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减法教案

减法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减法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减法教案

篇(1)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教师明确:复习题2题是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克数),现在把每小队来集中草药的克数改为千克数,求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就变成了今天所要学习的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4)小组讨论:求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例1与复习题中的2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6)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3.735+4.075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右式是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板书: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思考:例2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先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来集中草药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明小数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7.81-3.735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7)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4.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5.教学例3

(1)出示例36.08+12.3+9.72=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同桌互相检验.

(4)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练十六第1题.(在书上做,订正时说出做题的依据)

2.填空:

计算小数加、诚教,先把各放的()对齐(也就是把()对齐)再按照()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根线上的()点上小数点.

3.计算:(投影片3)

4.改错:(投影片4)

5.练十六第2题的下边一栏3个小题.

75.8+26.286.07-4.8962.983+0.52

6.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16页“做一做”第二小题)

0.384+0.36+2.641.29+3.7+0.71+6.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和)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1吨30千克+980千克

4米35厘米+5米70厘米4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10千克—4千克800克6千米—2千米860米

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88+2.3+0.75.26+3.43+0.74

篇(2)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破五减”的拨珠方法。明确在减1,2,3,4下珠不够减时,就要用“破五减”的方法。

(二)逐步摸到“破五减”的拨珠规律。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破五减”的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大算盘。

学具:每人一把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可按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

用珠算做下面各题(请一个同学到前面做,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做一道订正一道)

①35+6=②41+632=③145-15=④97-21=

⑤43+24=⑥46-21=⑦156-35=⑧555-123=

(二)设疑引入

师说:同学们前7道题,用算盘算得非常快,为什么第8题不会做了?因为减去123,不能直接去下珠,像这样的题到底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也就是继续学习“珠算减法”。(板书课题)

(三)指导探索尝试讨论

1.教学例10:5减去1,该怎样拨珠?师说:5减去1,到底该怎样拨珠?先想5-1=(),再想怎样拨珠?(5减1等于4,因为没有下珠,只能把1个上珠拨去)

师说:如果把上面1个珠拨去,等于去掉了5,符合题意吗?大家再想想,除了把1个上珠拨去还应该怎样办?请同座位同学讨论。

(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只拔去1个上珠不行,本来只要求减去1,所以除了拔去1个上珠之外,还要把多拨去的4个下珠再拔上来)

让学生初步悟到,当从算盘上不能直接拨去要减的数时,就要从上珠的5里面减去,但要注意把多拨去的再用下珠拨上来。这些内容只是悟一悟,不要求叙述出来。

师问:谁能重新说一说5-1怎么想,怎么拨珠?(先想5减去1得4。再想拔珠方法,因为5减1得4,所以拔去5,拨上4)

教师在5-1=4的后面板书:拨去5,拨上4。

师说:请大家边小声说边计算5-1=()

当学生掌握了5-1=()在算盘上应该怎样拨法后,还要继续教手指是怎样拨珠的。

师说:5-1手指拨珠方法是用中指弹去上珠的5,再用拇指拨上下珠4个。请同学跟着老师练习拨珠。

2.教学例11:5,6各减去2应该怎样拨珠?

师问:5-2=(),怎样从一个上珠里减去2?应该先想什么?再想什么?(先想5减去2得几,再想拨珠的方法)

师说:请同座同学讨论5-2=()的拨珠方法,并互相启发,在算盘上试一试,(5减2得3,拨去1个上珠5,拨上3个下珠)

师: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

师问:为什么拨去上珠后,还要再拨上3个下珠?

(本来是5减去2,但拨去上珠后等于减去了5,要把多拔去的3再拨上来,所以必须要拨上3个下珠)

师说:5-2怎样注意手指拨法呢?

(用中指先拨去上珠5,再用拇指拨上下珠3个)

师说:请大家独立边说边拨5-2=()

(板书:拨去5,拔上3)

师问:6-2=()(边说边板书)该怎样拨珠?请同学们自己在算盘上试一试。

(同学拨珠时,教师要重点地进行行间巡视,发现个别同学不知如何拨珠时,要给予点播)

师说:6-2,下珠不能直接拨去要减的2,怎么办?能不能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经过教师这样一指导,不少同学恍然大悟)

师说:请同学们再自己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可以同座位同学互相商量一下。

师问:哪位同学到前边来,边拨边说自己拨珠的过程?

通过教师指导点播,同学们尝试讨论,努力探索,最后明白了,6-2=(),拨珠时下珠不够直接拨去减数2,要从一个上珠5里面减去2结果得3,所以拨去一个上珠以后,还要再拨上3个下珠。(在6-2=4的后面板书拔去5拔上3)

3.教学例12:5,6,7各减去3,该怎样拨珠?

师说:同学们已经会拨5减去1,2,又会拨6减去2,利用这些刚学会的知识,自己试着拨5,6,7各减去3,有信心吗?(边说边板书:5-3=(),6-3=(),7-3=())

同学们动手拨珠时,教师要进行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拨后请三位同学分别到前边来,边拨边叙述拨珠过程,并说出手指拨珠方法。

教师重点提问:7-3为什么拨去一个上珠后,还要拨上2个下珠?(因为下珠不够直接拔去减数3,要拨去1个上珠5,这样多拨去了2,所以要把下珠拨上2个)

在小结例12后,板书:拨去5,拨上2。

4.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学生自己学习例13:5,6,7,8各减去4应该怎样拨珠?

师问:同学们,用学会的知识,能不能自己学习5-4,6-4,7-4,8-4?(同学们满怀信心地回答:“能!”)

前两道题,先让同学们自己拨,然后请两个同学各自说说自己拨珠的过程。(板书:拨去5,拨上1)

后两道题,请两个同学直接到前边来,边拨边说。

通过学生独立拨,请个别同学到前边来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根据掌握情况调节课堂设计。

(四)引导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指着例10~例13各题,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拨珠规律。

这时板书是: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如果下珠不能直接拨去减数时,要拨去1个上珠,还要相应地拨上几个上珠,拨上下珠的个数和减数正好组成5。也就是当减1,2,3,4下珠不够减时,要从1个上珠的5里面去减,它们的规律是:

减1,拨去5,拨上4(1和4组成5)

减2,拨去5,拨上3(2和3组成5)

减3,拨去5,拨上2(3和2组成5)

减4,拨去5,拨上1(4和1组成5)

师说:同学们肯于动脑筋,发现并总结出拨珠规律。今后遇到在减1,2,3,4下珠不够减时,要用“破五减”的拨珠方法。(把课题补充完整)但要想正确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还应反复多练。

(五)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做一做(用珠算做)

555-111=567-333=

566-222=5678-444=

2.回过头来做第一层次复习时最后一题

555-12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很快做完)

3.在算盘上拨上下面各数,分别减去12,34

2345,3456,4567,5678。

4.口算下面各题(学新知时也别忘口算)

54÷9=70+180=120-60=

74-59=8+34=660+22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破五减”的珠算减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要精心设计教学层次。本节课共安排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识,将已学过的加、减法珠算进行复习。

第二层次:设疑引入。上一层次复习的最后一题555-123,是本节要学的新知识,由于学生思维上遇到了障碍,引起了学习新知的欲望。

第三层次:指导探索,尝试讨论。要注意渐进层次精心设计。重点放在前两个例题,然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学习后两道例题。

第四层次:引导归纳,总结规律。通过有规律的板书,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破五减”的规律。

篇(3)

(一)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

(二)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三)学会0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0的写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3个放大的茶碗、茶盘图、气球图、蜡笔盒图、放大直尺.

(二)学具: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

2.填空:

3.口算:

4+1=

2-1=

3-2=

1+2=

2+2=

5-1=

3+2=

5-4=

3-1=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盘子里有两个杯子,用数字2来表示,盘子里有一个杯子,用数字1来表示.如果盘子里一个杯子也没有(出示)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贴出课题)

1.认识0.

师说:盘子里一个杯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师说:这个数字读作“零”,“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但它表示什么呢?(表示没有)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

议论后,指名4~5人说.

(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师说: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

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3)出示直尺放大图.

师说: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师问: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

齐读:0~5,5~0.

(4)指导0的书写.

老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

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

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2.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学习同数相减等于0的减法.

出示小朋友拿气球图:

师问:

①第一幅图中的小朋友手里有几个气球?

②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手里有几个气球?

③把这两幅图连起来看,是什么意思?(小朋友手里原来有2个气球,飞起2个)

④原来有2个气球,飞起2个,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还剩几个?)

⑤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2-2=0.

指名说:算式中的2,2和0各表示什么?

⑥2-2=0为什么用0表示?

师说:2去掉2就没有了,所以用0表示.

摆一摆:

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桌上先摆3根小棒,再拿走3根,还剩几根?

算式怎么列?板书:3-3=0.

齐读:2-2=0,3-3=0.

师说:你们还能想出几减几等于0的题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1-1=05-5=0

4-4=00-0=0

师说:这些都是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题.

(2)学习一个数加0或减0.

出示蜡笔盒图:

师问:

①左边盒里有几支蜡笔?右边盒里有几支蜡笔?一共有几支蜡笔?

②求一共有几支蜡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0=4.

指名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老师把两个盒子调换位置:

师问:

①谁能看图再列一道算式?

指名说,板书:0+4=4.

②4加0为什么还等于4?(因为4加0就是4加没有,还应该是原来的数.)

③那2+0,5+0,0+3呢?

师说:这几道题都是一个数加零的加法.

想一想:一个数减零应怎么算呢?

板书:5-0=.

指名说:5-0=5.

师问:为什么5减0还得5?(因为从5里去掉0个,就是一个也没去掉,所以还是5.)

师问:4-0呢?6-0,7-0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同数相减(指板书)等于0,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0还得这个数.下面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看图列式计算:

3.口算:

4+0=

3-3=

2-0=

0+3=

5-5=

1-0=

2+0=

0-0=

5-0=

0+0=

4-4=

3-0=

4.做练习五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0的认识及有关0的加、减法.课堂设计是这样安排的:

一、分三个层次进行新课.第一层,认识0;第二层,教学相同数相减等于0;第三层,教学一个数加0或减0.

0的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要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实物图、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从感性上对0有初步认识.

二、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讲完例题后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编题,自已计算.

三、在讲完4+0=4这道题后,设计了把两个蜡笔盒调换位置,让学生列出0+4=4进一步加深理解对“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理解.

篇(4)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2节:小数的减法

主备教师

朱秀香

学科

数学

使用教师

朱秀香

教学目标

1、会笔算小数的退位减法。

2、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小数退位减法。

难点:掌握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助学单、课件、当堂检测卷

教与学活动

调整与

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从这些物品中任选两件,算一算共需多少元。学生列式计算完后,共需多少钱。

体重2.3千克

体重352.5千克

每个单价35.8

每个单价16.8元

体长0.3米

体长2.3米

师:同学们根据每一组信息编一道小数减法应用题,并自己写出答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小数减法。

二、展示预习成果、探究新的知识。

(一)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件出示课本第92页主题图。,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预设:

生1:第一轮,中国领先墨西哥1.8分。

5

3

.

4

5

1

.

6

1

.

8

生2:中国总成绩领先加拿大30.78分。

3

6

8

.

4

3

3

7

.

6

2

3

.

7

8

(二)你认为这部分知识,最重要的是什么?

探究用竖式计算小数退位减法:

师:第一个算式中,被减数的十分位不够减;第二个算式中,被减数的百分位没有数字,而减数的百分位有数怎么办?

师:你是怎样处理的?

生1:第一个算式中,从个位上借“1”再减。

生2:第二个算式中可以将被减数的百分位添上“0”,再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再减。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当堂检测

四、当堂检测

1.列竖式计算。

9.7-0.28=

14.64—7.7=

1.7-1.39=

4.13-0.27=

7.7-7.16=

103.7-0.9=

2.学校举行跳高比赛,小明跳了1.78米,小刚跳了1.53米,谁跳得高?高多少?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53.4-51.6=1.8

5

3

.

4

3

3

7

.

6

2

3

.

7

2

368.40-337.62=30.78

3

6

8

.

4

3

3

7

.

6

2

3

.

篇(5)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形成“以学为本”的教学策略,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旨在通过对“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目标导学—汇报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收获”四个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是“目标导学”。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拥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过去,老师几乎都是要求学生在家做好预习准备,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基本以图文为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浏览一遍教材就算是预习了,有的学生则干脆让父母教,这样的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我们把预习放在每节课的课前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出示预习思考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思考内容去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的重点。

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首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

1.学习目标

①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②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预习思考

①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有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就很明确了,预习时就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汇报点拨”。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汇报,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有深有浅。在学生完成自学后,让他们把在预习中的收获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通过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长收集组员们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本组的预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以便学生汇报时做出必要的指导、点评。二是点拨指导,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说、去论,给学生创造试错和纠错的机会。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学得到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

2.98+0.56= 12.53+4.67=

5.64-1.78= 7.2-6.45=

5-0.41=

学生完成练习后,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演算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再请其他学生对这几个学生的演算进行评改,并说出评改的依据,直到全班认可通过为止,最后学生根据演算的结果批改自己的作业,改正错题。通过点拨指导这个环节,给学生试错和纠错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判断和归纳能力。

第三阶段是“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尝试、点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及时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做到在课堂上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和作业。

第四阶段是“总结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总结得好,能使所教学的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总结时,可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结合教师的板书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课学习的要点,最后由教师补充。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这样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式的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以及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脉络清晰,可起到系统归纳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制定了“以学为本”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方式。

“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是“个人精备”,各年级学科组长在开学前将每人的备课任务分配好,主备人于教案使用前一周备好课并以电子教案形式存放于指定文件夹,撰写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过程。其次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1次)、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具体做法是:各学科组每次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预先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初步形成的教案,将自己对课标、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的确定,以及课中练习题的选择、教具的准备、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小结等一一作出说明,备课组成员根据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讨论形式,最后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的建议修改教案。第三步是“课堂教学”,主备人按照修改后的教案上研究课,备课组成员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状态5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5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进行听评课。最后是“再次修改”,主备人在上完研究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反馈等,同时根据备课组成员提出的修改建议再次完善教案。

篇(6)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个独特的见解会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收益。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五、全课总结:

篇(7)

一、活用信息反馈,灵活生成

数学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时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针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合理“打乱”教学节奏,为生成提供条件,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师生得出一致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样说不够完美!”“是吗?你是怎样想的?”那学生振振有词地说:“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也不变。如‘3×6×4=6×4×3’。所以‘两个数’要改成‘三个数’。”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三个数相乘也不完整,应该说‘四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时,又有好几个学生举起手来。只见这位教师并不急于进行后续的教学,而是将问题引向深入:“老师为你们敢想敢说的学习态度而高兴。那么,乘法交换律究竟怎样表述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几个数相乘”;也有的说“若干个数相乘”;还有的说“一个连乘的式子,随意交换因数的位置,所得的积不变”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书上的乘法交换律和我们自己总结的哪个更好些?为什么?”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又纷纷发表意见。生1:“我认为书上的写起来简单,记起来好记。”生2:“书上记起来虽然方便,但用的时候受到限制,我还是喜欢我们自己的。”事实上,书上的是乘法交换律的基本定律,学生讨论的是它的应用和推广。 虽然这节课在此处花了很多时间,但却是值得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尊重学习需求,机智生成

当我们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例,课前预设为教学完毕后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但当我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交换律。对于加法交换律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生:“对于加法交换律我已经明白了。我想问四则运算中的减法、乘法和除法也会和加法一样有交换律吗?”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都有,有的说乘法有……师:“到底有没有?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并举例来证明你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场面教师调整了课前的预设,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举例验证过程中发现:在减法和除法中没有这条定律,乘法也有像加法那样的定律。反思这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调整教案的预设,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感受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这类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体验比仅仅懂得加法交换律要有价值得多!

三、把握意外分歧,追求生成

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参与、认识、体验也不一样。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但分歧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呢?

相关文章