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20xx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xx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xx年~20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xx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xx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20xx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20xx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0xx〕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20xx〕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20xx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20xx年,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20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xx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xx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一、正视现实,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项资金,就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项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相关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近3年来,我区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万元,每年以%的速度递增。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资金的真正功效,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集束效应,专项资金安排比较分散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全区缺乏整体的规划,造成有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台,大量低水平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被无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面”现象较为严重。
(二)没有考虑统筹兼顾,专项资金使用相对浪费
由于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上主动性不足,对专项资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区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12年我区设立的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没有体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难以实施
由于大多数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标难以确定,我区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一定程度阻碍与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能。
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规模上讲,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迫切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专项资金数额万元。到2012年专项资金数额达到万元。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强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从模式上讲,可以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大胆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绑使用,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多年来,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在统筹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
(三)从管理上讲,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显示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经过改革创新,通过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工作绩效等方面的指标的考评,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以项目建设促进各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
(四)从规范上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势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市里将对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将根据《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确定排序前2名的区县为优秀单位,排序3-6名的区县为先进单位。为了实现我区在全市“文化发展争第一”的目标,我区必须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争先创优,激励发展。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撑、鼓励和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增强资金整合的契合力
发挥“集束炸弹”功能,解决好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问题。首先,我们要从规划抓起。规划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规划做好了,资金整合才有依据,具体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标才能落实。当前,紧要的是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要通过科学调研、专家讨论论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向、扶持方向为重点,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资金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发挥聚合效应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的控制力
没有组织保障,整合资金就会变成一纸空话。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涉及部门利益时,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强区政府的统一领导,重点解决好工作协调问题,建立日常议事决策机制,及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规划,精心设计整合平台;围绕所规划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
(三)搭建平台,增强资金整合的影响力
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着重在建平台上下功夫。搭建以重点产业为载体的整合平台,根据我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合措施,把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使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做精。搭建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整合平台。要对重点项目比如等项目分类排队,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每年确定一批扶持的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增强专项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做到目标同向,形成合力。着力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强化考核,增强资金整合的附着力
区政协常委会、专委会(办公室)、活动组20__年工作活动安排,已经区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发给你们。希望全体政协委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政协的调研、考察、视察等活动,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与全区各族各界人民一道,为把__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区而奋斗。
一、常委会工作要点
1、第一季度召开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完成会议各项任务;协商决定区政协20__年常委会、专委会、委员活动组的工作安排。(1月)
2、第二季度组织常委视察__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3、第三季度组织常委视察__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9月)
4、第四季度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政协提案办理情况通报;讨论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审议通过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有关事宜。(12月)
5、召开区经济形势通报会,组织常委、委员听取管委会领导通报我区上半年经济形势。(7月)
二、专委会(办公室)工作要点:
提案委员会工作要点
1、搞好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提案的整理、交办和督办工作。筛选重点提案,处理好没有立案的提案。
2、配合__新区“两委办”搞一次承办单位领导和专干培训会。
3、搞好三次提案督办活动。会同__新区“两委办”督查处召开一次部分提案承办单位汇报会,搞一次重点提案办理视察活动,开展一次对“b”类提案(列入计划拟解决的提案)进行督办的活动。
4、对我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6月)
5、做好六届五次全会的提案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
6、协调__新区“两委办”督查处搞好20__年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的准备工作。
7、年底做好优秀提案评选工作和提案工作报告、优秀提案选编等会议材料的撰写工作。
8、进一步充实网上提交提案的各项功能,为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9、做好新一轮政协民主监督员的选聘工作,选择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10、完成《社情民意》的编写任务。
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要点
1、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针对新区提出的“一产精、二产强、三产优”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上半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优化新区产业结构,促进新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6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活动,9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4、组织部分委员视察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7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坚持走访委员活动,加强与委员的联系与交流。年内对新委员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6、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7、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工作。
文教法制委员会工作要点
1、负责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__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9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关于__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活动。
4、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__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活动,8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与交流,走访所负责指导、联系的活动组的__协委员。
6、在教师节前夕,组织召开政协委员中教师委员座谈会。
7、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 “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8、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
办公室工作要点
1、牵头办好《政协简报》。认真做好区政协简报内容的采编和印发工作,使广大政协委员及时地掌握区政协工作动态,推动各委员活动组的工作。
2、做好《社情民意》专刊的牵头和服务工作。按主席办公会议的意见,《社情民意》继续由各专委会轮流承办,办公室在负责做好编辑、印送工作的同时,完成编写任务。
3、做好区政协信息反映工作,及时宣传我区政协工作情况。
4、负责《__年鉴》(20__卷)“人民”的编撰上报。
5、完成“关于我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于10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6、做好政协机关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政协工作的协调、正常运行。
三、各委员活动组活动计划
工业一组:
1、视察__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调研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状况。(3月)
2、参观__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现场、视察东芝__有限公司,了解外资
企业管理及发展情况。(5月)
3、视察金港集团,了解湾里街道经济发展情况。(7月) 工业二组:
1、定期走访本组委员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形成全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对新区重点项目进行视察,了解和掌握新区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情况。(4、8月)
3、赴外地对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9月)
农业组:
1、视察凯富隆蘑菇生产基地、__迪辉农业生态园,了解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5月)
2、考察新区及周边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8月)
3、赴先进地区考察休闲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情况。(9月)
科技组:
1、赴外地考察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情况。(4月)
2、定期视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3、对新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调研。(8月)
服务业一组:
1、赴外地考察旅游服务业发展情况。(2月)
2、视察新区旅游景区休闲旅游规划建设情况。(6月)
3、视察新区现代服务业区发展情况。(10月)
服务业二组:
1、举办服务业相关知识培训。(3月)
2、视察新区服务业先进典型企业。(5、7、9月)
3、考察服务业发达地区发展情况。(10月)
城建一组:
1、春节前走访贫困户,开展扶贫帮困活动。(1月)
2、视察金石滩规划建设、杏树渔港建设情况。(6月)
3、赴外地考察民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9月)
城建二组:
1、对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进行视察(5月)
2、对新区房地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视察调研。(7月)
3、考察外地城市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9月)
教育组:
1、视察__新区__枫叶学校、__模特艺术学校办学情况。(4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8月)
3、调研__新区学校特色建设情况。(10月)
文化组:
1、视察__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文化产业的国学保护情况。(7月)
3、调研__新区网吧经营管理情况。(10月)
医药卫生组:
1、赴外地考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先进经验。(5月)
2、视察__新区相关医疗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情况。(7月)
3、调研__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8月)
政法组:
1、赴外地学习考察综合治理先进经验。(4月)
2、视察__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活动开展情况。(8月)
3、调研__新区部分街道中小企业对提供法律法规援助的需求情况。(9月)
机关群团组:
1、赴外地考察残疾人事业建设情况。(4月)
2、“助残日”前夕对新区残疾人工作进行视察(5月)。
3、视察__新区园区与街道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情况。(8月)
4、调研__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情况。(10月)
民族宗教组
1、赴外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3月)
2、赴鞍山市考察宗教场所管理情况。(5月)
3、视察__新区宗教场所及活动情况。(6月)
4、调研__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9月)
派组
1、视察__新区金石国际运动中心区建设情况。(1月)
自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按照会议精神和要求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成立了由局长郝建成同志任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学习实践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提高认识,注重学习
我局将学习贯穿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局领导小组要求局班子成员、各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的形式相结合,深入学习了相关精神、文件,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深入思考了科学发展观,提高了认识水平,打好了思想基础。同时还组织文化系统全体党员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知识考试,通过考试,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职工更加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三、领导带头,发挥表率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统筹、带头组织、带头参与,带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理论、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有力地推进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实施,始终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如:带头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自我检查、深挖根源、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认真撰写个人的调研分析报告;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带动撰写、修改分析报告,并结合个人党风、党纪、党性情况谈心得、写体会;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到下属单位调研和指导工作,带头探索破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路径、突出问题和体制障碍。局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有了新提高,调研有了新突破,分析有了新进展,工作有了新加强。
四、积极投入,材料详实
一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予以高度重视,为他们征订了相关学习书籍,做到人手一套,还配备笔记本,以便做好学习读书笔记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二是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三是及时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发放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实践活动意见征求表到每位党员手中,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确保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意见或建议,从思想上进一步加深认识。
五、阶段工作,落实到位
1、制定实施方案和各阶段的工作意见。我局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加快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目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文化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常州市*区文化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使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对如何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及各个阶段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以高昂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2、召开动员会。3月18日上午,我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学习实践活动。之后,我局又分别召开多次转段会议。在每次的转段会议上,我们都认真及时学习,传达区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确保了每个阶段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3、制定方案,开展调研。针对文化工作实际及当前影响和制约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我局召开班子会议认真研究,要求抓调研求实效,精心安排部署,制定调研工作方案,确立调研的问题,把要调研的问题分解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形成了各科室和全体干部共同参与的格局。同时要求要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实用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做到全面准确评价现状,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科学可行解决问题。
4、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我们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是找准问题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我局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征求对我局领导班子集体及成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另外,我局还印制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分别向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同时通过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对文化局领导班子和成员的意见。二是开展谈心活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谈心活动,在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职工之间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我局严格按照区委的要求,在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并要求在谈心活动中要做到与人为善,坦诚相见,从而达到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目的,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好思想基础。三是认真写好个人调研报告,做好发言准备。局班子成员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并充分利用个人调研报告,按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用途,进行相应修改完善,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发言准备。
5、撰写局班子分析报告。按照区委的要求,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第一阶段形成的调研报告,综合相关意见和建议,按照“认真查找问题,客观看成绩,重点推经验,关键明方向”的原则,认真撰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同时认真学习领会各有关的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分析报告予以修改完善,更加具体地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6、制定整改方案。我局针对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提炼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目标、措施、时限、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六明确”。整改方案制定后,将整改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让群众了解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听取群众意见,并认真接纳群众意见,不断调整完善。
7、完善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有关制度。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文化工作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民智,经局班子集体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我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突出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和漏洞,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总结好的做法,提炼好的经验,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8、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告一段落时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是贯彻群众路线、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的目的是真实了解民意,客观、全面掌握活动开展情况,实事求是评价活动的成效,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文化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向政府各部门、文化系统各单位和文化市场部分经营户发放了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表。经测评,参加测评人员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均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9%。
六、学践结合,解决问题
1、以民生幸福为己任,精心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按照“水上舞台周周演、流动舞台村村演、传统舞台定时演、节庆舞台高端演”的思路,在全区范围内精心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今年,周末文艺汇演的场次增加到了40场,且常州市各辖市区都以我区为范本开展周末文艺演出,作为文化周末的创始者,区文化局一如既往地全力投入,与区委宣传部一起,联合区妇联、残联、雪堰镇、邹区镇、新城房产等为城区群众奉上了多场精彩的演出。截止目前,周末文艺汇演已演出20多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先进文化进百村”活动是今年新推出的文化惠民举措。区政府斥资近百万元,购置了一台文化部定点生产的现代化流动舞台车,配备给我局作为送综艺下乡之用,并将这一活动列入*区2009年30项为民办实事之一。我局与中国百兴集团以政企合作的形式成立*百兴艺术团,专门负责全年200场下乡演出。活动自2月9日开始以来,已分赴湖塘、牛塘、湟里、遥观、横山桥、郑陆、横林、嘉泽、大学城等地为老百姓奉上了110多场精彩的综艺演出,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受益群众达30多万人次。锡剧团的送戏200场下乡活动已在雪堰、横山桥等地献演11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按目前进度,这两项活动均能保证在年内完成巡演200场的既定任务。
2、以城乡共建为策略,全面推动文化阵地建设。在城区阵地建设方面,今年1月1日起,区图书馆、博物馆和名人馆正式免费对社会开放,我们坚持“免费不减服务质量,不减服务项目”的原则,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开放后,三馆人流量均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区博物馆,参观人数最高时达每天万人次以上,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坚持不减服务质量和项目的基础上,区图书馆和博物馆还通过挖掘阵地潜力,不断创新思路,拓展内涵。区图书馆依托馆内报告厅的硬件优势,推出“阳湖大讲堂”这一全新的惠民举措,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课,并免费向群众开放,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在区图书馆内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区各镇村均建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为基层群众创造学习便利。区博物馆精心研发了一批高品位旅游纪念品,探索利用免费开放后的客流优势创造经济收益。
在农村阵地建设方面,我局围绕“农家书屋”建设,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今年,“农家书屋”建设也被列入我区3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实现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我局专门组建班子,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经费,并与区级机关工委联合开展“爱心系民生、书香进农村”图书捐赠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捐赠图书18000余册。此外,我们还召开了全区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全方位推进此项建设,以确保在年内完成全覆盖的任务。
3、以艺术之乡为感召,积极实施艺术精品生产。今年,我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摄影之乡)”,对我区摄影工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此荣誉的感召下,文化系统创作人员振奋精神、潜心创作,目前包括书画、摄影、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各门类作品正在紧张创作中,有十多部作品即将参加常州市第九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此外,为带领、组织全区文学、戏剧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区文学艺术研究室、剧目工作室特聘了19名特约创作员和2名创作顾问,有效的整合了我区文学创作力量。
4、以文企合作为锲点,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局将文企合作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全力推进此项工作。在新年伊始之际,就召开了“文企合作、共谋发展”新春恳谈会,邀请我区及常州市部分文化、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前来共商*文化和企业合作发展大计。会上各位艺术家与企业家纷纷踊跃发言,就*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推进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此外,我局还鼓励和引导民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淹城文化街区的招商工作。会同淹管委、太湖湾数字狂欢谷、新天地不夜城等部门积极主动向省市申报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我局大力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音像市场、印刷市场和书刊市场的管理。截止6月底,共组织开展网吧专项治理、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出版物市场等执法行动58次,出动执法人员293人次,检查经营单位860家次,查处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11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3.8万张,盗版图书3760册,取缔无证游戏机室75家,收缴涉赌电路板150块,进一步净化了市场。
5、以非遗保护为抓手,大力加强文保工作力度。今年,我局在非遗普查和申报工作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中,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初评和评审委员会审议,我区申报的“阳湖拳”、“常州掐丝珐琅画”、“常州象牙浅刻”和“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四个项目入选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零的突破。在全区范围内征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116条,其中有效线索1881条,并高质量编纂我区非遗项目汇编,极大地丰富了我区非遗资料储量。
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局编纂了《阖闾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设想》、《寺墩遗址总体保护规划设想》等材料。并计划对境内的三大春秋遗址(淹城遗址、阖闾城遗址、胥城遗址)进行“捆绑”,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今年,我们还专门召开了“纪念季子诞辰2585年暨延陵季子、地方文献研究会成立大会”,以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遗产。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本刊编辑部刊发本篇调研报告,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前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深刻把握文化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驱动力关系的时代脉博,增强我们对于文化科技驱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对学界特别是艺术理论建设中亟需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积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按语: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文化部大调研专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成了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教授为组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等5人为成员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组。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好经验、好做法,了解真问题、难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这一前沿性议题,询政于实,问计于民,以期推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为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积累第一手决策资料。调研组从文化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几大关键环节出发,主要调研了我国东部代表性地区江苏省、中部代表性地区河南省和东北代表性地区辽宁省的区域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发展思路与愿景、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本次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一是要建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对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价值认同感,动员更多的媒体和专家就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和探索实践等进行全方位讨论,营造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以理论先导推进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二是要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尤其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将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有效驱动,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给予制度安排。三是要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人才,撬动项目,引导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实现研发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可持续稳步推进。四是要建议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彰显“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破解文化与科技“两张皮”难题,着力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优势。五是要建议将已经实施的各类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强化支持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形成行政合力,由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主导。要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资金规模与项目支持力度,按照适当的年度递增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不低于1亿元的年投入规模,使相关国家工程能名符其实地真正发挥引导调节功能。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第四,继续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建设。一是督察所有行政执法事项无条件上网运行,杜绝双轨运行现象。截止6月底,上网办理169件。二是加强对所有办件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查,针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办理结果外网查询等功能需求,不断加工完善。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网上操作流程全程监控、监督。五是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做好便民服务。 9年4月23日),已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施行。二是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9〕66号)的要求,完成了《**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评估报告》的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的撰写、报送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了全市文化系统文化理论创新工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政策研究报告》荣获省文化厅2008年度文化理论创新工程一等奖,《2007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荣获省文化厅2008年度文化理论创新工程三等奖。四是对江宁区锡剧团、浦口区扬剧团进行调研,形成了《**市区县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初步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法制保护对策研究报告》。五是受文化部市场司和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委托,组织我市参加了“中国文化市场三十年”网上征文活动,截至6月30日,报送和发表征文43篇。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文化市场三十年”网站开设了“**征文专栏”。这些征文从多角度、多视野反映了**市文化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六是完成了对《2008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的修改,该报告被收入《中国创意产业报告(2009)》一书,已于今年4月出版发行。完成了对《2008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报告》的修改,并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文化蓝皮书—公共服务》一书,该书2009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六,努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参加研究了组织**文化产业考察团到台湾考察、招商工作;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共同研究了**文化产业考察团创意产业协会分团组团工作;修改、审核、报送了协会起草的《**文化产业考察团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分团方案(草案)》。根据栖霞区委宣传部的请求,协助、配合栖霞区政府组织2009首届中国“龙潭杯”金箔金线应用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向**钟山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钟山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dtz载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介绍了我市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应栖霞区政府的邀请,实地考察了**钟山创意产业园,并就该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对**垠坤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宣告西祠街区网络实体店经营失败,园区转型为青年创业园,提出了意见。
二、2009年下半年的主要任务
第一,认真组织实施《**市游艺娱乐经营场所2009-2011年总量与布局规划方案》和“网吧发展计划”。继续保持取缔无证游艺娱乐经营场所和“黑网吧”的高压态势,在反复查处、坚决取缔中建立较好的市场经营秩序。突出抓好全市网吧监管系统建设,按照全国一个标准,全省一个软件的原则,将安装和反卸载作为长期的工作目标。实行区域责任制,做好文化聚集场所易燃装修材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检查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对《2009年**市文化(文物)系统普法、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工作要点》和《2009年**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学法安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本机关和各区县文化局制定的涉法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加强对本机关和各区县文化局文化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认真做好行政许可听证、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工作和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审查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报备工作。
第三,继续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以江宁区文化局、建邺区文化局、溧水县文化局行政执法案卷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为重点,2009年10-11月开展对各区县文化局和机关行政执法处室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工作。
第四,进一步做好对各区县文化局和机关各处室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涉法问题的研究和答复,特别是对其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涉法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品牌产业传播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文化符号。民俗文化资源就是与之相关的可利用的各种资源,以及对民俗文化的一种类别数量的统称。在现代信息化的今天,可通过文化经营,在流通、传承、积累和提升中实现其经济价值。素有“天下之中”的驻马店市,文化底蕴厚重,拥有中国四大传奇中的两大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均发源于此。传说中的开天地和伏羲画卦之地也可以在这里找到遗迹。从汉代流传至今的重阳登高、尊老敬贤之俗,在上蔡延续至今。虽然驻马店拥有如此多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开发与发展却令人堪忧。
一、驻马店民俗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驻马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面临诸多问题。民俗文化缺少全面、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而且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对国家扶持的依赖心理强,缺少开拓创新意识;对民俗文化发展的市场化运作问题研究不够、方向不明确;民俗文化产业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已有民俗文化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包装不够精美、缺乏品牌宣传等等①,这些都是驻马店民俗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1、认识不足,导致开发存在误区
驻马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其具有天生的产业优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无疑有最具资本活力的潜质。但是如果仅仅是让这一资源止于生活化的展示,而不加以整合和开发,这种优势也会慢慢消失殆尽,而且极容易被别人利用,甚至属于原产地的民俗也会被别的区域争取走。例如,驻马店的泌阳有一座山,民间自古流传“之乡”之美誉,也是关于神话的发祥地,围绕而衍生的故事也不胜枚举,最原生态的是存在磨、墓、村、井、百神庙等,与神话有关的村名、地名及遗迹;从历史角度看,从唐代开始,泌阳就有祭祀的历史富,流传至今年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这两个角度讲,泌阳占据了文化的天时地利,但是,“中国之乡”的称号却被相邻的桐柏县抢先争去,无缘“中国之乡”。这一个案例显示出民俗文化资源“产地权”的重要性。
对待民俗文化开发和保护上存在的另一误区为“涸泽而渔”,这是一种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果的市场行为,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既是对民俗文化的践踏,也是文化开发的鼠目寸光。比如,文物古迹的“新包装”,改头换面本末倒置,失去了古迹文物的原貌;民间的舞蹈、曲艺、风俗习惯被简单化,庸俗化、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导致失去了原有的神韵。驻马店的西平县合水镇在历史上原本是一个有许多庙宇的小镇,譬如关公庙、火神庙、添喜庙、二郎神庙等等,而且口头上还流传着“桥上桥,庙上庙,石二连坑铁瓦庙,还有二柏架葡萄,还有一棵椿包枣。”这些生活化的民谣展示了当年的景象,但观念的缺少扭曲和市场的冲击导致古迹的不复存在。
2、观念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驻马店民俗文化产业缺乏管理创新意识,管理模式落后。驻马店市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对文化建设采取单一管理模式,由政府包揽,一切按照计划进行,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很大程度还停留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阶段,没有培育出能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民俗文化产业和品牌,这与驻马店市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是不相适应的。
在管理机制中,融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驻马店大部分民俗文化产业资金不足、规模较小。开发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资金不足仍是驻马店民俗文化发展的瓶颈。所以有必要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引入多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方式、投资机制,从而建立市场化的新型民俗文化投融资体制,为驻马店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3、忽视市场,无有强势品牌突破口
驻马店民俗文化发展缺乏市场创新意识,现有民俗文化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民俗文化产品大部分为初级文化产品,既无高技术含量又没有把文化内涵做深,而且宣传包装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包装。更没有品牌和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在驻马店民俗文化中,树立品牌,确定民俗文化产业重点,是关键一步。驻马店市的一级民俗文化品牌可以包括:“梁祝文化”、“文化”、“嫘祖文化”、“重阳文化”;而分析利弊,着力培育哪一个品牌应作为突破口是重中之重。其次二级民俗文化品牌可以包括:上蔡的“蔡国文化”、汝南的“南海禅寺宗教文化”、平舆的“车舆文化”、西平的“冶铁铸剑文化”、作为后续开发重点,二级品牌形成替补,这样就形成一个“梯队”式的开发模式,无疑能够培植出强势的驻马店民俗文化品牌。
二、品牌塑造是驻马店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学研究理论认为:“品牌能够制造果树效应、光环效应,强势品牌能够产生巨大良性的推动作用,使得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迅速脱颖而出,独占鳌头。”②
1、学术奠基,注重品牌理论研究
民俗文化要取得长足发展,一定程度需要理论的研究支撑,依托学会平台,定期坚持学术研讨活动开展,是活跃宣传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把繁杂的民俗文化进行清晰梳理;二是能够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攻关,同时反过来可以出一批学术成果;三是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同仁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团体;四是能够为驻马店民俗文化培养人才,有了人才方能兴业。
在理论基础工作中,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民俗文化的内核进行发掘,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提炼出驻马店民俗文化独有创意点,在驻马店九县一区的广袤土地上的实际考察是发展驻马店民俗文化的基础。田野考察除了借助民俗文化团体,另一方面就是联合高校,共同进行理论工作的建设,当前,民俗研究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繁荣文化的大好时机,打好民俗文化理论基础,多发表出版论文专著,再让民俗文化成为驻马店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分析市场,做好品牌长远规划
品牌战略是驻马店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对当前的驻马店民俗文化资源和市场进行系统调研与总结,并分析其市场潜力,然后进行分类培植,重点发展。
首先是分析品牌战略下的市场架构问题。第一是市场需求要素分析,精确分析市场需求,找出市场中名俗文化的分类与特色,并确定其差异,然后根据一手资料制定相应的品牌战略,差异化、区别化一定程度上是形成品牌的基础。第二是供给要素。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内容和产品上,需要什么样的供给和如何开发供给是关键所在。第三是产业链要素。“民俗文化产业价值链应该分为六块,包括资源、创作、生产、包装集成、流通、展示。产业链纵向不断延伸链条,产业链不断拉长、细分和开放,加入一些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横向不断深化分工和扩展协作伙伴,稳固和提升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逐渐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赖、紧密协作的价值网络。”③
其次做好受众的基本分析,然后对这些人群进行相应的定位。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特性,具有丰富、通俗、稚拙、民族、地域等特点,它是在消费一种自然、淳朴、单纯、原始的东西,与现代文明有明显区别,所以必须确定好这类人群的职业、年龄、人群、生活习惯等,这也是我们制定品牌战略的重要元素。
第三做好成本的核算问题。民俗文化的消费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以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应该是属于可消费可不消费的地位,它不同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一定程度上是生活的消遣和爱好,但是品牌战略又需要把民俗文化打造成高端,这就形成一对矛盾,这就是以雅俗共赏下端生产模式为主还是以高端的礼品上游消费为主,这其中的尺度和抉择关系到成本的核算,而成本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民俗文化的市场之路的存活。例如,河南西平的“棠溪宝剑”,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剑之一,与龙泉、干将莫邪齐名,但是现在只能是平淡经营,更无一定的国际品牌,这一悠久的民俗工艺在现代社会处于尴尬境地(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比对日本的武士刀的制作与品牌推广),从通俗与高雅角度讲,应该把“棠溪宝剑”定位高雅之列,以高成本打造。有高就有低,高低兼顾,协调发展,只有把这两者平衡好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态性的民俗文化品牌。
3、围绕品牌,做足民俗文化的品牌营销工作
文化的营销传播需要有自身的识别体系,这既是品牌的要求也是民俗文化区别于其它的特性,一方面把民俗文化从大文化中剥离出来,形成原生态的还原,使得每一种民俗文化都能够变得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传播的共性特征,就是民俗文化产品的包装、宣传策略、展示等。在视觉传播中,由于文化市场上的商品非常丰富,个性突出的视觉识别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也就是所谓的建立良好的CI识别系统。
其次是整合性营销传播体系的建立。第一,媒体的优势组合,宣传旗帜做好。在宣传中确立自身民俗文化的“符号”特征,以“符号”(标志)为基础,运用平面传媒、影视媒体、故事软文等广泛传播,等区域知名度上升之后,向周边地区辐射,然后走向全国。第二,学术公关宣传。品牌的塑造除了基本的媒介宣传,还应注重学术的传播,所以说民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文化节、展销会、研讨会等,有效传播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第三,与时俱进,注重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网站建设是打开文化门窗的开始,建立“天中民俗文化网”势在必行,再如大数据时代传播,微信、微博营销等等,都应该加以利用,因网制宜,为品牌战略做好铺垫。
4、管理取胜,品牌管理的实施
第一是要品牌管理运营与品牌保护促进,用一种前沿的观点,明确未来文化发展的阵地与市场是未来经济的重要领域,所以要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把握民俗文化品牌管理的基本特性,在知识产权、品牌运作、市场应对等各方面做到民俗文化原生态、品牌化导向。
第二是从大产业链角度进行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民俗文化品牌需要有一条产业链的建设和支持。一般来说传承发掘、注入创意、形成产品、锻造品牌是一个系统生态链的基本过程,然而环环相扣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第三是品牌原生态维护。要让民俗文化原生态发展,而且有一个品牌文化的支撑,这需要长久的品牌质量管理。对于地方来说,民俗文化品牌不仅是企业的形象,更是一个区域,一方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自豪感的展现,只有持续不断地维护一个品牌,才能让这个品牌走得更长远。
最后,驻马店虽然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然而从产业角度和品牌角度来看,与其它省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面对当前激烈的地域文化竞争(从央视的省市地域广告可见一斑),系统的、有步骤的品牌战略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打造一个有知名度的、有生机的民俗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循此思路驻马店必将成为河南民俗文化品牌的重镇。
注释:
①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关于驻马店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N].驻马店日报,2008-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