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垃圾分类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正遭受着巨大的污染。只有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周围的生命现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策略
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他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节能环保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的活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1.依托教材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环保教育的内容,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挖掘这些素材。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可以让学生查资料说说对二氧化碳的了解。在学生交流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后,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又被称为温室气体。近年来,由于煤、石油等石化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80%以上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土壤沙漠化、两极的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据此,还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低碳生活的理念:低碳生活就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要处处考虑到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我们要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这样依托教材,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联系生活有效拓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问题,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使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对学生来说,自己周围的生活垃圾污染是身临其境、深受其害的。因此,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而全国有近4亿的家庭,从自己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国所有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都在影响着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每个人都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少丢垃圾。既然垃圾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对垃圾的处理就尤为重要。身为小学生能做的,除了减少制造垃圾外,还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我们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给垃圾分类是我们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如果从小养成了习惯,那么给垃圾分类分装就会成为自觉而普遍的行动,也会从源头上给垃圾的处理带来方便。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科学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使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有关环保知识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行列中去,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1)定期开展“节约水资源”“绿地认养”“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等一系列活动,在班级内定期评选“环保小卫士”等,渗透对学生进行良好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分类处理 环境污染 日本
一、日本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提高,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得到了良好地处理,其垃圾产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人们对垃圾的循环利用程度逐渐提高,最终使得日本城市垃圾呈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在日本,焚烧是最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以炉排炉与流化床这两种方式为主,较少使用填埋方法。在这样的格局之下,日本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为此日本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更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焚烧法不断加以改良,实现高温、高效燃烧,更好地保护环境。在城市垃圾中,居民生活垃圾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无害化卫生处理。二战后的日本迅速成长,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因在垃圾处理方面经验不足,使得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无从解决,造成了环境污染。日本地少人多,能源相对不足,无法建设更大规模的垃圾处理场,只能另辟蹊径。针对日本国情,在最近二十年中,都是以加强技术改良与推进资源回收为主要方向的。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从法律方面着手,针对环境保护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二、日本垃圾处理带给我国的启示
1.严于法治,从法律层面加以强化。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建设循环型社会,并为此颁布法案,倡导从资源的“减少、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日本社会从资源消耗型社会向循环发展型社会转变。为此,还针对不同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法案,如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容器包装、绿色发展等方面,为全面建设资源再生型、环境保护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在这样的政策倡导下,日本社会上下齐心,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与处理,最终使得垃圾总量与人均产生量自2011年开始下滑。据权威报告,在2009年一年中,日本垃圾总产量是4625万吨,人均每日产量接近一千克。而在2000年的顶峰时期,则是总产量5483万吨,人均每日产量1185克。对比可得,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
2.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正确的“垃圾观”。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保意识培养更要从小树立,应将其加入到孩子的基础教育当中。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都应当将垃圾桶按照不同分类进行排列,由老师和家长言传身教,以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知道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与资源的可贵性,减少垃圾的制造,正确处理垃圾。通过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与投放,减少垃圾处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回收处理,对可用资源进行再制造。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可以保证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直至成为自然的行为举止,保证垃圾处理工作有效落实。
3.细分处理,严格落实。
在日本,垃圾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细致的分类。为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垃圾的分类,地方政府都会印发相应的宣传指导手册,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垃圾分类在于不断细化,在可燃、不可燃、资源类等大方向下还可以细分出多种类别。例如,在丢弃果汁盒等纸质容器时应当将他们剪开并进行晾晒捆扎,香烟盒则要根据包装进行分类。为此,有的厂家会在商品外包装上进行说明。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在时间上做文章,以降低工作人员的作业强度。在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处理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4.高温焚烧保证处理科学优化
在对垃圾仔细分类后,可以进行针对性处理,对可燃垃圾进行高温焚烧,防止占用过多填埋土地。焚烧不仅可以减少残渣,还可以用于产生能源。2009年,东京就曾依靠垃圾焚烧供电10.79亿千瓦时。对于焚烧后产生的灰尘进行采集熔融处理,对重金属进行降解。这一过程能够进一步缩减残渣体积,使之成为砂砾般微小的存在,并进一步作为资源应用于其他领域。
三、烟台市垃圾处理现状
近年来,烟台经济稳步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伴随物质财富增多,居民生活垃圾愈发增多。在2012年烟台有关部门的信息中,可以得知“本市在2012年全年中产生城市垃圾100.787万吨,均得到有效处理”。不难看出,烟台市城市垃圾数量多,虽都得到了有效处理,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味采取卫生填埋这种传统单一的处理模式,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对垃圾进行有效合理地处置。此外,这种方式还将造成环境污染、耗资巨大等问题。为解决该类问题,烟台政府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1.烟台市生活垃圾的来源及构成。
烟台市城市生活垃圾来源广,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制造垃圾、公共垃圾、机关学校垃圾等。与之相对的,垃圾的成分是极为复杂的,有纸质垃圾、塑料垃圾、玻璃制品、食物垃圾等。生活垃圾来源于生活,其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含水量高、有机成分多、复杂、与季节相关程度大等。
表1 烟台市区生活垃圾成分分析表
2.生活垃圾清运量。
在最近几年中,烟台市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多,并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飙涨。在2003年到2006年这四年中,共处理垃圾129万吨,以2006年数量最多,平均每天工作人员都要处理近千吨的垃圾。
表2 烟台市2003~2006年生活垃圾清运量统计表
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现状。
在经历了多年方法探寻与技术发展后,目前烟台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压缩、运输、回收、最终处理这五个流程,并在开发区西部开设了一个垃圾处理场,对烟台五区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该垃圾处理厂内有填埋区域、污水处理区域和湿解处理区域三部分,总区域为68公顷,按目前技术要求,能达到每日1000t的垃圾处理量,以卫生填埋为主,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为辅。为此,特设置了七百万平方米的卫生填埋区域,可供使用二十年。
由于最近几年烟台市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导致垃圾处理场超负荷运转。如若长时间如此,势必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缩短场地的使用时间,使得场地提前报废,烟台市的环境将持续恶化。
为提高烟台市的环境质量,减轻生活垃圾处理场的负担,并进一步延长其使用年限,使得烟台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更合理地处置,市政府决定对原场地进行扩建,增加垃圾湿解工艺的处理场地,除此之外,还新增240t/d的焚烧工艺。通过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应对目前的垃圾处理问题。
四、日本与烟台的对比分析
1.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具有较为完善的体制建设,其系统处于持续优化和完善中,烟台并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
2.日本政府重视宣传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我国在此方面才刚刚起步,在管制方面与日本存在一定的差距。
3.日本人由于身处资源短缺的国家,从小具有较强的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自觉程度较高。而烟台市民则缺少该类意识,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大多数居民自觉程度都比较低。
4. 生活垃圾中存在许多可重复利用资源,可以通过回收进行再利用,为此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工作,而烟台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投入。
5.日本技术先进,而烟台则相对落后,效率有待提高。
五、从日本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得到的启示
垃圾处理问题由来已久,我国在这方面却刚刚起步,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对全国八个试点城市进行阶段性总结,其根本在于加强政府、公众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垃圾处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政府任重道远。需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教育与公共设施建设,在各个地点安排分类投放点。
2.专事专管,为垃圾处理设立针对性管理机构,大力宣扬垃圾分类基础教育,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并做好协调工作等。
3.全民行动,做好上中下游的管理协调工作。上游需根据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制订合理方案,做好宣传工作;中游进行设施建设,特别要注重配套设施的安排与建设;而对于下游,则需将工作落脚点放在物质储存方面,对物质进行分类储存与处理。
4.完善评估体系。垃圾处理工作历时长久,需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扩大参与群体,以实际工作效果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5.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采用先进设备以更好地服务垃圾处理工作,做好分类收集、资源再造工作。
参考文献:
[1]烟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烟台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综合处理的发展意义[R].烟台:烟台市人民政府,2008.
[2]卢欢亮,王伟.论日本垃圾处理模式[N].维普资讯网,2008.5.25.
[3]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01.403.
[4]徐世刚,王琦.当代经济研究[D].
[5]学习日报[N].日本治理环境污染的启示.期刊来源.新华网.
[6]桑光裕.日本环境考察报告[R].2007-06-20.
[7]杨明.浅谈日本环境做法与启示[J].2007-12-11.
[8]改革与战略[J].2008(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 教学效率 ; 高效教学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79-01
一、革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观念认为,高中地理学科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多用心去背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高中教师在以往的授课中都是知识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教学,多数都是知识的灌输,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死记硬别来应付考试。但是一味的记忆,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时间一长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而这种转变一定要遵循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整堂课是否优质高效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否有获得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学生间是否有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否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掌握相关知识;是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所以这样的课堂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是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通过和同学、老师交流而获得知识等一些方法。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且获得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解决问提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课堂所学。
二、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应该让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 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不但上课时要结合实际经常教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到野外观察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比如学习“陆地地形”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透析现有学情,巧用知识迁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对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经历不再是以往简简单单的,而是通过广泛的途径猎取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对于高中生也是如此,他们获取的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问题时,教师引入了近年来学生所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实事如:三峡工程,1998年洪水实况转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开始入手一步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范围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创设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充分的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时刻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兴趣。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进行了以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教学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
2.实验操作,形成手脑并用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作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如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教学时,可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那么,褶皱、断层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3.案例引发,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学校附近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为案例来学习城市的发展;以长江为例来学习河流的流域治理等等。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还需要学生密切配合教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此外,灵活多样的练习反馈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为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获得最大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使得地理课堂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灌木柳;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6-2
0 前言
杨柳科(Salicaceae)是泛北极植物区系的典型科之一,具有广泛的、多种多样的用途,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素为世界人民群众所喜爱和重视。柳属(Salix L.)是杨柳科最大的属,约550种,我国柳属植物255种,约占全世界总数的46%,是全世界柳属植物最多、最丰富的地区,在全国各省、区广泛分布,而柳属绝大部分为灌木柳,许多种类与人们生产生活戚戚相关,目前部分灌木柳种类已开始被人类开发利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灌木柳作用的逐步认识,特别是2008年多哈会议后,热爱自然、崇尚环保,倡导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对灌木柳的开发利用尤为迫切和重要。
1 我国灌木柳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灌木柳具有喜光抗寒、耐水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易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是理想的能源利用、工艺品编制的原料树种和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树种。我国灌木柳种类繁多,野生种类全国各地皆有分布。我国栽培利用灌木柳历史悠久,据资料,早在明嘉清年间,河北固安沿永定河、白沟河岸沙滩上即广种杞柳;山东微山湖杞柳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人工栽培利用的灌木柳种类主要有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乌柳(S. cheilophila)、簸箕柳(S. suchowensis)、三蕊柳(S. triandra)、细枝柳(S. gracilior)、沙柳(S.pammophila)等。全国灌木柳栽培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三省沿河地区。山东省临沂市沂沭河两岸、济宁市的微山湖周围及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江苏省苏北地区,河南省、安徽省的淮河流域,湖北省的汉江流域是杞柳的主要栽培区,作为柳制工艺品的原料,部分县市柳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柳编之乡”之美称。辽宁台安发展的主要是三蕊柳、细枝柳、簸箕柳及蒿柳。内蒙古、宁夏等沙地,山西、陕西省的黄土地栽植沙柳,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 灌木柳资源的评价
2.1 生态效益明显,是优良的生态林建设树种
灌木柳具有种源丰富、造林技术简单、成活率高、成本低,防护效益好的特点。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在沟河两岸、沿江栽植能起到稳固江道、防洪排涝、固土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在丘陵地区栽植对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明显;在农田防护林中乔灌结合使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更明显。
2.2 做为柳编工艺品的原材料,经济价值高,是编织业的优质原料,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树种
杞柳枝条是编织柳工艺品的上等原料,作为国际公认的绿色包装物和装饰品,柳编工艺品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临沂市作为山东省的主要杞柳产区及加工地,现栽培面积1.5万hm2,年产优质干条18万吨,柳制工艺品100多个系列1万多个花色品种,年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
2.3 利用价值大,应用范围广泛
灌木柳除作为柳编工艺品的原料外,枝条产量高,韧性强,可以条代木或以条代竹,是制造人造板的好原料;也可以作为食用菌开发生产培养基原料;花为早期蜜源,叶和皮是喂羊、兔的好饲料,还可沤制绿肥。灌木柳生长快,可迅速解决农民烧柴问题,是优良的薪炭林树种。
2.4 是优良的生物质能源林树种
灌木柳种类多,分布广,天然杂交非常容易,其适应性强,繁殖简单,造林容易,易平茬更新,造林成本低廉;其光合效率高,生物质产量大。优良灌木柳品种的生物质产量可达30-45t/hm2,比南方著名速生桉树并不逊色,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林树种。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灌木柳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3 灌木柳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管理粗放
虽然灌木柳林在我国分布很广,但大部分栽培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品种的选择,栽植地点多为沙化土或河滩地,立地条件差,很难做到适地适树;栽培技术措施研究少,凭经验,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低。
3.2 对我国灌木柳资源的开发利用渠道较窄
主要是用为柳制工艺品的原材料,对于灌木柳的其他作用,还很少开发。在作为柳制品的原材料方面,也仅应用其枝条,对其叶、皮等也被作为垃圾处理,严重影响了灌木柳开发的综合效益。
3.3 灌木柳栽培生产及加工标准化水平低,柳编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大部分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柳制品的品种花色及加工数量以外商订货单为主,主动研发的品种太少。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加工形式存在着水平低,产品质量不整齐,标准化水平低,很难形成名牌产品;而大部分柳编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柳编制品靠贴牌出口,也严重影响了出口,制约了柳制品产业的发展。
4 开发利用灌木柳资源的战略性措施
4.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我国的灌木柳种质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虽然灌木柳适应性强,但仍有许多树种、品种濒临灭绝;同时森林火灾、人为破坏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使许多宝贵的种质资源流失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灌木柳种质资源的保护,坚持近期计划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现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重点保存与一般保存相结,制定科学的保存和利用规划,实现灌木柳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山东省郯城县林业局首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2007年从全国灌木柳主要栽培区进行了种质资源收集,建成了具有200余个种质的异地保存库。
4.2 开展良种选择及培育
根据我国地域广、立地类型多、气候变化大和灌木柳种类多、杂交易、用途广的特点,采用杂交育种或选择育种,选定不同性状作为遗传改良的主要目的性状,选育出不同利用途径的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江苏省林科院在我国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灌木柳育种研究,进行了编织柳的遗传改良和高生物量灌木柳的选育,选育出了适宜编制高档柳编工艺品的Jw9-6和Jw8-26 ,已推广到华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守芹等通过对92个沙柳无性系的田间试验,筛选了10个高优质、高产量、高速生、高抗逆的优良无性系。
4.3 多元化种植,多形式开发
灌木柳喜湿耐涝,易繁殖,生长快,适应范围广,无论是农田还是渠旁都可栽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也可以充分利用沟边、渠堰、水旁、河滩及许多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湿地,开展“四旁”栽植,同时也可以发展林-柳间作,提高灌木柳种植综合效益。灌木柳是多用途树种,柳编工艺品林、生物质能源林、饲料林、药用林多形式开发,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灌木柳生物质能源林同发展柳编工艺品林同等重视,作为今后灌木柳发展主要发展方向。灌木柳作为营造生物能源林具有优越的条件,为灌木柳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4.4 开展专项栽培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实现标准化生产
针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目标开展专门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提出栽培管理规程。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灌木柳产品研发,进一步重视对柳编工艺品的研发,研究新工艺,开发新品种,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对灌木柳在饲料、药材及人造板等方面应用开发研究,形成新产品,扩大灌木柳产品应用领域。
4.5 成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论坛
积极引导成立灌木柳商会或柳编产业协会,做好企业的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充当行业自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行使好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灌木柳种植和加工企业尽快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举行行业发展论坛,让企业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探索较好的成长方式,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保持灌木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中国柳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5(2):114-124(1987).
[2] 王战,方振富.中国植物志[M],第20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84.
[3] 侯学敏,杞柳密植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2,1.
[4] 宿启盛,刘崇云.微山湖杞柳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1991,3.
[5] 陈鸿雕.台安县灌木柳的栽植和柳编生产的考察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90,3.
[6] 涂忠虞.柳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 潘明建.柳树的遗传改良及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4,18(3).
关键词:野鸭湖;观鸟生态旅游;生态旅游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王 燕(1984―),女,河南项城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Q9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32-03
1 引言
观鸟旅游就是旅游者在不改变野生鸟类活动和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出于观察、欣赏、记录鸟类特征与行为的目的,到野生鸟类活动和栖息地进行的旅游活动[1]。野外观鸟活动最早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和北欧,现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时尚休闲户外活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潮的掀起,生态观鸟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健康、休闲、生态、环保的旅游方式。特别是在北美地区,观鸟已成为一项巨大产业,每年直接产生经济收益超过250亿美元。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野鸭湖),位于北纬40°22′04″~40°30′31″,东经115°46′16″~115°59′48″,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淹没区形成的滩涂、库塘等组成的次生湿地,总面积6 873hm2,其中湿地面积3 939hm2,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野鸭湖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迅速成长的观鸟群体以及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是开展观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但目前针对北京野鸭湖湿地观鸟旅游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以北京野鸭湖为例研究湿地观鸟生态旅游不仅对野鸭湖湿地观鸟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具相当重要的意义。
2 野鸭湖开展观鸟旅游的条件
2.1 生态环境优越
野鸭湖属于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北靠燕山,南临太行山,西南与河北怀来相接,东南是雄伟的八达岭长城,周围自然环境复杂,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所属的官厅水库中上游,沟、岔纵横,库湾众多,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和湿地草甸遍布其中,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各种植物丛生、动物栖息的理想之地。
2.2 鸟类资源丰富、品质较高
野鸭湖共有鸟类16目52科233种,分别占北京市鸟类总种数(18目,59科,350种)的88.8%、88、1%和66.6%。其中留鸟37种,夏候鸟55种,旅鸟156种,冬候鸟22种,分别占野鸭湖鸟类总数的15.9%、23.6%、67.0%和9.4%[2]。由于野鸭湖的周边环境复杂,也有许多其它类型的迁徙鸟类在此驻留,使得该区的鸟类资源更加丰富,是北京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保护区不仅鸟类资源丰富,其品质也较高。据统计,野鸭湖共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4种,且全部为鸟类;列入北京市一、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类达98种。
2.3 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高
野鸭湖湿地是延庆县所辖官厅水库水系及妫水河下游的环湖滩涂组成的次生性湿地,这里水草茂盛、生物富集,是生态观光和研究生物物种(尤其是鸟类)及其变化的绝佳场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野鸭湖又有水库、河流、沼泽、泛季节性滥地等多种湿地类型,是北京地区类型最丰富、湿地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效益和保护价值,为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典型。
2.4 外部发展条件较好
野鸭湖所隶属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亚洲重要的客货流集散中心地,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拥有发达的信息和交通网络,还有大批的追求高品位的高素质旅游群体,为野鸭湖开展生态观鸟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条件和便捷的信息、交通条件。此外,野鸭湖所依托的延庆县,在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国际化的旅游休闲区[3],可以说野鸭湖在未来将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3 野鸭湖生态旅游及观鸟旅游发展现状
3.1 野鸭湖湿地面积逐年减小
自1998年以来,保护区持续干旱、少雨,降水量的逐年下降和蒸发量的逐年上升以及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和蓄水量的逐年减少必然会导致野鸭湖区域水量的持续减少,进而导致野鸭湖湿地面积逐年缩减。根据北京市水利局《水资源公报查询系统》资料,野鸭湖湿地水域面积从1998年的2 106hm2减少到2004年的430hm2[3]。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使鸟类生存空间不断变小,严重威胁着依靠水环境生存的鸟类。
3.2 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现象依然存在
野鸭湖属于次生湖泊湿地,水域内鱼虾肥美、种类丰富,水域周边淹没区形成大面积的农田搁荒草地,农田防护林网发达,并存在大面积的人工林地。野鸭湖及周边基本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土壤未受到重金属等污染,为往来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然而随着保护区范围内的妫水河中下游区域开发程度的加强,各种污染源(包括工业与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与农药等)不断排入妫水湖、官厅水库以及坝下沼泽区等区域,致使妫河下游区域的水质变差、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鸟类生存的水环境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3.3 管理体制趋于规范,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野鸭湖湿地资源涉及农业、水利、渔业、环保等多个管理部门。长期以来的多头管理、无序指挥严重影响着野鸭湖湿地管理与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但自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管理处成立以后,野鸭湖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管理体制逐渐趋于完善。由于规划建设滞后和需求增加,野鸭湖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很欠缺,如保护区内的保护站、观鸟设施、鸟类救护设施、巡护设施和标桩的设置以及区内餐饮、住宿、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不完善,影响了保护区保护工作和观鸟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
3.4 局部有所发展,但总体增收有限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野鸭湖总体经济水平还较低。目前野鸭湖主要靠从事生态旅游和学生教学实习获取门票收入与住宿、餐饮收入,还有一部分经济收入来源于水产捕捞、养鱼和间歇种植玉米等,其发展较慢的原因有以下2点。
(1)资金与人才的投入不足。对野鸭湖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野鸭湖的后续资金缺口问题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营销工作;野鸭湖目前真正投入到实地进行长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很少,难以满足野鸭湖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2)社区参与层次水平低,社区居民从野鸭湖观鸟等旅游活动中获得的实际利益有限,社区发展与野鸭湖发展脱节,阻碍了区域整体发展。
3.5 观鸟旅游产品单一,持续营销力度不够
(1)野鸭湖生态观鸟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目前,野鸭湖的观鸟旅游多是大众观光游览性质的观鸟活动,科考、教育、学习、商务等性质的观鸟旅游活动较少;观鸟旅游线路单一,活动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不能充分展示野鸭湖湿地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
(2)野鸭湖拥有丰富优质的鸟类资源而知名度却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目前野鸭湖的宣传营销活动只限于旅游网站、旅游手册、举办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等方面,宣传内容简单、无特色;前期取得一定效果的宣传促销活动如举办摄影展、科普教育等活动,也没有持续地推进和加强。
4 野鸭湖的开发对策与建议
4.1 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目前野鸭湖已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但还没有专门的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工作零散无序、不成体系,必须尽快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完善鸟类资源保护体系。通过实施退耕还草还沼、天然植被恢复、河道疏浚引水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快实施生态恢复工程计划,进一步改善野鸭湖的鸟类栖息环境。
4.2 健全保护区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保护区的多头管理、无序指挥,在原有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基础上,设立独立于各管理部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北京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清主次,相互配合”的原则,通过例会制度对有关野鸭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与决策,建立各部门联合管理机制,形成野鸭湖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同时积极吸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培训生态导游和管理人员,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培养志愿讲解员,通过他们把观鸟知识、生态知识和环保知识全面、系统地传递给旅游者,使观鸟旅游者真正体味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4.3 广泛吸引外资,加强观鸟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保护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运用多种集资手段如出让经营权、特许经营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野鸭湖观鸟旅游开发。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珍稀鸟类保护,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在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加强保护区生态保护站、观鸟设施、鸟类救护设施和巡护设施的建设,为鸟类资源保护和生态观鸟旅游活动提供方便。
4.4 创新开发观鸟线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在不破坏生态景观、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设立一定数量的简陋小型生态观鸟台和生态观鸟亭,使旅游者充分融入自然、尽情享受人与鸟相处的和谐;在原有常规观鸟线路基础上,创新开发观鸟旅游线路(如水库库区边缘观鸟),使新旧观鸟线路各成风格,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教和科研活动,积极宣传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和鸟类资源的保护,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摄影协会、鸟友会或动物爱好者协会举办珍稀鸟类、国家级和市级保护鸟类的展览会,呼吁全社会关注鸟类、爱护鸟类;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开展“爱鸟节”或“爱鸟周”,并积极宣传,广泛吸引以学生、教师、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各种社会群体参与到生态观鸟旅游队伍中来。
4.5 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加大对游客的宣传教育
建立并完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区的开发与管理,通过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最终实现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发展融合;积极吸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和培训当地生态导游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同时野鸭湖需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解说系统,不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对工作人员、周边居民、旅游者进行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岗前培训、成立宣教基地,加大对游客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Sekercioglu C H. Impacts of birdwatching on human and avian communities [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2002,29(3): 282~289.
[2]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北京: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5.
[3]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科考组.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R].北京: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科考组,2006.
[4] 王红英,刘俊昌,刘细芹.美国生态观鸟旅游对中国观鸟旅游发展的启示[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2):152~155.
[5] 廖明旗.中国观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86~89.
[6] 王红英,刘俊昌,曹建华.鄱阳湖区生态观鸟旅游对当地社区影响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1 147~1 152.
[7] 陶 宇,葛 岩,金龙荣.北戴河观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2):56~58.
[8] 付 蓉,王曼娜,杨 鹛,等.洞庭湖观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3):253~256.
[9] 唐代剑,何 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 006~15 008.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he Bird-watching Ecotourism of Beijing Yeyahu Wetland
Wang Yan,Zhang Lina,Liang Xiaowei,Zhou Meim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