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思政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思政课

篇(1)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理论课教学中的战略与策略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一对关系。理论课教学的战略是指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宏观的长远的影响全局的大因素与根本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与政治大环境的演变;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给思政课的实效性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长远的;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技巧与方法。相比而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策略是微观的、局部的、具体的。面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疲软”状态,本文力图新视角地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问题。该探讨能在实践上给思政课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1、“抓大与放小”相统一的策略。这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大与小”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大”即大趋势、大原则、大方向。政治教师要坚持从思政课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职能来理直气壮地阐明“大”的方面,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与观点。大趋势包括: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等。大原则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共享发展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等。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小”即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一带一路”政策、“亚投行”设立、腐败问题、环保问题、流守儿童问题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不遮丑、不带过,要深入浅出的讲出原因,讲出危害,讲出利弊;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不与可变”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创新与基本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变”是指在“可变”之中的“不变”情况,即蕴涵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的基本原则,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是相对不变的。这部分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重点讲授,要让学生牢记,并要学会运用其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可变”是指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总在变动、名称在不断修改,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政治课不可靠的错觉,给人造成政治课风见使舵的感觉。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思政课总在改变,是指哪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3、“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上政治课与上专业课其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从专业视角切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揭示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共课的方法与观点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指导性。与此同时,在专业课地,从专业理论学习中同样可以引申出思政课的基本思想。

4、“放的开与收的拢”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首先,是“放的开”策略,即思政课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跨度很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古今中外,历史都要在一堂课中承受时往来穿越,交叉进行,信息量一定要大,密集度也很高,让学生在短时间吸收到大量的有用的相关知识点、增加课程的可学性与丰富性;其次是“收的拢”的策略,即思政课的教学在“放的开”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好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最后要把全部的知识点和话题返回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上来,不要“无疾而终”,否则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

5、“思维定式与非思维定式”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分析问题中的定型思维与非定型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定式”也称答题模式,它是依据哲学原理而提炼出来的一套回答和分析问题的“公式化”思维定势和方法,能让学生以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常见的答题模式有:“关系模式”、“条件模式”、“作用模式”等。“非思维模式”也称非固定答题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而是一时半会还没有总结出其规律,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探索。

6、“政治教化与公民意识”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与培养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首先,政治课担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是政治教化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任务。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是需要灌输的;此外,还要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一个人就算无法要求其爱党爱社会主义,但其不可以不爱国家,不爱民族,不可以没有公民意识。这种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课教学的策略还包括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学习,比方说“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统一的策略;“统一标答与多元答案”相统一的策略等。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讨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沉淀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把它变成可行的讲课模式和办法,让思政课变成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林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环境因素。学园,2013(25)

篇(2)

关键词:生态人;考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21-02

一、生态人理念下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精神文明一大主流。正如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所预言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1]。克服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强调人性的生态化成为现今时代的现实追求。

“生态人”是当代世界人类精神自我反思所形成的人格憧憬,是全球发展时代潮流所隐含的内在逻辑。所谓生态人就是人与自然生态一体化的人,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有机的灵魂,自然界对人而言也成为人。要义就是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理念与冯先生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其中心思想应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宇宙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全体生命都蓬勃发展,人与宇宙统一。“我”作为个体已经融化到整个宇宙间的“大我”之中去了。个体的“我”必须要去帮助所有生物圈内全体生命都实现他们的潜能,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高校大学生系统进行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评价、导向、激励功能,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科学而又符合教育特点的思政课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要以生态人理念为核心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考试是一种面向过去、考查现在、兼向未来的教育测试。就是说思政课的考试不只是要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种评定,也不只是对学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智能的水平考查,同时也要通过考试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思政课的考试“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智,又考德;既考知,又考行”[4]在建设生态文明和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为此肩负着重任。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生态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着眼于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的转型。这一转型,本质上是对“人”的认识、“教育”的认识的回归和升华。基于“生态人的素养”的教育,将大大提升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流的人力资源,而这样的“生态人”,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传统考试方式与“生态人”的背离

随着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政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考试方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正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几乎还沉浸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至上”的教育里,这不仅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更是对生态人理念的严重背离。

(一)考试目的出现本末倒置的生态缺位

大学本科考试应该区别于学生高考,它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考试,整个考试的组织实施是用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一门课程考试需要改革的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促进教学改革等。高校思政课考试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前者是平台和载体,后者是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在现实考试中,二者常出现本末倒置的怪象,即学生被动考试,死记硬背;教师为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前划范围、圈重点。这就使考试还是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用真正实现培育时代所需“生态人”的教育目标。

(二)考试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多以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淡化了对学生生态信仰、生态素质、生态行为等课堂之外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思政课考试的弱点。考试一般都是考知识,考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使思政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使命严重不符。同时,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生态人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人类新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一种代表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性人格,一种价值信仰,一种行为方式。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未来生活理想和人格实现,每个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动力,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通过考试改革实现培育亲近自然的生态人格,弘扬生态价值信仰,培养绿色行为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之一。

(三)考试成绩构成不合理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课程成绩评定上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但一般还是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较大,且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直接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实践考核。这就使很多学生仍然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这种考试方式使思政课程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在考试目标上,要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素养为重是学校的质量使命。教育的真正质量是“人的素养”;提升教育质量应着力提升人的“素养”。思政课“考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测试水平,重要的是督促、引导师生的教和学”[5]。通过合理化考试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知识至上”的传统考试,忘了培根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这让教育忘了出发的原点。回到“原点”,回到人的“素养”,从而确立一种新的考试观,使思政课考试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是一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生态实践考核。“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6]。美国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序言中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7]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是因为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生态人”人格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生态实践考核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考核方法上,要树立“大考试”观。“大考试”观不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是教育者在对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问题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宽广的教育视角,既包括了对以往思政教育方法优良传统的继承,又能紧密联系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考试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对学生一些基本的、必备的知识记忆的闭卷考试。我们需要构建的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社会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为此考试方法的设计中要考虑与平时教学的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生态价值标准,而在考试中要给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考试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相关试题,以此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学习。

总之,21世纪是生态价值高扬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世纪。在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交错的当下中国,培育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对于我们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站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冯友兰.人生的境界[J].思维与智慧,2007(12):4.

[4]余建明.改进和完善网络考试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7-8.

[5]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6]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0(12):47.

[7]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收稿日期:2014-10-27

篇(3)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18-02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思政课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努力,但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这是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在这种现实情境下,积极探索和使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总结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实施有效教学的体会和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一、教学准备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准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是复杂的实践性活动,需要事先准备的内容很多。对于思政课而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载体和基础。与其他课程的教材相比,思政课的教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目前的思政课的四本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并且经过严格审核之后统一发行的。它是全国一本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面对不同院校、专业、年级学生的巨大差异性如何授课,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用心备课和钻研的问题。在思政课备课中,既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章节来设计教学进度和具体讲授内容,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把教材只当作必要的“参考书”来备课。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精髓,把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教师个性和特点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弄清教材体系,明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明确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二是要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重点问题是指在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难点问题是指学生难懂、费解和不好掌握的内容,疑点问题是指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内容,在研究教材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三个点”上。此外,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思政课每门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而内容相对繁多,这就需要明确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把有限的学时更多地用到“三个点”上,而对于那些一般的知识点可以采取自学等方式灵活处理;三是了解和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把它们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去。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教材上现成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如果教师能把最新的热点问题引进思政课的教学课堂,勇于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增添自己的个性解读,用新鲜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那么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教学实施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准备好之后,教师就要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了,教学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实施是由讲授、问答、讨论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其中,问答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换性作用。对于思政课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环节,而问答是最常规和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有效的课堂问答起到链接教师期望和学生反映的桥梁作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有研究者把问答的步骤和应用策略归纳为四点:一是发问策略。要紧密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并适当安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高认知水平问题固然对学生认识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是说高认知水平问题越多越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两者的比例。二是候答策略。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一般要等待一段时间,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的时间,不过时间也不宜过长。研究者建议:低水平问题的候答时间一般为3―5秒,高水平问题的候答时间一般为15秒。三是叫答策略。叫答要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全员参与,特别要注意照顾那些平时不太活跃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不能让课堂变成专属于活跃学生的表演舞台。四是理答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应答采取不同的理答策略。思政课问题往往没有统一或标准答案,但是又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政治性,要符合理论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回答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当学生给出的答案符合预期时,教师要不吝表扬。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完整或部分正确时,教师要肯定其正确的部分,然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对于完全不符合预期的回答,教师要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对于知识欠缺而造成的错误回答,教师可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化解尴尬。

三、教学评价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的准备和实施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学过程要有效,评价就应当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归根到底,教学是否有效要根据评价的结果才能判定。教学能否有效的改善并更为有效,同样要依赖于评价结果的运用。

教学评价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中对教师的教的评价居于主导性地位,毕竟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好。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表达、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在对教师评价时更加看重的指标有:首先是教学态度。主要考察教师对学科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及在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思政课教师的态度和素养显得特别重要。思政课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科,不断地钻研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对真信真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感染和感动学生。其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所制约并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丰富的方法,这对思政课教学特别重要,思政课教学应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再次是教学组织。对教学组织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否采用各种教学措施和手段来集中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巧妙地利用其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从而使得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思政课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授课,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组织方式。最后是教学效果。上述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这是最大的评价指标。

四、教学辅助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补充

要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稳步提高,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和几十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需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学辅助,这是实现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其主要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

只有鲜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在一般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的道德说教,理性氛围浓厚,感性沟通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也“热闹”起来,亲切和蔼,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从而起到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才干、培养品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教材,以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教员,让大学生在其中受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人格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要开辟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这是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虚拟课堂”,如何把握在“虚拟课堂”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把网络热点问题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去。网络热点问题对思政课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案例,它们大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短时期内易引发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样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打造一批“红色品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 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导优势和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新的阵地。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

[2]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M].广州:广东教

育出版社,2010:12.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7:3.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式 启发式 过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高校思政课灌输论的弊端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术界一直存有这样的争论,灌输式教学法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要求。灌输式教育能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强制性宣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特定的历史产物。而笔者认为一直占据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现阶段应增加新的教育模式,必须思考和优化灌输式教学的不足。

出于对理论创新的思考,笔者认为灌输式教育在现行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以下弊端:(1)灌输式教育的效果相对落后。灌输式的理论层面更新慢,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节奏。虽然它是思政教育的主流方法,可是它的方式方法与社会脱节严重,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且没有积极性,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们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主动地去接受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2)灌输教学非常片面。思政教育的理论灌输是非常笼统的、面向整个社会的,它不能具体到很小的具体案例上,例如根据社会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不同点,进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无法抓住每个人的特点,必然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满堂灌等现象,这样纯粹理论的说教是不能让社会成员深入理解从而接受运用,反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裂痕,而且极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3)灌输方法具有强制性。灌输本身是被动的,这对于受教育者是一种强制的接受,使他们缺少了自主性与自由性,忽视了他们的内在需求;(4)灌输形式相对教条化、单一化。由于灌输的强制性,受教育者的被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单向的灌输模式,缺乏创造性和思想的活力,致使这种模式逐渐教条化、单一化,远远落后与社会成员的现实需要。

在现实层面上,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效益与自我效益的过度追求,灌输式教育慢慢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变成没有原则、没有方向的个体思想行为。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启发与自我完善,也需要增添新的教育路径作为其补充,单纯依靠灌输式是不可能形成的。

2 思政课“灌输式”和“启发式”融合探析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与社会建设任务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路径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很难让社会成员从内心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强化主体自我启发的主动意识,也就是在价值观的引导下,根据实际更新自我思想政治观念。在此基础上,注重个体价值观塑造的内外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优化传统的以强制的灌输式为基础的教育路径,因此,强调主体第一位的启发式教育应运而生。

首先,启发式教育不否认灌输式教育,恰好正是以其为基础。它是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各个社会成员,然后在成员的主动学习中内化为一种自觉(下转第49页)(上接第19页)的行为,再结合实际进行反思与回应,从而在社会成员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式教育是通过更多新式的传播工具进行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接受理论教育。

笔者认为:同时,启发式教育是内外启发的有机结合。

首先,外在启发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与强化,这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好宣传、鼓动工作的基础上,加上先进理论的引导,才能将理论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实践行为。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而先进的理论就要依靠理论家及时反思社会时代的变化,用新元素、新信息来启发与引导大众。因此,灌输的成败全靠启发的效果去检验。

其次,内在启发是大学生在具体人生实践中,根据一贯的灌输式方法论原则,有意识地更新与完善自我价值。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看,启发式教育对于提高人们更新自我思想的能力,改造旧有的价值观念具有很深的影响,它更好地弥补了灌输式的不足,将社会成员学习的理论成功地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思想政治实践。这是人们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发现以及将现有价值成份内化为内在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心理的引导过程,是个人的具体实践过程,是内外在启发的连接点。灌输是直观式注入,是人被动地接受,没有积极性,而启发式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所代表的价值观,通过自我的思考学习,最终形成牢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一定离不开灌输式教育,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使人对马克思理论价值观的学习变为一种习惯,不再是强加于自身的一种负担,而且在自我学习中还能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思想价值观与社会的磨合期变短。所以,在思想价值观的政治教育体系中,我们必须要强化启发式教育。使个体不仅能直观地理解社会现象,更能够主动更新自我价值体系去适应社会。笔者认为这也是实现思想价值观的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3 灌输式和启发式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1)灌输式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启发式教育作为后期的一种有效补充。因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存在着差异,对于理论的理解层次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用灌输的方式,将一些基础的理论传达个每位社会成员。灌输式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一致,两者的差别很大,没有与社会时代接轨,还有被灌输的知识也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是灌输式教育的硬伤,在这其中,我们运用启发式教育来弥补这一缺点,在灌输式教育所构成的框架中,使得社会成员可以自己理解体会出所灌输内容的含义,自主学习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2)灌输式和启发式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人们非常的活跃和积极,因为它有针对性。可是由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步一步的,单纯的启发式教育无法将人们圈固在一定的区域内,就如越过堤岸的水,没有目的地四处流淌,最终变为洪水。这就要运用灌输式教育的广泛性,来筑起堤岸,防止河水的泛滥,防微杜渐。所以要让灌输式和启发式两者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一起建设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教学会《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研究》 2009B1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改;对策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突显出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各高校逐渐推进了思政课教改的进程并实施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使得思政课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教改当前面临的问题

1.对思政课的认识不够深入

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政课形成了一些偏见,由于各种主、观原因使得思政课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说教、枯燥的印象。当代学生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对思政课的作用不够重视,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入,认为与专业课无关的课程只需要了解就行。这种抵触学习的情绪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高校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校学生承担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心理压力的增加导致部分学生发展不平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学生群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严重问题,这急需要思政课发挥出其作用。而目前思政课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未能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改革和创新,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多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这种多元化潮流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新的挑战。此外,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观都受到了很大的考验。这种情况对思政课的教学和改革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个人价值观是否能够在教科书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塑造,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值观冲突不仅阻碍学生的正常发展,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改进程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主体意识强、自尊心强、参与积极性及独立性都较强等,这使得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强烈,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以自己的选择为标准,陷入功利主义等不符合教育及发展要求的境地。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踏实、急功近利等,即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这种情况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着一定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转变学生的地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价值、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思政课往往采取三四个小班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数量过多使得教师无法对全体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师生关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大大降低。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思政课教改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就很好地诠释了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3.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思政课“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改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等,从感性层面影响学生,将抽象化、理论化的思政知识转化为理解性强、联系实际生活并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知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共同组成的,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未能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单纯以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适应新时期教改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手段,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间的积极配合与相互沟通,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改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在改革过程中首先应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与时俱进、创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意识,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帮助学生在发展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克清,吴伟伟.高校思政课教法改革及实效性的几点尝试

篇(7)

一、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基础

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内容包括理论交流、学生知识水平的交流、学习中的问题的交流、好的学习方法的分享交流等方面。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感的观察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队伍的重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双方队伍交流机制,更好的提供了教师和辅导员相辅相成,提供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平台更好的梳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三者的关系,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成为社会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提高相互间思想碰撞,帮助彼此能通过分享相互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有组织的进行融合。这也对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素质有帮助,促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日常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辅导员与学生通过生活和学习紧密接触,相互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教学,相处时间一般仅限于课堂,相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辅导员和教师相互间进行交流,通过辅导员的力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相互的联系,也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在某种程度上的认识,能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做到相互沟通,不断提升辅导员和教师的政治素质。在社会不断发展前景下,思想政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师德建设”在《纲要》中,处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这既是对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对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日常与高校辅导员亲密的接触过程,辅导员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产生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教育生活化,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抵制消极想法和不良观念。因此在思想上,要不断更新已有观念,利用社会主义特色体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辅导员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体现。通过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强自身建设、端正作风、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抵制不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政课和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政治素质,也有具备相应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日常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储备能量,充实自己,从而提升专业技能。明确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知识。吸取改革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创新理论。不拘泥于书本经验和已有认识,将思想政治运用到生活中。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机制的对策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起分享工作经验、交流思想。辅导员可作为听课教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参与辅导员组织的主题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观摩、交流和理论的学习,达到交流的意义,实现思想教育的资源共享目的,培养学生达到教育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进行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全面性发展,转变为社会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确保相互间统一思想。帮助彼此找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制定解决措施,将理论和实际思想结合起来,提高教学体制。通过分享交流的模式,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1、设计交流方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交流的内容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彼此制定相关的方案。可以通过开展交流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小组负责人员要负责督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交流小组负责制定交流的方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规划,并将双方的方案进行整合形成最后完成可行的交流方案,建立相互队伍的交流平台,确保相互队伍在交流方面可以有效的开展。

2、规范交流管理

根据思想政治方面的制度内容,确定相互的交流内容、途径、条件和程序等问题,维护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权益,明确双方的义务。并由思想政治小组负责人对交流内容进行考核,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制定相关的奖惩条例,对交流方案内容、方法和沟通的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奖励培养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优秀教师给予肯定,并加强队伍的建设发展。反之,没有进行有效交流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奖惩内容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对奖惩内容的选择、确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严格按照奖惩内容,保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规范、有效。明确对交流人员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技能和管理方法都能得以提高,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永久的教育理念和学习习惯。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重视,关注师资队伍和管理员队伍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水平的发展。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可以通过校园公示栏、小区、校园周边以张贴海报、传单的形式进行宣传,宣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小区人员、学生及家长对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建设、交流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成功案例,积极影响相互间的交流意识,帮助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认识到相互对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对自身和学生的意义。鼓励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校内公开课或是思想政治的培训、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外出学习、公开课、集体理论知识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练的能力,可以有组织的开展思想政治的课程。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外出听课、参观其他院校政治文化等方式提高视野,从而通过沟通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师资队伍的发展。

4、对辅导员进行严格考核

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的筛查,是否是相关专业、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方面都是衡量一个辅导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是重大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管理几个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合格优秀的辅导员是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所以一个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对学校和班级、学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加快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的最好保障。

5、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有效的利用党员或退休的老教师,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能够组织协调校内外工作,对学生有好的表率作用。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相互间的总结沟通,帮助彼此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学会提炼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节省实时间投入到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要不断的更新理念和方法。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始逐步的重视起来,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辅导员通过助教帮助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相互间的思想保持统一,理解并能运用思想政治的理论性知识,保证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保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统一,相辅相成的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信心,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也列为了重点教育,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也是对思政课更好开展的保证,理论实际相结合,有效的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建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三方的相互交流沟通,让思想政治内容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政治思想走进生活。辅导员要通过日常学习和学生的接触,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辅导员要及时捕捉观察到学生在教学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能和思政课教师及时进行沟通,找到解决措施。辅导员通过参与思想政治课堂,共享学生思想状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互相合作,以便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以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解,方便找到解决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