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常识性了解三级火箭的结构,初步认识采用三级火箭发射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提高从信息中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火箭发展史的介绍和火箭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本节为选学内容,建议提供有关的资料,学生阅读自学,列出学习提纲和思考题,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我国古代在火箭方面做的贡献、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工作的简单原理、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及其特点、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我国的火箭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状况.

还可以采用学生利用信息学习的方法教学,可以提出课题由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写出可行性方案,实验和实践,查阅资料,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小组团结协作完成设计的工作.

教学设计方案

火箭

【课题】火箭

【重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和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第四节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课题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温度计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目标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重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难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方法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讲授、实验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知识内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师活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学生活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class=Normalwidth=80>class=Normalwidth=222>

探究活动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篇(5)

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u<2f、u<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时以提问的形式得出;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u<2f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下载地址:

http://flash.9d.ng.c.m/s.ftd.wn

/33/517K_swf_36-10852.swf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附表:

凸透镜焦距f=cm

实验次数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验者

姓名

实虚

大小

正倒

第1次

u>2f

2f>u>f

u<f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加深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

能力目标

1.会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功率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2.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爱护公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2.难点:自己设计电路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应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

1.什么叫电功率?

2.电功率的公式.

3.什么叫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目的:测定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并加以比较.

原理: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UI.

器材:电源、电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步骤:

①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②并设计适当的表格.额定

实际

电压(V)

2.5

3

2.2

电流(A)

0.40

0.45

0.35

功率(W)

1

1.35

0.77

比较

1

>1

<1

③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注意事项:1电源的正负极.

2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

3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④检查电路无误后,进行实验

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测出灯泡的功率: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计下电流表的读数,计入表格中,(检查读数无误后,即断开开关)

2.使小灯泡在电压大于额定电压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并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计下电流表的读数,计入表格中.(检查读数无误后即断开开关)

3.使小灯泡在电压小于额定电压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并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2V,计下电流表的读数,计入表格中(检查读数无误后即断开开关)

⑤实验数据处理

在表格里,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电压下的额定功率和实际电压的实际功率.对额定电压的功率和实际电压下的功率进行比较.

结论: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低,灯光变暗.不是正常工作,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光的寿命,还有可能烧坏小灯泡.

⑥拆开电路,整理仪器.

探究活动

【课题】如何粗略地测出一小灯泡上的额定功率?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活动

【活动流程】

篇(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太阳能>

(1)太阳能的优点

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

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

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

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

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

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教师:我们到哪里去取太阳能?怎样获取呢?(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阳能,不用专门去寻找;只要用东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开采)

教师:很好,所以太阳能的第3个优点是:

板书:<3.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无需挖掘开采和运输>

④使用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太阳能是最干净的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给我们带来污染.所以,太阳能的第4个优点是:

板书:<4.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2)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条途径

教师先请同学议论:如何利用太阳能?然后总结.

板书:<(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1.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以供利用>(讲解:例如用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来做饭、烧水等等,也可用集热器把水加热,产生水蒸气,再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叫太阳能热电站.)

<2.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讲解:例如用硅光电池——也叫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很广泛,像人造卫星上的电源、太阳能汽车上的电源,小型电视机、计算器上的电源,城市道路路灯的电源等等都可用太阳能电池,我国还用太阳能电池做航标灯的电源,铁路信号灯的电源等等)

(3)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教师:既然太阳能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不大量推广、大范围应用呢?目前还有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三)广泛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1.太阳能虽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讲解:经计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太阳能只有几百瓦,所以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必须设置庞大的收集和转换能量的系统,目前造价还太高,影响推广.

<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气候、季节等原因,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地使用造成困难>

<3.目前太阳能转换器的效率不高>(讲解:光热转换的效率为50~60%,而光电转换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还要下大力气研制高转换效率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