然而港口航道工程中一旦出现事故轻则溺水重伤,重则死亡,故事故后果严重性R也很大。然而经费指标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减少事故发生性P,增大事故纠正度D
2.2 合理投资率分析
投资率或储蓄率k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k=(1+g)/v
下期的总需求D是下期的消费需求(1一k)(1+g)和投资需求k(1+g)之和:D=(1一k)(1+g)+k(1+g)
其中,自然增长率g,v为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k为投资率(或储蓄率)。
合理的投资率k取决于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如果k过大,就表明经济中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如果k过小,就表明需求过度,生产能力不足。
港口航道工程中,自然增长率g前些年几乎不变,近些年由于中央加大水利建设的政策的出台而变大,因此,为了保证合理的投资率,我们必须增大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势必要增加投入,经费指标亦要增加,但总体安全投入不增加比例不一定协调,可能导致2.1中经费指标C不合理。
3 建设港口航道工程安全投入体系
3.1 安全管理体系
考虑到港口航道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按照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全寿命安全因素分析。在港口航道工程建设的整个周期内,即从项目的决策立项实施到其投入运营和管理,对于项目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安全分析,研究该安全因素,实现风险预测评价和过程控制。(2)全部安全因素的管理。在港口航道项目建设对的每个阶段进行安全因素分析,要罗列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的对象。(3)全手寿命安全组织措施。对于已经被确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安全因素,要做到从业主到各承包商监理等各参与方均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并赋予相应的权限职责和资源。
3.2 安全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除工程监理外,在港口航道工程中建立关于安全的单独安全监理,单独安全监理负责全面性的安全监督工作,对全面安全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安全监督体系要始终存在于整个建设周期。
3.3 众大危险源预警体系
体系应对港口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主要围绕重大危险源的防控展开。危险源和危险因素的防控主要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巡查监控等手段实现。
3.4 建立预防中心分析中心
预防中心和分析中心是单独存在的机构,它可以同时服务多个工程,对多个工程的安全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做到数据的共享,但务必要保证时效性,及时的服务港口航道工程的施工与建设。及时分析需要的经费指 标,分析故发生性P,事故纠正度D,分析扩大生产时的安全投入经费值。分析中心是整个体系的技术中心,是整个体系的核心。
3.5 综合处理机制
综合处理投入与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做到统筹全面,把各个部门充分的协调起来,见下图1:
4 安全投入方法
4.1 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当前施工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协调好于监理业主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安全进度效益等施工目标,圆满的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4.2 运用可再生材料
运用可再生材料能保护环境,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运用可再生材料可以在以后的工程维护及报废时减少投入,减少工程量,也减少了事故发生可能性P,从而可以在合理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开支。21世界港口航道工程中运用可再生材料是港口航道工程向前发展所必须的,效益之大不仅在于其环境保护一处。
4.3 提前做好安全监控预防
港口航道工程多为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环境恶劣,很多时候还要水下作业,事故一旦发生后果相当严重,提前做好安全预防工作能有效减少后期投入(包括处理事故所必须的开销),有效的减少经费指标C,提高合理度。
5 利益最大化分析
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安全,利用整个体系的作用,尽可能的使经费指标C最小,利益最大化,往往投资者希望投入工程的安全经费比较合理,安全经费少但又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控制安全投入,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各面的一个体系,即港口航道安全投入体系,体系的建立将力求使工程效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6 结语
本文根据港口航道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依托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根据安全经费合理性的需要,提成了建设港口航道工程安全体系的构想,力求使港口航道工程建设中预算经费更少但又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
[2]闫书合.浅谈施工中的和谐管理[J].南水北调与和水利科技2007(31)31-04
[3]王军武.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安全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关键词:GIS 航道整治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43-01
1 航道信息管理现状
航道维护管理是航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江河流域的诸如机构、航道、航标等各种信息进行相应的管理规划。因此利用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建设江河航道维护的计算及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1,2]。系统对内河水位、水深、航道整治、航标异动、绞滩站、浅滩航道的演变和维护、事故沉船、行政管理法规等于航运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这将使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调用可以快速、准确、便捷地得以实现,综合对比和分析各种信息,为内河航运提供安全、畅通的优质服务,更有效地位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了建设现代化的航运体系,必须以航道的信息化建设来大力提高航道的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机制和体制。本论文以澜沧江航道的养维管理为突破,立足解决传统人工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缺点,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澜沧江航道养维管理水平。
2 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GIS的航道整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内河航道整治管理的信息平台,为部级航道管理部门的规划、管理、建设、养护、统计和信息业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该系统实现了云南省思茅港上下10公里范围内的航道电子地图的直观展示,并可辅助航道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该系统通过设定航道规划整治的流程,可实现航道整治计划的上报、审批和统计,将统计数据与航道基础数据进行有机的衔接,实现内行航道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从而保持了系统良好的生命力。
3 系统架构
该航道整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按照数据源、基本核心引擎、基本功能模块集成和系统界面四大部分设计。系统数据源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库、航标数据库、航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基本功能模块集成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航标维护管理、航道维护管理、航道整治及整治建筑物管理、系统报表等。
3.1 GIS平台的建设
GI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输入、存储、编辑、分析、显示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地理资料系统。应用于航道整治信息管理的GIS平台是在电子地图基础上开发的,它能反映出港口航道及沿岸周边建筑物的地理及属性信息,可以方便进行显示、搜索、定位、查询、存储、编辑、统计等处理,为航道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3.2 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基于GIS航道整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考虑到航道管理信心化的长远发展,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管理平台。系统数据源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库、航标数据库、航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系统利用GIS和数据库技术支撑,方便地将各种航道整治业务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进行无缝接合,实现资源共享,采用C/S和B/S模式相结合架构,利用互联网,实现部、省航道信息联网及对公众开放WebGIS信息[3,4]。
4 系统主要功能
4.1 电子地图直观显示
电子地图结合平台提供的GIS地图、遥感影像,实现分析结果的空间集中展示,并灵活实现地图浏览操作,信息搜索和查询,地图标注,扩展功能的内容。可以实现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功能,如:放大、缩小、平移、鹰眼、浏览、定位、查询等。
4.2 航道整治信息管理
航道维护范围和标准由具有管辖权的航道管理机构研究提出,经省级航道管理机构审核后,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航道维护标准包括航道维护类别、维护尺度及航道维护水深年保证率、航标配布类别、航标维护正常率、过船建筑物年通航时间保证率等。航道维护范围和标准应当由具有管辖权的航道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
4.3 过河建筑管理
过河建筑管理包括:过河建筑管理和过河建筑维护。在航道上修建或维护跨河、过河、临河建筑物及内河航道及沿海航道上修建跨河、拦河、过河、临河建筑物,需由各区域航道局进行初审。申请人在该信息系统中向所在区域航道局提出审批申请,区域航道局经审查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出具初步处理意见,上报省航道局;省航道局审查后出具批复意见。
4.4 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枢纽信息管理、枢纽维护管理、浅滩管理、航段管理等。航运枢纽及浅滩和航段维护,包括运行管理规章的制定及执行,设备及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水工建筑物的观测检查、运行调度及相关的技术资料等;审核流程与航道管理相同。
4.5 航道养护种类
航道养护种类包括:航道维护观测(航道测量)、维护性疏浚、清障、整治建筑物维修以及航运枢纽、过船建筑物、航标设施、船舶基地、码头场站、航道工作船艇等航道设施、设备的运行、监测、检查、保养维护和购置等。
5 系统管理
5.1 用户管理
用户注册时,需要填写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联系电话、E-mail等信息。用户名为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为确保安全,每个用户可以自行设定密码,系统采用单向加密算法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将填写后的用户信息传送给支撑平台。不同权限属性的用户将有不同的操作和批复权利,所有的维护计划都需要经历规划编制、报送、批复这三道流程。
5.2 权限管理
权限是对用户在系统数据对象上操作许可的定义。用户对某一个系统对象进行操作时,必须具有该项操作权限方能执行操作。对于系统的每一个用户,定义其在不同对象上不同操作的操作权限;若没有定义,则认为不具有该项操作权。
6 结论
GIS技术在航道整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道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确保领导决策的及时性、全面性、正确性,增强航道工作决策、指挥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航道委会管理工作的目标,大大提高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整个江河航运将会更加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 林孝松,许锡宾,周富春,等.GIS在澜沧江湄公河港口航道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28(1):134-138.
[2] 姚世龙.基于GIS的内河航道信息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2):39-42.
【关键词】航道疏浚;工程质量;主要问题
航道疏浚工程是一项工程质量要求很高的产业,在其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一直关注的是工程测量的准确性,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各种机械运行的正常性,特别是要对航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做到不遗漏一个死角,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一些不安全的隐患及时排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发现安全生产质量的缺陷时,要及时通知安保人员,采取安防措施,真正落实工程质量的安全有保障。
一、施工对船舶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实施一定的政策保障,对一些船舶行驶要按照一定的航线进行,不能出混乱,严格遵守安全行驶规则,当船舶处于施工的浅水、深坑以及杂物较多时,根据签订的具体合同为限,一时无法选用自动排阻的功能,只有采用选用一定的铲车斗来挖掘施工,在单位中会有一些设备专门进行扫描障碍,从而为船舶安全航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研究施工对船舶影响之所在。
二、施工工艺对航船的要求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基本方案,根据工程的大小,航道的畅通,及地表地下的探测都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预先找到一些可利用的技术资源作为参考资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安排如下的工作,在港口中,要根据一定航船的大小及水深浅来确定群降浪深在50万立方米的浅水区域,这种范围在3米到5米之间,外航线为短期的航道工程,一般会在水深13.4到15.7之间,适合大型的航船实施工程。
根据各种作业条件的限制,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工程设计的总体规划,首先从挖掘槽上下功夫,一般的码头会有许多沿线通道,这是对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大治理力度,其次,在挖掘施工时,要分门别类的进行研讨大型挖掘施工,这会要求在1600立方米的航船通道进行施工,对一些深水区,低洼区要控制航道的大小,通常群降朗┕ぴ9.5米到17米之间,外行道在疏浚由5700米的吸附挖掘承担。
三、船舶航道挖掘的施工指标
依据一定的行船速度的大小,以及船舶施工的基本性能,影响到船舶施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风、雨、雷电、雾、海浪的冲击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一定的气象预报,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及时处理相关情况,化解危险,这也要参考当地的地理环境,根据链接船之间的施工要求,具体影响施工的因素在于7级以上的大风和能见度在小于1.5公里的雾气时,要充分考虑到船舶的安全性能,不能马虎,要仔细检查,直到没有危险时为准,这是航船的要求,也是安全行驶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一定会解决矛盾。这在很多技术研究领域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通常情况下,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严格管理,但是,不是每一个具体施工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困难,所以,按照一定的挖掘施工指标研究的意义重大。
四、船舶航道疏浚工程要加强管理
施工的开支费用很高,项目资金的投入很大,而现在出现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制定有关范围的规划中,由于缺乏合理、科学、完整的资源系统配置,缺乏有效的配套设施,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与风险,要直接对质量、进程、成本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在船舶航道疏浚工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且主要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整个管理中不能合理的按照规定实施,这就会导致实际的投入费用过高而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功能指标,这样还会影响到工程质量,也会把工期延长,增加了成本费用。就像是花费大而效益小的局面,这种错误的工作技术经验,告诉我们要冲破以前的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改革是关键,必须走好革新发展之路。
(一)要抓好质量的管理工作
质量的严格把关是工程项目的首要问题,通常情况下,要根据一定的材料质量来确定,材料是施工的基础条件,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质量的安保工作。还有一个因素是人工技术,人工是直接参与者,工人是最基本的实践者、决策者、执行者,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会影响到工程项目完成的质量水平,其中,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面对着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要控制住环境带来的施工压力,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环境、工程质量检测环境、工人劳动环境等,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其实作用很大。我们不能小看,要认真的对待管理工作,将质量监督作为工作出发的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难而上,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二)航道疏浚工程技术是关键
要改变落后的机械设备,提高水运输的通航能力,增加运输量的扩展,提高疏浚工程的整个经济效益意义十分重大。通航道路的治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的具体措施,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海洋或者河道的排通设备,提高航运水平,严格治理乱开乱挖的状况,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兴建港口工地,港口运输通道等,一些基本的设施保障,增加码头、港区的容纳量,从而对发展疏浚工程的推动增添了砖瓦。航道疏浚工程是以一项施工技术很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工人的技术培训,质量是关键,技术是保证,用学到的知识来不断地改变落后的面貌。
(三)加大质量安全系数的保障
通过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全面负责整个施工质量的安全,按照质量检测的程序要求,要让工人加大专业技术培训的学习,处理好管理的权限,对一些不合格的施工工人要坚决取替,要提请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一来,对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而进行分类设立劳动者所在单位的调研活动和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大质量安全的工作是根本,我们要看清现实,找到捷径.
五、施工工作要做好系统预防的控制
这主要是体现在当正式施工开始时,要进行质量的有效控制,重点在于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挖掘对象、施工准备,单位具体开展工作计划,在建立项目开始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经济、物质、技术要求和现场设备等进行安全工作的保障,此时,必须选拔一批素质过硬、知识经验丰富的工人以及建立队伍强大的集体力量,在其具体的工作中有献爱心、有责任感的工人,从而为施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结束语
每一项工程技术的研究都是经过无数次艰辛的试验,当我们看到这些工程技术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畏惧,继续发展前进,能够为航道疏浚工程挖掘出更多的金点子。这篇文章主要结合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从施工计划和工艺技术,具体指标和管理等方面综合介绍了相关情况,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对研讨工作保持严谨的态度,要构建一个能为航道疏浚工程的体系。
参考文献
[1]《疏浚工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JT 319-99.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 水利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8-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重点综合性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纳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首批进入水利工程“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自2012年起,本科生中的一部分学生择优进入“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完成 “本硕连读”学习。
依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和“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水利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需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及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形成符合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并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1,2]。依据学校定位、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面向工程、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海洋特色发展”的改革思路与理念,密切校企联系,消除学校与企业间的鸿沟,探寻大学工程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具有明显示范作用。
1.培养目标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及所选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识,能运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解决水利工程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以及参与该领域的技术革新、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达到工程师技术水平。
2.组织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计划”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机构图
其中,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校企高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评审团队则由资深教师、企业专家、社会专家及学生代表组成,督导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和信息反馈;执行团队则主要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工程师组成,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群体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直接对象,系由在校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组成。
3.实施计划
3.1 学生来源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卓越计划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以及部分参加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且满足招生条件并在名额范围内的应届或往届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中工程实践能力需达到或接近参加“卓越计划”的本科生水平。学生注册后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
3.2 培养模式
进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采用“1+1”学习模式,年限为2年。其中校内学习1年,校内外工程实践1年。
学校旨在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研究、边应用,使工程教育和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生产。
课程设置方面立足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特色,吸收国际上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既有成果,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培养方案
4.1 培养要求
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备深厚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对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体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与领导能力。
总体要求是:掌握水利工程领域以及相关工程领域(海洋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水利、海洋、能源、交通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海岸与近海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有发展潜力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水平。
4.2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少于32个学分。其中公共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技能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12学分。课程名称与设置如表1所列。
4.3工程实践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如表2所示。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4种类型。3个月的工程实践为1个独立单元,记3学分。研究生可以依据毕业去向或爱好选择同样的实践环节累加,也可选择不同类型的独立单元累加。校内外工程实践累计12个月为最低控制标准。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寒、暑假开展各项工程实践活动,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内各项工程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计划。工程实践综合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表1 工程硕士课程设置
表2 工程实践培养方案
4.4 国际化视野
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需求,利用本专业优秀教育资源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胜任水利工程领域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
在培养过程中,学位点积极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吸纳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内容,聘请国外和校外专家讲授Computer Fluid Dynamics(CFD)等专业及工程技术课程、举办10次左右的有关本专业科研、设计、施工等相关内容的学术讲座。通过“暑期课程”、“实习拓展计划”、“学术会议”等特色项目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拥有国际视野。
4.5 师资聘请
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将采取措施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程动手能力,丰富其教学经验,增强职业责任感。主要做法包括:
(1)注重现有人才培养,通过出国进修、企业锻炼方法对现有师资进行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和国际视野能力。
(2)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根据需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高水平青年科技教师充实教学团队。
(3)改善优化教师的组织结构。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保证教学团队有较好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关系,通过青年教师的企业轮岗、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走进课堂,提高责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6考核方式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综合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针对不同的教育层面与实践环节,依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考试、考核、技术报告、技术论文、实践报告等。
结束语
进入“卓越计划”的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严格按照专业特征、目标或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去。由课程、工程项目以及各类校内及企业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教学环节将专业特征目标所列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方式进行统筹与整合,以实现一体化的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拱梁组合体系 景观桥梁 设计 施工
中图分类号:U448.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黑龙江路桥位于昆山市区南北向交通次干道黑龙江路中段,跨越娄江。娄江原为昆山南侧的一条Ⅵ级航道,重新规划后将其定位为旅游观光河道,因此黑龙江路桥在满足过江交通功能的同时,也需桥梁方案适应环境景观方面的要求。
2 基本资料
2.1建设条件
桥梁跨越娄江,是娄江汇入青阳港前的最后一座桥梁。作为连接娄江两岸交通出行的通道工程,也是旅游观光河道端头上的景观节点,工程建设本着“安全、美观、适用、经济”的设计原则,采用造型现代、理念创新、技术成熟的桥型结构,服务周边居民和河上旅游观光的双重需求。
昆山市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区地貌形态单一,水系发育,河道宽约60m。地质条件为软土地基,根据钻探揭示的地层分布,主要由淤泥、粘土、粉砂、粉土、细砂等土层构成,在90m以浅范围内无岩层分布。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一组),不存在可液化土层,20m以浅主要由粘性土和砂性土组成,场地类别为微Ⅲ类。
2.2技术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30km/h,线路最大纵坡:3.30%;由于桥梁毗邻交叉路口,道路拓宽布置为双向6车道,两侧分别设非机动车到和人行道,道路红线宽度33m。桥面车行道采用1.5%双向横坡,人行道设置2%的反坡以利于排水。为满足游船的通行要求和行洪需要,主跨需满足10m宽2.5m高的通航净空,并采用一跨过江的桥跨布置形式,同时桥头位置需满足桥下人行通行的净高要求。
3 设计说明
3.1设计构思
为保持娄江滨江区域的良好景观视野,跨江桥梁建筑多以平桥结构为主,黑龙江路桥方案延续了区位桥梁的整体设计风格,以轻盈的身姿、良好的跨越感一跨过江,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入,功能和景观的结合效果较优。结合两端道路接线条件、桥下通航及行人要求和河道行洪需要,并考虑桥梁景观的因素,桥梁采用13.5+59+13.5m跨径布置的上承式拱梁组合体系。桥梁方案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黑龙江路桥方案效果图
3.2桥梁结构
桥型在立面布置上采用矢跨比1/12.7的坦拱和主梁共同承受荷载,横断面布置采用单向多室的混凝土箱梁,梁高1.2m,拱圈宽8m,拱圈与主梁间通过间距约5m的斜向支撑连接。
图2桥型布置图(尺寸单位:cm)
为进一步获得桥下游船和行人良好的通行视野,采用宽梁窄拱的设计思路,主梁采用单侧7m大悬臂的结构形式,33m宽的主梁与8m窄拱之间通过立面宽0.8m的斜腿支撑进行连接,使船上游人和桥下行人在桥下视野通透,拥有更舒适的通行体验。
图3横断面布置图(尺寸单位:cm)
桥梁设计的特点除了宽梁窄拱、斜腿支撑之外,无推力自平衡体系(见图4)的设计也是一大亮点。软土地基的地质条件若采用有推力体系,将会产生较多的地基处理费用,造成结构体系的不合理和结构造价的不可控。设计采用的桥梁方案通过拱圈和边跨主拱平衡臂及主梁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将拱圈的水平推力有效转化为下部结构的竖向力,并在边跨设置压重块以平衡主、边跨的不均等荷载,保证恒载作用下拱脚的无推力状态。
图4无推力自平衡体系·
3.3桥梁施工
桥梁采用支架现浇工艺,根据桥梁设计的特点,由边跨向中跨对称施工,先浇筑施工完成自平衡体系,张拉部分预应力,后浇筑中间合拢段,张拉通长束形成整体,最后拆除施工支架,形成拱梁共同承载的桥梁体系。主要施工流程见图5。
图5施工流程示意图
3.4景观设计
将桥梁的景观设计和结构设计两者融合起来考虑,是体现桥梁景观的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方式,是桥梁景观设计最有力的表现方式。本桥通过对结构构件尺寸和外形比例的优化比选,对结构景观设计进行了充分考虑。
(1)主桥采用轻薄的大悬臂结构,将梁高本身就小的主梁掩藏在阴影之中,在行人、船行和侧视的车行等多个视角,看到的均是纤薄、富有跨越感的结构外露面,现代气息强烈。
(2)桥下人行和船行视角空间的镂空处理,更多的考虑了旅游观光河道的使用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思路。
(3)在结构自身比例协调、通过结构展现桥梁美感的基础上,运用涂装、亮化照明、附属设计、及桥头景观绿化等多种表现手段对桥梁景观细节进行完善,充分展示桥梁景观设计的特点和亮点,使桥梁呈现出融功能和景观于一体的良好效果。
4 结语
将结构与景观协调融合的尝试,在昆山黑龙江路桥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经过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该桥已于2010年8月建成通车。良好的设计和施工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的交通出行要求,环境协调、人性化处理的景观设计也让桥梁更好的融入环境,成为娄江景观河道上富有特色的一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清淤工程;实施方案;工程质量监控
“治理岐江水,扮靓母亲河”,是中山市为纪念100周年而献礼。2011年,中山市以打造岐江游项目为契机,分期治理、统筹推进、标本兼治,从治理岐江游核心段河道做起,逐步拓展到城区河道、全流域河道的整治。岐江河作为中山的母亲河,贯穿了包括石岐城区在内的多个镇区,全长39公里,东至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东河水利枢纽,西至位于板芙镇的西河口水闸。由于多年没有进行河道清淤工作,河床淤积严重,减少了河道的过流断面,影响了水体置换的效果,水质较差。为改善岐江河水质,同时配合岐江游项目的启动,经市政府同意,对岐江河城区段(中山三桥至员峰桥段)7.67公里河道及相关支河口实行一次全面清淤疏浚。为了岐江河得到彻底治理,中山市将治理河段分为三个标段以方便工程监督。本文主要介绍在这次工程中建设方采取有效的工程监控措施在这次岐江河治理中的重要表现。
一、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1.1河道淤泥做算,请勘测公司进行计量。通过河道淤泥量的实际做算和估摸,方便施工团队掌握标段的实际工作量,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工程进度安排表,并对工程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概估计,便于工程对采取最有效的清淤措施实施工程作业。水下淤泥测算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现代水下淤泥测量定位系统可以全天候自动向流动站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观测值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服务。水下淤泥深度测量则采取钻探测量和仪器测量的方式,来实际了解淤泥的深度。
1.2御泥点的估算和确立。对于河道清淤工程,一定要事找到适合堆放淤泥的塘,能够容纳所有淤泥的排放,而且地理位置要离施工点相对较近,以运泥车能够快速将淤泥运出,以免在运输过程中泼撒造成此生污染。
二、工程监控制度实施
工程监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对工作人员和施工船只进行的切实有效的监控和督促,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工程监控制度在这次工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签到制度。实行两级考勤管理,即项目法人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管理;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项目部全部人员进行考勤管理。两级考勤管理严格保证实施;
第二,在施工运输船上安装GPS定位追踪器,时刻掌握船只的作业及运输动态;
第三,管理处在船只的运输路线设立三个监控点,每个监控点均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船只经过监控点时监控人员利用相机拍摄运输淤泥情况,再比较各监控点相片中船只装载量及吃水深度,防止船只偷排等不良行为;
第四,登记发牌制度,业主与监理单位派出人员组成监督组,在抓泥点与卸泥点分别安排监督人员,抓泥点监理根据实际抓泥方量进行登记发牌,运输船到达卸泥点时由该点的人员进行确认验收,从而保证抓泥卸泥过程的完整有序进行。
三、施工过程的监控措施
为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在清淤施工过程中落实了以下几项管理措施:
(一)安全措施:1、为确保岐江河水域航行安全及水上施工作业安全,在9月初及10月中,工程先后通过了市海事局组织的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和通航安全评估。在工程开工前,要求各施工单位根据相关要求编制有效的施工安全预案,确保工程施工安全;2、针对施工区域厂企码头密集、船舶较多,沿线有桥梁、水下管线、渡口等情况,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了相关的工程信息,并逐一向沿河企业派发施工公告,在渡口两岸张贴施工告示,并与施工、监理单位到现场确认水下管线位置,确保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与沿线厂企码头沟通协调,尽量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日常生产造成影响;对于施工人员,要做好安全防范,穿戴统一的服装并佩戴安全帽,结合河道清淤作业的特殊性,在清淤过程中的刺激性气味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阳光的照射、温度的变化、来回穿梭的车辆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影响都比较大,因此在施工中要防止工人的过度疲劳,保证工作人员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二)工程进度控制:1、中标公示完成后,建设单位随即召开了施工准备工作会议,充分听取了各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人员、机械设备投入情况,并逐一听取了他们在工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会上,建设单位表示将积极协助各施工单位办理海事、航道及环保部门的各项施工许可证,同时要求各施工单位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加紧工程设备进场等前期工作,确保工程能如期开工和顺利实施;2、工程开工后,为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单位每天核实、上报工程量,然后根据每日工程量制定进度折线图,通过图表形象直观反映各标段工程进度情况。另外,工程完成量每十天进行一次累总,对拖后于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每10天工程量进度的,将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调整施工计划,确保能依时完工。整个工程的进度安排在施工队进场之前,建设方的设计团队根据勘测公司提供的勘测成果,对河段的淤泥量以及泥深有相关了解,制定了初步的工程进度表。但是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工程进度要灵活机动变化,以及机械作业方式都要根据现场操作来采取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工程师要变通的执行设计方的工程进度安排。
(三)工程质量控制:二期疏浚工程延续了一期工程在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做法,制定相应的监控方案:1、建设单位成立工程管理专职小组,派出10名技术人员分成三个小组派驻现场,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控;2、利用相片比对软件,在运泥船出发位置的监控点和卸泥位置的监控点进行拍照,并比对验收,防止运输途中违规卸泥。对于运泥船的监控不能有任何懈怠,如果出现运泥船为了贪图方便,将淤泥随便堆放的情况,就会造成次生污染,衍生新的矛盾,严重影响工程队的实际工作进程。在本次岐江河清淤工程中,工程队的目标就是彻底的将淤泥清除上岸,并对清除的淤泥进行有效的处理,环保施工是本次施工的主要目的之一;3、要求所有进场施工的运泥船安装GPS,并安排专职人员对各条船的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所有土方运至指定卸泥位置;4、制定含有违规惩罚措施的《工程监控守则》,直接派发给各施工单位负责人及各运泥船船主,提醒他们要配合建设单位的监控,并按监控要求进行土方运输,杜绝出现违规现象,对出现违规现象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防微杜渐,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总论
岐江河段的河道清淤工程,从起初的招标到后期的中标方进场施工都以彻底清除淤泥并生态环保的处理淤泥为目标。为了保证目标得到实现,建设方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工程监控措施,从先期制度的制定到后期采取措施严格保证施工人员按照制度来约束自己。正因为有着这样严格的工程监控措施,使得工程得到有序进行,三个河段的清淤工程都比较彻底,并没有造成次生污染。但是工程在施工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比如卸泥塘不能后期进行加高围堰,征地困难,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意识不强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河道清淤工程中,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的更加充分,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对于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知识可以通过宣讲的形式向工人传达。在一步步完善中,河道清淤工程定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河道及水库清淤工程》-首届河道清淤工程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 邱金营 庄田
文章介绍了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背景,指出了目前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1+2+3” 教学模式,即1条主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2个重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并举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U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1405
一、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1996年,“水工业的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开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1997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西安扩大会议上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适应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的挑战,专业内涵和外延方面需进一步拓展;1998年,专指委宁波扩大会议上提出教学改革重点:调整拓宽专业教育内涵、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1999年,专指委武汉扩大会议上制定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贯穿了以水质为核心的主导思想,专业内涵有了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社会和科技发展对该专业的新需求[1-2]。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对水质工程、水资源、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等主干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充实,建立了以10门主干课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为其中之一,《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列入16门推荐课程[3]。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的社会循环整体概念,以及科学与工程融合的专业发展特点,经教育部批准,在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据教育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159个办学点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8 561人,在校生40 000人。随着专业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相应地对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作贡献,为地方针对性的提供应用型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地方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4]。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5]。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排水行业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的服务对象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水社会循环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行业的任务从主要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即以满足“量”的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问题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2]。相应地,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质量上的要求也在发展变化:对给水排水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再生回用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由以下各部分组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即水处理工艺、水资源与管网、水工业经济、有关的工程知识和机电、仪器仪表、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方面高新技术知识,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
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涉及给水排水、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等3个学科的内容,以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化供排水工程中的应用为教学主体目标,该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为地方培养给排水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在上述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现有教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简单重复。例如水泵的变频调速控制,在泵与泵站、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中也有涉及。二是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当。如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需要泵与泵站、水质工程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但部分高校将这些课程与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同步开设,甚至后期开设[6]。由于没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学生对该课程内容难以消化和吸收,也给教师授课带来难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造成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延续性。因此,做好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也迫在眉睫。
(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和单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特征,应侧重技术创新[7]。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应及时跟踪地方水工程中新型仪表与设备、水厂现代化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基本依照教材讲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明显滞后,知识相对陈旧[6]。
近年来,随着水污染的加剧与水质突发事件的频发,水源水质预警、管网水质监控、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但因教学软硬件配置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与时俱进。
此外,部分教师在学时分配上欠合理、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根据课程特点注重学科交叉内容的讲解。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任课教师在水处理工艺、泵站和管网调度等内容上安排了过多学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过多;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任课教师则着重讲解自动控制理论,且不注意把握深度,学生难以理解且不能抓住重点。
(三)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8],实践教学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很多地方高校依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教育为主线,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学时少、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开发、与理论教学脱节等,如教学中忽略相关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知识的介绍等;学生在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教育和能力培养被边缘化,出现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
三、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1+2+3”教学模式
较强的实际工程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本特征[9]。因此,笔者根据地方对给排水行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办学目标和生源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强化工程能力为重点,注重创新教育和工程教育,提出了1条主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2个重心(理论和实践)、3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并举的“1+2+3”教学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新模式
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属于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难度大。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革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1.与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的协调
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排水自动化仪表与设备、离心泵调节、污水提升泵站自动控制、水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等,需要与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给排水管道工程等专业课程衔接,因此,教学时间应安排在上述课程之后。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与上述课程统筹规划,避免内容简单重叠。同时应注重与工程实践的高度契合,以自动控制技术在给排水行业应用为导向和原则,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给排水行业仪表设备、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并可自行完成水处理自动控制方式的初步设计。
2.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0],对于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高校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及时把握地方给排水行业领域研究与实践发展前沿,把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实现理论教学革新与工程实践发展的对接。如与供排水公司、设计院等企业的工程师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沟通,就给排水行业发展、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弥补学校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的欠缺,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3. 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革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当前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1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如根据目前水质越发复杂,传统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单一的情况,给出水处理影响因素不唯一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多干扰因素的智能环控制方式,并配置水泵、在线监测仪表等附属设备,将课程中涉及的自动控制、仪表与设备、工艺和监控系统的知识融于一体,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此外,在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注意推陈出新。如:一方面,将国内外给排水行业高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如在“给水排水自动化常用仪表与设备”章节,补充市场上新型产品介绍;混凝单元增加现代化水厂应用较多的流动电流复合环控制技术;污水处理自动控制工艺补充利用ORP、DO和PH在线实时控制脱氮除磷内容;沉淀和过滤单元增加新兴的经济适用技术,如利用原水浊度与水温分别实时控制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检索,课外拓展阅读与理论课内容相关的最新工程开发应用成果,并在课堂上就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
4.“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一是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授课方式。传统多媒体教学造成任课教师过于依赖PPT,照屏宣课,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授课方式呆板单一。近年来,广州大学开展“创新强校工程”,加大了学科建设投入,笔者申请购置了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CAI软件,在课堂上增加了水工程中典型仪表结构和操作演示,以及自动控制工艺的仿真教学展示。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难以表达、极为抽象的内容得以清晰呈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该过程中笔者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如请学生指出工艺中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设备,说明自动控制方式等,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实现了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结合。
笔者还及时跟踪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通过检索、调研和实习机会,采集、录制国内外相关工程实例视频并融入理论讲解,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变换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笔者提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或是课外拓展阅读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变换教学主体[9],由学生主讲,将“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
5.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在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笔者整合教学资源,拟搭建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分为四大模块:教学资源、在线测试、师生互动和知识广角。在教学资源模块,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课程PPT、水工艺自动控制实例视频等;在线测试模块,建立了涵盖整个教学内容的试题库(附标准答案),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判断题等多种题型,学生可以在线测试并进行自我评分;师生互动模块可实现网络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知识广角模块包含国内外给排水行业相关新闻、工程实例的介绍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该平台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体系。
6. 优化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普遍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多根据学生的出勤和作业情况评定。其缺点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对此,笔者改革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研究论文、设计性作业、课外科技活动参与情况等多侧面全方位考核,推动学习的开放性。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现代工具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学生既要动手,更要动脑,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广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和实训4个环节。笔者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机会,结合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理论教学并举,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渗透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行业发展。
1.实验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相关的实验课程有水分析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笔者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涉及的、给排水工程应用广泛的仪表,如浊度计、PH计和DO仪,对照构造,在操作演示之前增加了仪器原理讲解,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对目前污水厂应用较多的SBR、UNITANK等水处理自动控制工艺,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演练,让学生充分了解工艺原理与控制过程。将以课堂教学为主、模拟实验教学为辅的学校教育与以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生产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也为下一步实习奠定基础。
2.实习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笔者根据理论教学安排和相应的学生认知度进行实习讲解。认识实习时,因学生还未学习专业课,笔者仅向学生介绍工艺配置的仪表名称和用途,熟悉自动控制工艺的基本流程,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时,学生已修完泵与泵站、水质工程学等课程,但还未学习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知识。笔者重点介绍不同仪表,如DO仪的类型和主要功能,工艺的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的区别、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等。毕业实习中,介绍课堂曾经讲授过的变频调速水泵和调节阀等执行设备、仪表的构造、选型和基本原理,对某些自动化工艺,如UNITANK,对照构筑物,将课堂讲授的工艺控制原理与过程重复讲解,同时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实习结束后,从过程考察、课题答辩、实习报告质量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引起学生对实习各环节的重视,为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3.设计
与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有关的设计教学主要包括水厂和泵站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和实习,设计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广的水处理自动控制工艺,并加入离心泵调节、仪表选型等内容。在设计教学中笔者还启动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邀请经验丰富的市政设计高级工程师,结合工程实际为学生讲解设计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4.实训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广州大学于2016年春季学期启动卓越计划,依托企业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为期2周的实训教学。
笔者本着“尊重个体差异、强调特色培养”的原则[1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负责指导的学生分流实施实训教学。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笔者担任指导教师,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题,积极吸引有潜质的学生参与国家级或广东省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等本科生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提高能力和素质。近几年,笔者指导的学生获得“中国给水排水杯”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奖和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特等奖。另一部分学生则去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水务集团跟班工作,或去设计院参与现代化水厂设计,把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对接,在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有其内在规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导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重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3种能力
并举的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达到教学目标,满足时展和行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傅涛.水工业的学科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1999.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1-3.
[3]崔福义.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规范化办学新阶段[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2):25-29.
[4]袁文华,马仪,向文江,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72-76.
[5]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6]石明岩,张朝升,樊建军.能力为本理念下的“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创新性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2,6(6):14-16.
[7]陈尊厚 胡继成.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资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9):37-40.
[8]朱永英,陈昌平,桂劲松,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41-43.
[9]唐立国,郭庆.以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4):178-179.
[10]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
[11]王汉成,刘勇兵. 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