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计划

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计划

篇(1)

过去的半年,**乡成技校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866工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培养造就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表现在: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抓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力动机。截止6月10日全乡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2 期,受训 2523 人次,其中开展乡级实用技术培训 8 期,受训 572 人次;村级培训 34 期,受训 1951人次;培训经费开支 15572元。培训项目主要有:脱毒马铃薯裁培,新农村建设、优质稻种植,务工基本安全知识等。

2、继续抓好在职人员学历教育

半年来,我校依据《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加大对在校学员教学及考核力度,二0xx级《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

程,成绩考核合格率达100%,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二0xx年春季新招《乡村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76人,取得学籍74人。

3、抓好联村联户工作

根据县教育局安排今年下达我校联村2个,联户12户。我校结合“866工程”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对所联挂村委会重点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科技联户12户,联系项目累计达7个,重点进行种、养、加方面,预计到年底可创造经济价值近百万元。

4、抓好基地建设

今年,我校加强对原有基地的管理,做到基地有项目,项目出成效。1—6月,我校积极投入资金与农户联合栽植珍稀树木红豆杉30亩,目前长势良好。

5、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20xx年与**职业技术学校配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招收“动物疫病防治员”73人,通过理论学习培训和技能实践操作培训今年1月经**职业技术学校“214”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测试鉴定,73人鉴定合格,实现就业

转移。今年由于受金融风波影响,返乡农民工巨增,对反乡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我校积极与县职校联系,在“动物疾病防治员”实现就业转移的基础上计划开设摩托车装配工,餐馆服务员培训、计算机操作员、维修电工四个专业的培训,招收学员400名,已通过**职校上报审批。

6、做好资产清理

严格执行**县教育局“5.09”通知要求,积极配合中心学校做好财务清理,办理资产、财务档案移交手续。

二、具体做法

1、抓好作风建设、促进文明发展

半年来,我校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为指导,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德素质,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紧贴“三农”,牢固树立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积极引导群众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深受群众的好评。

2、技能培训,样板引路

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我校积极协助涉

农部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建大基地,做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帷幕。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大力鼓励农户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高效农产品,蔬菜以生菜,四季豆、辣椒为主,经济作物以生姜、油茶树为主;二是优化农业开局,水草丰盛地方走“科技兴牧”之路,其它地方依照科技,积极发展优质杂粮,优质食用豆类作物;三是构建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专题培训并进行跟踪服务。

3、立足本职促发展

成技校主要任务是面向“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多年来,我校坚持把“率民致富、带民致富、扶贫帮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以此促进“两个方明”建设。为困难户送去籽种、化肥、致富信息,帮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技校这一帮扶行为得到了众多乡亲的好评。

篇(2)

关键词:活动引领 写作教学 资源整合

2009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的21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无限定内容调研表明,企业对中职实习生、毕业生多项能力素养的满意度排序如下: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事务管理)、口语表达、学习创新、书面表达、耐挫能力。可见,提高中职生的写作素养迫在眉睫。

写作教学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过程与方法”部分提出,“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写,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途径。而活动引领教学模式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借鉴吸收活动理论的理念,以构建开放式的写作教学模式为目标,“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侧面的主体性活动去变革教材”,注重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把握。为避免陷入理论讨论的泥淖,文本所指的活动为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尤指校园实践活动。

一、活动引领写作教学资源的解析

1.教材写作任务分析

从中职校《语文》教材写作训练的设置情况来看,它们大多注重读写结合和活动引领。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一、二册为例,写作内容有:网页、黑板报、小报、剪贴簿制作,主题征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电影秀,话剧展,参观访问,公益活动(2010年世博志愿活动)等。

现实问题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中职校为每周2~4节《语文》),活动任务无法进行,写作变成了无的放矢;中职生缺少自律意识,课下也无法保证写作训练的顺利开展。为此,《语文》教材基于活动的写作训练,需要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延续。

2.学校适用写作引领的活动资源分析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和形式,活动的组织机构也不尽相同。根据上海市闵行区两所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写作教学适用的活动资源占全部活动比例的70%强,活动任务有如下特点:(1)任务难易适中,适合教学要求;(2)应用文(狭义)写作任务较多,符合面向未来的就业要求;(3)文学体裁写作任务量适中,以剧本写作为例,每学年1次;(4)活动主题较为狭窄,有功利化之嫌。

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构建一个系统的写作训练活动引领模式,对教师来说,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来说,有助于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二、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资源整合条件

(1)学校行为

早于学期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工作计划,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做法之一。学校管理层在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以相应的制度或考核机制,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活动主题来看,实现学校活动主题的宽泛化、生活化、去功利化,可保证活动引领写作训练的有效进行。宽泛化有助于实现多类型文章的写作训练;生活化有利于把握教学难易度,增强教学效果;去功利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批判性思维。

(2)教师行为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体验写作。体验是教师实现有效的写作指导的前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学校活动、社校联系活动、家校联系活动、企业调研、社会实践。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励教师投身实践活动的措施之一。

2.教学资源整合方式

梳理学校的活动任务发现,活动实践类型按是否定期分类,大体分为:定期――课堂教学、班会、日常宣传活动(载体有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电子小报、广播等)、社团活动等,不定期――大型比赛、家校会议、社会实践等。定期活动项目应作为全员训练的载体,并采取分层、分批训练的方式;不定期活动项目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尤其重视利用特色、特殊活动实现独特的教育功能,如同情心、责任感的教育。同时,为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可进行同主题多文种的连环写作训练。

3.教学资源整合例析

随文写作训练通常可挖掘定期活动资源,如板报、主题班会、电子小报;单元写作可挖掘定期和不定期两类活动的资源,其中应用文写作训练既可在课内集中新授(如条据类、书信类),利用不定期的活动资源进行巩固练习,也可分散于全学期结合课外活动实践进行。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流程是灵活多样的,可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如,从教材单次训练出发,确定单次写作训练类型及拟结合的活动形式―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制定系统地《写作教学计划》―解析活动资源,包括可选主题、文种―制定授课计划―活动引领写作训练―多途径评价反馈、评价。教学资源整合例析如下:

第三周写作任务:“家信”拟结合活动:“家长会”(主题:亲自沟通)/活动类型;不定期/任务解析:课后作业“给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回信谈谈“他们眼中的你”评价反馈;评价1可为教师制定评价要求、标准(格式)――同学互评(修改后入写作档案袋),评价2可为结合家长会进行内容评价――家长评价。

4.写作考核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写作的考核从单一的教师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为。评价实施者包括教师、写作者本人、写作者伙伴(如同学)、实践活动组织方(如团委、学生会)、实践活动受众(如演讲听众)等。为此,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考核机制。

为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严格挂钩,最终实现过程就是结果的评价目标,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建立学生个人写作文件夹,将学期作品放入班级写作角的文件夹内,供平时交流。文件夹内除作品外,还包括平时评价,含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活动评比结果、奖状等。

在施行学分制的学校中,理想化的做法是借鉴美国语文教学单独评估写作成绩的做法。也可提高写作的成绩比重,尤其是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成绩比重,并将实践活动成绩计入学分。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无论从制订写作教学计划,到灵活安排多文种的写作训练,至在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中进行评价考核,都对教师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汉语写作教学科研成果相对英美等国比较贫乏,最新写作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得不到有效转化的情况下,教师的自主科研能力更显重要。

从中职校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50%,研究生比例为25%,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这种情况绝非个例。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的“被动”和“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主动借助各种科研力量(教科所、高校等),在教学一线开展科研活动。

中职教育领域,目前已有多位教师尝试在实践活动的引领下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祝纪景老师。因此,我们需要在整合经验的同时形成理性思考,同时又要结合具体校情,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路虽漫漫,吾辈愿求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微传播;学校管理;探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来,这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以新兴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等媒体所带来的“微传播”最引人注目。手机客户端产品的迅猛发展,“微传播”对现在生活的影响日新月异。信息传播已经悄然进入了微观点、微文化主导的“微传播”时代。学校管理工作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微传播”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突显着学校管理工作关注“微传播”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导入“微传播”的理念融入“微传播”内涵,运用“微传播”手段,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学校管理工作,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微传播,就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具备针对性强、受众明确、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性。它是一种更加精确的传播形式。微传播的兴起使公共信息提供方式得到创新,为丰富信息交流方式、社会交流模式提供了可能。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微传播甚至引发了社会领域的变革。微传播同样也在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此,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微传播”。

一、导入“微传播”理念,转变学校管理工作模式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多以“众”字型学校权威传播模式为主,而“微传播”却是对传统权威模式的变革。导入“微传播”理念,需要我们拿掉“众”字上代表学校权威的“人”。向以教职工为主体的“从”字型传播模式转变。(一)要转变为以平等关系的“从”模式开展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学校各种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这种特殊的定位和职能,往往使学校管理工作趋于上级对下级的层层宣贯、落实,有时往往会出现学校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抓落实”的偏差思想。其实,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职工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导入“微传播”模式,转变工作定位,以教职工群体的平等视角认识问题,以平等关系开展引导,以润物无声的平等交流发挥作用,这都将有利于我们对学校管理目标于教育目标的深刻认识。(二)要转向“从”模式的双向互动工作模式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深刻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在管理工作中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们在观察学校学校管理工作中意识到这种鼓励教职工表达对学校德育工作不同意见的机会还不多。较多采用的是会议、讲座、座谈会等传统的工作方式。一人讲,众人听,听众始终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微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通过双方、多方的信息分享、观点交流、自主辨别,去促进达成共识。增强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观点的内心认同感。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导入这种方式,以信息互动方的角色介入双向、多向的互动传播,引导教职工参与互动,倾听教职工心声,发现思想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正确信息,在互动中运用学校管理工作观点方法,让教职工自己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实效性。(三)要向“从”模式延长线式无限传播转变学校管理工作权威式的传播方式,常使工作处于打算盘珠子的状态,有时算盘珠子推到哪工作就止步在哪里,使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去权威的“微传播”环境中,每个人手里都有话筒、听筒和传声筒,实现信息自由流动,广泛传播。学校管理工作导入这种传播方式,要努力创造思想、信息交流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努力让广大教职工关注学校管理工作,让更多的普通教职工成为兼职的学校管理工作者,主动自觉地参与正向思想舆论和正能量的接受、发送和传递,给学校管理工作的增添了强大活力。(四)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由“众”模式的总体推进,向“从”模式的各个击破转变习惯上,学校学校管理工作多运用总体推进的实施方式。采取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阶段、分主题的组织实施。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不足,往往不易控制和量化考评。导入“微传播”理念,可采取项目管理,将常态工作与特定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项目,确定项目负责人,提出实施时间进度和工作措施,明确达成的目标结果,整个过程可量化、可评估,使“虚”功“实”做变成可能。

二、融入“微传播”内涵,聚焦学校管理工作受众端体验

学校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微传播”同样是围绕着人的信息传播,其之所以流行的核心内涵,就是适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新需求,在人们有太多的压力要释放,太多的东西需要沟通时,带给人们更加舒适、快捷的沟通体验,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所以,学校管理工作要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样急迫地需要我们融入“微传播”内涵,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教职工的感受上。(一)关注教职工需求教职工在学校上班,既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又是为了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需求,两者不可偏废。学校管理工作在关注、满足教职工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尤其要关心、满足教职工的精神生活需求。要将“微传播”中便捷、舒适、自由、亲切的受众体验,引入学校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开展针对教职工体验的微传播,将学校形式任务教育与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学校管理进步与教职工民主管理、改进管理关联起来,将这种结合、对应、关联在教职工中间展示、宣传、交流,进而增强教职工的学校归属感、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比如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校园网上专门开设“德育之窗”栏目,交流教职工的职业感受、教育教学感受,开设“教职工工作交流QQ群”,拓展教职工老师开展班级管理与思想工作的平台。另外,学校工会还创办了每个月的信息沟通表,针对学校的各方面发展与管理让教职工与学校领导有了更好的交流,切实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关注和欢迎。(二)关注教职工个性一个微传播群体通常是在利益失联、兴趣爱好等某一方面具有一定共同点的小群体组成的,通常会有其特定的热点话题,主要的讨论范围,甚至独特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职工带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在不同的专业系部、不同的教研组中工作生活,每一个教职工群体也都是有其个性特点的。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工作关注教职工的个性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常州刘高职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性特点,践行幸运教育理念,引导各级组织开展微文化建设与传播。同时,工会组织结合教职工个人爱好,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步走、排舞等十多个教职工爱好社团协会,打破系部局限,促进教职工间的自由交流。微文化建设最终融入了整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大大提升了教职工对学校文化认同感,发挥了学校文化软实力作用。(三)关注教职工心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竞争,甚至来自职场自身的压力,使学校教职工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学校学校管理工作针对受众体验一个重要的现实需求。我们注意到人们在微传播环境中,通常会自由地、没有太多顾虑地发表内心观点,宣泄内心感受,从而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与平衡。所以,学校学校管理工作落实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要求,也要努力营造这样的环境。一要为教职工心里压力找到合理出口,二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情绪疏导。近些年来,受到三年主动发展的推动,学校在创建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师范学校过程中,使教职工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学校抓住这一机会,引导教职工正确、健康地发泄情绪,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沟通与疏导,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QQ群、微信朋友圈、贴吧等已成为学校关注教职工心里情绪,进而开展工作的一个窗口。

三、运用“微传播”手段,推动学校管理工作载体创新

“微传播”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新技术下的传播方式,关注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就要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微传播团队、信息有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应用与建设。(一)新技术应用是基础上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内部网络建设的投入,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学校学校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加快发展信息化校园。利用网络设施“微传播”,一是通过台式电脑等固定端上网设备,二是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传播方式包括网站、微信、QQ群、微博等等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我们开展“微传播”时要这些平台功能、特点进行了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的选择工作载体。借助学校信息技术等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常州刘高职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QQ群等各种平台上开展工作,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学校管理工作QQ群,职工社团朋友圈、刘国钧吧、校长午餐会等平台也相应建设和完善起来。在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团队建设是支撑要把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做好,关键是建设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化的“微传播”团队,按照微传播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组织职能重新规划,岗位职责的完善,专业人才的配置等。另一支是组建志愿团队,发动学校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常州刘高职在信息技术部门牵头,初步形成了“微传播”的专门团队,加强了网络微传播工具的学习和应用,配备了平面美编、网络文学、网站管理员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学校信息员交流平台、学报特约小记者、文学社、国钧讲坛论坛等党政工团兼职工作者队伍组成了立体的志愿团队,进一步扩大“微传播”的覆盖范围,营造学校内“微传播”的主流氛围。(三)信息管理是保障“微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而学校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也非常注重营造夜色中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信息交流环境,但并不意味着教职工不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所以,还要加强管理,保障“微传播”的健康环境。我们的主要原则是对客观观点信息给予鼓励和倡导,对热点问题信息充分关注和回应,对少数不良信息网加大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对教职工提出的建议和呼声进行及时的上报和反馈,对个别涉及人身攻击、制谣、传谣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查明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从而维护了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微传播”环境。

四、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引导与教职工自我教育同步的问题这是“微传播”快捷高效工作充分发挥的关键环节。其中学校引导是微传播中的提前,实现教职工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发展形势总是在变化,学校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滞。首先,学校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学校通过“微传播”及时进行信息,加强形势任务、政策举措的解读,加强对教职工的引导。随后,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要通过“微传播”平台,组织、促进、鼓励教职工不断加强自我教育,通过信息分享、讨论,加强教职工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二)满足学校需要与教职工需要相统一的问题这是学校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的生命力。“微传播”关注个性群体、关注教职工个体,根本上是关注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微感受。对这种微感受的调节、引导和回应,必须立足于教职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于学校发展进步的需要。一方面只着眼学校发展,忽视教职工个体感受,学校发展必然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单纯满足教职工需要,而不能促进学校发展,教职工的发展最后只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才是维护了教职工的根本利益,维护了学校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媒体论坛暨法人微博创办两周年研讨会,2014.07.23.

[2]徐鸣晨,贡太雷.微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开发和利用[J].科教文汇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