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马铃薯调查报告

篇(1)

2015 年年初,农业部网站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预计2020 年,50% 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土豆亦“饭”亦“菜”

土豆是主食还是菜品?各地居民的意见各不相同。在有着“马铃薯之乡”称号的甘肃省定西市,居民蔺奔奔告诉记者,土豆在当地就是一种主粮。“我们把土豆洗净放在大锅里蒸,半个小时后土豆皮胀裂,叫‘开花洋芋’,可以直接当饭吃。看自己口味,可以撒上白糖或盐等调料。”

家住甘肃省武都市的郭潇月,非常喜欢一种叫做“洋芋搅团”的小吃。“把土豆蒸熟去皮,倒在结实的木桶里,用木棒槌反复锤砸成年糕状,浇上辣椒、葱末、韭菜等调料,加醋或酸菜浆水,一份搅团就是一顿饭。”

炒土豆丝,这道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的菜肴,曾被网友冠以“国菜”的头衔。而在台湾新竹人陈宜廷的印象中,他们很少把马铃薯当成主菜。“我们主要把马铃薯当配菜,配合牛肉、鸡肉、猪肉、胡萝卜炖煮,也会配在烩饭里,切成小块淋上汤汁,如果是西式吃法,会有焗烤马铃薯,还可以做成沙拉、薯泥。”

“法式土豆沙拉要加蛋黄酱,德式会加黑醋和黄芥末。”在法国巴黎读书的学生王谦牧说,欧洲吃土豆,或烤熟做主食,或做成沙拉、炸薯条、薯饼等小吃。

纵观各地的土豆吃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认为,在《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中,第一条要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第二条则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铃薯在蔬菜之列;但在传统意义上,由于马铃薯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 族维生素,所以土豆与大米、小麦、玉米并称四大主粮。

变身馒头面条米饭

近日,在中国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研讨及成果展示会上,记者见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制的马铃薯主粮产品。配好固体汤汁的马铃薯米粉,用开水泡一下就可食用。除了米粉,还有马铃薯全粉制成的面条、馒头、复配米。

“马铃薯复配米是用碾碎的大米、小米和玉米,与马铃薯全粉混在一起,经热挤压、干燥之后做成的,在外形上与普通大米没有区别,蒸熟之后还能做炒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介绍,他们还把马铃薯全粉制成汤羹类食物,还有米肠、糕点等小吃,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

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室看到了马铃薯面条加工机。打开电源,加入原料,机器就可制出最细1 毫米宽的马铃薯面条。“小麦有黏性强的面筋蛋白,但马铃薯没有,所以马铃薯面条易断,加工有难度。2014 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的研发,适合国人饮食习惯,方便长期食用。”

张泓介绍,传统加工的马铃薯淀粉提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马铃薯全粉则保留了土豆中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在目前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中,马铃薯全粉含量达30%~50%。“如果用纯粉,可能会出现烧心、胃酸的症状,我们希望能尽量提高马铃薯全粉的含量,目前已研制出马铃薯全粉含量为55% 的即食米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介绍,目前马铃薯主粮产品已走出实验室,第一条马铃薯面条生产线正在筹建中。马铃薯高纤面、早餐面、冷冻鲜切面将于今年8 月进入市场。他认为,未来20 年~30 年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目前全国马铃薯产量为1.5 亿吨,我们希望在未来3 年~5 年,让全国1/3 的马铃薯变成主粮化产品。”戴小枫说。

“天天吃蒸煮土豆、炒土豆丝,显然不现实,要是有方便的马铃薯主粮产品可以考虑,但价格要亲民。”一位健康科普类媒体编辑表示。

科学食用才能更健康

张泓告诉记者,欧洲的两大主食是小麦和土豆,而我国最早的粮食是稻米和小米,由于营养成分齐全,土豆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

“相对一般的主粮来说,马铃薯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同时富含丰富的钾、镁及β胡萝卜素。100 克的新鲜土豆中含有342毫克的钾元素,小麦粉为190 毫克,大米是103 毫克。由于钾可抑制钠的吸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有益,并且能量低,每100 克含热量76 千卡,可预防高血脂。”何丽说。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介绍,综合目前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土豆替代白米、白面主食会引起糖尿病风险上升的问题,同时土豆是一种超高饱腹感的食物,把它加入减肥餐中,替代其他低饱腹感的主食,对控制体重是有益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发挥土豆高饱腹感的效果,如果每天食用油炸薯片、薯条,或是奶油土豆泥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土豆做主食的同时,我们也鼓励食物多样化,米面杂粮杂豆都要兼顾,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要对总量有估算。”

何丽说。

编者按:

篇(2)

关键词:金属铅,铅的分析测定,铅污染,原子吸收,消解,互助

 

1.金属铅在环境中分布与污染综述

1.1金属铅的理化性质

铅(Pb)是一种银灰色质软的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207.19,相对密度为11.35,熔点为327.4℃,沸点1620℃。。在400-500℃时可蒸发,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铅蒸汽在空气中可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Pb2O),并凝结为烟尘。铅在空气中易形成一层氢氧化铅薄膜,使铅不能进一步氧化。铅在水中可形成一层铅盐防止溶解。铅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一层难溶的铅盐覆盖于表面,可防止继续腐蚀。除乙酸铅、氯酸铅、亚硝酸铅和氯化铅外,一般铅盐都难溶或不溶于水。。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分散度和溶解度有关。硫化铅难溶于水,毒性小。三氧化二铅、氧化铅等较易溶于水,毒性较大。铅蒸气形成的烟,颗粒较小,化学性质活泼,且易经呼吸道吸入,毒性较铅尘大。

1.2.铅对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调查报告(1970年)结果证明,每年排入大气中的铅约为1.8万吨,主要来自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排放和交通运输的汽油燃烧两大方面。目前,欧洲的大气含铅量为0.055-0.34μg/m3,平均0.12μg/m3;北美为0.045-13μg/m3,平均2.7μg/m3;日本为0.2μg/m3。空气中的含铅量随地理位置、时间、气象变化。已有报道,农村的空气含铅量为0.04μg/m3,而城市为0.27μg/m3。水中的铅可来自土壤、岩石、飘尘和机动车的废气。铅化合物在天然水体中不易溶解。天然淡水中的含量平均为3μg/L,海水为0.03μg/L。。饮用水中的铅大部分来自各种管道和容器,并受水与这些容器接触时间长短的影响,也受水本身的pH值、硬度、氯和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据英国调查报告,居民饮用自来水的含铅量大于50μg/L,超过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规定的标准

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铅浓度为3.5mg/kg,在城市、矿山和冶炼厂附近的农田,其含铅量可因大气降尘而剧增,英国一大型锌冶炼厂附近,土壤含铅量达1500mg/kg,40Km以外才降到100 mg/kg以下,在一个铅矿区,土壤含铅量高达6680 mg/kg。但是在铅污染土壤中种植的马铃薯皮中只有4 mg/kg的铅,皮肉部分含铅0.2 mg/kg;其余的18种水果和蔬菜中,含铅量也很少超过1 mg/kg。通常食物罐头的焊料是食物中铅的一种主要来源。水生贝壳类食物一般比其他食物含有较多的铅。

1.3铅对人体的影响

铅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毒和神经毒,对人体有很高的毒性,一旦中毒,将会对人体全身各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尤其影响婴幼儿和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历史上铅中毒不乏其事,如中国古代君王吃食所谓的长生丹药致死,实际上是服用了过量的铅的缘故,另外,古代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其喜欢用铅制的餐具也有密切的关系。

1.4铅中毒机理和中毒症状

能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并引以各种生理异常。铅中毒可引起铅性贫血及心脏和血管的改变、血循环障碍一系列血液系统症状,还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腹绞痛、高血压。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神经衰弱症侯群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周围神经炎以及中毒性脑病。长期低剂量接触铅会加强体内脂质过氧化,久而久之,会诱发肿瘤的发生。

环境重金属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病因学表明,当环境污染使局部地区的重金属元素浓度过高时,当地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元素交换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即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某些金属元素的量超过人体所适应的变动范围,体内不同元素之间的固有比例破坏了,这时金属就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危害,引起疾病,发生金属中毒。甚至死亡。铅不仅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同时还具有致癌,致畸并损害神经系统等危害。成年人平均每日铅摄入量为0.3-0.5 mg,儿童对铅的吸收和积累大于成人,有人建议,儿童的铅日容许摄入量为0.1 mg/kg体重。少数敏感人群长期饮用0.04-0.1 mg/L水可引起慢性铅中毒,我国地面水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 mg/L。当铅浓度大于0.1 mg/L时即可抑制水体自净能力,并对活性和生物滤池的处理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2.互助县土壤中金属铅的测定

2.1 实验目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对土壤需求的扩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的污染物也成倍增加。目前,我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已达100万km2,对农业生态系统已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物(如Hg、Cr、Pb、Cd、Cu、Zn、As等)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达一定量引起人体病变,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土壤含铅量通常为2~200mg/kg,平均含量变化幅度为13~42mg/kg,铅对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和血管有毒害作用。引起慢性中毒后,出现贫血、高血压、生殖能力和智能减弱(特别是儿童脑机能减退)等症状。通过测定土壤中的铅的含量分析该土壤是否被污染以及是否对人类健康已造成危害。

2.2 实验原理

土壤或底质中Pb总量的测定,可将土壤试样经过盐酸、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或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消解处理后,将试样溶液直接吸入空气—乙炔火焰,在火焰中形成铅基态原子蒸汽对光源发射的特征电磁辐射产生吸收。将测得的试样溶液吸光度扣除全程序试剂空白吸光度,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确定土壤试样中铅的含量。

2.3 取样地点,东沟,西山,东山,南门峡,高寨的土样各0.500g

2.4 仪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E-700),铅单元素空心阴极灯、消煮管、消煮炉、小漏斗、容量瓶等。

2.5 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高背景土壤和受污染土壤中铅的测定。适用浓度范围与方法的检测限与仪器性能及所用试剂的纯度有关。其测定的最佳浓度范围为0.4-10 mg/kg,检测限为0.06 mg/kg

2.6 土壤中铅含量的测定结果,东沟含量0.0203,西山含量0.0210,东山含量0.0366,南门峡含量0.0127,高寨含量0.0429.

2.7 结论及讨论

当铅含量高于56.1mg/kg的土壤很可能已经受到铅的污染或者是属于铅的高背景值,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铅浓度为3.5 mg/kg,经过测定分析互助县不同地区土壤中的铅含量,结果表明该土壤中铅含量没有超标,即没有造成污染。未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惠秀娟.环境毒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80-99.

[2]刘绮.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236-239.

[3]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6-219.

篇(3)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面积3321km2,总人口37万人,有汉、土、藏、回等12个民族。该县为青海省粮、油、肉、豆、蛋、禽生产基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等。

该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具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且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寒长暑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四季不分明等特点。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等因素制约,区内可供人需饮用的地下水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极度干旱的黄土红层丘陵及基岩山区,水资源极为贫乏,属资源型缺水区。总之,区内水资源短缺和人需饮用水供需矛盾已日益尖锐,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总结青海东部严重缺水地区(互助县)地下水赋存、分布及找水规律,对解决该地区人需饮水困难找水途径有重要实际意义。

2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四大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湟水河支沟河谷区,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砾石,仅在沙塘川河谷区较为丰富,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 m3/d,水质较好。然而,区内修建有供水水源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近乎达到开采极限。其它地段富水性较差,单井计算涌水量小于100m3/d,甚至局部地段单井计算涌水量小于10 m3/d,开采潜力极为有限。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赋存于黄土下伏白垩系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岩,为一小型自流水盆地。在盆地北部边缘地带,富水性较好,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m3/d,开采潜力较大,水质较好;由盆地边缘到盆地中部,富水性逐渐变差,单井计算涌水量多小于100m3/d,水质也逐渐变差,矿化度多数地段大于1.0g/L,不能饮用。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赋存于盆地北部边缘上元古界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等。整体富水性较好,在南门峡一带,单井计算涌水量100-1000m3/d,在松多乡一带,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m3/d,水质较好,开发利用程度低,开采潜力较大。

基岩裂隙分布于盆地北部基岩山区,含水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千枚岩等。单泉流量一般小于1.0L/s,仅在一些构造断裂带附近,单泉流量大于6.0 L/s,水质较好,富水性较差。

3 找水途径探讨

据收集和调查访问的缺水现状资料,互助县缺水区多位于黄土红层丘陵区和基岩山区,水资源贫乏,属资源型缺水。本次工作围绕着缺水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构造控水为理论依据,着重研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探采结合孔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找水成果。依托找水成果,探讨分析找水途径如下:

⑴ 黄土下伏白垩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找水途径分析

野外调查发现,在盆地北部分布的白垩纪地层在区内构成一单斜储水构造,含水层受两组斜交的区域压扭性阻水断裂所控制,具备承压自流的条件。在直沟村施工的GK02号探采结合孔,含水层岩性以砂岩砂砾岩为主,自流量2042.50m3/d,水质良好。该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进表明区内含水介质(岩性)、地貌条件及控水构造对白垩纪地层淡自流水的控制作用,这一理论为该地区找水途径指明了方向。

⑵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找水途径分析

在互助县南门峡和松多乡碳酸盐岩分布区,地层岩性为元古界结晶灰岩、大理岩、千枚岩、砂板岩等。受构造及地下水的长期溶滤、溶蚀作用,断层附近,可溶岩(结晶灰岩、大理岩)裂隙、溶隙极为发育,为地下水强径流带和富集区;不可溶岩(千枚岩、砂板岩)呈泥状,具阻水性。针对该类型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探采结合孔主要部署在断层附近,可溶岩一侧。在松多乡施工的ZK4号探采结合孔,单井涌水量1771.632m3/d,水质良好。该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进表明区内含水介质(岩性)和控水构造对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的控制作用,这一理论为该地区找水途径指明了方向。

4 结语

针对青海东部严重缺水地区(互助县)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以构造控水为理论依据,着重研究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和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对寻找富水地段、供水靶区以及为解决该地区人需饮水困难找水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调查报告:高毒农药违法施用令人震惊

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测体系,农药的制售与施用几乎处于无序状态。农民为了保持高产丰收,追求利润最大化,多年来连续大量使用农药,使得病虫害对农药普遍产生抗药性,农民又再度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导致恶性循环。

我国农业部已多次颁布相关法律及法规,禁止将甲胺磷、对硫磷、甲拌磷等高毒农药用于果蔬,国家标准还规定在果蔬上不得检出禁用农药。但调查结果却令人震惊,以天津地区为例,高毒农药违法施用于果蔬的竟高达65.0%,夏季果蔬中禁用农药的检出率竟为31.6%,居全年最高水平。

四大法宝

虽然果蔬农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大家不必过分担心,平时只要多加注意,做好蔬菜水果的清洗处理工作,就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放心食用。

法宝一:清水浸泡洗涤

先用清水冲洗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盖过果蔬,浸泡30分钟左右。必要时,加入果蔬清洗剂,以增加农药的溶出。例如,卷心菜等包叶菜,先去除外叶,剥成单片,浸泡于0.30%洗涤灵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2~3次,基本上可清除大部分残留农药。又如,苦瓜、草莓等连皮食用果蔬,可用清水浸泡洗涤,加软毛刷刷洗。

效果评价:清水浸泡洗涤法的最高农药消除率为75.8%。

延长浸泡时间确实能更有效地清除农药残留,但B族维生素、维生素C流失也多,故此法不予鼓励。也不要将蔬菜水果切开后浸泡,否则更多的维生素C会溶在水里,得不偿失。

法宝二: 碱水/淘米水浸泡清洗

在碱性环境下,有机磷杀虫剂迅速分解,毒性降低,可用碱水或碱性淘米水浸泡法去除蔬菜水果残留的农药。例如,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0.5~1克(根据果蔬量配足碱水),将初步清洗后的果蔬放入碱水容器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即可。

效果评价:碱水(1‰)浸泡法的最高农药消除率为61.8%。

注意!碱水不宜太浓,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弱酸,在有氧或碱性环境下容易氧化。

法宝三: 加热洗涤

随着温度升高,杀虫剂会加快分解,降低毒性。对难以处理的果蔬农药残留,可通过加热法除去。例如,果蔬受到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污染,可将清洗后的果蔬放入沸水中,焯2分钟后立即捞出,再用清水洗1~2次,即可入锅烹饪。

效果评价:沸水洗涤法(叶类蔬菜)的最高农药消除率为83.2%。

要严格控制加热洗涤时间。在高于80℃温度下,快速焯水的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较少。

法宝四: 清洗后去皮(去根)

带皮的果蔬,如苹果、梨子、猕猴桃、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茄子、萝卜、番茄等,应先洗净后去皮,以免刀器表面沾染农药造成污染;韭菜根部残留农药较多,应切除其根部后再烹调。

效果评价:去皮法的最高农药消除率达84.0% 。

去皮不仅可消除大部分农药残留,还保留了果蔬中的营养成分。切除韭菜2/3根部后,农药消除率为57.0%。为了保障食用安全,能去皮的果蔬,最好还是去皮食用。

两大注意

一、 适当延长果品存放时间

即使果品受到农药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药也会缓慢分解,毒性降低。若条件允许,可将适于储存的果品存放一段时间(10~15天),食用前再清洗并去皮。

二、 不要购买“虫眼菜”

据测定,“虫眼菜”的残留农药并不少。因为农民一旦发现"虫眼菜",会积极地喷洒农药,以消除虫害。还有,发现果蔬表面有药斑或有刺鼻味时,也表明有残留农药。购买时,应选择当季盛产果蔬,不要购买“虫眼菜”,也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果蔬,因为这些果蔬更无安全保障。

果蔬农药污染排行榜

据测定,菠菜、小白菜、韭菜、花菜等叶类菜,受农药污染较重;番茄、辣椒、毛豆等瓜藤类,受农药污染略轻;萝卜、土豆、洋葱等生长在土壤里的蔬菜,受农药污染最少。外表光滑的水果,农药污染较轻;外表不平或多细毛的果蔬(如猕猴桃等),受农药污染较重。

夏日应选购农药残留量较少的果蔬

施用农药频率低的果蔬――具有特殊气味的大蒜、洋葱等。

篇(5)

关键词 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

AbstractMost of the rural men went to find jobs in the city, so the wives left at home to do the farming work. A new work division is going to arise. The left-at-home wives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support th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eft-at-home wives estimated is mostly 47 mill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m depended on media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

Key wordsLeft-at-home 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

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

(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

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杜菊瑛说,她家种了7亩半马铃薯,她一人犁地、播种,到了收获季节,她又一人挖、捡,然后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回,一共收获近两万斤马铃薯。家中20多亩牧草也是她一人收割回来的。杜菊瑛深有感触地说:“说实在的,我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我,这家就转不动了” [2]。

(二)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力不从心,致富无门

“不知道做什么能挣钱。只有看电视剧、打牌打发时光。”6月17日,记者在青神县罗波乡龙泉村采访时,丈夫在上海打工的欧明蓉这样说。欧明蓉今年33岁,丈夫每年回来一次,家中只有她和她的女儿。“丈夫寄回的钱,够女儿学费,家庭日常开支还得自己挣。”“我原来在棉织厂工作。就二三百元一个月,关键是三天两头没活儿做。”她辞了职。“看到别人养猪有得赚,我去年就喂了一只母猪,哪曾想猪价一路走低,饲料还贵。”说起刚下的15只仔猪,她又是心疼又是心伤,“真是不知道如何办”[3] 。

(三)安全无保障,心理负担沉重

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于是成为农村案的主要侵犯对象。调查显示,农村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4。

(四)婚姻安全受到威胁

“过年也不愿意回家,总是推说没有挣到钱。就是回来了,也拉着个脸,还常背着家人打电话。问他还死不承认。”丈夫在昆山打工的“留守妇女”肖红(化名)向记者述说时语气里充满了无奈。肖红不停地用一条毛巾擦眼泪,“我整晚睡不着觉,不是孩子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5]。

(五)文化生活匮乏

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留守妇女”们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6] 。

二、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的综述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

妇女的家庭地位界定为,妇女在家庭中享有的威望及拥有和控制家庭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主妇相比,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妇女的权力空间扩大,增加了妇女公共事务参与的机会,为农村妇女提高自主意识、展示和锻炼自己提供了条件,而且收入边界清晰化使得妇女的重要性得以体现,留守妇女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但是,留守妻子对于主要的收入来源的物质基础责任田只拥有使用权但是重大事务的控制权仍然由丈夫决策[7] 。再者,由于农业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其地位并没有因此提高[8] 。

朱梅等认为留守妇女日益加重的劳动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现金收入而是更大的对家庭的隐形贡献,从而与外出就业的丈夫创造的相对较多的显性收益形成了巨大反差,妇女的经济地位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从长期来看妇女的家庭地位将进一步下降[9]。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自己认为丈夫对家庭的贡献率高,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不能做主 [10]。留守妇女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是这些家庭责任并没有赋予她们对等的权利,留守妇女家庭还是遵循着丈夫的权利大于义务,而妻子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公平的处境。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方式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方式仍属于传统型。安徽妇联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承担起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访谈中,大部分女性反映由于劳动负担重,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没有精力去管,有疲于奔命的感觉,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单调无味,常感到寂寞。

安徽妇联调查发现,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是自1996年后,外出打工的主要工资呈下降趋势,加上现今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和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下滑,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其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体的层次上[11] 。女性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策划者,其消费更是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其消费水平很难提高。

农村留守妇女娱乐休闲方式单一落后,社会交往关系仍以血缘和地缘为主。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状况

通过在河南省341名留守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调查,利用心理学上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多种角色的困扰以及多种标准的评判,农村“留守女性”心理上的压力加重,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12] 。

(四)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

男工女守分工的直接后果一是夫妻的长期分居引起夫妻共享时间的减少和夫妻的异质性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二是农业效益比较低下造成的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功能的下降,使得留守妇女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

(五)农村留守妇女与农业生产

大批男性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从农业经济角度出发的农业女性化和从女性发展角度看的女性农业化的讨论。

1.关于女性农业化对妇女发展的影响,学术界大致有两种倾向性意见

(1)女性农业化对妇女地位改善有进步意义

丈夫的外出客观上赋予了留守妇女生产自和生活自由度,并且拓宽了发展自身潜能的空间。可能会给她们带来生产和生活的能力提出挑战但是无疑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在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向给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提供了发挥的平台[13] 。

(2)女性的农业化对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生存状况的改善明显不利

男性的逐步非农化,农村妇女则正在逐步地农业化。这个过程将给农村妇女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比如农村妇女的收入边界虽然清晰了,但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却下降了;虽然获得了更多农业生产的机会,但却加重了其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女性的农业化加重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固化了农村妇女的不利地位[14] 。

2.关于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要低,获得培训的机会少等原因使得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农业女性化将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文化水平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的结构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下降等不利影响 [15]。

三、总结

以上的研究给我很多启示,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研究文献很少,描述性居多,深入分析少

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相比,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过于笼统、表面化,缺乏代表性研究成果。关于留守妇女的文献大多没有把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研究,无助于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群体。

(二)单一研究多,综合研究少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数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讨论,缺少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主观判断多,实证研究少

涉及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的文献缺少实证分析,在为数不多的调查报告中也多为生存状况的描述,而且调查地区选取比较局限,样本量太小,容易忽略了各地的文化、地区资源等差异,以偏概全。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没有严格的分类,大多数学者都关注负担沉重的留守妇女,把她们看成弱势群体,可能还有部分赋闲在家属于剩余劳动力的留守妇女,由于缺乏实证研究,这些都还是未知。

(四)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界定不够

留守妇女所出现的问题中比如消费方式低下、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心理状况差等可能不是留守妇女所独有,而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妇女之中的普遍问题。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需要提升,可能非留守的农村妇女付出的劳动和其家庭地位更不相称,所以需要相对于非留守妇女的视角来研究留守妇女,真正把留守妇女这个群体研究清楚。

农村留守妇女肩负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家务以及赡养抚养等家庭责任,她们似乎不再只是半边天。家庭生活 “单亲”化,使得农村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的问题,妇女的人身安全、婚姻不稳定等等。农民工问题因关联着城市的稳定而引起了广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却是双重的,她们被掩盖在农民工的背后,支撑着城市发展也维持着农业生产,然而她们在我们的视野里却是那么模糊。这种忽视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生产的女性化,给她们带来的是独立发展的机遇还是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再次不公平的倾斜?在政府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的背景下,留守妇女会不会因为男性的缺席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的机会,成为新一代农民?政府会不会给与留守妇女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护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是模糊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群体没有给与充分关注和深入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对于妇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的和谐以及农民工家庭和谐等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news.省略/politics/2005-11/10/content_3759062.htm ,2005-10-30

[2]青神“留守妇女”说无奈,四川在线,2006.06.20省略/nsichuan/msxw/20060620/200662085003.htm

[3]性骚扰七成指向农村留守妇女?新华网,2006.06.30 news.省略/legal/2006-06/30/content_4770673.htm

[4]苏北“留守妇女”:守住家庭 丢了爱情,新华网,2006.11.24

news.省略/society/2006-11/24/content_5369285.htm

[5]乡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河南报业网,2006.06.07

省略/xwzx/rdtj/jdt/t20060607_537124.htm

[6]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02)

[7]彭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留守妇女的影响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6(3)

[8]朱梅等.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9]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李洁.试论农村社区中留守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11]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8)

[12,13]周全德等.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0)

[14]李新然等.试论女性农业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0(05)

篇(6)

凡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较多,其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的,即为酸性食物。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它们从味道上可都不是带酸味的。

凡食物中所含的钙、钾、镁等元素的总量较多,其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是呈碱性的,即为碱性食物。这类食物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而山楂、西红柿、柑橘,甚至醋等酸味食物都是典型的碱性食物。

还有部分食物既非酸性也非碱性,如烹调油、黄油、淀粉等,被称为中性食物。

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将酸性食物分为“强酸类”和“弱酸类”;可将碱性食物分为“强碱类”和“弱碱类”。

大量的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如果长期偏重于肉类和糖类的摄取,又缺乏蔬果的调和,可导致酸性物质在体内聚积过多,不但促使新陈代谢作用发生变化,加速衰老,更会带来各种疾病。

为保持好膳食酸碱平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食物多样化,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应包括主食、奶制品、蛋类、瘦肉、蔬菜、水果、豆类、油脂和硬果等。过分偏荤或过分偏素,都于健康不利;

②每日应保证吃1斤(生重)蔬菜、1个水果、1两豆类制品,以保持机体弱碱性;

③每日摄入的瘦肉不超过3两,鸡蛋1个,鲜牛奶250毫升(1袋);

④尽量不吃油炸食物、肥腻食物、动物内脏。

附:食物酸碱度分类

强碱类:牛奶、黄瓜、红萝卜、柑橘、萝卜、番茄、菠菜、葡萄、葡萄干、黑胡麻、海带、芋艿、无花果

弱碱类:马铃薯、卷心菜、养乐多(一种乳酸菌)、南瓜、苹果、香蕉、菠萝、樱桃、琼脂、梨、桃

强酸类:牛肉、猪肉、猪肝、香肠、牡蛎、清酒、乳酪、砂糖、饼干、花生米、鲟鱼、椰子汁

弱酸类:火腿、蛤蜊、鲍鱼、茄子、巧克力、奶油、章鱼、葱白、淡水鱼、油炸物、虾、白菜、鲷

(摘自《中老年保健》)

五种食物有利心脏健康

总的说来,营养学家推荐以鱼、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种子为主的地中海式饮食。如果你的饮食与之迥异,那么你应该考虑在餐桌上增加这些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食品:

鱼??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大豆??最近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豆制品生产商在产品包装上声明,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病风险。

豆类和坚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一组心脏病发作后的幸存者进行调查。他们最新调查报告发现,每天吃三分之一杯干豆能使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几率减少38%。杏仁、山核桃和花生都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保护心脏,但每天只适合吃一把(大约1.5盎司)。

燕麦??燕麦中含有的纤维不仅能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且还能降低血压。这两种因素都容易引起心脏病。

大蒜??大蒜含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化合物。研究人员还指出,大蒜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氧化作用,能防止心脏病发作。

三种不宜多吃的食物

红肉:这些肉类含有大量阻塞动脉的饱和脂肪,不利于心脏健康。

汽水:汽水含有大量单糖和热量,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肥胖的食品之一。

薯条:薯条含有饱和脂肪和转脂肪,会引起人们肥胖,增加心脏病风险。

(摘自《参考消息》)

咽喉不适不可乱服润喉片

润喉片是临床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滋阴止渴、润喉止痛、利咽祛腐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及口臭等疾病,因其作用快、经济方便而受到欢迎。但不少人咽喉稍有不适,就自行含服润喉片,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在含服润喉片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注意事项及禁忌症。有的润喉片含有碘分子,活性大、杀菌力强,对细菌繁殖体、芽胞和真菌有良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但是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很大,不宜长期含服。另外,有碘过敏史或怀孕、哺乳的妇女均不能含服。对碘过敏的人如果含服含有碘分子的润喉片后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丘疹、全身湿冷等症状。哺乳的妇女含服含碘的润喉片,碘可经乳汁影响幼儿生长发育。

另提请注意,含碘润喉片不能与含有朱砂的六神丸同服,因朱砂中的二价汞能与碘结合,形成碘化汞类有毒汞盐沉淀,可导致赤痢样的药物性肠炎。如果咽喉部无明显炎症时滥服润喉片,可抑制口腔及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会扰乱口腔的内在环境,造成菌群失调,使本来不致病的细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发生。

(摘自《光明日报》)

有几类药服后别急喝牛奶

服下列药物时,与服牛奶的间隔不宜过短,更不宜与牛奶同服。

抗生素类:因该类药物与牛奶中的钙离子在肠道形成络合物,会大大减少其吸收,降低疗效,甚至完全失效。

降压药:严重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降压药时,同时喝牛奶或奶制品,可能引起血压骤升,重者会使血压持续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强心药:心衰病人服用洋地黄、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又喝大量牛奶,容易产生中毒反应,甚至发生意外,因为牛奶中所含的钙能增强心甙(洋地黄、地高辛)的毒性。

含铁药物:缺铁性贫血是妇女、儿童的常见病。牛奶中的钙离子可与铁剂在十二指肠吸收部位发生竞争,使铁剂吸收减少,降低其疗效,故有些病人即使长期服用铁剂也不奏效,就是同服牛奶所致。

抗精神病药物:精神病患者服抗精神病药物,或佝偻病患儿服钙粉或钙片时,喝牛奶、吃母乳、酸奶、奶酪,都会降低药物疗效。

(摘自《人民日报》

如何选择补钙品

骨质疏松症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一个措施。

目前市场上有10余类钙补充剂,200多种品牌。面对五花八门的钙制品宣传广告,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钙剂呢?有关专家指出,科学选钙应注意:

元素钙含量高 元素钙是衡量钙剂真正的钙含量。钙源不同,元素钙的含量差异很大,各种钙剂中碳酸钙的元素钙含量最高,达40%,即每1000毫克碳酸钙制剂含元素钙400毫克,同样重量葡萄糖酸钙仅含元素钙90毫克。在选择钙剂的时候应当注意辨别它的标签,了解其实际的元素钙含量。

篇(7)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十二五”;“十三五”;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37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4

长江中下游区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小麦优势生产区。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是该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湖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湖北小麦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平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1,2]。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的10年间,湖北省小麦播种面积从79.49万hm2增加到109.30万hm2,总产由243.20万t提高到420.90万t,小麦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比例由11.00%提高到16.31%。

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和技术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发展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1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继续保持恢复性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逐年提高,对全省粮食总产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得到较快提升,特别是稻茬小麦机械播种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湖北省中南部小麦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

1.1 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单产和总产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在稳定基础之上均有显著提高(表1),年均分别为106.80万hm2、3 692.70 kg/hm2和395.00万t,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9.4%、14.80%和24.80%。其中2013年小麦单产首次超过历史最高纪录(1997年,单产3 499.50 kg/hm2),达到3 807.60 kg/hm2;此后两年,湖北省小麦单产均刷新历史新高。

1.2 高产麦区的单产潜力进一步突破

“十一五”期间,在枣阳市杨当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中,曾创造了小麦7 663.5 kg/hm2的高产纪录。“十二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挖掘湖北省小麦高产潜力,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襄阳市农业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结合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开展小麦高产攻关。2012年和2014年夏收,湖北省襄州区古驿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实打测产验收,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7 957.95 kg[3]和8 143.50 kg[4],创造了湖北省小麦新的高产纪录,为湖北省小麦主产区实现高产更高产的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1.3 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稻茬麦机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湖北省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湖北省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面积48万hm2,占适宜推广面积(93.3万hm2)的51.43%;完成机械耕整土地105.27万hm2,机播46.6万hm2,机播率43.3%;机收102.67万hm2,机收率达91.6%,比2013年分别增加4万hm2、提高1.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5%[5]。其中襄阳市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从2009年的70.00%左右提高到2013年的87.80%,年均提升4.40%;小麦机械播种率由不到40.00%提高到65.40%,年均提高6.4%。

“十二五”期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北省农机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稻茬麦少免耕机械播种联合攻关,有力促进了湖北省稻茬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稻茬麦机械播种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以京山县为例,2012年秋播示范稻茬麦机械播种533.33 hm2,2013年秋播发展到0.97万hm2,2014年秋播达到1.67万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43.10%。同时2014年秋播随县小麦机械条播面积达到2.35万hm2,占播种面积40.79%,同比增加30%以上。

1.4 一批新的优质高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在生产中得到示范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的小麦主导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鄂麦18、鄂麦23、襄麦25和鄂麦596等,新审定的小麦品种主要有鄂麦580、漯麦6010、先麦8号、鄂麦170、襄麦35、郑麦119、天民198等。湖北省小麦生产中灌浆成熟期往往发生高温逼熟现象,熟期较早的郑麦9023在这些品种中占有优势,其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仍处于统治地位。以2012年为例,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3个品种依次为郑麦9023、鄂麦18和鄂麦23,分别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1.53%、8.62%和6.73%,襄麦25、鄂恩5号和鄂麦596分别居第4至第6位[6]。就各地而言,除鄂州市、S州市和恩施州外,其余各地第一大品种也均为郑麦9023。

1.5 小麦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更新,小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如刘易科等[7]对2008、2009年夏收湖北省大田小麦品质分析发现,平均容重761.00 g/L,优质麦占70.70%。据湖北省粮食局的调查报告,2013年湖北省收获质量中等(3等)以上的小麦比例为71.10%,比2012年提高18.10%;其中容重765.10 g/L,比2012提高20.30 g/L。2014年收获质量中等以上的比例为86.10%,比2013提高15.00%;其中容重774.90 g/L,比2013高9.80 g/L;不完善粒4.6%,比2013降低0.90%。

据《2014中国小麦质量报告》,采自襄阳市的郑麦9023、谷城县的襄麦55样品均达到国标优质强筋二等标准,谷城县的襄麦55还达到了郑商所强筋一等标准;采自襄阳市、随县、沙洋县和京山县的6个郑麦9023样品达到中强筋标准;采自谷城县和宜城市的2个襄麦55样品为面包烘焙品质优良样品,面包评分分别为89.3和86.1。蒸煮品质优良的小麦样品有采自安陆市的鄂麦18、采自曾都的鄂麦580、采自广水市、京山县、南漳县和宜城市的鄂麦596,样品面条评分均在80分以上。

2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目标和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1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要求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大背景下,湖北省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小麦面积稳定在113.33万hm2左右(比“十二五”期末的109.47万hm2增加3.87万hm2,增幅3.5%);单产达到4 500 kg/hm2(比“十二五”期末的单产增加412.50 kg/hm2,增幅10.10%,平均年增长2%),较“十二五”平均单产提高750 kg/hm2;总产达到510万t(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2.4万t,增幅11.7%,年增幅2.34%),增加85万t。小麦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0%,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吨粮田面积达到70%[8]。

2.2 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2.1 制约面积稳定或扩大的问题 湖北省冬季大田作物主要是小麦、油菜和马铃薯。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种粮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等惠农政策,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小麦面积在“十二五”显著增加。“十三五”期间,由于其他冬季作物面积难以扩大等原因,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预计能够保持稳定,但从长期来看,在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马铃薯等冬季作物的市场价格显著提高,小麦种植面积仍然有减少的可能。

2.2.2 制约单产提高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湖北小麦的单产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在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前提下,继续提高小麦单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问题。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郑麦9023、襄麦25、鄂麦596和襄麦55等品种均为“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审定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已应用了多年。随着生产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对生产方式进行改变的要求,需要选育和应用新的品种,以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此外,从生产安全角度考虑,目前湖北省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主栽品种单一,品种抗病和抗逆能力不强等隐患。二是如何提高稻茬麦单产潜力的栽培技术问题。湖北省是水稻大省,稻-麦连作是湖北省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种植制度。据初步统计,常年湖北省小麦中有50%~60%为稻茬麦。湖北省小麦的单产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 750 kg/hm2左右,稻茬产量不高是制约湖北省小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技术是提高稻茬麦的播种质量,保证一播全苗;改撒播为条播,改善稻茬麦群体通风透光程度,减轻小麦病害。为此,需要研制稻茬麦条播农机具,并研究相关的农艺措施,形成稻茬麦机条播生产技术体系。

2.2.3 急需改善土壤肥力和改进施肥技术 湖北省小麦施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重氮磷(尤其是氮)肥、轻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及忽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现象仍比较突出。钾或微量元素潜在缺乏会影响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有机质提升工程”的持续推进,秸秆还田的面积和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维持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但是,由于稻草在淹水后能释放出大量有机酸如乙酸、丁酸等,因此,稻茬麦区稻草还田特别是在单施氮肥的基础上大量还田势必会加速土壤酸化。所以土壤酸化是长期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影响和作业机具的局限,农民习惯于用小型拖拉机旋耕或浅翻作业,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差,保墒保肥抗旱防涝能力弱。传统耕作方式带来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也将成为“十三五”制约湖北省土壤肥力提升的主要因子之一。调查表明湖北省小麦生产在肥料施用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机肥投入不足,秸秆还田率低;二是重视氮磷肥,轻视钾肥;三是肥料用量不足与过量的问题同时存在;四是施肥次数偏少,基追比例失调。通过研究和推广应用小麦高效施肥技术,如加大有机肥投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重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调整基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可以提高小麦产量水平及肥料利用效率,起到节支增效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

2.2.4 小麦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湖北省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500~900 mm,麦田湿度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常见主要病害。“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5年全省范围赤霉病严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条锈病也是湖北省频繁发生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由于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鄂北岗地处于中国条锈病病原菌从西北向华北传播的过渡地带,因而条锈病在湖北省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对湖北省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很容易蔓延到华北地区[9,10]。

2.2.5 气候灾害频繁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 以北纬31°线为界,湖北省南北两侧3~5月间的雨量、光照有着极大的差别,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南渍北旱”的问题。湖北省北纬31°以北麦区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16.0 ℃,年总降雨量800~1 000 mm,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500 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2 200 h,气候资源优越,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但这一地区在播种期间易发生秋旱或秋冬连旱,使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出苗,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湖北省中南部小麦产区江汉平原是涝渍灾害频发且比较严重的地区,此区降水充沛,年降水量1 100~1 200 mm,在小麦生育期降水量达800 mm以上,在产量形成的4月、5月,降水尤其充沛,易形成涝渍灾害。

除“南渍北旱”外,冬前和冬季高温、倒春寒等灾害性气候也是限制湖北省小麦单产提高的制约因素[11]。

2.2.6 机械化作业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湖北省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末,麦田耕整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率均达到90%左右,机播率约60%左右,而施肥、除草等其他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率仅10%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小麦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播种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完善和示范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

2.2.7 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一是生产成本高。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二是农业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土地向大户集中难度大。村民一般仅愿提供条件差、零星分散的土地,这与种粮大户期望流转的集中成片、水源好且距离近、便于耕种的土地有差距。四是土地流转价格高,单纯种植粮食效益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下降。

3 “十三五”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主要技术措施

3.1 抗逆稳产高产品种的鉴定、筛选与示范

湖北省小麦生育期间降雨较多是麦类气传真菌病害的重要诱因,湖北省小麦各种真菌病害如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及纹枯病等发生较重,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各种病害发生情况选择相应抗性的品种。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稻茬麦,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雨量较多、湿度高,赤霉病较易流行,小麦易穗发芽,灌浆成熟期往往发生高温逼熟现象,应加大耐湿、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熟期较早等综合抗逆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的选育推广。在稻茬麦产区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应注意选择红粒小麦品种抵御穗发芽。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加大力度,从本省和邻近生态区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中鉴定、筛选、示范优良品种,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3.2 重视品种布局,确保生产安全

在湖北省主要小麦产区中,北部麦区播种期间常遇秋旱,为抢墒播种,播期往往偏早,暖冬年份易在年前拔节,应推广耐寒性较强的半冬性品种;南部麦区灌浆成熟期常出现高温逼熟现象或连阴雨天气,因此应推广灌浆速率快、熟期较早、抗穗发芽的品种。目前湖北省小麦品种以春性品种郑麦9023为主,种植面积占50%以上,对于小麦安全生产不利,应注意在鄂中和鄂北地区适当加大半冬性品种的种植比例。

要根据不同类型品种合理调节播期。在冬季变暖的情况下,要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主要防止“冬旺”及提前拔节,避免冻害的发生以及群体过大引起的病害滋生和后期倒伏。具体播种时间要以壮苗(叶龄为5叶1心至6叶1心)越冬为目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确定。另外,也可根气温指标确定播期,一般情况下,半冬性品种14~16 ℃,春性品种12~14 ℃时播种有利于形成壮苗。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已基本明确了小麦主导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安全播期。

湖北省小麦产区划分为5个小麦品质区域,即:鄂北岗地和鄂西北山地优质中筋小麦区、鄂中丘陵中筋小麦区、江汉平原和鄂东中筋弱筋小麦混合区、鄂西南山地弱筋小麦区、鄂东南丘陵低山弱筋小麦区。根据小麦产业的需求,不同区域适宜种植的品种品质类型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鄂北地区适宜中筋小麦生产,鄂南地区适宜种植弱筋小麦。

3.3 推广应用高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3.3.1 规范化播种技术 重点在于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通过示范和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技术,确定小麦适宜的播期,在生产上做到适期播种,主要目的就是使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处于相对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避开或减轻不利环境因素如低温或干旱的危害;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和种子发芽率等情况适当增减播种量,建立合理健康的群体基础,减少小麦病害和倒伏的发生,节本增效增产。

3.3.2 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 该技术能显著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改善稻茬小麦的群体质量,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化肥由撒施、面施改为机械施肥,提高肥效,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有明显的增产节本增效作用。

3.3.3 麦稻和麦玉周年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周年统一筹划前后两季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期、肥料运筹、耕作技术、秸秆还田等环节,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土壤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

3.3.4 合理高效施肥技术 现有施肥技术存在基肥比重偏大,前期重施苗肥,偏施氮肥、肥料效益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优化肥料运筹技术,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提高肥效。

3.3.5 深松耕技术 在旱地小麦与玉米连作地区,由于小麦和玉米均为机械旋耕播种,形成了犁底层,影响根系的发育和水分养分的吸收,因此,每间隔2~3年,在小麦播种前,应使用深松耕机械进行一次深松耕,有利于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明显。

3.3.6 稻茬麦田机械开沟技术 目前湖北省稻茬麦田沟厢质量差,没有实现沟厢配套,导致渍害发生,小麦根系活力降低,后期早衰;田间湿度大,小麦病害重。要在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现麦田周围沟渠配套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机械开沟技术,及时清沟排渍,确保春季麦田排水通畅,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稻茬麦田的渍害。

3.4 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拌种技术,选用抗病良种的同时,应用药剂拌种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二是麦田杂草防除技术,选择气温和墒情合适的时机,在小麦4叶期后进行化学除草。三是“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采用防治病虫和磷酸二氢钾混合药剂喷施,防治小麦病虫害,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

3.5 加强集成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近年来,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关单位已制订了《湖北省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湖北省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湖北省小麦亩产500公斤高产模式图》、《湖北省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规范化播种、肥药一体化施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科学化学调控、“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适合在湖北省小麦产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4-2376.

[2]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2714.

[3]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等.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主要技术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3):5689-5692.

[4] 郭光理,郑 威,许燕子,等.鄂北地区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增产增效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669-5672.

[5] 杨 帆,王林松.湖北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5(2):22-23.

[6]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湖北省大田小品质性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1):137-140.

[8] 郭子平,羿国香,汤颢军,等.大力提升湖北省小麦生产能力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4):5928-5930.

[9] 龚双军,杨立军,向礼波,等.2013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J].农药学学报,2014,16(5):6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