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7:38: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改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趋势和动态的分析,来梳理和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国际发展动向,同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比较,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主体性,过程互动
一、国际教学理念的变革动向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比如,英国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澳大利亚也同样不设专门的道德或公民教育的课程,所有的公民教育内容都穿插在政治或法律等的课程中进行。法国的历届政府亦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们的做法则是把一些道德原则贯穿于各项班级活动及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在选拔教师时首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小班化与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对学习者学习状态的关注。由于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理论归理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真要面对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学生,还要同时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此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
(三)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老师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是绝少见到了。相反,执教者都会倾其心血和智慧力图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并力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让学生“发现”知识,与此同时这一教学理念的改革也成了理论工作者的又一关注焦点。
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之所在。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由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把答案或权威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这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理念在英国课堂十分多见。
二、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凸显了如下特点:注重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促进课堂的空间开放;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气息与生命活力。简而言之,它始终围绕如何促进课堂内儿童成长这一生命主题,同时并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儿童主动发展这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之中。
通过对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而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一、重新定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融入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中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主动的意识。因此,在现今的德育内容中除了强调爱国主义、政治思想以外,还应有关于人权意识、宪法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公德意识、民主、自由与平等意识等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应突破原来单纯设置专门课程来进行强制教学的模式,而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式地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中国式的课堂传统强调教师的灌输,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表现的良好机会,而且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从而背离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而在国外,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简言之,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这应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
第三、着眼发展、转变评价观
考试的意义究竟何在?在我国,高考、中考的功能更多地是为了选拔,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形成了以考试内容为主要教学依据及由此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弊端。近年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新的评价模式,其目的即在于改变这种“唯试为教”的现状。在“以试促教”及“一试多法”(即不唯死记硬背的笔试为唯一的评价形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和应试的弊端,而由此实现对学生学习本身的关注与促进。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它又确实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而不应使其成为死水一潭。学习西方国家的课堂改革经验,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环境的创建,而使学生人人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个体驰骋的空间,以让他们更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领悟,而使课堂真正回归生命的本位。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J].《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9年第五期.
[2]李其龙,. “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 [J].《教育参考》2000 年第5 期.
[3]Friess , Peer , 1998. Das Bayerische Zulassungsverfahren fuer
1、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2、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3、评价的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一、 勇于求新,不当保姆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迷恋旧有知识结构,而只有汲取新知,探求新路才有出路,才能营造清新扑面的教学氛围。要想课堂教学高效率,首先必须是教师换脑筋,更新观念,真正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学生学"的论断,从我做起,锐意改革,力争闯出一条教改新路。
1、不包办课文讲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我援引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怀疑为例,鼓励学生不迷信旧说,要敢于质疑。如《鸿门宴》中"与之同命"一句,课文注释为"同他拼命。之,指项庄。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就有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与刘邦共命运。之,代刘邦。"我当场就表扬了他,并在课堂上及时组织讨论,同学们争论激烈,各执己见,老师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终于让学生们形成了共识,学生们终于尝到了学术论争的乐趣。
2、淡化课堂注入,看重课前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常常追求课堂容量大,注入式的一言谈使得课堂教学几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硬性注入。如果不改变这种添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与其苦口婆心重讲解,倒不如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摔倒了,狠狠心别去扶,让他自己爬起来,说不定他一下子就能自己走了。
一开始我还是心存顾虑,总以为讲的少了,漏掉的东西也就多了。后来,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帮小鸟挣出蛋壳,本是出于好心,哪知小鸟却很快死了。这个故事终于打消了我的顾虑,立志教改的决心更坚定了。高一有篇《景泰蓝的制作》说明文,因为学生们都没有见过景泰蓝,对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更是不得而知,常规教学难度很大。于是我就多方搜求,费了很大心血找来一只印花大腹细颈敞口瓷瓶,在课堂上对照课文,直观讲解如何制胎,如何着色,学生理解课文容易多了,也免去了教师讲解之苦。教师的精心准备换来的是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二、方法灵活多变,培养学习情趣
语文教学的新气象得益于教学思路的新变化,得益于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大胆试用新方法,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压抑,教的轻松,学的愉悦。
1、尝试愉快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把兴趣看作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认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他甚至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我们老师应该成为这个理论的实践者。
在讲解诗歌的对仗方法时,为了让学生形象掌握对仗的特征,我就讲了一个尼姑试对还俗的故事:该尼姑有心还俗,便出一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全是宝盖头字,对出下联者便可娶她为妻,结果一个船工以"漂流湖海浪淘沙"而鸳鸯成对。我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联,发现下联对仗并不工整,原来尼姑还俗心切,嫁错人了。
2.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读只能深入课文,但更要跳出课文,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写,将对课文的理解、启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我的一点尝试。我的作法是:结合课文内容,命题作文,向文索题,依文仿写。如下列作文题《读〈游褒禪山记〉有感》、《为蔺相如喝彩》、《朱自清散文二篇中的比喻》、《假如这条项链是真的》等等 。这种取材课文的写作方式既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同时又借鉴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写作文也就成了一件不太难的事,可谓一石双鸟。 三、注重学科渗透,拓展知识空间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虽几经改版,但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所感叹的那样,课文可读性差,知识量信息量明显欠缺,教材内容严重滯后于时展的节奏,师生阅读兴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补一些新内容以弥补现有教材之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1、学科渗透,文理渗透,以课内补充课外,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辟,"让学生不囿于现有教材的框框,在博大而深邃的文化宝库中去渴求无限的智慧,在一切美好的追求中成长便应是我们老师的共识。
在充分利用配发的课本和补充教材的同时,我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同学们的视野,触类旁通。如引导同学们运用地理学上的冲蚀原理来解释《梦溪笔谈》中雁荡山的成因,讲解《芙 蕖》一文在复习初中《爱莲说》的同时,我深情地朗读了安徽作家陈所巨的《残 荷》,而教《鸿门宴》《六国论》《赤壁之战》则又须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这就形成了开放的大语文教学方式。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介绍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五雀六雁并重一斤,雀俱重,燕俱轻。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问雀燕各重几何?"此题一出,全场沸然,学生们兴味十足自不必说,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思考起来。枯燥的文言词语解释与有趣的数学题联姻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2、 开设专题讲座,强化知识系列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分册设几个单元,系统化的知识被化整为零,分解为可量化的知识点,散布于单个的课文及练习之中,在支离破碎的应试教育前提下,语文的整体文化魅力大打折扣。学生不仅应象守财奴那样去积攒零碎的知识,更应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系统化、系列化。鉴于此,我在教学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由老师归纳和学生整理相结合使之条理化、系列化。如"中国古小说流变"、"唐代诗人的并称及风格流派"、"宋词的豪放与婉约"等等。容量大、线索清、特点明加上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关健词: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改革 原则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之势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抑或尝试,各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且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除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尝试之外,大部分教师在等待、观望,大部分课堂仍是“死水一潭”。
一、技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从管理角度上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而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只注意到理论上的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意识;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从教师角度上看,教师观念没有得到大的转变;教学目标不明确;方式方法太传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不明确为什么要上这节课,上这节课可以形成哪种能力?由此看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入。
二、技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技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技工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技工学校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技工学校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技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技工学校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
三、技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改革。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目前技工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主要有三种情况: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即便近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输送的人才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⑵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因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⑶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职教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探讨,而是让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的理念,能力教育的理念,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和“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职业能力才有可能适应就业与今后的发展与创造。
(二)创新科学评价机制
从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如何?与社会的联系怎样?教学时间的分布是否合理等。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三)革新课堂设计思路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反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这是革新课堂思路,课程设计合理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课堂设计的主要内容,应涵盖如下几个要素:
1、列“图”。将专业的能力结构图进行分解,对每个子能力再行结构化,并细化到每门课每堂课,并用特殊的符号在结构图中标示这堂课的位置(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根本目标)这样有利于师生对知识,能力的系统了解,避免“炒回锅肉”。
2、划“点”。就是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也就是使教师明确操作重点和学生的掌握重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特别重要的是“能力”点。
3、定“量”。要使信息从学生的脑、手、口、眼、耳各个部位强化刺激,形成有意注意和弧反射,达到完成课标任务的目的,必须保证一定的信息量,而且要保证学生多边活动量,特别是与专业有关的“前沿”信息,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
4、设“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课堂设计应有不同程度,不同密度,不同进度的上、中、下三层设置。不仅教师胸中有“度”,而且还可让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5、想“法”。课堂教学得法,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法是课堂设计的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悬念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方式。多样化的传播方法和序列,可以避免课堂形式的单调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查“果”。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效果。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结果”有清醒的认识,进行相应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得出经验教训,取得更大的成“果”。
关键词: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
一、实现了教学形式的革命性突破
新一轮的“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机械、呆板、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使之回归了以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人本主义”的轨道上来,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分享学习的乐趣与喜悦,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合作,充满争论与竞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就是课堂的主人,我就是智者,我就是胜者。让学生充满自信与快乐,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恰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活力与魅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被动,也没有任何兴趣,配合度和参与度也不够,是教师逼着学生学,学生学习没有任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与教师死磕,就是不给“你”学。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的话,课堂上学生迷迷糊糊,爱理不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更谈不上什么系统的了解与掌握。所以,一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导致效率低下。结果学生反感,家长埋怨,社会认可度低下。
三、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自国家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后,各个高校均面临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地区性教育质量的不同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总体差异显著,按总分录取的方式使单科成绩差距悬殊的现象存在。在这种情形下,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任课教师有效组织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答疑等带来极大的困难,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加快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998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研讨“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教育部领导、专家与第一线数学教师达成了共识。《国家教育是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在面临21世纪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形势下,必须明确:数学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共同基础。当前传统的大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都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针对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学好了数学,不仅意味着掌控了一种现代科学语言,学到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具备了良好的创造、归纳、演绎和数学建模能力,而且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由这种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会使人终身受益。要全面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高校数学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探讨课题,需要所有数学工作者不懈努力。大学数学教育改革顺应时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当今,传统型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应有的要义。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积累、提炼、总结,白云区提出了本真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教育理念:本真教育
“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本真教育”之“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真”,是指客观实际、规律、真理。本真教育,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模式: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在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时空内,以生态的视角、态度与方法观察、思考、设计课堂,通过“目标生成、自主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真知学习和高尚人格培养的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是绿色的、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整体性、多样性、协变性、共生性是生态课堂的典型特征。生态课堂的实施原则是:生本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引。
二、过程与方法
(一)推门听课,诊断教学问题
2007-2009年,发现与诊断问题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全体教研员,以集体视导、学科教研与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式的“推门听课”活动。所谓“推门听课”,就是不提前给学校打招呼,学校教师不提前刻意做任何准备的一种听课调研活动。课,是常态的,自然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好的教学经验,诊断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顶层设计,构建理论体系
2009-2010年,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阶段。在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专家、部分校长与教师根据推门听课诊断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本原因,探究解决的根本途径。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把握课改的本质,构建了白云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即“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强有力的区域课改领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保证课改各方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课改愿景的实现。在区域课改理论的引领下,所有试点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区一领,一校一品”的区域、学校课改特点。
(三)全员培训,筑牢改革之基
2010-2011年,教师全员培训阶段。教师培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从事课改的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应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应有勤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应有长于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能力。面向所有中小学教师,白云区组织了分层、分类、分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培训。一是强化课改顶层设计的干部培训,提高课改领导力。开设了面向全体校长的“走向优质”的大讲堂,开展了名校长“领航课改”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开展了中层干部“诊断课改”专项培训活动。二是优化课改策略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提高课改引领力。组织了450名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改专修活动,研修课程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知识(PCK)等。举行了“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云港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包括同课异构、课堂观摩、学术论坛等,参加教师达3000多人次。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培训,提高课改实践力。成立“白云课改宣讲团”,成员由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校专家组成,他们在实践中指导试点学校课改。开展校际间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催生了很多学科教学模式,孵化了很多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
(四)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2010-2013年,分层试点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突出,学校差别大,决定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层次性。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区域课改规律,遵循学校课改主体性原则,从2011年全面启动区域课改以来,确立了三批试点学校,共116所,占全区50%之多。非试点学校,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改革样态,但各学科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并构建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
(五)推广应用,评价深化
2012-2015年,推广深化阶段。一是评选优秀课例,提炼课改实践成果,收集了全区各学校的课改优秀课例,组织评选,并出版了优秀课例集。二是召开科研大会,总结课改理论成果,对全区近100项研究主题为课改的区级小课题与区规划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对经实践检验产生效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彰。三是举办展示活动,推广课改成果,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优秀试点学校举行了各学科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区内有效地推广了课改成果。四是举办课改高峰论坛和课博会,纵论课改,相互借道。五是拓宽课改视野,与香港学校同课异构,交流课改。六是全省交流,大面积推广。七是评价护航,深化课改,课题组组织开发“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编写《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
三、成果创新点及价值
践行本真教育理念,回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本真教育理念统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改革中坚持教育返璞归真,坚持改革要符合人作为教育主体发展的规律,选择或构建了教育理论。由此,区域课改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解决了改革中的基本坚持与方向。全区试点校选择或构建的教育理论能指导课改实践,如生本教育、生态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