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

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循证医学模式;儿科实践教学;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1-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日渐明显,以往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授知识的灌注式教学方式、经验式的教学方式、以技能培训为目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以往的儿科临床教学,学生从校园走进医院,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病房,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临床实习学生们来说,除了跟着带教的老师查房、写病历、记病程记录、看操作,就是听老师小讲课,整天忙忙碌碌,收获却不佳。同学们所掌握的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常常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当问及临床个体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问题时,就不会归纳总结,常常答不出来;当面临临床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横向联系。遇到儿科病人病史采集困难、患儿不配合体格检查、与家长沟通时又缺乏技巧,导致写不好病历、不知道怎样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嘱也不会开。如何培养实习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者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国内已经开展了“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临床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Archie Cochrane提出循证医学的理念。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教授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最好的医学科学信息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必须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系统而全面的病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作为目前国际医学领域兴起的新型临床医学模式,为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及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启示。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证医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儿科临床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指导儿科临床实践,也使儿科临床医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使儿科医师能及时获得准确、可靠、前沿的医学信息,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使儿科医师能更好、更全面地为病人服务。

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针对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儿科实习学生主动学习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

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勇,齐素萍,李慧,等.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革儿科临床工作[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9):1138-1139.

[2]张莉,于莹,吴红梅,等.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56-857.

[3]万朝敏.对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9):591-592.

篇(2)

关键词: 人才培养;创新;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58-02

0 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加快知识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1 创新办学理念 医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实内涵建设,不断升华治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学院领导班子树立和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锐气,不断总结规律,优化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学院人才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2009年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扩大专业内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模式在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上,加入社会学,艺术,语言文学等课程,使得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同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真正使培养方案科学、合理。

1.3 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 对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多次修订,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编写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形态学及其他各学科的实验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补充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医院的反馈意见,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实纲。

1.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2007~2010年承担《临床技能的考核的探索与实践》等9项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苗乃周教授参与的“创新实习基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教育改革成果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设立并启动了“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等《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10项;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

2 重视学科建设

2.1 加强学科建设 为了突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我们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现批准临床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护理心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临床医学校级特色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校级重点扶持专业;主编、参编高校教材10余部。

2.2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近些年学院重点对机能学实验室、医学实验中心、护理学实验室、影像学实验室、检验学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进行了补充性建设。例如在医学模拟中心进行各专业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医学统计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在互动数字化教室进行实验教学等。

3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共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等二十七所教学基地,延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两所预防实习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分布在陕西省内各个地区,大多为三级以上医院,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高等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和麻醉学五个专业的本科和专科见习、实习教学任务,生均床位数超过了1.2张,实习生每生实际管理床位≥6张。从2007-2010年连续召开4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加强了校、院交流,促进了沟通,达成了共识,校、院对教学的投入逐步加大,添置了教学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基地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学医院还建成了模拟示教室,这些教学设施的投入对加强我校医学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利用预防实习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融入到社区服务的实践中。

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1 注重实习前的培训教育 实习前,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医院的一般工作程序及各种医疗制度,并进行医德医风及服务行为规范等专题教育。

篇(3)

1.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层次不齐,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单一,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彰显时代特色

2.1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人才培养成本较低,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针对这个问题,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革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有学者通过调研,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收益不大。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导师的积极性偏低,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更有甚者,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用性较强,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淡化课程意识,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和考评,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采取奖惩制度,年终总结,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毕业后就能上岗,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另外,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各科实纲的要求,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带教医生待遇,奖惩分明,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5结语

篇(4)

关键词:临床技能大赛;医学生;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9-03

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组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R床技能大赛,旨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本文结合我院连续三届举办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活动的体会,探讨临床技能大赛在全面提升医学生专业素质中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1月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开展了三届针对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大赛,参赛队伍逐年递增,每年4个参赛队,参赛人数累计达443人次。培训指导教师均来自我院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医院的临床医生。

2.比赛方法。临床技能大赛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分赛前培训、初赛以及决赛三个阶段进行。赛前培训阶段参加预赛选拔进入个人赛和团体赛初赛,在初赛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决赛。团体赛比赛项目为:缝合包扎、双人徒手心肺复苏、创伤院前急救。个人赛比赛项目为:心脏体格检查、胸肺体格检查、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经口气管插管术、穿脱手术衣、戴手套和外科换药。(见表1)

3.比赛评分。采用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技术规范进行评分。所有评分中满分100分,其中准备质量10分,操作流程质量80分,终末质量10分,全面考察医学生的仪表、操作方法、操作流程、操作时间控制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

二、结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对三届参赛的443名学生和30名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73份,全部有效收回,回收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为:大赛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效果,大赛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赛事结束后,采取师生访谈法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大赛的合理化建议。

1.参赛医学生对临床技能大赛的评价。全部参赛学生认同参加临床技能大赛增加了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提前进入临床基地接触患者和在大庭广众之下参加比赛,锻炼了心理素质,提升了医患沟通的能力和人文修养,并加强了团队协作的观念。(见表2)

2.参赛指导教师对临床技能大赛的评价。参赛指导教师均认为临床技能大赛加强了师生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积极性,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参赛指导教师也认为通过比赛的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见表3)

三、讨论

临床医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技能大赛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而且是一种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2]。近几年来,我国临床技能培训普遍得到重视,通过举办临床技能大赛,不断探索与创新医学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

1.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上,实习生存在采集病史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体格检查手法不规范、不系统,对主要症状、体征变化及病情演变,不善于观察、归纳和分析,等等问题。扩招和医疗环境现状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思维局限,基本诊疗操作不熟练。临床技能大赛中针对性的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增强了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迅速提高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迅速进入临床实习状态[3]。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临床技能大赛,把全体参加实习的学生均作为参赛候选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个人技能风采、互相学习的开放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尽快克服刚入临床时的紧张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大赛采取以团队参赛的形式,通过比赛不仅检验了每一个参赛成员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也检验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配合的默契程度。同学间互教、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逐渐加强,而团队精神正是医院对临床医生的重要要求之一。

3.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升人文素质。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医学生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情况。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也常常将“病”与“人”分离,关心的是病而不是人,技能训练及操作中动作粗暴,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对待患者及家属态度生硬,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医患关系协调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同情心,缺乏医学人文关怀[4]。

临床实践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5]。以临床技能大赛为契机,利用临床上的典型病例对学生进行医学素质教育的讲座及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和解决医疗问题。在临床技能中心培训时,要求学生面对模具应视同为真实的患者,操作前和操作中必须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实践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临床技能大赛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也考核了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通过深入比赛,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比赛所获得的经验及教训,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主动提高教学能力,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论

在医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核心也就在于人才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临床技能大赛为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集中展现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了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我院和实习医院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张津铭,刘春艳,等.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看医学生教育[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1):45-48.

[2]唐翠兰,袁强,黄续,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2):8-9,25

[3]刘松,宋淑菊,徐波,等.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实习效果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2):1039-1041.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医学实习生;教学体会;实践与探讨

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医学生较多是我校特色之一,由于受地域差异等影响存在学生的理论基础、汉语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在临床实习中面临着比汉族学生更多的难题。面对新的学习坏境、新的角色、复杂的医患关系、言语沟通带来的不便均会影响少数民族医学生实习的质量及效果。以下是作者在临床带教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1 实习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少数民族实习生存在的问题

1.1.1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生刚进入医院开始实习,因医院环境陌生、临床专业技术及汉语表达能的薄弱,会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甚至心理茫然等心理,从而感到难以适应[1]。实习生在医疗环境中不会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导致他们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自责、紧张等心理,这些均会影响实习效果。

1.1.2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需要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部分少数民族实习生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实际操作机会少,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敢操作等因素导致实践能力上出现差异。

1.1.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所从事的产生出某种新思想或新事物的活动[2]。目前新疆地区许多教学医院只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缺乏对临床实习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忙于应付日常的医疗事务,很少对临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普遍缺乏创新思维。

1.2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1.2.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病历书写等多种方式认识学习疾病,训练临床思维,是开启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但在临床工作当中,带教老师每天既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又要带好临床实习生,因此导致教师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不均衡。临床中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教学中带教老师如果不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导致实习生积极性的降低,对工作倦怠等不良情绪。

1.2.2带教老师在临床与实习教学中的收支不平衡导致部分教师容易出现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医生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认为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能在劳动价值上得到合理的体现,据统计,我国很多医院,医生收入论资排辈已是约定俗成的现象。医院各科室多数根据自身经济效益,按医师级别来分配,与个人的劳动强度、医术水平关系较小。而其中大部分实习生带教老师多为年轻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处于低收入人群,年轻医生的收支不平衡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医院秩序混乱、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实习生培养质量下滑等问题。另外,少数医生对自己的收入期望过高,从而更加剧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

1.3医疗及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3.1我国《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使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实习生在临床上虽渴望一试身手,但并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利。实习生需要明确自己的法律角色,包括病例书写、下达医嘱以及相关临床操作上都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完成。

1.3.2学校在分配实习生分组轮转科室时考虑不周全,导致在实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能形成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

1.3.3学校在安排实习生轮转科室时时间分配不均衡。重点科室及实践难点的时间分配不足,导致学生还未充分学习就将进行其他科室的轮转。

2 少数民族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1实习生存在问题的对策

2.1.1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校不仅在教授理论知识时进行心理疏导,而且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督促学生积极培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进入实习后带教老师通过加强交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其优点,树立信心,使学生快速适应由学生向实习医生转变的过程。在我院,临床一线带教老师主要为管理病房工作的主治医师,他们是临床工作的枢纽、基础医疗的管理者,是与实习医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临床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临床实习生的教学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1.2指导实习生提升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进行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并让实习生参加门诊、学术报告会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带教老师可采用“实际过程观摩”“手把手操作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3]。运用PBL教学法等方式对临床中的重点及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我区为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我院收治的少数民族患者较多也是我院一大特色,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应用汉语及其母语与患者沟通,更准确了解病情,掌握相关知识。

2.1.3培养实习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建立科研小组,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近年来,我校几乎每两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座,提高了学术气氛和学生创新意识。

2.2带教老师存在问题的对策

2.2.1带教老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把医学教学作为一项造福于人类崇高使命看待,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2.2注意观察少数民族实习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教学,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要点作为重点,把其他一些扩展性、延伸性的疾病作为次重点,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严格要求学生在临床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技能操作水平。

2.3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2.3.1民族实习生和汉族实习生搭配教学 在分配轮转实习小组时,把汉族实习生和民族实习生交叉分组,通过共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汉族实习生能够影响并帮助少数民族实习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汉语书写能力。少数民族实习生对临床操作技能兴趣较高,动手能力强,与汉族实习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3.2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优势 医院从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临床医师选拔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建立有特色的带教教师团队。少数民族教师教学积极性高,在临床工作中更能理解少数民族实习生的困难,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能取得他们的信任,能更好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

总之,少数民族实习生占我院实习生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实习生实习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切实有效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大批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成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强有力的后备军,为我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广如,王霞.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思想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25-25.

[2]贺鹏程,张梅,高琴,等.浅谈七年制临床实习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1006-1007.

篇(6)

【关键词】 临床技能

临床技能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1]。随着现代医学对医学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培养的是面向农村、社区基层的临床专业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培养也同样非常重要。要保证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需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而临床技能考核是保证实验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

1 资料和方法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一系在2006年和2007年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实习之前进行了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考核包括了医学生应该掌握的临床技能的大部分内容。以往专业课的考核形式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近两年来采用多站式考核的方法,对在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综合能力的评价,让每个考生依据要求通过以下4个考站的测试:①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②基本技能操作;③体格检查;④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包括心电图、X线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等。最后给予一个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

第一站的病史采集是给予学生一个简要病史,例如“女性,52岁,间歇性头晕、头痛10年,加重2年。”要求学生按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将如何进行询问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内容写在纸上。第一站的病例分析是给予学生一份病史摘要,要求学生完成病历书写,具体内容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生育史、月经史、家族史、初步诊断、诊断依据。第二站基本技能操作包括内外科的各项基本技能操作,具体有手术区消毒;清洁伤口换药、拆线;外科肥皂洗手法;器械辨认;戴无菌手套;穿、脱手术衣;外科打结;外科切开、缝合;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胸膜腔穿刺术;心电图操作。抽考1至2项。第三站体格检查包括测体温、脉搏、呼吸操作;测血压操作;肺和胸廓的体格检查;心脏的体格检查;腹部的体格检查;生理反射的检查;病理反射的检查;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头颈部、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鼻窦的检查;扁桃体检查操作;甲状腺检查操作。抽考1至2项。第四考站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包括心电图、X线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考试方法采用多媒体,学生提出诊断或初步诊断,并回答主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

统计2006年和2007年多站式考核的各站成绩,按优(90分及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5个等级统计各个等级学生人数及其构成比,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设P

转贴于

2 结果

两年考核的结果见表1。

由表1所见,在各个考核项目,2006年与2007年优秀等级、不及格等级的学生人数(除基本技能操作优秀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7.88、134.45、24.68、6.58、30.91、15.24、58.81、28.04、24.39,P均

3 讨论

通过对两年的考核成绩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2007年的考核成绩明显比2006年要有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其一,2006年考核成绩不是很满意,教师首先提高了对临床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的认识,向学生宣传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性,对下一届学生尽早讲明各门临床专业课程不仅仅是理论考,以及《诊断学》、《外科学》的单列的实验实践成绩,还包括在下临床实习之前的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其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在有限的实验实践课时数内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包括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心肺腹电子模拟人、进口仿真模拟人Simman,特别是Simman模拟人,可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战演习。老师设计病例,模拟人逼真地模仿病人,学生进行诊断和处理病人,模拟人可以随着每一步学生处理的不同,有不同的病情发展,可以好转也可以恶化。教师对学生的处理和操作进行评价、纠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综合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三,教师根据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的考核内容、评价指标以及评分标准编写了考核指导材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并且除了正规的实验实践课时,中午休息时间教师开放实验实训室,学生对照指导材料,自行练习,有问题随时找老师,虽然不做强行要求,但学生还是较为踊跃。

通过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实践的重视程度,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时的动手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习前的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还能帮助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可以尽快适应临床情况,也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师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了教师的医学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提高了教师对实验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促进了教师的集体备课,从而保证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通过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实习阶段,2007年11月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每个实习单位进行了常规实习检查,通过各位检查教师的反馈,医院医师们普遍反应2005级学生的临床技能普遍提高了,能单独进行病史采集、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体格检查、换药、拆线、胸腔穿刺等操作手法正确、规范,能正确理解各种检查单据并能对疾病做出初步的诊断。

总之,通过研究分析,认为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改变了师生普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是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的重要措施,加强和完善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时间才2年,再加上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考核内容、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中操作测量的标准化是关键。另外,与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篇(7)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经验医学,EBM是在重视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对研究证据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个体情况,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指导临床实践;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EBM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求索者,充分发挥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的意义

2.1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EBM最早就是指循证临床实践,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现代EBM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1999年)中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EBM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EBM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3]。

2.2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循证医疗实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全面检索已有文献,并严格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最终作出正确临床决策。EBM教育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王琰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较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证医学的意义,就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循证医疗实践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EBM开创性的思维理念,掌握医学实践中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应用EBM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认同怀疑态度和客观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课程时间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学[4]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学习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不错,在住院医生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应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对临床医学生进行EBM教育。

3.2.1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应尽早开设此课程,介绍EBM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EBM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打下基础。

3.2.2临床前期的医学生,应教会他们必备的开展循证医疗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进展,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利用医学研究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3.2.3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及大查房是医学实习生接受临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基本方法为: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形成结论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及讨论,以及对问题认识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评估和概括总结。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自主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励的开放式学习,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协作,师生共同探讨的交互式学习,对问题理解深刻透彻,对知识掌握清晰牢固。

3.3课程教材选取

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们对我国高校EBM教育教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不同阶段,选用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充分吸纳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选用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材。

3.4课程教学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案例教学以针对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