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学习情况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当下初中语文学习评价单一的表现
1.学生被评价,老师单一评价
现在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但是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仍保持着错误的观念,学生只是被作为评价的对象,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比如:只有老师进行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只有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情况的测验等等。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老师的评价太过单一,片面,从长远看不利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不符合初中语文学习多元化评价的规律。老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并不能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来学习,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看不到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忽略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初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也取决于周围学生与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在家中,学生学习如果得到了家长的奖励,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很大。但是,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并不注重听取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忽略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使家长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利于家长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指导,同时也会拉大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学生与家长的情感沟通。
3.评价方式单一
在初中老师的教学中,考试测验是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评价的唯一方式。比如:进行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死板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数目、相应分数的题目,这样硬性的评价方式,只考察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并不能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只进行单一的语文知识点的考察和记忆,不利于学生以后在语文这一门学科有更深入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使学生产生不好的应试心理,对语文学习产生抗拒心理。
二、初中语文学习多元化评价策略
1.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和老师评定相结合
为了改变现今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单一性,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老师应采取学生、家长与老师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策略。这样,学生在学校的语文学习情况就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评价,并且校外也能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语文学习。学生自评即学生对自身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自我反省,对自己语文学习的不正确方法进行及时的改正,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独立性,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使学生认清在别人的观察中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怎么样,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学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要从多方面进行学习评价。比如:学生的语文课文朗读,课上发言,语文的学习态度等等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全面发展。最后,在课后,在校外再加上家长的评价,能够方便老师了解学生在家中对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将学生在校内和在校外两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促进老师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备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和老师评定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初中语文学习评价多元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更全面,更细致。
2.不拘泥于阶段考察
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评价时,考察的方式不要只拘泥于阶段考察,只进行月考、期末考,而是应该也要加强平时的考察。比如:天天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或者课堂测验等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巩固,使学生适应考试这一种考察方式,避免学生产生厌烦考试的心理。老师在平常阶段考察时只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单一总结性的评价,太过笼统,对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影响并不大,忽略了对学生平常进行语文学习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评价,不能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老师应该采用平时考察与阶段考察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及时在平常考察的作业本上或者是学习报告单上写下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及时改正,促进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更全面的多元化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 畏难情绪 分析研究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本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回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四是强调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技巧。技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语文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要点授人以渔。笔者强调了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里面交流学习成果,借鉴学习方法,研究思维方式,既能够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同时也让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记忆方式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效果。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学习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交流等方式,增强语文学习的技巧性程度,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也具有较大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较多的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情感自然得到了增强,这对于学生畏难情绪的破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大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作业习惯、朗读习惯等较差。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着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切实从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某一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较差的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口语交际习惯等方面,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培训。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将解决我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校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只是、培养学习能力一获得学习成功与习惯成自然,相对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措施
学生具有可塑性,在学习习惯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与引导,能够达到积极的效果。为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提出以下措施: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提出相应培养策略;
2、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增强培养的自觉性、紧迫感;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并对不足部分加以改正。
课题界定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本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
2、培养学生作业、朗读、口语交际等习惯,并从这些习惯出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内容
1、找出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通过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2、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1)培养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然后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以高标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优秀、进步作业进行及时的表扬;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朗读,熟能生巧,对课文越熟悉,朗读越顺畅;然后针对学生错误的读音加以纠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重视普通话的培养,严格执行要说普通话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文学语言交谈。
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xxxx年1月)
1、科研小组深入学习有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分析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xxxx年1月——xxxx年4月)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策略;
2、开展培养研究,适时对课题研究作出调控。
三、结题阶段(xxxx年4月——xxxx年6月)
完成总结性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研究性成果。 研究方法设计
运用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收集整理个案研究资料。
3、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修正实施方案,总结实施经验,及时推广。
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教师随笔集、教学反思记录册;
2、学生相应的作品集、文字材料等;
高中语文具有四个特性:多样性、独立性、主观性、创造性。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具备的方法与能力多种多样,从字音到交流,从词语到写作,从阅读到鉴赏,从语文学科到其他学科,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园到社会等等,似乎无所不包,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而且这些知识和方法之间常常是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比如字音就是字音,修辞就是修辞,各成家国,学习的可操作性不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语文学习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愈强,往往学习的难度愈大,不易把握和掌控。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具备三“心”:恒心、苦心、虚心。
“恒心”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要想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登上语文学习的高峰,没有恒心是无法实现的。众多的独立的知识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阅读与表达,理解与鉴赏更需要持之以恒地体会、思考和总结。小溪奔向大海,没有恒心是痴人说梦。因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语文学习的大敌,想学就学,不学则弃,断断续续,有始无终,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语文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急功迫利,只图眼前,也不会在语文学习上有作为。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都是一个“恒”字,唯有“恒”字,才能让时间改变一切。语文是门既难又易的学科,“难”在坚持,“易”在人人可学,人人能学。
苦心人,天不负,百日秦关终属楚。有了恒心还需要一颗苦心。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也总在学习语文,从未间断,但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多是学习的力度不够,强度不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地机械学习。就如同一座豪宅,你想知道内部的豪华,但却不敢进去,徘徊大门之外,你只好想象虚构;一问起内部,自然全然不知。所以,对待语文学习,我们要走进去,大胆勇敢地走进去,不畏难,不怕苦,这样,我们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苦心是语文学习的利刃和犁铧,敢于吃苦,敢于啃语文学习中的硬骨头,你才能征服其中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收获,才会有进步。语文的学习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刻苦的一种方式。学海无涯苦作舟,投悬梁,锥刺股,都明证着“苦”是语文学习的常态,停留表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深得语文的真味,难以得到语文的真经。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苦学是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
思维能力,广义上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构成的;狭义上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思维能力能够让人通过认识、分析等方式得出客观理解的思维。
2、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没有足够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被完全忽视了。绝大数的语文教师单纯的认为语文学习只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即可,进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语文是一门集语言、文字于一体的学科,文字的巧妙组合、语言的灵活应用、诗词的无限意境都会从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通过语文教学的描述使学生思维得已发散,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2.2没有发现正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深入人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阻碍。很多地区语文教学依旧延续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没能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方式,介于这种情况,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不能对新兴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完全消化、接受,致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3、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接受新鲜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更快、更容易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发掘问题、去处理问题,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决定着人类的思想、控制人类的判断。
4、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
4.1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概括总结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概括总结能力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每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理解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等原因,使每个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不同,通过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2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理解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理解能力在学习语文阅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或文章时,是否可以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都是综合理解能力发挥的作用。若是语文综合理解能力较高的话,那么就会在理解文章上更高、快、深的超越其他学生。
4.3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扩展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扩展能力在学习语文写作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是学生匮乏想象扩展能力,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将会出现文章内容平淡无奇或者提笔无词的困境。学生想象扩展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即使是在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5.1鼓励学生特性的培养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不要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教师不应该否决学生的特性,尤其是不能批评指责学生,要指引学生正确发展自身的特性,只有独特的内容方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但是,针对学生青春期出现的不正确的特性,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独特的特性发展成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5.2培养学生掌握多方向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对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对待问题及处理问题多方向思考的角度,放宽看待问题的视野,从多个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处理。如此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3鼓励支持学生不同见解的提出
当学生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时,语文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以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若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师也不应该严厉批评学生,而应该对学生细心指导,使学生从错误的思维角度转变到正确的方向。针对那些长期认可的结论也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有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关键词:联想法;初中语文;应用研究。
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造成学生初中语文学习难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大力提倡联想法并鼓励学生将其主动应用于初中语文学习。
一、联想法
联想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联想法是指联想个人根据对象提供的特征(形状、色彩、声乐等等),在大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构建从而获得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分类,联想法一般包括相似联想法,对比联想法和延伸联想法等。联想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二、当前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生由于对祖国优美的文字和文化知之甚少,同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强,导致初中语文学习方面仍然存在学生主动性差,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老师的倚赖性过强的问题。
2.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以及学生年龄小,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难以领悟,也难以进行比较性实践,导致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方法缺失。
3.自身无法对自身学习效果进行测评
学习本质上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另一个就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这两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整个学习系统。两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将联想法应用于初中语文学习中
的建议与实践
1.联想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联想法的突出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如笔者在教授《坐井观天》一文时首先带领学生思考天空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脸上立刻显露出茫然的表情,此时他们才发现他们天天望,夜夜看的天空居然那么陌生,有的学生说是圆形的,有的说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却回答不出来。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带圆形、方形和其他的图形空的物体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这些空来观察天空,并将观察的结果和自己选择的物体形状进行对比,再与自己裸眼看见的情况相比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对课文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联想法有助于学生良好记忆方法的养成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和记忆力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时期,联想法的应用将有利于学生良好记忆力的养成和良好记忆方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秀文:《让初中语文学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载《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6期;
【关键词】主题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在以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内容比较死板,由于应试的压力,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往往比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对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的锻炼不够,没有能够建立起语文的学习体系,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多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忆的形式,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总结的内容,对课本主题的讲授不够灵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没有注意生活化教学,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课本里,没有带入到生活当中,养成语文学习,阅读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对于主题型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探析。
一、主题型教学中的主题选择
首先针对主题型教学中的主题选择,主题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样关系到教学形式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主题当中来。
(一)主题的系统性
在选取语文教学的主题时应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体系进行构建和完整。很多同学到毕业时能够背诵和赏析很多古诗文,但是却分不清古体诗和近体诗,搞不懂骈文和散文的区别,对各艺术流派的分类与其艺术特点不能够明晰,这就是由于过于偏重细节教学而忽视了语文整体构架教学的原因。因此在主题的选取中要具有典型性,例如针对唐诗的边塞诗主题、闺怨诗主题、咏古诗主题、旅行诗主题,针对同一主题内容的诗歌对其意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将这一学期或者这一学年的诗有系统的组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再在诗词赏析题目当中遇到相应的意象,就能够准确定位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时代等内容,不会犯方向上的错误,还可以以意象分类,以不同时代的文风分类,以不同作者相似的遭遇和境况分类等,这样的主题选取生动有趣,激励与学生的学习又易于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主题的生活化
主题的选取要注意生活化,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体味语言学习的好习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候,能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更多的思想还是生活化,主题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无疑对于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要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对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作品能够感同身受,感作者之所感,言时代之所言,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敏感程度,对语言的驾驭,对情感的体悟。将语文学习放在生活中,既提升学生对于积极的、上进的情感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宽广胸怀,能够站在空间之广大与时间之浩淼的宇宙学和历史学的维度上理解文学作品也理解今天的生活。如可以将鲁迅的文章进行一次主题课程,以“鲁迅的童年”或者“鲁迅的过去”等主题进行课程的讲解,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让学生整体的把握课本内容。
二、主题型教学中的课堂设计
在主题型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切忌单一死板,要能够使学生融入到整个主题当中来,与作品的情感想切合,或与之同乐,或与之同悲伤,从情感上切合主题而非单一地对文字进行分析,豁达之处,关乎宇宙人生,时空奥妙;悲切之时,满眼尽风号雨泣,鸟悲兽骇。在这样的背景中,学生或置身于丝竹管弦声声的竹林幽静,或哀叹于尸骨遍野,狼烟滚滚的古战场,能够理解盛世的繁荣,能够感叹乱世的痛苦,能够遍观塞北的冰雪,能够赏欣江南的红妆,通过多媒体教学、影片节选、诗朗诵赏析等诸多教学手段,从视听等多个角度对主题的背景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写作手法自然有非常深刻的直观印象,比生硬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时空维度的改变,远近明暗视角的改变以及作者悲喜之间的思绪的转换,会有更好的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有关作者、有关时代甚至有关这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总结,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总结
主题式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整合课本知识,将语文知识在大脑中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构架。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眼前一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加强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主题的选择,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要注意主题的系统性,同时良好的课堂设计也能与主题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打下更牢固的语文底蕴。
参考文献
[1]王品宁.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