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年级共有43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三、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3、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5、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体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五、采取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65-02
市里举办“高效课堂模式”赛课活动,我上了节《认识小数》。《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从量桌面(长度5分米、宽度4分米)开始,让学生回忆出第八单元已经学过的知识(5分米就是米,4分米就是米),再引入小数教学。例1教学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重在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例2教学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让学生继续感受一位小数的意义,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为了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进行了三次试教,得到三种风格迥异的效果,感受很深。
第一次试教 按部就班
一、复习引入
3分米=( )米 3角=( )元
7分米=( )米
二、教学新授 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出示一把米尺)我们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宽。课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
2.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用分数表示)
3.我们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呢。介绍读法。
4.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到其他的小数吗?(上黑板来指)
三、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老师这里有只圆珠笔,花了1元2角,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2.笔记本3元5角,用小数怎么表示?
3.介绍读法
4.小结:自然数 整数 小数各部分名称
四、练习巩固
想想做做1~5
评课时,组长和其他老师都认为整堂课像教者在做讲座,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很平淡,没有亮点;教学环节太“粗糙”等。老师们的评价,对我来说不仅是当头棒喝,更多的是启发。后来决定参照同事的课件,确定了“动物王国开办文具跳蚤活动+闯关大行动”这一教案。
第二次试教 挖空心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动物王国开办“跳蚤市场”活动(书包36元,文具盒20元,铅笔0.3元,橡皮0.8元,墨水1.5元,钢笔2元)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有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小数在生活中可是很常见的,想想在哪里见过?
生1:超市里,许多商品的价钱是用小数表示的。
生2:电子称上称体重时,看见小数。
生3:自动笔的笔芯上有。
生4:日期。
听到“日期”这个回答,我当时愣住了,不知道怎么接话,只好硬着头皮说:“好,你先坐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二、闯关游戏,教学新授
第一关 芝麻开开门
第二关 魔棒变变变
第三关 跳蚤市场淘淘淘
反思:从上课开始我就一直没有进入状态,总感觉别扭,觉得没有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学生受到情境的牵绊,也不能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庆幸的是这个班的同学配合很好,思维非常活跃,整节课就这么上过来了。在课堂中我遇到新的问题。如:有个孩子提到日期也是用小数表示,我当时选择跳过了事,但可能这个孩子还有其他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知识盲点:是不是带有小圆点的数都是小数?到底怎样的数是小数?评课时一位老师提醒了我:“本课教学设计没有突出一个小数是由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改写成的。”三年级认识小数,只是初步接触小数,重点是理解小数与相应的分数之间的联系,难点是体会小数的意义。我却没有抓住重难点,只是让学生在数的外部形态上认识小数。痛定思痛,我埋头研读,去“伪”求“真”。在大师们设计理念的启发下,我又一次将教案全部,三度尝试。
第三次试教 痛定思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喜羊羊文具店里有些学习用具搞特价促销活动,(书包36元,文具盒20元,铅笔0.3元,橡皮0.8元,墨水1.5元,钢笔2元)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都是整数。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小圆点)它们叫什么数?小圆点叫――小数点。会读吗?会写吗?(写:0.3元 0.8元 1.5元)小数在生活中可是很常见的,想想在哪里见过?(先让学生举例老师再补充:自动笔芯,视力表,铁路限身高标线,电子体重秤)
可见小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小数。(揭示课题)
二、仔细观察,自主探究
师:(出示一把米尺)用这把米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宽。课桌面的长、宽有1米长吗?没有1米长用什么作单位?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的长度是多少?
生:1分米。
师:我们来量一量,课桌面的长6分米,(板书6分米)宽4分米(板书4分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生1:用分数的形式。
师:对了,前面我们学过分数,知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十分之一米,四份就是十分之四米,6份就是十分之六米。其实,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是0.1米。这个小数表示的长度其实与整数、分数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照这样4分米就可以表示成有几个0.1?
生:4个0.1就是0.4。
师:那6分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板书0.4米 0.6米)
生2:0.6米。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0.1米其实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这样的图示让你想起了什么?原来0.1米和我们以前学过的1/10米意义一样。我们再看0.4米其实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4份,所以0.4米和几分之几米的意义一样?0.6米呢?板书:(1/10米,4/10米,6/10米)(0.1米,0.4米,0.6米)
师: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到其他的小数吗?
(生上黑板来指。)
师:给你们一个正方形表示“1”,将它平均分成10份,你能任意的涂出其中的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吗?试试看。
(生自由展示。)
师: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0.9就是十分之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师:现在已经有几个0.1?再加上1个0.1是几个0.1呢?十个0.1是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知道10个1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满十进一,现在我们又学到了10个0.1是1,可真有意思。
三、迁移拓展,提升认识
1.墨水瓶1.5元,是多少钱呢?(1元5角)和1元相比怎么样?如果让你画图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么画?(先画好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第一个涂满颜色,第二个平均分成10分,涂其中的5份)这里为什么也要平均分成10份呢?(1元=10角)
2.老师最近刚买了支钢笔,这一次我不直接告诉你是多少钱,而是给你一个图,看你们知不知道价钱。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8元等于几元几角?
3.小组学习:说一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量一量,涂一涂,说一说,了解到像0.3,0.8,1.5,3.8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在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是――小数部分。0.3,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3.8的整数部分是3。
如果要表示整数部分比较大的小数,我们画图表示就比较麻烦,数学里有一种简洁的办法可以表示出来。向箭头的方向延长,可以表示出很多的数,这个叫做数轴。数轴下面的这些0、1、2、3…都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叫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指着0.1的箭头所指处):这儿为什么填0.1?(数轴上的每一段都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从0往右数两小格是――0.2.(指着1.2箭头所指处),这儿为什么填1.2?请同学们填出其余的数。说说怎么想的?
4.方框内你会选哪一个小数?说出理由。
5.其实数轴在生活中应用也很多,如:体温计。你知道这个同学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吗?你是怎么观察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数――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质疑:日期6.1有个小圆点,这是小数吗?为什么?你觉得小数是怎么样的数呢?同学们都说不是,因为一位小数是由对应的十分之几的分数改写成的,而“6.1”是表示6月1日,所以不是小数。紧接着我又抛出问题:学习了小数你觉得什么样的数就是小数?学生们通过举例说明,并一一分析出这些小数是由十分之几改写的。
五、知识拓展
同学们,小数的历史非常悠久,想了解吗?(录音)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提出十进小数的概念。在古代,人们用摆算筹的方法表示数,小数呢就将小数部分降一格,或者加上一个余字。有了阿拉伯数字后,先后出现了像这样表示小数的方法,什么都不加,小数部分低一格或者在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之间加上分割线。4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想到用空心圆圈隔开两部分,到1593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提出用小黑点代替空心圆圈。从此就有了现在的小数。
一、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识就在学生生活中。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本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由此产生的数学课堂常把知识与生活实际分离开来。学生为学数学而学数学,掌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性不强。我们认为学习数学应遵循如下原则:学生生活经验——获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蓝本,一套教材覆盖着广阔的时空,但教材只起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指向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模仿生活情景,由生活实际导人数学知识学习,并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我们可作以下努力。
1.课题出示生活口语化
为简单易懂,符合学生语言特点,同时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无味感”,可把教材中的一些课题生活口语化,让学生感到亲切、浅显和活泼。如教学“通分、约分”时,出示课题“通分、约分两兄弟”;教学“倍数、约数”时,出示课题“倍数、约数两父子”;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课题“我认识了乘法”;教学“长度单位”时,出示课题“长长短短”;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时,出示课题“线与面的不同”等等。
2.知识形成生活情景化
知识形成生活情景化,就是运用“模拟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把宏观的具有广阔时空的教材内容作微观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生活情景刨设,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时学到应学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各单元都能将知识放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这里不再赘述。
3.知识运用生活实践化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落脚点就是运用。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作用,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与应用意识。知识运用的过程也就是生活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同样要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因素,真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教师“教案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关系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作好课前准备,这种准备称为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备课的书面表达方式就是撰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实际及教师教学经验设计而成的。正因为如此,教案具有一定的教师主观性。在课堂施教过程中,往往许多事情的发生是教师课前始料不及的,学生学习思维不一定准确顺应教师的教案思维。这就要求救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育机智,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案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册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内容时,由于教材给出的口算方法是单一的,编排意图突出“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所以课前教师备课涉及的也只有一种口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对54+5和78-5两个题你怎样想出它的结果来?”教师这一不经意的问,学生思维便远离了教师的教案思维,得到众多的思考方法。
此节课教案成了“无用教案”,我认为此教案的有用更有价值。教师的教案应有效扼制学生的过繁、不着边际的学习思维,有效把握教学进程,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正确处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关系
“教材”均分课编写,“教师用书”规定某单元某章节分几课时教学完成,更有甚者的是“教学参考书”明确规定每一课时的所教内容,这无形之中束缚了教师手脚。一学期一个大任务,一周一个中任务,一节一个小任务。我们说教师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本应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教师为片面追求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常常出现教学“走过场”的现象。课中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不敢多花时间。课堂上也时有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争辩,但总是给人“走走过场”、“摆摆形式”的感觉。学生讨论、探究、发言不充分,学生活动不深透,教师过早地下了结论和评判。
怎样才叫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说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思路掌握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锻炼了、基本技能得到发展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发散思维训练了,这样即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习题没有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反之,教师设计的教案内容全部完成,但学生该会的不会,该培养的能力没有培养,这节课实在不能说完成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十一册“分数、小数应用题”时,借例题“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教学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讨论、互相合作、个体知识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培养了创新精神,得出了十多种不同思路的解法。同时,由于学生在上述过程中花时间太多,致使教师没有把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教学完,下课铃响的同时,教师面露遗憾和尴尬。我们认为该教师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教师过多地追求一节课形式上的圆满,而忽视实质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不创新。
四、正确处理“课内集中学习”与“课外生活学习”的关系
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口算乘法。
1课时
2、乘法估算1课时
3、口算与估算1课时
4、笔算乘法(不进位)1课时
5、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1课时
6、笔算乘法(进位)1课时
7、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1课时
8、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填写统计表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4、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各类口算、笔算、估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本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环境保护的有机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4、教学内容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明显、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6、经常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现实情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7、教师应以身作则,坚持做好六认真工作,充分运用好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灵活运用优良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哪些不明确学习目的,应多花精力和时间,耐心指教,使他们不断转化。
8、努力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决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教导学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当优秀学生。
10、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11、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12、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13、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五、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6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轴对称…………………………………5课时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拟订的现状扫描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是起点也是归宿。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理念与行为总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
1.盲目抄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功能
有一部分老师,对旧教材的知识点很熟悉,认为反正是掌握某几个知识点,教学目标有否无所谓。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必须在教案中显示的内容,于是,大多数老师常常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为只要将参考书上的目标抄过来就可以了。由于对教学目标功能的忽视,导致了某些老师把目标只看做备课时的一种格式而已。事实证明,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教学目标犹如“的”,教学好比“矢”,无的放矢,怎能有效?有的课,由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上下来,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上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课,教师心中没底,有何教学效果可言?
在追寻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2.随意制订——缺少了应有的层次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流畅与新颖,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完整,重视教学方式的开放与革新,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拟订。有时想当然地胡写一点,没有一定的层次;有的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于不顾,生硬地将所有目标都强加到每节课中;有的则以为是可有可无的备课环节,反映出较大的随意性。
3.一味求新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
不少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解析,一味求新求全,产生了许多尴尬。
案例一:一位老师教学《统计》第二课时试教时设定了如下目标。
乍一看,教师目标定位正确无误,还有描述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的目标,教师的理念很新,比教参想得还周到。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今后的每学年按照教材的编排学生都将接触有关统计的知识。作为初次学习统计的第二课时,他们到底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没底。笔者发现试教时的目标已经囊括了本单元的所有目标,甚至还超越了单元目标,大有欲把多堂课的精彩集于一起的打算。一堂课的时间很短,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难怪在课堂上总可以看到学生不解的眼神,总可以看到教师因急于求成而代学生说、代学生想的场景。这种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于不顾,生硬地将所有的目标都强加到每节课中的课堂教学不堪重负。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拟订的策略探究
以上三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那么,如何有效地拟订教学目标呢?如何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探索出以下策略。
1.科学定位——彰显教学目标功能
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科学分析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我们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又要求实于基础目标。
案例二: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
(1)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2)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述案例中,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全面,如目标1、2中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3中则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4则渗透了情感。我相信,只有对目标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这些目标对学生生命质量的价值与意义时,发展性目标才有望落实。在这样的目标的导引下,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必然会趋同。
2.全中求精——体现教学目标实质
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不在于多“精彩动人”,而在于切合实际。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而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所以课时目标应适当集中,舍得放弃精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真正的精彩。
我们再来阅读如上教学《统计》第二课时正式上课时的教学目标。
不难发现,经过深入研究,修改后的目标适当集中,它以认知性目标的达成为载体,适时兼顾了发展性目标,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全面又集中,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质。因此,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课当然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留有空间——提升教学目标的价值
教学目标的拟订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订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案例三:《平移》的教学片段及目标设定。
练习拓展
师:这个蓝色圆也是从红色圆平移得到的,你知道是怎么平移的吗?
生1: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
生2:先向下,再向右。
生3:斜移。
师:看来平移的秘密还挺多,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解决。刚才我们平移一个圆,现在是把谁在平移(展示4个圆一起平移形成的图案)?这个图案怎么样?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平移得到的图案,让学生一起欣赏。并说明:利用平移可以创作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关键词:错误 预设 生成 精彩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习与练习相结合,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计算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更简洁地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交流讨论中感知循环的意思,从而更好的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备了课,原以为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节课效果一定很好。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有的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老师没有灵动的演绎,让学生生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与一节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遗憾。
遗憾一:应该如何对待错误?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教育家汪广仁的一句话:“美丽的错误。”的确,有时错误是一种美丽,可遇而不可求。
在教学例题 7.3÷2.2中,黑板上板演的同学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而当时时间已不允许再让别的同学上去重新做。这时,我采取的方法是问全班同学,做得对吗?(不对)哪里错了?(是把13-6算成了8),简单评析了这个同学出错的原因,就直接在8这里打了个×,说了句这个数算错后面的就全错,就弃这题而不顾。然后将收集的另外两个同学计算的正确答案展示出来,比较题的异同点。
当时也只想到这题没有改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通过其他两个同学的作业已评讲这题,错误的同学也应该知道怎么改正;原因之二想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重新抽同学做会占用时间,怕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因此,老师小结后就直接做下一题。
课后反思,学生出错了老师应怎么处理?想想,确实,当时自己的处理太过简单化,这是一个多好的资源!其一,教材编辑这一题的目的除了要发现商和余数的变化关系外,还要思考如何用这种关系来指导自己的计算,也就是除到余数在重复出现时,就要想它相应的商也会重复出现,除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往下除,这样做就比较简洁。老师只是在展示平台上比较了算法,学生有一些印象,但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如果老师这时能及时改正错题,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同学改正这题好吗?来,一起算,学生说,教师写,学生就会在说、听、看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出余数与商的关系,更能明白不再继续往下除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进行简洁计算。其二,教师要利用这题的商与其他小数一起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道题没有改过来,黑板上就没有写商,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其三,这题的商没有写出来,对于怎样写循环小数的商学生还比较模糊,如果老师及时处理,问:我们发现这题的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二位开始就不断重复出来1818,写得完吗?那怎么写这个数呢?学生可能会这么写3.318……,问:这样写能清楚看出是18在循环吗?(不会),那想想我们在发现图形规律时如只有一组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吗?(不会)那怎么办?(多写一个18,再打……)这样处理,就再次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就不会有学生在后面练习中写商用0.108……的错误了。做为老师,没有很好的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是一种遗憾。
遗憾二:对于学生已会的知识,教师该如何处理?
教师备课提问及预设: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无数个)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抽生回答,0.33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循环小数,还不知道怎么来表示?通过观察计算题的特点,知道商的小数位数中的一个数字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开课时图形无限时用省略号的展现,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在重复数字后面打省略号可表示一个循环小数,为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
生:(无数个)
师: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
生:写成0.3在3的头上打小圆点。
学生的回答让我无所适从,我没想过学生会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因为那是这节课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节、用循环节表示后才知道的知识。怎么处理?当时,我就问了学生,在3头上打小圆点是什么意思?生答:循环节。为什么要打点?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地对他进行了表扬,说了句,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学习后再来看。当时我设想,现在学生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在他们认识了循环节和用循环节来简写循环小数后再返过来看这一题,看刚才他的写法,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把这个循环小数写成一般表示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循环节的含义和用循环节表示要比一般形式要简洁些。可当上到循环节这部分内容时却把这个反馈给忘了,显得这节内容不完整,留下遗憾。
遗憾三:如何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
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精彩的瞬间在老师不当的处理中消逝。在处理试一试的计算时,板演的学生写商时写成了0.108……,师问:同意吗?有无异议?一个学生自主地走到讲台上,指着商说,在108头上打小圆点。师:为什么?生:表示后面有很多108在重复出现。同学这样说,表示他已经明白用循环节表示,而且也知道数字上打点表示的意思。但在学生错误的板书上再这样写就不对了,当时,我只是说这里有了省略号表示后面有无数个108在重复出现,所以就不在数字上打点,老师这时直接就把数字上的小圆点擦掉了,再抽别的同学来改商的写法。事后反思,觉得这节的处理不恰当,的确,老师的处理过于简单,当时学生已经知道商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即后面打省略号和用循环节表示,但把这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一起就不恰当,老师擦掉数字上的小圆点后,在商的下面再写一个“=”,后面用学生说的循环节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点,使全班学生对循环节表示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学循环节这部分内容做一些铺垫。其二,学生对108用了3个小圆点表示,可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要知道循环节是3个或3个以上的可只打前后数字各2个小圆点,那样更简洁些。如果教师当时能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与课中学习后知识点的对比,那样对于学习内容就会理解更好,掌握更牢固。
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我选定了《百分数意义和写法》这一内容,并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考虑到学生对于生活中百分数已有的认识,创设了一个“交流生活中百分数”的生活情境,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课后反馈的作业情况来看,不得不说简直是“惨遭失败”。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表达不清;有将近一小半的学生不清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认为百分数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我的思考】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我们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在后续的研究以及多次的备课、试教、评课过程中,我对“百分数”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把握。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旧教材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安排在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新教材则安排在第十一册第五单元。
旧教材的主要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百分数的应用。
新教材的主要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从内容设置上看,两个版本的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新旧教材的概念教育截然不同,旧教材更加关注百分数的产生,揭示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
二、问卷访谈,了解学生起点
《“百分数的意义”学生调研方案》
调研形式:调查问卷、访谈。
调研对象:六(2)班学生(总人数62人,3人因事假没有参加,实际调查人数为59人)。
1.问卷
(1)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像“80%”这样的数。
商标上 商场 银行 书报 其他地方 没有见过
( ) ( ) ( ) ( ) ( ) ( )
[\&商标上\&商场\&银行\&书报\&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人数\&28\&27\&32\&42\&24\&1\&百分比\&47.5%\&45.8%\&54.2%\&71.2%\&40.7%\&1.7%\&]
(2)你觉得像“80%”这样的数与分数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不知道
( ) ( ) ( )
[\&一样\&不一样\&不知道\&人数\&22\&34\&3\&百分比\&37.3%\&57.6%\&5.1%\&]
(3)你知道像“80%”这样的数的含义吗?
知道 不知道
( ) ( )
[\&知道\&不知道\&人 数\&12\&47\&百分比\&20.3%\&79.7%\&]
2.访谈 (对题目(3)答知道的12人)
题目:吃了80%的含义?
调查结果:
A:吃了的占原有的80%。
B:原有的看作单位“1”,是100份,吃了80份。
C:原有的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吃了80份。
D:100个苹果,吃了80个。
E:吃了的∶原有的=80∶100。
[\&A\&B\&C\&D\&E\&人数\&1\&2\&5\&2\&2\&百分比\&1.7%\&3.4%\&8.5%\&3.4%\&3.4%\&]
【我的思考】通过对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结合调查,确定了本节课的教育目标为:1.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其作用,理解其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2.让学生辨析百分数、分数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3.让学生在理解百分数意义中体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研讨问题—呈现观点—实践思考
在后续的试教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以下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我一一进行思考并实践。
问题1—— 学习素材如何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观点:1.直接出示三位学生投篮总数与投中个数,让学生通过发现“投篮总数”不一样,来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分层出示,先出示投中个数,再出示投篮总数,深刻体会百分数是两个量在比较。
【实践与思考】从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学习素材分层出示,学生的思考是有坡度的:从选人,到“看人不行要看数据”,再到“看一组数据不行要看两组数据”,最后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利用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之间相比的关系,来选定几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一个量,而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当总量不一样的时候,势必要求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大有益处。
问题2——是用“下面哪些分数可用百分数来表示”引出分数与百分数的比较,还是让学生先进行分数与百分数的比较后再练习?
观点:1.由题目引入,直奔重点——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又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2.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再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探索中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实践与思考】从教学实践反映的结果来看,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探索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能从读法写法,是否能进行约分,百分号前面的数字可以是小数,等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反思篇
通过多次试教,修改教案,最终学生学得很愉快,也很容易地理解了百分数,建立了百分数的概念。反思整个过程,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巧用支点,凸显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建构过程。我在这节课中以生活为原型,以分数为支点,以应用为平台,从轮廓到局部,从架构到细节,使“百分数”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了起来,体现了概念教学的“从发现到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熟悉到应用”三个层面的渐进过程。
1.用旧知架桥梁
从学生所熟悉的“投篮比赛”入手,通过对表格观察、比较、推理发现,当总量不一样的时候,势必要求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再进行对比,在众多方法中体会到以分母为100的分数形式进行比较的方法较为简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架起了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桥梁,向学生推出“百分数”,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并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这样处理巧妙地孕伏了新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设冲突明本质
在学生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后,学生很有可能将百分数等同于分数。为及时防止学生进入这一误区,我组织了学生对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比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敢于触及学生刚刚才建立起的关于“百分数”的初步模型,才获取的新知又被教师的有效预设再次激起涟漪。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对新知认识上的肤浅性,采取思考、交流、争论的方式,最后达到意见上的统一来实现主动建构个体对“百分数”的理解。
3.借应用来提升
数学概念理解了,还需掌握;概念掌握了,还需会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时,还是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开发资源,促进概念的应用意识
数学概念逻辑严谨,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但学习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概念。基于此点,教师恰当定位,开发资源,把概念的建立、形成和巩固都依附在具体的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把概念的建构与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效果。
1.合理挖掘生活资源
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的情况,注重的则是百分数的用处很广泛,暗示百分数的应用优势;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课前所搜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既加深了理解,又体现了应用的实际意义。
2.适当调整教材资源
新教材中是由四幅情境图来引入百分数。首先我必须承认新教材是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又主观地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节课中选用了 “投篮比赛”这个学习素材,对新教材进行了有效处理的同时又融合了旧教材的编排,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
3.巧妙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对本课中的几个环节都非常有兴趣,特别是最后一题——“比一比,谁想的百分数最多”,学生无拘无束地、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不只是“书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在体验中思维不断得到发展,这一点正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
困惑篇
随着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又有一些新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
一、如何在本单元的后续教学中继续巩固“百分数”概念?
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想在40分钟内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百分数”这一概念,并希望达到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但这是不现实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对一个概念的理解需要在不断的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完善。
二、“百分数”概念的教学能不能从“比”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